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滿文檔案譯編(套裝上下冊)

雍和宮滿文檔案譯編(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令誌 等 著
圖書標籤:
  • 雍和宮
  • 滿文文獻
  • 清史
  • 宗教研究
  • 曆史文獻
  • 文化研究
  • 宮廷文化
  • 民族文化
  • 翻譯
  • 檔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96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345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滿文翻譯領域之力作,足以填補清史、民族史、宗教史之空白。

內容簡介

  《雍和宮滿文檔案譯編》第1次對涉及雍和宮的滿文曆史檔案、文獻作瞭係統的翻譯梳理,這批滿文檔案,涉及僧俗各類事務,將其翻譯整理,既對研究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有較高學術價值,亦對目前我國之宗教事務管理及對雍和宮保護維修、佛事活動等方麵,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雍和宮檔案譯稿是該領域翻譯研究的傑作和精品,其信、達、雅之妙不同凡響,其曆史價值、學術價值等不可限量。雍和宮作為北京地區的重要標誌之一,在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雍和宮滿文檔案譯編》一書對於弘揚北京文化,中國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提升北京的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

  趙令誌,1964年7月生於內濛古赤峰市。1987年7月入中央民族學院研究生部,讀中國民族史碩士研究生。2007年,為中央民族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郭美蘭,中國第1曆史檔案館編研處研究員,曾翻譯滿文檔案《軍機處滿文準噶爾使者檔》,與趙令誌教授閤著《準噶爾使者檔之比較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1.內大臣海望傳著揀員管理雍和宮事務等之上諭雍正九年十月十七日

2.和碩莊親王傳著雍和宮二等侍衛侉色教練內府佐領兵丁之上諭雍正九年十二月初二日

3.著雍和宮頭等侍衛勞格補放鄭各莊城守尉之上諭雍正十年八月二十一日

4.和碩莊親王奏聞修繕柏林寺所需銀仍支領雍和宮銀兩應用事摺雍正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5.西寜辦事大臣馬爾泰等奏聞派員護送果莽寺敏珠爾呼圖剋圖進京事摺雍正十二年三月十九日

6.大學士鄂爾泰等奏聞西寜辦事大臣馬爾泰派員護送果莽寺敏珠爾呼圖剋圖進京事片雍正十二年四月初二日

7.大學士鄂爾泰等奏聞西藏送京喇嘛隨班禪額爾德尼使者業已起程片

雍正十二年六月十九日

8.侍郎馬爾泰等奏聞料理噶勒丹锡哷圖呼圖剋圖自西寜起程前往京師摺

雍正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9.總管內務府奏請嵩祝寺番經廠佛像開光所需物件於何處開銷事摺

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10.郎中黑德等來傳飭營造司以將海望所建房屋一座闢作藏經館事行文雍和宮

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初一日

11.總管內務府為雍和宮後佛樓新添小道童等錢糧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閏四月二十三日

12.和碩莊親王奏聞議覆大行皇帝梓宮奉移雍和宮摺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13.著將禦前侍衛富努監禁百日釋服之後再行請旨之上諭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14.郎中楊作新傳大臣海望飭揀員照料雍和宮修繕工程文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15.管理總管內務府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奏請釋服之日照例令噶勒丹锡哷圖呼圖剋圖等於乾清宮念經事摺雍正十三年九月初八日

16.管理總管內務府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奏聞梓宮奉移雍和宮簡派散秩大臣值守事摺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九日

17.管理總管內務府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奏請聖上前往雍和宮不必早去事摺

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一日

18.宮殿監副侍李英差傳支給雍和宮太監等口糧事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一日

19.雍和宮值班內務府衙為調取蘇州織造海保履曆等事谘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七日

20.雍和宮值班內務府衙為一並調取郎中海保等升補情形及其履曆事谘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十八日

21.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差傳寜壽宮皇貴妃前往雍和宮著照例備辦車轎鞍馬事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十八日

22.雍和宮值班內務府衙為迴執入值內務府總管人員名單等情事谘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十八日

23.內務府為備辦寜壽宮皇貴妃等前往雍和宮及皇太後皇後等迴宮所需儀仗等事緻都虞司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十八日

24.領侍衛內大臣為奏事郎中張文彬等傳諭聖上前往雍和宮並妥辦應備事宜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日

25.雍和宮值班內務府衙為詢查世祖聖祖如何施恩奶母兩傢等情事谘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

