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社會學研究者 盧漢龍是中外很少見到的接閤社會學研究與社會管理需求的學者。他做研究:謹慎思考理論背景和布局,仔細挑選主題,精心設計問捲和指標,同時運用質與量的田野方法,兼顧中外學術考量,緊扣當前社會政策和管理議題需要。三十多年來,鍥而不捨,埋頭耕耘。欣見《補課集》,讓學者、管理工作者和關心社會的讀者,分享其成,實為應用社會學的典範與楷模。
內容簡介
本書循著20世紀80年代中國恢復社會學教學和研究以來的軌跡,記錄和展示瞭該學科在理論補課和實踐發展中的足跡。全書多方位地提供瞭中國社會學新探索以來的成果:從社會學如何走齣曆史陰影,確立起獨立社會科學學科地位開始,用社會學的視野對中國當代社會變遷提供瞭獨到的理論認識,同時通過一係列深入的社會調查來報告各種社會學議題的研究發現。作者特彆關注草根社會從社區到社團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並提供瞭社會學研究如果應用於公共政策和社會治理,發揮思想智庫作用的經驗。
作者簡介
盧漢龍,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曾擔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2001-2009),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94-2009),上海市人民代錶大會代錶(1993-2013),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2006-2013)。曾多次到歐美大學和研究機構做學術訪問和開展閤作研究。應邀擔任英國社會學會《社會學》(Sociology)雜誌國際編委,香港《中國評論》(The China Review)編委和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顧問。
精彩書評
★漢龍的《補課集:中國社會學新探》,是他用一生的學術道路和奮鬥足跡完成的新作,從中可以品味齣中國社會學傢的坎坷和成就、智慧。他的作品反映瞭一代中國學人的探索追求,也反映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學的品格特徵,那就是經世緻用的文人擔當,對大眾民生的始終關注,“為瞭中國”的畢生情懷。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研究員
★盧漢龍是中外很少見到的接閤社會學研究與社會管理需求的學者。他做研究;謹慎思考理論背景和布局,仔細挑選主題,精心設計問捲和指標,同時運用質與量的田野方法,兼顧中外學術考量,緊扣當前社會政策和管理議題需要。三十多年來,鍥而不捨,埋頭耕耘。欣見《補課集》,讓學者、管理工作者和關心社會的瀆者,分享其成,實為應用社會學的典範與楷模。
——美國杜剋大學社會學係唐騮韆講座教授林南(Nan Lin)
★《補課集:中國社會學新探》是一本好書。在本書的著述星,盧漢龍老師教我們為什麼要同時重視社會學理論和社會學方法——旨在為認識和研究具體社會現象服務。
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謝宇(Yu Xie)教授
★盧漢龍的學術生涯緻力於對日常生活嚴謹的分析來探究中國社會變化的原動力。懷著求知的欲望和對廣闊社會的深沉關切,盧教授不斷地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研究作齣奠基性的貢獻。通過這本《補課集》的中國社會學新探索,當代讀者乃至未來的學人們都能從這位學者的睿智和洞察力中獲益匪淺。
——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學係戴慧思(Deborah Davis)教授
目錄
自序............................................................................................................1
第一篇.理論方法篇——社會學的“基”與“本”...............1
1.1 馬剋思主義社會學和其他社會學.........................................2
1.2 社會學是研究社會整體的科學..............................................9
1.3 中國人調查中國社會的第一次嘗試................................... 17
1.4 社會調查的科學性與程序性................................................ 20
1.5 調查問捲的意義界定............................................................ 24
1.6 論社會指標的基本問題........................................................ 32
1.7 論中國社會學的理論建設.................................................... 47
1.8 迎接中國社會學的春天........................................................ 56
第二篇.基本認識篇——社會學視野看中國變遷................ 60
2.1 論城市居民社會地位的認同................................................ 61
2.2 單位製與住房商品化............................................................ 73
2.3 從“牆頭經濟”看中國産權文化....................................... 93
2.4 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三大轉變.......................................... 109
2.5 消費文化與消費革命.......................................................... 136
2.6 關於社會結構理論的反思.................................................. 152
2.7 人力資本與階層分化..........................................................173
2.8 全麵“小康”與中國“中産”............................................181
2.9 轉型社會研究.......................................................................196
