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

意義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穎 著
圖書標籤:
  • 美學
  • 現象學
  • 梅洛-龐蒂
  • 視覺
  • 感知
  • 存在主義
  • 身體
  • 藝術哲學
  • 知覺心理學
  • 現代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36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1917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學者、藝術愛好者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建國以來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一流學者著作的首次整體呈現


  

內容簡介

  

《意義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這本文集收錄瞭作者寫於2004-2016年的單篇作品。文體不拘一格,包括論文、譯文、研究綜述、課堂報告和書評。主要內容分為三編和附錄,即第一編“意義與無意義”關注“意義”問題,第二編“可見與不可見”關注“視覺”的問題,第三編“東與西”屬擴展研究。“附錄”所收錄的譯文代錶西方哲學傢的梅洛-龐蒂研究主要成果。作者從存在主義視角研究早期梅洛-龐蒂美學,以視覺問題串接梅洛-龐蒂前、中、後期美學核心文本。作者通過新的國外研究成果結閤自己的獨立研究,闡述獨到見解,彰顯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意義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係列的一本,是作者國內學術界梅洛-龐蒂美學的新研究成果,也是研究梅洛-龐蒂美學的專著,書中嘗試對中西方美學舊題做齣新的解讀。


  

作者簡介

張穎,女,1979年11月生於山東。200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雜誌社。研究方嚮為法國現代美學。曾齣版譯著《思想的想象——圖說世界哲學通史》、《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客體》。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小序/1

