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751年,在怛羅斯發生瞭一場傳奇性對戰。唐朝人杜環因此戰去瞭非洲。
塞人遷徙後在西南亞定居、建國、擴張和衰亡的鮮為人知的曆程。
以清口之戰為例,作者手把手帶你復原一場資料缺乏的早期戰爭。
海報:
內容簡介
751年在怛羅斯發生瞭一場傳奇性對戰,唐朝人杜環竟因此戰達成瞭偉大成就。此戰的前情後果究竟是怎樣的呢?從被迫拋棄傢園,到創建輝煌的帝國霸業,到無聲地消失:塞人遷徙後在西南亞定居、建國、擴張和衰亡的鮮為人知的曆程。從與北元的主要會戰,以及藍玉流星般的人生,看建國早期的明帝國。伴隨著大國間的政治博弈與恩恩怨怨,俄國海軍為在南方奪得一個齣海口做齣瞭7次努力。一場資料缺乏的早期戰爭,如何復原?作者以清口之戰為例,做瞭一次示範。1099年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後,曆經整整一代人的勵精圖治,拉丁人在黎凡特站穩瞭腳跟,直到一個名叫伊馬德丁·贊吉的突厥人登上曆史舞颱。且看《戰爭事典030》。
作者簡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眾多資深曆史、戰史作傢組成,從事古今曆史、中外戰爭的研究、寫作與翻譯工作,緻力於通過嚴謹的考證、精美的圖片、優美的文字、獨到的視角為讀者理清曆史的脈絡。目前已經齣版軍事曆史類圖書四十餘本,其中包括《戰爭事典》《戰場決勝者》《透過鏡頭看曆史》《信史》四款MOOK係列叢書,以及《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鑒》《倭寇戰爭全史》《明帝國邊防史》《拿破侖戰記》《秘密戰三韆年》《帝國強軍:歐洲八大古戰精銳》《帝國強軍:中國八大古戰精銳》等專題性圖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雙雄的第一次碰撞——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
塞人的最後榮光——印度—斯基泰和印度—帕提亞王國興衰史
大將揚威捕魚兒海——明帝國與北元之戰及名將藍玉的沉浮人生
七入地中海的巨熊——俄國海軍對南方齣海口的韆年情節
復盤宋魏清口戰役——從實證角度嘗試復原中國古代戰役
埃德薩的徵服者——梟雄贊吉
精彩書摘
當然,大唐帝國在內陸的統治地位並不是沒有挑戰者的。7世紀後期,曾被太宗皇帝滅亡的(東)突厥汗國在濛古高原故地復起。曆史上唯一的一個從青藏高原崛起的強盛勢力吐蕃也北上東進,成為唐廷勁敵。與此同時,另一個從遠方興起的帝國也將觸角伸到瞭中亞,這就是阿拉伯帝國,唐代稱之為“大食”。這其實是一個張冠李戴的錯誤。“大食”(Tazik)在今天通常翻譯成“塔吉剋”,是突厥人對中亞地區說波斯語的穆斯林的稱呼。但當時的阿拉伯人恐怕不會樂於接受這個稱呼,因為阿拉伯帝國正是薩珊波斯帝國的毀滅者。
阿拉伯人徵服戰爭的衝擊波,實際上也是幾個世紀以來閃語部族嚮阿拉伯半島以外遷徙的總爆發。阿拉伯帝國大規模擴張的序幕在第二任哈裏發歐默爾(634—644年在位)時代拉開,不到30年,薩珊波斯帝國便已宣告滅亡,而東羅馬帝國也丟掉瞭一半的土地。兩大帝國崩潰之迅速可能都超齣瞭阿拉伯人自己的意料,正如當代伊朗學者所說,“在伊斯蘭教之前,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伊朗民族和羅馬民族是政權、外交、莊嚴、雄偉的最完美的象徵,在穆斯林戰勝瞭伊朗和羅馬這兩個大國之後,這種形象卻被擊敗瞭”。
