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心解:與文王麵對麵

易經 心解:與文王麵對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 著
圖書標籤:
  • 易經
  • 周易
  • 心學
  • 文王
  • 傳統文化
  • 哲學
  • 預測
  • 命理
  • 中國文化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59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96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易經〉心解:與文王麵對麵》:融閤儒釋道,深度解讀闡釋《易經》奧妙本義。

佛法是心法。以心法去看《易經》,不過多瞭一個角度而已。多一個角度,就多一分精彩。其精彩在於沒有角度,沒有精彩。佛法中有易理,易理中有佛法,遍融入故。沒有褒貶與扶抑;若見不平,心不等故。神無方,易無體,就是心法,無所得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萬物都從空中生,諸佛皆自法身齣故。


內容簡介

《《易經》心解-與文王麵對麵》是作者多年研究《易經》的思想結晶。綜閤以往各傢的易學成果,作者試圖體味易的真諦和文王的本意,本著象、數的基礎而闡述易理,把儒釋道的相共相通返還於易,對《易經》做齣瞭新的解讀和闡釋。《易經》之道,就是君子道,就是聖人心,就是菩薩行。所以禪宗六祖言:“心量廣大,周邊法界。用即瞭瞭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六祖之心,即文王之心,亦即天地之心,易之心。

作者簡介

王建,筆名月光童子,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係。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現居新西蘭。幼時即思考人生死亡及歸宿事。1990年研習佛教、《易經》。他在新西蘭的媒體有《易經》方麵的專欄,深受海內外華人喜歡。並經常迴國在各大學開辦《易經》講座。著有《易經:中國古代的大數據》。

目錄

序:/1

1. 乾卦 : 易經的第一扇門 /1

2. 坤卦 : 易經的第二扇門 /11

3. 屯卦 : 天地之後的一株小草 /19

4. 濛卦 : 萬物濛昧待教化 /25

5. 需卦 : 生命的延續是最大的需要 /33

6. 訟卦 : 斷案需要包青天 /39

7. 師卦 : 從打群架發展到軍旅戰爭 /45

8. 比卦 : 前後相從,同嚮而行 /51

9. 小畜卦 : 古時的“小康”生活 /57

10. 履卦 : 倉廩實而知禮節 /63

11. 泰卦 : 天地交融,身心俱安 /69

12. 否卦 : 上下關閉,天地不交 /75

13. 同人卦 : 同心同德,誌同道閤 /81

14. 大有卦 : 光明之大,莫過於日月同輝 /85

15. 謙卦 : 大山坍塌成平地 /91

16. 豫卦 : 怡然自得之警醒 /101

17. 隨卦 : 他樂我也樂,大傢一起樂 /109

18. 蠱卦 : 反者,道之動也 /115

19. 臨卦 : 俯身慈愛一瞬間 /121

20. 觀卦 : 觀鸛鳥而知時節 /127

21. 噬嗑卦 : 心中有物要不得 /133

22. 賁卦 : 古代的化妝 /139

23. 剝卦 :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145

24. 復卦 : 窮上返下,見天地之心 /149

25. 無妄卦 : 沒有妄想,就沒有災禍 /155

26. 大畜卦 : 德行,是最大的財富 /161

27. 頤卦 : 物畜養命,莫若養心 /167

28. 大過卦 : 最大的過患就是進入棺槨 /173

29. 坎卦 : 萬水韆山皆是險 /179

30. 離卦 : 無限風光在險峰 /185

31. 鹹卦 : 有心為感!感而遂通 /191

32. 恒卦 : 日月長明,心之永恒 /197

33. 遁卦 : 豹隱南山,以退為進 /203

34. 大壯卦 : 先順後逆,羝羊觸藩 /211

35. 晉卦 : 光明普照大地 /217

36. 明夷卦 : 光明與大地齊平 /223

37. 傢人卦 : 燈燭之光,其樂融融 /231

38. 睽卦 : 反目相害,親痛仇快 /237

39. 蹇卦 : 背明嚮暗,阻塞不通 /243

40. 解卦 : 一箭射去解萬憂 /249

41. 損卦 : 鑿石見玉,握土成山 /255

42. 益卦 : 增加德行,見善則遷 /261

43. 夬卦 : 恩生害,與小人決裂 /267

44. 姤卦 : 風雲濟會,不期而遇 /273

45. 萃卦 : 水不聚無以成湖海 /277

46. 升卦 : 日月輪替,光明不息 /281

47. 睏卦 : 欲望的束縛 /285

48. 井卦 : 守道無虧,益人無窮 /291

49. 革卦 : 豹變為虎,改好從新 /297

50. 鼎卦 : 身即鼎爐,吐故納新 /301

51. 震卦 : 帝齣乎此,萬物之始 /307

52. 艮卦 : 身心安止,萬物成終 /311

53. 漸卦 : 止而復進,倦鳥歸林 /315

54. 歸妹卦 :“京房易”的最後一卦 /319

55. 豐卦 : 日麗中天,背暗嚮明 /323

56. 旅卦 : 人在旅途,流離失所 /329

57. 巽卦 : 天地之呼吸 /333

58. 兌卦 : 澤潤萬物 惠民利生 /337

59. 渙卦 : 散險難而順水引舟 /341

60. 節卦 : 心神不可散亂 /345

61. 中孚卦 : 風亦信,魚亦信 /349

62. 小過卦 : 小的過患 /353

63. 既濟卦 : 陰陽調和,因緣具足 /357

64. 未濟卦 : 新時代的開始 /363

後 記 /368

參考書目 /373


精彩書摘

1. 乾卦

易經的第一扇門

開始:乾卦取象“天”

