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的全部照片挑選自翁乃強精心保存瞭數十年的反轉片、彩色負片和黑白底片,拍攝時間從1964年到1995年,橫跨當代中國的幾個不同的時代,聚焦於巨變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狀態與生産場景。其中有70張作品的原底片已經被中國國傢博物館收藏,140多張無酸照片被中央美術學院收藏。
攝影者以獨特的視角拍攝瞭被很多攝影傢忽略的生活細節、平凡瑣事、普通民眾,並逐漸在拍攝中摸索齣一套獨特的觀看之道。透過這些鮮活的彩色照片,一張張活生生的麵孔從曆史的深處浮現齣來,讀者得以用極其罕見的彩色視野,近距離觀看那個年代人們的喜怒哀樂。
青年時代的翁乃強和他的攝影告訴我們:曆史並不隻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年錶,而是一個個充滿色彩和情感的個體故事。對於攝影,翁乃強隻有這樣一個質樸的理想:做時代的記錄者。
作者簡介
翁乃強,中國攝影傢、畫傢,“四月影會”重要成員,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奠基人。祖籍福建龍岩,1936年7月齣生於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一個愛國華僑的傢庭。父親翁福林曾開過照相館、廣告公司和電影公司。翁乃強酷愛美術,從12歲開始就嚮僑報《生活報》的攝影記者周昌平學習攝影。1951年7月迴到中國。
1951~1953年,在北京育英中學(現北京第二十五中學)就讀。
1954~1958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就讀。
1958~1963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吳作人工作室學習,師承艾中信、韋啓美、林崗、詹建俊、李苦禪等大傢。
1964~1990年,在《人民中國》日文版雜誌社工作,先後任美術編輯、攝影記者、圖片部主任、編委、主任記者、總編助理,其間得到康大川、田傢農、車慕奇、黃祥坤、安淑渠等同誌的指導和幫助。發錶瞭大量的攝影作品、插畫,齣版瞭很多攝影、美術畫冊。多次參加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采訪工作。
1980年,先後加入中國美術傢協會、中國攝影傢協會。
1985年12月13日,加入中國共産黨。
1986年,作為創會會員加入瞭中國華僑攝影學會,並任副會長、榮譽會士。
1988年,獲香港國際幻影會榮譽會士。
1990年,調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籌建攝影工作室,任副教授。
1993年,被評為教授。
1996年,作為創會會員加入世界華人攝影學會,任會員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
2003年退休。
內頁插圖
目錄
推薦序 一顆紅心,真誠記錄時代 那日鬆
推薦序 相知五十年 方學輝
章甲 時代麵龐 大同年代的生活和工作
章乙 舞颱中央 北京和天安門的故事
章丙 人物記憶 文藝的新生
翁乃強訪談
精彩書摘
整理和挑選翁乃強的底片,一開始的時候,就像一段段時空穿越之旅——翁乃強平靜地打開藏在書櫃、衣櫃、底片櫃、床下麵的各種容器:400英尺膠片片盒、幻燈片整理箱、柯達散葉片片盒、樂凱的老相紙夾,將那些塵封多年的底片和照片攤在床上、地上、桌子上。旁邊的縫紉機上放著落滿灰塵的兩颱20世紀50年代德國産的徠茲放大機,旁觀著這些重見天日的底片被攤開,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膠片的味道。
翁乃強所為人熟知的作品,主要是20世紀60-70年代在天安門廣場,毛主席八次接見紅衛兵時期拍攝的作品,這些作品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直接記錄那個曆史事件的彩色影像。但事實上,這些精彩的攝影作品隻占他的照片的很小比例,甚至還不到冰山的一角。評價一位攝影師、分析一位攝影師的作品,僅僅靠發錶的幾張名作肯定是不夠的,翁乃強如此坦誠直率,竟然開放瞭他的“底片庫”讓編輯能夠飽覽幾乎他的全部作品,這真的是難得貼近曆史、貼近一位攝影傢的機會。
翁乃強是一位“時代的影像記錄者”,這主要歸功於三個因素。首先,他是從海外歸國的華僑,父母都是電影人,從小就接觸攝影,所以有一定的基礎和客觀記錄的攝影觀念,而且他自覺地、有意識地要將當時的社會生活完整地記錄下來,他認為攝影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記錄客觀環境、時代和人們的生産生活、精神麵貌。所以他不像當時國內的很多專業攝影記者——由於主觀客觀的各種條條框框,終究隻能拍攝任務規定的內容——而是時刻帶著“攝影眼”,看到有趣的、有意義的、有時代特徵的人物、場景、細節,就全部都拍攝下來。
第二個因素是工作和傢庭環境給他帶來的。在那個年代,就有著難以想象的優勢,這得以讓他按照他的攝影理念堅持下去。翁乃強曾經說過,他在當時從來不會吝惜底片,絕大多數時候,就像現在用手機或者數碼相機一樣拍照——生活在現代的年輕人,其實很難想象“攝影”這個活動在20世紀60-70年代的中國是一種多麼難、多麼昂貴的事情:攝影技術本身就是一道門檻;相機不是一般傢庭能夠擁有和使用的,多數城市的富裕傢庭最多一年拍一兩張全傢福;即使是以攝影為生的專業記者,就算是拍攝黑白膠片,也多半要數著張數拍。因為膠捲很貴,35mm膠捲隻有36張(120膠捲隻有12張),後期衝洗也是既麻煩又昂貴。所以,無論對於攝影師還是民眾來說,“攝影”這個活動並不是隨意的、私人化的,而是一種充滿“儀式感”的活動。在這樣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很少的攝影師會拍攝非任務規定的、隨意的、個人視角的影像。
……
前言/序言
一顆紅心,真誠記錄時代
那日鬆/文
大約1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翁老的照片,感覺挺震驚的,因為作為一個非新華社記者,能在上世紀60-70年代拍攝這麼多彩色照片,還是很少見的。更重要的是,翁老的照片還有一種所謂“當代藝術”的味道,他的個展2006年在798百年印象畫廊展齣後,在攝影圈和藝術圈都引起瞭很大的轟動,其中一幅代錶作《大海航行靠舵手》(照片的題目應該是畫廊取的)當時曾拍齣20多萬人民幣的價格,後來一位著名收藏傢(他以收藏當代畫傢作品為主,很少收藏攝影作品)還曾托人找到我,想讓我找百年印像畫廊和翁老砍砍價。這位曾經一擲數韆萬收藏一幅油畫的收藏傢,卻認為20萬元一張照片太貴瞭,當然我當時沒有答應幫他。翁老照片的曆史價值與藝術價值何止20萬元人民幣呢?
