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你是否能接受自己的長相,悅納獨特的自我?
你是否知道情商翻譯自Emotional Intelligence?
你是否聽過特種士兵的堅強的故事?
你聽說過人格麵具嗎?
你知道性格內嚮其實挺有優勢嗎?
你聽說過“哈佛學生裸奔”嗎?
你是否思考過戀愛的利與弊?
你是否知道藍綠色的燈光代錶瞭什麼?
你在職業選擇時*看重的是什麼?
你聽說過“中國式過馬路”,但你聽說過“美國式過馬路”嗎?
你是否為孩子無休止地索要玩具而感覺很無奈?
你是否為孩子似乎總是比不過彆人而氣憤不已、難以保持平靜的內心?
內容簡介
心理素質是一個含義很廣泛的概念,《心理素質與人生:哈佛心理手記》的章目也包括較多的內容:
1.心理素質與人生,主要是介紹幾個相關的概念及其研究,如心理素質是什麼、成功與成功感、挫摺與抗挫摺能力、抱負水平、目標設置等。希望這些概念與研究可以幫助大傢思考心理素質與人生。
2.認知篇,包括認知風格早知道、接受自我有多難、小水壺和小鍋的故事,以及認識專注力等。
3.情緒篇,包括將壓力放到一邊、小情緒也自控、“情商”是什麼、明媚的陽光等。
4.意誌篇,通過堅強的特種士兵和哈佛廣場的乞討者等案例來認識意誌的作用,通過納塔莉的故事引齣挫摺之痛與成長,從“書非藉也能讀也”談意誌努力等。
5.個性篇,內容包括人格麵具、需要層次、性格內嚮的優勢、悅納獨特的個性等。
6.學習篇,講述瞭哈佛教授也“瘋狂”,研究生的苦與樂,哈佛學生的裸奔,以及學習方法大比拼。
7.人際交往篇,分彆講述瞭鄰傢有個夜哭郎的故事,“不公平”的人際關係的應對,戀愛的感覺,以及親昵關係對人生的重要性。
8.心理健康篇,從自殺之殤、記住那藍綠色的燈光、萬事皆有可能、做能幸福的人等方麵探討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方法,並強調心理健康應積極嚮上,追求自身潛能的發揮。
9.職業規劃篇,具體分析哈佛校長演講的啓示,記敘瞭校車司機大不同的故事,對人各有誌的現象及其原因進行瞭分析,並談及創業的腳步等。
10.生命思索篇,包括走近John F. Kennedy、不一樣的人生、榮格的一生,並從“美國式過馬路”等三個雜談來思考人生。
作者簡介
楊秀君,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係博士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在《心理科學》《心理發展與教育》《江西社會科學》等核心期刊發錶論文20多篇,著作有《心理素質訓練》,翻譯齣版《內嚮者優勢》《不完美也可以很快樂》。
目錄
序
1心理素質與人生
心理素質是什麼?
成功與成功感
挫摺與抗挫摺能力
抱負水平
目標設置
2認知篇
認知風格早知道
接受自我有多難?
小水壺和小鍋的故事
認識專注力
3情緒篇
將壓力放到一邊
小情緒也自控
“情商”是什麼?
明媚的陽光
4意誌篇
堅強的特種士兵
哈佛廣場的乞討者
挫摺之痛與成長
書非藉也能讀也
5個性篇
人格麵具
需要層次
性格內嚮的優勢
悅納獨特的個性
6學習篇
哈佛教授也“瘋狂”
研究生的苦與樂
哈佛學生的裸奔
學習方法大比拼
7人際交往篇
鄰傢有個夜哭郎
“不公平”!
戀愛的感覺
親昵關係
8心理健康篇
自殺之殤
記住那藍綠色的燈光
萬事皆有可能
做個能幸福的人
9職業規劃篇
哈佛校長演講的啓示
校車司機大不同
人各有誌
創業的腳步
10生命思索篇
走近John F. Kennedy
不一樣的人生
榮格的一生
美國式過馬路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1 大學生學習成功感量錶
後記
精彩書摘
心理素質是什麼?
心理素質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似乎也一直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界定。在心理學界,隻要是能與心理搭上邊的東西,似乎也都能與心理素質搭上邊。
在不少書中,都有這樣的定義:心理素質是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個體的生理條件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將從外在獲得的刺激內化所形成的,穩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質。可以說,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穩定的心理品質。
心理素質不僅包括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情緒穩定、意誌堅強,而且還包括認識過程和個性等內容。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心理素質:
第一,是認識過程。你對周圍環境及自身的認知是較為正常的,還是較為偏激的?
第二,是情緒情感。你的情緒情感在大多數時候是穩定、積極嚮上的,還是很不穩定、較為消極的?
第三,是意誌。你是行為目的明確、果斷采取決定、在行動中堅韌不拔、具有良好的自製力,還是盲目從眾、優柔寡斷、行為難以堅持、遇事衝動?
第四,是個性。你對個性瞭解有多少?你的性格特徵如何,是開朗樂觀,還是較為悲觀?
第五,是學習。你是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方法正確、學習效果良好,喜歡學習,能應對學習,還是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方法不好、學習效果較差,討厭學習,不能完成學業任務?
第六,是人際交往。你是喜歡與人交往並在與人交往中能積極應對一般的狀況,還是不喜歡與人交往、逃避與人交往?
第七,是心理健康。你是心理健康,能積極、主動地追求自身潛能的實現和發展,“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還是處於心理不太健康的狀態或有一些心理問題?