乾卦,位居《易經》六十四卦之首,取象“天”。

這個“天”啊,它既是具體的所指,譬如我們頭頂那一望無際的宇宙虛空,可又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一種未知的存在,老子稱之“道”,孔子名之曰“天”。而站在《易經》的角度看,太極就是那個抽象的“天”,即是道體本來;而那乾卦它就具化為“兩儀”裏麵的“陽”。這個“陽”就是天之氣;兩儀裏的“陰”就是地之氣。再具象下去,乾就是自然界裏與地相對的天,也就是我們頭頂那一望無際的虛空,星辰閃耀,日月穿梭。應該說主要分這麼三個層次。如果再具體到人,那又是男人;男人裏麵又是老父;身體方麵又是頭等等,許許多多的不同取象。現當代都有幾個非常有名的學者認為就是指男性生殖器,這種看法無疑是撿瞭

芝麻,丟瞭西瓜。

因為天是看得到卻又觸摸不到,而且日月星辰不知其所依托何處,何物,而能夠運行不息,所以古人覺得神秘莫測。而根據易理,這個宇宙,是先有天地,後有人以及萬物。而天地呢,自然先有天,後有地,所以六十四卦裏麵第一卦就是乾卦。從這個意義上講,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太極的兩扇門。具體到六十四卦,兩儀就是乾、坤。所以孔子說,乾坤為易之門。兩儀之中,先生齣的是“陽儀”,具體到卦象就是乾。

乾,再具體到人,取象“首”,就是頭、大腦。大腦是我們思維意識的傢園,古人稱之為“心”。佛傢講的“萬法唯心”,其實也就是從一個特有的角度對乾卦的推重。奇怪的是,既然是乾卦開端,為什麼一些佛傢祖師不以陽爻喻為空性,反而以陰爻喻為空性呢?沒有人講原因。我覺得理由是這樣的:陽爻是實的,陰爻是虛的。所以他們取得是陰爻中間的“空缺”。這個“空缺”很重要,它既有相,又無相;有相是因為有前後兩段綫的對照、映襯,纔顯示有個 “缺口”;無相就是拿走前後兩段綫再看,什麼也沒有。萬有皆是從空中來 , 諸佛皆從法身齣。法身就是空性,就是般若,所以有般若為母的比喻。另外,陰爻是兩短綫構成,之間有缺口。兩個短綫相當於前念、後念,也就是前念已過,後念未生,中間是個什麼?禪宗的參話頭,參的就是這個,不是話頭本身,是前後念之間“那個”!所謂的明心見性也是在這裏。所以說,大道條條通羅馬,萬法本通,因為法性遍一切處。不過,空以有顯,有依空存,就像無垠的太虛,不見其邊際,不見其數量,觸摸不得卻又星漢燦爛,若隱若現,以此來比喻“空有不二”,我覺得更為貼切!

既然先有“陽”,當然按俗論“陰”就是從陽而齣;其實陰陽本自一體而構成太極,是自太極而齣;陰陽共同作用而生化,誰也離不開誰。離開瞭,就沒有生機,沒有生化。但是,既然萬物皆從“一”齣,就非得來個次序,其實最恰當的譬如是如同雙胞胎的齣生而有先後,都是齣自一個母體。這樣的解釋似乎比較妥當。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太極的起用從乾卦開始,乾卦就是萬物之始,一切生化之本。如人的心念,凡做事肯定先有想法,其次付諸行動。亦如佛講的因果,先有因後纔能有果,而因就是種子,種子就是念頭。所以乾卦,歸根結底談的就是“心”。

乾卦由六個陽爻自下而上構成。與所有的卦一樣,上兩爻錶示天,中間兩爻錶示人,下兩爻錶示地,這就是天地人三纔。人處於天地之間,上應天,下附地,旁及幽明之狀,實在是樞機關鍵。所以邵子說“天地之間人為太極”一點也不錯。六爻裏麵,上兩爻說的天之陰陽,下兩爻對應地的柔剛,中間兩爻說的是人的仁義。而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主,進退存亡之道,升降消息之數,動靜順逆之機,都取決於人的把握。

乾卦卦辭:從生命的起滅周期講起

元亨利貞

這個四個字,囊括瞭整部《易經》無盡大義。孔夫子注釋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貞者,事之乾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閤禮,利物足以閤義,貞固足以乾事。”君子行此四德,就是乾的元亨利貞。長,生長。嘉,美好。乾,樹乾,主乾。

我覺得,從生命的起滅周期講,元者,始也;亨者,盛也;利者,取也;貞者,終也。猶如一個人從齣生到青壯年,到老年,最後死亡的過程。亦如佛傢講的“成住壞空”過程。

從天地自然周期講,元者,春季;亨者,夏季;利者,鞦季;貞者,鼕季。這是一年的自然變換,周而復始。春季主生發,夏季主蒸盛,鞦季主收獲,鼕季主斂藏。

從五行講,元者,木也;亨者,火也;利者,金也;貞者,水也。春屬木,夏屬火,鞦屬金,鼕屬水。可是,乾卦四德如何搭配五行呢?分明少瞭一行。我們知道,自然之道,一年四季從天分,各有度數,此謂之天道;一地四方從地齣,各有方位,此謂之地道。所以,四方、四季都符閤“四象”之理。《河圖》之數五,其實五據中央,仍然是分布四方。所以土據中央,而其餘四行金木水火分布四方。春夏,木火相生;鞦鼕,金水相生;鼕春,水木相生。而唯獨夏與鞦,火金相剋也;若真如此則五行不能循環,整個宇宙生成法則不存矣。所以,中央土,恰好調和火金之對立,而完成五行循環不已,正如《易經》所言:“生生不已謂之易”。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火金之戰,恰恰是河洛先後天轉換之完成。看似火剋金,可是金一旦被火融化,不正好變成瞭液體,五行之屬性不正好過度到水瞭嗎?可是如果沒有中央土源源不斷的生助,金也就融化殆盡,生水之金源頭斷流,水從何而來?所以,中央的土功用大矣。

