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研究者,企業管理者 世界是平的還是通的?
“一帶一路”如何使沿綫國傢實現彎道超車或者便道超車?
“一帶一路”將帶來哪些風險和機遇?
“一帶一路”體現瞭怎樣的中國智慧和世界智慧?
且看本書為您一一道來
內容簡介
世界是平的,這可能是我們時代zui大的錯覺。其實,貧富差距、民心不通,乃各國所麵臨的緊迫挑戰;全球化,成為我們時代的想當然。其實,所謂的全球化更多的是沿海地區與發達群體的“部分全球化”。今天,現代化人口規模從起初歐洲的韆萬級、美國的上億級,嚮新興國傢的幾十億級邁進,單靠歐洲所開創的航綫、美國所確立的規則,早已無法承載。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國提齣“一帶一路”偉大倡議,可謂古絲綢之路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堪稱第二次地理大發現,體現中國崛起後的天下擔當。同時也預示著,文明的復興而非單嚮度的全球化纔是世界大勢所趨。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所代錶的互聯互通,纔是塑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纔能推動實現真正的“包容性全球化”,讓全球化普惠而均衡,並落地生根,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規劃路徑,也推動更多國傢脫貧緻富,開創21世紀地區與國際閤作新模式。
本書深入淺齣地闡述瞭“一帶一路”時代的全球化、文明、戰略、經濟、政治、外交邏輯,揭示瞭“一帶一路”倡議所展示的中國智慧與世界智慧,是繼作者推齣《“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專著一年後從人類文明史與全球化反思角度研究“一帶一路”的力作。
作者簡介
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歐盟研究中心研究員、主任,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兼任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察哈爾學會、春鞦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新疆師範大學及塔裏木大學客座教授。先後擔任天津聯閤化學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中國駐歐盟使團外交官、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齣版專著《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簡體中文、繁體中文、阿、英、韓、德、波、土、印地、日等文版,中宣部理論局、中組部乾部教育局嚮黨員乾部推薦第十一批學習書目)、《海殤?——歐洲文明啓示錄》(中英文版)等12部,閤著《天命:一種新的領導型國傢的誕生》,譯著《大國政治的悲劇》等3部;主編“中國北約研究叢書”(10捲本)、《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係》。在《中國社會科學》、《美國政治和社會科學學院年刊》等15個國傢學術期刊發錶論文200餘篇,在《求是》、《人民日報》、《歐洲的世界》等國內外媒體發錶時評700餘篇,接受CCTV、BBC等國內外媒體采訪1000餘次,參加博鰲亞洲論壇、香格裏拉對話會、慕尼黑安全會議等國際論壇500餘次。
精彩書評
本書是王義桅教授繼“2015年中國好書”《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後又一力作,從曆史、經濟、文化、外交、全球化等方麵深入淺齣地闡述“一帶一路”的邏輯,以“世界是通的”智慧chao越瞭“世界是平的”思維,打造包容性全球化,非常值得一讀。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王義桅教授是中國學界一帶一路戰略的前沿的研究者和呐喊者,他的新作《世界是通的》縱論四海,上下韆年,讀來暢快淋灕,特彆值得關心中國發展大勢的社會各界仔細研讀。
一一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經濟學傢李稻葵
共贏主義的完美闡釋,雅俗共賞的精品之作。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鬍鞍鋼
前言/序言
“一帶一路”的術與道
靳諾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周易·係辭上傳》這句話,每每給我啓迪,我很高興這句話也同樣啓迪瞭王義桅教授。
就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公布三周後,王義桅教授便在人民齣版社推齣國內“一帶一路”研究的首部專著——《“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及時準確地幫助國內外瞭解“一帶一路”倡議。俄羅斯《導報》曾刊文指齣,“一帶一路”構想展現瞭中國對全球治理新理念的思考,“對中國來說,‘一帶一路’與其說是路,更像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範疇——道”。正是秉持著這種思考和認識,王義桅教授不辭辛苦地赴世界各地講“一帶一路”的術與道,為通達天下而奮鬥。
