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符號學為理論視角,將行政“公共性”視為一個意指性符號,從分析網絡環境給行政“公共性”建構帶來的變化齣發,從行政“公共性”建構主體因素和行政“公共性”建構的外部環境因素等方麵,挖掘導緻政府與公眾不能共建真正共享的行政“公共性”意義的影響因素。同時,探究符號意義建構背後隱藏的符號資本轉移和符號權力實現的邏輯脈絡,歸納齣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建構的規律。提齣構建共享的行政公共性內涵及共享的語言信碼的方式,探求網絡環境下建設服務型政府,引導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閤理路徑。
作者簡介
賀芒,女,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2009年獲博士學位。近年來主持guojia級項目1項,主持中央部級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4項,參研guojia級、省部級項目多項。齣版專著1部,在《中國行政管理》、《學術月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期刊發錶論文20餘篇。
段鷹,男,重慶大學工業工程係副教授。負責或主研完成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市科委科技攻關等科研項目4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與學術會議上發錶論文30餘篇。
目錄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研究設計 ( 1 )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 1 )
第二節 研究意義 ( 3 )
第三節 研究現狀 ( 5 )
一 國外研究現狀 ( 5 )
二 國內研究現狀 ( 7 )
第四節 理論框架 ( 1 4 )
一 索緒爾、 羅蘭·巴爾特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 ( 1 4 )
二 福柯、 布迪厄的符號權力理論 ( 1 6 )
三 斯圖爾特·霍爾的文化符號學理論 ( 1 9 )
第五節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綫 ( 2 0 )
一 研究思路 ( 2 0 )
二 技術路綫 ( 2 1 )
第二章 相關概念界定 ( 2 4 )
第一節 公共性 ( 2 4 )
第二節 公共領域 ( 2 6 )
第三節 行政公共性 ( 2 7 )
第四節 行政公共性建構 ( 3 0 )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 3 3 )
第一節 文獻分析法的運用 ( 3 4 )
第二節 案例分析法的運用 ( 3 4 ) 一 案例文本選取依據 ( 3 4 )
二 資料數據來源 ( 3 7 )
三 數據分析方法 ( 4 2 )
第三節 問捲調查法的運用 ( 4 3 )
一 調查目的 ( 4 3 )
二 關於兩個維度的問捲設計 ( 4 3 )
三 數據來源 ( 4 6 )
四 樣本特徵 ( 4 7 )
五 調查問捲的信度與效度檢驗 ( 4 8 )
第四章 行政公共性的曆史沿革 ( 5 1 )
第一節 西方行政學思想中公共性的演變 ( 5 1 )
一 行政公共性的“ 源” ( 5 2 )
二 管理行政時期, 行政公共性迷失 ( 5 2 )
三 新公共行政時期, 行政公共性的彰顯 ( 5 3 )
四 新公共管理時期, 行政公共性麵臨衰竭 ( 5 7 )
五 後現代公共行政時期, 行政公共性的迴歸 ( 5 9 )
第二節 中國曆史上公共性的發展 ( 6 2 )
一 “ 公” 在中國的起源 ( 6 3 )
二 中國古代的形式公共性 ( 6 4 )
三 中國古代公私觀中公共理念缺乏 ( 6 6 )
四 維新時期, 公共性萌芽 ( 6 7 )
五 新中國成立時期, 公共性迷失 ( 7 0 )
六 改革開放後, 行政公共性發展 ( 7 0 )
第五章 行政公共性符號産生規律 ( 7 5 )
第一節 行政公共性建構要素 ( 7 5 )
一 建構場域 ( 7 7 )
二 建構主體 ( 7 9 )
三 建構方式 ( 8 2 )
四 建構載體 ( 8 4 )
第二節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意義的特點及
建構機製 ( 8 5 )
一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意義齣現多義性特點 ( 8 5 )
二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意義建構的機製 ( 9 0 )
第六章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動因與麵臨的新任務 ( 9 7 )
第一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內在動因: 符號權力 ( 9 7 )
一 什麼是符號權力 ( 9 7 )
二 符號權力成為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內在動因 ( 9 8 )
三 網絡環境下符號權力的爭奪 ( 1 0 0 )
四 符號權力的爭奪給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帶來的變化 ( 1 0 2 )
第二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外在動因: 利益錶達機製 ( 1 0 3 )
一 什麼是利益錶達機製 ( 1 0 3 )
二 利益錶達機製是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外在動因 ( 1 0 4 )
三 網絡環境下利益錶達機製的新特點 ( 1 0 5 )
四 新的利益錶達機製給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
帶來的變化 ( 1 0 7 )
第三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麵臨的新任務 ( 1 0 8 )
第七章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現狀分析 ( 1 1 0 )
第一節 網絡公共話語空間正在成為行政公共性符號
建構的場域 ( 1 1 0 )
第二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建構主體由單一主體嚮多元
主體轉變 ( 1 1 4 )
一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中政府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建構 ( 1 1 5 )
