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年來,孤獨癥兒童呈現迅猛增加之勢,到底“教什麼”和“怎麼教”是當前睏擾特殊教育教師、傢長、相關康復人員的睏惑。但無論是“教什麼”還是“怎麼教”都需要對每一個孤獨癥學生進行全麵、科學、係統、有重點的評估。教育評估不僅僅為教學環境創設、教學設計和開展,相關數據跟蹤和收集奠定基礎,本身就要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充分認識孤獨癥學生的“人”的生活、發展和教育需求。
為此,本評估指南強調孤獨癥學生的教育需求應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包括感知覺需求以及運動發展需求;二個層次是基本的發展需求,包括情緒管理、常規執行以及興趣與行為三個方麵的發展需求;三個層次是較高的發展需求,包括社會交往、言語溝通以及認知與學業三個方麵的發展需求。孤獨癥學生的教育教學應按照這三個層次依次進行,並根據學生年齡、嚴重層度等進行各個領域評估的優先級排序,以此確定學生的長短期教學目標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本評估共分為三個層次八大領域,共計363個條目,供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融閤教育中的資源教師和普通教師、乾預康復機構教師以及傢長使用。本指南詳細介紹瞭每個評估領域的主要評估內容,評估方法。以及每個評估條目的評估目的、要求、工具與標準。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感知覺領域
分領域一:視覺
分領域二:聽覺
分領域三:痛覺
分領域四:觸壓覺
分領域五:溫度覺
分領域六:嗅覺
分領域七:味覺
分領域八:前庭覺
分領域九:本體覺
分領域十:皮層覺
分領域十一:通感
第二章 運動領域
分領域一:基本動作
分領域二:精細動作
分領域三:運動執行
分領域四:身體素質
第三章 情緒管理領域
分領域一:情緒識彆與理解
分領域二:情緒錶達
分領域三:情緒迴應
分領域四:情緒調控
第四章 常規執行領域
分領域一:生活自理
分領域二:健康安全
分領域三:學習常規
第五章 興趣與行為領域
分領域一:有限的興趣
分領域二:不適宜行為
分領域三:主動性行為
分領域四:變通靈活性
第六章 社會交往領域
分領域一:共同注意
分領域二:交往禮儀
分領域三:交往互動
分領域四:遊戲參與
第七章 言語溝通領域
分領域一:指令聽從
分領域二:理解迴應
分領域三:口語錶達
分領域四:語音語調
分領域五:溝通互動
第八章 認知與學業領域
分領域一:概念形成
分領域二:邏輯思維
分領域三:心智解讀
參考文獻
附錄 學生強化物信息匯總
前言/序言
近年來,孤獨癥兒童呈現迅猛增加之勢,到底“教什麼”和“怎麼教”是當前睏擾特殊教育教師、傢長、相關康復人員的最大睏惑。但無論是“教什麼”還是“怎麼教”都需要對每一個孤獨癥學生進行全麵、科學、係統、有重點的評估。教育評估不僅僅為教學環境創設、教學設計和開展,相關數據跟蹤和收集奠定基礎,本身就要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充分認識孤獨癥學生的“人”的生活、發展和教育需求。
為此,本評估指南強調孤獨癥學生的教育需求應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包括感知覺需求以及運動發展需求;第二個層次是基本的發展需求,包括情緒管理、常規執行以及興趣與行為三個方麵的發展需求;第三個層次是較高的發展需求,包括社會交往、言語溝通以及認知與學業三個方麵的發展需求。孤獨癥學生的教育教學應按照這三個層次依次進行,並根據學生年齡、嚴重層度等進行各個領域評估的優先級排序,以此確定學生的長短期教學目標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本評估共分為三個層次八大領域,共計363個條目,供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融閤教育中的資源教師和普通教師、乾預康復機構教師以及傢長使用。本指南詳細介紹瞭每個評估領域的主要評估內容,評估方法。以及每個評估條目的評估目的、要求、工具與標準。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這一曾經被認為是低齣現率的殘疾類型,是當今最為普遍和高發的發展性障礙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公報,各國孤獨癥兒童的齣現率在1/160至1/68,其中亞洲地區為百分之一。我國目前雖然沒有全國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但孤獨癥兒童的齣現率已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孤獨癥的核心特徵錶現在兩個方麵:社會交往溝通障礙,以及興趣狹窄/刻闆行為,且這些癥狀在三歲前齣現。由於孤獨癥兒童所錶現齣的高度異質性、奇特刻闆的行為特徵、難以衡量的智力水平、令人費解的溝通與思維形式、琢磨不定的社會交往缺陷,更給其傢庭以及教育工作者帶來瞭莫大的挑戰。
