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大型文學期刊 2017增刊 長篇紀實春暖烏濛雲南昭通扶貧脫貧報告)

十月(大型文學期刊 2017增刊 長篇紀實春暖烏濛雲南昭通扶貧脫貧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東捷,宗永平 編
圖書標籤:
  • 扶貧
  • 脫貧
  • 昭通
  • 雲南
  • 烏濛山
  • 紀實文學
  • 報告文學
  • 社會問題
  • 農村發展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ISBN:9770257584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58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春暖烏濛》用全景視點,寫齣瞭雲南昭通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動人篇章。作品既揭示瞭昭通深度貧睏的原因,又描繪齣瞭昭通地區實施精準扶貧計劃之後的巨大變化,濃墨重彩地抒寫瞭各級領導乾部的擔當、奉獻和群眾的拼搏精神。作品充滿正能量,並彰顯瞭大寫的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昭通精神。
  貧睏問題是個世界性難題,反貧睏則是人類共同麵臨的曆史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主導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戰略成效顯著,已經使六億多人脫貧,走齣瞭一條備受世界贊譽的“中國式扶貧”的道路。但是,隨著2020年腳步的臨近,我們需要打贏最後的攻堅戰。烏濛山腹地精準貧扶的偉大實踐工程,經過本部作品的淬煉,提供瞭可資學習藉鑒的“昭通樣闆”和“昭通經驗”。作傢對昭通地區有著血溶於水的深厚情感,並且長期深入扶貧工作的現場,也讓這部作品素材翔實,故事生動真實,細節刻畫又溫暖感人。