第三篇.調研報告篇——來自社會的經驗研究..................205
3.1 社會指標與生活質量研究..................................................205
3.2 上海市民生活質量報告......................................................237
3.3 角色壓力與精神健康..........................................................273
3.4 上海解放前移民研究..........................................................292
3.5 中年人的傢庭與職業..........................................................305
3.6 收入差距與社會不平等......................................................330
3.7 就業市場和中國市場化轉變..............................................335
3.8 企業的社會角色與捐贈行為..............................................350
第四篇.草根社會篇——從“社區”到“社團”的發展....371
4.1 社區組織與基層政權..........................................................372
4.2 單位與社區...........................................................................380
4.3 社區文化建設的思考..........................................................387
4.4 城市社區的治理模式分析..................................................402
4.5 民間組織與社會治理..........................................................420
4.6 社會組織的發展與能力建設..............................................431
第五篇.公共治理篇——社會學研究的應用.......................450
5.1 管理城市就是管理發展......................................................450
5.2 加強應對老齡化...................................................................474
5.3 提高人大製度的“公民性”................................................ 477
5.4 城市舊區改造中的社會機製.............................................. 481
5.5 社會政策轉型研究.............................................................. 489
5.6 社會管理創新....................................................................... 502
5.7 法治管理的社會基礎.......................................................... 523
5.8 實現政府的現代化轉型...................................................... 533
5.9 基層社會的治理結構.......................................................... 543
Contents
Preface .....................................................................................................................1Part 1: Sociology Theory and Methodology ...............................................1
1.1 Marxist Sociology and Other Theories.................................................2
1.2 Re-exploring the Holis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Society.............9
1.3 The First Attempt of Chinese to Survey Their Own Society............... 17
1.4 The Scientific Procedure for Survey Research ..................................20
1.5 Defining the Measurement of Survey Questionnares........................24
1.6 Examing Social Indicators...................................................................32
1.7 Examining the Intellectual Environmnet for Building Sociology Theory in China..................................................................47
1.8 Embracing the Spring Blossom for China’s Sociology.....................56
Part 2: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ociety ................................60
2.1 The Study on Urban Residents Social Status.....................................61
2.2 The“Danwei”System and Real Estate Commercialization.............73
2.3 “Wall Economy”and Collective Socialism.......................................93
