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束與放手的拿捏”這一傢長們較為關心的問題入手,由“物權意識的建立”“讀懂孩子的天性”“賞識教育與行為規範”和“高質量的陪伴”四個方麵解讀傢長們普遍關心的育兒難題。文中引用的50個案例均從作者2000多個谘詢案例中精選而齣。
序
放手為什麼這麼難
——管束與放手的拿捏
小小跟屁蟲
做小孩的不容易
選擇的負擔
形影不離的玩偶
姐姐變黏人瞭
抱頭鼠竄的弟弟
誰是玩具的主人
——獨占與分享的權衡
“不讓拿”的理由
害怕麵對搶奪
不敢藉玩具
尊重物權的分享
彆隨便說“偷”
讀懂孩子的天性(一)
——好奇寶寶
愛探究竟
孩子眼中的生死
不會害羞
“不長耳朵”
讀懂孩子的天性(二) 51
——內嚮沒什麼不好 51
矛盾型內嚮的養成 52
安靜專注的小公主 56
不願打招呼 59
怯於上颱 62
內外有彆 65
惱人的熊孩子(一) 68
——賞識教育與行為規範 68
討要零食的煩惱 69
撞桌子撞牆 71
扯男孩頭發的女孩 73
衝動暴力的男孩 76
用叛逆保護自己 78
惱人的熊孩子(二) 82
——小學生的煩惱 82
還沒準備好 83
不願意上學 85
寫字寫哭瞭 87
學習不自覺 89
交不到朋友 92
一無是處的孩子 94
高質量的陪伴(一) 98
——看不懂的寶寶 98
隻哭不說話 99
犯擰不認錯 100
報憂不報喜 102
隻言片語的信息 104
高質量的陪伴(二) 107
——糾結的媽媽 107
在辭不辭職間徘徊 108
兼顧的難題 109
不要歸咎於老人 111
幸福會傳染 113
孩子是父母的鏡像 116
附:傢長反饋摘錄
緻謝 118
親子之間,無論孩子對傢長有多依賴,傢長對孩子有多嗬護,孩子最終將走嚮獨立。在孩子“完全獨立、走嚮社會”之前的成長歲月裏,一方麵,孩子需要傢長的引導;另一方麵,傢長又不能包辦代替。在“管”與“放”之間如何權衡,是對傢長最大的考驗。
本書正是從“管束與放手的拿捏”這一傢長們最為關心的主題入手,從“物權意識的建立”、“讀懂孩子的天性”、“賞識教育與行為規範”和“高質量的陪伴”四個方麵解讀傢長們普遍關心的育兒難題。文中引用的50個案例從我2000多谘詢案例中精選而齣。
這些案例均來自微信公眾號“兒童心理成長”。此公號於2013年12月28日創建,至今已走過1118天。在此期間,我通過專題、傢長輔導班、傢長沙龍、在綫答疑等方式,接受傢長關於兒童心理成長方麵的谘詢2000多人次。
我一直主張,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也不存在一模一樣的傢庭。因此,對傢庭教育的指導,需要根據孩子的個性和傢庭的具體情況去分析和判斷,再給齣實用的、有操作性的建議。本書所述,皆反映當下的現實生活,來自50個不同的傢庭。無論您的孩子有怎樣獨特的個性,也無論您的傢庭有怎樣的特殊情況,相信您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寫到此處,我仿佛完成瞭一個心願。我不禁想起每次為傢長朋友谘詢結束時說的那句話:“希望能夠幫到您。”同樣,我也希望本書的齣版能夠幫到更多的、正在為孩子的心理成長而焦慮的傢長們。2000多案例猶如2000多個活生生的麵孔,此刻一一浮現在眼前,這其中印象最深的還是觸發我創建公號“兒童心理成長”的那件往事——
2013年的一天,幼師班的一位學生告訴我說,5歲的兒子說她是“啃老族”。放棄工作一心一意在傢陪伴兒子長大的媽媽傷心極瞭,幾個晚上都沒睡好。她在想:自己是不是做錯瞭?
我安慰她說:“孩子哪裏懂‘啃老族’是什麼意思,聽到這麼個詞,就用用,覺得好玩呢。”
她說:“不是的,孩子還補充說,媽媽不工作,沒有賺錢,靠人養著,就是‘啃老族’。”
我建議她迴去跟孩子好好談一談,可以讓孩子設想下麵這些情景:
1.你從幼兒園迴到傢裏,想不想有個人聽你說說話啊?
2.想不想有人帶你去遊樂場玩啊?
3.如果我上班,你問我:“媽媽,你陪我說說話好嗎?”我告訴你說:“不行啊,媽媽上瞭一天班太纍瞭,不想聊天瞭。寶貝,你會高興嗎?”
4.如果我上班,你要我帶你去遊樂場玩。我告訴你說:“不行啊,媽媽要加班啊,實在抽不齣時間來去遊樂場呢。寶貝,你會傷心嗎?”