精彩書摘

  《十月(大型文學期刊 2017增刊 長篇紀實春暖烏濛雲南昭通扶貧脫貧報告)》:
  昭通位於雲南的東北部,東西最寬處241公裏,南北最長處234公裏,總麵積2.3萬平方公裏。東南與貴州威寜、赫章和畢節接壤,西、北隔金沙江與四川省的會東、寜南、金陽、雷波、屏山和宜賓等縣市相望,東北部隔南廣河與珙縣、筠連、興文和敘永相連。
  全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境內的最高點是巧傢的藥山,海拔4041米。全市有雲嶺分支的尖山、玉屏山、絳雲露山、氣勢磅礴、逶迤蜿蜒於巧傢而派生齣的大藥山、轎頂山、大紅山、堂狼山和賴石山等56座山嶺,其中數大藥山雄奇險峻、氣象萬韆。
  海拔最低的是水富縣城的中嘴,僅有267米。
  山脈由兩大山係組成,東北包括魯甸、昭陽、大關、鹽津、彝良東北部和威信、鎮雄全部,為烏濛山脈西伸之尾端,它占全市總麵積的一半,西南部包括綏江、水富、永善和延伸至大關、昭陽、魯甸三個縣區的西南部分,為橫斷山脈涼山山係五蓮峰分支東伸的邊緣。
  昭通境內有大小河流393條,均屬長江水係,多是由雨水補給的高原河流類型。主要河流有金沙江,它在昭通的流程長達458公裏,牛欄江之流程為113公裏,大關河及洛澤河之流程為306公裏。水能資源是昭通最突齣且最優勢的資源,其蘊藏量超過3000萬韆瓦,占全國水能蘊量的3.1%.全省的20%以上。現在已建成溪洛渡1200萬韆瓦和嚮傢壩600萬韆瓦及蓄水超過百億方的水電、水利樞紐工程。裝機容量為1260萬韆瓦的巧傢白鶴灘水電,水利樞紐工程的前期工作已經啓動,一旦建成,加上牛欄江和洛澤河、關河等河流的梯級電站,裝機容量便可接近2800萬韆瓦。昭通被稱為中國能源之都,無疑名副其實,舉足輕重。
  昭通的土地93%為山地,平壩隻有7%,按地理位置劃分,大體可分為南乾北濕兩大區域。東北麵的鎮雄等縣,麵積占全市的70%左右,陰雨多、日照少,冷澇冰凍嚴重,農作物成熟較晚且常常受到自然災害的侵擾,農民生計艱難。而西南的巧傢等縣,麵積占全市的30%,雖日照時間長、溫度高,卻十分乾旱。
  昭通因受江河水流的切割、衝刷,造成山嶺河榖交錯、溝壑峽榖縱橫,雄奇險峻,山大坡陡、道路崎嶇,大有昭通行路之難,難於上青天之感嘆。
  2000年時統計,全市有耕地608萬畝,其中水田隻有62萬畝左右,500多萬畝旱地,還有70%的耕地處在陰雨多、日照少、冷澇冰凍嚴重的二半山區和山區。十多年來,無序的房地産和各種名目的圈地及農村無法遏止的亂修亂建,且徵用和占用的都是好田好地,現在還有耕地幾何,就不得而知。而人口卻膨脹很快,2000年時的統計,全市總人口為497.56萬人,十多年過去瞭,全市總人口已經突破600萬人,這麼多人要吃飯,將何以為繼啊?
  鎖鑰南滇,咽喉西蜀的昭通,是蜀王杜宇的崛起之地。公元前6世紀,他率領部落,沿硃提江順流而下,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曆盡韆辛萬苦,開闢瞭一條通往四川的羊腸小道,曆經5年,幾百人的部落,顛沛流離,到達成都平原不足百人。公元前500多年,杜宇在四川雙流建立瞭蜀國,稱為望帝,從而創造瞭三星堆文明。那時的蜀國,北至陝西八百裏秦川,南到莽莽蒼蒼的雲貴高原,西接峰巒疊嶂的橫斷山脈,東與涪江為界,和重慶相連,蜀國之大,讓人嘆為觀止。
  杜宇教民務農,栽桑養蠶,紡紗織錦,蜀國隨處沃野豐腴、阡陌縱橫、小橋流水、男耕女織,從而結束瞭蜀國曆史上的濛昧階段,為開發成都平原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杜宇死後,老百姓感念他開鑿瞭昭通到四川的通道,把農耕文明帶到瞭四川平原,但願他化作瞭催耕催種的子規鳥,唐詩故有“望帝春心托杜鵑”“子規啼血杜鵑紅”的韆古絕唱。
  就在這風起雲湧的戰國時期,中國大地烽煙滾滾,群雄爭霸,華夏大地最終將以一個怎樣的政治格局、地理版圖、文化麵貌齣現在世界東方,曆史等待的就是具有雄纔大略的霸主。那時的秦朝,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富兵強,四麵擴張,試圖一舉掃除群雄,激起諸侯國聯閤攻秦。秦雖然傾力戰勝瞭攻秦的聯軍,卻使秦國統一中原的戰略計劃受阻,甚至幾乎落空。於是,秦惠文王在朝廷上發起並組織瞭一次改變中國曆史走嚮的戰略大辯論。大臣中有人主張吞並弱小的韓國,有人則主張攻打地廣人稀的楚國,而以司馬錯、田貴為首的一派則力主伐蜀。他們認為:“蜀有桀,紂之亂,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供軍用。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嚮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而天下定矣。”
  秦惠文王聽後,思慮再三,頗具膽魄地采納瞭司馬錯、田貴的戰略主張,決定先取蜀地。事後證明,巴蜀地區豐饒的物資、充足的人力資源和東嚮伐楚的戰略地位,幫助秦朝最終統一瞭天下。故曆史記載日:“蜀既屬楚,秦日益富強而製諸侯。”又載道:“兼並六國,自蜀始。”
  ……
《十月》2017增刊:一場穿越烏濛山脈的春風,一段關於希望與重生的紀實 2017年,《十月》雜誌以一份厚重的增刊,將目光投嚮瞭那片古老而充滿生命力的土地——雲南昭通,尤其是那片被群山環抱,素有“東方瑞士”之稱的烏濛山區。這份增刊,並非泛泛的區域介紹,而是一部洋溢著溫度與力量的長篇紀實報告,它以“春暖烏濛”為題,深度聚焦瞭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翻天覆地的扶貧與脫貧故事。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遊戲,也不是一篇空洞的政策宣講。翻開這份《十月》增刊,我們仿佛能感受到烏濛山深處的風,聽到山間流淌的溪水聲,更能觸摸到每一位參與這場偉大變革的人們,那顆熾熱的心。報告以其文學期刊一貫的深刻洞察力和細膩筆觸,為我們徐徐展開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描繪瞭在國傢脫貧攻堅戰略的宏大背景下,昭通這片曾經貧睏的土地,如何煥發齣勃勃生機,如何從睏頓走嚮希望,如何書寫屬於自己的“春暖花開”的篇章。 烏濛山,不僅僅是山脈,更是故事的溫床 烏濛山,這片雄奇而險峻的山脈,自古以來就是無數故事的發生地。它孕育瞭獨特的自然風光,也塑造瞭勤勞而堅韌的烏濛兒女。然而,長期的地理隔絕和經濟發展滯後,也讓這片土地濛上瞭貧睏的陰影。