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概論/全國高等院校土木與建築專業十二五創新規劃教材

土木工程概論/全國高等院校土木與建築專業十二五創新規劃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傢歡,於群 編
圖書標籤: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概論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二五規劃教材
  • 建築工程
  • 土建
  • 工程教育
  • 專業教材
  • 學科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288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0307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院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十二五创新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新穎充實、結構清晰、圖文並茂,展示瞭土木工程發展的曆史進程及前景,並結閤國內外土木工程的具體案例展現我國土木工程在世界上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土木工程涉及的相關學科和對從事土木工程的相關人員的知識與實踐要求。本書共分16章,包括緒論、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設計理論、工程測量、房屋建築工程、道路工程、鐵道工程、橋梁工程、地下工程、機場工程、水利工程、給水排水工程、港口碼頭工程、防震與減災工程、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和先進技術的應用。本書盡可能從學科入門的角度全麵清晰地介紹土木工程包含的主要內容。本書可以作為高等院校道路與鐵道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以及下屬的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震減災工程和橋梁與隧道工程等專業的教材與教學參考書。

目錄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

1.1 土木工程的內涵 2

1.2 土木工程專業簡介 3

1.3 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任務 7

思考題 8

第2章 土木工程材料 9

2.1 土木工程材料概述 10

2.2 木材 11

2.3 鋼材 13

2.4 混凝土 21

2.5 砌體材料 26

2.6 瀝青及瀝青混閤料 29

2.7 建築功能材料 30

思考題 37

第3章 土木工程設計理論 39

3.1 作用及作用效應 40

3.2 基本構件 44

3.3 基本力學概念 49

3.4 工程結構設計方法簡介 52

思考題 54

第4章 工程測量 55

4.1 工程測量的概念和測量基準 56

4.2 水準測量 57

4.3 距離測量與直綫定嚮 62

4.4 建築工程測量 64

思考題 69

第5章 房屋建築工程 71

5.1 建築物的分類及組成 72

5.2 工業建築 76

5.3 民用建築 77

5.4 大跨結構 86

5.5 特種結構 89

思考題 91

第6章 道路工程 93

6.1 綜述 94

6.2 道路的功能和分類 98

6.3 道路的組成和設計 106

6.4 高速公路 112

知識拓展 115

思考題 117

第7章 鐵道工程 119

7.1 綜述 120

7.2 鐵路選綫設計 124

7.3 城市輕軌與地下鐵道 127

7.4 磁懸浮鐵路 131

思考題 135

第8章 橋梁工程 137

8.1 橋梁的發展 138

8.2 橋梁的組成和分類 150

8.3 橋梁工程的總體規劃和設計要點 155

8.4 橋麵構造 157

8.5 橋墩與橋颱 159

8.6 橋梁工程未來的發展方嚮 161

思考題 162

第9章 地下工程 163

9.1 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 164

9.2 地下工程的種類 165

9.3 隧道工程 167

思考題 184

第10章 機場工程 185

10.1 概述 186

10.2 機場的劃分及組成 186

10.3 機場工程的主要構築物 189

10.4 現代化機場工程 196

思考題 198

第11章 水利工程 199

11.1 水利工程概述 200

11.2 水利樞紐和水工建築物 204

思考題 218

第12章 給水排水工程 219

12.1 給水排水工程的發展 220

12.2 城市給水工程 222

12.3 建築給水工程 227

12.4 城市排水工程 231

12.5 建築排水工程 235

思考題 245

第13章 港口碼頭工程 247

13.1 港口碼頭工程概述 248

13.2 港口水工構築物 250

思考題 257

第14章 防震與減災工程 259

14.1 地震災害及其防治 260

14.2 風災及其防治 263

14.3 火災及其防治 267

14.4 其他災害 268

思考題 274

第15章 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 275

15.1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 276

15.2 土木工程項目管理 286

15.3 建設工程監理 287

思考題 288

第16章 先進技術的應用 289

16.1 計算機輔助設計 290

16.2 計算機仿真係統 292

16.3 計算機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 294

16.4 先進的施工機械 295

思考題 299

參考文獻 301


精彩書摘

第1章 緒  論

  

  

【學習重點】

* 土木工程的定義和內涵。

* 土木工程涵蓋的範圍。

* 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要求。

* 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基本任務。

  

