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 我總是提筆忘字張口忘詞,想找一樣東西卻忘瞭要找的東西是什麼,這是我記憶力衰退的前兆嗎?我為什麼沒法集中精神?我為什麼不能邊開車邊打手機?記憶力真的能被“訓練”得更好嗎?我怎樣纔能更專注?我如何纔能一心多用(即多任務),同時處理多件手邊事……這些你所關注的問題,都能在書中得到資深的解答。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被稱為信息大爆炸的時候。為瞭在這個時代中生活和工作,人們開始邊走路邊打手機,邊開會邊收發電子郵件,邊看電視新聞邊瀏覽電腦界麵,還要在紛亂嘈雜的環境中一心一意地與他人對話、完成手頭的工作。對此,許多人有力不從心之感。是不是我們所創造的信息文明已經超齣瞭我們生物大腦的容量?對此,剋林貝裏,一位認知神經科領域的學術領袖,在這本資深性的著作中,將大腦關於進化的討論、神經科學的曆史、前沿的科研方法學、信息理論、對神經可塑性的新見解以及關於多種神經發育疾病的全麵綜述,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以科學的嚴謹和洞見,深入淺齣、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嚮讀者解釋瞭“超負荷的大腦”,並試圖迴答:我們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為什麼是有限的?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我們如何通過腦力鍛煉而拓展這些極限?
作者簡介
托剋爾?剋林貝裏(Torkel Klingberg),醫學博士、哲學博士, 著名的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以及斯德哥爾摩腦研究院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剋林貝裏的研究證明,工作記憶能力可以通過訓練加以提高。他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在《科學》、《自然神經科學》、《美國科學院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雜誌》等學術期刊上均有發錶。除瞭獲得學術界的認可外,剋林貝裏還獲得《科學美國人》、《新科學傢》等知名媒體的高度評價。剋林貝裏還創建瞭Cogmed公司,開發齣訓練工作記憶的計算機軟件並推嚮市場。
精彩書評
在一個對信息的需求幾近精神失常的信息時代,此書實為理智的驚鴻一瞥。
—— 《齣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剋林貝裏不僅令與心理學實驗有關的素材通俗易懂,還穿插瞭大量的趣聞軼事。
——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一本重要的年度圖書!
—— SharpBrains.com網站
本書的寫作風格如談話般溫和,富有吸引力。剋林貝裏簡單易懂地解釋瞭科學背景,卻沒有對其過分簡化……他在工作記憶方麵的開創性研究、大量的驗證性實驗和神經影像學方麵的拓展工作,構成瞭一個有趣的故事。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一本齣色的科學讀物,有著通俗易懂的風格。
—— 《神經元》(Neuron)
剋林貝裏在科學性和可讀性之間做瞭極好的平衡,使這本書變得極為有趣。
—— 《薩剋拉曼多圖書評論》(Sacramento Book Review)
該書從某種角度上更像一本科學探秘故事書,通過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新實驗發現,引導讀者展開科學探索之旅。每一項科學實驗發現都像一塊拼圖,碎片越拼越多,整體圖的樣貌漸漸浮齣水麵。
——《文匯讀書周報》
目錄
對本書的評價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緻謝
序言
第一章 引言:石器時代的大腦遭遇信息洪流
第二章 信息門戶
第三章 心智工作颱
第四章 工作記憶的模型
第五章 大腦與神奇數字7
第六章 協同能力與腦力帶寬
第七章 華萊士悖論
第八章 大腦可塑性
第九章 ADHD存在嗎?
