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之巔》作者開中國大數據之先河,《數據之巔》內容更加豐富,觀點更加震撼,堪稱作者集大成之作。《數據之巔》將再次掀起全民閱讀大數據的熱潮。
作者是中國數據文化的首倡者,提齣把科技符號變成文化符號的理念,倡導數據治國的理論。
數據,科學的生機和命脈;數據之巔,進入科學的殿堂,**未來的思索。記住,我們要用數據來說話,用科學來思考。
史學傢許倬雲、招行前行長馬蔚華、中國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寜聯袂推薦;神州數碼公司董事局主席郭為、中信銀行行長硃小黃、萬嚮集團副董事長肖風傾情解讀。
《數據之巔》案例豐富,生動,讀起來趣味盎然,又不失科學的風采和素養。
海報:
更多精彩,點擊進入中信齣版集團品牌店》
數據,自古就有,人口普查、農業統計、軍事戰爭、政治計算……數據雖小,卻有助於治國安邦。美國之所以繁榮鼎盛,數據文化根基牢不可破概是主因之一。
信息爆炸、互聯互通、智慧城市時代,大數據,更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全球,政府施政、企業掘金,大眾要公平與正義,大數據被賦予瞭新的曆史使命。
在《數據之巔:大數據革命,曆史、現實與未來》這本書中,從小數據時代到大數據的崛起,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觀、文化觀、大數據觀,給我們描繪瞭一幅數據科學、智慧文化的全景圖。全書從美國建國之基講起,通過闡述初數時代、內戰時代、鍍金時代、進步時代、抽樣時代、大數據時代的特徵,係統梳理瞭美國數據文化的形成,闡述瞭其數據治國之道,論述瞭中國數據文化的薄弱之處,展望瞭未來數據世界的遠景。
“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推崇知識和理性,用數據創新”,作者不僅意在傳承黃仁宇“數目字”管理的薪火,還試圖把數據這個科技符號在中國轉變為文化符號,形成一種文化話語體係。大數據正在撬動中國的製度創新、科技創新。閱讀此書,曆史與現實相互融閤,知識與激情相互交織,思想與觀念相互碰撞,未來與前景必定豁然開朗。
塗子沛,江西吉安人,現居美國矽榖。2012年其著作《大數據》在中國社會開大數據之先河,引發瞭大數據戰略、數據治國和開放數據的討論,曆史學傢許倬雲先生盛贊其“為華文世界開創瞭一個重要話題”。本書為作者第二本著作,全書對大數據追根溯源,提齣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讓中國獲得瞭後發優勢,中國要在大數據時代的全球競爭中勝齣,必須把大數據從科技符號提升成為文化符號,在全社會倡導數據文化。
作者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係,研究生畢業於中山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公共管理碩士和信息科學碩士學位。
★塗子沛先生開啓瞭一道大門,我相信,後麵會有更多的發展,讓大傢進入這一個重要的現代文化園地。
——許倬雲著名曆史學傢、美國匹茲堡大學曆史係榮譽講座教授
★在《數據之巔》這本書中,塗先生跳到瞭哲學思考的層麵,以統計學的社會應用為切入點,解構數據文化在美國政治、經濟乃至軍事發展上起到的關鍵作用,一環扣一環,構思精巧,故事生動,邏輯清晰,讀起來實在“解渴”。感謝塗先生的智慧,為時代貢獻瞭一部傑作!
——郭為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塗子沛先生的《數據之巔》通過追溯梳理美國的數據曆史、展望人類的數據未來,給中國社會提齣瞭一個數據時代的新命題——如何構建數據文化?本書引人入勝、發人深思,是不可不讀的好書。
——馬蔚華招商銀行前行長
★數據本無大小,但運用數據的立場卻分齣大小,是謂大數據。數據錶示的是過去,但錶達的是未來,所以觀察數據需要有曆史觀。塗子沛先生的這本新作《數據之巔》以大曆史、大數據、大社會、大進步的格局,通過數據將遙遠拉近,將悠久縮短,將巨大歸聚,將過程簡直。無論你從事何業或研究何題,都值得認真閱讀這部**之作。
——硃小黃中信銀行行長、中信集團監事長
★大數據是互聯網金融的基礎支柱。互聯網金融是雲計算、大數據、社交網絡這個移動互聯大時代裏的小時代。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塗子沛先生的大數據係列著作,帶您觀時代大潮!
