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目的及意義 40多年前的1972年,中美兩國在隔絕對立20餘年、幾乎沒有任何交往的情況下,從各自的國傢安全戰略需求齣發,開啓瞭雙邊關係正常化的進程。如今,中美關係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錯綜復雜,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而幾乎所有問題都富有爭議。在這些問題當中,颱灣問題無疑是最為敏感的核心問題。 颱灣問題事關中國國傢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中華民族的復興。颱灣問題本是中國的內政。二戰結束後,颱灣已經迴歸祖國。新中國成立之初,尤其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國政府對中國內政進行瞭直接乾涉,其後對新中國實行遏製政策,並不斷製造“颱灣地位未定論”,發錶“兩個中國”“一中一颱”等言論,企圖達到將颱灣永久與大陸分離的目的,這是中美兩國長期處於隔絕對立狀態的一個根本原因。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與美國結束瞭長達20多年的緊張敵對關係,兩國關係齣現緩和並走上正常化的發展軌道。盡管在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中齣現瞭麯摺反復,但接觸、交往、閤作的曆史方嚮已不可改變,最終於1979年1月1日兩國實現瞭建交。這是現代國際關係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中美關係正常化是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中國領導人從國傢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齣發,在對國際形勢進行正確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做齣的戰略抉擇,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首先,從中美關係本身看,中美關係正常化意味著美國“遏製與孤立”的對華政策的徹底破産;“一個中國”政策成為美國與中國交往的政策基石,成為中美關係的基本框架,至今中美關係仍然在這個框架下發展前進。其次,從美國方麵來說,中美關係正常化幫助美國跳齣瞭越戰的泥潭,並遏製瞭蘇聯在第三世界的擴張。再次,從中國方麵來說,中美關係正常化為中國贏得瞭更加廣闊的國際空間,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贏得瞭穩定的外部環境,使“颱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國際上得到更廣泛的認可,為最終解決颱灣問題創造瞭條件。最後,從國際格局上看,中美關係正常化對其後的世界格局産生瞭深遠影響,開創瞭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傢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傢閤作共贏的新格局。 時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經60多年,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也已經30多年瞭,在此期間,中國大陸、颱灣島內、兩岸關係及國際環境都發生瞭巨大變化,但颱灣問題的本質沒有變。在未來的中美關係發展中,颱灣問題仍將是兩國間最為敏感的問題。瞭解颱灣問題的過去,尤其是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中的颱灣問題,兩國在此問題上的爭議、交涉和妥協,對於我們認識颱灣問題的未來無疑是重要的。正如法國戰略傢薄福爾(Andre Beaufre)在其《戰略緒論》一書中所說的:我們必須能夠解釋過去和現在,然後纔能避免未來的危險,並能選擇我們想要的那種未來。 基於以上思考,本書將以下幾個問題作為研究的關鍵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第一,國傢利益是促使中美開啓關係正常化談判的主要原因。中美兩國政府是齣於何種考慮,纔做齣打開中美關係大門的戰略決策的?在開啓正常化進程時,颱灣問題無疑是繞不過去的一個關鍵問題,從目前解密的資料看,1971年7月9日時任美國總統國傢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時,是就颱灣問題對毛澤東和周恩來做瞭錶態的,他的錶態使中國領導人心裏有瞭底。那麼,基辛格是如何嚮中國政府錶態的?後來尼剋鬆總統訪華時又如何做瞭進一步的錶態? 第二,颱灣問題是中國與美國談判多年來無法突破的問題。中美建交是在颱灣問題沒有得到全麵解決的情況下實現的,雙方都做瞭一定的妥協,那麼做齣妥協是齣於何種考慮?為什麼鄧小平親自拍闆,使得建交談判得到瞭突破?中美關係正常化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時發生,是偶然還是必然? 第三,《與颱灣關係法》成為中美處理涉颱問題的新障礙。它的齣颱緊隨中美建交,而後的曆屆美國政府,都將《與颱灣關係法》與三個聯閤公報相提並論。為什麼中美兩國剛剛建交,美國政府就齣颱《與颱灣關係法》?其本質是什麼?對今天的中美關係造成什麼影響?對未來解決颱灣問題將形成什麼障礙? 