26.領侍衛內大臣為知照聖上前往雍和宮事谘總管內務府文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27.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差傳為寜壽宮皇貴妃等前往雍和宮著照例備辦車轎鞍馬事文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28.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差傳為皇太後皇後等前往雍和宮著照例備辦車轎鞍馬事文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29.領侍衛內大臣為奏事郎中張文彬等傳旨聖上前往雍和宮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30.總管內務府為皇後妃嬪前往田村仍照雍和宮例備辦車轎鞍馬事谘領侍衛內大臣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31.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差傳為皇後妃嬪前往田村仍照雍和宮例備辦車轎等事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32.總管內務府為王大臣飭辦聖上前往雍和宮日賞沿途兵丁等飯食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33.總管內務府為派員替換備辦聖上前往雍和宮日賞沿途兵丁等飯食官員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34.總管內務府為傳王飭辦賞神武門至雍和宮沿途兵丁飯食事緻都虞司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35.總管內務府為傳王大臣等諭旨備辦聖上前往雍和宮沿途兵丁等飯食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36.總管內務府為傳大臣等遵旨飭辦聖上前往雍和宮日賞沿途兵丁飯食搭建大棚事緻都虞司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37.總管內務府為傳王大臣等差員飭辦賞神武門至雍和宮沿途兵丁飯食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38.總管內務府為遣員照料聖上前往雍和宮日賞賜沿途兵丁做飯大棚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39.總管內務府為遣員替換備辦聖上前往雍和宮日賞沿途兵丁做飯大棚官員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40.領侍衛內大臣為聖上前往田村及雍和宮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41.總管內務府為派員備辦聖上前往雍和宮日賞沿途兵丁做飯大棚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42.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差傳皇後妃嬪前往田村所需馬匹照前往雍和宮例備辦事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43.總管內務府為照新定尺寸搭建做飯大棚事緻都虞司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44.領侍衛內大臣為奏事郎中張文彬等傳旨聖上前往雍和宮獻供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45.值月鑲紅旗滿洲濛古都統為上諭給奉移梓宮官兵加薪等情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46.值班景運門前鋒統領為知照聖上前往雍和宮沿途兵丁執牌用飯等情事呈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47.值班景運門前鋒統領為知照裁減聖上前往雍和宮沿途官兵人數事呈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48.鑾儀衛為知照聖上前往雍和宮備轎校尉人數事呈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49.總管內務府為傳王大臣等備辦神武門至雍和宮沿途兵丁飯食糧米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50.總管內務府為傳王大臣等曉飭嚴肅紀律事緻管理做飯大棚事務官員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51.總管內務府為傳王大臣等曉諭嚴肅紀律事緻管理做飯大棚事務官員文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52.總管內務府為奉宸苑人手緊缺召迴調齣備辦兵丁飯食人員事緻都虞司劄付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53.管理總管內務府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參奏老格偷竊雍和宮供奉金盞事摺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54.以和碩莊親王等員丟失雍和宮金盞著嚴加議處之上諭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55.內閣抄齣以鑲白旗人員看護雍和宮等差務之上諭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56.賞賜乾清宮念經噶勒丹锡哷圖呼圖剋圖等喇嘛緞匹銀兩單

雍正十三年九月

57.總管內務府為重申雍和宮大行皇帝供獻等項事宜緻都虞司劄付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一日

58.領侍衛內大臣為奏事郎中張文彬等傳旨前往雍和宮供獻事谘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一日

59.步軍統領衙門為分撥涼棚用飯兵丁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二日

60.吏部為開單議敘雍和宮工程效力人員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三日

61.領侍衛內大臣為奏事郎中張文彬等傳旨聖上前往雍和宮供獻事谘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三日

62.總管內務府為急速增員辦理雍和宮田務事緻都虞司劄付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四日

63.領侍衛內大臣為知照聖上前往雍和宮供獻並瞻禮佛樓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五日

64.署理戶部尚書事務內大臣海望口奏以雍和宮頭等侍衛常保等補放圓明園總管等事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十日

65.正黃旗滿洲為轉行上諭給奉移梓宮官兵加薪等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十日

66.關防處為調整雍和宮等處官差人員事呈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一日

67.署理戶部尚書事務內大臣海望奉旨以雍和宮頭等侍衛常保等補放圓明園總管事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一日

68.領侍衛內大臣為聖上前往雍和宮供獻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一日

69.總管內務府為員外郎濟保仍於雍和宮錢糧事務上行走事緻都虞司劄付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二日

70.總管內務府為另遣他員查辦雍和宮事務事緻都虞司劄付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三日

71.領侍衛內大臣為知照聖上前往雍和宮供獻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三日

72.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差傳備辦皇太後皇後等前往雍和宮所需車轎等事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三日

73.領侍衛內大臣為聖上前往雍和宮供獻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五日

74.領侍衛內大臣為聖上前往雍和宮供獻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七日

75.內閣抄齣總理事務莊親王奏議大行皇帝誕辰之日仍著喪服行禮等事摺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七日

76.總管內務府為濟保仍於雍和宮查辦事務上行走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八日

77.領侍衛內大臣為聖上前往雍和宮供獻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九日

78.總管內務府奏請賞給皇宮與雍和宮間行走引導等員雙薪事摺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日

79.吏部為開單議敘辦理喪儀效力人員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日

80.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差傳備辦皇太後皇後前往雍和宮所需車轎等事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81.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差傳備辦寜壽宮內主子等前往雍和宮所需車轎等事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82.入值散秩大臣永謙等為奏事郎中張文彬傳旨聖上前往雍和宮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83.入值散秩大臣瑪哈達為聖上前往雍和宮照例備辦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八日

84.總管內務府為遣員替補參領赫達色入值巡察事緻都虞司劄付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85.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等差傳備辦皇太後皇後前往雍和宮所需車轎事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86.雍和宮坐班內務府衙為遣員替補員外郎薩蘭泰事谘呈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

87.內閣抄齣總理事務和碩莊親王等奏聞遵旨議處和碩誠親王等守靈失職事摺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

88.領侍衛內大臣為奏事郎中張文彬等傳旨聖上前往雍和宮供獻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初四日

89.總理事務和碩莊親王為給柏林寺等處筆墨銀仍於雍和宮支給等事之堂諭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

90.雍和宮坐班內務府衙為調員入值雍和宮管理掃雪等事谘呈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日

91.宗人府為知照內閣抄齣總理事務和碩莊親王等遵旨議處和碩誠親王等守靈失職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初八日

92.和碩莊親王等奏請照例支給萬壽寺等處香供銀兩事摺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

93.正黃旗為迴覆知照和碩莊親王允祿參奏老格偷竊雍和宮供奉金盞摺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

94.禮部為知照上大行皇帝尊號之日皇帝儀禮等情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95.總管內務府參奏順貞門門禁正黃旗內府護軍統領伊福曠班摺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96.吏部為核實雍和宮工程議敘人員職名文稿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97.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等差傳每日上詣田村仍照前往雍和宮例備辦太監等所需馬匹等事文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98.元旦前往雍和宮行禮之上諭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99.總管內務府奏聞察議順貞門門禁正黃旗內務府護軍統領伊福曠班事摺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00.領侍衛內大臣為聖上前往雍和宮祭祀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

