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束與放手之間 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

管束與放手之間 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鴻雁 著
圖書標籤:
  • 育兒
  • 親子關係
  • 傢庭教育
  • 中國傢庭
  • 管教
  • 放手
  • 兒童心理
  • 教育理念
  • 成長
  • 焦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20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811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2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從“管束與放手”這一傢長們較為關心的主題入手,就“物權意識的建立”“讀懂孩子的天性”“賞識教育與行為規範”和“高質量的陪伴”四個方麵解讀傢長們普遍關心的育兒難題。文中引用的50個案例均從作者本人的2000多谘詢案例中精選而齣。“放手為什麼這麼難——管束與放手的拿捏”通過5個案例,說明孩子從依戀走嚮獨立的過程。
  “誰是玩具的主人——獨占與分享的權衡”是本書的特色內容之一,通過案例,全麵概括瞭物權意識建立和傢長易犯的錯誤以及由此帶來的諸多問題。
  “讀懂孩子的天性”包括兩個部分:
  1.“好奇寶寶”列舉瞭各年齡孩子典型的“好奇”行為,讓傢長更加地瞭解孩子,在順應孩子天性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做到“既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規範孩子的行為”。
  2.“內嚮沒什麼不好”則是本書的特色內容之二。講述瞭“矛盾型內嚮性格”的形成原因、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傷害。所列的案例,都在很多內嚮孩子的身上發生過。在書中最後部分“傢長反饋節選”中,有性格內嚮孩子的傢長反思、實際操作過程以及結果反饋。
  “惱人的熊孩子”也包括兩個部分:
  1.“賞識教育與行為規範”以年齡為序,以看似極端的案例,反映有諸多共性的育兒問題。並換位於孩子的角度,引導傢長深刻理解孩子叛逆的潛在原因。
  2.“小學生的煩惱”聚焦於“幼小銜接”這一熱點話題。
  “高質量的陪伴”則講述“親子溝通與陪伴”這一話題:
  1.“看不懂的寶寶”站在孩子的角度,陳述親子溝通壁壘的“建造”過程。
  2.“糾結的媽媽”則從母親的角度,道齣瞭當下母親在“養傢與親子陪伴之間選擇”時的無奈;並立足於祖孫三代傢庭,圍繞孩子的教育、理順傢庭關係,建設性地提齣方法和策略。

內容簡介

  從“管束與放手的拿捏”這一傢長們較為關心的問題入手,由“物權意識的建立”“讀懂孩子的天性”“賞識教育與行為規範”和“高質量的陪伴”四個方麵解讀傢長們普遍關心的育兒難題。文中引用的50個案例均從作者2000多個谘詢案例中精選而齣。

作者簡介

  劉鴻雁,兒童心理谘詢師,上海重點教育項目核心成員。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客座導師,主授《傢庭教育》等。著有兒童情緒管理叢書“樂桃桃玩穿越”,獲上海好童書奬,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優秀圖書評選活動一等奬。

目錄


放手為什麼這麼難
——管束與放手的拿捏
小小跟屁蟲
做小孩的不容易
選擇的負擔
形影不離的玩偶
姐姐變黏人瞭
抱頭鼠竄的弟弟

誰是玩具的主人
——獨占與分享的權衡
“不讓拿”的理由
害怕麵對搶奪
不敢藉玩具
尊重物權的分享
彆隨便說“偷”

讀懂孩子的天性(一)
——好奇寶寶
愛探究竟
孩子眼中的生死
不會害羞
“不長耳朵”

讀懂孩子的天性(二) 51
——內嚮沒什麼不好 51
矛盾型內嚮的養成 52
安靜專注的小公主 56
不願打招呼 59
怯於上颱 62
內外有彆 65

惱人的熊孩子(一) 68
——賞識教育與行為規範 68
討要零食的煩惱 69
撞桌子撞牆 71
扯男孩頭發的女孩 73
衝動暴力的男孩 76
用叛逆保護自己 78

惱人的熊孩子(二) 82
——小學生的煩惱 82
還沒準備好 83
不願意上學 85
寫字寫哭瞭 87
學習不自覺 89
交不到朋友 92
一無是處的孩子 94

高質量的陪伴(一) 98
——看不懂的寶寶 98
隻哭不說話 99
犯擰不認錯 100
報憂不報喜 102
隻言片語的信息 104

高質量的陪伴(二) 107
——糾結的媽媽 107
在辭不辭職間徘徊 108
兼顧的難題 109
不要歸咎於老人 111
幸福會傳染 113
孩子是父母的鏡像 116

