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於一個中原鄉村近百年來文化與政治變遷的民族誌。近百年間,路村村民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廟會與村廟的實踐,雖然曆經時代變遷也幾乎未曾中斷。應該如何理解這些實踐及其背後所透視齣的鄉村地方政治?本書嘗試從鄉村內部文化的角度理解當下村落的權力與政治。在“文化圖式”理論視角的觀照下,本書概括齣廣泛存在於路村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核心觀念——“講理”與“光棍”,這一核心觀念不僅構成瞭路村近百年持續不斷舉辦廟會及重建村廟等實踐背後的文化驅動力,而且核心觀念本身在長期曆史實踐中被不斷再生産與變遷,這種變遷瞭的核心觀念恰恰是解釋當下路村地方政治景觀的“文化符碼”。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學界對文化、權力、曆史等概念的理解悄然變化。文化不再是單純與靜態的元素,而被日益放入權力與曆史的視野之下;權力的生産性與文化建構的特徵被強調,“政治”更多地彌散在各種各樣的“非政治性”場景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曆史也不僅僅是客觀性的現實,更加是文化生産的産物。本書所涉及的傳統與文化、權力與權*、生産與變遷等議題,正是試圖將文化、權力與曆史三者統閤於鄉村研究之中,並由此勾勒一幅傳統鄉村社會變遷的曆史畫捲。
李曉斐,河南南陽人。河南師範大學曆史學學士(2003年),南京大學曆史學碩士(2006年),南京大學人類學博士(2012年)。2010年9月-2011年9月受國傢留學基金委資助,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人類學係與中國研究中心從事聯閤培養博士生的學習與研究。現任南京理工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文化人類學、當代中國鄉村的文化與政治變遷等。發錶中英文論文多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鄉土社會秩序的變遷與重建研究”)、江蘇省社科基金(“鄉村政治與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研究”)、南京理工大學自主科研基金等課題多項。
郝瑞序Ⅰ
周曉虹序Ⅴ
總序Ⅸ
範可序ⅩⅢ
前言ⅩⅦ
第一章導論1
第一節傳統復興與民間權威4
一、“傳統文化復興”5
二、民間權威研究:從官民中介到權威的建構8
第二節文化圖式12
一、作為結構的“文化圖式”12
二、從文化圖式看傳統復興與權威關係17
第三節田野工作21
第四節章節安排25
第二章路村概況29
第一節路村的時空坐落30
一、“進入”路村30
二、行政沿革:作為區域性中心的路村33
三、走齣封閉社區的嘗試36
第二節社會構成與宗族關係38
一、路村的社會構成38
二、路村三大姓的強弱變化41
三、觀念上的宗族競爭44
四、現實中的宗族關係46
第三節村寨、村廟與廟會50
一、村寨的興修50
二、關帝廟的信仰54
三、“麥貨會”的傳統58
第三章“講理”與“光棍”63
第一節路村的光棍們66
一、舊社會的路村光棍66
二、集體時期的路村乾部沿革72
三、黃勝利、路進學和冉文英的個人生活史76
第二節“講理”:衡量“光棍”的標準80
一、舊社會光棍的特徵80
二、集體時期光棍的特徵82
第三節路村的文化圖式94
一、“講理”95
二、“光棍”101
三、路村文化圖式的內容105
第四節“講理”與“光棍”的再生産107
一、村寨邊界與村廟名稱變化的背後107
二、宗族強弱變化與光棍110
三、集市的興起與光棍觀念的強化112
四、對“國傢”的道德評判與“講理”觀念116
五、村民對“不講理”的應對:“因果報應”與“命”123
第四章文化圖式的變遷131
第一節集市下的路村村民133
一、發傢緻富的經濟追求133
二、産權意識的增強136
三、能動性與自主意識的提高137
第二節大隊乾部的集體墮落140
一、集體利益的逐漸丟棄141
二、公平公正原則的違背144
第三節不容忽視的小隊乾部146
一、集體時期的小隊乾部146
二、後集體時期的小隊乾部152
第四節“講理”與“光棍”的當下呈現155
一、“講理”觀念及其新變化156
二、光棍及其內涵的變遷168
第五章“重建村廟”的政治學175
第一節作為光棍平颱的“麥貨會”177
一、舊社會的“麥貨會”178
二、集體時期的“麥貨會”180
三、磨子與後集體時期的“麥貨會”183
四、“流産”瞭的2010年“麥貨會”186
第二節村廟信仰與重建過程189
一、作為光棍平颱的村廟189
二、“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當今村廟信仰
與變化191
三、重建村廟的具體過程196
第三節修廟過程中的權力關係209
一、修廟老頭的個人生活史209
二、捐款與立碑的政治學220
三、不同群體之間的權力關係221
第四節介入修廟過程的縣城乾部234
一、三下請帖的故事235
二、縣城乾部迴鄉238
三、乾部介入之再思考241
結論文化、權力與剋裏斯瑪247
一、文化、權力與曆史248
二、“光棍”、精英與小人物的剋裏斯瑪254
參考文獻264
索引282
圖錶索引287
後記288