在當時,阿拉伯人的擴張還在繼續。根據《中亞塔吉剋史》的記載,“阿拉伯侵略者從侵入伊朗時起,就提齣瞭徵服阿姆河以北的中亞地區,即馬瓦拉痕那兒(阿語‘河那邊的地方’)的任務”,在阿拉伯地理學傢亞庫特的著作和納爾沙希(公元10世紀人)的《布哈拉史》中,可以見到阿拉伯人的如下傳說:“似乎伊斯蘭教創始者穆罕默德本人曾經宣稱,徵服河中地區是他屬下教徒的神聖而又光榮的職責。”
同時,唐帝國對西突厥汗國的毀滅性打擊給阿拉伯人進入中亞以可乘之機。“西突厥汗國的崩潰,極有利於阿拉伯人進駐瑪瓦郎那爾(粟特)。阿拉伯的編年史傢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自661年起,阿拉伯帝國進入瞭倭馬亞王朝時期。這一王朝的創立者穆阿威葉將嚮中亞阿姆河外地區擴張看成是其首要事業。從663年起,穆阿威葉以巴士拉為基地,花瞭近8年時間(663—671年)徹底徵服瞭呼羅珊地區(今伊朗東北部與中亞南部)——薩珊波斯帝國最後殘存勢力所在。673年以後,阿拉伯帝國以呼羅珊為基地,開始瞭對中亞的初期徵服。
脫離瞭西突厥的保護傘,粟特人的國傢無力對抗阿拉伯的鐵騎,何況這些國傢彼此之間還在鈎心鬥角。“當地政權多而分散”,“河中地區各統治者之間的不和,使中亞各民族難於團結一緻抵抗外來侵略者”。這些國傢,即使在抵抗還是妥協的重大選擇上都不能達成共識,“那時,阿拉伯徵服者多次渡過阿姆河,襲擊河中地區,每次,布哈拉王都嚮阿拉伯人納貢或送其他禮物,以便締結和約,從入侵的危機中解救自己的國傢。”結果,681年,大阿拉伯軍隊進入粟特並占領瞭撒馬爾罕。弘道元年(683年),呼羅珊新總督薩勒木已在布哈拉駐軍。
不過在此後很長一段時期,阿拉伯人的擴張止步於锡爾河。統治集團的內訌(30年內更換瞭9任呼羅珊總督)、復興的後突厥勢力進入中亞,都影響瞭阿拉伯人的徵服事業;直到哈裏發阿蔔杜勒·麥立剋統治時期(685—705年),在結束瞭國內爭奪政權的內訌,鎮壓瞭被徵服國傢的起義後,阿拉伯貴族纔下定決心奪取河中地區,開啓阿拉伯徵服史上的第二個時期。705年,徹底徵服河中地的任務被交給瞭呼羅珊總督屈底波(705—715年在位)。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屈底波連續攻占瞭吐火羅斯坦的首府巴裏黑及撒馬爾罕、布哈拉、塔什乾及花剌子模等大片土地。714年,屈底波齣兵費爾乾納,阿拉伯人的兵鋒幾乎抵達喀什,將阿拉伯帝國在東方的擴張活動推到瞭頂峰。
可惜好景不長,次年,蘇萊曼(715—717年在位)繼位為哈裏發。屈底波知道蘇萊曼對他的敵意,遂與其傢族一起遷往費爾乾納,意在脫離哈裏發國傢。但是對10年之久的持續血戰感到厭倦的阿拉伯軍隊不再服從屈底波,殺瞭他及其傢人。屈底波死後,他的“偉業”並未被蘇萊曼新的東方將領所繼承。可以說,屈底波的死,不但標誌著阿拉伯在中亞 25 年的徵服的結束,也標誌著其衰退的開始。
以後,其繼任者都沒有超齣他的徵服範圍。突騎施(“異姓突厥”)政權的興起更使阿拉伯人麵前齣現瞭一個勁敵。724年,阿拉伯軍隊攻拔汗那,圍渴塞城,突騎施可汗蘇祿之子爾微特勤馳襲,阿拉伯軍隊狂退,在藥殺水又遭粟特人軍隊進攻,傷亡重大。這實際上是阿拉伯人 15 年中對河中的最後一次入侵,西方史籍上把此事稱為阿拉伯人濛受災難的“渴水日”,這次災難在阿拉伯徵服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嚴重打擊瞭阿拉伯人的威望。從此以後,阿拉伯人發現自己成瞭防守的一方,並且逐漸地被從阿姆河外的所有地區驅逐齣去瞭。
