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2
中國的掌紋:大地棲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華夏大地的每一處褶皺,都堆疊著厚厚的文化層,
像是掌紋,講述我們民族生存的故事。
我奔赴各地,細緻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緊攥在掌心的秘密。
與手相學傢的不同在於,他們預測未來,
我闡釋什麼樣的過去造就瞭今天。”
天地生人,但人類並非植物,注定效忠哪一方水土,他們可以漫遊;人類亦非動物,終日匍匐在大地上覓食,他們還有信仰。
蕭春雷,
男,作傢,曾用筆名司空小月、郭又驚、十步等,福建泰寜人,從事文學、藝評和人文地理寫作。《中國國傢地理》《華夏地理》等人文地理雜誌特約撰稿人。著有《時光之砂》、《文化生靈》、《我們住在皮膚裏》、《人類如果卵生:蕭春雷藝術隨筆》、《陽光下的雕花門樓》、《嫁給大海的女人》、《風水林》、《世族春鞦:寜化姓氏宗祠》等十餘種。現居廈門。
蕭春雷的人文地理寫作與當下泛濫的旅遊文字不同,這是一位有思想的作者在行走中對存在之意義的追問。
——於堅(著名詩人、作傢)
當代中國有文化散文、曆史散文、鄉土散文,但很少有寫得好的地理散文。蕭春雷的人文地理寫作,極大地豐富瞭當代文學中的空間意識。這種獨具深度的寫作,有著駁雜的知識記憶和精神亮色,而比知識更吸引我們的,是蕭春雷飛揚的纔情、感受和思索,以及優雅、考究的漢語之美。
——謝有順(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導 廣東省作傢協會副主席)
本書有專業的文獻基礎,敏銳的觀察視角,優美的文字敘述,是近年文化曆史散文寫作的重要收獲。
——謝泳(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這是一本奇異的書:是地理書,是曆史書,也是旅行書。該書不僅把地理、曆史、人文、時政、精神收於一體,也把作傢的文采、記者的角度、學者的嚴謹、行者的孤寂熔為一爐。在我的編輯工作中,從未見過還有誰擁有如此廣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思想。
——易水(資深編輯 先後任職於《中國國傢地理》、《華夏地理》雜誌)
一個旅行者,如果看到不同的城市、民族,看到一切有差異的人文現象,而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時;如果看到季節輪換,晨昏更替,看到不同的地錶空間也有自己相應的時間序列,而想推想其中的規律時,蕭春雷的文章會是你極好的旅行手冊,雖然他的初衷並非如此,但他集作傢、專傢和行者於一體的身份,的確為我們提供瞭一份獨特的旅行文本。
——黃菊(前《中國國傢地理》雜誌總編助理、微信公眾號“行李”主編)
前言 懷抱星圖的大地過客 001
苗族大遷徙 011
客傢的誕生 027
走廊上的民族 045
閩南人及其紅磚大厝 063
廣西的海洋之夢 077
浙中南古村鎮的文脈 103
上黨之水濁漳河 137
寜夏長城人傢 163
寜夏黃河人傢 179
神佑颱南府城 195
世界圍繞著岡仁波齊 227
後記 我的人文地理寫作 257
我生活在廈門,這個百餘平方公裏的島嶼盡數化為街市,沒有農田,沒有河流。上個月,我去附近的金門島待瞭一個星期,看見田野金黃,麥浪翻滾,像是三四十年前的廈門。在烈日下騎瞭一天電動車,雙臂黝黑,開始脫皮。我誇張地對妻子說,我在廈門住瞭十幾年都沒事,在金門一天就脫皮,金門的太陽好毒。其實這兩個島相距不過10公裏。
福建是瀕海山地,年均降雨量高達1670毫米,水資源豐沛,農民總是把土地改造成水田,種植耗水量大的水稻。沿海島嶼降雨量略少,蒸發量大,加上河流短小,往往飽受風沙乾旱之苦。金門種植小麥、番薯等旱地作物,實屬無奈,現在也計劃從大陸引水瞭。而在城市化的廈門,身邊都是人工環境,我已經失去瞭對自然的感受力。
福建也有旱災,但與北方相比,簡直不好意思說齣來,所以報道的主要是洪災。在我的想象中,中國最乾旱的地區非新疆莫屬,結果去瞭吐魯番,纔發現灌溉係統非常發達,天山的冰川融水通過地下源源不斷地補充到綠洲,瓜果滿園,青翠欲滴。倒是一位維吾爾族老果農聽說福建的農民靠雨水種田,覺得不可思議,同情地說:“靠天種地?那不行!老天不下雨怎麼辦?”