101.領侍衛內大臣等為知照議處乾清門行走領侍衛內大臣常明等失職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

102.總管內務府奏請采辦雍和宮供奉所用羊隻事摺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七日

103.總管內務府為傳和碩和親王等派員飭辦雍和宮欠項銀兩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

104.總管內務府為傳和碩和親王等派員飭辦雍和宮欠項銀兩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

105.總管內務府為傳和碩和親王等派員飭辦雍和宮欠項銀兩事緻各該處劄付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

106.總管內務府奏請禦前侍衛富努違製監禁百日期滿摺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十日

107.和親王傳旨以侍郎劉保暫行幫辦雍和宮內務府總管事務之堂諭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

108.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差傳明日聖上行禮火神廟仍照前往雍和宮例備辦馬匹事文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109.宮殿監侍領侍蘇培盛差傳備辦隨駕前往雍和宮太監等所用馬匹事文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110.總管內務府為大臣劉保等傳明日於雍和宮備濛古醫士一名事緻上駟院劄付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111.總管內務府奏聞以丟失雍和宮供奉金盞案內失職大臣丁皂保等降級補用事片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12.總管內務府為知照丟失雍和宮供奉金盞案內失職大臣丁皂保等降級補用事谘吏部文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113.坐班雍和宮內務府為傳和碩和親王等飭已屆年底嚴加警戒事谘內務府文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114.管理總管內務府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奏請聖上於正月初二日前往雍和宮行禮事片

雍正十三年

115.管理總管內務府事務訥親等奏請清理雍和宮所存什物數目事摺

乾隆元年正月二十一日

116.總理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奏聞核查雍和宮各類人員事摺

乾隆元年正月二十一日

117.管理內務府總管事務訥親等奏請清理雍和宮所存物件交付各處事摺

乾隆元年正月二十一日

118.總理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等奏聞安置雍和宮各類人員事摺

乾隆元年正月二十二日

119.管理內務府總管事務訥親等奏請雍和宮所屬打牲烏拉硃軒達所得珍珠交廣儲司銀庫摺

乾隆元年三月初八日

120.管理內務府總管事務訥親等奏請雍和宮所屬打牲烏拉硃軒達所得珍珠交廣儲司銀庫摺

乾隆元年三月初八日

121.總管內務府奏覽雍和宮所屬打牲烏拉硃軒達所得珍珠事摺

乾隆元年三月十六日

122.總管內務府奏請按品補用雍和宮歸入上三旗佐領侉塞等員事摺

乾隆元年四月初四日

123.總管內務府奏為對品補用雍和宮歸入上三旗佐領侉塞等員事摺

乾隆元年四月初四日

124.總管內務府為知照將雍和宮內管領五十等以六品內副管領對品補用事谘吏部文

乾隆元年四月初八日

125.總管內務府奏請安置雍和宮侍衛官員護軍校等事片

乾隆元年四月十六日

126.總管內務府奏請雍和宮莊園頭人等已遵旨賞給和親王事摺

乾隆元年四月十六日

127.總管內務府奏請雍和宮莊園頭人等已遵旨賞給和親王事摺

乾隆元年四月十六日

128.總管內務府奏請對品補用雍和宮歸入上三旗護軍校瑪希圖等事片

乾隆元年四月十八日

129.總管內務府為知照將雍和宮歸入上三旗護軍校瑪希圖以主事對品補用事谘吏部文

乾隆元年四月二十二日

130.總管內務府奏請將雍和宮歸入上三旗羊群頭目班第以催總對品補用事片

乾隆元年七月二十六日

131.總管內務府奏請將雍和宮歸入上三旗羊群頭目班第以催總對品補用事片

乾隆元年七月二十六日

132.總管內務府為將雍和宮歸入上三旗羊群頭目班第以催總對品補用事谘吏部文

乾隆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133.禮部為知會皇上萬壽節謁雍和宮行禮之儀注事谘總管內務府文

乾隆元年八月十一日

134.總管內務府奏請將雍和宮歸入上三旗六品內管領王保對品補用事片

乾隆元年八月三十日

135.總管內務府奏請雍和宮歸入上三旗六品內管領王保以內副管領對品補用事片

乾隆元年八月三十日

136.賞賜皓月清風亭子念經之噶勒丹锡哷圖呼圖剋圖等喇嘛緞匹銀兩單

乾隆元年八月

137.總管內務府為知照對品補用雍和宮歸入上三旗內管領王保事谘吏部文

乾隆元年九月初五日

138.總管內務府奏聞寜壽宮內廷等位前往雍和宮揀員引導事片

乾隆元年十月初八日

139.總管內務府奏為寜壽宮內廷等位前往雍和宮揀員引導事片

乾隆元年十月初八日

精彩書摘

  1、內大臣海望傳著揀員管理雍和宮事務等之上諭

  雍正九年十月十七日

  十七日,內大臣、戶部左侍郎兼內務府總管海望傳旨:前交顯親王、衍璜、馬爾賽等辦理雍和宮事務。今馬爾賽既已趕赴軍前,著派常明、永福辦理雍和宮奏事等事務。再,現正用兵,著將應裁撤之雍和宮周圍堆撥裁去,免旗兵守衛,將內務府佐領下護軍、披甲人等編班值守。欽此。

  奉常[明]大人飭,將此交付都虞司,著以本官職銜、永[福]護軍統領職銜繕寫行文,本日即將無印公文行至雍和宮,曉諭辦理雍和宮事務人員,明早前來見我等,不得遲延。

  (都虞司筆帖式六格抄去)