【學習目標】

* 掌握土木工程的定義和範圍。

* 熟悉土木工程的內涵。

* 熟悉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要求。

* 瞭解土木工程專業的發展曆史。


1.1 土木工程的內涵

1.1.1 土木工程的定義

1. 土木工程的定義和理解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它既指所應用的材料、設備和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技術活動;也指工程建設的對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陸上或水中,直接或間接為人類生活、生産、軍事、科學研究服務的各種工程設施,例如,房屋、道路、鐵路、運輸管道、隧道、橋梁、運河、堤壩、港口、電站、飛機場、海洋平颱、給水和排水以及防護工程等。

  土木工程是一門工程分科,它是指用石材、磚、砂漿、水泥、混凝土、鋼材、木材、建築塑料、閤金等建築材料修建房屋、鐵路、道路、隧道、運河、堤壩、港口等工程的生産活動和工程技術。

  土木工程也是一門學科,它是指運用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知識,力學、材料等技術科學知識以及土木工程方麵的工程技術知識來研究、設計、修建各種建築物和構築物的一門學科。

  土木工程是開發和吸納勞動力資源的重要平颱,對國民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土木工程的投入大,可帶動的行業多,其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國改革開放之後,土建行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達到1/3,近年來我國固定資産投入約占國民生産總值的50%,其中絕大多數都與土建行業有關。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這一趨勢還將呈現增長的勢頭。

  土木工程名稱的由來與我國幾韆年的發展曆史有關,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大類物質組成的,在幾韆年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主要是五行中的“土”(包括岩石、砂、泥土、石灰,以及由土燒製而成的磚、瓦、陶、瓷等)和“木”(包括木材、茅草、竹子、藤條、蘆葦等植物材料)用於房屋、橋梁、道路、寺廟、宮殿等的建設,因此,古代常將“大興土木”作為大搞工程項目建設的代名詞,並由此演化為現在的土木工程一詞。

2. 土木工程的範圍

  土木工程在英文中為“Civil Engineering”,其直譯成中文為“民用工程”,原義是想與軍事工程“Military Engineering”相對應,即除瞭服務於戰爭的工程設施外,所有用於生活、生産需要的工程設施均為民用工程,即土木工程,後來這個界限也日益模糊。現在已經把軍用的戰壕、掩體、碉堡、防空洞等工程也歸入土木工程的範疇。

  土木工程的範圍十分廣泛,它包括房屋建築工程(Building Engineering)、道路工程(Road Engineering)、鐵道工程(Railway Engineering)、橋梁工程(Bridge Engineering)、隧道及地下工程(Tunne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飛機場工程(Airport Engineering)、給水排水工程(Water Supply and Wastewater Engineering)、港口工程(Harbor Engineering)等。國際上,運河、水庫、大壩、水渠等水利工程(Hydraulic Engineering)也包含在土木工程之中。


1.1.2 土木工程的基本屬性

  土木工程具有綜閤性、社會性、實踐性和技術、經濟、藝術上的統一性這四個基本屬性。

  (1) 綜閤性:建造一項工程設施一般要經過勘察、設計和施工三個階段,需要運用工程地質勘查、水文地質勘查、工程測量、土力學、工程力學、工程設計、土木工程材料、設備和工程機械、建築經濟等學科和施工技術、施工組織等領域的知識,還要用到電子計算機和結構測試、試驗等技術,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門範圍寬廣的綜閤性學科。

  隨著人們對工程設施功能要求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土木工程學科也已經發展成為內涵廣泛、門類眾多、結構復雜的綜閤體係,這就要求土木工程綜閤運用各種物質條件,以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

  (2) 社會性:土木工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土木工程的各種工程設施反映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各個曆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見證之一。

  從原始社會簡陋的房捨到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金字塔、故宮,以至於現代社會的高樓大廈、跨海大橋、海底隧道、地下鐵路,土木工程無不反映瞭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和生産力水平,許多偉大的工程項目成為某一國傢、地區在特定曆史時期的標誌性成果,土木工程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實踐性: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學科。在人類社會早期,土木工程是通過在工程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而發展起來的。從17世紀30年代開始,以伽利略和牛頓為先導的近代力學同土木工程實踐結閤起來,逐漸形成瞭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岩體力學,並成為土木工程的基礎理論,這樣土木工程纔從經驗發展成為科學。在土木工程發展過程中,工程實踐常先行於理論。工程災害和事故顯示齣未來能預見的新因素,從而觸發新理論的研究和發展。至今,不少工程問題的處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實踐經驗。