附:傢長反饋摘錄
緻謝 118

前言/序言

  親子之間,無論孩子對傢長有多依賴,傢長對孩子有多嗬護,孩子最終將走嚮獨立。在孩子“完全獨立、走嚮社會”之前的成長歲月裏,一方麵,孩子需要傢長的引導;另一方麵,傢長又不能包辦代替。在“管”與“放”之間如何權衡,是對傢長最大的考驗。
  本書正是從“管束與放手的拿捏”這一傢長們最為關心的主題入手,從“物權意識的建立”、“讀懂孩子的天性”、“賞識教育與行為規範”和“高質量的陪伴”四個方麵解讀傢長們普遍關心的育兒難題。文中引用的50個案例從我2000多谘詢案例中精選而齣。
  這些案例均來自微信公眾號“兒童心理成長”。此公號於2013年12月28日創建,至今已走過1118天。在此期間,我通過專題、傢長輔導班、傢長沙龍、在綫答疑等方式,接受傢長關於兒童心理成長方麵的谘詢2000多人次。
  我一直主張,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也不存在一模一樣的傢庭。因此,對傢庭教育的指導,需要根據孩子的個性和傢庭的具體情況去分析和判斷,再給齣實用的、有操作性的建議。本書所述,皆反映當下的現實生活,來自50個不同的傢庭。無論您的孩子有怎樣獨特的個性,也無論您的傢庭有怎樣的特殊情況,相信您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寫到此處,我仿佛完成瞭一個心願。我不禁想起每次為傢長朋友谘詢結束時說的那句話:“希望能夠幫到您。”同樣,我也希望本書的齣版能夠幫到更多的、正在為孩子的心理成長而焦慮的傢長們。2000多案例猶如2000多個活生生的麵孔,此刻一一浮現在眼前,這其中印象最深的還是觸發我創建公號“兒童心理成長”的那件往事——
  2013年的一天,幼師班的一位學生告訴我說,5歲的兒子說她是“啃老族”。放棄工作一心一意在傢陪伴兒子長大的媽媽傷心極瞭,幾個晚上都沒睡好。她在想:自己是不是做錯瞭?
  我安慰她說:“孩子哪裏懂‘啃老族’是什麼意思,聽到這麼個詞,就用用,覺得好玩呢。”
  她說:“不是的,孩子還補充說,媽媽不工作,沒有賺錢,靠人養著,就是‘啃老族’。”
  我建議她迴去跟孩子好好談一談,可以讓孩子設想下麵這些情景:
  1.你從幼兒園迴到傢裏,想不想有個人聽你說說話啊?
  2.想不想有人帶你去遊樂場玩啊?
  3.如果我上班,你問我:“媽媽,你陪我說說話好嗎?”我告訴你說:“不行啊,媽媽上瞭一天班太纍瞭,不想聊天瞭。寶貝,你會高興嗎?”
  4.如果我上班,你要我帶你去遊樂場玩。我告訴你說:“不行啊,媽媽要加班啊,實在抽不齣時間來去遊樂場呢。寶貝,你會傷心嗎?”
  5.寶貝,因為媽媽是那麼地愛你,所以,媽媽願意不工作、不賺錢,就在傢裏,陪著寶貝快快樂樂地長大。
  我特彆提示她說:“不要說,媽媽這一切都是為瞭你呀之類的話,這會讓孩子背負很大的壓力,隻說因為媽媽愛你,所以我自己願意放棄這一切。”
  其實,在這個事情當中,有一個人的態度比誰都重要!這個人就是這位可敬媽媽的丈夫,如果他能以贊賞的目光注視妻子,讓孩子感受到他對妻子的敬重,比韆言萬語更有分量。
  我這麼說,並不是建議所有的媽媽都要全職在傢,也不是職場媽媽就可以不承擔傢庭教育的責任。而是因為每個人、每個傢庭都有不同的現實狀況,所以每個人的選擇也會各不相同。我們沒必要羨慕誰或者詬病誰,隻要自己和身邊人覺得適宜就好。
  正是這位學生的親子對話,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當下年輕父母的不易。20世紀末至今,是中國飛速發展的20年,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長大,教育理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與自己小時候截然不同。作為一個身處學習型社會、並對孩子負有責任感的父母,在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之下,又不得不主動地學習教育知識。所以,我很想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某種方式傳遞給他們,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就是我創建“兒童心理成長”公眾號的初衷。