  (《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1-7)

  2、和碩莊親王傳著雍和宮二等侍衛侉色教練內府佐領兵丁之上諭

  雍正九年十二月初二日

  十二月初二日,和碩莊親王傳旨:著派雍和宮二等侍衛侉色同七十等,共同管理訓練內務府佐領下兩韆兵丁。欽此。

  (都虞司筆帖式郝善抄去)

  (《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1-9)

  3、著雍和宮頭等侍衛勞格補放鄭各莊城守尉之上諭

  雍正十年八月二十一日

  雍正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奉上諭:鄭各莊城守尉達素之缺,著以雍和宮門頭等侍衛兼參領勞格補授。欽此。

  將此交付於兵部主事晗篤。

  (佛順繕,唐古裏核)

  (《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20-87)

  4、和碩莊親王奏聞修繕柏林寺所需銀仍支領雍和宮銀兩應用事摺

  雍正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漢文】初七日,和碩莊親王臣謹奏:為奏聞事。

  臣遵旨將柏林寺應行粘補之處,派員估計需用木植、磚瓦、灰斤工價等項,共需銀三韆四百餘兩,遵旨仍支領雍和宮銀兩應用。其監修官員,臣揀選內務府官一員,同郎中蘇和訥兼管修理。臣亦不時查看。工竣之日,將用過錢糧數目詳查,另行奏聞。為此謹奏請旨。等因繕摺。交與奏事郎中張文彬等轉奏。奉旨。知道瞭。欽此。

  【滿文】奉王諭,著選派內務府員外郎商林,會同蘇和訥監修。

  (都虞司筆帖式富成抄去)

  (《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1-22)

  5、西寜辦事大臣馬爾泰等奏聞派員護送果莽寺敏珠爾呼圖剋圖進京事摺

  雍正十二年三月十九日

  臣馬爾泰、臣達鼐、臣三達裏謹奏:為欽遵上諭事。

  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準理藩院谘開:二月初十日奉上諭,現京城內精通佛經之大喇嘛稀少。聞西寜果莽寺之敏珠爾呼圖剋圖所學甚好。著谘行馬爾泰、達鼐等,曉諭伊等辦給牲畜口糧,委派妥員,護送來京。欽此。欽遵,等因谘行前來。

  臣馬爾泰、達鼐即差筆帖式,迎接敏珠爾呼圖剋圖,轉降諭旨。據敏珠爾呼圖剋圖告稱,從前果莽寺破敗,濛聖主睿鑒,為弘揚教法、逸安眾生,得重新修葺,賜名廣福寺,此後教法大興。雍正五年,小僧充達賴喇嘛之使,前往京師,屢次朝覲天顔,濛施厚恩,甚為垂憐,節次濛恩,似須彌山般無窮廣大。此恩如何能報,唯尊奉佛法,竣成《甘珠爾》、《丹珠爾》經,供奉諷誦。小僧嘗親自赴藏,召集眾喇嘛諷誦,恭祝聖主萬壽、教法弘揚、眾生安逸,冀以朝覲天顔。今聖主降旨,宣召進京,小僧聞知即不勝欣悅感激,即欲遵旨前往,然不能不將寺中事務托付穩妥之人。故今迴寺,俟諸事辦竣,自三月二十日由西寜起程。等語。

  臣等即令地方官員,辦給敏珠爾呼圖剋圖及隨行念經拉穆紮巴等僧徒三十人所需馱乘牲畜、沿途盤費銀兩。派隨臣等辦事之兵部員外郎五十七,妥為照料送京。令於三月二十一日自西寜起程。沿邊差遣,所用錢糧數目除報該部銷算外,為此恭謹奏聞。

  雍正十二年三月十九日。

  (《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1-26)

  ……

前言/序言

  譯者前言

  乾隆九年(1744年)諭令將雍和宮改為寺院後,雍和宮隨即發展成為清朝內地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和宗教活動與管理中心,在聯係清朝中央政府和濛藏等少數民族地區方麵發揮瞭巨大的政治作用。清政府將雍和宮作為與濛藏等地區宗教上層聯絡的紐帶,故其對鞏固國傢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間思想文化交流起到瞭重要作用。迄今,雍和宮仍屬藏傳佛教名刹,為北京地區寺院建築保存最完整,駐锡喇嘛最多,佛事活動完備、宗教文化獨特的佛教活動場所,仍為內地及濛古地區藏傳佛教寺院之核心,對濛古地區藏傳佛教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雍和宮舊址原為清代駝館,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此為皇子修建兩座府邸,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康熙皇帝將西側府邸賜給四子胤禛,將東側府邸賜給八子允禩。胤禛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入住。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胤禛府邸按親王府規製擴建成為“雍親王府”。胤禛繼皇位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降旨將雍親王府升為行宮,賜名“雍和宮”,乃乾隆齣生之潛龍邸。目前,關於改宮為廟之動因,坊間素有乾隆帝認為潛龍邸雍和宮乃神爽憑依之地,理應清淨純潔,不宜由秉性乖張之和親王弘晝繼承,復成藩王列邸之說,實乃對清代皇子分府製度與清廷興黃教以安濛藏之政策,缺乏瞭解。

  與明朝藩王實行采邑製度不同,清代皇子婚後分府,賜予府邸、牛錄、莊園、人丁,但所賜府邸、莊園等,仍屬於隸屬內務府之皇産,各皇子僅有使用權,並無所有權,此乃清廷經常收迴王府,改賜他人,王府屢次易主之所在。雖然弘晝亦齣生於雍和宮,但並無繼承雍和宮之權,其成婚後亦已另分府邸,因而大學士鄂爾泰奏請將雍和宮賞給和親王弘晝居住時,乾隆認為雍和宮“係皇考肇跡之區,若令列邸分藩居此發祥之地,不特鄰於褻越,並恐無福衹承”,且雍正帝已升祔太廟,此外尚有宮中奉先殿、景山壽皇殿、圓明園安佑宮等奉祭之所,更不宜將此行宮闢為專祀雍正帝神禦之所,因而將雍和宮改造為皇室供奉三寶之傢廟,最為妥協。

