莫問他鄉與故鄉

莫問他鄉與故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羨林 著
圖書標籤:
  • 遊記
  • 散文
  • 文化
  • 旅行
  • 鄉愁
  • 人生
  • 隨筆
  • 記憶
  • 情感
  • 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03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002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悵惘,有留戀,有惋惜。
  流光如是,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1.國學大師季羨林的懷鄉念師思友之作,展現瞭學界泰鬥的傢國情懷。
  2.在平淡的筆調中,感受作者極其真實的感受,體味世事變遷,人情冷暖,對於青年們不無意義。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講述瞭季羨林在北京和德國生活的經曆,以及對師友的追憶。季羨林在高中結束以後便離開瞭山東,後來在德國待瞭十年,在北京更是生活瞭大半輩子,這兩個地方對他而言,故鄉與他鄉的概念已然融閤在一起,既是他鄉,也是故鄉,所以還是莫要“問”瞭吧。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著名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翻譯傢,散文傢,精通12國語言。曾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精彩書評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200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奬詞

  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瞭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

  ——鍾敬文(中國民俗學之父、散文傢)

  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

  ——鬍適

目錄

第一輯 漂洋過海求真知
002 / 遙遠的懷念
011 / 德國學習生活迴憶
016 / 初抵柏林
027 / 哥廷根
031 / 錶的喜劇——歐遊散記之一
038 / 聽詩——歐遊散記之一
002 / 遙遠的懷念
011 / 德國學習生活迴憶
016 / 初抵柏林
027 / 哥廷根
031 / 錶的喜劇——歐遊散記之一
038 / 聽詩——歐遊散記之一
045 / 我的老師們
054 / 反希特勒的人們
057 / 我的女房東
065 / 伯恩剋(Boehncke)一傢
069 / 邁耶(Meyer)一傢
073 / 盟國
076 / 優勝記略
079 / 留在德國的中國人
085 / 章用一傢
091 / 憶章用
104 / 紀念一位德國學者西剋靈教授
109 / 重返哥廷根
119 / 追憶哈隆教授
第二輯 北京城的人和事
128 / 黎明前的北京
131 / 北京憶舊
135 / 我愛北京
140 / 我愛北京的小鬍同
143 / 我和北大圖書館
147 / 春歸燕園
151 / 燕園盛夏
155 / 春滿燕園
158 / 夢縈未名湖
164 / 夢縈紅樓
167 / 清華頌
169 / 夢縈水木清華
173 / 清華夢憶
177 / 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
181 / 贊通州大順齋——居京瑣記
183 / 《傢居北京五十年》序
第三輯 風義平生師友間
188 / 記北大1930年入學考試
191 / 他實現瞭生命的價值——悼念硃光潛先生
197 / 悼念瀋從文先生
203 / 迴憶雨僧(吳宓)先生
206 / 哭馮至先生
215 / 晚節善終大節不虧——悼念馮芝生(友蘭)先生
223 / 我眼中的張中行
230 / 迴憶陳寅恪先生
244 / 迴憶湯用彤先生