2.4 Three Major Transitions in China’s Socialism Experiment .............. 109
2.5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Consumer Revolution ....................136
2.6 Reflections on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Theory..............................152
2.7Human Capital and China’s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173
2.8 An“All Around Xiaokang”Society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Middle Class ........................................................................181
2.9 The Study of Social Transition .........................................................196
Part 3: Reports from the Society: Social Indicators and Quality of Life....................................................................................205
3.1 Exploring the Structure Model for Social Indicators and Quality of Life....................................................................................205
3.2 Social Reports from Individuals .......................................................237
3.3 Social Roles and Mental Health........................................................273
3.4 Studying Shanghai Immigrants Before the New China ..................292
3.5 The“Transitional”Generation in Market Transformation................ 305
3.6 Citizens Report:Income Gap and Social Inequality.......................330
3.7 The Formation of Labor Market and Changes i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335
3.8 Property Rights Reform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350
Part 4: Grassroots Development: From Community to Associations ........................................................................................371
4.1 The Rebuilding of Community Associations and Grassroots Governance......................................................................372
4.2 “Danwei”and Community:The Reorganization of Social Life in Urban China ...........................................................................380
4.3 Building a Community Culture under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387
4.4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Chinese Urban Communities ...............402
4.5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Governance ..................................420
4.6 Building Capacity for China’s Social Organizations ......................431
Part 5: Social Policy and Public Governance..........................................450
5.1 Governing a City is Governing Its Development ............................450
5.2 Increasing Social Reserves for an Aging Society............................474
5.3 Enhancing“Civic Chateristics”for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477
5.4 The Role of Social Mechanism in Renovating Old Cities ..............481
5.5 Social Policy in Transition:From Eliminating Inequality to Essential Elements in Productivity ...................................................489
5.6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Social Governanc Innovations..........502
5.7 The Role of Law Needs to be Based on a Civil Society .................523
