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內科11:琅嬛青囊要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內科11:琅嬛青囊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撰> 著,[清] 陳太初< 編,李亞軍,張星,張建偉 校
圖書標籤:
  • 中醫
  • 內科
  • 古醫籍
  • 琅嬛青囊要
  • 醫史
  • 傳統醫學
  • 養生
  • 臨床
  • 醫學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7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88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1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字数:1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琅嬛青囊要》,清·陳太初編撰,成書於清嘉慶九年(1804)之前,共4捲,前3捲皆為醫論,涉及內、外、男等多科疾病的病機和治法,共載醫論98條;捲四為方論,載方共321首,其中秘方83首。本次整理以清嘉慶九年(1804)抱蘭軒刻本為底本。

目錄

捲之一
治虛損論
節論脾胃方
論眩暈條
論怔忡條
論驚恐條
治怔忡驚恐論
論三消乾渴條
論不寐條
論痰飲條
論濕證條
論黃疸條
論痞滿條

捲之二
論泄瀉條
論下痢條
積垢
五色
裏急後重
大孔腫痛
口渴
禁口
論陰陽疑似
論積聚條
論風痹條
曆節風痛
厥逆
屍厥
論非風
論有邪無邪
論肝邪
論氣虛
論痰之本
論經絡痰邪
論治痰
論氣血
論用藥佐使
論經髒
論真中風
論古今中風之辨
論續命等湯
雷公三條
痙證
古法治風權變
論傷寒條
傷寒三證
辨陽證陰證
三陽陽明證
三陽陰證
闢李子建傷寒十勸
治法
治虛邪法
補中亦兼散錶
寒中亦兼散錶
傷寒三錶法
闢傷寒無補法論
傷寒三錶法
闢傷寒無補法論
病宜速治
溫暑
取汗
逐邪三法
傷寒諸證
傷寒看目
傷寒舌色辨
傷寒傳經辨
傷寒閤病並病
閤病並病治略
傷寒胸脅腹滿
傷寒衄血
傷寒蓄血
熱人血室
勞力感寒
動氣
戰汗
頭汗
麻黃桂枝發汗止汗辨
嘔逆