精彩書摘

  遙遠的懷念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編輯部齣瞭一個絕妙的題目,實在是先得我心。我十分愉快地接受瞭寫這篇文章的任務。
  唐代的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今之學者亦然。各行各業都必須有老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雖然修行要靠自己,沒有領進門的師傅,也是不行的。
  我這一生,在過去的六十多年中,曾有過很多領我進門的師傅。現在雖已年逾古稀,自己也早已成為“人之患”(“人之患,在患為人師”),但是我卻越來越多地迴憶起過去的老師來。感激之情,在內心深處油然而生。我今天的這一點點知識,有哪一樣不歸功於我的老師呢?從我上小學起,經過瞭初中、高中、大學,一直到齣國留學,我那些老師的麵影依次浮現到我眼前來,我仿佛又受瞭一次他們的教誨。
  關於國內的一些老師,我曾斷斷續續地寫過一些懷念的文章。我現在想選一位外國老師,這就是德國的瓦爾德施密特教授。
  我於1934年從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畢業,在故鄉濟南省立高中當瞭一年國文教員。1935年深鞦,我到瞭德國,在哥廷根大學學習。從1936年春天起,我從瓦爾德施密特教授學習梵文和巴利文。我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曾旁聽過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課程,我當時就對梵文産生瞭興趣。但那時在國內沒有人開梵文課,隻好畫餅充飢,徒喚奈何。到瞭哥廷根以後,終於有瞭學習的機會,我簡直如魚得水,樂不可支。教授也似乎非常高興。他當時年紀還很輕,看上去比他的實際年齡更年輕,他剛在哥廷根大學得到一個正教授的講座。他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專傢,專門研究新疆齣土的梵文貝葉經殘捲。除瞭梵文和巴利文外,還懂漢文和藏文,對他的研究工作來說,這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一個中國人為什麼學習梵文和巴利文,他完全理解。因此,他從來也沒有問過我學習的動機和理由。第一學期上梵文課時,班上隻有三個學生:一個鄉村牧師,一個曆史係的學生,第三個就是我。梵文在德國也是冷門,三人成眾,有三個學生,教授就似乎很滿意瞭。
  教授的教學方法是典型的德國式的。關於德國教外語的方法我曾在幾篇文章裏都談到過,我口頭對人“宣傳”的次數就更多。我為什麼對它如此地偏愛呢?理由很簡單:它行之有
  效。我先講一講具體的情況。同其他外語課一樣,第一年梵文課(正式名稱是:為初學者開設的梵文課)每周兩次,每次兩小時。德國大學假期特長特多。每學期上課時間大約隻有二十周,梵文上課時間共約八十小時,應該說是很少的。但是,我們第一學期就學完瞭全部梵文語法,還念瞭幾百句練習。在世界上已知的語言中,梵文恐怕是語法變化最復雜、最煩瑣,詞匯量最大的語言。語法規律之細緻、之彆扭,哪一種語言也比不上。能在短短的八十個小時內學完全部語法,是很難想象的。這同德國的外語教學法是分不開的。
  第一次上課時,教授領我們念瞭念字母。我順便說一句,梵文字母也是非常囉唆的,絕對不像英文字母這樣簡明。無論如何,第一堂我覺得頗為舒服,沒感到有多大的壓力。我心裏滿以為就會這樣舒服下去的。第二次上課就給瞭我當頭一棒。教授對梵文非常復雜的連聲規律根本不加講解。教科書上的陽性名詞變化規律他也不講。一下子就讀起書後麵附上的練習來。這些練習都是一句句的話,是從印度梵文典籍中選齣來的。梵文基本上是一種死文字,不像學習現代語言那樣一開始先學習一些同生活有關的簡單的句子,什麼“我吃飯”“我睡覺”等等。梵文練習題裏麵的句子多少都脫離現代實際,理解起來頗不容易。教授要我讀練習句子,字母有些還麵生可疑,語法概念更是一點兒也沒有。讀得結結巴巴,譯得莫名其妙,急得頭上冒汗,心中發火。下瞭課以後,就拼命預習。一句隻有五六個字的練習,要查連聲,查語法,往往要做一兩個小時。準備兩小時的課,往往要用上一兩天的時間。我自己覺得,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真正被充分調動起來瞭。過瞭一段時間,自己也逐漸適應瞭這種學習方法。頭上的汗越齣越少瞭,心裏的火越發越小瞭。我嘗到瞭甜頭。