——肖風通聯數據董事長、萬嚮信托董事長
★塗子沛先生《數據之巔》一書的曆史高度和現實意義,超齣瞭他的《大數據》。如果說他上部書開啓瞭中國人對大數據的認識,此書則從曆史的角度來說明,對數據的理解和掌握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中國人在“初數時代”是被動的、落後的,黃仁宇在他的名著《萬曆十五年》中也將中國明朝未能走嚮資本主義歸結為中國人不能在“數目字上管理國傢”。在新世紀的大數據時代,我們能否成為參與者甚至領導者?子沛這本書中有諸多可貴的思考和啓示,我嚮讀者推薦。
——田溯寜中國寬帶資本董事長
★塗先生深思熟慮,用語殷殷,穿行在中美兩國的曆史中,努力發掘各個大數據改變觀念,改造社會,改革製度的故事,無論人與事件,都是栩栩如生,發人深省。這本書讓我們有目標有信心,也給我們創新的無限空間。
——王巍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
★大數據的江湖有兩派,國傢治理派和産業升級派。塗子沛先生無疑是國傢治理派的宗師,這本書在美國200多年的政界商海、刀光劍影中勾勒齣雄渾的數據思維、文化、價值觀和方法論。臨到尾處,我的期待愈來愈強。他的**本書《大數據》在通篇的曆史視角、西方視角後,煞費苦心附上一篇“挑戰中國”的尾聲,把人拉迴當下、令人掩捲憂思;這次果不其然,子沛以整整一章的濃墨重彩,挑戰瞭“智慧城市”這一兼具進行時和未來時的話題,而當涉及中國元素時,子沛的行文中齣現瞭暖色調,那種欣賞和希冀讓人寬慰之極、意猶未盡!期待《數據之巔》之後,山不窮,峰更高。
——吳甘沙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
★塗子沛先生已經成為中國大數據和數據分析領域*前沿的思想者和專傢,如果您想瞭解大數據的曆史、現實和未來,這本書將是您的必讀書目。
——托馬斯·H·達文波特巴布森學院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數字商務中心研究員
第七章 大數據時代:通往計算型的智能社會
大數據是人類文明新的土壤,在這片土壤之上,人類將開始建設一個智能社會。
—本書作者,2014年
世上本沒有數:正解大數據
傳統意義上的“數據”,是指“有根據的數字”,數字之所以産生,是因為人類在實踐中發現,僅僅用語言、文字和圖形來描述這個世界是不精確的,也是遠遠不夠的。例如,有人問“姚明有多高”,如果迴答說“很高”、“非常高”、“最高”,彆人聽瞭,隻能得到一個抽象的印象,因為每個人對“很”、“非常”有不同的理解,“最”也是相對的,但如果迴答說“2.26米”,就一清二楚。除瞭描述世界,數據還是我們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人類的一切生産、交換活動,可以說都是以數據為基礎展開的,例如度量衡、貨幣的背後都是數據,它們的發明和齣現,都極大地推動瞭人類文明的進步。
數據最早來源於測量,所謂“有根據的數字”,是指數據是對客觀世界測量結果的記錄,而不是隨意産生的。測量是從古至今科學研究最主要的手段,可以說,沒有測量,就沒有科學;也可以說,一切科學的本質都是測量。就此而言,數據之於科學的重要性,就像語言之於文學、音符之於音樂、形色之於美術一樣,離開數據,就沒有科學可言。
除瞭測量,新數據還可以由老數據經計算衍生而來。測量和計算都是人為的,也就是說,世上本沒有數,一切數據都是人為的産物。我們說的“原始數據”,並不是“原始森林”這個意義上的“原始”,原始森林是指天然就存在的,而原始數據僅僅是指第一手的、沒有經過人為修改的數據。
傳統意義上的數據,和信息、知識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數據是信息的載體,信息是有背景的數據,而知識是經過人類的歸納和整理,最終呈現規律的信息。
圖7–1 傳統意義上的數據和信息的區彆
但進入信息時代之後,“數據”二字的內涵開始擴大:不僅指代“有根據的數字”,還統指一切保存在電腦中的信息,包括文本、圖片、視頻等。其中的原因是,20世紀60年代軟件科學取得瞭巨大進步、發明瞭數據庫,此後,數字、文本、圖片都不加區分地保存在電腦的數據庫中,數據也逐漸成為“數字、文本、圖片、視頻”等的統稱,也即“信息”的代名詞。
文本、音頻、視頻本身就已經是信息,而且其來源也不是對世界的測量,而是對世界的一種記錄,所以信息時代的數據又多瞭一個來源:記錄。
圖7–2 數據的三大來源
圖7–3 現代意義上的“數據”:範疇比信息還要大
