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硬木傢具傳統修復技法》語言樸實,圖文並茂,讀之親切易懂。用飽含情感的口述風格,將父子多年積纍的修復技法和經驗,作瞭細緻人微的形象描述。將工具、材料、技法乃至乾活時的身心感受娓娓道來,並講述瞭木工曆史及自傢故事,涉獵廣泛有趣,讀之毫無生澀之感。
更可貴之處在於,文中還用瞭很多舊時修復匠師們隨口常說的行話。把這些幾近失傳的“活化石”術語見之文字,成為古典傢具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料。
作者簡介
王繼眾,1952年齣生,北京人。1969年在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學習木工大木作10年。1979年在北京龍順成硬木傢具廠拜王庚祥先生為師,專習古舊硬木傢具修復技術,至今從事古傢具修復工作30餘年,親手修復古舊傢具不計其數。通過他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他在傳統硬木傢具修復的技法上不斷摸索,積纍瞭豐富的修復經驗。他求真務實、技術精湛,通曉各流派硬木傢具的結構造型特點,曾參加故宮博物院館藏木器和人民大會堂西藏廳傢具的修復。2016年獲得中華木作大師稱號。
王嶽,1982年齣生,2007年1月畢業於北京市房地産職工大學,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專科,2010年7月北京交通大學藝術設計本科畢業。現為北京玩具協會會員、北京市民間工藝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在父親的熏陶下,耳濡目染,自幼喜歡古傢具。從19歲開始隨父學習硬木傢具修復技術,並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修瞭和古傢具極為接近的中國古建築課程,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經十幾年的努力,已能獨立進行古1日傢具修復。結閤所學古建知識,用榫卯連接方式自製微縮古建模型,於2012年12月在中華世紀壇參力口匯報展齣。2015年被評為北京市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産明清硬木傢具修復技藝傳承人。2016年獲得中華高級木作師稱號。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概論
壹 硬木傢具修復工具及應用
貳 硬木傢具材質
叁 硬木傢具的榫卯結構
肆 硬木傢具的修復
伍 硬木傢具修復辨析
附文
後記
前言/序言
王繼眾、王嶽父子撰寫的《硬木傢具傳統修復技法》是本好書,是本珍貴的好書。
古典傢具修復技藝,是曆代匠師口口相傳的,能化腐朽為神奇的中華絕技。那些殘破如柴的古舊傢具,經修復後便會變得光燦如新!這手藝如點土成金般令人驚嘆。
在我小時候,全傢夏日在院子裏吃飯總圍著一張彎腿小桌,但這張老舊小桌殘破的幾乎散瞭架,擺放時總會有部件脫落下來,重新敲打組裝它便成瞭我們費事的飯前“儀式”。後來,母親終於抱著一堆散件去瞭金魚池附近的一傢鋪子修理。不久,一張端正油亮的修好的異常堅固的“新桌”擺在瞭院中。後來我纔知道,那間整日叮當作響的鋪子是魯班館街上修古舊傢具的作坊。
魯班館是北京天壇附近的一條街巷,明清以來街上聚集著幾十傢修製古典傢具的店鋪作坊。因街中建有魯班祠和木業會館,故人們稱其為“魯班館”。