  (4) 技術、經濟、藝術的統一性:人們對工程設施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使用功能和審美要求兩個方麵,符閤功能要求的工程設施是一種空間藝術,它通過總體布局、體量、體型、各部分的尺寸比例、綫條、色彩、陰影和工程設施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來錶現工程的藝術性,反映齣地方風格、民族風格、時代特點和政治、宗教等特點,人們總是期望功能上十分良好、藝術上十分優美的工程。

  在實際工程中,人們力求最經濟地建造一項工程設施,用以滿足使用者的特定需要。工程的經濟性首先錶現在工程選址、總體規劃上,其次錶現在設計和施工技術上。工程建設的總投資、經濟效益、維修費用等指標都是衡量工程經濟性的重要方麵,而一項工程的經濟性又和各項技術活動密切相關。

1.2 土木工程專業簡介

1.2.1 土木工程專業發展沿革

  19世紀下半葉,為瞭學習和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我國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創辦培養科學技術人纔的學堂,其中包括培養土木工程人纔的學校。1895年創辦的天津北洋學堂是中國最早的一所培養土木工程人纔的學校。到1949年,中國已有20多所公立和私立的高等院校設有土木工程專業,專業內容設置主要是學習英國、美國等國傢,實行學年學分製,即需讀滿四年修夠學分方可取得工學學士學位。土木工程沒有明確的專業,沒有統一的教學計劃,更沒有教學大綱,各學校開課也不一緻,開設的課程很廣泛,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英國、美國的教材,內容比較淺。

  1952年我國對院係設置進行瞭大規模的調整,並學習瞭蘇聯的模式,土木工程係科的設置發生瞭較大的變化,所設立的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專攻房屋建築,道路工程專業專攻道路,並采用學年學時製,即學習四年(1955年後普遍改為五年製)並滿足一定學時後方可畢業。當時的課程科目多、學時多,很少開設選修課程。“文化大革命”後國傢恢復高考,學製改為四年製。由於學科的發展,各學科的內容不斷更新、深化和擴大,課程內容也隨著不斷充實、更新。

  由於曆史和現實等各方麵原因,導緻專業劃分過細、專業範圍過窄,門類之間專業重復設置等問題十分突齣。為此,我國在1982年、1993年、1997年進行瞭三次專業目錄調整,堅持拓寬專業口徑、增強適應性原則,專業主要按學科劃分,使培養的人纔具有較寬廣的適應性。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自1993年起改為建築工程專業,緊接著自1997年起將建築工程、交通土建、地下工程等近十個專業閤並成為目前的土木工程專業。現在的土木工程專業體現瞭國傢對高校人纔培養提齣瞭更高的要求。

1.2.2 土木工程專業人纔培養方案

  2001年11月,國傢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提齣瞭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四年製)培養方案。該培養方案提齣瞭土木工程專業教育的基本模式和課程框架,反映瞭現階段寬口徑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土木工程專業教育的指導性文件。

1. 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麵發展,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並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業人纔。

  畢業生能從事土木工程的設計、施工與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項目規劃和研究開發能力。

2. 業務範圍

  能在房屋建築、隧道與地下建築、公路與城市道路、鐵道工程、橋梁、礦山建築等的設計、施工、管理、谘詢、監理、研究、教育、投資和開發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

3. 畢業生基本要求

  1) 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質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理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

  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有為國傢富強、民族昌盛而奮鬥的誌嚮和責任感。

  具有敬業愛崗、艱苦奮鬥、熱愛勞動、遵紀守法、團結閤作的品質。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具有基本的和高尚的科學人文素養和精神,能體現哲理、情趣、品位、人格方麵的較高修養。

  保持心理健康,努力做到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樂觀、積極、嚮上。

  2) 知識結構

  (1) 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

  理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在哲學及方法論、經濟學、法律等方麵具有必要的知識。

  瞭解社會發展規律和21世紀發展趨勢,對文學、藝術、倫理、曆史、社會學及公共關係學等進行一定的修習。

  掌握一門外語。

  (2) 自然科學基礎知識。

  掌握高等數學和本專業所必需的工程數學,掌握普通物理的基本理論,掌握與本專業有關的化學原理和分析方法。

  瞭解現代物理、化學的基本知識。

  瞭解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的基本知識。

  瞭解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其他主要方麵和應用前景。

  掌握一種計算機程序語言。

  (3) 學科和專業基礎知識。

  掌握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地質與土力學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方法,掌握流體力學(主要為水力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適用條件,掌握工程測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畫法幾何的基本原理。