5.8 Modernizaing the Government, Promoting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533
5.9 The Reform of Grassroot Governance Needs to Begin from Community Reengineering................................................................543
精彩書摘
《補課集:中國社會學新探》:
我認為,社會學和曆史唯物上義的關係問題並不都是由於研究對象的交叉所引起的。這裏有著更深刻的理論問題-一如科學與哲學的關係問題、科學的倫理和社會科學的階級性問題等,也有著更廣泛的實際問題一如各國社會政治狀況、社會學研究的智力條件等,這些都是值得長期加以討論的。而圍繞著它們之間對象交叉的問題,關鍵似乎還是在於這種交叉是否足以妨礙它們對同一研究對象各自相對獨立地作齣學術貢獻的問題。
在科學史上,不同的學科以同一研究客體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本屬屢見不鮮的。比如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醫學等都以人的生命有機體為研究對象;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都以人的心智現象為研究對象;在具體社會科學中研究社會整體現象的還有曆史學、文化人類學等。這些都是可以信手拈來的科學研究中不同學科對象交叉的例子。所不同的隻是它們各自所研究的目的、角度、方法以及理論所涉的範圍和深度有所不同罷瞭。
我們也可以試以對照一下社會學和曆史唯物主義在如上一些方麵的不同之處。
就科學的屬性而論,曆史唯物主義對於社會體係存在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的錶述,本身就具有科學的品格,但從根本上說它是屬於哲學科學的範疇,而社會學則應屬於一般社會科學範疇。就研究的目的而論,曆史唯物主義對社會整體的研究主要在於求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一般規律,在於解決世界觀問題,是要在社會領域裏完成對舊哲學變革的任務。社會學對社會整體研究的目的在於求取現實社會形態各種要素的組成及其具體發展的規律,其理論在於解決現實社會問題,是要為推動現實社會的健康發展和加強社會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就研究角度而論,曆史唯物主義主要是從邏輯方麵來研究社會整體的曆史過程,它把社會整體的存在和發展理解為社會經濟形態的循序漸進的交替。社會學則可以說是從曆史(現實)方麵來研究社會整體的邏輯過程,它主要是從個人和社會的現實關係和社會各種功能共同發揮作用方麵來研究社會生活的全部多樣性。
就研究方法而論,曆史唯物主義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科學的抽象思維,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事實進行高度的概括和綜閤。社會學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經驗的具體研究,對人類社會的現存科學事實進行具體的演繹和解釋。
由於科學的屬性,科學研究的目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它們獲得對社會整體認識的理論範圍、深度和作用也有所不同。曆史唯物主義“這種曆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於它是超曆史的。”①它的解釋“首先具有方法論的意義”②。社會學研究所得到的認識是在具體曆史條件下,各種社會關係體係和各種社會生活領域裏社會經濟形態規律的錶現形式和作用機製。所以前者的理論範圍更廣,深度更大,對後者起著指導作用,而後者則為前者提供瞭更豐富的理論素材。
……
前言/序言
我是在1980 年通過中國社會科學院暨地方社科院嚮社會招收社會科學人員的考試後,被錄用到上海社會科學院社
會學研究所工作的。本書是我專業從事社會學研究30 餘年來的主要
研究成果選編。
本書取名《補課集》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來自中國社會學
本身。眾所周知,中國社會學是在1952 年全國高等院校係科調整時
被粗暴取消的。當時認為,馬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就是社
會學。繼而又在1957 年的整風反右運動中,無情地把一些主張或
繼續在進行社會學相關研究的學者打擊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分
子。社會學被認定是資産階級的僞科學,從此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
瞭20 餘年。“文化大革命”運動結束以後,全國撥亂反正,百廢待
興。1979 年3 月,鄧小平在聽取有關意見後指齣:“我不認為政治
方麵已經沒有問題需要研究,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
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瞭,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這就是社會
科學界傳為佳話的“補課論”。它開啓瞭我國思想理論界和社會科
學研究領域改革和開放的大門。社會學從此在中國進入瞭新的探索
時期。
第二層意思來自我本人,我是在抗戰勝利後齣生,屬於戰後領頭“嬰兒潮”的那一代。1963 年高中畢業後,我沒有機會上大學,成為
當時所稱的“社會青年”。在那個年代,我們這些嚮往高等教育而不
成的一族,往往自嘲是在“傢裏蹲”大學學習。這個“傢裏蹲”的發
音頗具“洋味”,也是在當時的社會氛圍裏自嘲或是隱喻著對真知的
渴求和對自由的嚮往。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傢裏也蹲不成瞭,我被“報名”分配到上海郊區的農場工作,一晃就是八年,由於生性好學,開渠墾荒之餘,倒是名副其實地“耕讀”不止。直到1974 年被“上調”迴城,進上海市住宅建設公司工作。1977 年我終於開始可圓“校園”夢,那時我同時報名進瞭業餘工業大學(自動控製專業)和同濟大學(工業民用建築係)的函授部學習,如飢似渴地接受係統的高等教育,但人卻已過而立之年,學的也是工科。
正是鄧小平關於“補課”的指示給瞭我直接從事專業社會學研究的機會。1979 年鄧小平發齣“補課”指示時,我國恢復高考以後的第一批學生剛進校門,而且即使是等幾年後他們畢業瞭,那時候我們的高校裏也沒有“社會學”這種鄧小平說要“補課”的係科設置。所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地方社會科學院研究係統抱著民間自有高手,“發現和羅緻專門人纔,充實社會科學研究隊伍”的想法,經報國務院批準直接從社會上招收研究人員。這無疑給瞭我們這些“草根”之輩提供瞭一個華麗轉身的難得機會。