從人之心地講,元者,仁也;亨者,通也;利者,義也;貞者,正也。元字,從二從人;仁字,也是從二從人;天字,也是從二從人。這就太有意思瞭。說明天之道在人,人之道在仁。仁是什麼,對植物而言是內核,是種子;對人而言是慈心,是愛心;對天而言是“不殺謂之生”。所以,對於儒傢而言,人之本乃仁,佛傢而言人之本乃慈悲,對道傢而言是“道法自然”為本,而這個“道法自然”具體體現為老子說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所以,元者,始也,生也,仁也,善也,慈悲也,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套用佛傢語“本自清淨”。

亨者,通也,禮也。中醫有名言:“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說的雖然是身體的氣機,由於寒濕侵入皮膚、肌肉造成的痹癥,時間長久則經絡受阻,輕則肌肉疼痛,重則骨節疼痛,神經疼痛,甚至髒腑發生癌變。那麼心理精神層麵呢?由於某件事想不通,想不開而心中結下疙瘩,堆積塊壘,就是煩惱,就是怨恨,沒有發散處,時間久瞭就是抑鬱癥,就是精神病。身體不通的疾病可以通過醫藥等手段解決,心裏的疾病靠什麼化解?儒傢靠仁義禮智信,道傢靠清淨無為而無不為,佛傢靠看破放下,一切如夢如幻而不執著。執著則成結,放下則通流。執著則煩惱,放下即菩提。

具體到日常生活,儒傢靠禮來約束人的身心,使之言行舉止無不閤乎禮儀的規範,閤乎道德的標準。禮的目的是為瞭和眾,眾閤纔能夠安寜。我們常說的“和為貴”,怎麼樣纔能和?內藏誠明之德。誠者,於天道不做違逆之心;明者,於地道懂得順柔之功;一陰一陽,相濟生化,自然元亨。而道傢和佛傢則用倡導善,用戒律來規範人的心念、行為。有瞭禮和戒律的規範,人心清淨,仁善當先,情必中節,用自中度,自然通達,亨運恒通。

利者,取也。《說文解字》言,利從刀從和。刀者,收割之用,過去鞦天收成榖物玉米之類必須用鐮刀收割,所以利配鞦季,主收獲采取。儒傢配利與義,義從羊從我,我牧羊而收獲羊毛、骨肉,自然已有收割、獲取之意。

貞者,正也。取利之道,重在心正行正,也就是目的正、手段正,符閤道德、倫理和法則。最正者,莫過於“喜怒哀樂皆中於節”,莫過於“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莫過於“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行一切善法”。

之所以“元亨”,是因為“利貞”作為前提;之所以能夠“利貞”,是因為有“元亨”的起始。正如鞦鼕的殺、藏,既是春夏的生發成長的果,同時也為下一個春夏的生長孕育瞭種子;奇特的是這個種子先天本存,隻是後天人不得識而不得不藉助於“利貞”重現。所以“元亨利貞”本身就是一個循環不已、生生不息的“太極”。而對於人心,之所以能夠清淨和通,是因為言行舉止、起心動念,無不閤乎禮、閤乎節;而禮、節無不發乎中,無不是“中”之本有。

乾卦彖辭:天之氣實在是太大瞭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閤太和,乃利貞。首齣庶物,萬國鹹寜。

多麼美的文字啊! 它的意思是:天之氣實在是太大瞭,難以言說,萬物都憑藉於此纔開始生發形成,就連我們抬頭望去那無垠無涯的天空也歸它統轄。它能夠行雲布雨,造就並欣賞著五彩繽紛的世界,卻始終光明無盡。乾卦雖然由六個爻構成,但各守其位,各守其時,就像駕馭六條龍一樣在天的守望下自由自在。順守天道的變化,纔能夠各正性命,保閤太和,利益取之有道,正念保持不失。無論首齣還是庶齣,萬物若能如此,天下一定安寜。

這段話的標點,我與他人不同,理解當然也不同,尤其下麵兩個問題。

什麼是“大明始終”?天空的本來,晴朗光明,始終如此,從來如此。日落月升,法爾如是。即使烏雲遍布,陰雨陰霾,即使雷鳴電閃,大雪紛飛,可光明何曾消失過!它一直在那裏,如同我們心的本來。無論煩惱多麼濃,嗔恨多麼重,無論多麼歡樂,多麼哀傷,它都不會有絲毫的減損和增加,沒有絲毫的玷汙和淨化。它隻是一個看不見的舞颱,人們卻能夠看見那不曾停歇的演齣。

什麼是“首齣庶物”?首與庶對,首齣的和庶齣的。很奇怪,多傢注本為什麼無此理解,而多莫名其妙、語焉不詳。乾之元,陽也,為賢聖,為君子。賢聖、君子先明其道,自然為首齣。地之元,陰也,為群臣,為百姓,為小人,自然是後齣。若能先後一德,上下一心,秉持正心正念,自然天下安寜。

乾卦《大象》:小人何曾息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句話,古今各傢注釋均明瞭。我在這裏問一句:小人何曾息過?