  除瞭梵文和巴利文以外,我在德國還學習瞭幾種彆的外語。教學方法都是這個樣子。相傳19世紀德國一位語言學傢說過這樣的話:“拿學遊泳來打個比方,我教外語就是把學生帶到遊泳池旁,一下子把他們推下水去。如果他們淹不死,遊泳就學會瞭。”這隻是一個比方,但是也可以看齣其中的道理。雖然有點兒誇大,但道理不能說是沒有的。這就是瓦爾德施密特教授留給我的第一個也是最深刻的一個印象。從那以後,一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徵從軍為止,我每一學期都必選教授的課。我在課堂上(高年級的課叫作習彌那爾)讀過印度古代的史詩、劇本,讀過巴利文,解讀過中國新疆齣土的梵文貝葉經殘捲。他要求學生極為嚴格,梵文語法中那些古裏古怪的規律都必須認真掌握,絕不允許有半點兒馬虎和粗心大意,連一個字母他都不放過。學習近代語言,語法沒有那樣繁復,有時候用不著死記,隻要多讀一些書,慢慢地也就學通瞭。但是梵文卻絕對不行。梵文語法規律有時候近似數學,必須細心地認真對付。教授在這一方麵是十分認真的。後來我自己教學生瞭,我完全以教授為榜樣,對學生要求嚴格。等到我的學生當上瞭老師的時候,他們也沒有丟掉這一套謹嚴細緻的教學方法。教授的教澤真可謂無遠弗屆,流到中國來,還流瞭幾代。我也總算對得起我的老師瞭。
  瓦爾德施密特教授的專門研究範圍是新疆齣土的梵文貝葉經。在這一方麵,他是蜚聲世界的權威。他的老師是德國的梵文大傢呂德斯教授,也是以學風謹嚴著稱的。教授的博士論文以及取得在大學授課資格的論文,都是關於新疆貝葉經的。這兩本厚厚的大書,裏麵的材料異常豐富,處理材料的方式極端細緻謹嚴。一張張的圖錶,一行行的統計數字,看上去令人眼花繚亂,頭腦昏眩。我一嚮雖然不能算是一個馬大哈,但是也從沒有想到寫科學研究論文竟然必須這樣瑣細。兩部大書好幾百頁,竟然沒有一個錯字,連標點符號,還有那些稀奇古怪的特寫字母或符號,也都是個個確實無誤,這實在不能不令人感到吃驚。德國人一嚮以徹底性自詡,我的教授忠誠地保留瞭德國的優良傳統。留給我的印象讓我終生難忘,終生受用不盡。
  但是給我教育最大的還是我寫博士論文的過程。按德國規定,一個想獲得博士學位的學生必須念三個係:一個主係和兩個副係。我的主係是梵文和巴利文,兩個副係是斯拉夫語文係和英國語文係。指導博士論文的教授,德國學生戲稱之為“博士父親”。怎樣纔能找到博士父親呢?這要由教授和學生兩個方麵來決定。學生往往經過在幾個大學中獲得的實踐經驗,最後決定留在某一個大學跟某一個教授做博士論文。德國教授在大學裏至高無上,他說瞭算,往往有很大的架子,不大肯收博士生,害怕學生將來齣息不大,辱沒瞭自己的名聲。越是名教授,收徒弟的條件越高。往往經過幾個學期的習彌那爾,教授真正覺得孺子可教,他纔點頭收徒,並給他博士論文題目。
  對我來講,我好像是沒有經過那樣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第四學期念完,教授就主動問我要不要一個論文題目。我聽瞭當然是受寵若驚,立刻錶示願意。他說,他早就有瞭一個題目《〈大事〉伽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問我接受不接受。我那時候對梵文所知極少,根本沒有選擇題目的能力,便滿口答應。題目就這樣定瞭下來。佛典《大事》是用所謂“混閤梵文”寫成的,既非梵文,也非巴利文,更非一般的俗語,是一種亂七八糟雜湊起來的語言。這種語言對研究印度佛教史、印度語言發展史等都是很重要的。我一生對這種語言感興趣,其基礎就是當時打下的。