  清朝興黃教以安濛藏之政策,濫觴於入關之前。入關後,順治、康熙、雍正皇帝進一步推行此政策,“安藏輯藩,定國傢清平之基於永久”,收效甚巨。然不足者,京城並無藏傳佛教大寺,對清廷推衍黃教多有不便。誠如乾隆帝所諭:“推究佛學之廣博精深,歸於喇嘛之勤奮。西昭乃自古以來傳播佛學,創立黃教之地。其於佛學理論、習經以及戒律等,甚屬嚴謹,為各地佛學之典範。朕乃弘揚黃教利益眾生之施主,褒奬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並勤於尊崇佛教、弘揚黃教之處,遍及唐古特全區及至於北京、多倫諾爾、呼和浩特、席熱圖昆侖、喀爾喀哲布尊丹巴之庫倫、西寜等地。其中北京地域寬廣,更應按照西昭之例,創立學院,教習喇嘛,以弘揚黃教。惟所有寺廟之喇嘛,本土人居多,除遵守戒律誦經外,辨經、坐禪、傳授佛學高深理論者無多”,改變這種寺院及高僧分布不均的局麵,使北京亦成為尊崇、弘揚黃教之中心,建立規格較高的黃教寺院,抑或為乾隆帝深思熟慮之事。故在否定將雍和宮賜給弘晝之議後,降旨“朕念雍和宮乃甚屬吉祥偉大之所,今在閑置,依照宮殿之坐落、樣式,稍加修繕,闢為大杜岡,作為供佛及喇嘛會集之場所。由西昭召來熟悉辨經製度之三四十位大德高僧住寺教習眾喇嘛外,濛古人等曆來虔誠信佛,內紮薩剋、喀爾喀四部所屬各旗,選送勤於習經、聰穎、年歲二十以上喇嘛一二人,若仍不及額數,亦可於現在各寺廟閑散班第內選其聰慧者,充額喇嘛五百人,供給錢糧,免其官差,按照昭地學院之例管教。其學業優秀者,褒奬補放他寺達喇嘛、副達喇嘛,考試並給予嘎布楚、蘭占巴等學位。懶散者昭示眾人,作為懶惰例。若各紮薩剋地方,願送其他習經之人亦可居寺學習。寺內眾喇嘛俱勤於習經,若各地皆效仿行事,實乃有益於佛教及眾生。”這道關於改廟的上諭,在闡明其對佛學的認識和立場的同時,對雍和宮改廟之緣起到寺廟建製、師資和僧徒來源以及寺廟的財政支持等方麵,都做瞭明確的指示,其考慮誠可謂無所不及。

  將雍和宮闢為黃教大寺之事,受到濛藏僧俗各界贊譽,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郡王頗羅鼐等上錶慶賀,各地濛古王公遵旨陸續選派本旗符閤條件之喇嘛前往雍和宮習經。乾隆皇帝指示達賴喇嘛自西藏哲蚌寺、紮什倫布寺等選派顯、密、醫、雜四紮倉上師,並從三大寺挑選十八名格西級經師,送往雍和宮。達賴喇嘛等遵旨辦理,在雍和宮改建且尚未開光之前,既“由哲蚌、甘丹、溫都孫等大廟喇嘛內,揀選熟諳經文,能守淨道”、堪膺“教授經藝之喇嘛二十二名,其僧徒喇嘛五十二名,通共七十四名”送往京城,可謂超額選送。嗣後,復從西藏、青海各寺邀請呼圖剋圖進京駐於雍和宮,故該寺改建伊始,即成為濛古地區培養黃教經師之中心,皇傢舉行諸多佛事活動之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開始實施的確定活佛轉世呼畢勒罕的金瓶掣簽製度,將雍和宮作為“金瓶掣簽”地之一,使雍和宮進一步成為清代濛古和京師地區藏傳佛教的管理中心,其在濛古及京師藏傳佛寺院中的地位愈加突齣。自雍和宮改廟至清末,六世班禪額爾德尼、十三世達賴喇嘛及章嘉呼圖剋圖等來京,均曾於雍和宮駐锡梵修、講經傳法、授戒收徒。乾隆皇帝以及之後的曆代皇帝每年也都依例三次“盛裝隆從,威嚴如儀”地到雍和宮拈香禮佛。喇嘛活佛以及清朝皇帝在雍和宮舉行的諸多佛事活動,達到瞭清廷“以政禦民,以教禦心”的目的,加強瞭濛藏地區上層宗教集團對清政府的嚮心力。

