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馬丁·艾米斯的長篇小說《黃狗》在篇幅上超過瞭他以往所寫的那些一二百頁的小長篇,真正達到瞭英美文學界嚴格意義上的長篇小說的“足夠”篇幅,而且作品本身的豐富內容和幽默活潑的語言使得一些英國齣版傢甚至彼此打賭,估計它將獲得2003年度的布剋奬。雖然後來事實未能如願,但是這部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可以從中窺到一斑。西方書評界普遍給予馬丁?艾米斯的這部長篇小說以很高評價,認為這部作品無論在情節和語言上都達到瞭很高的成就,是一部可讀性很高的作品,是艾米斯創作上的一座裏程碑式的作品。
內容簡介
主人公漢·米歐是演員和作傢。他的父親梅剋?米歐是極其殘暴的強盜,早已死在獄中。他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中,唯恐遇見父親生前的仇人或同夥,害怕他們對他報復。在沉重的精神壓力下,他變得十分孤僻,甚至疏遠瞭自己的妻子和女兒。一直想實施報復的科拉,指使色情演員卡拉把漢誘騙到加利福尼亞,想以色相破壞其婚姻,但未得逞。漢在加州意外地遇見瞭自己的生身父親安德魯斯。這個意外發現使科拉放棄瞭報復的念頭,因為漢並非米歐的真正後代。小說把梅剋?米歐作為暴君的象徵,錶現瞭主人公如何擺脫暴君影響的過程。他渴望擺脫亡父的陰影,正如那條哀鳴的黃狗試圖掙脫背負的鎖鏈。
作者簡介
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英國當代著名作傢,1949年生於牛津文學世傢,著名小說傢金斯利?艾米斯之子。馬丁?艾米斯素有英國“文壇教父”之稱,與伊恩?麥剋尤恩(Ian McEwan)、硃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並稱英國“文壇三巨頭”。1974年,艾米斯憑其處女作《雷切爾文件》摘得毛姆文學奬,並被譽為“文學天纔”。此後艾米斯藉其一係列風格多變的作品步入文壇巔峰:《金錢——絕命書》(1984)入選《時代》雜誌“一百部英語小說”之列;《時間箭——罪行的本質》(1991)和《黃狗》(2003)先後入圍布剋奬提名。雖然艾米斯屢次無緣該奬項,但卻無損他成為“英國*受歡迎的年輕作傢”(GRANTA雜誌)的頭號人物。馬丁?艾米斯在創作上深受卡夫卡、納博科夫、喬伊斯等大師的影響,在寫實的手法上融入瞭意識流、黑色幽默及濃鬱的魔幻主義風格;其先鋒實驗的文學品格、標新立異的創作形式、變幻莫測的情節鋪陳以及驚世駭俗的語言天賦令其享盡世人矚目,更被形容為“蘸著迷藥水書寫的文壇大師”。
精彩書評
作者的盛名小說之一……和《死嬰》一樣荒誕怪異,和《倫敦場地》一樣陰暗凶險,和《金錢》一樣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構思周全,觀察細緻,充滿深遠的意義。
——《星期日郵報》
讓人眼前一亮的好書……他似乎早就猜到你對世界的看法,並以常人不能及的方式錶達齣來……這是一本能讓質疑者保持沉默的小說……艾米斯找到瞭施展絢爛纔華的適閤的主題。
——《觀察傢報》
清晰,大膽,雜亂無序,是沒有章法的眾多現代小說中一劑讓人欣慰的解毒藥。
——英國TimeOut網站
目錄
第一部
第一章
1. 多纔多藝之人
2.哈爾九世
3.剋林特?斯摩剋
101航班
第二章
1.轉至創傷科
2. 乾瞭貝麗爾
3. 在王室專列上
101航班
第三章
1.信息公開
2.高智商白癡
3.亞瑟王神劍
101航班
第四章
1. 人生閱曆之大事
2. 他的沃姆硫內斯
3.庫德布魯街
101航班
第五章
1.主臥室內
2. 茶壺風暴
3.車內雲雨
101航班
第二部
第六章
1.十二月黨人
2. 科拉?蘇姍
3. 學員
4. 尤厄姆村
5.101航班
6.自我辯護—1
7.我們倆
8.動動腦子
9.新婚頌詩
第七章
1. 我們要悄悄地走
2. 古怪的姐姐
3.混蛋國王
4.科拉拜訪珀爾
5.沒什麼特彆的
6.紙片人—1
7.紙片人—2
8.又不知道瞭
9.去其他地方
第八章
1.101航班
2. 臉上有洞
3.辯解—2:蛇頭基思
4.黃舌
5.把我時機
6.101航班
第三部
第九章
1.天空中的糖漿
2.多勒羅莎大道礦工記
3.搖滾麯規則
4.正義的怒火
5.性都狙擊手
6.當權者
第十章
1.101航班
2. 剋林特做準備
3.冷天醒來
4.垂柳依依
5.101航班
6.公主想要什麼
7.西濛?芬格
8.追隨的聖女
9.101航班
最後一章
1.騎士之愛
2. 凱特
3.地球盡頭
4.101航班
5. 黃狗
6.他們小時候
精彩書摘
國王不在他的賬房裏,數著錢。他在孚日廣場的客廳裏,承受著一些壞消息的摺磨。坐在對麵扶手椅上的侍從武官名叫布倫丹?厄剋特-戈登。他們中間有一張玻璃茶幾,上麵放著一張麵朝下的照片和一雙鑷子。整個房間就像一張照片:幾分鍾過去瞭,兩個人動也沒動,也沒有開口說話。
需要點動靜來激活一下場麵,有瞭,在冰冷的枝形吊燈中,一個音叉在碩大的玻璃體內做微小地排列時發齣瞭砰的聲響。
亨利九世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多麼可怕的世界裏啊!巴格爾。我的意思是,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恐怖的……的世界!”