第八,是職業規劃。你是對自己的職業具有明確、長遠的目標,並為目標而積極奮鬥著,還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感覺較為迷茫?
第九,是生命思索。你是對生命的意義有充分的思考,還是從來沒有想過有關生命方麵的問題?
以上是心理素質各方麵內容的兩個極端。如果你處於中間,那麼你也可以思考自己是處於中間偏嚮哪一端?
不同的心理素質,可以帶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映射齣不同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美好人生的基礎和前提,隻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纔能擁有美好、快樂、成功的人生。而且,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心理素質也會不斷地發展與變化。思考心理素質與人生的關係,可以讓我們每天都生活得更有目標、更有活力,讓生活充滿意義。希望大傢在生活中,學著關注自己所擁有的,而不要過分關注自己所失去的,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創造自己和他人的美好人生!
以下,我們將先來學習幾個重要的概念。當你真正理解這些概念之後,你會發現一個人的人生是否美好與成功,正是取決於成功感、抗挫摺能力、抱負水平、目標設置等心理素質的狀況如何。
成功與成功感
“成功的人生”是世間眾人夢寐以求並苦苦追尋的目標。但現實生活中,成功卻常常與人們擦肩而過,不少人難以體驗到成功感。究其原因,卻是人們對成功與成功感的不理解或誤解。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先來思考一下:“什麼是成功?”,以及“什麼是成功感?”
什麼是成功?
“成功”是一個非常常用、非常通俗的詞語,但也正是由於它的通俗性,也許很少有人會去查一查詞典,瞭解一下它的含義,以至於人們對它的理解各不相同。
《現代漢語大詞典》中對“成功”一詞的解釋包括兩層含義:①成就功業或事業。②事情獲得預期結果。
《漢語大詞典》(第五捲)中的解釋則包括以下五種不同的含義:①成就功業或事業。②成就的功業,既成之功。③事情獲得預期結果。④成效。⑤收獲。
但我們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評價一個人是成功還是失敗時,所參照的標準主要有三個,即個人的標準、他人的標準,以及群體的標準或社會大眾的普遍標準。
以上三個標準有可能一緻,也有可能不一緻!而且很多時候,三者是不一緻的。
由於所參照的標準不同,我們對成功的理解就可能有天壤之彆。所以,即便我們對成功下一個定義:所謂“成功”,就是獲得預期的結果,達到所追求的目標。但是,對成功有著不同評價標準的人,在這一概念的理解上,卻可能有著巨大的差異。而且,我們需要知道: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們對成功的理解和界定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當前許多的成功學方麵的書,都在講成功,但他們所講的“成功”大多都是按照社會大眾的普遍標準來衡量的成功。這就使得許多人走入瞭對成功的理解誤區,以為自己不可能獲得成功,以為成功是成功人士的專利。但同時,人們卻又常常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並為之而疑惑:即為什麼有許多在人們看來非常成功的人,他們自己卻認為自己不成功並感到非常壓抑?
我們也可以從成功的反麵——失敗,來看成功。如《失敗學》一書中給失敗下的定義,是“與人相關的一個行為,沒有達到其預定目的”。換句話說,是“人們參與行使一個行為後,齣現瞭不希望達到的、沒有預期的結果”。
參考以上內容,我們將“成功”,特彆是學生學習方麵的成功定義為: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同時,我們還要明確,判斷個體是否成功所參照的標準主要是個體自己的標準。
什麼是成功感?
正如《心理學詞典》中所寫:成功感(feeling of success),是指當人們感到自己已達到或超過自己的抱負水平時所體驗到的情感。與成功感對立的是失敗感,即當人們感到自己未達到或遠距自己的抱負水平時所體驗到的情感。成功感與失敗感是與自我評價有關的情感,它們由一個人的自我知覺、抱負水平所決定。而成功與失敗的內部標準則受到社會因素的巨大影響,一方麵,人們必須調整個人標準,使其與社會標準相接近;另一方麵,人們行為的成敗往往會受到社會評價的影響。
另外,《心理谘詢百科全書》中寫道:成功感(feeling of success),又稱成功體驗,是一個人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任務時所産生的一種自我滿足、積極愉快的情感。它是由一個活動所達到的效果和一個人在參加該活動時的抱負水平(目標)的高低所決定的。由於抱負水平的不同,在同樣的成就麵前,有的人可能産生成功感,有的人則可能産生與之相反的失敗感。成功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有不同的情緒錶現,有的人感到平靜的滿足,有的人則感到強烈的興奮。同時,成功感對人以後的活動的影響也因人而異,有人因成功暫時鬆懈,有人則努力進取。而這些差異,都來源於一個人已形成的個性特徵。
由上可見,成功感是個體在達到自己的抱負水平(即個體自己的目標或標準)後,所體驗到的情感。所以說,成功感是主觀的,是與自己的標準相聯係的。
現實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體驗到成功感。這主要是因為個人的標準定得太高。例如,中學考試時的成功,如果某老師的標準是80分,某傢長的標準是85分,而某學生為自己定的標準是95分,結果該學生考到瞭88分。在老師、傢長或其他人看來,該學生已經是非常的成功瞭,但是由於該學生自己的標準是95分,成績與之還差7分,他會認為自己沒有成功,從而也不可能體驗到成功感。
同樣的考試,如果另一名學生為自己定的標準是80分,結果也考到瞭88分。成績比自己定的標準高瞭8分,他當然會認為自己是成功的,從而也會體驗到成功感。
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為什麼同樣的88分,在不同的人看來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前言/序言
心理素質與人生:哈佛心理手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