捲之三
論呃逆條
論霍亂條
喘促
反胃
噎膈
嘈雜
吞酸
惡心
噯氣
論瘧疾條
治瘧
厭瘧
截瘧
溫瘧
癉瘧
癉瘧
瘴瘧
論瘟疫條
……
捲之四

精彩書摘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內科11:琅嬛青囊要》:
  脾胃為水榖之海,得後天之氣也。何者?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於水榖之養。非精血無以植形體之基,非水榖無以成形體之壯。精血之司在命門,水榖之司在脾胃。故命門得先天之氣,脾胃得後天之氣也。水榖之海,本藉先天以為主,而精血之海,尤賴後天以為資。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氣有不足者,苟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且人之情性、資質,無一不關於胃氣。蓋土性厚重,而輕薄者少胃氣;土色蒼正,而夭韶者少胃氣。是知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一身之本。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此養生傢必當以脾胃為先,而脾胃受傷之處,所不可不察也。脾胃之傷於外者,唯勞倦最能傷脾,脾傷則錶裏相通,而胃受其睏者特甚。脾胃之傷於內者,惟憂思忿怒最能傷心,心傷則子母不通,而化源胲膈者為甚。昔有柳君公度善於攝生,或問其緻壽之術。則日:我無他也,但不以氣海暖冷物熟生物,亦不以元氣佐喜怒耳。此善養脾胃之道,所以即能緻壽。故凡欲察病者,必當察其胃氣;欲治病者,必當常管胃氣。胃氣無損,一無可慮。奈何今人習矣不察,初不知元氣、胃氣為何物,一味止知攻病,開聲便說有火,以緻敗人胃氣,絕人榖氣,不可勝數。殊不知病之與命,孰為重輕?正之與邪,孰為緩急?且此中的確之用,孰者宜先,孰者宜後,自有一定之標準,而非可以意妄求者也。
  《玉版》篇日:人之所受氣者,榖也;榖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榖氣血之海也。海之行雲氣者,猶天下也;胃之齣血氣者,猶經隧也。經隧,五髒六腑之大絡,迎而奪之而已矣。是故治病者當以奪胃之功為第一。
  脾胃有病,自宜治脾。然脾為土髒,灌溉四旁,是以五髒之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皆有五髒之氣。此其互相為用,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治五髒,即所以調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進胃強,即所以安五髒也。今人但知參、苓、枳、術、山楂、麥芽、厚樸、神麯之類乃為脾胃之藥,而不知風、寒、濕、熱皆能犯脾,飲食、勞倦皆能傷脾。如風邪勝者宜散之,則麻黃、桂枝、柴鬍、乾葛之類皆是也。寒邪勝者宜溫之,則桂、附、乾薑、丁香、茱萸之類皆是也。熱邪勝者宜寒之,則芩、連、知、柏、梔子、石膏之類皆是也。濕邪勝者宜燥之,則蒼術、白術、半夏、豬苓之類皆是也。飲食停積者宜行之,則三棱、蓬術、大黃、芒硝之類皆是也。勞倦內傷者宜補之,則參、苓、白術、杜仲之屬皆是也。然髒腑雖分十一,而同有陰陽,同此氣血。況太陰常多血少氣,陽明常多血多氣。使此中之血瘀,則承氣、抵當之類總屬脾胃之藥,使此中之血虛,則凡四物、五物之飲又孰非脾胃之藥乎?且夫五髒之邪皆通脾胃,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實,單平肝氣可也;肝強脾弱,捨肝而救脾可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熾盛.清火可也;心火不足,補火以生脾可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氣壅塞,當泄肺以蘇脾之滯;肺氣不足,當救肺以防脾之虛。腎邪之犯脾者,脾弱則水能反剋,救脾為主;腎虛則啓閉無權,壯腎為先。至若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能納而不能化,則脾虛之兆已見。既不能納,又不能化,則脾胃之氣俱虧,即速投以迴陽大補之方猶恐不及,而顧欲以楂、苓、枳、術之屬,冀收效於脾胃間乎?
  ……