注:進入信息時代之後,數據成為信息的代名詞,兩者可以交替使用。一封郵件雖然包含很多條信息,但從技術的角度齣發,可能還是“一個數據”,就此而言,現代意義上的數據的範疇,其實比信息還大。
除瞭內涵的擴大,數據庫發明之後,還齣現瞭另外一個重要現象,那就是數據的總量在不斷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不斷加快。
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有人提齣瞭“大數據”的概念。這個時候,其實還沒有進入數據大爆炸的時代,但有人預見到,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軟件的重要性將下降,數據的重要性將上升,因此提齣“大數據”的概念。這時候的“大”,如“大人物”和“大轉摺”之“大”,主要指價值上的重要性;到瞭21世紀前10年,尤其是2004年社交媒體産生之後,數據開始爆炸,大數據的提法又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並獲得瞭更大的關注。這個時候的“大”,含義也更加豐富瞭:一是指容量大,二是指價值大。
從這個角度齣發,大數據可以首先理解為傳統的小數據加上現代的“大記錄”,這種大記錄的主要錶現形式是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和傳統的測量完全是兩迴事。而且大數據之所以“大”,主要是“大記錄”的增長,基於信息技術的進步,人類記錄的範圍在不斷擴大:
大數據 = 傳統的小數據 + 現代的大記錄
(源於測量) (源於記錄)
但到底多大纔算大呢?針對這一問題,十多年來爭議頗多。這首先涉及衡量數據大小的單位,2000年的時候,一般認為,“太”(T)級彆的數據就是大數據瞭,當時擁有“太”級彆數據的企業並不多,但自此之後,互聯網企業開始崛起,這些企業擁有各種各樣的數據,其中大部分都是文本、圖片和視頻,其數據量之大,傳統企業根本無法望其項背。
理解幾個主要的存儲單位
一首音樂 ≈ 4兆(M)
一部電影 ≈ 1吉(G,1吉=1 024兆,相當於250首歌麯的大小)
一個普通圖書館的藏書 ≈ 1太(T,1太=1 024吉,相當於1 024部電影的大小)
我認為,不僅僅是互聯網行業,其實各行各業的數據都在爆炸,隻是規模不同。如果僅僅把大數據的標準限定在互聯網企業,認為隻有互聯網企業纔擁有大數據,那就嚴重窄化瞭大數據的意義。畢竟容量隻是錶象,價值纔是本質,而且大容量並不一定代錶大價值,大數據的真正意義還在於大價值,價值主要是通過數據的整閤、分析和開放而獲得。大數據是指人類有前所未有的能力來使用海量的數據,在其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從而為社會帶來“大知識”、“大科技”、“大利潤”和“大智能”等發展機遇。
以上論述,是從概念上分析“數據”和“大數據”的區彆,而掌握一個概念最好的方法,還是從動態上瞭解其成因。大數據的成因,還是人類信息技術的進步,而且是信息技術領域不同時期多個進步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當數摩爾定律。
改變世界的三股力量:大數據的成因
1965年,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考察瞭計算機硬件的發展規律之後,提齣瞭著名的摩爾定律。該定律認為,同一麵積芯片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一到兩年將增加一倍。1
要理解這種增加的意義,並不簡單。摩爾的本意是,由於單位麵積芯片上晶體管的密度增加瞭,計算機硬件的處理速度、存儲能力,即其主要性能一到兩年將提升一倍。本來性能提升瞭,價格也應該上升纔對,但現實卻很詭異:半個多世紀以來,硬件的性能不斷提高,價格卻持續下降。之所以這樣,竟然還是因為晶體管越做越小,這種體積的縮小也導緻其成本下降,再加上人類對晶體管的需求越來越大,大規模的生産也導緻價格不斷下降。
迴顧這半個多世紀的曆史,硬件的發展基本符閤摩爾定律。以物理存儲器為例,其性能確實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價格不斷下降。1955年,IBM推齣瞭第一款商用硬盤存儲器,一兆字節的存儲量需要6 000多美元,此後,其價格不斷下降:1960年,一兆字節下降到3 600美元;1993年,下降到大概1美元;2000年,再降至1美分左右;到2010年,每兆價格約為0.005美分。半個多世紀,存儲器的價格下降瞭1億多倍,這種變化的速度既巨大又劇烈,令人瞠目結舌。事實上,考察人類全部的曆史,沒有其他任何一種産品的價格下降空間能夠如此巨大!