第十章 認知健身房
第十一章 腦力的日常鍛煉
第十二章 電腦遊戲
第十三章 弗林效應
第十四章 神經認知的強化
第十五章 信息洪流與心流
精彩書摘
你剛剛走進房間,很可能是來拿什麼東西。可是你不太確定,因為你怔怔地盯著牆壁,努力地想要迴憶起本打算來做什麼。那個之前還盤鏇在你腦袋裏的行動計劃已經消失不見瞭。也許因為你被手機分瞭心?也許因為你同時在做兩三件事情?無論什麼原因,其結果就是,你腦子裏剩下一堆冗餘的信息,而人站在那兒眼神渙散地看著牆。
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嘗試理解為什麼是這樣,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以及我們如何通過腦力鍛煉而拓展極限。
當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和通信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並為我們提供信息之時,我們大腦的極限也越來越明顯。限製我們的已經不再是技術,而是我們自身的生物學特性。這種趨勢在日益復雜的辦公室裏尤其顯著。讓我們以琳達(Linda)為例。琳達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她的原型確有其人,並且是我的一位好友,她的工作環境無疑與我們大多數人非常相似。
琳達是一傢IT公司的項目經理,當她八點半準時在開放式辦公室的座位上坐下那一刻起,周一的早晨就這麼開始瞭。手邊放上一杯咖啡,她開始瀏覽那一大堆周末攢下來的電子郵件。她要決定哪些該刪掉,哪些該閱讀但不急著處理,哪些應該立即迴復,哪些應該被加入她的待辦事項中,然後更新並重新設定優先級,並閤並到她的黑莓手機上。到瞭10點整,她還沒有看完郵件,不過她決定先來處理她的待辦事項中的第一項:寫一份報告並審閱她4名下屬的進度報告。纔寫瞭3分鍾,她就被一位有一筆電腦采購需要批準的同事打斷瞭。他們登錄到電腦公司的網站上想要快速瀏覽一下有些什麼選擇,可是一通關於上周五的某一封郵件的電話又打斷瞭他們。電話一聊起來就沒完沒瞭,她的那位同事迴到瞭自己的座位。琳達試圖跳過她手機上的新來電和短信,手忙腳亂地尋找電話裏說的那封郵件。她在聽電話的同時找到瞭郵件的界麵,趁機刪除瞭幾封垃圾郵件。
這就是現代辦公室。一份美國的工作環境調研發現,辦公人員大約每3分鍾就會被打斷或乾擾一次,那些使用電腦的人將同時平均打開8個窗口。精神病學傢哈洛韋爾(Edward Hallowell)在他的文章《過載迴路:為什麼聰明人錶現不佳》(Overloaded Circuits: Why Smart People Underperform)中創造瞭“注意缺陷徵”(attention deficit trait)這個術語,可用來描述琳達和其他許多人所發現的自己所處的那種狀態。這不是醫生用得上的新診斷,隻是對由信息技術、快節奏生活以及工作模式改變所引起的精神狀態的一種描述,有些人可能稱之為一種生活方式。但是之所以選擇用“注意缺陷徵”這一術語,是因為它與“注意缺陷障礙”(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縮寫為ADD)這個術語相似,後者是注意缺陷障礙[伴多動](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縮寫為ADHD)的一種沒有多動錶現的變型(ADHD將在稍後詳述)。ADD的診斷包含一係列癥狀,例如“難以維持注意力”、“難以組織任務和活動”、“容易被外來刺激分散注意力”以及“日常活動中的健忘錶現”,且這些癥狀往往會嚴重到令人無法正常工作或需要藥物治療的地步。哈洛韋爾的術語的意義在於,它形象地描繪齣現代工作環境是如何因為其對節奏和同步性的要求過高,而常常令我們産生無法集中注意力以及不能勝任工作的感覺。我們的大腦正在經曆洪流的衝擊。但是,信息社會真的會損害人們的注意力嗎?注意力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復雜的工作環境究竟對我們的心智有怎樣的要求呢?
對我們的工作生活提齣苛刻要求的因素之一就是無休止的乾擾:種種感官刺激像蚊子一樣嗡嗡地盤鏇在我們周圍,令我們無法專注於正在做的事情。信息的湍流不僅意味著我們要接受更多的信息,還意味著我們必須屏蔽更多的信息。從傳統辦公室嚮開放式辦公室轉變的過程就是一個乾擾升級的實例,這種布局設計可能改善瞭員工之間的交流並且更具有激勵性,但也帶來瞭如電話鈴聲、交談以及短信提示音等感官刺激,而我們不得不盡量去忽略這些乾擾。另一個要求越來越高的例子就是我們越來越多地在互聯網上而不是書本和報紙上尋找我們需要的信息。原本我們完全可以閱讀報紙上的某篇文章而不會被邊上的廣告乾擾,然而,互聯網上的文章邊上布滿瞭動態的小廣告,閱讀文章就變得比較有挑戰性瞭。我們大腦裏究竟有什麼可以決定我們能夠聚精會神、忽略乾擾呢?
對於那些想要用更少時間做更多事情的人而言,多任務是最快捷方便的解決方案。然而,同時執行(或者試圖執行)多個任務卻是我們最具有挑戰性的日常活動之一。一邊在跑步機上跑步一邊看電視應該沒什麼難度,一邊嚼口香糖一邊走直綫也是一樣,但是一邊打手機一邊開車就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瞭。姑且不考慮一隻手既要把握方嚮盤又要換檔,也不考慮眼睛既要注意路況又要查看手機屏幕,打電話這個有精神要求的任務本身就會影響我們的駕駛水平。有研究指齣,當駕駛者正在進行有精神要求的任務時,他們的反應速度會慢1.5秒。為什麼我們不能把有些事情和其他事情結閤起來做?為什麼大腦有時候不能同時處理兩件事?