“一點不錯,陛下。您想喝白蘭地嗎?陛下”
國王點點頭。厄剋特-戈登搖瞭手鈴。更多的動靜:可恥的尖叫聲。傭人洛夫齣現遠處的門口。厄剋特-戈登對洛夫沒有不滿,但是發現呼喚他的名字令人尷尬。誰喜歡一個僕人的名子叫洛夫?
“如果您願意的話,洛夫,請拿來兩大杯人頭馬”,他大聲喊道。
信仰的守護者——事實上他主持英格蘭教堂(主教派)和蘇格蘭教堂(長老會)——繼續說:你知道,巴格爾,這動搖瞭我的個人信仰。動搖瞭你的瞭嗎?”
“我的信仰隻不過是一株縴細的蘆葦而已,陛下。”
不太靠譜的錶達,齣自這個長得像腹帶的男人之口。他禿頭、黝黑、紅潤,從他母親那裏遺傳的猶太人頭腦(有人說)。
“根基動搖瞭。這些人真是讓人無法容忍。不。更糟。我認為這是某些可怕‘幫派’的一部分?”
“有可能,陛下。”
“為什麼……怎麼會安排那些傢夥假藉上帝‘授權’的名義發揮作用呢?”
洛夫又進屋瞭,在他走近時,十幾個鍾錶一個接著一個地整點報時。厄剋特-戈登天生就是一個務實的人,他想做更多的事情使國王易怒的“他”實現現代化。特彆是在危機時刻,聽起來像是戰前。當布倫丹迴憶起亨利作為威爾士王子,訪問海邊的紐貝根貿易聯盟總部休息室時,他紅潤的臉頰一時變得更加紅潤瞭。王子在鋼琴邊演唱歌麯“我的老爸是個清潔工”時:“我的老爸們是清潔工,他帶著清潔工的帽子,他穿著令人稱奇的褲子,他住在市建公寓!”第四等級報刊反應迅速地指齣,真相恰恰相反:亨利的老爸是理查德四世,他住在白金漢宮。
洛夫繼續朝他們走去,但還有一段距離,他極力使自己的臉避開白蘭地酒杯,生怕酒會流齣來。六點零五分左右,他離開瞭房間。
“原諒我,巴格爾,我內心一片空白。送到……?”
“照片已由人親自送到我在聖?詹姆斯的房間裏瞭,用一般的白色信封裝著。”厄剋特-戈登現在從包裏拿齣這個信封。他把透明的拉鏈錢包遞給亨利九世,他眯著眼睛,迷惑地看瞭半天。布倫丹?厄剋特-戈登先生,紳士,右上角寫著,私人信函,密級。“沒有隨信便條,筆跡和多餘的“紳士”暗示它齣自無教養之人或者外國人之手,或者是試圖使我們相信如此。可以想象的是這種保護做法告訴瞭我們更多的含義。
厄剋特-戈登揣摩瞭國王的皺眉。亨利九世通常留著偏分的濃密的金色頭發,蓋過眉頭。但是現在皇宮處於混亂之中,他往上梳的一束額發已經塌成令人不解的劉海,使他的眼睛看起來似乎更加睏擾和容易惱怒。亨利九世嚮他皺起瞭眉頭,厄剋特-戈登對此聳瞭聳肩,說,
“我們等待進一步溝通。”
“簡直是敲詐?
“我覺得是強取。很明顯似乎不是媒體通常的做法。如果是的話,我們就應該從德國媒體上找到那張照片。”
“巴格爾!”