這本《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曆史》中所收錄的照片因為它濃烈的色彩,而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忽然平添瞭一些恍若夢中的感覺,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拽嚮時間的黑洞,你仿佛又重新觸摸到瞭那些曆史的痕跡。那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那一片片綠色的軍裝,那一張張亢奮的臉龐……當然也有安靜的小城、廣闊的田野、飛馳的自行車、燦爛質樸的笑容……我想這也許是彩色照片與黑白照片的區彆——彩色照片更容易讓人産生一種夢幻的現實感,而黑白照片則讓我們仿佛看到某種曆史的真實。
20世紀60年代,翁老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專業藝術科班齣身,後分配到《人民中國》雜誌社工作,再轉行成為攝影記者。我想他後來拍攝的照片相比於同時代的其他攝影記者之所以更“藝術”一些,跟他學習油畫有很大的關係,特彆是在拍攝彩色照片的時候,翁老的特點更為明顯。我曾經有一個觀點得罪瞭不少人,我說——“中國攝影傢不會拍彩色照片”,當然,翁老除外。翁老在這一代攝影傢中,最突齣的一點就是留下瞭一大批優秀的彩色攝影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有完全政治性的宣傳照和領袖圖片,也有很多記錄瞭普通社會生活的真實影像。
當然,作為那個年代具有代錶性的“紀實”攝影傢,翁老也不是一個先知先覺者,他隻是用一個職業攝影師的態度去感悟那個時代,就如他自己所說:站在大多數人一邊,用攝影記錄下這個時代,是一個記者的責任。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翁老都用一顆紅心,真誠地記錄著……
在那個攝影純粹為政治服務的年代裏,翁老是少數幾位還秉承著“要抓拍,不能擺拍”理念的攝影傢。但這種“抓拍”其實也是一種“擺拍”——我稱之為“真誠的擺拍”,因為他的拍攝對象都已經自覺地變成瞭荒誕時代的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演員,而翁老則真誠地記錄瞭這個時代的荒誕與現實。
上世紀50-70年代恰恰是歐洲和美國的報道攝影(中國也管之叫“紀實攝影”)最為發達和輝煌的時期,與之對應的,中國卻是“政治攝影”(藝術擺拍)成為幾乎唯一的主流。那時候,在中國攝影界甚至可能根本沒有“紀實攝影”這樣的詞匯齣現過。中國攝影傢在70年代末期纔開始真正睜開自由的眼睛。這一點在80年代翁老所拍攝的影像中也可以看齣來,翁老那時的作品明顯有瞭更多真正“抓拍”的內容。
可以研究一下的是,如今在全世界都很火爆的“中國當代攝影”(觀念攝影)幾乎全是所謂“擺拍”的作品,它們跟20世紀50-70年代的中國攝影真是一脈相承,隻是那時候攝影傢的擺拍完全代錶國傢或者政黨的意識,而現在的“當代藝術傢”的擺拍則代錶的是個人的意識和觀念。另外,他們的拍攝對象也基本是一緻的:不同時代照片裏的人物,但都是“演員”。
迴到翁老的作品中,尤其是那些帶有強烈政治符號的彩色照片,在封塵瞭多年之後,卻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影像”具有特殊代錶性的經典作品。——有點荒誕,但又非常現實。這是一個時代政治美學的延伸。
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曆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不錯,值得一讀,物流及時。
評分
☆☆☆☆☆
還不錯。比超市便宜。
評分
☆☆☆☆☆
當然,作為那個年代具有代錶性的“紀實”攝影傢,翁老也不是一個先知先覺者,他隻是用一個職業攝影師的態度去感悟那個時代,就如他自己所說:站在
評分
☆☆☆☆☆
歌功頌德的照片比較多,真正揭露曆史真相和殘酷性的少。
評分
☆☆☆☆☆
11.11 京東全球好物節買的 很劃算 支持京東 啦啦啦
評分
☆☆☆☆☆
618一塊買瞭80年代中學生,火車上的中國人,很高興好書,偉大的記錄者
評分
☆☆☆☆☆
情懷者必備相冊,就是裝訂綫不太結實,久翻容易脫綫。自己翻閱仿佛穿越到瞭那個拮據而又飽經變革的年代;傢人翻閱便是更多的感慨,一張照片,承載著太多關於那個年代的迴憶... ...逝去的已然失去,也隻能通過點滴照片去追憶那段過往瞭吧
評分
☆☆☆☆☆
書質量還不錯,主要找找記憶裏的感覺。
評分
☆☆☆☆☆
紙張質量很好,圖像清晰,京東物流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