前言/序言

  中醫藥古籍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醫學傳承數韆年的知識寶庫,凝聚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法、生命理論和醫療經驗,不僅對於傳承中醫學術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更是現代中醫藥科技創新和學術進步的源頭和根基。保護和利用好中醫藥古籍,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醫學術的必由之路,事關中醫藥事業發展全局。
  1949年以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開展瞭係統的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在北京成立,負責指導全國的古籍整理齣版工作。1982年,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召開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會議,製定瞭《古籍整理齣版規劃(1982-1990)》,衛生部先後下達瞭兩批200餘種中醫古籍整理任務,掀起瞭中醫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對中醫文化與學術的弘揚、傳承和發展,發揮瞭極其重要的作用,産生瞭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齣進一步加強古籍整理、齣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護為主、搶救第一、閤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2009年《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乾意見》指齣,要“開展中醫藥古籍普查登記,建立綜閤信息數據庫和珍貴古籍名錄,加強整理、齣版、研究和利用”。《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強調繼承與創新並重,推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
  2003-2010年,國傢財政多次立項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開展針對性中醫藥古籍搶救保護工作,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設立全國唯一的行業古籍保護中心,影印搶救瀕危珍本、孤本中醫古籍1640餘種;整理發布《中國中醫古籍總目》;遴選351種孤本收入《中醫古籍孤本大全》影印齣版;開展瞭海外中醫古籍目錄調研和孤本迴歸工作,收集瞭11個國傢和2個地區137個圖書館的240餘種書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醫古籍現狀,確定國內失傳的中醫藥古籍共有220種,復製齣版海外所藏中醫藥古籍133種。2010年,國傢財政部、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設立“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項目”,資助整理400餘種中醫藥古籍,並著眼於加強中醫藥古籍保護和研究機構建設,培養中醫古籍整理研究的後備人纔,全麵提高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
  在此,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成立瞭中醫藥古籍保護和利用專傢組和項目辦公室,專傢組負責項目指導、谘詢、質量把關,項目辦公室負責實施過程的統籌協調。專傢組成員對古籍整理研究具有豐富的經驗,有的專傢從事古籍整理研究長達70餘年,深知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艱巨性與復雜性,履行職責認真務實。專傢組從書目確定、版本選擇、點校、注釋等各方麵,為項目實施提供瞭強有力的專業指導。
《醫海明燈:中國古醫籍精粹導讀》 捲首語: 浩如煙海的中國古醫籍,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薪火相傳的生命之光。其中蘊藏著無數先賢的經驗與哲思,對於理解人體、防治疾病、養生延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然而,時移世易,古籍的語言、觀念、書寫方式,常常讓現代讀者望而卻步。本套《醫海明燈:中國古醫籍精粹導讀》係列,正是為瞭架起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帶領廣大醫者、學人、乃至對中國傳統醫學感興趣的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領略中華醫學的博大精深。 本書係並非對某一部特定古籍的簡單復述或解讀,而是以廣闊的視野,從浩如煙海的中國古醫籍中,精選齣在醫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臨床實踐中影響深遠、思想體係中獨具特色的經典著作,進行深入淺齣的導讀與梳理。我們旨在揭示這些古籍的核心思想、主要論點、臨床應用價值,並結閤現代醫學的視角,探討其傳承與發展的可能性。 本叢書並非僅限於對某個具體疾病的治療方藥進行羅列,而是更側重於梳理和闡釋中國古代醫學在認識疾病、診斷方法、治療原則、養生理念等方麵的整體性思維和獨特體係。我們相信,理解瞭這些根本性的東西,纔能真正把握住中醫的精髓,並靈活運用於當代的醫療實踐。 本書係宗旨: 1. 傳承經典,啓迪智慧: 旨在讓更多人瞭解和認識中國古代醫學的輝煌成就,挖掘其蘊含的寶貴經驗和深刻智慧,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2. 梳理脈絡,體係化呈現: 不局限於孤立的醫案或方劑,而是努力勾勒齣中國古代醫學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學派的發展脈絡和思想演變,展現其體係的完整性。 3. 深入淺齣,易於理解: 針對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輔以恰當的注釋和闡釋,力求使深奧的醫學理論和古籍內容變得易於理解和接受。 4. 結閤臨床,強調應用: 在介紹理論的同時,注重挖掘古籍中的臨床經驗和實用價值,探討其在現代醫療保健中的實際意義。 5. 鑒古知今,促進發展: 鼓勵讀者在學習古籍的基礎上,結閤現代醫學的進展,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創新性發展,為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貢獻力量。 本書係內容構成(以係列整體而非單一捲冊為視角): 本書係將圍繞中國古代醫學的核心領域,分門彆類,精選代錶性古籍進行導讀。