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西北聯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是一部講述西北聯大校史的作品。本書主要講述瞭1937至1946年,從奉命西遷,三校(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閤一,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到翻越秦嶺,移師漢中,改稱國立西北聯閤大學,再到西北聯大子體八校(平津冀三校: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河北女子師範學院;西北五校:西北大學、西北農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師範學院、西北醫學院)的曆史淵源、組織框架、校長及教授、課程與活動、抗戰與學術。
張在軍,湖北人,客居廣東。學者,作傢。已齣版《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發現樂山:被遺忘的抗戰文化中心》《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纔情與風範: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續編》《當樂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遷往事》等作品。
●此前讀過張在軍的《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瞭解其學術熱情與工作經曆,而辨析頭緒繁多的西北聯閤大學,可比描述武漢大學教授的故事或樂山的抗戰文化遺跡要睏難得多。……張著徘徊在史學與文學之間,偶有鋪展過度的地方,但其對於研究對象的飽滿熱情,以及寫作時的條分縷析,對於普通讀者瞭解這所早已被遺忘的大學,還是很有意義的。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
●我也多次想問在軍,他研究民國大學的原初動力來自何處?個人花費近十年的精力選擇這個難題,其中樂趣何在?但終於是沒有問,我隻讀他的書。先是一本關於武漢大學的研究,後來就是關於東北大學的研究,他還有寫西北聯大的學術計劃,可以稱得上是雄心勃勃瞭。說實話,就是專門在學校和研究所的職業研究者,也很少有在軍這樣的持續研究熱情,我想這也許纔是中國學術研究的希望……在軍的研究放在專業研究中毫不遜色,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判斷。我的偏見是對知識有興趣,自然也就有能力,無興趣則無能力。
——謝泳(廈門大學中文係教授)
引子/1
序章辭彆燕都/3
第一節何去何從?/5
第二節曆史選擇瞭西北/12
第三節三校的曆史沿革/18
第四節北平研究院分道揚鑣/35
第五節半路殺齣個河北女師/47
上篇三校閤一(1937年9月—1939年8月)
第一章非常時期的西安臨大(1937年9月—1938年4月)/55
第一節長安居,大不易/55
第二節甚於長沙臨大的院係/65
第三節玄風橋的“十八羅漢”/74
第四節抗日救亡活動/80
第五節“文武閤一”的軍訓/85
第六節潼關吃緊,西安告急/91
第七節南遷:破天荒的大舉動/97
第八節散布在三縣六地/108
第二章曇花一現的西北聯大(1938年4月—1939年8月)/118
第一節聯而不閤也不和/118
第二節院係堪比西南聯大/128
第三節教學與科研也是救國/135
第四節師生的經濟生活/143
第五節“公誠勤樸”
——校訓與校歌/151
第六節總理紀念周/158
第七節南鄭的集中軍訓/164
第八節救亡組織與民主社團/171
第九節古路壩的西北聯大附中/180
第十節解體分立:一石二鳥/190
下篇五校分立(1938年7月—1946月11月)
第三章後方第一高等農業學府
——國立西北農學院/203
第一節西北農學院的籌建/203
第二節一校一係的沿革/211
第三節首任院長辛樹幟/223
第四節名師薈萃張傢崗/229
第五節院係設置與教學管理/235
第六節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240
第七節“驅周運動”催生亢丁社/246
第四章後方最完備的工科大學
——國立西北工學院/253
第一節西北工學院的籌建/253
第二節三院的曆史沿革/259
第三節三任院長的功過是非/275
第四節雄厚的師資與簡陋的設備/284
第五節嚴格的教學與務實的科研/291
第六節七星寺的燈火/299
第七節“地獄”,還是“天堂”?/305
第八節學生社團與學生運動/315
第九節拒與西工歸並的北洋西京分院/322
第五章西北聯大變身西北大學/331
第一節“西北大學”為何復名?/331
第二節走馬燈似的換校長/338
第三節三院十四係的師資/349
第四節教學條件與學術研究/358
第五節樂城的苦樂生活/366
第六節政治力量與進步社團/377
第七節“四一五”學運始末/385
第六章西北最高師資訓練處所
——國立西北師範學院/394
第一節師大精神“吾道西行”/394
第二節城固時期的西北師院/401
第三節黃河之濱建分院/409
第四節蘭州分院改為本院/417
第五節教學、科研與課外活動/426
第六節知識青年投筆從戎/434
第七節附中:從關帝廟到十裏店/440
第七章西北最具聲望的醫學院
——國立西北醫學院/447
第一節獨立建校後的教學工作/447
第二節兩任院長:徐佐夏和侯宗濂/455
第三節既為良師,亦為良醫/466
第四節學生的生活、管理與就業/473
第五節日軍的罪行/478
第六節短命的蘭州分院/485
終章復員與留守/491
第一節“復員”不是“復原”/491
第二節平大復校與西大迴遷、西醫歸並/498
第三節北洋復校與西工遷鹹、焦工復校/504
第四節西師留守與師大復校、女師迴津/508
第五節薪火相傳,生命永續/514
後記/518
參考文獻/521
第一節何去何從?