  掌握工程結構構件的力學性能和計算原理,掌握一般基礎的設計原理。

  掌握土木工程施工與組織的一般過程,瞭解項目策劃、管理及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

  (4) 專業知識。

  掌握土木工程項目的勘測、規劃、選綫或選型、構造的基本知識。

  掌握土木工程結構的設計方法、CAD和其他軟件應用技術。

  掌握土木工程基礎的設計方法,瞭解地基處理的基本方法。

  掌握土木工程現代施工技術、工程檢測與試驗的基本方法。

  瞭解土木工程防災與減災的基本原理及一般設計方法。

  瞭解本專業的有關法規、規範與規程。

  瞭解本專業的發展動態。

  (5) 相鄰學科知識。

  瞭解土木工程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瞭解建築與交通的基本知識。

  瞭解給水排水的一般知識,瞭解供熱通風與空調、電氣等建築設備、土木工程機械等的一般知識。

  瞭解土木工程智能化的一般知識。

  3) 能力結構

  (1) 獲取知識的能力。

  具有查閱文獻或其他資料、獲得信息、拓展知識領域、繼續學習並提高業務水平的能力。

  (2) 運用知識的能力。

  具有根據使用要求、地質地形條件、材料與施工的實際情況,經濟閤理、安全可靠地進行土木工程勘測和設計的能力。

  具有解決施工技術問題和編製施工組織設計、組織施工及進行工程項目管理的初步能力。

  具有工程經濟分析的初步能力。

  具有進行工程監測、檢測、工程質量可靠性評價的初步能力。

  具有一般土木工程項目規劃或策劃的初步能力。

  具有應用計算機進行輔助設計、輔助管理的初步能力。

  具有閱讀本專業外文書刊、技術資料和聽說寫譯的初步能力。

  (3) 創新能力。

  具有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具有科技開發、技術革新的初步能力。

  (4) 錶達能力和管理、公關能力。

  具有文字、圖紙、口頭錶達的能力。

  具有與工程項目設計、施工、日常使用等工作相關的組織管理的初步能力。

  具有社會活動、人際交往和公關的能力。

  4) 身體素質

  具有一定的體育和軍事基本知識。

  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衛生習慣,受到必要的軍事訓練,達到國傢規定的大學生體育和軍事訓練閤格標準。

  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能夠履行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神聖義務。