5.寶貝,因為媽媽是那麼地愛你,所以,媽媽願意不工作、不賺錢,就在傢裏,陪著寶貝快快樂樂地長大。
我特彆提示她說:“不要說,媽媽這一切都是為瞭你呀之類的話,這會讓孩子背負很大的壓力,隻說因為媽媽愛你,所以我自己願意放棄這一切。”
其實,在這個事情當中,有一個人的態度比誰都重要!這個人就是這位可敬媽媽的丈夫,如果他能以贊賞的目光注視妻子,讓孩子感受到他對妻子的敬重,比韆言萬語更有分量。
我這麼說,並不是建議所有的媽媽都要全職在傢,也不是職場媽媽就可以不承擔傢庭教育的責任。而是因為每個人、每個傢庭都有不同的現實狀況,所以每個人的選擇也會各不相同。我們沒必要羨慕誰或者詬病誰,隻要自己和身邊人覺得適宜就好。
正是這位學生的親子對話,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當下年輕父母的不易。20世紀末至今,是中國飛速發展的20年,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長大,教育理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與自己小時候截然不同。作為一個身處學習型社會、並對孩子負有責任感的父母,在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之下,又不得不主動地學習教育知識。所以,我很想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某種方式傳遞給他們,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就是我創建“兒童心理成長”公眾號的初衷。
劉鴻雁
2017年1月8日 於上海工作室
《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的極大興趣。我一直認為,育兒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而“管束”與“放手”的界限,恰恰是這門藝術中最難拿捏的部分。這本書深入到50個中國傢庭,這意味著我將有機會窺見真實生活中的各種育兒場景,瞭解那些隱藏在傢庭錶象之下的種種睏惑與掙紮。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不同的傢庭是如何根據孩子的性格、成長階段以及傢庭的具體情況,來調整他們在“管束”與“放手”上的策略的。例如,對於內嚮的孩子,他們是如何在保護與鼓勵中找到平衡?對於性格外嚮的孩子,又如何給予他們自由探索的空間,同時又不至於讓他們迷失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藉鑒的經驗,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我想看到那些真實的故事,那些父母的內心獨白,以及他們在實踐中遇到的種種挑戰和解決方案。我堅信,通過學習這些來自不同傢庭的真實案例,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管束”與“放手”的真諦,從而更好地引導我的孩子健康成長。
评分拿到《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等到你瞭!”。作為一名在育兒道路上摸爬滾打多年的傢長,我深切體會到“管束”和“放手”並非簡單的二選一,而是一個動態的、需要不斷調整的過程。書中深入50個中國傢庭,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在這些傢庭中,究竟有哪些具體的“育兒難題”是普遍存在的?是關於學業壓力?興趣培養?還是關於孩子的人際交往和獨立性?我尤其想知道,當這些傢庭麵臨“管束”和“放手”的抉擇時,他們是如何思考的?是基於傳統觀念,還是受到瞭現代教育理念的影響?亦或是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實際情況,做齣靈活的判斷?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不同傢庭在策略上的差異,以及這些策略帶來的不同反響。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幫助我識彆自己傢庭在“管束”與“放手”上的盲點,並找到更適閤自己孩子的平衡之道。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套通用的模式能夠適用於所有人。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每次看到孩子在成長,我都會在“要不要插手”這個問題上糾結不已。有時候覺得,不盯緊點,孩子就容易齣岔子;但有時候又覺得,事事包辦,孩子又長不大。這本書聚焦於50個中國傢庭的真實睏境,這讓我覺得它一定會非常貼近我的生活,充滿煙火氣。我非常想知道,在這些傢庭中,父母們是如何具體地實踐“管束”和“放手”的?比如,在孩子遇到挫摺時,是立刻上前安慰鼓勵,還是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在孩子想要嘗試新事物時,是全力支持,還是會因為擔心風險而百般阻撓?我期待能夠從這些案例中,看到不同傢庭在應對孩子成長中的具體問題時,所展現齣的智慧和勇氣。尤其是“中國傢庭”這個定位,讓我覺得它一定能抓住中國文化的特點,比如集體主義的影響,對子女寄予的厚望等等,這些都會讓書中的內容更加生動和 relatable。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關於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以及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更健康、更科學的平衡點的啓示。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光是聽名字就讓人充滿好奇,也精準地抓住瞭許多傢長在育兒過程中最糾結的那個點。我一直覺得,育兒就像是在一條狹窄的道路上行走,一邊是事無巨細的“管束”,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綫上,擔心他們犯錯,擔心他們走彎路;另一邊又是“放手”,渴望孩子能夠獨立自主,能夠擁抱世界,但又害怕他們摔得太重。這本書聚焦於50個中國傢庭的真實案例,這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些鮮活的、接地氣的經驗中,找到共鳴,學習到如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不是那些空泛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傢庭故事,一定能帶來更深刻的啓發。不知道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傢長在嘗試管束與放手之間的各種方法,以及這些方法帶來的不同結果?我猜想,這本書一定能提供大量的視角,幫助我理解不同傢庭、不同孩子在麵臨同樣睏境時的不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蘊含的智慧和掙紮。特彆是“中國傢庭”這個限定,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會更加貼近我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更容易理解和實踐。
评分《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這個書名,就像是一張精準的診斷書,一下子戳中瞭無數父母的心窩。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這些來自50個不同中國傢庭的故事裏,究竟隱藏著多少我們似曾相識的片段。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各種畫麵:有的是父母為瞭孩子學業,幾近瘋狂的“雞娃”模式,事無巨細地安排行程,從興趣班到補習班,生怕孩子落後一秒;有的是另一極端,過於“放養”,孩子沉迷遊戲,學業一塌糊塗,父母卻束手無策。這本書承諾從50個中國傢庭的真實案例齣發,這讓我對內容的真實性和實用性充滿信心。我非常好奇,這些傢庭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管束”與“放手”的兩難境地的?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經曆瞭怎樣的思想鬥爭和情感博弈?書中會不會有詳細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傢庭是如何從過度管束走嚮適度放手,或者如何在一個關鍵時刻決定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和承擔?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呈現問題,更能提供一些深度思考和實踐指導,幫助我理解“管束”與“放手”的藝術,並找到屬於自己傢庭的獨特節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