二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中公眾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建構 ( 1 1 7 )
三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中媒體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建構 ( 1 2 0 )
第三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建構方式由政府單一建構嚮多元
主體循環生産、 網絡化傳播轉變 ( 1 2 1 )
一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相結閤的循環生産 ( 1 2 2 )
二 一對多、 多對多的網絡化傳播 ( 1 2 4 )
第四節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成為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
載體 ( 1 2 6 )
一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具有公共性 ( 1 2 6 )
二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中形成瞭代錶性的公共性符號 ( 1 3 1 )
第五節 話語成為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具體實踐 ( 1 3 2 )
一 政府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封閉獨白式建構 ( 1 3 2 )
二 網民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外壓反饋式建構 ( 1 3 4 )
三 媒體對行政公共性符號的對話協商式建構 ( 1 3 5 )
第六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結果社會化 ( 1 4 0 )
第七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主導權由政府嚮公眾轉移 ( 1 4 1 )
第八節 公眾對政府建構的符號快速解構且情緒化突齣 ( 1 4 5 )
第八章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存在的問題 ( 1 4 7 )
第一節 建構場域: 政府符號權力弱化, 公眾非理性參與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 ( 1 4 7 )
第二節 建構目標: 政府建構行政公共性符號過程中
理想與現實存在偏差 ( 1 5 0 )
第三節 建構價值觀念: 建構主體間對行政公共性內涵
理解存在偏差 ( 1 5 2 )
第四節 建構渠道: 政府對網絡媒介的利用不充分, 建構
渠道相對狹窄 ( 1 5 3 )
第五節 建構途徑: 各主體話語內容形式差異明顯, 易導緻
主體間慣性排斥 ( 1 5 5 )
一 在話語內容方麵 ( 1 5 6 )
二 在話語形式方麵 ( 1 5 7 )
三 在話語特點方麵 ( 1 5 8 )
第六節 建構結果: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中湧現大量
負符號, 影響政府形象 ( 1 6 1 )
第七節 管理方式: 政府對公眾質疑的迴應滯後,
信息不透明 ( 1 6 4 )
第九章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影響因素分析 ( 1 6 7 )
第一節 網絡公共話語事件自身因素 ( 1 6 8 )
第二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主體因素 ( 1 7 0 )
一 政府對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影響 ( 1 7 1 )
二 公眾對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影響 ( 1 7 5 )
三 媒體對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影響 ( 1 7 8 )
第三節 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外部環境因素 ( 1 8 8 )
一 民主政治發展是多元主體共建行政公共性
符號的前提與基礎 ( 1 8 8 )
二 貧富分化導緻階層不公平感加劇 ( 1 8 9 )
三 多元文化共存是建構行政公共性符號的雙刃劍 ( 1 9 0 )
第十章 網絡環境下有效建構政府與公眾共享的行政公共性
符號 ( 1 9 2 )
第一節 共享的行政公共性內涵的確立 ( 1 9 4 )
第二節 共享的語言信碼的建立 ( 1 9 6 )
第三節 建構主體間的有效互動 ( 1 9 8 )
一 政府與公眾間的關係: 政府引導, 公眾監督 ( 1 9 9 )
二 政府與媒體間的關係: 政府主導, 媒體製約 ( 2 0 0 )
三 媒體與公眾間的關係: 雙嚮選擇, 相互製約 ( 2 0 2 )
四 公眾與公眾間的關係: 相互影響, 擴散路徑 ( 2 0 3 )
第十一章 網絡環境下行政公共性符號建構的保障措施 ( 2 0 5 )
第一節 轉變理念, 塑造服務行政 ( 2 0 5 )
一 轉變效率優先觀念, 注重民主公平 ( 2 0 6 )
二 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規範執法程序 ( 2 0 7 )
三 主動公開公共信息, 積極迴應質疑 ( 2 0 8 )
四 加強行政人員管理, 勇於承擔責任 ( 2 0 8 )
第二節 健全製度, 建立規範體係 ( 2 0 9 )
一 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開及迴饋製度 ( 2 0 9 )
二 確立網絡政治參與的規範 ( 2 1 0 )
三 完善行政執法程序, 規範執法行為 ( 2 1 2 )
四 健全網絡信息發布管理製度 ( 2 1 2 )
第三節 提升能力, 保障有效互動 ( 2 1 3 )
一 提升政府處理突發網絡公共話語事件的能力 ( 2 1 4 )
二 提升政府建構行政公共性符號的能力 ( 2 1 5 )
三 提升公眾政治參與的能力 ( 2 1 6 )
四 搭建互動平颱, 提高互動效率 ( 2 1 7 )
第四節 關注文化, 引導理性參與 ( 2 1 8 )
一 塑造正麵的社會主流價值觀 ( 2 1 9 )
二 閤理引導公共輿論, 塑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 2 1 9 )
三 積極關注網民心態變化, 引導理性行為 ( 2 2 0 )
四 引導公眾理性錶達 ( 2 2 1 )
結論 ( 2 2 2 )
參考文獻 ( 2 2 3 )
後記 ( 2 2 9 )
網絡環境下基於符號學的行政“公共性”建構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