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第六捲 生物學及相關技術 第一分冊 植物學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第六捲 生物學及相關技術 第一分冊 植物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科學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李約瑟
  • 中國科學技術史
  • 科學史
  • 生物學
  • 植物學
  • 科技史
  • 中國古代科技
  • 曆史
  • 學術
  • 文化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1661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30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2
字数:9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論述中國古代植物學的萌芽、植物語言學、文獻及內容、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以及為人類服務的植物和昆蟲等方麵的成就和貢獻。適於科學史工作者、生物學工作者和相關專業的大學師生閱讀。

目錄

凡例
插圖目錄
列錶目錄
縮略語錶
誌謝
作者的話
第三十八章 植物學
(a)引言
(b)背景:中國的植物地理學
(1)植物區係的分區
(2)地植物學的萌芽
(ⅰ)《管子》中的生態學和植物地理學
(ⅱ)中國和土壤科學
(ⅲ)《管子》和《書經·禹貢》篇中的土壤學
(3)橘和枳的問題
(c)植物語言學
(1)植物術語學
(ⅰ)植物部首
(ⅱ)敘述植物學語言
(2)植物命名法
(ⅰ)普通名稱和學術名稱;雙字名稱和多字名稱
(ⅱ)分類學語言
(ⅲ)派生詞的雜亂和編碼的冗餘
(ⅰⅴ)分類學和錶意文字
(d)文獻
(1)詞書和類書
(ⅰ)最古老的類書
(ⅱ)啓濛讀物
(ⅲ)帝王文選
(ⅰⅴ)分類匯編
(ⅴ)科技詞典的起源
(ⅵ)按字體、音韻或詞組編寫的詞典
(2)博物學(本草)匯編;一個偉大的傳統
(ⅰ)名稱的起源
(ⅱ)神農
(ⅲ)著名的醫生
(ⅰⅴ)從周朝至陳朝(公元前6世紀—6世紀)的植物學著作
(ⅴ)隋朝和唐朝(公元6—10世紀)的本草學
(ⅵ)宋朝、元朝和明朝(公元10—16世紀)的博物學和印刷業
(ⅶ)藥學傢之王
(ⅷ)《本草》自身發展的最後階段
(3)野生(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
(4)植物學專著及論文
(ⅰ)柑橘
(ⅱ)竹
(ⅲ)芍藥屬植物
(ⅰⅴ)菊
(ⅴ)蘭
(ⅵ)薔薇科
(ⅶ)其他觀賞植物
(5)外來的和曆史的植物學
(ⅰ)邊境地區考察
(ⅱ)古代植物名稱解釋
(e)為人類服務的植物和昆蟲
(1)天然植物殺蟲劑
(ⅰ)最早的植物殺蟲劑
(ⅱ)神農的遺産
(ⅲ)中古代藥學傢的饋贈
(ⅰⅴ)東西方的匯閤
(2)害蟲的生物防治
(ⅰ)害蟲和天敵
(ⅱ)柑蟻的故事
(ⅲ)其他昆蟲
(ⅰⅴ)脊椎動物
參考文獻
縮略語錶
A1800年以前的中文和日文書籍
B1800年以後的中文和日文書籍和論文
C西文書籍和論文
索引
譯後記
《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興衰:從粟米到稻作的韆年變遷》 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演進脈絡,旨在深入剖析支撐中華文明數韆年不輟的物質基礎——農業技術、作物結構、土地製度以及與之伴生的生態環境變化。本書將完全摒棄對特定科學技術史著作中生物學和植物學分支的直接論述,而是從社會史、經濟史和環境史的宏大視角,重構一部立體的農業興衰史。 第一章:遠古的播種:粟與黍的早期帝國奠基 本書的起點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黃河中下遊流域。我們不討論植物的分類學或生理結構,而是專注於早期農耕人群如何馴化和選擇野生禾本科植物。重點研究粟(小米)和黍(黃米)如何在旱作環境中確立其主導地位,以及這些作物對早期聚落形態和社會組織的影響。 1.1 旱作技術的萌芽與局限: 探討早期耕作工具(如石鋤、木耒耜)的演進,以及如何適應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係統。分析早期灌溉嘗試(如引泉、集水)的規模與效率,著重考察其在滿足人口增長方麵的固有局限性。 1.2 糧食的社會意義: 深入分析粟與黍在夏商周三代的禮製中的地位。它們不僅僅是食物,更是祭祀、賞賜和權力分配的核心媒介。考察在青銅時代,國傢機器如何通過控製糧食生産和存儲來鞏固其統治基礎。 1.3 氣候波動與文明的脆弱性: 結閤考古學和古氣候學證據,分析在不同曆史時期,區域性乾旱或洪澇如何直接衝擊粟作區,導緻人口遷徙、社會動蕩乃至王朝更迭,以此揭示早期農業文明對自然環境的極度敏感性。 第二章:稻作的南嚮擴張與文明格局的重塑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探討水稻的馴化及其對中國南方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性改造。 2.1 梯田與水利工程的起源: 描述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從原始的雨養農業嚮精細的淹灌農業轉變的復雜過程。重點分析早期堰壩、陂塘的修建技術(不涉及具體工程力學分析,而側重於組織人力和土地的社會動員能力),以及水稻種植對勞動力的需求特性。 2.2 “魚稻共生”的生態智慧: 闡述南方地區形成獨特的“稻田養魚”模式。這一模式不僅提高瞭土地的綜閤産齣率,更代錶瞭一種早期的可持續農業生態觀。討論這種共生關係如何影響地方性的土地所有權和社區協作模式。 2.3 漢代南方經濟的崛起: 分析隨著人口南遷和稻作技術的成熟,南方地區如何在漢代開始在經濟上與北方抗衡。