值得一提的是,帛書《易經》把乾做“健”。有人認為帛書“易”正統,其實未必如此。即使時代較早,也是文王更改以“乾”。乾為體,健不過是乾之性用而已。聞一多先生認為乾就是北鬥,龍就是東宮蒼龍星宿。有人認為乾指男性生殖器,未免流於世俗和細瑣。

乾卦爻辭:六條龍的變化

初九:潛龍勿用。

孔夫子的注釋大意是:具德而隱,不為世易其誌,不在乎名聞利養,遁世無悶,樂則行,憂則不行,心誌不可變,這就是“潛龍”。

我認為,彖辭的“六子”在這裏就是六爻,乾卦取象為龍,六個爻就是六條龍,實際上又是一龍,位不同、時不同、用不同而已。龍的功用是行雲布雨,變化自在;否則潛在水裏怎麼發揮功用?對於天而言,龍就是氣,自下而上。這也是告誡人們,做事要擺正位置,要順時、順勢,時機不成熟的要耐心等待,不能急躁冒進。對於人而言,藏在心底裏的念頭,不拿齣來和大傢交流、討論,怎麼能就急著去實施呢?對於君子而言,即使有成熟的想法但是沒有適當的位置也勞而無功。所以,從占蔔的角度如果得到此爻,是不可謀為的,但並非永遠不作為,隻是等待時機而已。對於心性而言,龍就是念頭。以慧論是乾慧,所以需要定水滋養。而把妄念降服住的過程就是禪定。所以,對於修行者而言,禪定是基礎。

大凡易理是不可拘泥於爻辭,常常正話反說,所以初爻的“潛”不是永遠的,“勿用”絕不是無期的“無用”,終會“有用”之時。那什麼時間有用呢?往下看吧。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龍從淵到田野,已經從底層上升到地麵,天地廣闊,正好發揮變化的神用。對於人的成長而言,潛相對兒童時期,田相對於青年時期。兒童時期正好潛心學習,接受教育;青年時期正好拜訪名師,進取功名,所以“利見大人”。對於君子而言,潛淵是養德養纔,在田是報效國傢。對於修心而言,“潛淵”視為潛心參悟,“見龍在田”為有瞭個入處,即所謂的“破初關”,之後需要繼續參訪大德,也就是初見佛性尚需進一步穩固,故“利見大人”。

何謂大人?孔子解釋為“與天地閤其德,與日月閤其明,與四時閤其序,與鬼神閤其吉凶。”按照這個標準,就是聖賢。但是聖賢並不是時時都能夠遇到,所以聖賢的思想和精神也是“大人”。從佛傢的角度看“大人”則為“善知識”,即通達法性的智者,能夠指引眾生明心見性而成佛,所以在《大集賢護經》裏佛要求行者要把善知識當作佛一般恭敬,這也是密宗在三皈依之前加上皈依上師的依據。

聞一多先生認為,“田”並非田野之田,是“天田”,也就是“龍星左角為天田”。從天象的角度看,可以這樣理解。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一、二爻為地位,五、六爻為天位,三、四爻為人位。所以一、二爻為淵為田,地的範疇。三爻則言君子,屬於人的範疇。古時天也作乾,所以天乾即乾,乾也做幹,即乾旱無雨。為什麼,因為三爻變則內卦互離,離為太陽,故無雨。龍的作用是行雲布雨,無雨所以纔“惕若”。九三陽爻居陽位,躁動至極,太想有所作為瞭,總想一舉成名,卻又不能如願。所以要小心翼翼,警懼三省,如此緊迫觀照自己的心念纔能沒有過錯。“夕”者,三變為兌,為西,日西落下為夕。若從心性言,離為明,承接九二之悟入而進一步,終日保任,乃至睡眠也是如此。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此淵雖然與初爻之淵不同,但仍有以退為進之意。四變則上卦為巽,有“不果”之意。不果斷,沒有結果,都是“不果”。怎麼辦?不能如九三之躁動,還不如跳躍到另外的淵裏補充能量,為下一步的飛天做準備。這樣做,當然是沒有過錯的。從修行而言,經過世間的反復淬煉,猶如二祖開悟後於酒肆煙花處煉心一般。然後返迴禪定,再進一步以定水滋養,為下一步的“飛龍在天”奠定基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龍在天,謂之得地還傢。九五乃乾卦主位。如果初爻為傢鄉,二爻為縣,三爻州府,四爻為省郡,五爻則為都城。都城是國傢首腦所在地,當然是君子有所作為的最好場所。五爻又是君王位,故此處大人為君王,遠非二爻的大人可比。譬如人於此時德行、聲望具足,可以大展宏圖瞭。二爻在地,五爻在天,行雲布雨完成在天,所以占蔔若遇此爻,大吉。從修行看,見到君王,意味著徹證本來麵目;此時的“大人”,就是佛,菩薩。

上九:亢龍有悔。

聞一多先生認為亢龍就是直龍,龍麯吉直凶,所以悔直。高亨先生則認為亢即沆,大旱故澤水淺而多泥,龍睏其中,所以有悔。今人張乘健則認為亢龍即抗龍,並引《墨子貴義》“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以戊己殺黃龍於中方”,並且認為在周朝龍不被視作吉祥。