當前,大量民辦和殘聯所屬康復訓練機構承擔著孤獨癥幼兒的早期乾預和康復工作,但始終無法解決學齡孤獨癥兒童少年的教育問題,現有的教育資源和條件與孤獨癥兒童少年的教育需求之間仍存在巨大的差距,這與我國目前缺乏閤理的孤獨癥兒童少年安置模式和適宜的教育模式有著密切關係。目前,主要接收學齡孤獨癥兒童(以下稱孤獨癥學生)的主要為兩個教育場所,一是培智學校和綜閤性的特教學校(接收中重度的孤獨癥兒童),二是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接收輕度孤獨癥兒童)。麵對日益增長的孤獨癥兒童,無論是特教老師還是普教老師,由於不瞭解孤獨癥兒童的學習特徵,不知道教導什麼內容,不明白采用什麼適宜的教學策略和乾預方法,所以其教學效果無法滿足傢長和孤獨癥兒童的教育需求。近年來,國傢非常重視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問題,2006年製訂的《“十一五”殘疾人康復規劃》,正式將孤獨癥作為精神殘疾列人殘疾類彆之一,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務。同時,《國傢精神病防治康復“十一五”實施方案》中提齣,將在全國31個省級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試點機構開展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明確提齣“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試點建設孤獨癥兒童少年特殊教育學校(部)”。這成為我國加強特殊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繼續實施特殊教育學校建設項目的工作重點之一;是針對廣大孤獨癥兒童少年的教育需求所做齣的重大舉措。2013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成立瞭孤獨癥兒童教育研究中心,並承擔瞭教育部關於孤獨癥兒童教育研究的係列課題。
《學齡孤獨癥兒童教育評估指南》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本專為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傢長以及任何希望深入瞭解和支持學齡孤獨癥兒童教育需求的人士而設計的實用指南。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教育評估框架,幫助使用者科學、準確地識彆、理解並迴應孤獨癥兒童在學習、社交、溝通、感官處理及行為等方麵的獨特需求。通過本書,讀者將能夠掌握一套循證的評估工具、方法和策略,從而為孤獨癥兒童量身定製最適宜的教育計劃,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促進其全麵發展。 第一部分:孤獨癥譜係障礙概覽與教育評估的意義 本部分將首先對孤獨癥譜係障礙(ASD)進行清晰、準確的定義和概述。我們將探討ASD的診斷標準(如DSM-5)及其核心特徵,包括社交溝通和互動障礙,以及受限的、重復的行為模式、興趣或活動。同時,我們會強調ASD的譜係本質,意味著其錶現形式和程度在個體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個體化的教育評估至關重要。 接著,本書將深入闡述對學齡孤獨癥兒童進行教育評估的意義和重要性。我們將解釋為何早期、持續且準確的評估是製定有效教育乾預策略的基礎。評估不僅是為瞭診斷,更是為瞭理解兒童的優勢、劣勢、興趣、學習風格以及所麵臨的挑戰,從而為製定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教育目標和乾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將強調評估在促進兒童學術成就、社會情感發展、溝通能力提升以及減少適應性行為問題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教育評估的核心要素與方法 本部分將詳細介紹教育評估中需要關注的核心要素,並提供多樣化的評估方法。 核心要素: 學術技能評估: 涵蓋閱讀、寫作、數學、科學等基礎學術能力,以及執行功能(如計劃、組織、記憶)的評估。 溝通與語言能力評估: 包括語言理解(被動語言)、語言錶達(主動語言)、非語言溝通(眼神接觸、手勢、麵部錶情)、語用能力(社交語言使用)以及輔助和替代溝通(AAC)工具的適用性評估。 社交技能評估: 關注兒童理解他人意圖、情感,進行眼神交流,參與社交互動,建立和維持友誼,理解社交規則和綫索等能力。 感官處理與調節能力評估: 識彆兒童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覺、本體覺等感官輸入方麵的敏感性或遲鈍性,以及這些感官差異如何影響其學習和行為。 行為評估: 識彆並分析功能性行為(如引起關注、逃避任務、獲得物品或感官刺激的行為),評估潛在的挑戰性行為,並理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 執行功能評估: 評估兒童在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衝動控製、計劃和組織能力等方麵的錶現。 優勢與興趣識彆: 關注兒童的強項、特長和愛好,這些是激發學習動力和構建積極教育體驗的重要資源。 學習風格與偏好: 瞭解兒童偏好的學習方式(如視覺、聽覺、動手操作)和學習環境(如安靜、結構化、少乾擾)。 評估方法: 觀察法: 在自然或結構化的教學環境中,對兒童的行為、互動、學習錶現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記錄。我們將提供詳細的觀察記錄錶和技巧。 訪談法: 與傢長、教師、治療師等相關人員進行深入訪談,收集多方麵的信息,瞭解兒童在不同情境下的錶現。 標準化測試: 介紹一係列經過驗證的、用於評估學術技能、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和適應性行為的標準化工具,並指導讀者如何選擇和解釋測試結果。 非標準化評估: 包括技能分析、作品集分析、任務分析等,用於更具體地評估特定技能和概念的掌握程度。 功能性行為評估(FBA): 詳細闡述FBA的步驟,包括數據收集、ABC(Antecedent-Behavior-Consequence)分析,以理解行為的功能,並為行為乾預提供依據。 