  清朝對漢人推行儒傢思想,並通過開科取士、修《四庫全書》和提倡理學等手段,使北京成為儒傢文化的發展中心,清朝皇帝亦以集“治統”與“道統”於一身自詡,因而北京無疑成為儒傢文化發展的掌控中心。而在濛藏地區推行黃教,以理藩院管理喇嘛印信、度牒,並在雍和宮設金奔巴瓶,以金瓶掣簽方式掌控濛古地區的活佛轉世,使北京亦成為控製藏傳佛教之中心之一,如此,北京作為駕馭全國的首都的功能便更為突齣。清帝既是理學的倡導者,又係黃教之大施主,此乃與曆代皇帝有彆之處。迄今,關於北京是清代儒傢文化中心及清帝倡導理學之研究成果較多,但對北京也是藏傳佛教管理中心及清帝在藏傳佛教發展中的地位等問題的研究,相對薄弱。因而,本書之齣版,抑或對後項研究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清政府對雍和宮的僧俗事務非常重視,分彆設官管理。在長期的宗教活動和行政管理中形成瞭大量的檔案文獻,既有皇帝的諭旨、也有內務府、理藩院等部門官員的奏摺,以及相關衙署往來的文件,目前保存於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雍和宮檔案即達數韆件。這批珍貴的曆史檔案,既是清代雍和宮曆史的見證,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和體現瞭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彌足珍貴。2002年,雍和宮管理處委托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搜集清代雍和宮的相關檔案,共同陸續齣版24冊《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收錄滿漢濛等文字檔案3100餘件。所收檔案種類龐雜,主要為上諭、字寄、奏摺、奏片、谘文、呈文、劄付、傳文、記注、儀注及檔案附錄的粘單、報單、清單、附件等,可以全麵反映雍和宮改廟、建置、管理、財務、教育、禮佛、誦經、金瓶掣簽等各方麵情況,實屬研究清代民族與宗教的罕見史料。因雍和宮屬皇傢寺院,隸屬內務府,與濛藏地區文移往來,皆通過理藩院,按清代之定製,凡關涉理藩院、內務府、宗人府、八旗、民族、軍事、邊疆、陵寢等事務者,必須以清語摺奏,因而清代雍和宮的檔案,絕大多數是滿文檔案。目前,學界能準確翻譯利用滿文檔案者,仍寥寥無幾,故《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齣版後,利用者有限,沒有達到預期效果。2012年,雍和宮管理處與我聯係,欲翻譯其中的滿文檔案,冀以進一步發掘這批檔案的價值。

  這批滿文檔案,涉及僧俗各類事務,將其翻譯整理,既對研究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有較高學術價值,亦對目前我國之宗教事務管理及對雍和宮保護維修、佛事活動等方麵,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學術研究方麵,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麵的檔案,值得注意:

  1、寺院管理:雍和宮管理可分為行政事務管理和宗教事務管理兩部分。在行政管理上,雍和宮為皇傢藏傳佛教寺院,直屬清廷管轄,由皇帝簡派一名親王或郡王擔任“領雍和宮事務大臣”,管理雍和宮事務。而實際具體事務,係由理藩院、內務府兼管辦理。遇領雍和宮事務大臣缺齣,則由理藩院尚書、侍郎聯銜開列名單,請旨簡派。在領雍和宮事務大臣下,設總理雍和宮東書院後佛樓事務大臣,簡稱“總理雍和宮大臣”,員無定額,一般自王公及各部院、內務府總管大臣內揀派。寺內設文案房、經壇房、造辦房,分彆管理文移往來、僧人誦經、造辦佛像諸事,由該處郎中、員外郎、內管領、筆帖式、拜唐阿等執事司職。本書所譯之滿文檔案,多數為行政管理方麵的內容,有關於雍和宮建置維修、購置地畝、財務收支、誦經需用、道場服務、物品保管、官員任免、造辦佛尊、堆拔執更等方麵的滿文檔案,幾近其半。從這些檔案中,可以瞭解清代對寺院之管理製度,尤其在財務管理方麵堪稱完備,對所記各類需用物品之詳細,摺閤銀兩之精算,令人嘆為觀止。對我們現今管理僧俗事務機構,頗有可鑒之處。

  在宗教事務管理方麵,清政府製定瞭嚴格的喇嘛度牒製度。駐京喇嘛,“大者曰掌印紮薩剋達喇嘛、曰副掌印紮薩剋達喇嘛,其次曰紮薩剋喇嘛,其次曰達喇嘛、曰副達喇嘛,其次曰蘇拉喇嘛,其次曰德木齊、曰格斯貴,其徒曰格隆、曰班第”,其中“紮薩剋喇嘛給予印信,其餘格隆、班第等給予禁條、度牒,不給印信”,並發給相應口分錢糧。上述僧職中紮薩剋喇嘛共有四缺,其中一缺專屬雍和宮。理藩院下設喇嘛印務處,具體負責管理喇嘛事務。各寺院喇嘛皆有定額,在內地黃教寺院,以雍和宮額設喇嘛最多,為504缺,約占駐京喇嘛總數2217定額之四分之一,足見雍和宮之特彆。與其他寺院不同,在雍和宮紮薩剋喇嘛之上,又設“管理雍和宮總堪布喇嘛”之職,簡稱雍和宮總堪布,地位頗高,一般聘請駐京或藏地呼圖剋圖擔任。本書內有一些自西藏等地聘請呼圖剋圖、達喇嘛至京城傳經,擔任總堪布、堪布之職,管理雍和宮等寺院的檔案,係研究寺院管理的罕見資料。

  2、培養人纔:為濛古地區培養藏傳佛教人纔,乃雍和宮之重要任務之一,此從乾隆帝改廟之諭令內即可知曉。清朝曆代皇帝雖將濛古視為藩籬,王公作為親戚,但對濛古諸部因藏傳佛教而與藏區交往過密,皆心存顧慮,對濛古各部奏請自藏區聘請高僧弘法傳教之事,基本予以否決,往往諭令駐京呼圖剋圖前往。乾隆皇帝為瞭滿足濛古各部宗教信仰之需要,使濛古諸部心係北京,傾心內嚮,於雍和宮改廟伊始,即於此創立顯宗、密宗、雜明、醫明四大紮倉,自西藏聘請精通教法之高僧主持各紮倉,乃以此四大經學院,為濛古地區培養喇嘛。當時學僧定額80名,其中今內濛古地區60名,即哲裏木、昭烏達、卓索圖、锡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剋昭盟,每盟各10名;外濛古20名,給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紮薩剋圖汗部、賽因諾顔部各5名。所譯滿文檔案內,有許多諭令濛古各部送學經喇嘛至雍和宮各倉學習、學成歸部後續選送喇嘛、此類學經喇嘛每月誦經及應給口分錢糧等方麵的檔案,乃研究雍和宮經學教育之珍貴檔案。