作為一名愛好者,我嚮來對那種隻停留在錶麵現象描述的著作敬而遠之。而這一本,則完全是另一種境界。它展現瞭深厚的田野功底,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其理論視野的開闊與嚴謹。作者在引用和對話既有理論時,錶現齣瞭極高的成熟度,既不盲從西方框架,也不故步自封於本土經驗,而是巧妙地在兩者之間架設瞭一座橋梁。特彆是對權力運作模式的動態捕捉,我簡直要為之拍案叫絕。它不是簡單地對比“過去如何”和“現在如何”,而是精妙地展示瞭“過去如何塑造瞭現在,而現在又如何以新的姿態繼承瞭過去的幽靈”。這種復雜性和層次感,讓我在閤上書本時,仍舊感到思維在不斷地延展和發酵,是近期讀到最有價值的非虛構作品之一。
评分天呐,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真是彆齣心裁,那種樸實的色彩搭配和略顯陳舊的字體,一下子就把我拉迴到瞭那個充滿煙火氣的鄉村圖景中。我拿起它的時候,心裏就湧起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仿佛我不是在閱讀一個學術研究,而是在翻閱一份塵封已久的傢族史。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繪那些細微的日常互動和人情往來時,那種生活的氣息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深刻的社會肌理。我特彆喜歡它對那些地方性知識和不成文規矩的梳理,這些內容往往是宏大敘事中所忽略的,但恰恰是它們,構成瞭鄉村社會運轉的真正骨架。讀完之後,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冰冷的理論模型,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和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網絡,這絕對是一次非常觸動人心的閱讀體驗。
评分我得承認,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在描述一個鄉村的“變化曆程”,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整個中國社會在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那些不被主流話語關注到的“微觀斷裂帶”。作者通過對這個具體個案的精細打磨,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具有普適性的分析框架。我特彆關注到它對“地方性知識”如何與外部規範發生作用的論述,這部分內容非常具有啓發性,它揭示瞭製度的有效性往往依賴於對本地社會關係的精準把握。讀完後,我感覺我對“治理”這個概念的理解都被刷新瞭,它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在無數次微妙的妥協與適應中達成的脆弱共識。這本書無疑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結構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切入口。
评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田野調查報告,畢竟“政治”和“傳統”這兩個詞放在一起,聽起來就挺學術的。然而,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卻齣乎意料地流暢和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復雜的權力轉移和文化衝突,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使得即便是對社會學或人類學背景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特彆是它對於“權威”概念的解構,著實讓我耳目一新。它挑戰瞭我們對傳統權威的刻闆印象,展現瞭在時代變遷下,那些看似固若金湯的秩序是如何在悄無聲息中被地方精英和新興力量侵蝕、重塑的。這種對底層邏輯的深入挖掘,讓我對“變遷”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取代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張力和博弈的動態平衡。
评分這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在場”體驗。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紮實,尤其在環境和氛圍的營造上,簡直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水準。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原地區特有的那種厚重與韌性,那種在曆史洪流中堅守自我又不得不順應時勢的矛盾狀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社會衝突時的那種剋製與公允,沒有簡單地將任何一方貼上“好”或“壞”的標簽,而是盡可能地還原瞭每一個參與者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閤理性與無奈。讀到某些關於宗族內部矛盾高潮迭起的部分,我甚至能想象齣那種現場的緊張感,仿佛能聽到村民們低沉的議論聲和偶爾爆發的爭執。這種沉浸感,是很多同類題材著作所難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