圖7–4 1971~2011年中央處理器上的晶體管數量和摩爾定律
注:縱坐標為晶體管數量,橫坐標為年份。該麯綫錶明,在1971~2011年,大概每兩年相同麵積的中央處理器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就增加1倍。需要注意的是,縱坐標從2 300到10 000再到
100 000,其實不成比例,如果嚴格按比例作圖,這將是一條非常陡峭的麯綫,頁麵將無法容納。(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晶體管的産量多過全世界的大米顆粒
……
進入一個重要的現代文化園地
許倬雲 著名曆史學傢、美國匹茲堡大學曆史係榮譽講座教授
塗子沛先生所著的這部大作,是大數據時代的應時之作。
他將數據用在管理和研究方麵的發展史,以其在美國的發展過程,作為主要內容。他從美國開國時期的人口普查,作為起點,討論民主製度如何經過數據的調查,纔能發展成為“一人一票”的製度。接著,19世紀中葉,美國嚮西開發,美國的工程兵團,進行丈量和調查,使美國的地理狀況和疆域,都有明白的依據。20世紀,“打孔”的計算方法,開創瞭後世計算器管理大量數據的技術。到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因為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無處沒有數據的存在。以我老病人為例,疾病的性質,或藥物的效果,都必須靠大量的數據,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凡此,都是數據的使用。
美國的社會愈來愈復雜,資本主義的國傢,證券交易乃是一樁大事。單單用統計來管理證券,已經不太夠用。大概在最近30來年,許多大證券商,為瞭要預測經濟的起落和某一種産業的興衰,大量地使用不同産業之間的關係,也顧及國際貿易的情形。這些私營的企業界,幾乎都能相當精準地判斷市場的情形。於是,管理證券交易的美聯儲,實際上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也必須更細密地運用許多數據,以掌握經濟的全貌,然後再決定對市場供應的貨幣是從寬還是從緊。這纔是“大數據”的第一次使用。
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就說過:“算則勝,不算則不勝;多算勝,少算則不勝。”此處的“算”字,就是如何利用數字,來估計各種因素。一個能乾的將領,打一次戰役,要考慮到天時、地利、人和,這都是可以用數字錶現的。但是,一個治國的領袖,在上述因素以外,還得考慮許多其他的條件。1942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以為可以一棒打死美國。他們沒算到,美國工業的實力,有充分的再生力量,三個月之內,美國立刻就能恢復足夠的海空實力。這就是日本軍人,隻知道計算戰役,不會計算戰爭。到今天,安倍野心勃勃,處處挑釁,他誌在日本復興。他的計算,大概又是計算自己現在的兵力和科技能力;他沒有算到,自己的原料供應不夠,能源不能自主,人口結構老化:這就是“算”得不夠。
“大數據”之“大”,就在於將各種分散的數據,彼此聯係,由點而綫,由綫而麵,由麵而層次,以瞻見更完整的覆蓋麵,也更清楚地理解事物的本質和未來的取嚮。人腦的結構,足夠發揮聯想力和推論。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時時刻刻在不知不覺中,做“大數據”的工作,將許多因素綜閤在一起,作為行動和決定的依據。隻是一個國傢或一個社會的發展,不能全靠眼睛看得見的一些訊息,有許多事物,必須依靠全麵和長期的發展情況,纔能真實地反映當時一切決定的背景和條件。
今天信息科學的發展,已經能夠産生、存儲並實時地分析處理大量的信息,整閤多個源頭的數據,形成全麵的多項關係,指齣綫性的發展方嚮,引導我們有廣闊的視野。計算機今天處理數據的能力和速度,已經超過最聰明的個人。可是,用計算機的還是“人”,如何駕馭這些數字,還是“人”在設計。隻是,我們必須要有此認識:今天的世界,已經韆絲萬縷,將各地、各種行業、各種條件,糾纏成一個復雜的全球網絡。管理大企業和管理國傢,必須要有足夠的信息,瞭解多種多樣的情況,以全麵地理解各種問題及其彼此的關聯。即使是對個人而言,因為越來越多的行為已經轉變為電子化的記錄,其生活也和大數據息息相關。“大數據”這個課題,十分重要,我盼望有更多的學者,在這方麵提齣更多的作品。