“對不起,陛下。或者從網絡上找。”
亨利九世把手伸嚮桌子,示意一個什麼東西被弄髒瞭。
“用鑷子,陛下,如果您願意的話。用鑷子把它翻過來,陛下。”
國王用鑷子把照片翻瞭過來。
他已經三四年沒有見過他女兒赤裸的身體瞭,再沒有比這個更讓他受摺磨瞭,她已經變成瞭怎樣的女人,在她還是個小女孩時,他曾跟她一起玩洋娃娃。想起這些情景,連同她夢幻般天真無邪的臉,她父親雙手捂住眼睛,痛苦不堪。
“哦巴格爾。”
“哦霍特爾。”
厄剋特-戈登往那邊一看,是一張十五歲的小女孩在在白色浴缸中的玉照,手臂放在一邊,雙腿交叉,與六英寸的水成一定的角度:維多利亞公主,裸體泳裝,裸體緊身連衣褲勾勒齣女性的輪廓。惹人注目的棕褐色綫條——她似乎穿著幽靈般比基尼——錶明照片應該是夏天拍攝的。
厄剋特-戈登核對瞭行程記事本:公主過去所做的一切都顯示她在繼續度假,但是她已經迴到寄宿學校六周多瞭,而現在已經快到十一月份瞭,為什麼?他想,他們耽擱瞭?有關公主麵部錶情的事情讓他憂心不已,更加讓他煩惱是:監護人的晉級……順便說一句,布倫丹?厄剋特-戈登的綽號是他的名字的首字母,亨利九世的綽號是因為他在校園劇《亨利四世,第一幕》中,錶演性格很急的人霍特思博。
“你認為”,國王傷心地說,“公主和她的女朋友會被人用相機玩弄瞭嗎?”
“不,陛下,我認為不可能達到如此的程度。
國王嚮他眨瞭眨眼睛。國王總是逼你詳細地說明。
“肯定還有更多公主的照片。其他……姿勢的。”
“巴格爾!”
“原諒我,陛下。那太不幸瞭。最要緊的是:看看公主的臉,陛下。那是一張她認為自己很孤單的臉。我們應該感到欣慰的是她過去不知道,現在也不知道這史無前例的侵擾。
“是的,無知,無知。”
“陛下,您是否允許我讓約翰?奧特瑞德行動起來?”
“是的。當然瞭,不要彆人。”
亨利九世站起身來,隨即厄剋特-戈登也站起身來。他們步調一緻,一個人油光光的,另外一個人精廋。當中央窗戶的巨大斜麵窗洞終於被運到的時候,兩個人都透過網眼、緯紗和經紗朝外張望。探照燈,起重機,起重龍門架,伸縮雲梯:第四等級報刊的消防員。時值皇後齣事的第二個紀念日前夕,國王要在早晨發錶聲明。在此之前他要飛迴英格蘭,迴到他妻子床邊。皇後不在花園,吃麵包和蜂蜜,而是穿著無袖長披風,癡迷於某種機器。
“噢,陛下。傢族箴言。”
依次由祖父約翰二世、父親理查德四世傳下來的傢族箴言並非有官方性質。在拉丁語中,它可能是“乾到底”,英語的意思如下:繼續乾。
“明天我乾什麼呢?艾滋病人還是癌癥病人?”
“都不是,陛下。麻風病患者。”
“麻風病患者?……噢,是的,當然瞭。”
“也可以推遲,陛下。鑒於這個日子的重要性,我也不明白為何把它安排在首要位置。”接著,他誘人地提議道,“如果您允許的話,陛下,我將調用國王的專機,兩小時後。”
“不,我最好按計劃去看麻風病患者。現在我在這裏,繼續乾。”
厄剋特-戈登對亨利九世訪問巴黎的真正目的心知肚明,但他被迫掩飾他的吃驚。盡管當下危機嚴重,國王明顯堅持前行(盡管時機糟糕,有凶惡的危險)。現在他蹙著眉頭,盤算著一係列令人著迷的推斷。
“看完麻風病患者之後——接著乾什麼?”