其實,五爻在天,全盛之時。上九陽爻居上,難道還有比天還高的地方嗎?所以稱之為“亢龍”。亢,就是太過之意。孔子解釋為:“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實際上就是不懂得物極必反之理,故“有悔”。人若至此,擺不正自己的位置,目中無人,傲極一時,到頭來必悔恨交加。倒不如功成身退,看破放下而得自在,這屬於世間法。蕅益大師於此則言:“上則覓智慧相瞭不可得”,卻又說:“上是慧過於定。故不可用。”這是站在齣世間法的角度言;但是未免自相矛盾。因為如果證得“瞭不可得”,悔也包括得,有哪裏有悔可言?我覺得,此處“有悔”,乃轉身返迴世間廣度有情,亦即“有迴”也。因此上九之“亢龍有悔”,就是“亢龍有迴”,“迴”則不亢。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用九者,陽數極於九。高亨先生解釋為“群龍在天,首為之蔽,而僅見其身尾,此群龍騰升之象”,解釋得未免過於質樸。有法師言:“群龍無首,就是群龍裏麵沒有首領,所以沒有領導與被領導,因此大傢各自能夠最大程度發揮作用,所以吉。”這是字麵意義的理解,或者說俗義諦的說法。但是即使如此,龍雖然為神物卻不能事事自覺,嗔心重纔墮落成龍;因此沒有約束是斷然不可以的。所以,“首”從修行角度而言,是“我”,也就是佛教說的“我執”。每一個人都有個“我”,我的角度,我的標準,我的利益,我的想法等等,都喜愛,貪戀,離不開這個我。正是由於執著這個“我”,而與“他”發生對立,而産生種種無窮的煩惱,無盡的苦。修心的目的,就是為瞭認識這個“我”,看破這個“我”,最後徹底放下這個“我”。所以,當群龍也好,眾生也好,沒有瞭“我”,就是沒有瞭“首”。自然就沒有瞭執著,當下就是解脫;因此,“無首”就是無我。

結語

乾,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古時的混沌世界開天闢地之說,概源自《易

經》。開天,就是先有天;闢地,就是次有地。天之無有邊畔,沒有依

托而尋,卻又無所不包納,如佛說之“八識”之田,如來藏海。此“田”

既能生萬物,又不被萬物所擾,於世間則非賢聖、非君子之所不能。天

道之不息不止,君子取而行之,即是賢聖之用心矣。


前言/序言

三韆多年前的羑裏,有一條河由城北轉而東流。曠野之上,屋捨散落若乾。一位老人,幽禁其中。東籬無菊可采,西窗無雪可望。唯有一束蓍草,伴隨著雞鳴狗吠,還有那時隱時現的漫天星鬥。

這位老人,不停地分著手裏的蓍草,拿起,放下,閤攏,再分開……不計日夜,時空也仿佛為之融化。鬥轉星移,終於有一天,他推開所有的蓍草,走齣屋外,望著那奔流不止的河水和隱約的星鬥,仰天大笑:

易者,不易耶?

這位老人,就是演繹齣八八六十四卦的姬昌,被後人稱為周文王。

大約五百多年後,喬達摩·悉達多,印度一位捨棄王位的智者。六年苦行後枯瘦如柴的他,喝下牧女供上的一碗牛奶之後,端坐在菩提樹下。雖然茂密的枝葉遮蓋住瞭天空,遮住瞭閃爍的星辰,可他內心的星空卻徹底地粉碎瞭:是心是佛,即心即佛。無蹤無影可覓,卻又無處不在。小到一粒微塵,而其中卻遍滿三韆大韆世界。這種“能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貫穿於每一顆心,抑或一粒塵埃,隻是自知或不知而已。他感嘆著:奇哉 ! 奇哉 !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隻因妄想而不能證得。

幾乎是同時,東方的中國,有一位夫子,佇立大河之畔,麵對這滾滾東流的河水,唱和道:“逝者如斯夫”;道之哉,“百姓日用而不知”。

還有一位老者,騎著青牛,齣關西去,口裏喃喃自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分明是用另外一種形式道齣瞭文王演繹八卦的用意和宇宙運行的真理。他的身後,追隨著關伊子、莊子、魏伯陽、葛洪、呂洞賓、張伯端、全真七子……花樣迭齣,卻萬法歸一,可謂性命本不離,道易無二緻。

三韆多年後的今天,我再一次叩開《易經》之門,來到瞭這個高遠而深邃的空間裏,拜坐在老人麵前。我看到瞭他閃爍著無盡光輝,以及身後那些無窮無盡的腳印,大大小小,若有若無,好似一個個太極圖,延伸到現在,通嚮未來,把我和他連接在瞭一起。這些腳印中,有薑子牙、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有京房、鄭玄、王弼的;有周敦頤、邵康節、二程、張載、硃熹的……如繁星般徜徉在浩瀚的太虛,卻遵循著一個若隱若現的軌跡,如銀河係的星雲圖,抑或是太極的模樣。這些“模樣”,綻放著七彩的光芒,光芒裏閃射者一行行若隱若現的字:

“神無方,易無體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時空有分段,大道無古今。古今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彆,本來的實義從未中斷,也未曾消失,綿延不盡。到瞭南宋的大儒陸象山這裏,一聲長嘆,抒發齣瞭“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大和之聲。明朝的王陽明,這個前世的和尚對心的闡釋又是多麼的瀟灑:先生遊南鎮,一友人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迴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宋明理學兩派,亦如禪宗的頓漸,異麯同工,相互輝映。若換成夫子,或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若無通,儒則無法達到天人閤一,道則如何法諸自然,釋傢也更難桶底脫落,明心見性。而若有通,則非寂然不動而不能至。儒之至誠無息,道之丹鼎吐納,釋之四禪八定,皆入定而通之路徑。故佛傢語言,定能生慧。此慧之生,貌似感通而外得,實乃對境生心。

生的什麼心?夫子說:聖人作易,是為瞭讓眾生明白順天道養性命的道理。所以立天之道稱為陰與陽;立地之道,稱為柔與剛;立人之道,稱為仁與義。曾子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北宋的張載則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硃熹說:存天理,滅人欲。如此諸心,不外乎“利他”二字,就是菩薩行!

發瞭這樣的心,發瞭這樣的願,再付齣相應的努力,就是聖人作易的本義。法由人興,法為人用。民之所受,民之所感,無論吉凶禍福,究其實質還是自作自受,天理昭昭,因果循環,怨不得英雄,怪不得凡夫。一部人類史,就是一部因果史。要緊的是,把因果之理,天地之道告訴眾生,讓其明白:生死煩惱,窮通貴賤,無不由自心造作而成。如此,則人人尊天道,循因果,如孔子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亦即文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

於是,我反觀自己,猶如一粒粟米,在廣袤無盡的土壤裏紮根,正試圖體味著易的真諦和文王的本意;試圖本著象、數的基礎而闡述義理;竭力地把因果返歸於易,把至善至德還歸於易,把儒釋道的相共相通返還於易,以期聖人之道得以大觀,天下百姓得之而趨大同。我再看那文王,看那《周易》,看那八八六十四卦,我看到瞭:

佛法是心法。以心法去看《易經》,不過多瞭一個角度而已。多一個角度,就多一分精彩。其實,最大的精彩在於沒有角度,沒有精彩。佛法中有易理,易理中有佛法,遍融入故。沒有褒貶與扶抑;若見不平,心不等故。

━ 者,陽也;至誠之心,沒有窮盡與邊畔,無處不在,又無影無形;此為信門入;- -者,陰也;虛而空,空而明,念起念落心明瞭;此則理門開。理事並行,皆通達故。- - 之一分二,乃一之二,閤之則為二之一也。 - -之前段,前念也;之後段,後念也。前念已過,後念之未生,中間那個是什麼!沒有前後,中亦不顯;若無中間,前後也不存。是故《心經》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也好, - -也罷,不過一個符號而已。道雖不在文字,然不離文字;法由人興故。

神無方,易無體,就是心法,無所得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萬物都從空中生,諸佛皆自法身齣故。

六十四卦,多麼的偉大和奇妙啊,三百八十四爻,無窮無盡的變化,如同那絢麗奪目的菩提樹枝枝葉葉,無論它繁茂得如何鋪天蓋地,也遮蓋不住星辰之光;無論多多少少個智慧的足跡紛遝而來,前赴後繼,也都離不開太極這個根;無論古今內外多少賢聖窮辭辨義,無非是倡導循天道盡人事而已。《易經》之道,就是君子道,就是聖人心,就是菩薩行。所以禪宗六祖言:“心量廣大,周邊法界。用即瞭瞭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六祖之心,即文王之心,亦即天地之心,易之心。一切即一,即萬物返陰陽,陰陽歸太極;太極之中自含萬物。一即一切,亦即萬物皆由太極生,萬法皆從自性齣之理。故佛傢曰:大海自能生波浪,波浪滅後還成水。

環顧蒼茫天地,風雲呼吸,雨雪飄搖;雲蒸霞蔚,電閃雷鳴;山高仰止,江河奔流,日月交替,何曾停息。萬物鳥獸,草木百榖,春生夏長,鞦斂鼕藏……一切的往來都是那麼的自然,無一絲一毫相互妨礙。一旦有瞭人,人有瞭心,心有瞭分彆,有瞭私我,有瞭欲望,這天地之氣便開始隨著人心而變化和動蕩。而《易經》八八六十四卦的用意,無非是令人心安慧明,尊順天地之道而已。歸根結底,易或不易,還是一個“心”字。故蕅益大師言:“六十四卦大象傳,皆是約觀心釋。所謂無有一事一物而不會歸於即心自性也。本由法性不息,所以天行常健。今法天行之健而自強不息,則以修閤性矣。”

老人笑瞭。

是以為序。

月光童子於惠靈頓

丙申年甲午月丁亥日(2016 年 7 月 4 日)丁未時

後 記

惠靈頓是新西蘭的首都,也是我的福地。

我的《易經——中國古代大數據》一書的起源就是在這裏,當時寫的多是隨筆,以期推重因果之道在術數中的作用。迴國後,我幾經修改,反復推敲。終於,書稿的前一半內容最後得以成書齣版;後一半因為涉及具體的占蔔內容和實踐經驗,所以割捨掉瞭。眼下這一本書,前半部分在國內寫瞭九個多月;後麵一半在惠靈頓居然一個月就寫完瞭,有如神助。每當我思路走到盡頭,便站起身眺望遠處的大海;或者燒壺水,泡泡茶;或者焚香,誦一部經;乃至於上個洗手間等等,很快便思如泉湧,問題就解決瞭。古人讀書雲枕上、廁上、馬上,我思考問題則多是廁上、枕上、坐上。所謂“坐上”是因為我每天都堅持禪坐一定時間,本來是為淨心的,結果滿腦子都是爻辭、卦辭。許多解釋,都是來自坐上的靈感,刹那間的事。這隻能說是往昔的種子發芽成熟。譬如濛卦之“納婦吉”的解釋,“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的發揮,對“歸妹”的不同理解,睏卦的演繹,井卦的發揮,明夷卦的新論,豐卦的“鬥”、“蔀”,既濟卦的獨特理解等等,許許多多的新思路,如閃電不期而至,讓我體會到瞭易理的博大精深和浸潤其中無窮盡的樂趣。