為迴答這些問題以及其他相關問題,依據國際政治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本書把中美之間圍繞颱灣問題所展開的對外政策與行為視為一個相互作用、密切互動的整體進行考察,藉助近年來最新解密的當事人談話、重要人物迴憶錄等第一手資料,從雙方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外交互動中梳理有價值的信息,重點闡述雙方對各種因素的反復權衡考慮,力求全麵翔實地反映中美關係正常化這一段曆史和颱灣問題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客觀完整地展現雙方的外交博弈,把握美國對華政策的曆史根源和發展脈絡。因而,本書對於把握、分析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嚮,促進中美關係發展,以及為今後解決颱灣問題提供藉鑒,都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 主要內容 本書除前言外,分為三個部分共八章來敘述和分析中美關係從隔絕對抗到正常化的發展進程,梳理颱灣問題在其中的演變過程,尤其是正常化談判過程中兩國在颱灣問題上的博弈,以及美國《與颱灣關係法》的齣颱經過。 作為曆史背景,本書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紹瞭中美關係中颱灣問題的演變過程。在簡要敘述颱灣問題的由來及分析其實質之後,本書一方麵敘述瞭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對颱政策的演變過程,從40年代末準備“脫身”,到50年代初公開提齣所謂“颱灣地位未定論”,再到後來發展為“兩個中國”、“一中一颱”或“雙重代錶”,一直堅持分裂中國的企圖;另一方麵敘述瞭中國政府在這一時期從最初武力解放颱灣嚮不放棄使用武力同時準備以和平方式解決颱灣問題為主的政策轉變過程。 本書的第二部分敘述瞭從尼剋鬆政府時期至卡特政府時期的中美關係曆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中美關係和解的醞釀和尼剋鬆訪華。蘇聯霸權主義的擴張、美國亟須從越南戰爭脫身、中國自身發展的需求等各種因素促使中美兩國走嚮和解,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拉開瞭中美關係解凍的序幕。本書指齣,基辛格訪華期間關於颱灣問題對周恩來所做的承諾是中美關係得以解凍的前提。 1972年2月尼剋鬆的破冰之旅與中美《上海公報》的發錶,是中美關係的劃時代事件。書中詳細敘述瞭尼剋鬆訪華時與毛澤東、周恩來在颱灣問題上進行的具有曆史意義的會談。在會談中,尼剋鬆對於颱灣問題提齣瞭五個原則,實際上是嚮中方做齣瞭保證,錶明瞭“隻有一個中國,颱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並且錶示不支持“颱獨”,使中國領導人心裏有瞭底。但當時的當務之急不是解決颱灣問題,而是中美聯手抵製蘇聯擴張的問題。雙方在這一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發錶瞭《上海公報》。但《上海公報》的核心問題仍然是颱灣問題。 第二階段是70年代中期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的停滯。書中主要分析瞭颱灣問題、美國對蘇緩和政策的影響和中美兩國國內政治這三方麵的因素。福特政府顯然是一個過渡政府,沒有可能也沒有魄力在颱灣問題上繼續前進;美國繼續采取對蘇緩和政策,並不感到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緊迫性,而中國對美國的對蘇緩和政策不滿;“水門事件”使尼剋鬆不能實現在他的第二任期實現關係正常化的許諾,而中國國內極“左”思潮的泛濫衝擊瞭中國外交,這些因素綜閤起來使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停滯不前。 第三階段是中美建交。卡特執政期間,緩和的停滯和蘇聯咄咄逼人的攻勢使中美關係正常化齣現瞭轉機。在建交談判中,颱灣問題一直是焦點。但是雙方齣於國傢利益的考慮,在颱灣問題上都做瞭一定的讓步,終於在中國政府提齣的建交三原則“斷交、廢約、撤軍”基礎上實現瞭建交,但美國售颱武器的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中美建交後不久,美國就齣颱瞭《與颱灣關係法》。本書的第三部分詳細敘述瞭《與颱灣關係法》齣颱的背景、製訂過程,國會中的辯論,詳細分析瞭《與颱灣關係法》有關條款對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影響,以及該法案齣颱後各方的反應。《與颱灣關係法》的製訂過程反映瞭美國對華政策的復雜性,為中美關係的進一步發展設置瞭障礙,也為未來解決颱灣問題設置瞭障礙。 最後,本書在對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和美國《與颱灣關係法》齣颱進行總結的基礎上進行反思,並對未來中美關係進行瞭展望。 三 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對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包括從最初中美達成和解的原因、影響,到最後促成建交的因素和結果,以及在此過程中颱灣問題的演變都做瞭大量研究。 1.大陸方麵 在中美關係發展曆程研究方麵,陶文釗主編的《中美關係史(1949~1972)》較有代錶性,這是編者於1993年齣版的《中美關係史(1911~1950)》一書的續篇,通過對兩國間重大事件的敘述,分析瞭中美兩國外交政策的決策過程及影響雙方決策的種種國內和國際因素,比較完整清晰地展現瞭從朝鮮戰爭到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發展曆程,提供瞭中美關係中颱灣問題的曆史背景,敘述瞭其演變過程,尤其是美國對颱政策的來龍去脈。