前言/序言

土木工程概論/全國高等院校土木與建築專業十二五創新規劃教材
《建築的基石:現代工程的脈絡與智慧》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領域的學術教材,而是旨在勾勒齣整個現代建築工程宏大而迷人的全景圖。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從巍峨入雲的摩天大樓,到橫跨江河湖海的宏偉橋梁,再到連接城鎮鄉村的堅固道路,以及守護我們傢園的堤壩與地下管道,無一不是土木工程智慧的結晶。這本書,將引領讀者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理解這些偉大工程背後的基本原理、核心技術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 第一章:文明的尺度——工程的起源與演進 工程的痕跡,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黎明。從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羅馬的引水渠,到中國古代的都江堰,這些不朽的建築無不展現瞭人類早期工程師的非凡創造力和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本章將帶領我們穿越曆史的長河,迴顧那些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裏程碑式的工程成就,探究不同文明時期工程技術的特點與發展。我們將看到,工程的進步往往與社會需求的演進、科學理論的發展以及材料科學的突破緊密相連。從最初的簡單堆砌到復雜的計算與設計,工程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挑戰自然、改造環境、創造更美好生活空間的壯麗史詩。 第二章:大地之語——地質與土壤的奧秘 任何一項偉大的建築,都必須根植於堅實的大地。地質學和土壤力學是土木工程的基礎,它們揭示瞭土地的性格與力量。本章將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地質構造、岩石的特性以及土壤的形成與性質。我們將學習如何認識岩石的強度、穩定性和變形特性,理解土壤的密實度、含水量、滲透性等關鍵參數對工程設計的重要性。從勘探與選址,到基礎的設計與施工,對地質與土壤的深入理解,是確保工程安全、經濟、可靠的關鍵。我們將瞭解地震、滑坡、沉降等自然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工程師如何通過科學的分析與設計來規避或減輕這些風險,守護工程的生命綫。 第三章:力與美的融閤——結構力學與材料科學 建築的宏偉與穩固,離不開結構力學的精確計算和先進材料的支撐。本章將解析力學的基本原理,包括力的傳遞、應力與應變、材料的強度與剛度等。我們將瞭解梁、柱、闆、拱等基本結構構件如何承受各種荷載,以及工程師如何通過結構分析來確保建築物的整體穩定性與安全性。同時,本章也將聚焦於現代建築材料的革新與應用,從傳統的磚石、木材,到鋼筋混凝土、高強度鋼、復閤材料等,我們將探討這些材料的性能特點、應用範圍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現代工程的麵貌。材料科學的進步,是建築技術不斷突破的驅動力,它賦予瞭工程師更多的可能性去實現前所未有的設計。 第四章:流動的生命綫——水利工程與環境保護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利工程,涵蓋瞭從防洪抗旱到水力發電,從城市供水到汙水處理的廣泛領域。本章將探討水流的規律、水庫的設計與運行、大壩的結構與功能,以及河流治理與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我們將理解水利工程在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維護生態平衡中的關鍵作用。同時,隨著環境意識的日益增強,可持續性原則已成為水利工程設計的核心。本章也將關注如何通過綠色設計、生態修復等手段,實現工程效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第五章:脈絡的延伸——交通工程與城市基礎設施 現代社會的運轉,離不開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和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本章將聚焦於道路、橋梁、隧道、機場、軌道交通等交通工程的規劃、設計與建設。我們將學習如何進行交通流量分析,如何設計不同類型的道路斷麵,如何處理復雜的隧道施工難題,以及如何建設能夠適應未來需求的現代化交通體係。此外,城市的基礎設施還包括供水、排水、供電、通信等係統。本章將探討這些隱形的“血管”如何支撐著城市的正常運轉,以及如何通過智能化、綠色化的技術來提升基礎設施的效率與服務水平。 第六章:大地之下——地下工程與空間利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地下空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變得越來越重要。本章將帶領讀者走進神秘的地下世界,探索地鐵、地下隧道、地下停車場、地下管廊等地下工程的特點與挑戰。我們將瞭解地下空間的勘察、設計與施工技術,包括盾構法、明挖法等施工工藝,以及如何處理地下水的湧入、地層穩定性等問題。同時,本章也將探討地下空間的閤理規劃與利用,如何將其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新增長極,緩解地麵交通壓力,提升城市空間品質。 第七章:創新與未來——綠色工程與可持續發展 工程的未來,在於創新與可持續。本章將著眼於土木工程領域的前沿趨勢與發展方嚮。我們將探討綠色建築、低碳工程、智能化建造等新興技術。綠色工程強調在工程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智能化建造則通過BIM(建築信息模型)、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工程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優化設計、施工與運維管理。本章還將討論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等全球性挑戰,如何在工程設計與建設中融入更多的生態智慧,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 第八章:工程倫理與社會責任 土木工程不僅是技術的實踐,更承載著巨大的社會責任。本章將探討工程的倫理道德與社會價值。工程師的決策,直接關係到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關係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係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我們將審視工程事故的教訓,強調質量控製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探討工程師在利益衝突中的職業操守。同時,本章也將強調工程的普惠性與公平性,如何讓工程的成果惠及更多人群,如何通過工程建設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 結語 《建築的基石:現代工程的脈絡與智慧》是一次對塑造我們世界的工程力量的深度凝視。它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證,而是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案例,展現土木工程的魅力與價值。從古老的智慧到現代的創新,從宏偉的建築到精密的係統,土木工程始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堅實基石。通過瞭解這些工程背後的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更能激發我們對未來工程的想象與創造。這本書,希望成為您開啓土木工程世界大門的鑰匙,引導您發現其中蘊含的無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已經畢業多年、在建築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偶然翻閱到這本《土木工程概論》,雖然我對土木工程的各個方麵已經有瞭相當的瞭解,但這本書依然給瞭我不少啓發。它並沒有停留在基礎知識的層麵,而是對土木工程的發展曆程、技術創新以及行業前景進行瞭深刻的剖析。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韌性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等前沿理念的闡述,這些內容對於我們這些在實際工作中摸索的工程師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書中列舉的一些綠色建築材料和節能技術,也給我帶來瞭新的思考,如何在未來的項目設計和施工中更好地融入這些環保理念,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此外,這本書的編排也很有特點,將不同專業方嚮的知識點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讀者能夠跳齣自己熟悉的領域,去瞭解整個土木工程體係的聯動性。對於年輕的同行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極佳的入門和拓展視野的工具;而對於我這樣的“老兵”,它則是一次很好的知識更新和理念鞏固。它讓我再次審視瞭自己的職業發展,也對這個不斷發展的行業充滿瞭期待。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土木工程專業大二學生,之前學習過程中,一直感覺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很多課本上的概念,我能背誦,但卻不知道它們究竟是如何體現在實際工程中的。這本《土木工程概論》的齣現,很大程度上彌補瞭我的這一遺憾。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土木工程百科全書”,將各個細分領域的知識做瞭係統性的梳理和介紹。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結構工程的章節印象深刻,它詳細講解瞭梁、柱、闆等基本構件的受力原理,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設計來保證建築物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書中配有大量的圖示和工程實例,比如某座大橋是如何在各種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建成,某棟摩天大樓又是如何抵禦風力和地震的。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茅塞頓開,將抽象的力學理論具象化,極大地提升瞭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此外,書中對工程倫理和職業道德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認識到作為一名未來的土木工程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社會擔當。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口,讓我對土木工程這一學科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也更加堅定瞭我在這條道路上繼續探索的決心。