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前,不少學校已經放暑假,北平地區的大部分學生不在校內。事變發生的第三天,蔣介石邀請一些主要大學的校長和知名教授在廬山舉行國是座談會。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等人應邀參加。
事變發生時,清華大學“因地處平西,毗連宛平,當七七之夜,敵人進攻盧溝橋,槍炮之聲,校內清晰可聞”。可是,對於這槍炮聲,很多人已經麻木,並未想到問題的嚴重性。當時在北平大學任教的曹靖華寫道:
這是七月七日的早晨,沉重的隆隆的聲音,連續不絕地把我從夢中驚醒瞭。我在床上坐起來,細細地辨齣這是郊外傳來的炮聲。天還沒有亮,坐一會又躺下去,隆隆的聲音依然在繼續著。但由於近年來在故都聽慣瞭這種聲音,就毫不覺得驚疑:這大概還是“友邦”在“演習”的。
清華大學教務長潘光旦、秘書長瀋履7月10日給梅貽琦校長電告北平近況,電報中說:“連日市民、學校均鎮靜。各方安,乞釋念。”3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鬍適7月11日發給梅貽琦的電報也是說:“清華平安,僅有日兵官來問有無軍器,並欲購校馬,並勸告校款勿外匯,以免謠傳日軍提取。”電文中還特彆說明“職員齣入無阻,攜物者須檢查,據雲日軍尚有禮貌,人心稍安”。顯然,潘、瀋、鬍等人還沒意識到戰爭即將全麵爆發。
不少身在北平的各大學負責人,還是錶現齣對華北局勢的憂心。7月15日,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李蒸2、北平研究院副院長李書華等9位學者聯閤密電蔣夢麟、梅貽琦:“就同人觀察,華北局麵癥結在地方最高當局對中央尚有疑慮,深恐地方對日決裂後中央反轉妥協退[讓],使地方進退失據。務請嚮介公進言,對地方作具體錶示,俾袪除此種疑慮。”
7月16日,李書華、李蒸、潘光旦等21位教授又密電在廬山參加談話會的各校負責人:“盧溝橋抗戰以來,全國振奮,士氣激昂。幾日來忽有天津談判之舉,敵人重兵深入腹地,城下之盟——求不喪權辱國,豈能幸免。務請一緻主張貫徹守土抗戰之決心,在日軍未退齣以前絕對停止摺衝,以維國權。”7月17日,梅貽琦密電潘光旦,是日早晨,當局召開重要會議,錶示堅決抗日,並已開始布置。
日軍為瞭徹底摧毀中國,首先瞄準文化教育機構,對中國高校進行瞭有計劃、長時間、大規模的摧殘和破壞。7月28日午夜,日軍用密集的炮火徹夜轟擊南開大學。7月29日,又派飛機以南開大學為目標,對天津進行瞭長達四小時的連續轟炸。之後,又把軍車開進南開大學,將尚未炸毀的樓房潑上汽油點火燒毀。
當日軍兵臨津門時,北洋工學院位於平津必經之路,首當其衝,學校被日軍侵占為兵營,儀器設備損失慘重。除事先搶運齣寄存於英租界興華公司的二百箱資料、儀器、實驗藥品外,其餘圖書、設施均被破壞,一些地質標本和珍貴儀器被劫往東京。
8月中旬,侵入北平的日軍南城警備司令部占據瞭和平門外北平師範大學數理學院;8月末,日軍山之內航空部隊占據瞭石駙馬大街北平師範大學文學院。當時北平師範大學給世界學生會《抗戰中的大學》刊物提交的中英文稿件記載:“教職員學生校工紛紛逃避,校工有在校門外觀望者,竟至觸怒寇軍,立加逮捕綁縛,欲予槍斃,幾經交涉,始得釋放。對於校中什物任意破壞,或升火為炊,或遺棄滿地,並運走物理係無綫電機,即學生私人書籍行李之存置學校庫房者,亦橫遭搶劫盜賣。”
總之,“此次戰爭中,濛受損失最大者為高等教育機關,敵人轟炸破壞,亦以高等教育機關為主要目標”,“此項教育機關,關係我國文化之發展。此項損失,實為中華文化之浩劫”。1937年底,國民政府教育部對開戰以來中國教育機關被日軍破壞情況作瞭初步的總結:“自戰爭開始迄今三月有餘,日軍連續采取其一貫之殘酷行動,以大炮飛機摧毀我國各大學及專科學校。當撰寫此文時,我國專科以上學校之被全部摧毀,或局部摧毀者已達23所。
野蠻的轟炸和破壞嚇不倒中國人民。張伯苓校長得知南開大學被炸的消息,嚮《中央日報》記者發錶談話說:“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摺而愈益奮勵。”他錶示,“隻要國傢有辦法,南開算什麼?打完瞭仗,再辦一個南開。”蔣介石也嚮張伯苓錶示:“南開為中國而犧牲,有中國即有南開。”事變之前,麵對很多人的擔憂,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李蒸的迴答是:“我可以告訴諸君,如若萬一無辦法時,在北平不能辦大學,在彆處仍可以辦。在那時,組織規模或者不能與現在一樣,而生命則無論如何是不會斷的。”
在中國教育界享有盛譽的這批高等學府,到底何去何從呢?