塗子沛先生的大作,是討論大數據較早的中文作品;在此以前,還罕見討論數據為管理方式的書籍。這本書,主要是以美國社會中數據的使用為例。我知道他一心想用這些例子,提醒中國的讀者:在信息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不能再忽略數據的使用。塗子沛先生開啓瞭一道大門,我相信,後麵會有更多的開展,讓大傢進入這一個重要的現代文化園地。
一部精彩紛呈的時代傑作
郭為 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好看的作品,齣色的作傢
認識塗子沛先生,源於他的第一本著作《大數據》。2012年,我在機場書店無意間看到這本書,一讀起來,就不忍釋捲。我當時很驚訝,沒想到作為IT産業內的大數據技術,竟然可以這樣寫,如此自然流暢地與美國的社會發展、民主進程融閤在一起,有觀點、有故事,讀來引人入勝,掩捲引人深思。
之後,我主動聯絡瞭塗子沛先生,邀請他來神州數碼參觀考察。塗先生欣然接受,他不僅給神州數碼的員工做瞭非常好的演講,而且,還與我們圍繞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話題,進行瞭深度碰撞,對我啓發很大。
正是那個時候,他告訴我,他已經在構思下一本書,還是以大數據為主題,但會和中國有更多的結閤。我非常興奮,馬上嚮他錶示,神州數碼非常願意嚮他敞開大門,我們在大數據和智慧城市建設方麵的所有思考、探索和實踐,毫無保留地嚮他公開,歡迎他來瞭解、見證我們的發展。在這之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塗先生果然多次來訪神州數碼,親自走訪瞭佛山、蘇州、張傢港、武漢等地,認真訪談瞭我們的業務負責人、技術帶頭人,也多次登門拜訪各地的政府用戶、企業和市民。他體現齣的敬業精神和專業能力,讓我非常感動,也令我相信他一定能夠再次完成一本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作品。
但親眼看到《數據之巔》這部書稿時,我承認,我再次被震驚瞭。這本書再一次超齣瞭我的預期,除瞭承襲《大數據》一書中科學曆史觀的敘事方式,這一次,塗先生跳到瞭哲學思考的層麵,以統計學的社會應用為切入點,解構數據文化在美國政治、經濟乃至軍事發展領域起到的關鍵作用,一環扣一環,構思精巧,故事生動,邏輯清晰,讀起來實在“解渴”。而且,正如他曾經和我說的,“要和中國有更多的結閤”,在每一章的最後,他都講述瞭中國曆史上相對應的數據事件。最後一章的視綫更是完全轉嚮中國,用獨具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案例,理性昭示著中華民族自己的未來。其間,亦莊亦諧的“子沛曰”,也體現瞭塗先生的幽默和智慧。
說塗先生是中國當代文壇最齣色的科學作傢之一,這毫不為過,在信息技術領域,他也是前沿的思想者。
捅破東西方哲學的窗戶紙
眾所周知,理性化、體係化,強調批判精神和實證精神,是西方哲學的特徵;感性、體驗、直覺,則是東方人的思維方式。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喜歡用道、術、器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模糊的歸納總結,而西方,則在數據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瞭嚴謹、理性、體係化的實證科學,如統計學、心理學、社會學等。
站在曆史長河上來看,東西方哲學都曾經和正在創造輝煌。在各自哲學思想的引領下,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傢都是獨一無二的。正如中央電視颱的紀錄片《大國崛起》的開放式結尾,對於未來的發展,每一個國傢、每一個民族都在思考。
也許塗子沛先生並非刻意,但他在《數據之巔》一書裏“中美對比”的結構設計中、在對“數據文化”的倡導中,包括他寫作此書的目的—“這本書,我試圖在曆史的縱軸上,寫齣數據時代的全景;在和美國的橫嚮對比中,思考我們的現狀和未來”,都讓他在不經意間,捅破瞭隔在東西方哲學中間的那層雖薄卻韌的窗戶紙。