第一編 意義與無意義

早期梅洛-龐蒂的存在主義/3

如何看待錶達的主體

— 《塞尚的懷疑》主題探討/21

存在於世的含混境況

— 論梅洛-龐蒂對《女賓》的解讀/50

一種視聽格式塔:論梅洛-龐蒂的電影美學/69

第二編 可見與不可見

迴歸“感性學”:梅洛-龐蒂的繪畫美學/83

視覺中的自然

— 早期梅洛-龐蒂的塞尚研究/100

梅洛-龐蒂的“風格”概念/119

可見/不可見:梅洛-龐蒂後期美學麵貌/138

視覺的“自戀”:自畫像中的鏡像經驗/168

“存在的分支”:深度、顔色和綫條/183

第三編 東與西

意境理論在中國古典藝術學中之形成/207

“氣韻生動”範疇的形成與內涵/234

《判斷力批判》中“人是自然的終極目的”辨析/267

附錄 他者的耳朵

梅洛-龐蒂那裏的美學與共同體/277

單聲寂靜,眾聲寂靜/292

今天的梅洛-龐蒂:實存與知識/305

形而上學、信仰主義、思辨/322

如何思考中歐之間的對話/348

情感與迷狂

— 造型的哲學與藝術:交叉和分離的兩條路/364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意義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之外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避免提及原書內容,且力求自然流暢。 --- 圖書名稱:《感官的織體:現象學視野下的身體、空間與藝術》 引言:在具身體驗的迷宮中迴溯 本書旨在深入探索人類經驗的基石——具身體驗(embodied experience)在形塑我們理解世界、構建意義以及進行藝術創造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常常將身體視為工具或客體,卻忽略瞭它作為我們存在於世的唯一中介,是如何主動地、先天地參與到意義的生産過程之中。本書不再拘泥於傳統的二元對立(如主體與客體、心靈與身體),而是將視角聚焦於身體在與環境持續交織、互動中所展現齣的豐富層次與復雜動態。 我們將從現象學的傳統齣發,藉鑒瞭鬍塞爾對意識意嚮性的精細考察,但更側重於對“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動態刻畫。這不僅僅是一種認知上的在場,而是一種充滿力量、充滿預期的、始終嚮外的敞開。身體不是被動接收感覺的容器,而是主動編織感官圖景的織體。 第一部分:身體作為經驗的起點 第一章:身體性與感知學的重構 本章首先挑戰瞭認為感覺是純粹被動接收的傳統觀點。我們認為,每一次感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曆史的、情感的、以及預期的總和。身體性(Corporeality)是先於言語和抽象思維的結構,它包含瞭我們的運動習慣、姿態記憶和潛意識的知識。我們將探討“運動圖式”(motor schema)如何預先組織我們的空間感,使我們在尚未明確意識到的情況下,就已然“知道”如何導航於環境之中。從抓握一個工具到行走於不平坦的地麵,身體的預先組織性定義瞭我們經驗的邊界與可能性。 第二章:空間的原初結構:地方感與拓撲學 空間並非一個客觀的、可被測量的背景,而是由身體的運動和關係所構建的“地方”(Place)。本章將區分客觀的幾何空間與我們日常經驗中的拓撲空間——那種基於接近、遠近、遮擋與開放的結構。我們深入分析瞭“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形成過程,即身體如何通過反復的互動,將一個純粹的位置轉化為一個充滿意義的錨點。這包括瞭對“傢”的體驗、對公共空間的占有感,以及運動主體在穿越不同環境時所産生的心理地理學變化。 第三部分:時間、記憶與身體的敘事 第三章:時間的流變:持續性與預期 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並非均勻流逝的鍾錶時間,而是具有“厚度”的現象學時間。本章探討瞭“持續性”(duration)的概念,即過去、現在和未來如何相互滲透。身體的記憶——無論是技能的記憶還是情感的烙印——如何將過去的經驗投射到當前的行動中,並同時構建瞭對未來的預期。一個熟練的音樂傢在演奏時,其身體是同時處於對下一個音符的期待和對剛剛完成的樂句的迴味之中。時間因此成為一種動態的、多層的存在狀態。 第四章:姿態與情感的錶達性 情感並非僅僅是內在的心理狀態,它們首先通過身體的姿態和張力嚮外顯現。本章關注身體作為情感的錶達載體。一個緊綳的肩膀、一個開放的姿態,這些都先於語言對我們的內心世界進行瞭宣告。我們將分析身體的“傾斜”或“傾嚮”如何構成瞭我們對情境的初步判斷,以及這些非言語的交流如何構成瞭社會互動的基礎。身體的姿態本身就是一種意義的符號係統,它比任何文字都更為直接和原始。 第三部分:藝術與具身體驗的交匯 第五章:媒介的觸覺維度與物質性 藝術作品的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與其物質性(Materiality)建立聯係。本章探討瞭不同藝術媒介(如繪畫的筆觸、雕塑的質感、音樂的振動)如何直接訴諸於我們的身體感官,繞過純粹的知性分析。我們關注藝術如何喚醒身體的“迴響”——觀者在觀看或聆聽時,身體內部産生的無意識的模仿或共振。這種身體性的交互,是審美判斷形成的關鍵環節。 第六章:身體的“在場”與藝術創作的現場性 在許多藝術形式中,創作者的“在場”(presence)是作品意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是舞蹈的即興,還是雕塑傢在材料上留下的切削痕跡,都指嚮瞭身體與物質在某一特定時刻的相遇。本章研究瞭藝術現場(live performance)中,觀眾與錶演者之間身體場域的相互影響,以及這種瞬間性如何為作品賦予瞭獨一無二的價值。我們探討瞭藝術如何通過重建或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身體經驗,來拓展我們對現實的理解邊界。 結語:迴歸感官的豐富性 本書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重新審視我們自身存在的根本方式——即我們是如何通過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曆史與預期的身體,來經驗、理解並創造我們所居住的世界。這是一種對經驗復雜性的迴歸,是對那些被現代理性主義和二元論所壓抑的、生動的、具身體驗的重新肯定。我們相信,真正的洞察力,始於腳踏實地的感知與運動。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磨人”的,它挑戰瞭我原有的認知舒適區。我習慣於綫性的、邏輯清晰的論證過程,而這本書更像是一幅由無數碎片拼貼而成的馬賽剋畫,你需要不斷地後退、側移,纔能捕捉到整體的結構和意圖。其中一些關於感知和在場的探討,初讀時讓人感到有些晦澀難懂,仿佛作者正在用一種獨特的“內部語言”與我們交流。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我體會到瞭它真正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訓練。它強迫我跳齣日常經驗的桎梏,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看”行為,進而理解美學體驗的生成機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深刻。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即使是日常的散步,也多瞭一層審視的維度。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迷霧中尋找一處清晰的坐標點,既有頓悟的喜悅,也有深入探索的艱辛。作者的文字功力極其深厚,行文間那種跳躍的、充滿生命力的節奏感,讓人很難用傳統的學術框架去簡單界定。他似乎總是在探討那些最根本的問題,比如“身體如何感知世界”,“現象如何轉化為意義”,但他的論述路徑又常常齣乎意料,時而像哲學傢那樣進行嚴密的思辨,時而又像藝術傢那樣運用豐富的感性描摹。我常常需要反復咀嚼那些長句,那些由復雜從句和精妙比喻構成的文字迷宮,但一旦找到那個連接點,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是無與倫比的智力快感。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它要求讀者拿齣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去跟隨作者那不羈卻又精準的思想之流。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在於它對傳統二元對立思維的瓦解。我們習慣於將“意義”視為內在的、精神性的,而將“視覺”視為外在的、可被捕獲的圖像。然而,作者卻巧妙地展示瞭兩者是如何在現象學的層麵相互滲透、相互生成。這種論述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沒有簡單地宣布某一方優於另一方,而是揭示瞭兩者在經驗發生時的那種不可分割性。這種深度的思辨,讓我開始重新評估自己在麵對藝術作品時那種即時的、直覺性的反應,並開始探究這些直覺背後潛藏的更深層次的身體記憶和曆史語境。對於任何渴望超越錶麵現象,深入探究美學本質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裏程碑式的、極具啓發性的文本,它提供的視角是如此獨特,以至於讓人難以找到其他可以完全替代它的讀物。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封麵采用瞭那種略帶紋理的特種紙張,觸感溫潤而有力量,讓人愛不釋手。色彩的運用上,它摒棄瞭那種平鋪直敘的直白,而是選擇瞭更為內斂和富有層次感的色調,比如深沉的墨綠與微光的古銅色交織,營造齣一種既復古又現代的神秘感。內頁的排版也極其考究,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細節處體現瞭設計者的巧思,比如章節標題的字體處理,仿佛在暗示著某種深邃的思想正在緩緩展開。我特彆喜歡它在配圖方麵的處理,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插畫或照片,與文字形成瞭若即若離的對話關係,激發瞭讀者對於“意義”和“視覺”之間張力的無盡想象。僅僅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獲得瞭一種儀式感,感覺自己即將進入一個精心構建的審美空間,這種設計上的用心程度,遠超齣瞭普通書籍的範疇,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评分

與其他一些側重於理論梳理的藝術哲學著作相比,這本書最迷人的一點在於它對“在場感”的執著描摹。作者的筆觸總是極具現場感,他不是在討論抽象的符號或概念,而是將我們帶迴那個充滿細節、溫度和時間流逝的具體情境中。無論是描述一束光綫如何落在雕塑錶麵,還是肢體運動如何構築起空間感,那些文字都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仿佛讀者可以親手觸摸到文本所描繪的實體。這種對身體經驗的強調,讓原本高深的哲學思辨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冰冷的理性分析與滾燙的感性體驗,讓人真正體會到“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美學實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