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的猜忌:曆史視角下的國際競爭與民族國傢(譯林) | ||
定價 | 88.00 | |
齣版社 | 譯林齣版社 | |
版次 | 1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3月 | |
開本 | 16 | |
作者 | 伊斯特凡·洪特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0 | |
字數 | 0 | |
ISBN編碼 | 9787544767996 |
.....
書名:貿易的猜忌:曆史視角下的國際競爭與民族國傢
定價:88
ISBN:9787544767996
作者:【英】伊斯特凡·洪特
譯者:霍偉岸 遲洪濤 徐至德
開本:16開
頁碼:526
裝幀:平裝
齣版時間:2016.12
----------------------------------------------------------------------------------------
【編輯推薦】
當下的世界,全球化所引起的貿易爭端愈演愈烈,如何抵禦全球化倒退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趨勢,我們可以從18世紀的國際市場競爭和民族國傢間貿易衝突中尋找答案,這些經驗和教訓對於理解21世紀的全球化走嚮依然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簡介】
伊斯特凡·洪特(Istvan Hont,1947—2013),曾任英國劍橋大學政治思想史講師、國王學院研究員。其代錶作《貿易的猜忌》(2005)是研究18世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名著,曾獲得美國政治學會頒發的2007年度戴維·格林斯通圖書奬和美國經濟史學會頒發的斯賓格勒zui佳圖書奬。
【內容簡介】
“貿易的猜忌”是指一種政治與經濟的特定結閤,當國際貿易中的成功變成國傢的軍事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因素時,它就齣現瞭。如今,它經常被稱為“經濟民族主義”,而在本書中,洪特將民族主義的商業政治學和18世紀的全球化,與商業社會的理論和政治的經濟限製的啓濛思想聯係在瞭一起。洪特不僅重構瞭市場社會性的支持者與其zui尖刻的批評者之間衝突的顯著特徵,而且幫助曆史性地定位瞭影響現代性齣現的zui為重要的觀點。洪特的目標就是要迴到大衛·休謨和亞當·斯密,因為通過重構他們的政治學,而無需參照當代意識形態,我們就有可能“在18世紀的國際市場競爭理論中發現政治上的洞見,而這對於21世紀仍舊是有意義的”。
【媒體推薦】
這些卓越文章的結集齣版無疑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洪特博士長期緻力於研究18和19世紀政治經濟與政治理論的互動,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是無與倫比的。他能夠運用東歐、法國和英國的場景和觀點來研究這一問題,他非常熟悉學術史的zui新發展,這使他能夠嚮英語學者更好地展現其研究成果。毫無疑問,他是這一領域的大師,該著作的齣版具有令人激動的前景。
——J.G.A.波考剋,《馬基雅維裏時刻》的作者
【目錄】
中文版導言
緻 謝
縮略語對照錶
貿易的猜忌:導論
diyi篇 自然自由與全球競爭
diyi章 社會性語言與商業:塞繆爾·普芬多夫與“四階段”論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自由貿易與國傢政治的經濟限製:重新思考新馬基雅維裏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第三章 蘇格蘭啓濛運動中的“富國—窮國”之辯
第二篇 改革與轉型的悖論
第四章 國債狂想麯:大衛·休謨與自願性國傢破産
第五章 亞當·斯密和“非自然與倒退”次序的政治經濟學
第六章 《國富論》中的需要與正義
第三篇 商業民族國傢
第七章 人類分裂的恒久危機:曆史視角下的“民族國傢”與“民族主義”
索 引
後 記
【文摘】
“貿易的猜忌”這一短語指涉的是政治與經濟之間的某種特定關聯。它齣現的背景是,國際貿易上的成功成為事關國傢軍事和政治生存的大事。“貿易的猜忌”象徵著經濟業已具備政治屬性。它開創瞭全球市場競爭作為基本國傢活動的時代。為理解這一劃時代的發展,休謨提供瞭清晰的分析綫索和曆史綫索。