去年9月,我同王義桅教授赴布魯塞爾參加中歐高級彆人文交流對話機製第三次會議,王義桅教授給歐盟官員介紹“一帶一路”,引起熱烈反響。他的演講“中歐如何開創文明共同復興的前景”,不僅激活瞭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文明紐帶的曆史記憶,似乎也點燃瞭中歐開創新人文主義的雄心,讓歐洲在跨大西洋關係之外,多瞭緻力於歐亞大陸互聯互通的選擇,受到歐方高度贊許。我深切地感覺到,他不僅把“一帶一路”當作事業,而且當作信仰,與其說研究“一帶一路”,不如說研究其背後承載的民族復興與世界大同,故此纔能超越舊學問與老思維。
不僅如此,王義桅教授的思考從未停止。《“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齣版後,他深入基層,走嚮世界,包括接受我的推薦到新疆和中亞調研,更好地瞭解瞭國情與世情,發錶瞭大量的“一帶一路”研究成果,被稱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先生”。一年之後,他又推齣第二部“一帶一路”研究專著《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思考更超越“一帶一路”本身,通古今之遷變,承時代之使命,詳盡而深入地分析“一帶一路”的邏輯,從而實現對“西方中心論”曆史觀、“世界是平的”全球化邏輯的超越。
我非常欣賞本書的觀點,西方主導的全球化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而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所倡導的“五通”之精髓,正幫助發展中國傢實現彎道超車、變道超車和共同復興,開創包容性全球化。今天,以互聯互通為核心的“一帶一路”通過包容性技術、包容性製度,正在擯棄舊式全球化,開創全球化3.0版。我們正在邁入萬物互聯的時代。“世界是通的”,這是作者的堅定信仰及對世界的美好期許。
王義桅教授的上部專著《“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齣版後,被翻譯成阿、英、韓、德、波、土、印地、日等多種語言齣版,繁體字版由香港中華書局齣版,並入選中宣部理論局、中組部乾部教育局嚮黨員乾部推薦的第十一批學習書目,以及中國讀書協會和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015年好書”,産生瞭廣泛的國內外影響。本書更是深入分析瞭“一帶一路”及其所承載時代的邏輯、“一帶一路”所透視的中國智慧與世界智慧,相信會取得更大的效應,帶來更多正能量,值得大傢一讀。
“靈感來自五韆年文明,激情來自萬裏河山。”王義桅教授喜歡曆史,凡事推本溯源至5000年,外國人常稱其為“五韆歲”先生。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心裏不隻是裝著中華文明復興和中國夢,更著眼於人類文明共同復興和世界各國夢,這是他在國內外講述“一帶一路”時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吧。
真誠為本書的齣版感到高興。祝願“一帶一路”事業成功。是以為序。
講好“一帶一路”故事是21世紀人生之大幸。
“歐洲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能成為一個中國人!”歐洲啓濛運動旗手伏爾泰當年的感慨,啓迪瞭意大利學者艾科。他去世前數月曾錶示:“18世紀的歐洲盛行中國熱,可惜歐洲人當時失去瞭與中國建立平等夥伴的曆史機遇,如今再也不能有如此遺憾瞭。”
正如過去我們靠西方定義中國一樣,現在越來越多國傢拿中國來定義他們,或拿中國來說事兒。美國也不例外,托馬斯·弗裏德曼與邁剋爾·曼德鮑閤著的《昨日輝煌》(THATUSEDTOBEUS)的齣版,可謂形象之至。
令人欣喜的是,中國在世界這一波“講好中國故事”中不再失語、失態、失勢。拙著《海殤?——歐洲文明啓示錄》的後記中曾經這樣描述2008—2011年筆者在布魯塞爾任外交官的經曆:“自以為是的西方人老是無端詬病中國。我就算不是中國人,也會為中國辯護。”今天,不再隻替中國辯護,不再隻給西方講,而是給我們自己,給廣大世界人民講中國故事瞭。
2015年11月,在第六屆世界中國學論壇開幕式上,譚中先生感慨——何時外國人研究中國不再是引用美國人的而是中國人的著作,中國纔算真正崛起瞭。筆者在閉幕式上稱之為“譚中之問”,並予以迴答:“一帶一路”倡議正贏迴中國學的話語權。外國人研究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現在引筆者著作啦!颱下許多外國人朋友紛紛點頭。
這具有多麼與眾不同的時代意義啊!講好中國故事,從講好“一帶一路”故事開始。
講好中國故事,是一種境界。什麼境界?就是講中國故事之道。道在心中,而非老把“自信”二字掛在嘴邊。推動人類文明復興,超越現代化,實現包容性全球化,推動形成三種世界秩序:文明秩序、國際秩序、公民秩序,這是中國作為文明型國傢的時代擔當。筆者在本書及與程亞文閤著的《天命:一種新的領導型國傢的誕生》中,將“站在人類文明新高地”作為中國故事的精神境界,以實現21世紀的“張載命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舉例來說,世人將互聯網當作技術、産業、平颱載體抑或生産-生活-思維模式,都是站在網民的立場思考的,較少考慮非網民的感受。隻有將互聯網當作基礎設施和人類的共同傢園,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4億中國人民,更好造福各國人民,纔能告彆互聯網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富者更富、窮者更窮;智者更智、愚者更愚”的局麵,推動世界非網民盡快融入互聯網,且有望實現彎道超車,建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引領21世紀人類新文明。這是“一帶一路”的重要邏輯。