“中午前您還在飛機上,陛下。兩點鍾在官邸有個典禮需要您齣席:接受海德維人民的奬品。”
亨利九世又一次嚮他眨瞭眨眼睛。
“全國頭部傷害協會,陛下。接著,您要去北方”,他說,多餘地加瞭一句,“去見皇後。”
“是的,可憐的人兒。”
“我讓奧特瑞德不要掛斷電話,晚上在聖詹姆斯跟他聯絡。我們必須在這件事情上避免給人消極的印象。”他搖瞭搖頭,接著說,“我們要看看從哪裏先開始。”
“噢,巴格爾。”
厄剋特-戈登有個衝動的念頭,想伸手幫亨利九世理順眉毛上的頭發,但是這會使國王感到十分吃驚和恐懼:被一個男人撫摸。
“我感到十分對不起你,霍特爾,真心實意地”
國王離開去沐浴之後不久,布倫丹坐在休息室裏,取下角質架眼鏡,露齣腫脹,警覺的褐色眼睛。布倫丹有一個秘密:他是共和黨人,他在這裏做的一切,他四分之一個世紀一直做的都是為瞭愛,一切都為瞭愛。開始是齣於對國王的愛,後來是齣於對公主的愛。
當維多利亞四歲時……英格蘭傢族在意大利度假(一些卡斯特羅或者布拉佐),她被人帶進來嚮同行的人說晚安——穿著睡袍、睡褲和飾有流蘇的拖鞋。剛洗完澡頭發朝後,很光滑。她走到紙牌桌前,掂著腳尖,親吻瞭她的父母,然後跟另外兩個隨行人員奇佩和博偉特意打招呼告彆。當他看到她最後不再說話,環視的眼神中最終沒有包括他時,坐在稍遠處的布倫丹,依然滿懷期待從書本往上看。接著她牽著奶奶的手,轉身低著頭走瞭。讓布倫丹自己吃驚的是,他傷心地幾乎要哭齣來,感覺是徹頭徹尾的失敗——為何我那麼在乎而你卻那麼冷漠?他熱血沸騰……布倫丹意識到自己非同尋常地喜歡公主。它僅僅是美學意義上的喜歡嗎?當他欣賞她的臉時,他總感覺到自己帶著最強大的眼鏡——她日益豐滿的綫條對他而言就像硬幣上的輪廓那樣觸手可及。但是這不能解釋他在意大利舞會上的受到冷落的狀況,維多利亞去睡覺前沒有說晚安:例如,賭氣為抵製誘惑而哭泣。第二天晚上她說,“晚安,布倫丹。”一句話又讓他神清氣爽地恢復瞭。這是愛,但是是哪種愛?她十五歲,而他四十五歲。他期盼這種差彆消失,但是不可能消失。
現在布倫丹又在看公主的照片瞭,他看的既匆忙又謹慎。他為她謹慎,也為自己謹慎——因為有關他自己的信息可能齣於此。當然最重要的是伺候她,一直伺候她……布倫丹整理瞭一下自己的包,需要做些準備工作,備車去奧利機場瞭,安排國王的航班去倫敦機場,齣席跟約翰?奧特瑞德的工作晚餐。
快到孚日廣場時已經八點瞭。在樓下廚房的山形地窖裏,速溶咖啡的安全細節齣瞭問題——還有玩的撲剋牌,陌生的符號、劍和硬幣,似乎來自另外一個世界。在樓上,洛夫正在休息室的一個遠處角落處擺放桌子,前臂上搭著白色的餐巾。為兩個人準備的。帶著剛從洗浴室齣來的清香,國王用手挨個摸著傢具。在他的房間裏,你摸著的每一件東西要麼非常硬,要麼非常軟,極其貴重的硬,極其貴重的軟。
這個房子是亨利九世的親密朋友米拉波侯爵的房産。鮮為人知的是侯爵在孚日廣場還有一套公寓……
現在鍾敲響瞭,開始是接力式的,接著是同時敲響。
“洛夫,如果你願意的話”,國王說。
樓梯底部過道處鋪著地毯,靠牆擺著一個上置餐具櫃的可移動食櫥,大小如中世紀的壁爐。現在它開始轉動,嗡嗡作響的軸慢慢地往外滑。情婦的曾孫女何子珍進來瞭。
當鍾再次敲響時何開始寬衣解帶。她花瞭不短的時間脫衣服。國王已經赤身裸體,無助地躺在躺椅上,像一個即將被交換的孩子。她一邊脫,一邊用衣服撫摸他,然後用衣服裏麵的胴體撫摸他。何撫摸他,他撫摸何。他堅挺,何柔軟。何撫摸他,他也撫摸何。
突然聽到呯的一聲,是枝形吊燈震動瞭一下。
……
前言/序言
馬丁·艾米斯和他的小說
瞿世鏡
馬丁·艾米斯1949年生於英國南威爾士,父親金斯利·艾米斯是著名小說傢,母親希拉莉·巴德威爾是農業部一名公務員的女兒。馬丁十二歲時,父母離異。繼母伊麗莎白·簡·霍華德也是一位小說傢。馬丁原來和其他同齡孩童一樣,喜歡閱讀連環漫畫。繼母引導他讀簡·奧斯丁的小說,這是他最早受到的文學啓濛熏陶。馬丁曾經在英國、西班牙、美國十三所學校上學,然後在倫敦和布萊頓補習,為大學入學考試作準備。他考進牛津大學埃剋塞特學院英語係,畢業時獲一等榮譽奬。他寫的第一部小說《雷切爾文件》1973年獲毛姆奬。1975年,他擔任倫敦《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的助理編輯,齣版瞭第二部小說《死嬰》。他還發錶瞭許多書評和散文。於是他被《新政治傢》編輯部錄用,這時他纔二十七歲。後麵兩部小說《成功》(1978)和《其他人:一個神秘的故事》(1981)齣版之後,他成瞭專業作傢,並且給《觀察傢》《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紐約時報》等報刊雜誌寫文學評論。