  此舉使雍和宮成為北京乃至內地藏傳佛教寺院中,學經組織最為完備的寺院,為濛古地區培養瞭大批黃教人纔,成為內地重要的黃教學府和培養濛古地區黃教人纔的中心,並客觀上阻滯瞭濛古喇嘛赴藏地學經和藏區喇嘛至濛古地區傳教的情況,使濛古各部敬佛學經的視野,定格於雍和宮。如此在濛古地區弘揚黃教,達到瞭乾隆帝“建築一座廟,勝養十萬兵”之目的。另外,在乾隆初期與準噶爾汗國和平通使期間,噶爾丹策零、策妄多爾濟那木紮勒、喇嘛達爾紮均請自西藏聘請高僧,到準噶爾汗國傳教,以振興該地黃教,乾隆帝拒否所請,作為轉圜,同意其與濛古諸部一樣,可選送10或20名幼年喇嘛到北京學經,並負責一切費用,此乃乾隆帝將準噶爾等同諸外藩濛古之意,為準噶爾汗以無齣痘幼年喇嘛可送而否決。

  3、佛事活動:作為皇傢寺院,雍和宮擔負著為皇傢誦經及舉辦各類佛事活動的任務。清廷在宮中設置“中正殿雍和宮喇嘛念經處”,簡稱“中正殿念經處”,具體安排皇傢誦經等活動。雍和宮主要佛事活動可分為誦經和節慶兩部分。其中誦經有內課、本課、隨營、外課之分,尤以內課、本課為主。

  內課係指雍和宮作為皇傢寺院,在清宮、禦園或其他寺院為皇室進行的祈福誦經,具體由中正殿雍和宮喇嘛念經處安排。據(乾隆)《大清會典》內《中正殿雍和宮喇嘛念經定例四十一條》規定,雍和宮喇嘛每天都要為皇室誦經,所誦經典主要包括《吉祥天母經》、《無量壽佛經》、《大晏護法經》、《喇嘛遞供獻經》、《威勝天王經》、《時輪王佛經》、《救度佛母經》、《藥師經》、《四大護法經》、《救護經》、《龍王水經》、《大遊戲經》、《尊勝佛母經》、《財寶天王經》、《金剛經》、《樂師經》、《吉祥經》、《鬥母經》、《長壽佛壇城經》、《大怖畏壇城經》、《毗盧佛壇城經》、《清淨經》、《宗匣經》等,地點除雍和宮外,或在中正殿、寶華殿、慈寜宮、闡福寺、弘仁寺、嵩祝寺、永安寺、延壽寺、恩佑寺、正覺寺、圓明園清淨地、景山關德殿、北海真諦門等處。本書所譯此類檔案內,均附錄需用物品清單,記錄誦經需用各類物品,彌足珍貴。

  本課係雍和宮內之成規誦經,由四紮倉喇嘛分誦。主要為每日早課和農曆初一、十五日和初十及月末最後兩日的誦經法會。每日早課乃寺內喇嘛之必修課,主要誦《皈依經》、《兜率天贊》、《綠度母經》、《白度母經》、《大白傘蓋經》、《五大行願品》、《心經》、《諸護法獻供經》等。初一、十五日的誦經法會主要念誦《大威德金剛經》、《勇保護法經》、《地獄主經》等。初十日法會主要念誦《長壽經》等,月末法會念《大日如來經》、《薦亡經》等。

  隨營係喇嘛在軍營中的經差,乃清代喇嘛隨營製度。凡遇皇帝親徵、行圍狩獵、閱兵安紮禦營或齣徵安紮八旗行營,於安營前由隨營紮薩剋喇嘛率達喇嘛4名,在營地四周念《曼陀羅淨壇咒》,安營時由喇嘛誦經淨地麵,安營完畢再誦經散祟,其後方開營駐兵。若皇帝駐蹕,其隨軍之雍和宮堪布或察罕達爾汗呼圖剋圖率達喇嘛在皇帝黃帷和寢帷內外念“散祟咒”畢,皇帝方與文武大臣一起入營。迄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此製度廢止。

  外課指應邀至宮外為私人誦經,因內城居住滿濛旗人、王公大臣較多,故此類外課需求較大。

  雍和宮節慶佛事活動主要包括迎新年法會、祈願法會、跳步紮、佛吉祥日法會、大威德金剛壇城法會、關公磨刀日法會及火供儀式、天降節、燃燈節、臘八捨粥等。這些活動目前雍和宮仍在舉行。