727—729年間,河中爆發反阿拉伯人起義,蘇祿又一次入援,“把阿拉伯人趕過瞭阿姆河,甚至布哈拉也被其攻下”,“突厥人甚至攻掠到瞭呼羅珊”。在一次戰役中,阿拉伯人安排瞭兩名神箭手對蘇祿進行狙擊,兩箭射中蘇祿的麵部,卻不能取其性命——蘇祿身上穿著當時負有盛名的隻露齣兩隻眼睛的吐蕃鎖子甲。
731年初,呼羅珊總督居納德(Junayd)率軍渡過阿姆河,嚮撒馬爾罕進軍。阿拉伯軍隊受到突厥(即突騎施)可汗軍隊的阻擊。突厥軍中有當地的粟特國傢軍隊。突厥人采用火攻,阿拉伯軍隊飢渴交加,一敗塗地,居納德僅率韆餘人逃脫。阿拉伯曆史學傢塔巴裏(Tabarī)將是役稱為“關隘之戰”。
此後,盛極一時的突騎施改變瞭對唐廷的恭順態度。734年夏,蘇祿率軍圍攻疏勒,大有吞並西域之勢。這對唐帝國在西域的統治構成瞭威脅,於是齣現瞭“唐朝與大食計會連兵”,兩國在東西兩麵幾乎同時對突騎施實施軍事打擊。
734年鞦,唐玄宗密詔安西節度使,徵募萬名鬍漢士卒,防備突騎施。按其詔令,河西節度使派兵2萬往取瓜州北部,以便開道西域,又令朔方軍於瓜州徵募士卒2萬,選定十二月上旬聯閤安西各縣發起進攻。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作戰計劃未能付諸實踐。
在737年,阿拉伯方的呼羅珊總督阿薩德也發兵進攻河中的撒馬爾罕,但未能占有其地。同年,阿薩德徵集大批軍隊,在哈裏斯坦(Kharistan)附近的會戰中,大破蘇祿與粟特人的聯軍。這一戰役關係重大,它“不僅是阿拉伯在中亞命運的轉摺點,而且預示著突騎施的衰落”。738年夏,蘇祿死後,突騎施內亂頻發,最終走嚮崩潰與滅亡。到740年左右,阿拉伯帝國重又控製瞭河中各地。
這一時期的河中國傢通稱為“昭武九姓”,包括康國、石國、米國、何國、史國等眾多粟特人小國,“昭武”可能是“城主”的意思,用來稱呼其部族首領。對於他們來說,新來的阿拉伯人實在算不上是一個仁慈的主人。與“聖戰”的錶麵主旨大相徑庭的是,阿拉伯人對榨取河中的財富遠比傳播先知的信仰更感興趣。阿拉伯帝國嚮來對各中亞屬國橫徵暴斂,實行竭澤而漁的政策。據10世紀中葉波斯曆史學傢納爾沙喜記載,呼羅珊總督逼迫布哈拉(唐稱“安國”)賠款100萬迪拉姆,其數額相當於布哈拉5年的稅入;又強令撒馬爾罕(“康國”)一次繳納200萬迪拉姆,以後每年交納20萬迪拉姆以及3000“頭”奴隸(每名奴隸摺價200迪拉姆)。各國負擔十分沉重,有國王嚮唐廷上錶,國內庫藏寶物及部落百姓,並被大食徵去。
當地人擺脫沉重負擔的唯一希望在於皈依伊斯蘭教,因為改宗以後就可以免交人頭稅。問題在於,當大眾開始改宗時,賦稅收入隨之減少。結果呼羅珊總督在718—719年間下令,隻有接受割禮和熟悉《古蘭經》的改宗者纔能免交人頭稅。這立即使得新皈依者陷入進退不能的窘境,一方麵,逃避賦稅的希望破滅;另一方麵,《古蘭經》規定叛教者隻有死亡一途,這就阻斷瞭這些人重新迴歸原來信仰(主要是祆教和佛教)的可能。
於是,在 720—722年間,河中地區爆發瞭大規模的反阿拉伯人起義。在竭盡全力鎮壓瞭這次反抗之後,呼羅總督試圖減輕人民的不滿,下令所有人改宗都可以免除人頭稅(728年)。這一次,許多人熱烈地做齣迴應成為穆斯林,幾乎沒有人再需要繳稅瞭——這與阿拉伯人的利益衝突,呼羅珊總督當年就自食其言,結果又引發瞭以布哈拉綠洲為中心的大規模起義。這也使得河中地區“被認為是阿拉伯哈裏發國傢最靠不住的邊陲之一”。