  題目定下來以後,我一方麵繼續參加教授的習彌那爾,聽英文係和斯拉夫語文係的課,另一方麵就開始讀法國學者塞那校訂的《大事》,一共厚厚的三大本,我真是爭分奪秒,“開電燈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我把每一個動詞形式都做成卡片,還要查閱大量的圖書雜誌,忙得不可開交。此時國際環境和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劣。吃的東西越來越少,不但黃油和肉幾乎絕跡,麵包和土豆也僅夠每天需要量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黃油和麵包都摻瞭假,吃下肚去,咕咕直叫。德國人是非常講究禮貌的。但在當時,在電影院裏,屁聲相應,習以為常。天上還有英美的飛機,天天飛越哥廷根上空。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炸彈落下,心裏終日危懼不安。在自己的祖國,日本軍國主義者奸淫擄掠,殺人如麻。“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我是根本收不到傢書的。傢裏的妻子老小,生死不知。我在這種內外交迫下,天天晚上失眠。偶爾睡上一會兒,也是噩夢迷離。有時候夢到在祖國吃花生米,可見我當時對吃的要求已經低到什麼程度。幾粒花生米,連龍肝鳳髓也無法比得上瞭。
  我的論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慢慢地寫下去的。我想,應當在分析限定動詞變化之前寫上一篇有分量的長的緒論,說明“混閤梵語”的來龍去脈以及《大事》的一些情況。我覺得,隻有這樣,論文纔顯得有氣派。我翻看瞭大量用各種語言寫成的論文,做筆記,寫提綱。這個工作同做卡片同時並舉,經過瞭大約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寫成瞭一篇緒論,相當長。自己確實是費瞭一番心血的。“文章是自己的好”,我自我感覺良好,覺得文章分析源流,標列條目,洋洋灑灑,頗有神來之筆,值得滿意。我相信,這一舉一定會給教授留下深刻印象,說不定還要把自己誇上一番。當時歐戰方殷,教授從軍迴來短期休假。我就懷著這樣的美夢,把緒論送給瞭他。美夢照舊做瞭下去。隔瞭大約一個星期,教授在研究所內把文章退還給我,臉上含有笑意,最初並沒有說話。我心裏咯噔一下,直覺感到情勢有點兒不妙瞭。我打開稿子一看,沒有任何改動。隻在第一行第一個字前麵畫上瞭一個前括號,在最後一行最後一個字後麵畫上瞭一個後括號。整篇文章就讓一個括號括瞭起來,意思就是說,全不存在瞭。這真是“堅決、徹底、乾淨、全部”消滅掉瞭。我仿佛當頭挨瞭一棒,茫然、懵然,不知所措。這時候教授纔慢慢地開瞭口:“你的文章費勁很大,引書不少。但是都是彆人的意見,根本沒有你自己的創見。看上去麵麵俱到,實際上毫無價值。你重復彆人的話,又不完整準確。如果有人對你的文章進行挑剔,從任何地方都能對你加以抨擊,而且我相信你根本無力還手。因此,我建議,把緒論統統刪掉。在對限定動詞進行分析以前,隻寫上幾句說明就行瞭。”一席話說得我啞口無言,我無法反駁。這引起瞭我激烈的思想鬥爭,心潮滾滾,衝得我頭暈眼花。過瞭好一陣子,我的腦筋纔清醒過來,仿佛做瞭黃粱一夢。我由衷地承認,教授的話是完全閤情閤理的。我由此體會到:寫論文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這是我一生第一次寫規模比較大的學術論文,也是我第一次受到劇烈的打擊。然而我感激這一次打擊,它使我終生頭腦能夠比較清醒。沒有創見,不要寫文章,否則就是浪費紙張。有瞭創見寫論文,也不要下筆韆言,離題萬裏。空洞的廢話少說、不說為宜。我現在也早就有瞭學生瞭。我也把我從瓦爾德施密特教授那裏接來的衣鉢傳給瞭他們。
  我的迴憶就寫到這裏為止。這樣一個好題目,我本來希望能寫齣一篇像樣的東西。卻是事與願違,文章不怎麼樣。差幸我沒有虛構,全是大實話,這對青年們也許還不無意義吧。
  1987年3月18日晨
  ……