王緝思的論文《論美國“兩個中國”政策的起源》分析瞭從新中國成立到第一次颱海危機時期的美國政策,指齣杜魯門(Harry S.Truman)和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政府如此處心積慮地阻撓中國統一,首先是服務於冷戰時期美國的遏製戰略,其次是服務於美國本國的政治和軍事目的。時殷弘的專著《敵對與衝突的由來——美國對新中國的政策與中美關係(1949~1950)》以1949~1950年中國曆史大變革為時代背景,以美國杜魯門政府對華政策及中美關係為研究範疇,充分依據檔案、報刊、論著、迴憶錄等曆史資料,全麵、係統地闡述瞭這一曆史緊要關頭杜魯門政府的對華政策。書中對杜魯門政府“等待塵埃落定”的看法提齣質疑,認為該政府在1949~1950年對新中國實行的是近乎徹底的敵對政策。 在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原因、進程和影響的研究方麵,近年來齣版瞭一批有代錶性的著作。關於中美和解的客觀因素,大陸學者普遍認為是中美兩國共同的戰略利益。章百傢的《通嚮緩和的崎嶇之路——變動的國際環境與中國對美政策(1954~1971)》對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中國對美政策做瞭係統迴顧,他認為美國深陷越南戰爭、蘇聯迅速擴張軍事力量,迫使美國首先感到調整外交政策的必要性。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外交陷入瞭睏境,調整對外關係也開始提上日程。1969年中蘇衝突成為雙方調整政策的突破口,60年代末國際格局的變化為中美和解提供瞭客觀條件,而導緻中美雙方走嚮和解的關鍵是雙方各自對其國傢安全利益的考慮,此時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的不同也已無法阻止中美兩國的接近。蘇格的《美國對華政策與颱灣問題》是大陸學者研究颱灣問題的力作。他在該書第四部分“正常化時期的颱灣問題”中,對正常化時期的美國對華政策進行瞭詳細分析。作者依據大量翔實的資料,對中美關係中的颱灣問題做瞭深刻解剖,提齣促使美國與中國實現和解的因素包括國際國內兩個方麵。國際因素包括蘇聯實力增長,形成瞭美蘇均勢;美國的西歐盟國和日本等的實力和獨立性增強;中國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傢關係不斷發展等。美國國內因素主要是美國經濟衰落和越戰的失敗,使美國在國際上陷於孤立,國內局勢不穩。宮力的《跨越鴻溝——1969~1979年中美關係的演變》一書比較全麵地剖析和揭示瞭在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中,中國對美政策演變的原因。宮力指齣,中美兩國從現實國傢利益的迫切需要齣發,成功超越瞭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方麵的鴻溝來發展國傢關係,這是一個曆史的進步。中國的對美政策是中國政府對變化的世界形勢及時做齣科學評估和正確判斷的結果。在製定對外政策時,從大局著眼,以維護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齣發點,原則上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是中國這一階段對美關係的一個顯著特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麵來與中美建交幾乎是同步的,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李捷的論文《物極必反:60年代的中國國內政治與中美關係》對50年代後期到1976年中國的對美政策做瞭比較全麵、客觀的分析,指齣70年代中國逐步轉嚮以國傢利益為重心的務實外交。 對於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停滯不前的原因,許多著作也進行瞭分析。許開軼在《堅冰被打破後的“逡巡”——70年代中美遲遲未能建交原因探析》一文中認為,1973~1979年中美關係經曆瞭巨大考驗與重大選擇,分析瞭從解凍到建交經曆艱難過程的原因。李捷的《從解凍到建交:中國政治變動與中美關係》認為,中美《上海公報》發錶後,中美關係沒有像人們預料的那樣迅速發展,而是在解凍與建交之間長期徘徊,其中,中國國內局勢對中美關係的復雜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熊誌勇的《艱難的選擇——中美關係正常化對美颱關係的影響》指齣,在中美關係正常化過程中美國處理颱灣問題之所以如此睏難,主要是:第一,美國擔心在亞洲盟友中引起恐慌;第二,美颱經濟關係對美國越來越重要;第三,颱灣對美國具有意識形態方麵的意義。宮力的《通嚮建交之路的艱難跋涉——1972~1978年的中國對美政策》認為,為加快推進中美關係正常化,毛澤東提齣瞭“一條綫”的戰略構想,鄧小平堅持中美建交三項基本條件的堅定立場,在一定程度上打消瞭美國政府指望中國在颱灣問題上做齣較大讓步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在關於《與颱灣關係法》的研究方麵,大陸學者一緻認為,《與颱灣關係法》違反瞭中美三個聯閤公報的原則,違反瞭國際法,背棄瞭美方在建交時的承諾和在“三個公報”中承擔的國際義務。莊去病等在《評美國的“與颱灣關係法”》中,對《與颱灣關係法》做瞭剖析後指齣,這是在終止美颱“共同防禦條約”後,緊接著用變相的方式恢復瞭那個條約。郝雨凡在《白宮決策——從杜魯門到剋林頓的對華政策內幕》一書中提齣,中美建交和美國的《與颱灣關係法》都是美國政府政策製定機製的産物。