  劉鴻雁
  2017年1月8日 於上海工作室


《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探究瞭當代中國50個普通傢庭在育兒過程中所麵臨的復雜挑戰與微妙平衡。它並非一本空泛的理論指南,而是一次貼近現實的田野調查,通過真實的故事和細膩的觀察,勾勒齣“管束”與“放手”這對育兒核心議題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具體錶現。作者以一種非評判、非指導的態度,呈現瞭不同傢庭在麵對子女教育時的掙紮、探索與反思,旨在引發讀者對自身育兒模式的深入思考,而非提供標準答案。 第一部分:管束的溫度與界限 在“管束”這一維度,本書詳細剖析瞭中國傢庭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望如何轉化為具體的行為。這包括對孩子學業成績的過度關注,對課外輔導班的趨之若鶩,以及對孩子社交、興趣的潛在限製。 學業為重:無處不在的壓力 “雞娃”現象的細緻描摹: 書中描繪瞭許多父母,他們並非不愛孩子,但愛的方式聚焦於“贏在起跑綫上”。從幼兒園的英語啓濛,到小學奧數、編程,再到初高中各科的精英班,學業的“軍備競賽”幾乎吞噬瞭孩子的童年時光。書中采訪的傢庭,有的父母辭去工作,專心陪伴孩子學習;有的則將大量業餘時間投入到“陪讀”之中,監督作業,分析試捲。然而,這種高強度的管束,其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是真實的教育需求,還是社會焦慮的投射? “優秀”標準的定義與內化: 許多傢庭對“優秀”的定義,仍然根植於傳統的、以學業成績為核心的標準。這導緻孩子即使在其他方麵有所特長,也很難得到父母同等程度的肯定。本書展示瞭孩子在這種單一評價體係下的睏境:成績優異的孩子可能缺乏自主性,而成績平平的孩子則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科技在學業管束中的角色: 智能學習機、在綫課程、傢校互動APP等科技産品,在一定程度上強化瞭父母對孩子學業的“實時監控”。書中記錄瞭一些傢庭,父母通過定位、學習APP的截圖來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態,這既帶來瞭便利,也帶來瞭新的摩擦。 安全感的孿生兄弟:過度保護與控製 “中國式傢長”的護犢情深: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欲極強,從食物安全到交通安全,再到人身安全,無處不在的擔憂催生瞭“事無巨細”的管束。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被剝奪瞭許多嘗試和犯錯的機會,例如,被限製獨自齣門、獨自解決問題。 社交圈的“精挑細選”: 對孩子的朋友,父母常常抱有警惕,擔心“近墨者黑”。因此,很多孩子的社交圈是被父母“篩選”過的,他們的玩伴、甚至他們的興趣愛好,都可能受到父母的“指導”和“推薦”。 對孩子“不走彎路”的執念: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避開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因此,他們往往會主動為孩子規劃人生軌跡,包括專業選擇、職業發展,甚至婚姻大事。這種“未雨綢繆”的管束,在一些傢庭中演變成瞭對孩子自主選擇權的剝奪。 行為規範與道德灌輸:傳統價值的延續 “聽話”的最高贊譽: 在很多傢庭中,“聽話”仍然是孩子最受贊揚的品質。這使得孩子難以發展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孝道與責任的早期教育: 父母會早早地嚮孩子灌輸孝道、感恩、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在一些傢庭,這可能演變成一種壓力的來源,孩子需要承擔起“迴報父母”的義務,而忽略瞭自身的情感需求。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拉扯: 在強調集體榮譽和人際和諧的文化背景下,父母會教導孩子要顧及他人感受,要融入集體。然而,當這種教導與孩子的個人興趣和需求發生衝突時,就會産生新的矛盾。 第二部分:放手的藝術與邊界 “放手”,並非意味著放棄,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本書探討瞭在中國傢庭中,父母如何學習並實踐“放手”,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探索自我,獨立成長。 從“陪伴者”到“支持者”的轉變 學業上,從“監督者”到“引導者”: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的角色需要從事無巨細的監督,轉變為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並在孩子遇到睏難時給予恰當的引導。書中記錄瞭一些父母,他們開始嘗試和孩子一起製定學習計劃,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給齣答案。 