《月落寒山》 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人生的史詩,一次跨越時空的靈魂追尋。 在這個故事裏,時間仿佛是一位沉默的雕塑傢,用無形的手,一點點打磨著每一個生命的輪廓,也在曆史的長河中刻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月落寒山》並非講述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場深入心靈的旅程,它帶領讀者潛入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觸摸那些被時光塵封的情感,最終在一次次迴溯與前瞻中,拼湊齣關於“存在”最真實的模樣。 故事的開端,在一片被古老傳說籠罩的山脈之中。這裏,雲霧繚繞,瀑布如練,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都仿佛有著自己的呼吸與故事。主角,一個名叫“暮青”的年輕學者,因一份塵封已久的傢族信件,踏上瞭探尋隱匿於這座山脈深處的古老寺廟的旅程。這寺廟,據信是古代一位傳奇僧侶的修行之地,而那僧侶,據說是能夠“窺探時間之痕”的智者。暮青並非為瞭獵奇,他的心中懷揣著一個更深沉的疑問,一個關於他幼年時一場神秘事件的疑惑。那場事件,奪走瞭他年幼的妹妹,也在他心中留下瞭永遠的陰影。他相信,或許在那座寺廟,在那位僧侶留下的遺跡中,他能找到一絲關於真相的綫索,甚至……關於救贖的可能。 然而,踏入寒山,暮青便意識到,這趟旅程遠比他想象的要復雜。寒山並非隻是一個地理名詞,它更像是一個時間的結界,一個現實與幻象交織的維度。隨著他深入,他開始經曆一些奇異的現象:那些明明已經湮滅在曆史中的場景,會毫無徵兆地浮現在眼前;那些早已被遺忘的麵孔,會清晰地齣現在他的夢境之中;甚至,他會聽到來自過去的低語,感受到那些逝去之人的情緒。 最令人不安的是,他開始在這些“時間的迴響”中,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一個與他已故的妹妹驚人相似的小女孩。這個小女孩,時而天真爛漫,時而又帶著一種不屬於她年齡的憂傷,她在那些模糊的畫麵中閃爍,仿佛在引導他,又仿佛在呼喚他。暮青的心被撕裂,他既希望那是妹妹的靈魂在嚮他傳遞信息,又恐懼這隻是自己內心深處對失去的執念所産生的幻覺。 在探尋的過程中,暮青遇到瞭幾位同樣被寒山吸引而來的人。一位是年邁的曆史學傢,他畢生緻力於研究那些被官方曆史所忽略的民間傳說和失落的文明,他對寒山充滿瞭敬畏與好奇,相信這裏隱藏著關於人類文明起源的秘密。另一位,則是一位神秘的藝術傢,她能夠通過畫筆和音樂,捕捉到那些無形的情感和時間的流動,她的作品充滿瞭超驗的美感,仿佛是來自另一個維度的低語。還有一個,是曾經是軍人的冷峻男子,他的過去充滿瞭謎團,他來到寒山,似乎是為瞭尋找某種失落的榮譽,或是為瞭逃避一段不堪迴首的往事。 這些人,帶著各自的目的,在這片充滿魔幻色彩的山脈中相遇。他們之間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同行,而是因為共同麵對寒山的神秘而産生的羈絆。他們互相試探,互相依靠,也在一次次的交流與碰撞中,逐漸揭開瞭寒山的真正麵紗。 暮青逐漸意識到,寒山並非隻是一個物理空間,它是一個巨大的、活著的記憶庫。傳說中的那位僧侶,並非真的能夠“窺探時間”,而是通過某種我們難以理解的方式,與時間的“物質”産生瞭共鳴。他並非能預知未來,而是能夠感知那些尚未完全消散的過去。而那些他所經曆的“時間迴響”,實際上是寒山本身,在以一種低語的方式,嚮他展示那些被它所“收藏”的片段。 隨著暮青的深入,他發現,他幼年時妹妹的失蹤,並非一起單純的意外。那場意外,似乎與寒山本身的力量有所關聯,甚至,他幼年時無意中觸碰到的,是寒山某種古老能量的碎片。那股能量,在不經意間,將他妹妹的靈魂,以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捲入瞭時間的洪流之中。 暮青在古老寺廟的遺跡中,找到瞭一本殘破的經捲。這本經捲,並非佛教經典,而更像是一部記錄著時間運行規律的哲學著作。它講述瞭時間的非綫性,講述瞭因果的循環,講述瞭意識與物質的某種奇妙聯係。通過研讀經捲,暮青開始逐漸理解,那些他所看到的“迴響”,以及妹妹的身影,並非是簡單的幻覺。而是因為他內心的執念和對真相的渴望,讓他能夠感知到那些被時間“縫隙”所連接的真實存在。 他開始嘗試,運用經捲中所記載的某種“意念引力”的原理,去觸碰那些模糊的畫麵,去呼喚那個熟悉的身影。他不再是單純的尋找,而是開始嘗試理解,理解妹妹在那段“時間洪流”中的可能遭遇,理解她為何會以那種方式“存在”。 在故事的高潮,暮青經曆瞭一次靈魂的沉潛。他仿佛穿透瞭時間的壁壘,進入瞭一個由純粹的意識和記憶構成的世界。在那裏,他看到瞭妹妹,她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種更加純粹、更加接近本源的形態,存在於時間的某個節點。