其內容將涵蓋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麵: 一、 基礎理論與哲學思想篇: 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的係統闡釋: 深入剖析《黃帝內經》等奠基性著作中關於人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論述。我們將詳細解讀五行生剋製化在生理病理中的體現,髒腑之間的聯係與製約,經絡在氣血運行、濡養全身中的作用。 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的邏輯構建: 追溯“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緻病因素的古代理念,闡釋“邪正鬥爭”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動態過程。重點梳理“辨證論治”這一核心診療思維模式的形成與演變,解讀“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不同辨證體係的內涵與外延。 精氣神與養生哲學的探究: 探討中國古代醫學對“精”、“氣”、“神”三大生命要素的獨特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係統性養生學說。我們將迴顧《道德經》、《莊子》等哲學著作中對生命奧秘的啓示,以及《養生論》、《服氣導引法》等醫學著作中具體的養生方法和理念。 二、 臨床診療方法與技術篇: 望、聞、問、切的精妙運用: 詳細解析“四診”在古代醫學診斷中的具體方法和要求,如望神色、觀形態、聞聲嗅味、問病史,以及脈象的細緻分類與臨床意義。我們會結閤一些名醫的診脈經驗,展現四診閤參的嚴謹性。 方劑學的理論源流與藥物配伍原則: 追溯方劑學的發展曆史,介紹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等著作中方劑的組方思路和配伍原則。我們將深入理解君臣佐使的配伍藝術,以及藥物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理論在方劑組成中的體現。 針灸、推拿等外治法的原理與實踐: 介紹中國古代針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外治法的理論基礎,如經絡穴位的分布與作用,以及不同病癥的適用方法。我們將藉鑒曆代針灸名傢的經驗,展現這些療法在緩解疼痛、調和氣血、防治疾病方麵的獨特優勢。 三、 各科疾病診療專篇: 內科疾病的辨治思路: (此處為與用戶提供圖書名稱區分的重點,將不涉及“內科11”中的具體內容)我們將係統梳理中國古代醫學對內科常見疾病,如“咳嗽”、“胸痹”、“腹痛”、“泄瀉”、“水腫”、“發熱”等,從病因、病機、辨證到治法方藥的完整診療體係。例如,我們會探討對“肺癆”的認識,分析其與“勞瘵”、“虛損”等概念的關聯,以及曆代醫傢對治療的各種方略。還會涉及對“中風”的理解,包括其與“肝風”、“痰濁”、“氣虛”等病機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相應的治法。 婦科、兒科、五官科等疾病的特色診治: 介紹中國古代醫學在婦科(如月經不調、帶下、妊娠、産後病)、兒科(如小兒驚風、疳證、麻疹)、五官科(如眼疾、耳疾、鼻疾)等領域的獨特理論和臨床經驗。我們將著重分析這些專科疾病與整體生理病理的相互關聯,以及中醫在個體化治療方麵的優勢。 溫病、雜病等辨治體係的演進: 梳理溫病學說的發展曆程,介紹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傢對“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等理論的貢獻,以及對急性傳染病的認識和防治經驗。同時,我們將探討古代醫學對疑難雜癥(雜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展現中醫在復雜疾病麵前的探索精神。 四、 養生保健與長壽之道篇: 飲食養生與食療方鑒: 介紹中國古代醫學對食物性味、功用、禁忌的認識,以及“藥食同源”的養生理念。我們將精選經典食療方,闡釋其針對不同體質和病癥的食療原理。 起居有常與情誌調養: 探討古代醫傢關於順應四時、起居有節的養生原則,以及“情誌緻病”的理論。我們將介紹曆代養生傢在心理調適、情緒管理方麵的智慧和方法。 導引吐納與運動養生: 介紹中國古代流傳的各種導引、吐納、太極拳等運動形式,分析其在強身健體、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方麵的作用機製。 本書係特色: 1. 曆史跨度廣: 涵蓋從先秦諸子到明清的各個重要曆史時期,展現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脈絡。 2. 選本權威性高: 所選醫籍均為醫學史上的經典著作,經過曆史檢驗,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價值。 3. 解讀深入性強: 並非簡單介紹,而是深入剖析古籍的思想精髓、理論體係和臨床應用。 4. 語言通俗化: 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力求使普通讀者也能理解和受益。 5. 注釋詳盡: 對古籍中的生僻字、詞、典故進行詳細注釋,幫助讀者掃除閱讀障礙。 6. 結閤現代視角: 在尊重古籍原意的基礎上,嘗試用現代醫學的語言和視角進行解讀,促進古今醫學的對話。 結語: 《醫海明燈:中國古醫籍精粹導讀》係列,願成為您探索中國傳統醫學奧秘的忠實嚮導。我們堅信,通過對這些寶貴醫學遺産的深入學習和理解,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維護自身的健康,更能從中汲取智慧,為當下乃至未來的醫學發展,貢獻一份獨特的力量。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智慧之旅,也是一次對生命本源的深刻探索。希望本書係能點亮您心中的醫學之燈,照亮您通往健康與智慧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中醫的博大精深充滿好奇,但很多古籍的晦澀語言和繁復篇章常常讓我望而卻步。而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恰恰解決瞭這個問題。單單是“內科11”這個標識,就讓人感受到它係統性和專業性。我雖然沒有詳細翻閱具體的病癥和方劑,但從封麵和整體編排上,就能體會到編纂者嚴謹的態度和對傳統醫學的敬畏。那種精美的排版、清晰的注釋,以及背後可能蘊含的數年心血,都讓人由衷贊嘆。作為一名對中醫感興趣的讀者,我更看重的是知識的傳承和普及,而這套叢書無疑在這方麵做齣瞭卓越的貢獻。它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古老的智慧和現代的求知者,讓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經典,如今觸手可及。即使我目前還沒有深入研究其中的具體內容,光是這份厚重感和學術氣息,就足以讓我感受到它的價值。我相信,隨著我學習的深入,這本書一定會成為我案頭必備的參考。

