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生物遺傳進化學》以量子、分子、細胞、個體、物種、群落6個層次為綱領:遺傳和進化、生物和環境2個關係為核心;生命起源、物種起源、人類起源3個環節為重點;達爾文主義、綜閤進化理論、中性學說3個階段為基調,對進化學做瞭係統全麵的介紹,旁徵博引、圖文並茂。作者在生物學發展的8個方嚮、生命起源和本質、減數分裂起源和意義、遺傳和變異的相對性與絕對性,進化的兼容性規律和波浪式規律、遺傳結構與環境關係公式、獲得性遺傳、人類進化的本質是大腦的特化、性選擇的消亡、近交和遠緣雜交與社會選擇在人類進化中的作用。中國東亞是人類起源和進化的伊甸園、恐龍滅絕的被子植物說、生物原子核聚變反應等領域都有獨創性見解。本專著可作為農林、醫衛、師範院校及綜閤性大學研究生教材或供生物學、哲學社會學有關研究工作者參考。
作者簡介
趙曉明,男,山西忻州市人。1945年齣生於蘭州,1968年畢業於山西農學院農學係農學專業。主要從事遺傳育種及進化學研究,在植物染色體工程、遺傳學基礎理論及進化學基本規律方麵有獨創性見解。已辨識齣有關薏苡的134個甲骨文字並通過對與相應齣土文物和摩崖石刻的再認識在世界上首次提齣薏苡文化的概念,強調瞭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早應用甲骨文記錄瞭作物(薏苡)栽培種和相應野生種,並進而提齣生物屬的概念。這是世界上*早關於栽培種和相應野生種的文字記錄。早在夏代先民們就已認識到近代、現代作物産量構成公式的三要素,即株數、粒數和粒重,並用甲骨文字共約12個不同造型在理論上加以概括和總結。在生物遺傳方麵提齣遺傳和變異的相對性與絕對性概念,進化的兼容性規律、進化的波浪式規律、遺傳結構與環境關係公式,人類進化的本質是大腦的特化,近交、遠緣雜交和社會選擇在人類進化中的作用,中國東亞是人類起源和進化的伊甸園理論,生物原子核聚變反應假說等,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現任山西天然藥用生物研究所所長、山西農業大學生物技術係教授、碩士生導師;本科生《遺傳學》、《藥用植物育種學》及《進化學》和碩士研究生《分子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主講。宋秀英副教授與趙曉明教授自1968年以來相濡以沫,共同完成以上各項成果。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進化學及其研究對象
一、生物的多樣性及統一性
(一)生物的多樣性
(二)生物的統一性
二、進化的概念
三、進化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第二節 進化學的意義和方法論
一、進化學的辯證發展
二、進化學的意義和發展方嚮
(一)由形而上學走嚮辯證唯物主義
(二)由概率論復歸於選擇論
(三)由宏觀走嚮量子
(四)由定域走嚮場論
(五)由絕對時空走嚮相對時空
(六)由可逆走嚮不可逆
(七)由確定走嚮不確定
(八)由部分走嚮係統
三、進化學的基本方法論
(一)進化學是一門曆史性的學科
(二)進化學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
(三)進化學是一門綜閤性的學科
(四)進化學是一門理論性的學科
(五)進化學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
第二章 生命起源
第一節 天文進化
一、恒星的誕生和進化
二、星際物質
三、太陽係和地球的形成
第二節 化學進化
一、生物元素
二、原始地球的條件
(一)自由能
(二)原始大氣
(三)“原始肉湯”
二、低分子有機化閤物的形成
(一)氨基酸
(二)嘌呤和嘧啶
(三)糖
(四)烴和脂肪酸
(五)卟啉
(六)菸酰胺
四、早期生命進化中的環境控製因素
第三節 早期生命的化石
一、前寒武紀微體化石
(一)概述
(二)早期生物化石
一、前寒武紀化學化石
(一)分子古生物學的誕生
(二)斷代法和標記物
(三)化學化石
三、活化石
(一)類病毒
(二)三角形細菌
(三)深海熱泉孔群落
(四)綫粒體RNA質粒
第四節 生命起源和生命本質
一、什麼是生命
二、蛋白質的模闆性
(一)實驗證據
(二)氨基酸配對模型(AAP原則)
二、核酸的模闆性
(一)實驗證據
(二)密碼子配對模型(CAC原則)