到瞭750年,阿拉伯帝國經曆瞭改朝換代的劇烈動蕩。747年,一個獲釋奴隸阿布·穆斯林率眾在呼羅珊起義。到瞭兩年後的749年,倭馬亞王朝軍隊已經被打得潰不成軍。起義者占領庫法城後,於749年年底在庫法清真寺宣誓擁戴阿布·阿拔斯,是為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裏發。由於這個新王朝的旗幟尚黑色,在中國史籍上被稱作“黑衣大食”。750年1月,倭馬亞王朝的軍隊在底格裏斯河上遊支流紮布河畔覆沒,末代哈裏發麥爾旺二世西逃,8月他在埃及遭阿拔斯軍隊追殺而死,倭馬亞王朝宣告滅亡。
……
前言/序言
怛羅斯之戰是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在各自擴張極限上的一次著名對決,然而因為史料的缺乏,此戰的起因、戰場細節,甚至投入兵力和勝負原因一直都眾說紛紜。《雙雄的第一次碰撞——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將通過多方中外史料的對比分析,盡可能地從政治、軍事、經濟等諸方麵還原這場亞洲兩端的最強盛帝國軍隊間的第一次對決。
古印歐人,作為最早的遊牧民族,曾給定居民族帶去瞭無盡的恐懼與劫掠。塞人作為他們的後裔,則在遷徙至西南亞的印度地區後,開始瞭定居、建國、擴張和衰亡的漫漫傳奇。這就是《塞人的最後榮光——印度—斯基泰和印度—帕提亞王國興衰史》一文將要介紹的。
1368年,布衣天子硃元璋強勢建國,而新興的明帝國隻用瞭不到一年時間就終結瞭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此後明帝國更在捕魚兒海之戰中,讓曾經震撼世界的黃金傢族遭受瞭毀滅性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大將揚威捕魚兒海——明帝國與北元之戰及名將藍玉的沉浮人生》一文將再現那段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
自2011年3月開始的敘利亞危機,讓俄羅斯海軍藉此得以再次迴歸地中海,續寫俄羅斯南下地中海的韆年戰略。《七入地中海的巨熊——俄國海軍對南方齣海口的韆年情節》一文旨在迴顧俄羅斯海軍圍繞著地中海齣海口進行的多次戰略嘗試與海陸鏖戰。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即軍事行動,即戰爭。然而受限於文字載體相對不足、記述形式相對落後,很多曆史上的戰爭連基本的經過都無法復原,留下莫大的遺憾。《復盤宋魏清口戰役——從實證角度嘗試復原中國古代戰役》一文則想在廣泛獲取和梳理資料的基礎上,利用已有的各種研究手段彌補這份遺憾。
1099年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後,曆經整整一代人的勵精圖治,拉丁人總算在黎凡特站穩瞭腳跟。在這短暫的平靜氛圍中,一個名叫伊馬德丁·贊吉的突厥人卻激起瞭陣陣漣漪。《埃德薩的徵服者——梟雄贊吉》將扼要介紹這位梟雄的起浮人生。
戰爭事典030(特彆贈送京東定製筆記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指文齣品,必屬精品!就是價格比以前貴瞭一點。
評分
☆☆☆☆☆
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在京東買瞭幾百本書瞭,現在書架放滿,牆上置物架放滿,衣櫃裏也放瞭幾大摞瞭,但是看的書一周最多看一本,怎麼辦?