報告深入采訪瞭各個層麵的人物:從決策者到執行者,從扶貧乾部到返鄉創業的青年,從堅守在山區的普通農民到遠道而來的專傢學者。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鮮活的故事,他們的經曆匯聚在一起,構成瞭一麯關於生命不屈、奮鬥不息的史詩。 作者並沒有迴避貧睏帶來的艱辛與挑戰。報告真實地記錄瞭那些世代相傳的貧睏根源,那些阻礙發展的現實睏境,以及人們在麵對苦難時所展現齣的無奈與掙紮。然而,文字的底色卻始終是嚮上而生的力量。當我們讀到一位老人在政府的幫助下,終於住進瞭寬敞明亮的安居房,臉上泛起的滿足笑容;當我們看到一群年輕人,毅然放棄城市的光鮮,迴到傢鄉,用知識和技術帶領鄉親們緻富;當我們瞭解到,曾經隻能依靠土地的農民,如今通過發展特色産業,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那一刻,我們體會到的,不僅僅是數據的改變,更是生命尊嚴的迴歸,是個人價值的實現。 “春暖烏濛”,是政策的溫暖,更是人心的凝聚 “春暖烏濛”這個主題,絕非空穴來風。它代錶著一股自上而下的關懷與支持,更象徵著一種自下而上的覺醒與奮鬥。報告細緻地剖析瞭各項扶貧政策在烏濛山區的落地過程,從精準扶貧到産業扶貧,從教育扶貧到健康扶貧,每一個環節都被細緻地呈現。這些政策不僅僅是冰冷的條文,它們在作者的筆下,化為瞭實實在在的改變,化為瞭人們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報告中最動人的部分,莫過於那些扶貧乾部們的身影。他們是政策的踐行者,更是連接政府與人民的橋梁。報告中描繪的許多扶貧乾部,他們放棄瞭城市的安逸,將青春和汗水揮灑在烏濛山深處。他們跋山涉水,深入田間地頭,瞭解村民的訴求,解決實際睏難。他們不僅僅是工作的執行者,更是村民的貼心人,是他們生活中的希望之光。他們的付齣,他們的堅守,他們的樂觀,都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讀者。 同時,報告也強調瞭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性。扶貧不僅僅是“輸血”,更是“造血”。報告中,我們看到瞭許多村民主動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積極參與到産業發展中來的例子。他們不再被動地接受援助,而是主動地去創造,去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由內而外的力量,是脫貧最根本的動力,也是“春暖烏濛”最深刻的內涵。 文學的力量,讓扶貧故事超越現實,觸動靈魂 作為一份大型文學期刊的增刊,《十月》並沒有將這份報告寫成枯燥的流水賬,而是用文學的視角,賦予瞭它更加深刻的藝術感染力。作者們深入生活,捕捉細節,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人物,細膩的情感,將扶貧的宏大敘事,化為瞭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報告中,你可能會讀到一位母親,為瞭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即使再辛苦,也要堅持外齣打工;你可能會看到一位老黨員,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惦記著村裏的發展,為鄉親們齣謀劃策;你可能會瞭解到,那些曾經封閉保守的山村,如今因為旅遊業的發展,煥發齣瞭新的活力,村民們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這些故事,不僅僅是關於貧睏的消弭,更是關於人性的光輝,關於夢想的追逐,關於生命的力量。它們讓我們看到瞭,在任何艱苦的環境下,人類都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強大動力。文學的筆觸,讓這些故事更加立體,更加飽滿,更加能夠觸動讀者的靈魂,引發深刻的共鳴。 “春暖烏濛”,不僅僅是過去,更是未來 《十月》2017增刊,以其深刻的記錄和動人的敘述,讓我們看到瞭烏濛山區的巨變。它是一份寶貴的曆史文獻,記錄瞭中國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就,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人民的堅韌與智慧,以及國傢發展的磅礴力量。 這份增刊,不僅僅是對過去成就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報告中所描繪的,是可持續發展的藍圖,是鄉村振興的序章。它告訴我們,扶貧的道路仍在繼續,而烏濛山區的人們,已經積纍瞭寶貴的經驗,擁有瞭強大的信心,他們將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翻閱這份《十月》增刊,你會感受到一種深深的震撼,一種由衷的感動,以及一種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它是一場穿越烏濛山脈的春風,吹散瞭貧睏的陰霾,帶來瞭希望與生機;它是一段關於生命與奮鬥的史詩,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這份報告,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細細品讀,從中汲取力量,感悟初心,並為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而自豪。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文學發展的讀者,我對《十月》這類大型文學期刊的增刊總是抱有很高的期待。它們往往代錶著一種深入挖掘現實、關注社會議題的編輯態度。這次的“長篇紀實”專題,聚焦於“雲南昭通扶貧脫貧”,這無疑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和人文關懷的主題。“春暖烏濛”的字眼,又巧妙地將宏大的政策敘事與具體的地域特色相結閤,讓人對即將展開的故事充滿好奇。我期待作者們能夠放下筆杆子的矯揉造作,用最樸實、最真誠的文字,去記錄那些發生在烏濛山深處的真實故事。那些關於奮鬥、關於堅持、關於改變的故事,定能觸動人心,引發讀者對中國當下發展進程的深刻思考。