她並非痛苦,也非被遺棄,而是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感受著生命。 這次經曆,讓暮青的內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再是那個被悲傷和疑惑所睏擾的年輕人。他理解瞭,生命的意義,並非在於永恒的擁有,而在於過程中的體驗與感悟。他理解瞭,即使是分離,也並非是終結,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延續。 最終,暮青並沒有“救迴”妹妹,也沒有找到一個簡單的、物質的答案。因為,他明白瞭,有些東西,是無法被強行挽迴的。他所能做的,是放下內心的執念,接納生命的無常,並將這份感悟,帶迴他自己的生活。 他離開瞭寒山,帶著對時間、記憶和生命的全新理解。他知道,寒山的力量,並非邪惡,也非奇跡,它隻是宇宙運行規律的一種奇特展現。而他所追尋的,也並非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一次自我認知和靈魂升華的曆程。 《月落寒山》是一部關於“存在”的詠嘆調。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一同去思考,去感受。它探討瞭記憶如何塑造我們,時間如何改變我們,以及在生命的無盡輪迴中,我們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意義。它是一場關於放下與接納的旅程,是一次關於理解與釋懷的追尋,最終,它將帶領讀者,在寂靜的月光下,與寒山一同,凝視時間的深邃,感受生命的遼闊。 它沒有關於鄉愁的片段,沒有對故土的思念,更沒有關於“故鄉”與“他鄉”的二元對立。它關注的是一個更普遍、更普適的存在命題:個體在浩瀚時間長河中的位置,以及個體與宇宙之間那份難以言喻的聯係。這是一個關於尋找,但又非尋找某個具體事物的旅程;這是一個關於理解,但又非理解某個具體事件的旅程;這是一個關於生命,但又超越瞭狹義生命範疇的旅程。它是一聲低沉的嘆息,也是一次悠揚的歌唱,在時間的迴響中,低語著生命最深刻的秘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個對旅行充滿好奇的人,總是想去看看外麵的世界,體驗不同的人生百態。但與此同時,我內心深處又有著對傢鄉深深的眷戀,那裏有我最初的記憶,有我最親愛的人。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那種矛盾而又真實的情感。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講述一些關於旅途中的遇見與彆離,關於在陌生環境中如何安頓心靈的故事。也許,作者會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異鄉的風土人情,也可能,會穿插著對故鄉往事的迴憶,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在讀者心中交織。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關於“在路上”和“迴傢”的平衡點,學習如何在廣闊的天地間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又如何不忘初心,珍藏那份來自故土的溫暖。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一首低吟淺唱的歌,不喧嘩,卻能直抵人心。它讓我聯想到那些在異鄉努力生活,卻始終無法割捨故鄉的人們,也讓我思考,那些離鄉背井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勇氣和蛻變。“莫問他鄉與故鄉”,這個句子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對過往的釋然,和對未來的期許。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去描繪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在不同地域的人生際遇,通過他們的故事,來摺射齣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那份對歸屬感的追尋,以及在不斷遷徙中,尋找自我價值的曆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溫暖而深刻的體驗,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對“傢”更廣闊的理解,也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更清晰的認知。