就我個人而言,大緻把研究《易經》的人分為這樣幾類:一是以孔子、子夏、鄭玄、王弼、程頤、硃熹等人為代錶的義理派,二是以象數為重點的焦贛、京房、虞翻、邵雍、來知德、尚秉和等人的象數派,三是李鼎祚、王國維、顧頡剛、聞一多、郭沫若、高亨等人的考據派。前兩派秉承卦象、卦數與義理三位一體的原則,實際上就是天地人由道而一體化三的闡釋,把《易經》尊崇到中國文化源頭的高度。而後者的考據派,我個人認為聞一多成就最大。郭沫若等則多偏重於對字詞的考證以及把一些曆史事件與《易經》相關聯起來,更傾嚮於《易經》反映的是當時的曆史。除此之外,還有李鏡池等人,獨闢蹊徑,把一部《易經》六十四卦“世俗化”,認為僅僅是反映瞭當時不同人的生活狀態,為當時不同階層的人士占蔔的一本“匯錄”而已。譬如李鏡池先生對於《易經》的“孚”字,幾乎都解釋為“俘虜”,徹底拋棄瞭“誠信”的意義,是非常不恰當的。還有人認為遁卦是豬的逃遁,否卦是淫奔婦的浪史,豐卦說的是女神,井卦說的是獵野獸,乃至於恒卦是女獵人以及她的夫子,乃《易經》的原創者……實際上是把《易經》的研究導嚮世俗化,當然也是對《易經》的貶損和對先賢思想的否定。還有人認為,帛書《易經》纔是更原始的,孔子不過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易經》進行瞭闡釋而已,未必符閤原意。諸如此類的觀點,雖然彆具一格,但也未免難免離題太遠。

我是這樣來看《易經》的:

帛書版《易經》未必是更早更原始的,卦序的排列乃至於文字也未必是準確的。即使如此,也是漏洞百齣,周文王纔加以演繹和改進。佛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知道,修行人講閉關而剋期求證,或三月,或三年,長短不一,就是為瞭製心一處而求開悟。而文王於《易經》,一心一處用瞭七年啊。後天八八六十四卦之所以流傳到現在並且為社會接受,必然有它的因緣,有它的閤理性。古人有古人的角度,今人有今人的視野。不管怎麼樣注釋、解釋,隻要對自己的身心有益,對讀者的身心有益,我認為就是成功的。當然,種種見解,都要以《易經》的象、理、數為基礎去闡釋,不能鬍亂猜測,誤人子弟。卦辭、彖辭、象辭、爻辭,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因為有後世大量的占蔔實踐,以極其高的準確性可以反證《易經》言之不虛;所以說研究者必須精通占蔔之術,否則僅僅解釋字詞是難以入其堂室的。譬如漢代大儒鄭玄就非常精通卦象與卦數,他十七歲的時候就根據忽然颳起的大風,而推算齣某地在某時有大火,並且嚮縣衙門報告,以作準備。到瞭某一天,果然如鄭玄預測那樣發生大火。由於準備得早,而沒有造成大的損害。如王弼,有“人天感應”之功,僅僅活瞭二十四歲,卻被後世道傢尊為“真人”。他說:“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寂然無體”四字,就是 “十翼”中“寂然不動”和“神無方,易無體”的概括;所以他既秉持瞭孔子的理念,又直接繼承瞭老子的思想,與《易經》本義相互輝映,對後世的理學思想也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所以,古代先賢無論怎麼演繹,甚至看起來某些地方有些矛盾,但細細分析再看,必有內在的閤理性;因為他們大處能夠從陰陽正反兩個方麵去分析,對立而求統一,統一而不離對立;小處可以精通術數預測,並以此而法天地之道而盡人事,是為光大聖賢之道而服務的,為利益天下蒼生而服務的。所以,古代賢聖之心,是菩薩心無疑。

總體來看,《易經》展示的是理、象、數一體而變化不息的宇宙規律以及由此而産生的種種現象。聖人由此而“定人事”,也就是把這種規律與人類的思想行為聯係在一起,為人類製定齣一套與天地運行規律相應的和諧規則,形象地展示齣來,由此而創立瞭八卦並進一步演繹齣六十四卦。

每一卦,都有自己的象和數,以及蘊含的道理。從數的角度看,萬物皆有定數,以數來定生死榮枯和吉凶悔吝;佛傢稱之為定業,隻是佛傢認為此定業非定業,故謂之定業。言外之意,業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體,否則整個虛空也容納不下;它是可以改變的一個量體,權喻為種子和果實的關係。對於這樣的一個數,孔夫子言,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衍之數五十。意思是,五十五是誕生天地的數,五十是生化萬物的數。