他是一位多産作傢,陸續發錶瞭下列作品:《太空侵略者的入侵》(1982)、《金錢——絕命書》(以下簡稱《金錢》)(1984)、《白癡地獄》(1987)、《愛因斯坦的怪物》(1987)、《時間箭——罪行的本質》(1991年獲曼·布剋奬提名)、《訪問納博科夫夫人及其他遊覽雜記》(1993)、《經曆》(迴憶錄,2000年獲詹姆斯·泰特·布萊剋紀念奬)、《會麵屋》(2006)、《第二平麵》(2008,關於“9·11事件”及反恐戰爭的文集)、《黃狗》(2003年獲布剋奬提名)、《萊昂內爾·阿斯博:英格蘭現狀》(2012)。2007年至2011年,馬丁在曼徹斯特大學新寫作中心擔任創意寫作課程教授。2008年,《泰晤士報》將他評為1945年以來五十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傢之一。馬丁·艾米斯結過兩次婚。他的第二位夫人伊莎貝爾·芳賽斯卡也是一位作傢。馬丁·艾米斯曾經住在倫敦肯辛頓區王後大道,他的小說時常以這個地區作背景。書中人物抱怨這裏外國遊客過多,商業氣氛過濃,反映瞭倫敦市民喪失文化根底的異化感。他像狄更斯一樣,喜歡從倫敦街頭俚語、行業切口中吸收新鮮詞匯,來豐富他的英語。這種植根於日常生活的通俗語言,被其他青年作傢、記者、讀者們紛紛仿效而流行一時。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馬丁·艾米斯闡明瞭他的文學觀念:
“如果嚴肅地加以審視,我的作品當然是蒼白的。然而要點在於:它們是諷刺作品。我並不把自己看作先知;我不是在寫社會評論。我的書是遊戲文章。我追求歡笑。
“我不相信文學曾經改變人們或改變社會發展的道路。難道你知道有什麼書曾經起過這種作用嗎?它的功能是推齣觀點,給人以興奮和娛樂。
“小說傢懲惡揚善的觀念,再也支撐不住瞭。骯髒下流的事情,當然成為我的素材之一。我寫那種題材,因為它更有趣。人人都對壞消息更感興趣。隻有一位作傢,曾經令人信服地寫過幸福,他就是托爾斯泰。似乎除他之外,再無彆人能把幸福寫得躍然紙上。
“我利用在自己周圍所看到的所有荒誕可笑的、人們所熟悉的、淒慘可憐的事情……在這些日子裏,到處存在著寒傖破舊、苦難悲慘的景象。
“闡明社會因果關係並非小說傢的事業。他們必須對他們所具有的藝術效果非常敏感。”
馬丁的處女作《雷切爾文件》被譽為青春期贊歌。這部小說的時間跨度隻有一個晚上,但是通過記憶聯想和閃迴等意識流手法,擴展瞭它的容量。主人公查爾斯·海威在他二十歲生日之夜,迴想他第一次愛情經曆。他是一位聰明、敏感的青年,渴望成為作傢。在幾本筆記本裏,他寫滿瞭描述女友雷切爾·諾伊斯的文字。通過這些筆記和其他迴憶,第一人稱敘述者查爾斯展示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機智幽默地描述他的成長過程和初戀的驚喜感受。馬丁·艾米斯認為,“在青春期,人人都感到創作的衝動——想要寫詩、寫戲劇、寫短篇小說。作傢不過是那些把這衝動繼續堅持下去的人。”
我們發現,馬丁·艾米斯的創作衝動繼續堅持著,而且他有一種黑色幽默的靈感。他的第二部小說《死嬰》,把幽默諷刺、生活墮落、荒誕暴行混雜在一起。這部小說寫六個年輕人在倫敦郊區一幢大房子裏度周末。時間跨度從星期五早晨至星期日。作者仍然使用意識流閃迴手法,來擴展六個人物的生活經曆和心理深度。當這群青年星期五聚在一起過周末時,來瞭三位美國客人。他們激起瞭大傢放蕩的欲望,在酗酒、吸毒之餘,男女混居,任意淫亂。然後是一連串暴行:毆打、虐待、謀殺、撞車。此書的平裝本改名為《陰暗的秘密》,因為《死嬰》這個標題實在太觸目驚心瞭。這部小說如實暴露瞭西方社會的陰暗麵,然而它的色情、暴力內容卻可能會引起我們東方讀者的強烈反感。
1984年齣版的《金錢》是一部非常獨特的社會諷刺小說。此書采用第一人稱敘述,主人公約翰·塞爾夫是位極端令人厭惡的反派角色,集粗野、好色、蠻橫、奸詐等惡習於一身。他的職業是製作電視廣告和色情影片。他坦言其所有的嗜好都具有色情傾嚮,包括“詛咒、鬥毆、射擊、玩女人、吸毒、酗酒、吃快餐、賭博、手淫”。塞爾夫(Self)的英文含義是“自我”,可見他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物。然而他自我意識的核心元素是金錢。他用金錢來購買一切,包括愛情。他的情人塞琳娜·斯特裏特是交際花。斯特裏特(Street)的英文含義是街道,暗示塞琳娜是齣賣色相的街頭女郎。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錢。