考察糧食剩餘如何催生瞭地方性的手工業和商業網絡,為後世經濟重心的南移埋下伏筆。 第三章:鐵器時代的變革:耕作效率與土地兼並 秦漢統一後,鐵製農具的普及標誌著中國古代農業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本章關注生産力的飛躍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結構性矛盾。 3.1 鐵犁與牛耕的協同效應: 考察深耕技術(如麯轅犁的雛形階段或改良的直轅犁)的推廣,如何使原本不適閤耕種的次生林地和草原邊緣得以開發。重點分析這一技術進步對役畜(牛)需求的激增,以及國傢在役畜管理上的政策傾嚮。 3.2 土地製度的波動與衝擊: 分析小農經濟在鐵犁推廣背景下得以形成,但也因此更容易受到災害和賦稅的衝擊。探討從均田製到兩稅法的演變過程中,土地兼並現象的加劇如何係統性地瓦解瞭自耕農基礎,並導緻大量流民的齣現。 3.3 漕運與國傢糧食調控: 討論大規模的糧食調運係統(如隋唐的大運河體係)如何成為維係龐大帝國統治的生命綫。分析國傢對漕運的依賴,如何反過來塑造瞭糧食生産區域的經濟布局和地方官僚的職責範圍。 第四章:宋代經濟革命與農業集約化的頂峰 宋代被視為中國農業史上技術和製度創新的高潮期。本章著重分析製度創新如何驅動農業生産力的極限開發。 4.1 占城稻的引入與長江下遊的深度開發: 介紹早熟、高産的占城稻(不深入其生物學特性,而是探討其傳播路綫和對江浙地區水稻復種製度的革命性意義)。分析復種製度如何大幅度提高瞭單位麵積的年産齣,支撐瞭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長。 4.2 園藝與經濟作物的專業化: 考察宋代手工業(絲綢、棉布、茶葉)的蓬勃發展如何反作用於糧食生産。分析特定區域如何根據市場需求,從糧食作物轉嚮高價值的經濟作物(如棉花、桑樹、茶樹)的專業化種植,這標誌著農業生産開始高度市場化。 4.3 農書中的社會知識體係: 分析以《農政全書》等為代錶的農書齣現的意義。它們不隻是技術的匯編,更是古代農民生産經驗、地方環境知識和管理智慧的高度結晶,反映瞭當時知識階層對農業問題的深入關切。 第五章:生態壓力與明清的再平衡 明清時期,在人口壓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時,農業係統麵臨著嚴峻的資源枯竭和生態退化挑戰。 5.1 邊際土地的利用與生態代價: 探討在明代中後期,為瞭養活數億人口,山區和丘陵地帶的“墾荒”運動如何達到頂峰。分析過度開墾、濫伐林木對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以及這如何威脅到賴以生存的河流灌溉係統。 5.2 區域特産的製度化與地方依賴: 考察在明清時期,糧食主産區與經濟作物産區(如蘇南的糧田與鬆江的棉田)之間的貿易依賴性如何加深。分析這種專業化布局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如何使得地方經濟更容易受到外部市場波動和戰爭的衝擊。 5.3 傳統技術的停滯與轉摺: 探討在傳統技術體係看似成熟的錶象下,麵對近代環境挑戰和西方科學思潮的衝擊,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所顯現齣的結構性張力與最終的轉型睏境。本書在此結束,將農業史的敘事止步於近代前夜,為後續曆史的演進留下開放的思考空間。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包裝就很有分量,拿到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內容絕對紮實。雖然我最近工作比較忙,抽不齣大塊時間來細細閱讀,但偶爾翻開一頁,就被其中嚴謹的考證和豐富的史料深深吸引。我最看重的是這類著作的學術價值,李約瑟先生畢其一生緻力於梳理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其宏大的視野和細緻的研究,對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貢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特彆喜歡他梳理脈絡的方式,總能將看似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展現齣中國古代在各個技術領域發展的邏輯和演進。雖然這本書是關於植物學的,但我相信即便不是專業人士,也能從中感受到中國古代人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方麵所展現齣的智慧和創造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時間,能真正地潛心鑽研,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任何一個關心中國古代科技史的讀者來說,都無疑是一份厚禮。李約瑟先生傾注畢生心血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揭示瞭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而《植物學》這一分冊,更是將目光聚焦於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領域。我個人非常關注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進步,以及古人如何通過對植物的研究,來提升糧食産量、改良作物、甚至發展齣精妙的園林藝術。書中豐富的插圖和詳細的文字描述,相信一定能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中國古代在植物學方麵的深厚積纍。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過去的梳理,更在於它能夠啓發我們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繼承和發揚這份寶貴的科技遺産。

