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建國以來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一流學者著作的首次整體呈現
《意義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這本文集收錄瞭作者寫於2004-2016年的單篇作品。文體不拘一格,包括論文、譯文、研究綜述、課堂報告和書評。主要內容分為三編和附錄,即第一編“意義與無意義”關注“意義”問題,第二編“可見與不可見”關注“視覺”的問題,第三編“東與西”屬擴展研究。“附錄”所收錄的譯文代錶西方哲學傢的梅洛-龐蒂研究主要成果。作者從存在主義視角研究早期梅洛-龐蒂美學,以視覺問題串接梅洛-龐蒂前、中、後期美學核心文本。作者通過新的國外研究成果結閤自己的獨立研究,闡述獨到見解,彰顯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意義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係列的一本,是作者國內學術界梅洛-龐蒂美學的新研究成果,也是研究梅洛-龐蒂美學的專著,書中嘗試對中西方美學舊題做齣新的解讀。
張穎,女,1979年11月生於山東。200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雜誌社。研究方嚮為法國現代美學。曾齣版譯著《思想的想象——圖說世界哲學通史》、《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客體》。
小序/1
第一編 意義與無意義
早期梅洛-龐蒂的存在主義/3
如何看待錶達的主體
— 《塞尚的懷疑》主題探討/21
存在於世的含混境況
— 論梅洛-龐蒂對《女賓》的解讀/50
一種視聽格式塔:論梅洛-龐蒂的電影美學/69
第二編 可見與不可見
迴歸“感性學”:梅洛-龐蒂的繪畫美學/83
視覺中的自然
— 早期梅洛-龐蒂的塞尚研究/100
梅洛-龐蒂的“風格”概念/119
可見/不可見:梅洛-龐蒂後期美學麵貌/138
視覺的“自戀”:自畫像中的鏡像經驗/168
“存在的分支”:深度、顔色和綫條/183
第三編 東與西
意境理論在中國古典藝術學中之形成/207
“氣韻生動”範疇的形成與內涵/234
《判斷力批判》中“人是自然的終極目的”辨析/267
附錄 他者的耳朵
梅洛-龐蒂那裏的美學與共同體/277
單聲寂靜,眾聲寂靜/292
今天的梅洛-龐蒂:實存與知識/305
形而上學、信仰主義、思辨/322
如何思考中歐之間的對話/348
情感與迷狂
— 造型的哲學與藝術:交叉和分離的兩條路/364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磨人”的,它挑戰瞭我原有的認知舒適區。我習慣於綫性的、邏輯清晰的論證過程,而這本書更像是一幅由無數碎片拼貼而成的馬賽剋畫,你需要不斷地後退、側移,纔能捕捉到整體的結構和意圖。其中一些關於感知和在場的探討,初讀時讓人感到有些晦澀難懂,仿佛作者正在用一種獨特的“內部語言”與我們交流。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我體會到瞭它真正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訓練。它強迫我跳齣日常經驗的桎梏,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看”行為,進而理解美學體驗的生成機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深刻。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即使是日常的散步,也多瞭一層審視的維度。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迷霧中尋找一處清晰的坐標點,既有頓悟的喜悅,也有深入探索的艱辛。作者的文字功力極其深厚,行文間那種跳躍的、充滿生命力的節奏感,讓人很難用傳統的學術框架去簡單界定。他似乎總是在探討那些最根本的問題,比如“身體如何感知世界”,“現象如何轉化為意義”,但他的論述路徑又常常齣乎意料,時而像哲學傢那樣進行嚴密的思辨,時而又像藝術傢那樣運用豐富的感性描摹。我常常需要反復咀嚼那些長句,那些由復雜從句和精妙比喻構成的文字迷宮,但一旦找到那個連接點,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是無與倫比的智力快感。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它要求讀者拿齣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去跟隨作者那不羈卻又精準的思想之流。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在於它對傳統二元對立思維的瓦解。我們習慣於將“意義”視為內在的、精神性的,而將“視覺”視為外在的、可被捕獲的圖像。然而,作者卻巧妙地展示瞭兩者是如何在現象學的層麵相互滲透、相互生成。這種論述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沒有簡單地宣布某一方優於另一方,而是揭示瞭兩者在經驗發生時的那種不可分割性。這種深度的思辨,讓我開始重新評估自己在麵對藝術作品時那種即時的、直覺性的反應,並開始探究這些直覺背後潛藏的更深層次的身體記憶和曆史語境。對於任何渴望超越錶麵現象,深入探究美學本質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裏程碑式的、極具啓發性的文本,它提供的視角是如此獨特,以至於讓人難以找到其他可以完全替代它的讀物。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封麵采用瞭那種略帶紋理的特種紙張,觸感溫潤而有力量,讓人愛不釋手。色彩的運用上,它摒棄瞭那種平鋪直敘的直白,而是選擇瞭更為內斂和富有層次感的色調,比如深沉的墨綠與微光的古銅色交織,營造齣一種既復古又現代的神秘感。內頁的排版也極其考究,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細節處體現瞭設計者的巧思,比如章節標題的字體處理,仿佛在暗示著某種深邃的思想正在緩緩展開。我特彆喜歡它在配圖方麵的處理,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插畫或照片,與文字形成瞭若即若離的對話關係,激發瞭讀者對於“意義”和“視覺”之間張力的無盡想象。僅僅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獲得瞭一種儀式感,感覺自己即將進入一個精心構建的審美空間,這種設計上的用心程度,遠超齣瞭普通書籍的範疇,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评分與其他一些側重於理論梳理的藝術哲學著作相比,這本書最迷人的一點在於它對“在場感”的執著描摹。作者的筆觸總是極具現場感,他不是在討論抽象的符號或概念,而是將我們帶迴那個充滿細節、溫度和時間流逝的具體情境中。無論是描述一束光綫如何落在雕塑錶麵,還是肢體運動如何構築起空間感,那些文字都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仿佛讀者可以親手觸摸到文本所描繪的實體。這種對身體經驗的強調,讓原本高深的哲學思辨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冰冷的理性分析與滾燙的感性體驗,讓人真正體會到“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美學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