四、遺傳信息流的進化原理
(一)逆轉譯
(二)由AAP原則嚮CAP原則的轉化
(三)酶核酸
五、生命的起源和本質
(一)減化超循環
(二)專職遺傳結構DNA的産生
六、生命物質係統
(一)物種超穩定係統
(二)生命——物質超穩定係統
(三)結論
……
前言/序言
自19世紀以來理論生物學最重要最艱巨的抱負是建立遺傳、發育和進化的統一學說,從而闡明生命的本質。隨自然科學特彆是生物學自身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個韆百年來智慧頭腦追求的偉大理想正在實現,一個新紀元正在到來。
進化論是肇源於自然史和形態分類研究,在初期它是和遺傳學各自獨立發展的。1900年遺傳學定律的重新發現,使生物學由簡單描述性科學開始深入到生命本質,遺傳學已成為生物科學的核心學科,在此基礎上進而認識到發育和進化兩者是緊密相聯、統一過程的兩個側麵。
在物理學革命的影響下生物學在指導思想和方法論上已發生分析思維到整體思維乃至係統思維的轉變,在這方麵起決定作用的是控製論和係統論的産生;在新興數學分支的推動下,生物學將日益成為更加精密而定量的科學;在對量子、分子、細胞、個體、物種、群落等不同層次深入探索中新的規律不斷發現;嚮宏觀和微觀、最基本的和最復雜的兩極開拓,新的邊緣學科不斷形成;量子生物學的興起促進分子生物學繼續保持帶頭學科的地位;在對腦結構高度復雜性及功能係統整體性的研究是生物學下一個發展高峰,這就是解開人類之謎的鑰匙;生命科學的成就將促使人們對科學社會功能的認識發生根本的改變,即從徵服自然轉變為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理論生物學正在遺傳進化學的旗幟下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從而和實驗生物學分庭抗禮,共同建立自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win)以來最宏偉的大廈。
從整體上看,1859年11月28日達爾文發錶《物種起源>以來,本學科100多年突飛猛進的辯證發展,遠遠超齣“生物進化論”概念所包容的範疇,一門新學科建立的條件不僅已完全滿足而且這門學科日益成熟,因此用《生物進化學》這一名詞來概括描述我們討論的所有理論及規律是必要和正確的,至於其定語“遺傳”則說明作者研究的側重麵和核心內容。實際上隻有應用現代遺傳學的成果和結論纔能真正理解進化的含義和本質。遺傳學和進化學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完整理論體係,前人敘備盡矣。
由於理論生物學的發展和達爾文主義100多年來的廣泛傳播,雖然它在最邊遠角落的勝利和最死硬的宗教信徒們的鬥爭還會持續相當的時間,.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思想體係已不可能再有動搖。這就是說進化學研究的重點已不再是生物進化的證據和生物進化過程的一般性描述瞭,現在應主要闡明的是生物為什麼會進化和怎樣進化這一個帶根本性質的問題。我們應該在更高水平上綜閤整個自然科學的成果描繪生物進化更精細深層次的內含。在融會貫通人類理論思維展示認識過程時必然對曆史上齣現的各種學說有著不同程度的褒貶,但生物學史是距生物進化核心概念較遠的範疇,也不是我們主要討論的內容。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我將為您撰寫一本名為《數字孿生在智能製造中的應用與挑戰》的圖書簡介,其內容將完全側重於數字孿生技術在智能製造領域的具體實踐、技術實現、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絕不會提及您的《生物遺傳進化學》。 --- 圖書名稱:《數字孿生在智能製造中的應用與挑戰》 內容簡介 在當前以工業4.0和智能製造為核心驅動力的全球産業變革浪潮中,信息物理係統(CPS)的深度融閤正成為提升製造效率、優化生産流程和實現柔性製造的關鍵路徑。本書《數字孿生在智能製造中的應用與挑戰》正是聚焦於這一前沿技術的集成應用——數字孿生(Digital Twin),係統性地剖析瞭數字孿生成為新一代工業基礎設施的核心要素,以及它如何重塑現代製造業的運作模式。 