親子互動觀察: 評估兒童與傢長之間的互動模式,瞭解親子關係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多學科閤作評估: 強調與其他專業人士(如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心理學傢、醫生)閤作進行評估的重要性,整閤各方信息,形成更全麵的理解。 第三部分:教育評估工具與技術 本部分將深入介紹具體的評估工具和技術,並提供實際操作指導。 常用評估工具的介紹與應用: 學術評估工具: 如用於評估閱讀能力、數學能力、書寫能力的具體量錶和測試。 語言與溝通評估工具: 介紹如 Preschool Language Scales (PLS), CELF (Clinic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Fundamentals), Social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 (SCQ),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 (VABS) 中與溝通相關的部分。 社交技能評估工具: 介紹如 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 (SRS), Gilliam Autism Rating Scale (GARS) 中與社交相關的評估工具。 感官處理評估工具: 介紹如 Sensory Profile 2 等用於評估兒童感官加工偏好的工具。 行為評估工具: 介紹如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for Children (BASC), Conners Rating Scales 等常用的行為評估量錶。 執行功能評估工具: 介紹如 Behavior Rating Inventory of Executive Function (BRIEF) 等。 評估過程中的具體技術: 構建引人入勝的評估情境: 如何設計評估任務和活動,使其既能有效評估兒童的能力,又能吸引其注意力,減少焦慮。 使用視覺支持: 介紹如何運用圖片、日程錶、任務分解圖等視覺工具,幫助兒童理解評估要求,減少溝通障礙。 循序漸進的評估策略: 如何根據兒童的接受程度,逐步增加評估的難度和復雜性。 教師和傢長的角色: 如何指導教師和傢長在評估過程中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支持。 評估數據記錄與分析: 提供標準化的數據記錄錶格,並指導讀者如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從中提煉齣有價值的信息。 第四部分:評估結果的解讀與教育計劃的製定 本部分是評估過程的最終目的,即如何將評估結果轉化為有意義的教育行動。 評估報告的撰寫: 強調撰寫清晰、客觀、全麵且易於理解的評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應包含兒童的優勢、挑戰、診斷信息(如適用)、評估結論以及教育建議。 解讀評估結果: 指導讀者如何將不同來源的評估數據進行整閤,形成對兒童整體情況的深刻理解。重點在於識彆模式,理解個體差異,並預測潛在的學習障礙和發展需求。 製定個體化教育計劃(IEP)的關鍵原則: 目標設定: 如何根據評估結果,與傢長和相關人員共同製定SMART(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有時間限製)的教育目標。 乾預策略的選擇: 基於評估結果,推薦具體的、循證的教學策略、乾預方法和支持性服務,例如: 結構化教學(TEACCH): 如何利用視覺支持、物理環境組織來支持學習。 應用行為分析(ABA): 如何運用行為原理來教授新技能和減少不適應行為。 社交技能訓練: 如何教授和練習社交互動技能。 溝通支持: 如何引入和使用AAC係統、視覺溝通係統等。 感官調節策略: 如何幫助兒童管理感官過載或不足。 差異化教學: 如何根據兒童的學習風格和能力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資源分配: 如何識彆和獲取必要的教育資源、專業支持和輔助技術。 傢長參與: 強調建立閤作性的傢校夥伴關係,鼓勵傢長積極參與IEP的製定和執行。 建立閤作性的傢校夥伴關係: 詳細闡述如何與傢長進行有效溝通,分享評估信息,共同製定目標,並提供傢庭支持策略,促進傢校協同。 第五部分:持續評估與教育調整 教育評估並非一次性事件,而是持續的、動態的過程。 進展監控: 介紹如何定期監測兒童在IEP目標上的進展,以及如何收集數據來評估乾預措施的有效性。 周期性重新評估: 強調定期(如每年)進行全麵評估的重要性,以適應兒童不斷發展的需求和變化。 根據進展調整IEP: 如何根據監測到的進展情況,及時調整IEP中的目標、乾預策略和支持措施。 應對挑戰與變化: 提供解決在評估和乾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見挑戰的策略,如兒童的抵觸、數據收集的睏難、專業資源的有限性等。 結論 本書緻力於為所有關心學齡孤獨癥兒童教育的專業人士和傢長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和實用的工具集。通過科學、細緻的教育評估,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位孤獨癥兒童的獨特之處,從而為其構建一個充滿支持、鼓勵和機會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實現有意義的成長和發展。本書的編寫旨在促進理解,賦能行動,最終為孤獨癥兒童創造更美好的教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