清末,宮中裁撤造辦處,一批手藝高超的匠師,把宮中絕技帶到瞭這裏。在那動蕩的年代,京城許多珍貴的古舊傢具大都在此流落輾轉。因清代造辦處的匠師都是皇傢從全國優選徵調來的,能綜閤體現全國的最高水平,故魯班館的木工技藝也就兼容瞭蘇、廣、閩、晉等各地流派的工藝精華。可以這麼說,當初魯班館的匠師,大都是身懷絕技,見過世麵的良工哲匠。
王繼眾的恩師王庚祥老人,便是魯班館最後一代修復名師。後來,魯班館店鋪作坊閤營成瞭北京“龍順成”硬木傢具廠。王庚祥老人仍是廠內有名的修活高手。
其實,王庚祥也是我的老師之一。因我們住得近,他退休後也為我修過很多古舊傢具,我對古典傢具的很多知識和理解,就是從老人那裏得到的。
王繼眾年輕時師從王庚祥學習修理硬木傢具,深得王庚祥魯班館技法真傳。王嶽在學習瞭古建專業後,又隨父學藝,獨立操作修復古舊傢具已十幾年,其理念技法直承父輩,繼承瞭魯班館技藝精髓。
近年來,王嶽又以現代人的文化意識和擔當,悉心整理父親所傳的傳統修復技法。挖掘梳理,照相繪圖,經曆數載,幾易其稿,終成此書。
此書語言樸實,圖文並茂,讀之親切易懂。用飽含情感的口述風格,將父子多年積纍的修復技法和經驗,作瞭細緻人微的形象描述。將工具、材料、技法乃至乾活時的身心感受娓娓道來,並講述瞭木工曆史及自傢故事,涉獵廣泛有趣,讀之毫無生澀之感。
更可貴之處在於,文中還用瞭很多舊時修復匠師們隨口常說的行話。把這些幾近失傳的“活化石”術語見之文字,成為古典傢具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料。
書小意義大,它結束瞭韆百年來古舊傢具修復技藝傳承隻能靠師徒間“口口相傳”的曆史,使曆代匠師用智慧心血積纍的珍貴技法不緻失傳,也使這門維護著中國古典傢具文明之光百年傳繼的精湛手藝得以書麵記載。它嚮更多的有心瞭解、學習、研究這門技藝的人開啓瞭一扇方便之門。
曆史上很多技術書籍都是由會寫字但又沒技術實踐的文人撰寫的,把道聽途說得來的技法寫成文字,總會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含混和謬誤,而這本書則是由會操斤弄鋸的兩代技術人用多年的實踐和經驗寫就,是他們父子心血的真誠傳授。故此書清晰可靠,不妄不虛。
望這本凝結著三代人切身感受和實踐經驗的,承載著京城魯班館古法修復傳統技法的好書,廣為流傳。願其為中華文明的傳繼,發齣異彩光芒。
《中世紀歐洲手抄本插圖藝術探源》 圖書簡介 一、 導言:光影中的信仰與知識的載體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世紀(約公元5世紀至15世紀)歐洲手抄本插圖藝術的起源、發展、風格演變及其背後的文化、宗教和社會意義。在印刷術尚未普及的時代,手抄本不僅是知識傳承的唯一途徑,其精美絕倫的插圖更是那個時代藝術、信仰、政治權力的集中體現。本書旨在通過對大量珍貴手稿的細緻分析,揭示這些“流動的圖書館”中隱藏的視覺語言和工藝秘密。 我們將從早期基督教晚期的手抄本傳統齣發,考察古典遺産如何被基督教化,並逐步演化齣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藝術形式。重點關注手抄本插圖從單純的文本注釋,發展成為獨立的、敘事性極強的視覺藝術的過程。 二、 早期與加洛林文藝復興的奠基(公元500-900年) 本章將聚焦於愛爾蘭和英格蘭的“島嶼藝術”風格,如著名的《凱爾斯的書》(Book of Kells)。我們將詳細解析其標誌性的纏繞紋飾(Interlace)、動物變形(Zoomorphic forms)以及復雜幾何圖案的構造原理。這種風格融閤瞭凱爾特本土的金屬工藝傳統與地中海的裝飾母題,形成瞭早期中世紀最具原創性的視覺錶達。 隨後,我們將轉入查理曼大帝推動的“加洛林文藝復興”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古典羅馬藝術的復興成為主題。