她和塞爾夫上床,她拍三級影片,都是為瞭金錢。塞爾夫與她臭味相投。他說,“我愛她的墮落。”他們做愛時不是說我愛你,而是說錢。隻有錢纔能幫助塞爾夫達到完美的性高潮。他內心情緒很不穩定,有偏執狂。他認為塞琳娜應該有眾多情夫,這纔顯得她更夠勁,更有價值。他又總是懷疑塞琳娜對他不忠,突然間沒來由的驚恐不安、汗流浹背。約翰的父親巴裏·塞爾夫離不開毒品、女人、黃色錄像、高級餐館。他的情婦維羅妮卡是有露陰癖的脫衣舞女。他用兒子的錢來購買性愛。人與人之間沒有倫理親情,隻有金錢關係。故事發生在1981年,查爾斯親王和戴安娜王妃成婚,舉國歡慶。這是個勢利社會,金錢可以購買一切,而高尚的文化毫無意義,因此塞爾夫追求金錢而不追求藝術。他的另一位情婦瑪蒂娜·吐溫是個有文化的知識分子。她試圖引導塞爾夫欣賞高雅藝術,消減他的滿身銅臭。但是在塞爾夫眼中,印象派畫傢莫奈的作品不是藝術品,而是金錢的等價物。他的心靈已被金錢徹底地占領和腐蝕!小說的主題是金錢:描述瞭主人公如何得到它、保存它、消耗它、丟失它。在這過程中,塞爾夫日益腐化墮落、喪失自我。作者所使用的語言相當獨特,充滿著俚語、行話,彌漫著市井色情文學的特殊氣息。在字裏行間,響徹著金錢以及金錢的呼聲,令人寒心地感到這裏有一種異化壓抑的氣氛。這是一個國際性毒品文化的世界,吸食各種毒品的癮君子令人惡心,人際關係極其混雜。塞爾夫錶麵上是個文化人,暗地裏是個奸商,頻繁往返於紐約和倫敦之間,靠走私毒品牟利,小說的場景也就隨之而變換。在紐約和倫敦各有一個馬丁·艾米斯,他們似乎是作者的化身。這些知識分子是在金錢世界中僅存的批判性良知。艾米斯給塞爾夫打工,為他寫電影劇本。塞爾夫強迫他在劇本《良幣》中添加暴力色情場景。後來塞爾夫窮睏潦倒,與艾米斯下象棋賭博。艾米斯不肯手下留情,要將塞爾夫置於死地。最後,塞爾夫撞地鐵列車自殺,終於得到瞭應有的下場。他口袋裏那本用來賺錢的劇本《良幣》成瞭陪伴他走嚮死亡的絕命書。在撒切爾夫人統治下的英國,經濟暫時復蘇,貪得無厭的拜金主義成瞭流行一時的社會風尚和萬惡之源。作者對於這種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深惡痛絕。作者以“絕命書”作為副標題,發人深省。金錢的破壞性控製力籠罩一切,要想擺脫它的控製,除瞭死亡之外彆無它途。這是何等觸目驚心的警示!
馬丁·艾米斯1989年齣版的《倫敦場地》,題詞所示是獻給他父親金斯利·艾米斯的。此書篇幅五百多頁,是他最長的小說,其中蘊含的黑色幽默甚至超過瞭《金錢》。故事發生在倫敦西區拉德布羅剋叢林,時間是1999年。作品結構並不復雜。男主人公基思·泰倫特是個精力充沛、容易激動的飛鏢手。他非常迷戀他的女友妮古拉·西剋斯,又懷疑她不忠於愛情。讀者感到有一種不祥的預兆,最後果然發生瞭慘案,西剋斯被殘暴地謀殺瞭。結果發現是死者本人精心策劃,誘騙凶手殺害瞭她。在人們期盼的“至福韆年”前夕,倫敦場地上居然發生瞭如此慘劇,資本主義世界還有什麼希望!此書在1989年布剋奬評委會中引發瞭一場劇烈爭辯。兩位女性評委麥吉·琪和海倫·麥剋奈爾實在難以容忍女主人公西剋斯被殘暴殺害的血腥場麵。由於她們竭力抗辯,此書被否決瞭。另一位評委戴維·洛奇為此悔恨不已。他認為當時五位評委的意見是3∶2,此書應該入選。
1991年齣版的《時間箭——罪行的本質》是一部簡短的小說。馬丁·艾米斯藉鑒瞭庫爾特·馮內果1969年的小說《第五號屠宰場》和菲利普·迪剋1967年作品《時光倒轉的世界》中的敘事技巧。作者在此顯示齣他對自己所掌握的輝煌技巧的極端自信:整個故事用倒敘法從墳墓迴溯到搖籃,讀者必須仔細辨認那些軼事和對話,把它們顛倒的時序重新理順。在作者的顛倒敘述中,穿插瞭許多插科打諢的笑話,其五花八門的內容包括吃飯、排泄、爭吵、做愛等等;與此並行的書中人物的倒敘,涉及令敘述者苦惱的道德價值判斷。敘述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納粹戰犯,他在蓋世太保集中營裏當軍醫。他不是用其醫術救死扶傷,而是用它來蓄意殺人。他在戰後逃亡到美洲,把時光之箭倒轉過來,從死亡到齣生把人生之路重新走瞭一遍。於是死於納粹屠刀之下的猶太難民自然也活瞭過來,納粹集中營裏齣現瞭奇特的復蘇景象。食物不是從嘴裏吃進去,而是從胃裏反芻齣來。清潔工不掃垃圾,而是往地上倒垃圾。既然一切都顛倒瞭,雙手沾滿鮮血的納粹戰犯的罪行也就被漂白瞭。這種是非顛倒的態度和研製原子彈的科學傢何等相似!這部黑色幽默作品,啓發讀者去思考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那就是本書的副標題:罪行的本質——是非顛倒,人性泯滅!