中國社會的持續發展,必然是在中國哲學思想的引導下,同時對“數據文化”這一典型西方哲學特徵加以融閤,譬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談到的道、術、器各層麵裏,融入“數據文化”的基因。正在到來的大數據時代,為這種融閤提供瞭切實的可能性。
中國道路與數據治國
曆史的發展,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契機。如果說,美國現代社會治理體係肇始於人口普查,那麼,大數據的到來,已經顯示齣強烈的徵兆,它將成為中國全麵現代化的契機。
塗子沛先生在書中,對大數據有通俗易懂的圖解。簡單說,大數據的特徵,首先是海量,而且是多種格式並存的海量,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其次是多源,大數據的來源,一是來自於商業企業,如電信、金融、電商平颱、社交網站等;二是來源於政府,如人口普查、戶籍登記、社保、醫保等。伴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的快速發展,全球數據總量每年以超過40%的速度成長,幾乎每兩年就翻一番。
2013年,中國産生的數據總量超過0.8ZB,是2012年的兩倍,相當於2009年全球數據總量。預計到2020年,中國産生的數據總量將超過8.5ZB,相當於2013年的10倍。另據國傢統計局公布的2013年數據,我國已擁有6.18億互聯網用戶,幾乎是美國的2倍;擁有超過12.29億部手機,是美國的3倍,但每年新增的數據量卻不及美國的1/10。所以,與發達國傢相比,中國是數據大國,但還不是數據強國。中國缺乏的不是可供收集的數據,而是對於大數據收集、分析、應用及有效管理的手段和意識。
前不久,神州數碼提齣瞭“虛擬映像”理論,嘗試從技術角度闡釋大數據革命的本質。在我們看來,隨著網絡泛在化,各種社會關係和生産關係逐步映射到其中,形成瞭與現實社會平行的網絡空間。由於網絡的拓撲性,各種關係通過數據的方式多維度地體現齣來,給社會發展、社會治理、經濟活動帶來瞭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直接體現在大數據對各個行業的顛覆式創新上,而且已經在政府、金融、貿易等領域初現端倪。塗子沛先生在本書的第八章,對城市公共信息服務平颱在改善民生、繁榮經濟和優化社會治理結構方麵的成效有生動的描述,也有對下一步政府運營外包的創新思考。“單獨二孩”政策的齣颱,就是通過對巨大的人口普查數據,進行復雜建模、可視化分析、沙盤演練後做齣的科學決策。互聯網金融的齣現,委實給全社會帶來瞭一場“地震”。製造業乃至各行各業,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將受到大數據顛覆式的影響。眾創、眾智、眾籌等商業創新模式,也在大數據時代呼嘯而來。
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是頭等大事。沒有數據的開放,就難以形成大數據應用和大數據革命,與此同時,網絡和數據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傢安全;沒有數據安全,就沒有社會穩定。必須把網絡安全納入到法製的軌道上來。因此,首先要建立個人信息安全保護、信息主權的法律,用法律來界定信息主體、信息主權的邊界;其次,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國,中國應該積極推動全球信息安全公約的建立,使得網絡安全能夠像核安全一樣,在聯閤國的協調下,各國在法律體係下相互製約、共謀發展;最後,中國要做強,在大數據應用、大數據安全和信息安全上,一定要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
大數據正在從道德、文化、製度、産業和生活的方方麵麵重構現實社會。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正在抓住這一契機,倡導數據文化,做好製度建設,全麵推進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我相信,塗先生這本書,一定會推動中國嚮數據強國不斷邁進。
感謝塗子沛先生的智慧,為時代貢獻瞭一部傑作。在倡導數據文化和數據治國上,我們永遠是同行人!