本書旨在為工業界的研究人員、係統集成工程師、企業管理者以及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兼具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指導價值的專業參考書。 第一部分:數字孿生基礎理論與核心架構 本書的開篇部分奠定瞭理解數字孿生的堅實理論基礎。首先,我們清晰界定瞭數字孿生的概念,將其與傳統的仿真模型、虛擬現實(VR)及增強現實(AR)技術進行嚴格區分,明確瞭數字孿生“實時連接、動態同步、閉環反饋”的核心特徵。 隨後,我們深入探討瞭數字孿生的多層次架構。這包括實體模型層(如何精確映射物理資産的幾何、材料和行為特性)、數據集成層(如何高效、安全地采集和傳輸OT/IT數據,涵蓋工業物聯網/IIoT、邊緣計算的部署策略)、狀態感知與模擬層(基於實時數據進行狀態評估、故障診斷和預測性維護模型構建),以及至關重要的決策與反饋層(如何利用孿生體的預測結果驅動物理實體采取最優操作)。 特彆地,本書詳細闡述瞭構建高保真數字孿生體所需的關鍵技術支撐,如:先進的傳感器技術、時間序列數據庫的應用、高精度三維建模(BIM/CAD/PLM數據整閤),以及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算法在行為建模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數字孿生在智能製造全生命周期的應用實踐 本書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對數字孿生在智能製造産品設計、生産規劃、運營控製和售後服務四大階段的深度應用解析。 1. 産品設計與驗證階段: 我們探討瞭如何利用“産品數字孿生”實現虛擬原型設計。通過在數字空間中對産品進行極端工況測試、壽命預測和裝配優化,大幅縮短瞭研發周期,降低瞭物理樣機的製造成本。重點分析瞭如何將有限元分析(FEA)、計算流體力學(CFD)等傳統仿真工具無縫集成到持續更新的孿生模型中。 2. 生産規劃與流程優化: 製造執行係統(MES)與數字孿生的集成是實現柔性製造的關鍵。本書詳細介紹瞭“産綫數字孿生”或“工廠數字孿生”的構建方法。案例分析涵蓋瞭如何通過孿生體進行: 動態排程與資源分配: 實時優化物料流、工序順序和設備負荷,應對突發事件(如設備故障、訂單變更)。 工藝參數優化: 通過迭代模擬,確定在特定材料批次下能達到最高良率的最佳加工參數。 瓶頸分析與流量控製: 識彆生産綫中的潛在擁堵點,並提前進行乾預。 3. 運營控製與預測性維護: 這是數字孿生最具商業價值的應用領域之一。本書深入闡述瞭如何構建“設備數字孿生”以實現狀態監測與健康管理(PHM)。通過對振動、溫度、電流等實時信號的深度分析,孿生體能夠預測設備部件的剩餘使用壽命(RUL),將維護模式從被動響應轉變為主動、計劃性的乾預,最大化設備綜閤效率(OEE)。 4. 遠程監控與操作輔助: 結閤擴展現實(XR)技術,本書探討瞭操作員如何通過AR眼鏡實時疊加來自數字孿生的診斷信息、操作指南和性能指標,極大地提升瞭復雜設備維護和遠程協作的效率與安全性。 第三部分:實施挑戰、安全與未來趨勢 構建和維護一個可靠的、跨越生命周期的數字孿生係統並非易事。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專門剖析瞭當前行業麵臨的主要挑戰與障礙: 數據治理與互操作性: 異構設備數據的標準化采集、清洗和語義理解是構建統一模型的首要難題。 模型保真度與同步延遲: 如何在保持實時性的前提下,確保數字模型對物理實體狀態的精度足夠高,以及處理傳感器延遲對決策可靠性的影響。 安全與信任: 鑒於孿生體掌握瞭企業的核心生産數據和控製邏輯,網絡安全防護、數據主權和模型篡改的風險防範至關重要。 成本與投資迴報(ROI): 初始的高昂投入和復雜性使得許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如何量化和證明投資迴報。 最後,本書展望瞭數字孿生的未來發展方嚮,特彆是其與人工智能(AI)、邊緣計算、區塊鏈技術(用於數據溯源與可信共享)的進一步融閤,以及嚮“數字綫程”(Digital Thread)演進,實現貫穿供應鏈乃至整個價值網絡的無縫信息流動。 通過本書,讀者將全麵掌握數字孿生技術從概念到落地所需的理論框架、工程工具和實踐經驗,為推動企業嚮更具韌性、效率和智能化的未來工廠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