現在迴想起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暨地方社會科學院係統嚮社會招收社會科學院人員的舉動確實具有曆史性象徵意義。那時的中國沒有廣告,這條“招考”消息,是由新華社發布,刊登在人民日報(1979 年12 月4 日)頭版上。它至少說明瞭中國掌管意識形態理論部門開啓瞭思想解放和改革創新的先河。他們求賢若渴,打破框框用市場化的方式來選取人纔。這在當時毫無人纔自由流動概念,調動工作難比登天的歲月裏,無疑具有相當劃時代的意義。我從小念書成績文理皆優,受傢庭和中國學人傳統的影響,常懷憂國憂民之心。在“傢裏蹲”和“耕讀”期間,除博覽“雜書”以外,所能自學的就是數學和英語兩項。我當時選擇報考從事社會學專業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齣於對社會學最樸素的理解,希望用科學的理性來研究社會問題,同時也還衝著報考這個學科要加試數學和統計。這對於我來說是顯示個人理工“纔力”優勢的選項。當年報考時還要審核應試資格,招聘處要求每個報考者提交一篇專業論文和用英文撰寫的文章。我提交的論文是《論我國城市住房問題》,這和我當時在住宅公司工作有關,比較容易接觸和收集到相關的數據資料。另外我以“我所瞭解的社會學”為題,洋洋灑灑寫瞭一篇3 頁紙的英文文章。這樣得以“同等學曆”的資格進入試場,並以高分得到錄用。
記得入行十年後的1990 年,我應邀到香港參加第一次華人社會指標研究的學術討論會。會議期間,新華社香港分社專門設宴招待我們兩岸三地的學者。和我同桌的有香港大學社會學係主任黃紹倫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主任劉兆佳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係主任李明堃教授以及來自颱灣“中央研究院”應用社會科學所的蕭新煌研究員等。席間寒暄之下得知,我們五人原來都是戰後齣生的同齡人,倍感親切。但我也看到,他們個個都是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留學英美,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科班齣身的“海歸”學人,一想到我和他們同齡但經曆全然不同,現在卻可以共處一室,坐而論道,真有萬分唏噓之感。這全賴大陸恢復瞭社會學的教學和研究,以及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補課,數十年的學術鴻溝纔得以有機會開始抹平。這本《補課集》,可以說是記錄瞭我從業30 餘年來,在參與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消除學術差距中所壘下的土方與墊石。
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以後,我開始在自我補課中參與學科的“補課”。1981 年初,我有機會參加全國人口統計的培訓課程。這是由聯閤國開發署和高教部閤作在河北大學舉辦的教程。培訓班由美國學者墨登斯教授主講,全球各路專傢參與。這個培訓班讓我們係統地學習瞭人口與社會研究教程。不久,我被院裏派到上海市第三次人口普查辦公室工作。1982 年開展的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是我國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人口普查,聯閤國給予瞭直接指導和技術支持。人口普查確實是社會調查的大學校,我在全程參與中學習到瞭很多東西。接著,我又參加瞭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社會科學統計教程的暑期培訓班。比較全麵地掌握瞭調查統計的數學原理和分析技術。
上海社會科學院是我國恢復社會學教學和研究後最早組建社會學研究所的機構。當時由院顧問、著名的社會學者李劍華教授領銜,特聘瞭一批還健在的老社會學傢:包括原復旦大學文學院院長、社會學係主任應成一教授,原金陵大學統計學專傢範定九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言心哲教授、陳譽教授等。社科院也從社會上將一些解放初期原社會學係畢業的同仁,吸收“歸隊”到社會學所從事研究工作,其中有滬江大學畢業的黃彩英老師(負責所的行政管理)和金陵大學畢業的薛素珍老師(負責所的科研工作)等。這樣像我這樣沒有科班背景的新手,有瞭不錯的“補課”環境。我接受的第一項正式的研究工作就是參加李劍華、範定九教授主編的《簡明社會學詞典》的編纂通稿工作,這讓我有機會比較全麵地收集和梳理所能得到的中英文和20 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關社會學著述的學理資料。這無疑是一個雞湯“速補”的學習機會。該辭書成為我國社會學恢復以來的第一本係統介紹中西社會學概念的作品,我也在補課學步中得以受益。
本書的齣版記錄瞭我補課探求的腳印,通過這些腳印,讀者也可以大緻尋蹤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以來所走過的路徑,同時相信它也能從一個側麵提供瞭社會學對中國30 多年來的發展和變遷的學理認識。所以可以說,這是中國恢復社會學教學和研究30 餘年來新探索過程中的一個縮影。全書大緻分為五個部分的篇章。分彆涉及社會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社會學對中國社會的基本認識,來自社會調查的各種理論發現的報告,對中國草根社會從社區到社團的發展研究,以及有關社會在公共治理方麵的研究等。各篇目文章基本上按照發錶的年代前後排序,篇首寫有短短的導讀,好比是自己的讀書劄記,方便讀者瞭解這個領域在補課與學步中的意義。
在整理編纂本書的過程中,每一塊石子和腳印都令我想起不少需要感謝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國布萊洛剋(H. Blalock )教授,他是極負盛名的社會統計學傢,1984 年來訪中國時所裏安排我負責接待。也許是在迎來送往中他對我留下瞭較深的印象,迴國後,他寄給我他所在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的介紹信息和申請就讀的錶格,同時又寄來兩大包社會學和統計學方麵的理論書本,令我十分驚喜和萬分的感動。這些書大部分是布萊洛剋教授自己用過的教本,書上還有他的簽名和不少批注。閱讀這些書籍繼續發揮瞭我“傢裏蹲”和“耕讀”的能力,使我對當代社會學的基本知識和調查數理統計的方法運用有瞭進一步的認識。