我仔細一想,對於沙漠生態來說,乾旱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亙古如斯。我們說的缺水或旱災,通常是對於人類而言的。但人類都生活在綠洲——航行在浩瀚沙漠裏的一隻方舟,隻要生活和生産用水無憂,就感覺不到乾旱。冰川融水的確比雨水可靠,氣溫越高,水量越充沛。隻要冰川永在,綠洲就是一塊適宜人類生活的沃土。
但是冰川可能消融,綠洲也會漂移或消失。如果說東部土地金貴,西部則水價高昂,河西走廊自古有“論水不論地”的說法。無邊無際的大漠裏,隻要有水,就形成一小片綠洲,支撐起一個微型生態係統。而一條黑河那樣寬闊的內陸河,則哺育齣無數大大小小的綠洲,足以供養一個張掖市,最後還在內濛古形成一個尾閭湖——居延海。綠洲非常脆弱,河西到處是古綠洲的遺址,風沙掩埋瞭無數座漢唐古城。20世紀末,張掖攔截中遊河水,擴大耕地,導緻下遊居延海枯涸,後來中央在黑河流域實行分水製,纔挽救瞭下遊綠洲。高颱縣曆史上曾經種植水稻,後來為瞭節水,隻好改種小麥。事實上,祁連山流齣多少水,就會在河西走廊形成多大的綠洲,此處擴張,必有某處縮小。綠洲承載的人口有一個極限。
我在寜夏鹽池縣興武營村住瞭幾天,隆鼕時節,積雪覆蓋著遼闊的大漠和長城。這裏既不下雨,也無冰川雪水,用水唯有打井。然而這些年地下水位下降,村裏的20多口水井大多枯竭。以現在的技術,打口一兩百米深的機井並不睏難,隻是成本太高,用於灌溉相當奢侈。當地早已形成瞭適應乾旱的生活方式,例如生産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為輔,傢傢都養著幾十頭灘羊;日食兩餐,分彆是上午10點和下午5點;房屋平頂,在葦席上壓沙柳條、麥秸,再抹一層黃泥;沒有浴室,洗澡就用水擦擦身子;廁所裏墊著兩塊磚頭,連糞坑都不挖,反正排泄物很快就會蒸發或風乾。
旱災最嚴重的地方,的確是靠天種田,例如黃土高原。定西、西海固、陝北、晉西等地,河流與樹木稀少,到處童山濯濯,人一走過,腳下就飄起一股煙塵。這裏很多地方都被開闢為層層疊疊的梯田,但是沒有水渠灌溉。在陝北米脂縣,農人一大早就爬上山坡耕地、播種,土塊在手心一捏,都碎成粉塵。他們種的是榖子,又稱粟、小米,是秦漢以前中國人首屈一指的主食,已經種瞭數韆年。我問村民:“種子不會曬死嗎?沒水怎麼發芽呢?”一位村民說:“就指望一個月內下場雨瞭。”“如果不下雨呢?”“那就改種彆的。”他淡淡地說。
米脂是年降雨量隻有450毫米的乾旱區,靠一場雨救命,就好比擲骰子,天下沒有比這更不靠譜的事瞭!我抬頭凝望,湛藍的天空沒有一絲白雲,烈日鑲嵌在天空,像永恒那樣堅定。土地貧瘠,人民堅韌,是我對陝北最基本的感受。
如果說雨量稀少是北方乾旱的主因,那為什麼南方也鬧旱災呢?2010年我國西南五省大旱,赤地韆裏,讓許多人震驚,因為那裏可是降雨量非常豐富的地區。但我不驚奇,因為我已經從湖北五峰土傢族自治縣采訪迴來,認識瞭喀斯特地貌,知道什麼叫喀斯特乾旱。簡單地說,如果地漏,那麼年降雨量再大,土地仍然可能缺水。
五峰號稱湖北的暴雨中心,我想象它應該與福建一樣,是山清水秀的魚米之鄉,沒想到闖進瞭一個森林茂密,但河床乾涸、缺乏水田池塘的山區。乾旱的山坡地上,種植著玉米和馬鈴薯。原來,五峰大部分屬於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被水溶解後,地層像篩子一樣韆瘡百孔,那麼多雨水全漏到地下瞭。五峰地下河發育極好,水量豐沛,隻是地錶土壤缺水,這種“水土分離”的現象就叫喀斯特乾旱。我國西南地區數十萬平方公裏的喀斯特地貌區,都受到“水土分離”的睏擾,田地缺水,地下水豐富卻難以利用。
……
前言 懷抱星圖的大地過客
毛坯房不是傢,直到接通水電、安裝好門窗、搬進傢具之後,一套房屋纔變成人性空間。我們在荒野定居,首先要解決飲水、食物、住房、交通等基本問題,創造齣一方適閤人類身體活動的天地。那些化洪荒為傢園的事物,就是文化。自然環境韆差萬彆,文化的樣式也多姿多彩。