1997年齣版的《夜車》是一部簡短的作品。敘述者是一位頗有男子漢氣魄的美國女偵探麥剋·鬍裏罕。小說情節圍繞著她老闆年輕美貌的女兒的自殺案件逐漸展開,總體氣氛灰暗、淒涼而充滿著不祥預感。作者炫耀他的語言天賦,隨意穿插美國本地土話、切口。評論界對此書毀譽參半。
2003年齣版的第十部小說《黃狗》與《夜車》相隔六年之久。主人公漢·米歐是演員和作傢。他的父親梅剋·米歐是極其殘暴的強盜,早已死在獄中。他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中,唯恐遇見父親生前的仇人或同夥,害怕他們對他報復。在沉重的精神壓力下,他變得十分孤僻,甚至疏遠瞭自己的妻子和女兒。一直想實施報復的科拉,指使色情演員卡拉把漢誘騙到加利福尼亞,想以色相破壞其婚姻,但未得逞。漢在加州意外地遇見瞭自己的生身父親安德魯斯。這個意外發現使科拉放棄瞭報復的念頭,因為他並非米歐的真正後代。小說把梅剋·米歐作為暴君的象徵,錶現瞭主人公如何擺脫暴君影響的過程。他渴望擺脫亡父的陰影,正如那條哀鳴的黃狗試圖掙脫背負的鎖鏈。小說傢泰勃·費希爾寫道:“我在地鐵裏閱讀此書,唯恐有人從我身後瞥見我在讀什麼……就像你喜愛的叔叔在學校操場上被當場逮住手淫一樣。”馬丁·艾米斯卻說這是他最好的三部小說之一。此書入圍當年布剋奬候選小說之列,但最終未能獲奬。
《懷孕的寡婦》原來打算在2008年問世,後來一再修訂,拓展到四百八十頁篇幅,到2010年纔正式齣版。此書的主題涉及1970年代歐美的性革命,西方世界兩性關係的規範從此改觀。然而,舊的道德倫理被摧毀瞭,新的道德倫理尚未誕生。亞曆山大·赫徵將這個過渡時期稱為“懷孕的寡婦”,暗示逝者已去,新兒未生,尚在寡婦腹中。作者以此作為本書標題。故事發生在意大利凱潘尼亞一座城堡中,主人公基思·尼亞林是一位文學專業的英國大學生。1970年夏季,他與一群朋友到意大利度假。他們親身體驗瞭男女兩性關係的變化。敘述者是處於2009年的基思本人的“超我”,即他的道德良心。與基思一起到意大利度假的有他若即若離的女友麗麗以及她那位富於魅力的閨蜜山魯佐德(這位姑娘與《一韆零一夜》傳奇中的公主同名)。基思與山魯佐德互有好感,麗麗因而開始摺磨基思。小說下半部的情節發生齣乎意料的轉摺,給基思後來的愛情生活留下瞭難以磨滅的痕跡。此書幽默、機智、感傷,是對於性革命浪潮中失去自控能力的年輕人的漫畫寫照。
2012年齣版的《萊昂內爾·阿斯博:英格蘭現狀》是馬丁·艾米斯的第十三部小說。此書似乎可以看作《金錢》的續篇,金錢魔力在此書中引發的鬧劇甚至比前者更為誇張。故事發生在倫敦迪斯頓城。主人公德斯濛德·佩珀代因住在大廈第三十三層。這位少年的同齡夥伴們在街頭打架,他卻在圖書館裏看書。他的舅舅阿斯博是個貪得無厭的流氓無賴,臭名昭著的罪犯惡棍。他以獨特的方式關懷外甥,對他諄諄告誡:男子漢必須刀不離身,與女朋友約會還不如色情挑逗管用,在鬥狗場裏贏錢的訣竅是用塔巴斯科辣醬拌肉片喂狗。然而德斯對此毫無興趣,他在書本的浪漫天地中尋求慰藉,這種娘娘腔的行為使他舅舅火冒三丈。德斯學識增長,逐漸成熟,想要開始過一種更加健康的生活。這時阿斯博買的奬券突然中瞭一億四韆萬英鎊大奬。一位工於心計的詩人模特兒委身於阿斯博,成瞭他的情婦。阿斯博腰纏萬貫而始終不改其流氓本色,然而舅甥倆的人生軌跡卻從此發生瞭劇烈變化。有人認為作者是以輕衊的目光審視大英帝國的沉淪。馬丁·艾米斯辯稱此書並非“皺著眉頭對英國評頭論足”,而是以“神話故事”為基礎的一幕喜劇,並且堅持認為他“作為英國人,深感自豪”。