评分

我對這本《土木工程概論》的整體感受是,它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教材。作為一名對土木工程充滿好奇但又缺乏專業背景的普通讀者,我原以為會讀得非常吃力,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易懂,即使是一些復雜的技術概念,作者也能夠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解釋,讓我能夠輕鬆理解。比如,在講到地基處理的時候,它會用蓋房子打地基的比喻,讓我瞬間明白地基的重要性;在講到橋梁設計時,它會用拱橋、懸索橋的結構特點來分析,讓我感覺仿佛在親身體驗建造的過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土木工程並非冰冷的理論堆砌,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科學。它不僅介紹瞭“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和“怎麼做”,讓我對土木工程的實際應用有瞭更深的理解。讀完這本書,我不再覺得土木工程師是遙不可及的神秘職業,反而覺得他們是默默為我們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貢獻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拉近普通讀者與土木工程之間的距離,激發人們對這個領域的興趣和關注。

评分

在我看來,這本《土木工程概論》在體係構建上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性和前瞻性。它並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砌,而是有著清晰的邏輯脈絡和遞進關係。從宏觀的學科概覽,到微觀的工程細分,再到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深入解讀,整個結構安排得非常閤理,能夠引導讀者循序漸進地建立起對土木工程的認知框架。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各個分支領域時,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還會穿插相關的曆史背景、技術演進以及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案例。例如,在介紹交通工程時,它不僅會講到道路的設計和施工,還會提及不同時代交通工具的演變以及道路網絡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受益匪淺。書中對於一些前沿技術的介紹,比如BIM技術、物聯網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等,也讓我看到瞭這個古老行業在科技浪潮下的蓬勃生命力。對於一名希望對土木工程有一個全麵、係統瞭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優質的平颱,它既有深度又不失廣度,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牢固的知識基礎,並對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方嚮産生積極的啓示。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作為一個即將步入大學的土木工程新生,我之前對這個專業一知半解,隻知道它聽起來“高大上”,但具體是做什麼的,又有哪些分支,我完全沒有概念。拿到這本《土木工程概論》,簡直像是找到瞭救命稻草。它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比如什麼是工程、什麼是土木工程,然後循序漸進地介紹瞭這個龐大的學科體係。我最喜歡的是它用瞭很多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把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名詞變得易於理解。比如,講到建築材料的時候,它不僅僅是羅列各種材料的名稱和性質,還會穿插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築案例,介紹這些材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讓我直觀地感受到材料的魅力。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對土木工程的未來發展趨勢做瞭展望,比如綠色建築、智慧城市等,這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和職業規劃有瞭更清晰的方嚮。以前我總覺得土木工程離我生活很遙遠,但讀完這本書,我發現我們身邊的每一棟高樓、每一座橋梁、每一條道路,都離不開土木工程師的智慧和汗水,這讓我對這個行業産生瞭深深的敬意和嚮往。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親切,沒有過於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讀起來就像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聊天,讓人感覺學習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