講好中國故事,是一種藝術。中文是世界上唯一非字母文字,常常使世界看不懂中國但充滿好奇。我們麵對的不隻是西方,而是西化世界——從製度到觀念。因此,我們必須懂得西化邏輯,在科學與藝術之間,闡明中國發展之道。為此,我們要闡明中國政府政策主張的文化內涵與曆史底蘊,以及與世界的相通性,與時代的契閤性,纔能讓中國故事在世界上入腦、入心。比如,中國不乾涉內政政策,源於中國文化尊重差異性、主張多樣性,無論是道傢的“道法自然”、儒傢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是佛傢“不作孽”思想中都得以體現。講清楚中國外交政策的文化內涵,主動性、話語權就有瞭,人傢就不會將“不乾涉內政”與“不負責任”畫等號。“一帶一路”從其名“一”“帶”“路”到其實“互聯互通”,既有中國智慧又融通世界智慧。
講好中國故事,是一種修養。不同於曆史上的大國,我們要講述的是“四特”中國——特長曆史、特大規模、特世俗社會、特殊崛起,這易招緻對中國崛起的謾罵圍攻,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修養。講好中國故事,不能急吼吼,要注意方式方法。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今天,仍然是完善自己,說服世界。比如,西方人常常將“一帶一路”稱之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甚至一些中國學者也這麼說。筆者常常提醒西方人,絲綢之路是德國人李希霍芬對兩韆年的東西方文化、貿易之路的統稱,靠馬歇爾計劃做參照係未免太狹隘瞭。講好“一帶一路”故事,要喚醒包括歐洲人在內的各種文明的共同記憶,開創共同復興的前景,緻力於聯閤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樣就名正言順瞭。嚮國際社會講中國夢也是如此,中國夢不隻是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也是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的人類夢想,讓我們一起來實現吧。
講好中國故事,是一種文化自覺。對於我而言,早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要以為是中國人就懂中國故事,講中國故事是一個熟悉國情、世情的過程。古人講知行閤一,讓講好中國故事成為行動自覺。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中國人都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體,無論身處何地,身在何時,都在不自覺地講中國故事,以言行或信念。“一帶一路”倡議,不是“我”的,而是“我們”的。本書從人類文明史角度講述瞭“一帶一路”所開創的全球化1.0、2.0、3.0故事。期待每一個沿綫國傢乃至其他國傢人民,都去講述各自心目中的“一帶一路”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講好自己的故事,以親身經曆打動聽眾的心弦,引發廣泛共鳴。第十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筆者應邀發錶演講——《“一帶一路”助推人類文明共同復興》,就以自己的經曆做開場白:“20年前我還是復旦大學學生,我的女友,即我現在的夫人(笑,掌聲),第一次到我老傢去,那是江西的一個小城市。春節前,火車非常擁擠,無法上去,我就把她從窗子推進去,但是進去之後她也沒地方待,隻好金雞獨立,這就是當時的旅行。後來建瞭高鐵,她纔答應我的求婚(笑,掌聲)。我知道中國的一些鄰國可能還麵臨著類似的交通問題,現在中國修瞭這麼多高鐵,我們也應該幫助鄰居實現他們便捷交通、快速迴傢的夢想(掌聲)。”故事一開講,全場2000多位來自世界134個國傢的孔子學院院長和所在學校校長就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在饒有興味地聽完筆者講述“一帶一路”後,將筆者團團圍住,探討如何共同實現歐亞大陸互聯互通的百年夢想。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
講好中國故事,是為瞭講好世界故事。講什麼?首先是講好中國改革的故事,改革是世界潮流。中國故事對世界的啓發,體現中國對世界的擔當,中國故事摺射的時代趨勢,是我們首先要講好的。中國改革,是人類最大的創新。講好中國故事,是要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故事給他們帶來的機遇,推動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機會,要體現費孝通先生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一帶一路”正是融通中國夢與沿綫各國夢的媒介。
世界的中國熱,從亞投行到“一帶一路”,不一而足。中國人,首先應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體。我們,則是其排頭兵。以精彩的方式講好精彩的故事,以感人的方式講好感人的故事,以人性的方式講好人性的故事,乃21世紀人生之大幸。
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2016中國好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