興趣愛好的“鬆綁”: 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孩子需要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本書展示瞭一些父母,他們不再將孩子的興趣愛好僅僅視為“玩樂”,而是將其視為孩子個性發展和情感寄托的重要途徑,並給予瞭更多的支持和空間。 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從洗衣服、做飯到管理零花錢,本書記錄瞭一些父母如何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他們在走齣傢門前,能夠具備基本的生活技能,這是一種重要的“放手”。 情感連接的深化:理解與尊重 傾聽與共情: 很多傢庭最大的挑戰在於,父母如何真正地傾聽孩子的想法,理解他們的感受,而不是簡單地以自己的經驗和標準去評判。書中描繪瞭父母與孩子之間,從最初的“雞同鴨講”,到通過有效的溝通,逐漸建立起更深厚的情感連接。 給予犯錯的空間: 犯錯是成長的一部分。本書揭示瞭一些父母,他們開始認識到,過度保護反而會阻礙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他們嘗試給予孩子更多獨立嘗試的機會,並在孩子犯錯後,以引導為主,幫助孩子吸取教訓。 尊重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自己的節奏和特質。本書呈現瞭一些父母,他們逐漸放下對孩子“完美”的執念,學會接受和欣賞孩子的“不完美”,並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界限的劃定:愛與自由的平衡 “界限”的必要性: “放手”並非無原則的縱容,而是建立在清晰界限之上的支持。本書探討瞭在管束與放手之間,如何為孩子劃定清晰而適度的界限,讓他們在安全可控的範圍內探索。 界限的溝通與協商: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界限,不應是單方麵的規定,而是一個可以通過溝通和協商來確定的過程。書中記錄瞭一些傢庭,父母會和孩子一起討論規則,讓孩子參與決策,從而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父母自我成長的課題: “放手”的藝術,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課題。許多父母在“放手”的過程中,也需要剋服自身的焦慮、控製欲和不安全感,重新認識自我,並找到與孩子和諧共處的新模式。 第三部分:文化土壤上的育兒實踐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置於深厚的文化土壤中進行審視。 儒傢思想的影響: 孝道、尊師重道、集體主義等儒傢思想,在中國傢庭育兒中留下瞭深刻的烙印。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些傳統觀念如何在現代社會被解讀和實踐,以及它們對父母管束與放手決策的影響。 社會經濟變遷的催化: 快速的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以及不斷變化的教育政策,都對中國傢庭的育兒模式産生瞭巨大衝擊。本書通過案例,展現瞭父母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應對新的育兒挑戰,調整自身的育兒策略。 全球化視野下的反思: 隨著信息傳播的便捷,中國父母也開始接觸到西方育兒理念。本書呈現瞭一些傢庭,他們如何在汲取國際先進理念的同時,結閤自身的文化背景,探索更適閤中國傢庭的育兒之路。 本書價值 《管束與放手之間》不提供“應該怎麼做”的標準答案,它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呈現瞭50個傢庭真實的育兒睏境與探索。通過這些鮮活的案例,讀者可以: 照見自身的育兒模式: 瞭解書中傢庭的經曆,能幫助讀者反思自己的育兒方式,識彆齣自己可能存在的過度管束或“無效放手”的傾嚮。 獲得情感上的共鳴: 許多讀者會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並非孤單地在育兒的道路上摸索,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 啓發新的思考: 書中的各種育兒睏境和解決方案,能夠啓發讀者從新的角度看待育兒問題,拓寬自己的育兒視野,找到更適閤自己傢庭的平衡點。 促進傢庭對話: 本書的許多議題,也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夫妻之間提供瞭開啓深入對話的契機,共同探討傢庭的育兒目標和期望。 本書是一次關於愛、成長和傢庭關係的深刻探索。它提醒我們,育兒並非一場簡單的“比賽”,而是一場持續的、充滿智慧的“陪伴”與“放手”的藝術。在“管束”的堅實支撐與“放手”的廣闊天地之間,每一個中國傢庭都在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最佳平衡點,嗬護著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用户评价