盡管兩者有著明顯不同,但從美國觀點齣發,兩者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共同服務於美國在這一時期的利益。該書對中美《建交公報》和美國《與颱灣關係法》的齣颱經過進行瞭較細緻的分析,資料不僅來自政府文件和國會記錄,還來自對中美建交的美方決策者,如萬斯(Cyrus Vance)、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等人的直接采訪。 除論文和專著外,中國方麵近年齣版的領導人的文選和年譜也提供瞭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其中包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編的《毛澤東文集》、《毛澤東外交文選》、《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3冊)、《周恩來年譜(1949~1975)》、《周恩來外交活動大事記(1949~1976)》、《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鄧小平年譜(1975~1997)》等。 2.颱灣方麵 颱灣學者陳誌奇的專著《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從颱灣方麵對其與美國關係的發展做瞭詳細敘述,從側麵反映瞭中美雙方的互動對颱灣的影響,揭示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由於作者堅定地站在國民黨當局的立場上,對中美關係的敘述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鬍為真的《從尼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以分析從尼剋鬆總統到剋林頓總統的美國對華政策為重點,敘述瞭1949~2000年間50多年的中美關係。該書作者曾經是颱灣涉外事務的參與者,有親身經曆,並參考瞭豐富的中英文第一手文獻,包括大量引用美國1999年纔編輯的2000多個中美關係微捲檔案,在此基礎上,對美颱關係的發展進行瞭較詳盡的論述。 李大維在《颱灣關係法立法過程》一書中,對該法的立法過程做瞭詳細敘述,包括從立法緣由、起草、聽證、辯論、妥協一直到總統簽署的復雜過程,均以國會聽證會的資料詳加說明。但是作者的有些觀點不夠客觀。 3.美國方麵 近年美國以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為內容的著作和論文甚多,大部分著作把正常化放在中美關係發展的曆史進程的整體中加以考察。例如,羅斯(Robert Ross)1995年齣版的《談判閤作:1969~1989年的美國與中國》(Negotiating Cooperation: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1969-1989)著重對中美關係從緩和到實現正常化,以及在20世紀80 年代的友好發展進行瞭再探討。通過該書,我們可以較為清晰地瞭解到美國政府“拋棄”颱灣轉而與大陸建交的決策過程。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采訪瞭眾多美國外交官,並選錄瞭精彩片段,於2001年齣版瞭《中美外交秘錄》(China Confidential:American Diplomats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1945-1996)。她的另一本書《不確定的友誼》(Taiwan,Hong Kong,and the United States,1945-1992:Uncertain Friendships)集中對1945~1972年的美颱軍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關係進行瞭較全麵的描述,同時論述瞭不同時期美颱間的矛盾所在。曾任美國助理國務卿的何誌立(John H.Holdridge)寫的《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Divide,An Insider’s Account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則以當事人的角度,詳細描述瞭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發展。曾任《洛杉磯時報》記者的孟捷慕(Jim Mann)1999年齣版的《轉嚮》(About Face: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from Nixon to Clinton)一書,探索、描述及解釋瞭過去1/4世紀的美國對華政策,希望剋服美國的“集體無知”,並看清楚最近發生的事情。該書認為尼剋鬆、基辛格與卡特建立的中美關係,就許多方麵而言,都是美國20世紀與任何國傢所建立的最特殊的關係。另一本涵蓋同一時期中美關係的著作是曾任《紐約時報》記者的邰培德(Patrick Tyler)1999年齣版的《長城:六位美國總統與中國》(A Great Wall:Six Presidents and China),該書在一些關鍵問題如中美建交問題上,提供瞭詳盡的曆史細節。依靠美國方麵不斷披露的政府文件和作者所進行的大量采訪,作者把美國對華政策的發展、運作過程展示得比較清楚。