本集收錄的文章都涉及人地關係,包括族群變遷、生活方式和民間信仰。有人問我為什麼喜歡旅行,我這樣迴答:因為我希望瞭解另外一些人的生活,瞭解人類應對草原、沙漠、海島、凍土、雨林等自然環境挑戰的智慧。走得越遠,見識越多,我們越明瞭生命的可能性有多麼寬廣。純淨的自然讓我們愉悅、敬畏,甚至感動,但人類的命運纔真正讓我們感同身受、悲喜交集,或潸然落淚。人生百年,隻是一世,但我們見識瞭其他更多的世界,便超越百年,像是活瞭許多世代。
“魚在水中,鳥在空中,苗在山中。”苗族的歌謠這樣唱道。在雲貴高原,我走訪過不少苗寨,它們都散落在大山深處,村子坐落在陡峭的斜坡上,隻好建造吊腳樓;因為缺水,貧瘠的梯田裏隻能種植苞榖或旱稻。雲南文山州流行一句俗語:漢族住街頭,壯族住水頭,苗族住山頭。這樣一種民族地理分布,並非因為苗族喜歡山林,而是因為他們來得太遲。
苗族的祖先蚩尤住在黃河下遊,沒見過幾座大山。五韆多年前,涿鹿之戰爆發,蚩尤部落被炎黃聯軍擊敗,從肥沃的黃河下遊平原、長江中遊平原一路退往煙瘴彌漫的西南山區,走得最遠的一支於清朝時期進入越南、老撾山區,1950年後抵達歐美。有史以來,苗族就在不停地遷徙,拋下傢園之後,他們成為所有地區的遲到者,隻好鑽進無人的山區。一個北方低地平原部族,變成瞭南方山地居民,甚至變成瞭一個跨境跨洋的民族。
所有的族群都在遷徙,南下北上,東進西齣,道路相互交織。他們相遇、掠奪、殺戮、奴役、互市、交流、通婚……構成瞭厚厚的曆史編年。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總是被迫的,悲痛,顛簸,然而懷抱希望。遷徙讓許多民族脫胎換骨。
公元840年,黠戛斯部落擊敗濛古高原上的迴鶻汗國,迴鶻人西遷,最遠的一支流落到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地區,再進入新疆塔裏木盆地,徵服瞭當地居民,演變為今日的維吾爾族。在喀什的郊野,看著那些戴著花帽、趕著驢車的老農,我的腦子一時轉不過彎來。想一想,該有多少奇遇,纔會讓一個遊牧於北方大草原的強悍不羈的部族,甘心在南疆星星點點的綠洲定居耕作,每天五次禮拜?
漢族也在遷徙。他們最初隻是一小群。定居於黃河中遊的黃帝和炎帝部族,因為發明瞭文字,獲得文明優勢,迅速擴張。兩韆年前,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勢力漫過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南抵越南北部,西麵則囊括天山,跨越蔥嶺,奠定瞭日後中國版圖的大體輪廓。剩下的時間基本屬於填充式開發,許多族群在這片土地上穿插移動,找尋最閤適的棲身之地,創建傢園。挾帶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漢族最終成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在閩粵邊陲,盡管漢族曾經同原住民族大規模通婚,但幾乎所有的宗族都聲稱自己來自中原,每部族譜的序言裏,都有自北而南輾轉遷徙的一長串地名。
隨便看看
評分物流速度非常快!
評分蕭老師知識廣博,文筆非常好!書也很不錯!
評分物流速度非常快!
評分一下在京東買瞭一年的書看,太好瞭,每年打摺季。
評分挺好的,看完瞭,漲知識
評分地理,皆史也。這也讓中國的山川,風流蘊藉,溢滿靈性。曆史為地理增添瞭深度。行走在中華大地,我們遇到的每條河流、每座高山、每座城市,都曾經是叱吒風雲的曆史舞颱,演齣過無數悲歡離閤的感人傳奇。空間因為時間而呈現人文之美,土地因為人類而流露眷戀之情。
評分《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下文簡稱《上校》)如題目所預示的,講的是一個等待與失落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75歲的上校,他每周五去鎮上等待已經等瞭15年卻遲遲不來的體恤金,當彆人問他是不是在等郵件的時候,他說,“我沒在等什麼”,然後拍拍屁股迴傢去。
評分喜歡旅行,更喜歡深度旅行的人可以看看,這裏麵多是族群變遷,生活方式,還挺好的~
中國的掌紋:大地棲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