评分

我是一個對曆史文化情有獨鍾的愛好者,尤其對中國古代的學術思想和科技成就有著濃厚的興趣。偶然間翻看到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雖然我不是醫學專業人士,但僅從其“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的宏大命名,以及“內科11”這個具體的分類,便能想象其內容的廣博與精深。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緻研讀“琅嬛青囊要”這一捲,但可以預見,這其中所承載的必定是中國古代醫學智慧的精華。這種對經典文獻的係統整理,本身就是一項功在韆鞦的事業。它不僅是對曆史的尊重,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我喜歡那種能夠觸摸到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蘊的圖書,而這套叢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份情懷。即使我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專業術語,但它所代錶的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嚴謹細緻的編纂風格,都讓我深感敬佩。我相信,對於任何一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來說,這套叢書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评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閱讀它的經典著作。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就是這樣一套非常有意義的書籍。我還沒有來得及去細細品讀“琅嬛青囊要”中的具體內容,但從“內科11”這個分類,我能感受到它在整個中醫體係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我本身不是醫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但我對中國古代的科技和哲學思想非常感興趣。而中醫,無疑是中國古代智慧的重要載體之一。看到這樣一套係統地整理和齣版古代醫籍的叢書,我感到非常振奮。它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寶庫,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即使我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專業術語,但它的存在本身就非常有意義,它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智慧,感受中醫文化的獨特魅力。我相信,對於任何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來說,這套叢書都具有不可多得的價值。

评分

拿到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特彆是“內科11”這一捲,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專業”。雖然我接觸中醫的時間尚短,但深知經典古籍的價值。對於“琅嬛青囊要”這本具體的書,我雖然還沒有時間去深入研讀其中每一個字,但僅從它作為“內科”捲中的一部分,就足以看齣其內容的重要性。我之前讀過一些零散的中醫科普讀物,總覺得缺乏係統性。而這樣一套整理匯編的叢書,能夠讓讀者在一個清晰的脈絡下,逐步深入地瞭解中醫的內涵。即使我可能無法完全掌握其中的方劑和治療方法,但它提供的原始文本、詳細注釋以及可能的校勘,對於理解中醫的發展脈絡、思維方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對其中蘊含的醫理和智慧充滿期待,相信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深入瞭解中醫的窗戶,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的理念。

评分

每次翻開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都有一種進入時光隧道的錯覺。特彆是“內科11”這一捲,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琅嬛青囊要”的具體篇章,但光是這份沉甸甸的厚度,以及其中蘊含的古老智慧,就足以讓我肅然起敬。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知識,往往隱藏在那些曆經時間考驗的經典之中。而這套叢書,正是將這些珍貴的寶藏一一呈現齣來。它不僅僅是醫學文獻的簡單堆砌,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我喜歡它那種嚴謹認真的編纂態度,以及對古籍的尊重和保護。即使我目前還無法完全領略其中的精妙之處,但它所傳達的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以及對中華傳統醫學的敬畏之心,已經深深打動瞭我。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我一定會花更多的時間來探索這本書中的奧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