评分

《十月》這本刊物的齣現,本身就有一種儀式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時間的節點,一個對過去一年(或者一個時期)的總結與反思。2017年,中國社會正經曆著深刻的變化,而扶貧作為一項重大的國策,其進展和成效無疑是那個時期最值得關注的焦點之一。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以一種相對嚴肅、客觀的姿態,呈現齣扶貧工作的方方麵麵。也許會有對政策製定的剖析,對實施過程中的挑戰的探討,對取得的成果的展示,甚至是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思考。我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讀物,它不追求嘩眾取寵,而是用紮實的材料和嚴謹的邏輯,帶領讀者一同去審視和理解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

评分

剛翻開這本《十月》,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感,像是沉澱瞭某個時刻的曆史,而“2017增刊”則讓人立刻意識到這是一份特彆的記錄。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社會肌理、展現時代變遷的作品充滿好奇,尤其是有著“長篇紀實”標簽的。這年頭,太多浮光掠影的文字,能靜下心來深入一個主題、一個地方的,實在難得。我腦海中不自覺地勾勒齣一幅畫麵: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節點,一群人,懷揣著某種使命感,深入一個充滿地域特色的地方,去觀察、去感受、去記錄。這種“春暖烏濛”的意象,更是增添瞭一層暖色調,預示著希望與新生。

评分

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雲南昭通,去理解一個我可能從未真正瞭解過的區域。扶貧脫貧,這四個字的分量有多重,作為普通讀者,我很難完全體會。但我想象中,紀實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將宏大的敘事化為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故事,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感可觸的細節。我希望作者能夠用冷靜而又不失溫情的筆觸,描繪齣那裏的人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艱辛,他們的期盼,以及他們在脫貧攻堅戰中的努力與蛻變。會不會有那些在大山深處默默耕耘的基層乾部?會不會有那些通過辛勤勞動改變命運的農民?會不會有那些在教育、醫療等領域默默奉獻的援助者?我期待著那些真實而動人的瞬間。

评分

“春暖烏濛”這個副標題,實在是太有畫麵感瞭。它讓我想象起,在經曆過漫長寒鼕之後,大地迴春,萬物復蘇的景象。我想,這不僅僅是對雲南昭通地區自然環境的描述,更是對脫貧攻堅工作帶來積極變化的象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捕捉到這種“春暖”的意象,不僅僅體現在物質生活上的改善,更體現在精神麵貌的煥發。也許會有關於當地文化如何與脫貧相結閤的探討,關於生態保護如何融入發展戰略的思考,關於年輕一代如何為傢鄉注入新活力的故事。這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報告,更是一部關於希望、關於奮鬥、關於生命力的史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