評分
☆☆☆☆☆
公元前的地中海,曾是凶猛“巨獸”槳帆戰艦的天下!希臘人、埃及人、波斯人、腓尼基人、羅馬人……爭相展開海上造船競賽!且看槳帆戰艦如何在一次次海權爭奪中,不斷蛻變!
評分
☆☆☆☆☆
新疆,古稱西域,乃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清朝,自乾隆帝平定準格爾部、鎮壓大小和卓叛亂後,新疆在伊犁將軍的管理下趨於平靜,直到19世紀60年代腐朽的統治引起瞭大規模的民眾暴動。這些暴動頭領,割據一方,並最終引來瞭“中亞屠夫”阿古柏的瘋狂入侵。在帝國主義的虎視眈眈下,左宗棠如何力挽狂瀾,驅逐西北惡狼?
評分
☆☆☆☆☆
本書的所有畫稿,創作於作者年富力強,風華正茂之時,是緊承《水滸傳一百零八將》後,又一部體大藝精、色彩斑斕、風格鮮明的力作。全部畫稿,齣自戴先生殫精竭慮的藝術構思。戴敦邦先生通過潛心研讀經典原著,參考各種故事傳說以及佛道經典,打通三界,上窮碧落下黃泉,搜尋筆下人物的精髓。在創作手法上,戴先生既齣入《西遊記》,又摭拾民間藝術的養料,舉凡唐僧師徒佛祖道君天帝神將龍宮水族冥府鬼王妖精霸主,不管是孫悟空橫掃寰宇的英雄氣概,還是菩薩普渡眾生的莊嚴妙相;不管是須目賁張的四大金剛,還是裊娜多姿的天庭仙女,無不琳琅滿目,個性畢現,充滿藝術張力又透露齣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
評分
☆☆☆☆☆
一戰期間,化學@橫空齣世,成為比槍炮更令人畏懼的存在,由此展開瞭一場施毒與防毒的較量!作為一種大麵積殺傷性@,毒氣如魔鬼般肆意收割生命,甚至不分敵我! 日俄戰爭前,舉步維艱的朝鮮和妄想“驅虎吞狼”的清政府,皆無力抵抗帝國主義國傢,隻能任其以本國領土為戰場展開廝殺。而戰爭期間,穩操勝券的俄國,竟然輸給瞭剛崛起的日本!戰事是如何發展到這一地步的呢? 第二次@戰爭爆發後,清廷的錶現非常令人失望:不是綏撫,就是避戰;即使接仗,也是因為威脅到北京和皇帝!詳述第二次@戰爭始末,分析近代中國是怎麼被一步步打落深淵的。 明末社稷垂危,外有清軍虎視眈眈,內有農民@不斷。風雨飄搖之際,盧象升挺身而齣,為大明朝齣謀劃策、積極奮戰,“雖韆萬人吾往矣”,最終在與清軍交手時戰死沙場!
評分
☆☆☆☆☆
很喜歡戰爭類書籍,戰爭雖然殘酷,但人類最偉大的品格、智慧與情感卻總是在戰爭中展現得淋灕盡緻!
評分
☆☆☆☆☆
唐朝房玄齡等奉詔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纔”的同時,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錶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韆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纔;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評分
☆☆☆☆☆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人間五十年,與天地相比 不過渺小一物 看世事,夢幻似水 任人生一度,入滅隨即當前 此即為菩提之種,懊惱之情,滿懷於心胸 汝此刻即上京都,若見敦盛卿之首級 放眼天下,海天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平敦盛是平氏的旁支,官至從四位下春宮大夫,平清盛弟修理大夫經盛之子,和清盛去世後的平氏領袖宗盛是堂兄弟。傳說他容貌嬌艷,多纔多藝,尤其深通音樂,擅吹橫笛。若能長在朝中,也許風雅一時無二,京城百姓也要為之傾心吧。但可惜源氏殺來,平氏西退。行軍之中,煙塵撲麵,發髻難梳;對陣之間,鼙鼓雷響,雅樂無用。到瞭元曆二年(1185)二月,爆發瞭著名的一之榖閤戰,年僅十六歲的敦盛參加瞭這場戰役,並且就此首身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