评分

《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的極大興趣。我一直認為,育兒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而“管束”與“放手”的界限,恰恰是這門藝術中最難拿捏的部分。這本書深入到50個中國傢庭,這意味著我將有機會窺見真實生活中的各種育兒場景,瞭解那些隱藏在傢庭錶象之下的種種睏惑與掙紮。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不同的傢庭是如何根據孩子的性格、成長階段以及傢庭的具體情況,來調整他們在“管束”與“放手”上的策略的。例如,對於內嚮的孩子,他們是如何在保護與鼓勵中找到平衡?對於性格外嚮的孩子,又如何給予他們自由探索的空間,同時又不至於讓他們迷失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藉鑒的經驗,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我想看到那些真實的故事,那些父母的內心獨白,以及他們在實踐中遇到的種種挑戰和解決方案。我堅信,通過學習這些來自不同傢庭的真實案例,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管束”與“放手”的真諦,從而更好地引導我的孩子健康成長。

评分

拿到《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等到你瞭!”。作為一名在育兒道路上摸爬滾打多年的傢長,我深切體會到“管束”和“放手”並非簡單的二選一,而是一個動態的、需要不斷調整的過程。書中深入50個中國傢庭,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在這些傢庭中,究竟有哪些具體的“育兒難題”是普遍存在的?是關於學業壓力?興趣培養?還是關於孩子的人際交往和獨立性?我尤其想知道,當這些傢庭麵臨“管束”和“放手”的抉擇時,他們是如何思考的?是基於傳統觀念,還是受到瞭現代教育理念的影響?亦或是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實際情況,做齣靈活的判斷?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不同傢庭在策略上的差異,以及這些策略帶來的不同反響。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幫助我識彆自己傢庭在“管束”與“放手”上的盲點,並找到更適閤自己孩子的平衡之道。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套通用的模式能夠適用於所有人。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每次看到孩子在成長,我都會在“要不要插手”這個問題上糾結不已。有時候覺得,不盯緊點,孩子就容易齣岔子;但有時候又覺得,事事包辦,孩子又長不大。這本書聚焦於50個中國傢庭的真實睏境,這讓我覺得它一定會非常貼近我的生活,充滿煙火氣。我非常想知道,在這些傢庭中,父母們是如何具體地實踐“管束”和“放手”的?比如,在孩子遇到挫摺時,是立刻上前安慰鼓勵,還是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在孩子想要嘗試新事物時,是全力支持,還是會因為擔心風險而百般阻撓?我期待能夠從這些案例中,看到不同傢庭在應對孩子成長中的具體問題時,所展現齣的智慧和勇氣。尤其是“中國傢庭”這個定位,讓我覺得它一定能抓住中國文化的特點,比如集體主義的影響,對子女寄予的厚望等等,這些都會讓書中的內容更加生動和 relatable。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關於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以及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更健康、更科學的平衡點的啓示。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光是聽名字就讓人充滿好奇,也精準地抓住瞭許多傢長在育兒過程中最糾結的那個點。我一直覺得,育兒就像是在一條狹窄的道路上行走,一邊是事無巨細的“管束”,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綫上,擔心他們犯錯,擔心他們走彎路;另一邊又是“放手”,渴望孩子能夠獨立自主,能夠擁抱世界,但又害怕他們摔得太重。這本書聚焦於50個中國傢庭的真實案例,這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些鮮活的、接地氣的經驗中,找到共鳴,學習到如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不是那些空泛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傢庭故事,一定能帶來更深刻的啓發。不知道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傢長在嘗試管束與放手之間的各種方法,以及這些方法帶來的不同結果?我猜想,這本書一定能提供大量的視角,幫助我理解不同傢庭、不同孩子在麵臨同樣睏境時的不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蘊含的智慧和掙紮。特彆是“中國傢庭”這個限定,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會更加貼近我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更容易理解和實踐。

评分

《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傢庭的育兒難題》這個書名,就像是一張精準的診斷書,一下子戳中瞭無數父母的心窩。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這些來自50個不同中國傢庭的故事裏,究竟隱藏著多少我們似曾相識的片段。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各種畫麵:有的是父母為瞭孩子學業,幾近瘋狂的“雞娃”模式,事無巨細地安排行程,從興趣班到補習班,生怕孩子落後一秒;有的是另一極端,過於“放養”,孩子沉迷遊戲,學業一塌糊塗,父母卻束手無策。這本書承諾從50個中國傢庭的真實案例齣發,這讓我對內容的真實性和實用性充滿信心。我非常好奇,這些傢庭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管束”與“放手”的兩難境地的?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經曆瞭怎樣的思想鬥爭和情感博弈?書中會不會有詳細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傢庭是如何從過度管束走嚮適度放手,或者如何在一個關鍵時刻決定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和承擔?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呈現問題,更能提供一些深度思考和實踐指導,幫助我理解“管束”與“放手”的藝術,並找到屬於自己傢庭的獨特節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