我要感謝美國杜剋大學的林南教授。他是為中國社會學的恢復和重建立下瞭開拓性汗馬功勞的華裔美國學者。1985 年他率團考察中國社會學發展時來到我院,薛素珍老師把我介紹給他認識。當時在他的推動下,他所在的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已和南開大學閤作培養博士學位的社會學人纔。1987 年,他和我所閤作在上海開展關於社會指標和生活質量的調查研究,目的在於研究中國社會的結構性變遷。這個閤作項目使我有幸第一次到美國在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訪問。這次訪問不但是做閤作研究,同時也可以旁聽社會學課程。1988 年5 月我訪問結束迴國前,林南教授推薦我參加瞭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組織的中國學者交流學習團的活動,使我對美國的社會民情有瞭更深切的瞭解。1991—1992 年間,林南教授又邀請我到他任所長的杜剋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座訪問和閤作研究。他介紹我認識瞭許多著名的美國社會學傢,包括彼得·布勞(Peter M. Blau)、白威廉(William L. Parish)、默懷霆(Martin K. Whyte)、魏昂德(Andrew G. Walder)等。在和他們的交往與閤作中,我均受教良多。1994 年我擔任上海社
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後,林南教授又和我所閤作,在上海舉辦瞭一次有關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全國培訓班。聘請中美學者,包括颱灣“中央研究院”章英華教授和剛從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到北京大學任職的馬戎教授前來授課。這次培訓班活動對提升國內的社會學研究能力
起到瞭相當大的作用。
我也要感謝林南教授的得意門生邊燕傑教授。我到紐約奧本尼訪
問時,他還是林南教授的在讀博士生。當年就是他負責到火車站來接
我,並送我到下榻的美國房東傢裏。他手把手地教我使用WPS 辦公
語言係統和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他畢業後任職於美國明尼
蘇達大學社會學係,並邀請我在那所號稱美國最大的獨立校園的學
校訪問瞭半年。我們不但閤作進行研究、撰寫論文和編譯書籍,更
讓我親身領略到瞭小學地理教本上令人神往的密西西比河上遊的寒鼕
風采。
我要感謝現在在布朗大學任職的約翰·羅根(John Logan )教授。
我們從閤作研究中國的單位、社區和住房開始,深入開展中國城市化
發展的研究。1999 年我們成功閤作在上海召開國際社會學協會都市與
區域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R21-ISA )的年會。這次具有裏程碑意義
的國際盛會,集聚瞭來自全球120 餘名城市各類研究的專傢到席,討
論“中國的城市化:麵嚮21 世紀的發展議題”。隨後,羅根教授又和
我們商議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起中國都市研究國際網絡中心。
在他的帶領下,網絡中心設置基金項目,資助青年學者開展小型課題
研究,在不同地點輪流開展國際理論討論會,把中國城市研究成為跨
國界、跨學科、跨機構、跨世代的共同領域。2013 年他又專門邀請我
到布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做講學訪問,受益匪淺。
我要感謝耶魯大學社會學係戴慧思教授(Deborah Davis),她是
從大學畢業開始就關心和喜愛中國的社會學傢,也是中美建交以後第
一批進入大陸開展社會學田野調查研究的學者。1995 年她獲得富布萊特基金資助來我院作研究,從此和我們研究所建立起長期的閤作關係並特邀為研究員。她熱心扶持中國社會學的重建,尤其是關心年輕學者的培養。她多次利用耶魯大學和各種國際學術資源,組織由耶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及復旦大學的青年學者和學生組成的學習工作坊的考察活動。她深厚的學識積纍、敏銳精當的學術觀點以及嫻熟的調查研究技巧,都給我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與教益。通過各種學術會議和交流閤作,我們用消費視角來認識中國的變遷和發展趨勢取得瞭一定的成績。
我要感謝康內爾大學的倪偉德教授(Victor Nee),我們從1994 年開始就保持長期的閤作交流關係,共同切磋研究學問。倪教授告訴我,他齣生在中國,當時做軍醫的父親正離傢在抗戰前綫,得到他齣生消息時也正好得到瞭日本人投降的消息。父親高興地在電話裏對他母親說:“那就叫Victor (即英文“勝利”)吧!”他4 歲隨父母離開中國大陸,輾轉來到美國。他從小沒有接受過中文教育,而是被培養成哈佛大學的高纔生。他在1972 年就曾來過中國,當時被稱為是來自美國的“紅衛兵”,受到過極大的禮遇。他們一行數人還曾得到特彆允許,到上海國棉十七廠用“問捲”訪問乾部和工人,並準備用這樣的“調查資料”來撰寫他的博士論文。他的傳奇經曆和中國經驗使他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有特彆的興趣與感覺。他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提齣的“市場化轉型理論”引起國際學術界極大的關注與討論,至今影響尚在。但是他反復跟我強調自己不是研究中國的專傢,而是一名社會學者。他研究的是市場化、資本傢精神和現代化轉型的問題,他所感興趣的是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問題。當彆人對他的市場化轉型理論提齣質疑時,他經常拿我的生涯轉變作為例子,認為是市場化改革的力量讓一位草根學人冒瞭齣來並有所作為。他相信,市場化同樣也給瞭許許多多普通的中國人帶來瞭改變與發展的機會。
我當然更要感謝陪伴我一路走來的全國各地的同行專傢和同道的業內人士,他們和我一起探索與見證瞭中國社會學發展新探索的曆史。我特彆也要感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對我的知遇之恩,為我提供這樣一個工作的舞颱。感謝我們的老院長張仲禮先生,他早年在美國做的學問也正是和社會學有關,他對中國紳士的研究成為世界瞭解中國的一個經典,本身就是20 世紀50 年代以後對中國社會學研究的一個貢獻。
1979 年以來,中國社會學和改革開放同行,是中國發展迴歸理性和常態的一個重要標誌。我有幸恰逢其盛,參與其事,今不澀拙作之草野粗鄙,將多年所作,擇其要者,匯成一集,供讀者批評指正。在社會學的補課過程中,社會是一個真正的大課堂,從社會學界的理論名傢到社會上普普通通的受訪者都曾是我的老師。最後我也要感謝我的學生陸文榮全程幫助我收集和整理文稿,以他作為後生讀者的領悟,為我提供有價值的取捨意見。歸根結底,本書真正的價值或許在於為後來者尋蹤中國社會學足跡引路,並能得到後生們的喜愛與實實在在的利用。
不盡之言,當在書中,是為序。
2016 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