英國小說傢、評論傢A·S·拜厄特認為,現代英國小說有兩種傳統。第一種傳統是前現代的現實主義。菲爾丁是這種傳統的鼻祖。這種傳統側重於小說模仿現實、記敘曆史的功能,並且通過“情節”與“人物”之間的交織來錶述,注重思維的邏輯性、時間的順序性和文字的清晰性。第二種傳統是現代的實驗主義。其遠祖可以追溯到斯特恩。這種傳統側重於小說的虛構功能,強調探索小說本身的形式結構,挖掘其象徵內涵,並且認為敘述技巧與形式結構的標新立異比思維的邏輯性、時間的順序性、文字的清晰性更為重要。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小說齣現瞭兩種傳統交匯閤流的趨勢。馬丁·艾米斯正是這股潮流的代錶人物。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說過:“我可以想象這樣一部小說:它和羅伯-格裏耶的那些小說一樣復雜微妙、疏遠異化、精心撰寫,同時又能提供節奏、情節和幽默方麵沉著而認真的滿足感,這些品質使我聯想起簡·奧斯丁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我想這是我自己正在試圖去做的事情。”馬丁·艾米斯兼收並蓄的創作方式,不僅繼承瞭英國小說的現實主義和實驗主義傳統,而且從法國羅伯-格裏耶的新小說,愛爾蘭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和美國小說傢馮內果、索爾·貝婁、納博科夫那裏藉鑒瞭不少新穎技巧。他的標新立異來源混雜而豐富多彩。在當今英國文壇,不少青年作傢深受他的影響,威爾·塞爾夫和紮迪·史密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雖然作者自嘲他的小說不過是遊戲文章,我們韆萬不要被他那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敘事技巧所迷惑。他創作的那些“諷刺漫畫”中所蘊含的社會批判和價值判斷,錶明他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嚴肅作傢。1989年春,我在倫敦英國國傢圖書館中初次閱讀馬丁·艾米斯的《金錢》時感到十分震驚。狄更斯《雙城記》的場景在倫敦和巴黎兩個城市展開,《金錢》的敘事綫索也在倫敦和紐約兩個城市之間交織。在西方的傳統觀念中,愛情是純潔的、神聖的。《雙城記》主人公席德尼·卡爾登是典型的英國紳士。他為自己心愛的女人獻齣瞭寶貴的生命。《金錢》的主人公塞爾夫簡直是個卑鄙畜生,情婦是他用金錢購買的泄欲工具。摒棄瞭聖潔的光環,愛情異化為買賣,英雄墮落為反英雄。我原來以為英國是一個具有紳士之風的國度。彬彬有禮的英國紳士,怎麼會變成塞爾夫那樣猥瑣卑鄙的惡棍?我簡直無法接受這樣的人物形象!
起初我覺得馬丁·艾米斯的小說令人反感,難以卒讀。後來我注意到,約翰·塞爾夫在小說中自稱“六十年代的孩子”。我知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歐美社會經曆過一場激進自由主義社會風暴。正是這股強烈的右傾社會思潮,衝垮瞭西方傳統道德的底綫,英雄纔會異化為反英雄,神聖的愛情纔會異化為可用金錢交換的生物本能。在六十年代,中國也經曆瞭一場“文化大革命”風暴,但這股極左社會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道德底綫的衝擊,我們又是否深刻反省過?
與英國著名小說傢多麗絲·萊辛研討當代英國小說發展,使我對此有瞭更深入的思考。她嚴肅地指齣:“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造就瞭整整一代文明的野蠻人。他們受過充分教育,掌握瞭現代科學知識,卻用它來滿足永無止境的物質欲望。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造成瞭野蠻的後果。雖然科學昌明、物質豐富、經濟繁榮,但是精神空虛、傳統斷裂、道德淪喪、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民族衝突、性彆歧視、國傢對立、戰爭災難、資源消耗、環境汙染……中國現代化韆萬彆蹈西方覆轍,必須另闢蹊徑,走自己的路。”讀到馬丁·艾米斯小說中的色情暴力場景,萊辛關於“文明的野蠻人”這個振聾發聵的警句就在我心中迴響。也許這就是閱讀馬丁·艾米斯的價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