美國一些有識之士對颱灣問題的敏感性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前政府官員、颱灣問題專傢容安瀾(Alan D.Romberg)在2002年齣版的《懸崖勒馬:美國對颱政策和中美關係》(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American Policy Toward Taiwan and U.S.-PRC Relations) 中對美國對颱政策進行瞭係統梳理,並指齣,颱灣問題是當今可能驅使中美兩個大國走嚮戰爭的唯一問題,支持“颱獨”將會帶來與中國的危機甚至衝突。在這場衝突中,沒有贏傢,隻有輸者,這不符閤美國的國傢利益。反對“颱獨”與反恐一樣,是中美所具有的共同利益基礎。作者認為避免颱海局勢動蕩,有利於中美兩國的共同發展和長遠利益。 美國方麵也齣版瞭一些資料集,主要是以下兩部:伯爾博士(Dr.William Burr)主編的《基辛格秘錄》(The Kissinger Transcripts:The Top Secret Talks with Beijing and Moscow);曾參與《與颱灣關係法》製訂的議員沃爾夫(Lester Wolff)和國際法專傢西濛(David L.Simon)編寫的《“與颱灣關係法”的立法史》(Legislative History of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前者提供瞭基辛格、尼剋鬆、福特訪問中國與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多次重要會談的記錄,其中不少涉及颱灣問題;後者為研究《與颱灣關係法》提供瞭基本的原始資料,包括國會報告、參眾兩院外委會報告,以及國會記錄和聽證會的大量第一手資料。 決策者和參與決策的人們在卸任後撰寫迴憶錄已經成為美國的一種慣常做法。有關本書所涉及的內容,美國方麵也齣版瞭不少迴憶錄,如吉米?卡特1982年齣版的自傳《保持信念,一個總統的迴憶錄》(Keeping Faith.Memoirs of a President),賽勒斯·萬斯1983年齣版的迴憶錄《艱難的抉擇》(Hard Choices.Critical Views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1983年齣版的迴憶錄《實力與原則》(Power and Principle:Memorie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1977-1981)。 美國官方定期齣版的一些刊物也是史料的重要來源,包括:由美國國務院曆史學傢辦公室編纂齣版的《美國對外關係文件集》(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amatic Papers,FRUS)、《國務院公報》(The U.S.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國會記錄》(Congressional Record)、《國會季刊年鑒》(Congressional Quarterly Almanac)、《美國總統公共文件》(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國外交政策:當前文件》(American Foreign Policy.Current Documents)、《國會季刊》(Congressional Quarterly Weekly Report)。 此外,還有美國一些主流媒體和學術刊物上的重要文章,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外交》(Foreign Affairs)。 從以上學者的著述和已公開的史料可以看齣,本研究可以依據的史料和藉鑒的著述還是相當豐富的,但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有些論著對一些重要曆史情節的描述還不夠清晰;齣於意識形態和維護自身利益等,部分中國颱灣和國外學者對中美關係在某些問題上的觀點有失偏頗;另外,有關《與颱灣關係法》的政治性言論很多,但真正對其立法過程進行客觀闡述的著作不多。隨著近年來一些曆史檔案資料的不斷解密,有關曆史細節的不斷曝光,對這些問題進行更加全麵、翔實、準確的闡述實屬必要。除以上資料外,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國傢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NARA)開始係統解密大批反映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政府對外政策的檔案文獻,為瞭解這一時期美國政府有關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決策提供瞭一個主要的信息來源。例如從縮微膠片還原的1979年美國國會關於颱灣問題立法舉行聽證會的資料,有些目前尚鮮有學者使用,包括1971年基辛格兩次訪華時與毛澤東、周恩來會談的記錄(The Beijing-Washington Back-Channel and Henry Kissinger’s Secret Trip to China:September 1970-July 1971);1972年尼剋鬆、周恩來談話記錄(Record of Richard Nixon-Zhou Enlai Talks,February 1972);1972年1月黑格將軍與周恩來的重要會談記錄(Record of Alexander M.Haig-Zhou Enlai Talks,January 1972)等,雖然美國政府在解密這批檔案時是有選擇的,部分內容被刪除瞭,但是相比當事人的迴憶錄,這些檔案較少受到當事人個人觀點的影響,內容更加豐富和客觀,可以與彆的材料相互補充、印證。本書對其進行瞭重點搜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