评分

拿到這本書,感覺就像捧著一座寶藏。我對李約瑟的這套《中國科學技術史》心儀已久,這次終於入手瞭《生物學及相關技術》捲的《植物學》分冊。我知道這套書的學術嚴謹性和資料搜集之全麵是毋庸置疑的,即使隻是粗略翻看,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我對於書中如何梳理中國古代植物學的發展脈絡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關於古代的植物圖譜、本草學著作,以及它們在中國古代醫療、農業、甚至飲食文化中的地位。我期待從中瞭解中國古代在這些方麵的獨特貢獻,以及這些知識是如何代代相傳、不斷發展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植物的科學,更是關於中國古代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方式的生動寫照。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明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係列一直是我心中的神作。此次購入的《生物學及相關技術》第一分冊《植物學》,更是我對中華民族在生物領域智慧探索的期待。我知道,這本書將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探尋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珍貴知識。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呈現中國古代在草藥學、植物栽培技術、以及與植物相關的飲食文化上的獨特成就。能夠通過這樣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深入瞭解中國古代人民如何觀察、認識、並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的植物資源,這對我而言,是一種極大的精神享受。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的,更是文化的,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评分

剛拿到這本書,就被封麵設計吸引瞭,低調中透露著一種厚重的曆史感。雖然我並非植物學專業齣身,但對中國古代科技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李約瑟的這套巨著,簡直是中國科技史研究的聖經。這次選擇的這本《植物學》分冊,據說內容極其詳盡,從植物的認知、栽培、利用到相關的醫學、農學實踐,都做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古代中國在植物分類、藥用植物研究、以及農業技術方麵的創新。想象一下,在沒有現代科學工具的時代,古人如何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總結齣如此豐富的植物知識,並將其運用到生産生活中,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震撼的智慧結晶。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對中華民族創造力的肯定和激勵。

评分

概括性比较强,偏于总结…

评分

对中国科技史研究帮助很大。

评分

权威文献范本,其中的文献索引就足可以再培养10个博士。

评分

囤货中,还没看呢

评分

京东图书还是挺好的,正版速度还快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得不说,精装版的就是比简装版要好,装订的要仔细,纸张也更好,但是价格真心贵啊,就内容上而言,本书是一本不错的科技史入门书籍,二次文献集

评分

很好,正版图书,值得购买!!!!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看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