  4、金瓶掣簽:乾隆末年,隨清軍入藏,廓爾喀事平定,乾隆帝即著手整頓、改革西藏僧俗各項事務,其中在大昭寺、雍和宮設置金奔巴瓶,掣簽轉世活佛之製,乃諸項改製之一,並將其繕入《欽定藏內善後章程》。鑒於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中齣現的種種弊端,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上諭軍機大臣及在京呼圖剋圖商議改革認定活佛轉世之成規。鏇於八月二十九日頒上諭,除在拉薩大昭寺設金奔巴瓶,簽定藏區呼圖剋圖之呼畢勒罕外,“於雍和宮內,亦設一金鉢巴瓶,如濛古地方齣呼畢勒罕,即報明理藩院,將年月日姓名繕寫簽上,一體掣簽。其從前王公子弟內私自作為呼畢勒罕陋習,永行禁止”,確定瞭金奔巴瓶掣簽製度,並曉諭濛藏地區一體遵行。自此,雍和宮作為簽定活佛轉世之場所,奠定瞭其在藏傳佛教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發錶瞭一些關於拉薩大昭寺金瓶掣簽的研究成果,但尚未見研究濛古地區活佛於雍和宮掣簽確定呼畢勒罕的論著,或囿於此類文獻,多為滿文文獻之故。《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內,收錄瞭60件關於在雍和宮金瓶掣簽的檔案,其中主要是乾隆帝為在雍和宮推行金瓶掣簽,徹查喀爾喀賽音諾顔部額爾德尼班第達呼圖剋圖轉世舞弊事件的檔案。乾隆五十七年降諭實行金瓶掣簽確認呼畢勒罕定製後,五十八年二月,理藩院具奏訪得喀爾喀賽音諾顔部額爾德尼班第達呼圖剋圖圓寂後,其商卓特巴那旺達希擅自尋找靈童,赴藏嚮達賴喇嘛、拉穆吹忠求得嚨單,指稱土謝圖汗車登多爾濟之子係呼畢勒罕之事,係未遵照新規,仍按舊例認定活佛轉世之事件。此奏引起乾隆帝重視,立即諭令理藩院、駐藏辦事大臣徹查此事。最後,重新按新規尋訪額爾德尼班第達呼圖剋圖之轉世靈童,於雍和宮掣簽認定,成為於雍和宮掣定之首位呼畢勒罕。乾隆帝對此事件的調查和處理,旨在加強清朝對藏傳佛教的管理,藉機規範瞭藏區活佛轉世於大昭寺掣簽、濛古地區活佛轉世於雍和宮掣簽製度,防止僧俗勢力結閤,抑製濛藏貴族奪取宗教權力,消弱達賴喇嘛、班禪等對濛古地區活佛轉世的控製,因而賽因諾顔部額爾德尼班第達呼圖剋圖轉世事件,在清代藏傳佛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影響。除此事件的檔案外,亦有一些關於在雍和宮簽定濛古地區呼圖剋圖之呼畢勒罕的檔案,最晚為光緒末年者,皆為研究清代濛古地區呼圖剋圖轉世的珍貴史料。

  自賽因諾顔部額爾德尼班第達呼圖剋圖轉世事件後,陸續有青海塔爾寺、佑寜寺、拉茂德欽寺、廣惠寺、東科爾寺,內濛古锡勒圖召、五當召、班第達召、小召、大乘轉輪寺、巴音和碩廟,外濛古紮雅寺、哈爾哈庫倫,甘肅拉蔔楞寺,遼寜阜新瑞迎寺,北京察汗喇嘛廟等寺的阿嘉呼圖剋圖、章嘉呼圖剋圖、敏珠兒呼圖剋圖、咱雅班智達呼圖剋圖、锡哷圖呼圖剋圖、內托濟音呼圖剋圖、洞闊爾呼圖剋圖、薩木察呼圖剋圖等活佛之呼畢勒罕,多於雍和宮金瓶掣簽確認。直至民國年間,雍和宮仍在舉行金瓶掣簽。

  5、宣揚黃教:乾隆皇帝將雍和宮改建為“紺宇梵宮,輪奐長新”的皇傢寺院,亦有對外宣揚清朝“闡揚黃教,安逸眾生”之意。年班濛古王公進京,均到雍和宮禮佛。若遇雍和宮之禮佛活動,皆請其參加。尤其每年末於雍和宮舉行的跳步紮,濛古王公皆以親臨為幸。甚至在乾隆朝前期,濛古準噶爾汗國使臣屢次前來北京與清朝商談劃定邊界、請求赴藏熬茶、協商雙邊貿易等事宜。其中乾隆十年(1745)二月,乾隆皇帝偕準噶爾使臣哈柳前往雍和宮觀看布紮。乾隆十一年(1746)十二月,準噶爾使臣於雍和宮朝見並觀看布紮。乾隆十三年(1747)四月,準噶爾使臣於雍和宮朝見並觀看誦經。這些活動看似微不足道,其意義則非常深遠,他不但嚮濛古賓客宣揚瞭乾隆皇帝本人尊崇佛學,尊重濛古和藏區風俗習慣的一貫立場,而且對虔誠信佛的濛古準噶爾汗國之民眾,通過他們自己的使臣之口徑,客觀地瞭解清朝的宗教與民族政策起瞭積極作用。雍和宮作為建築宏偉、紮倉齊全、佛事頻繁、活佛齊聚、喇嘛眾多的名刹,誠可謂對外宣傳清朝弘揚黃教之窗口,在濛藏地區信眾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吸引大量濛藏地區的達官貴人和普通信眾前來朝拜,加強瞭北京與濛藏地區的政治、經濟聯係和文化交往,對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起到瞭重要作用。

  除以上幾條外,有關雍和宮的建築維修、香燈地畝購置與經營、內務府壯丁為皇室應差、各類官員考核揀放及伊犁、金川等地平定後,自雍和宮派活佛或高僧到彼處主持黃教寺院等類檔案,對不同學者而言,抑或價值更高。惟望此書齣版,能嘉惠學林,對研究清代藏傳佛教史、民族史、宮廷史、社會史、文化史等方麵,有所裨益。在翻譯時,我們將佛經、佛尊、禮佛用品類的藏語、濛古語詞匯,交由雍和宮法師嘉木樣·圖布丹、嘉祥羅傑指正,兩位高僧均做精準翻譯,為本書增色頗多,在此對兩位高僧之幫助深錶謝意。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所長李德成研究員審校此稿,提齣諸多修改意見,雖為老鄉、同學,仍宜於此謹緻謝忱。但必須指齣的是,由於檔案內容龐雜,涉及清代民族、宗教及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以我等之學識水平,難免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方傢批評指正。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