“貿易的猜忌”是一個帶有輕衊含義的措辭,指的是存在於政治和經濟之間的一種病態的聯結,這種聯結把全球變成瞭一個上演yongjiu商業戰爭的大劇場。然而,這並非貿易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正像18世紀其他一些主要思想傢那樣,休謨認為貿易和戰爭遵循著根本不同的邏輯。從對結果的預期來看,戰爭是單嚮性事務,總有一方贏一方輸;另一方麵,貿易則在本性上基於互惠原則。雖然貿易並非利他的,但是它隻有在互惠的基礎上纔能夠持續發展。因此,“貿易的猜忌”是一個混閤成語,用以描述一個腐化的過程。它所暗示的是,在現代政治中貿易的邏輯屈從於戰爭的邏輯。
大衛·休謨和亞當·斯密對那些沒能理解潛存於所有商業中的互惠邏輯的人不屑一顧;但是他們都未費心去思索一個在和平與和諧中運轉的純貿易領域。既然戰爭和貿易南轅北轍,他們著重關注的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期望理解當商業的邏輯被疊加到戰爭的邏輯之上時,商業邏輯是如何真正將自身進行到底的。貿易將會馴服戰爭並不是一個預知的結論。貿易和戰爭在現代政治中的結閤會引生新的製度和新型戰爭,這些新型戰爭可能會被證明比此前時代的徵服和朝貢帝國更加危險。
自從休謨所處的時代以降,對戰爭與貿易之間的緊張關係一直多有評議。但是,兩者之間的關係通常被描述為孰者優先的爭奪戰。主張戰爭或貿易作為現代政治真正的主導性決定因素的觀點,已分彆被注入到看似前後一貫、而且在教學中可以得到呈現的兩個政治思想傳統中,並輔以被剪裁過的迴顧性曆史來迎閤這兩種難以調和的傳統之間的鮮明反差。在20世紀,戰爭的政治傳統開始被稱為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相對照,後者經常被直率地描述成一種烏托邦理想主義,其基礎是關於商業能給全球帶來和平的信念。沿著這些脈絡建構起來的“隧道曆史”(tunnel histories)和理想型可能會有某種分析和修辭方麵的用處;但是,從政治上看,它們過分地簡化瞭政治背景的多樣性。要闡明貿易的猜忌,我們至少同時需要兩條曆史“隧道”:一條政治的和一條經濟的。政治中迫切而又有趣的問題,很少完全位於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之間的所謂分隔綫的任何一邊,抑或古代共和主義和現代共和主義的任何一邊。要使純粹的理論適用於政治現實,就會發現一個淩亂的交疊地帶。這個混雜交疊的空間就是貿易之猜忌的天然傢園。
作為亞當·斯密的diyi個傳記作者,杜戈爾德·斯圖沃特指齣,斯密“對於商業猜忌的評論是以一種義憤填膺的語氣錶達齣來的,而斯密很少在其政治著作中采用這種語氣。”然而,斯密也意識到,雖然商業的互惠可能阻止使用戰爭作為經濟擴張的工具,但是世界市場仍會繼續呈現齣戰爭般的冷酷無情。18世紀的政治經濟學傢常常選擇研究這些政治和商業的交集,後者被他們視為現代文明進程的直接原因。有些交集導緻瞭進步,而另外一些則導緻瞭腐化。現代性的國傢形式,即現代(與古代相反)共和政體,是在這樣一些關於好政府與盈利性貿易是否相容的擔憂之中産生的。在考慮現代國傢的生存能力時,首要關注的就是商業和戰爭的問題。
有些人希望現代商業共和國會永遠放下手中的劍。另外一些人卻擔心,商業共和國在實踐中會被證明甚至比以往的國傢類型更為好戰。然而,即使真正的戰爭停止瞭,也幾乎沒有人幻想市場國傢能放棄其猜忌的商業“角鬥士”的姿態。隻有當國傢把財富創造局限於國內市場並對國際貿易采取閉關政策的時候,它們纔能夠放鬆。“封閉性商業國傢”的觀念建立在貿易的猜忌與競爭性商業密不可分的假設之上。這種類型的國傢選擇置身於現代世界之外。
休謨、斯密以及他們的同時代人想要解釋,戰爭的邏輯和貿易的邏輯是如何在17世紀閤而為一的,以及為什麼此後想把它們拆分開來是如此睏難。他們也希望能夠看清國際經濟競爭的未來。他們對過去的解釋和對未來的推斷密切相關。休謨和斯密對貿易猜忌的譴責仍然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它既不是歇斯底裏的現實主義,也不是自鳴得意的烏托邦。《國富論》並不是一部關於yongjiu和平的著作,而是一部關於競爭性經濟戰略的著作。在他的書中,斯密權衡瞭國傢在全球市場中求生存的可能機會。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