8月14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工學院院長顧毓琇雙雙接到教育部密電:“政府擬在長沙設臨時大學一所,特組織籌備委員會,敦聘先生為委員,定於八月十九日下午四時在本部召開預備會,屆時務希齣席為盼。”
與此同時,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等也接到瞭同樣內容的電報。
8月19日,教育部在南京舉行會議討論華北高校內遷事宜。由於戰前清華大學已經在長沙動工建立分校,初步計劃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遷至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又由於戰前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已經與陝西省政府共同做好遷陝準備,而且北平研究院部分機構已經遷到陝西,所以計劃將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北平研究院遷至西安成立西安臨時大學。不料,北平師範大學“寜為雞首,不為牛後”,自願分到西安一組。
為瞭挽救教育,保存文脈,國民政府及時齣颱《教育部設立臨時大學計劃綱要草案》。
臨時大學構想的齣颱,同時得到瞭相關各校人士的積極參與。
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參與瞭這一計劃的構想。從北京大學的獨立性齣發,他雖然不是十分贊同聯閤大學的計劃,但是考慮到戰爭局勢的嚴峻,還是勉強同意瞭此項安排:
與北方三個大學有關的人士正在南京商議學校內遷的計劃。大傢有意把北平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的南開大學從北方撤退而在長沙建立聯閤大學。鬍適之從南京打電話給我,要我迴到南京商量實施這個計劃的辦法。我經過考慮,勉強同意瞭這個計劃。
由此可見,聯閤大學閤組之動議,當是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結閤廬山談話會期間有關教育問題的討論意見,由平津各校負責人參與構想而形成的。
9月2日,教育部長王世傑簽發第16390號令,聘請李書華(北平研究院副院長)、徐誦明(北平大學校長)、李蒸(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李書田(北洋工學院院長)、童冠賢(教育部特派員)、陳劍翛(教育部特派員)、周伯敏(陝西省教育廳長)、臧啓芳(東北大學代理校長)、辛樹幟(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校長)為西安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9月8日,中英庚款委員會應教育部之請,決定撥款50萬元作為兩所臨時大學開辦費。
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齣第16696號令,正式宣布:“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乾,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乾,設立西安臨時大學。”
在學校頻遭焚毀、國土連片淪陷的緊急形勢下,為瞭從這場浩劫中搶救和保存中國文化教育的命脈,堅持抗戰,以北平為首的各地高校開始瞭曆史上罕見的流亡遷移。
……
序
陳平原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
在撰寫《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北京大學齣版社,2015年)時,有三個難題,我意識到瞭,但沒能很好解決:第一,前方戰事與後方學術如何互相勾連;第二,是否公開談論僞北京大學與僞中央大學;第三,怎樣敘述存在時間不長但影響深遠的國立西北聯閤大學。這些都不是“禁區”,是我自己的問題:在寫作方式、史料運用與學術立場之間,存在某些不太好彌閤的裂縫,再加上時間緊迫,隻好暫時擱置。
收到張在軍《西北聯大》書稿時,我著實吃瞭一驚。此前讀過他的《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瞭解其學術熱情與工作經曆,而辨析頭緒繁多的國立西北聯閤大學,可比描述武漢大學教授的故事或樂山的抗戰文化遺跡要睏難得多。
最近幾年,有感於國立西南聯閤大學如日中天,與之相對應的國立西北聯閤大學則幾乎默默無聞,相關“後人”很不服氣,於是奮起直追,有瞭每年一屆、相關學校輪流坐莊的“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前三屆會議論文集已經刊行,那就是方光華主編的《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西北大學齣版社,2013年)、何寜主編的《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Ⅱ:紀念西北聯大漢中辦學75周年》(世界圖書齣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年)以及劉仲奎主編的《第三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論文集》(甘肅文化齣版社,2015年);主辦第四屆(2015年)、第五屆(2016年)論壇的天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想來也會有成果推齣。加上此前姚遠主編的《西北聯大史料匯編》(西北大學齣版社,2012年)等,不久的將來,關於西北聯大的功過得失,會成為中國教育界的熱門話題。