大數據可以創造未來
王巍 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
讀好書是愉快的,這是塗子沛先生的新書,也與他第一本《大數據》一樣,我一氣嗬成地讀完。
美國的獨立與憲政、擴張與夯實、創新與製度,這都是耳熟能詳的曆史進程,不過200多年,我們可以用各種維度來梳理,不免老生常談。從大數據起步,居然彆開生麵,令人欣喜。塗先生善於講故事,在他的演繹中,大數據所奠定的一個個裏程碑令人信服地在繁雜錯亂的社會文化與倫理的演化中挺拔而齣。
數據思維以泰勒模式在100年前統禦瞭美國企業與産業管理之道,也在半個世紀前以戴明模式契閤並促進瞭日本企業全球競爭的能力。對於大而化之、不諳“數目字管理”(黃仁宇言)的中國民族而言,這個突然降臨的大數據時代,我們如何應對,如何起步,又如何融入?
塗先生在本書中為這些問題提供瞭許許多多深入的思考和有見地的觀點。他深思熟慮,用語殷殷,穿行在中美兩國的曆史中,努力發掘各個大數據改變觀念、改造社會、改革製度的故事,無論人與事件,都是栩栩如生,發人深省。從商業運作、社會治理到技術創新,我們都確信大數據不可或缺,必須開放,麵嚮全球,更要麵嚮我們自己。我們也甚至同意要如塗先生所言,努力“把科技符號變成文化符號”。
本書十分厚重,但讀下來,還是令人意猶未盡,我認為還可以發展齣第三部分,即大數據的市場基礎(或機製)。大數據觀念不隻是明智領導的選擇,也不隻是精英人士的憂患意識,更是韆韆萬萬人能夠在一個穩定而寬容的創業環境中的競爭過程。我們需要郭為林楊們的披荊斬棘,需要政府官員們的視野通達,更需要去中心化的開放市場,允許創業者、投資者與消費者真正將大數據作為資産、資本和生態空間去開發、增值和交易,而不是簡單視其為工具和便利。
大數據可以承載信息、知識和曆史,而信息、知識和曆史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平颱、資産和財富。大數據可以梳理曆史,可以顛覆現實,當然就可以創造未來。
停留在思維和觀念的大數據是無解的,創造大數據社會是這一代人的使命和行動。這本書讓我們有目標有信心,也給我們創新的無限空間。
結語 把握後發優勢:把科技符號變成文化符號
人類知識的唯一來源,是對過去經驗的記錄和整理,而數據,正是這種記錄的載體,因此數據的價值首先在於它是知識的來源。如果說傳統的數據是人類部分知識的來源,那隨著人類記錄範圍的不斷擴大,現代意義上的大數據將逐漸成為人類全部知識的來源。
前文反復談到,數據是對客觀世界的測量和記錄,這種記錄也是對曆史和現實的記錄。1869年,當美國總統加菲爾德在對美國的人口普查體係進行現代化改造之時,他就發現,數據當中不僅蘊藏著社會發展的規律,它還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曆史書寫方式:
“直到現在,曆史學傢還是以一種總體的形式來研究一個國傢,他們隻能給我們講述帝王將相以及戰爭的曆史,但關於人民本身—我們龐大社會中每個生命的成長、各種力量、細節及其規律,曆史學傢說不齣太多的東西……而普查把我們的觀察放大到民房、傢庭、工廠、煤礦、田野、監獄、醫院等集中展示人性之強大及脆弱的所有地方,這讓新的曆史記錄成為可能。”
今天迴頭看,此話非常具有前瞻性。隨著人類躍進到大數據時代,數據不僅是新知識的來源,還是記錄曆史最重要、最可靠、最好的方式。從今以後,人類所有的曆史記錄,無論是數字、文檔、圖片,還是音頻和視頻,都將以數據的形式存在,數據就是靜態的曆史,曆史就是動態的數據。曆史的碎片,就是遊離的數據;曆史的迷霧,就是模糊的數據;曆史的盲點,就是缺失的數據。用數據構建的曆史,因為精確的細節而永遠鮮活,數據越豐富,後世的曆史學傢也就越能經由數據更好地再現當時的社會。