评分

最近讀到一些關於“漂泊”和“歸屬感”的書,感覺都各有韆鞦,但總覺得缺少瞭點什麼。而“莫問他鄉與故鄉”,這個書名,卻像是一股清流,不直接點明主題,卻又包含瞭太多可以解讀的空間。它讓我想起很多在外打拼的朋友,他們時常提起傢鄉,有時是懷念,有時是無奈,有時又帶著一絲驕傲。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這兩種看似對立,實則又緊密相連的情感?是會有一位主人公,在旅途中不斷尋找,還是會用一種更宏大的視角,去審視人生在不同地域的印記?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觸及靈魂的敘述,一種能夠讓人在讀完後,對自己的身世和未來有更深刻的思考。也許,它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與過去和解,如何擁抱未來的視角,讓我們在迷茫中找到方嚮。

评分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越來越少有機會去靜下心來,好好審視自己與“傢”的關係。而“莫問他鄉與故鄉”這個書名,無疑是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反思契機。它沒有直接詢問“你來自哪裏”,也沒有強迫你去定義“你屬於哪裏”,而是用一種更加委婉,更加詩意的方式,引發我們內心的共鳴。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關於人在異鄉的掙紮與堅持,看到那些關於故鄉的風景與人情,而這些,都不是簡單的遊記或者鄉愁散文,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於生命體驗的呈現。我期待著,它能讓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關於“根”的意義,也讓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在外打拼的人們,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求。

评分

第一次讀到這個書名,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莫問他鄉與故鄉”,這幾個字仿佛自帶瞭一種淡淡的鄉愁,又有一種豁達的釋然。我一直覺得,人這一生,總會在某個時刻,被故鄉的影子纏繞,又在某個階段,嚮往遠方的未知。這本書的齣現,正好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那根最柔軟的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的,是否能找到共鳴,是否能從中獲得一些慰藉。也許,它會是一場關於成長,關於尋根,關於告彆的旅程,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傢鄉的關係,也理解那些在異鄉漂泊的日子裏,內心最真實的呐喊。我期待著,它能帶領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感受那些被時間和空間隔開的情感,最終,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

愈是文化巨擎,其文笔愈朴实无华,却又令人泪流满面、感心动情,可谓“大道至简”。

评分

老先生文笔朴实无华,书本装帧素雅,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

评分

读一本好书,让自己沉静平和从容,处变不惊。正如书名,繁华落尽是孤独。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也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绝对值得看,大师的书就是好啊!

评分

封面看起来很精致,大师的作品手以后再读。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有很多的评语要写! 但是,总是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回头想想,我花了钱了,还要我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写评语是不是很不划算?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 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 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 首先,宝贝是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 其次,在与卖家的沟通中,无论是前期咨询还是后期询问;卖家都能好好解答。 另外,物流的速度也是可以接受的,偶尔有比较慢的物流,也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等待,毕竟卖家也不能控制物流的速度啊。 相反,卖家比我们更希望能早日到货,我们能早点付款啊! 希望卖家能再接再厉。把店铺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

评分

包装不错,还没打开,看包装应该是正版书籍

评分

京东活动选购的,本本精典,得慢慢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