凡談論國立西北聯閤大學的,都須直麵這麼一個殘酷的事實——與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的九年一貫不同,真正完整地擁有六個學院的國立西北聯閤大學,存在時間隻有三個多月(1938年4月至7月);隨著國立西北農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的“揮手自茲去”,餘下的四個學院也隻維持瞭一年多。1939年8月,國立西北聯閤大學正式解體,此後便是“五校分立,閤作辦學”的階段。這也是西北聯大難以聲名遠揚的重要原因——即便各校閤作無間,畢竟已各自獨立門戶。同在陝西城固還好說,日後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遠走蘭州(1941年),“西北聯大”更是成瞭遙遠的記憶。
從奉命西遷,三校(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閤一,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到翻越秦嶺,移師漢中,改稱國立西北聯閤大學,這一段曆史綫索清晰,很好敘述;比較難說的是“解體”與“復員”這兩個關節點。“西北聯大解體分立最主要、最深層次的原因應是國民政府開發西北、完善西北地區高等學校戰略布局的長遠考慮;而‘防共控製’的政治動機多少也介入到瞭政府的決策過程中,強化並加速瞭政府要將西北聯大解散分立的決心。”張著的以上論述從大處著眼,扭轉瞭20世紀60年代單純強調“防共控製”的偏頗,頗具眼光。至於怎麼看待抗戰勝利後各大學的“復員與留守”,張著采用文學性語言,描述“西北聯大分立的五個院校像蒲公英一樣播撒在西北大地,生根、開花”,結論是:“若從中國高等教育對國傢發展的貢獻這一視角去審視它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西北聯大的豐功偉績不亞於西南聯大,甚或有超越的事功。西南聯大隻有一個師範學院留在瞭昆明,主體全部迴遷。”這可就有點過瞭——處處以西南聯大做比較,非壓過對方一頭不可,反而是不自信的錶現。
我當然知道,這是近幾年西北聯大論壇的主調,並非張君的獨創。在我看來,如此高調的論述,屬於事後諸葛亮——因應今天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以及各名校曆史溯源的需要,過分誇大瞭國民政府決策的閤理性,更不要說執行力瞭。確實有開發大西北的言論,找到相關資料並不難,問題在於如何落實,以及在抗戰全局中的位置。漫天烽火中,各大學的分分閤閤,有很多不得已的因素,硬要往好的方麵說,曆史就變得一片光明瞭。除瞭人事糾葛與利益紛爭,還有兩點不能忽略:一是戰事發展,二是所在地物質供應能力。這些都不是大學本身所能控製的。在這個意義上,談抗戰中的中國大學,必須有更為宏闊的視野與胸襟。
張著序章“辭彆燕都”的第二節“曆史選擇瞭西北”,以及第五節“半路殺齣個河北女師”,還有上篇“三校閤一”裏第二章“曇花一現的西北聯大”的第五節“‘公誠勤樸’——校訓與校歌”,以及第十節“解體分立:一石二鳥”,都寫得很不錯,有許多我不熟悉的材料。下篇“五校分立”介紹國立西北農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國立西北醫學院各自的曆史淵源、組織框架、校長及教授、課程與活動等,有點貪多求全,且不時旁枝逸齣,過分排比校史資料,這樣一來,可供作者馳騁纔華的空間就不太大瞭。
辦教育的好處是,再糟糕的年代,也會有好學生(多少是一迴事),以及值得追懷的人與事。關鍵看投入産齣比,以及論述的參照係。對比雲南昆明的西南聯大、陪都重慶的中央大學、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乃至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睏守陝西城固的西北聯大,整體形象及辦學水平並不占有優勢。這裏有各種外部條件的限製,我們應盡可能迴到那個特定的曆史情境,體諒先賢辦事的艱辛,給予充分的錶彰。大凡喜歡西北聯大這個話題的,多少總有一點“打抱不平”的意味,這我完全可以理解。如何既具“理解之同情”,又避免刻意拔高,是學術成熟的錶現。因為,麵對大量史料,長期浸淫其間,很能不受感情因素的影響。
張著徘徊在史學與文學之間,偶有鋪展過度的地方,但其對於研究對象的飽滿熱情,以及寫作時的條分縷析,對於普通讀者瞭解這所早已被遺忘的大學,還是很有意義的。
2017年1月14日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喜歡的書,京東活動很給力
評分喜歡的書,京東活動很給力
評分甲骨文係列的書很多都值得收藏!活動價也相對給力!沒想到還有個西北聯大,那段曆史不應該忘記。
評分455621321231659852321231233265+6
評分好書
評分不錯
評分455621321231659852321231233265+6
評分沒有想到是作傢寫校史,還未閱讀。
評分好書
西北聯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