重點分析瞭卡洛林王朝的抄寫中心,如圖爾斯(Tours)和蘭斯(Reims),以及在這些地區發展齣的更加清晰、寫實的肖像畫和福音書插圖。我們將比較它們與早期拜占庭藝術之間的影響與區彆,特彆是人物造型和空間處理上的變化。 三、 羅馬式藝術的地域性與敘事張力(公元1000-1150年) 進入羅馬式時期,手抄本藝術展現齣強烈的地域多樣性和宗教教化目的。本章將細緻考察不同地區的風格特徵: 1. 德國和意大利的宏大敘事: 分析以《希爾德斯海姆的本篤會士聖經》為代錶的作品,探討其厚重、充滿力量感的綫條和對《啓示錄》等末世主題的生動刻畫。 2. 法國的《聖徒傳》與小型化趨勢: 考察在修道院外新興的世俗抄寫作坊(Scriptoria)的齣現,以及插圖尺寸的相對縮小和敘事焦點從宏大曆史轉嚮個人聖徒事跡的變化。 3. 裝飾母題的演變: 詳細研究捲軸邊飾(Borders)中“怪獸”(Grotesque)的齣現,這些非理性、充滿想象力的生物如何象徵著原始的混沌或異端,以及它們在視覺上如何框定神聖文本。 四、 哥特時代的輝煌與世俗化(公元1150-1500年) 哥特時期是手抄本藝術的巔峰,也是其嚮世俗化轉型的關鍵階段。本章將側重於以下幾個核心領域: 1. “自然主義的曙光”: 分析受13世紀意大利繪畫(如喬托)影響,手抄本插圖中光影處理、人物情感錶達和三維空間感的顯著提升。我們將考察“聖母像”描繪中母性溫情的引入,以及服飾褶皺處理的寫實化。 2. 巴黎的藝術中心地位: 重點研究巴黎大學周邊的世俗抄寫市場,特彆是“教授版聖經”(Bibles Moralisées)和“私人祈禱書”(Books of Hours)的盛行。後者以其精細的日程場景、季節勞作圖和貴族肖像,成為瞭研究中世紀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 3. 法蘭德斯與“細密畫的革命”: 深入探討15世紀早期,以林堡兄弟(Limbourg Brothers)為代錶的佛蘭德斯畫師如何將油畫的透明感和對光綫的精妙捕捉引入到微縮畫中。本書將詳述他們如何利用蛋彩和礦物顔料模仿油畫的層次效果,以及這種技術革新對早期荷蘭繪畫産生的深遠影響。 五、 工藝揭秘:材料、技術與工匠的秘密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對創作技術的細緻復原性分析。我們將揭示手抄本製作的完整流程: 1. 羊皮紙的準備: 從動物皮的挑選、浸泡、颳擦到拋光,以及如何根據文本需求裁切和摺疊羊皮紙以形成“書帖”(Quires)。 2. 顔料的獲取與製備: 追溯黃金(金箔與金粉)、群青(天然青金石)、硃砂和各種植物染料的來源和研磨工藝。本書將詳細闡述“媒介劑”(Binder)——如蛋清、阿拉伯樹膠——如何影響顔料的附著力和最終的光澤。 3. “彩飾”(Illumination)的層次: 區分“抄寫員”(Scribe)、“書法傢”(Calligrapher)和“彩飾師”(Illuminator)各自的職責,並剖析彩飾師如何從打底稿、鋪設金屬箔、著色到最終的描邊和高光點綴的精細步驟。 六、 結語:中世紀藝術的永恒遺産 本書最後將總結中世紀手抄本插圖藝術作為中世紀文化百科全書的地位,並探討其在文藝復興早期如何被印刷品取代,但其美學原則和敘事技巧卻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後世的版畫和早期油畫的發展。通過對這些脆弱而華麗的文本的重構與解讀,我們得以窺見一個信仰至上、技藝登峰的失落世界。 讀者對象: 藝術史、中世紀研究、書籍史、宗教文化研究的學者、學生,以及對手工藝復原和中世紀生活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 字數: 約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