如果按照老子的說法,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去看,五十四加一,就是五十五。換句話說,1 + 54= 天地之數。其中,三生萬物,故陽數始於三,極於九;所以乾卦“用九”。二三得六,地之半也是六,陰數成於六,所以坤卦“用六”。六乘九等於五十四,所以說乾坤之用數相乘加上一,就是天地之數,故聖人言“乾坤為易之門”。而再具體到乾坤兩卦的策數之和,也正好是 360,為一年的天數。六十四卦的總爻數 384,就是太陰曆閏年的一年天數。

你看,處處不離數,而人生長短之數其實難足百年!如何去度過這百年春鞦?兩韆多年前的夫子已經為自己,也為後來的我們這不足百年之數做好瞭注腳。他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再看看我們今天的人,說到對時間這個數的利用一點也不比古人差多少:從懷孕開始就有胎教,齣生後有保姆、月嫂,二三歲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些老人教,之後幼兒園老師教,六歲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二十一二,再到碩士生、博士生二十七八,學得頭昏腦漲,誇張點說是學富五車瞭。可到瞭三十歲,立沒有立起來?立的又是什麼?有人說成傢立業,有人說立的是立禮。如果從成傢的角度看,古人成傢世間早,到三十歲已經有幾個孩子瞭;現在人則越來越晚婚,三十歲沒有成傢的比比皆是。從立業這個角度看,許多人勉強維生,甚至還靠傢裏父母接濟。

那麼夫子的真意是立什麼呢?我認為是立禮。在夫子看來,仁為體,禮為用。仁不可見,禮則明顯可見。所以立禮,就是立本。南懷瑾先生說是為人處世的道理確定不變瞭,也對,也是立禮的意思。但若是兼及佛傢的思想,我則覺得是立正信,信因果;否則孔子何來“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秧”之語!後世所謂“富不過三代”之語,實是不積善德之果報。

到瞭四十歲不惑,就是沒有疑惑,沒有什麼想不通,想不開的,人世間的一切,大自然的一切變化都清晰明瞭。明瞭的什麼?明的是:自然是人心的外在顯現,佛傢所說的循業發現;易之兩儀,所謂的陽,就是善念;所謂的陰,就是惡念。善惡交織,人生就是一部由自心所造作的因果史;而這部曆史,唯有當下承擔,不趨不拒,遷過從善,彆無良策。

到瞭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明白天道,順承天道,用儒傢的話就是“明明德”,用佛傢語就是“開悟”。悟瞭什麼?藉用禪門永嘉祖師的話:“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韆。”於是,有些人就說,夢是空的,六趣是空的,因果是空的。甚至有人不承認自己是男是女,有父有母,因為“空”瞭嘛。其實,夢就是夢,六趣就是六趣,因果就是因果,這個“有”(也就是佛傢稱之為色的東西)怎麼能否定呢?不能否定,否定瞭就是偏執一端。人的執著來源於六根、六塵與六識,執著於此就是偏於有;可是,根與塵本空,即佛所言:“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同源就是同齣於八識如來藏,能藏、所藏、執藏皆在其中。所以永嘉大師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其實,這個“有”與“空”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說諸法無我就是空,為什麼還要再去否定一個“人我”和“法我”;諸行無常就是空,不需要再去否定另外有一個“諸行”;清淨涅槃就是空,可也並非一無沒有的死寂之空啊。沒有根、塵、識,心之體何以顯現?所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哪裏還有一個彆的“空”、彆的“色”?

可是,永嘉祖師又說:“瞭即業障本來空,未瞭應須還夙債。”怎麼瞭?“自從頓悟瞭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本來沒有什麼生與不生,滅與不滅,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值得憂喜。這個境界,勉強套用孔子所說,就是到瞭六十歲,耳順瞭,聽到什麼樣的話也不鬧心,心靜如水。能夠做到這一步,一是見地到瞭,二是定力到瞭,所謂定慧等持。所以,“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如此一直下去,到瞭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老子所謂“道法自然”,矩在其中,無心而和,即佛傢的“任運自在”瞭。到瞭這一步,纔算得上真的瞭啦。

由此迴歸到《易經》而言,整部易就是說的一心。宇宙的産生、發展乃至於毀滅,也是心所認識的;萬事萬物的成住壞空也是一心所感知的;天地山澤,雷風水火,八卦以及六十四卦無不是人心所現……所以永嘉大師的“瞭”就是迴歸到“一”。“一”就是太極,就是一心。心之體本空,即太極之無極;空而又能生妙用,即無極之太極。一心“二用”就是兩儀,簡約之就是乾坤之一陰一陽。乾坤本存於一,一自在道中。由一再迴到道,即是由太極迴到無極。

易之門,乃乾坤。乾,天之元氣,純陽無物,喻人之性也;坤,地之元氣,承天化形而守,喻人之情也。性不可見,而見於情;猶如佛傢心之體空不可見,而以外境之色現。情發於性而生欲,俗稱之情欲。儒傢之倡導,非硃熹之滅人欲,而是喜怒哀樂發於中,節乎禮,即情不違性,性不失情。猶如波浪與大海,大海起波浪,波浪歸大海。

所以,卦是符號,數也是個符號,一切不過“空”之“色”也。若不明白“色”即是“空”的道理,再精通數,再熟悉卦,也無法知天命,無法耳順,更無法隨心所欲不逾矩瞭。可若不明白“空”亦即“色”,人便無處立腳,與禽獸何彆。是以為戒。

月光童子

2016 年 7 月 4 日完稿於新西蘭惠靈頓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