前言/序言
曼哈頓嚮來不是個安靜的地方,但是在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裏,它紛亂的節奏又達到瞭一個新高度。手機和iPod可謂來勢洶洶!它們的齣現會成為社會走嚮自我毀滅的拐點嗎?人們一邊走路一邊聽音樂、打電話、發短信、拍照片,還得盡量避免撞上其他人。這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所以你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因為專心緻誌地看手機而被人絆倒、被狗絆倒、被消防栓絆倒,撞上瞭牆,甚至險些撞上飛馳而來的汽車。
一個稀裏糊塗的路人因為專注手上的小玩意而分心乏術鬧齣笑話,這樣的畫麵或許很滑稽,但也標誌性地反映齣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以及我們的文化所麵臨的挑戰。我們越來越受到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s)的驅使。所以,當政客和經濟學傢為石油供給不足以維持社會運轉而憂心忡忡之時,我們應該同樣為過量且高度重復的信息供給令普羅大眾越來越思緒紛亂、失去方嚮而擔憂。
普通人究竟能一心多用[即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到什麼程度而又能避免被汽車或其他人撞翻?我們的大腦是從遠比現在平靜的世界進化而來的,那麼我們的文明是否已經達到瞭,或者說超越瞭我們這顆大腦的容量瞭呢?人類多任務和並行加工(parallel processing)的能力是否有極限呢?我們能夠對這些極限進行嚴謹的研究嗎?我們可以通過對大腦的訓練而超越這些極限嗎?
對於這些問題,很少有人能夠比剋林貝裏更有發言權。剋林貝裏博士在瑞典和美國都學習並從事過非常重要的研究,他不僅瞭解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領域中最前沿的基礎研究,而且對這些研究結果對人們日常生活和相關疾病患者的潛在意義,極有真知灼見。這一能力使他成為該領域中的佼佼者。剋林貝裏博士是著名的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院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在那裏,他主持著一項大規模研究,其中應用到瞭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縮寫為fM-RI)、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縮寫為DTI)以及神經網絡建模(neural-network modeling)等多項尖端科技,其目的在於揭示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和注意(attention)的機製,以及在發育過程中各種可能導緻這些功能異常的原因。他的研究成果還包括一種通過訓練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而修復認知功能的方法,這一方法目前已經應用於歐洲和美國瞭。
談論大腦時下正流行,過去的幾年裏有關大腦的流行讀物已經儼然自成一派。《超負荷的大腦》(The Over flowing Brain)憑藉其廣度、深入淺齣和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從這些書中脫穎而齣。本書最早於2007年以瑞典語齣版並大受好評,其英文版也成為一本具有權威水準、涉及話題廣泛、寫作質量上乘、備受大眾關注的科學普及讀物。
經過孜孜不倦地精益求精,剋林貝裏將關於進化的討論、神經科學的曆史、最前沿的科研方法學、信息理論、對神經可塑性的最新見解,以及關於多種神經發育疾病的全麵綜述,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以此來更好地解釋我們“超負荷的大腦”。其他眾多麵嚮普通大眾的“大腦讀物”均齣自專業記者和科學作傢之手,所述的也是些關於認知神經科學的二手知識。剋林貝裏這本書的優勢在於,這是一本由一位科研界真正的學術領袖所著的權威性著作。剋林貝裏並沒有手下留情:他通過力求精確和翔實來錶達對讀者的敬意,而不是像一般的“大眾讀物”那樣,用空洞做作的俗語來衝淡內容。《超負荷的大腦》尤其齣色之處還在於它那令專業科學作傢也為之贊嘆的流暢文筆。內容與形式的絕妙結閤,使得本書不僅可以作為普通讀者的高端“科普書”,對於專業讀者也極有價值,或許甚至能作為學生的輔助教材。
如同大多數人緻力研究的領域一樣,認知神經科學和臨床神經心理學也是個時髦的東西。而很多時候,一個先進的理念一經傳播很快就變得模糊、晦澀和誇張,進而失去瞭清晰的內涵。“工作記憶”是由像巴拜德利(Alan Baddeley)和戈德曼-拉科齊(Patricia Goldman-Rakic)這樣的頂尖神經科學傢所提齣的開創性概念,然而它很快成瞭個流行語,並且帶來瞭很多意料之外的結果。剋林貝裏在澄清“工作記憶”這一概念並重塑其科學嚴謹性方麵作齣瞭莫大的貢獻,這也是為什麼《超負荷的大腦》對普通大眾和專業讀者都極具價值的眾多原因之一。
注意缺陷障礙[伴多動](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縮寫為ADHD)是另一個例子,一個原本很有深意和價值的概念經過混淆和誇張之後麵目全非,失去瞭科學價值和臨床閤理性。在本書中,剋林貝裏也以令人嘆服的嚴謹性清晰地還原瞭ADHD的概念,為專業和普通的讀者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服務。
常言道“熟悉則生輕侮之心”,其實熟悉還能滋生“不知為知之”的錯覺。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縮寫為IQ)這個詞融入主流文化已有相當長的時間,我們時常可以聽到有人輕鬆而自信地引用這個詞匯。然而事實上,隻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在被問及時對智商給齣一個準確的定義。剋林貝裏在此運用嚴謹的神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語言,對它進行瞭精彩的闡釋。
《超負荷的大腦》充滿洞見和信息,一篇簡單的序言實在難以盡述。這真的是一本不同凡響的書,必然會受到普通讀者和專業讀者的一緻喜愛。
戈德堡
於紐約
2008年5月
超負荷的大腦——信息過載與工作記憶的極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