除瞭發現知識、記錄曆史,本書認為,人類使用數據的巔峰形式,是通過數據訓練機器,讓機器獲得智能,在不遠的將來,無處不在的計算設備和網絡將像有智商的人一樣,為人類工作和服務。這意味著我們在嚮智能型社會邁進,在這個新的社會形態,由於精準的計算和預測,整個社會的各個部分可以像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軸承和齒輪一樣,環環相扣,齒齒吻閤,日常管理將通過數據得到優化,各種任務、閤作可以無縫對接,社會運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工作將被計算機或者機器人代替。這既是進步,又是挑戰。迴望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人類不斷地開發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從地錶到地下,物理性的資源終有耗盡的一天,而大數據將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資源,在這片資源之上,再通過軟件和算法,人類將建設一個智能型世界。
數據,正在成為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礎。
在這個社會轉型的緊要關頭,中國,作為正在趕超發達國傢的發展中國傢,曆史將賦予我們前所未有的機遇。例如,當年的美國用瞭幾十年的努力,纔建立瞭全民信用製度,今天,因為掌握瞭客戶的交易流水數據,阿裏巴巴在短短幾分鍾之內就可以決定是否發放一筆貸款。利用無處不在的充沛數據,中國的全民信用體係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小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來。又如,隨著網絡的普及,信用卡將數據化、虛擬化,實體信用卡將大幅減少甚至消失,這意味著我們的銀行不用再像美國銀行那樣建設那麼多的物理網點和自動存取款機瞭。再如,因為智能在綫教育平颱的齣現,未來的教育資源完全不會局限於鋼筋水泥的學校,中國教育資源緊缺的問題可能得到快速的、大幅的緩解。此外,可穿戴式電腦設備、智能軟件診斷係統、遠程醫療等技術的齣現,將緩解醫療資源、專業人纔的緊缺。
種種機遇,可以概括為“後發優勢”。
以銀行的自動存取款機為例。從下錶可以看齣,近年來,中國擁有的自動存取款機在迅速增加。 2012年,中國平均每10萬成年人擁有的自動提款機數量為37.51颱,但和英、美、日、加等發達國傢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加拿大平均每10萬成年人擁有的自動存取款機為205颱、美國為173颱、日本為127颱。如果要在數據上縮小、拉平這個差距,中國肯定還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但由於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的齣現和普及,大部分金融交易都可以通過虛擬賬戶來完成。可以預見,未來的社會一定不需要那麼多實體存取款機瞭,如果我們現在就能立足長遠、科學規劃,就可以跨越建設這些存取款機的環節、省去相應的費用,這就是後發優勢。
人類文明新的土壤,在這片土壤之上,人類將開始建設一個智能社會。
很舒服,质量也很好,买值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老师推荐的,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这次买了很多书,很喜欢。
评分不错,味道可以,作为零食很不错……健康,口味好,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非常不错哦,还不错,学习了
评分京东正版,价格实惠,值得购买。
评分是正版,很不错?
评分这次买了很多书,很喜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