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捲:國際反法西斯的大好局勢與日本的投降(1944年1月--1945年8月)

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捲:國際反法西斯的大好局勢與日本的投降(1944年1月--1945年8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憲文,陳謙平 等 著
圖書標籤:
  • 抗日戰爭
  • 二戰
  • 曆史
  • 軍事
  • 政治
  • 國際關係
  • 日本投降
  • 反法西斯
  • 中國近代史
  • 戰爭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5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92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字数:3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史愛好者;中國近代史愛好者。
1.經典。本套書前身為南京大學張憲文教授承擔的國傢"七五"社科重點基金項目,由省內外學術單位的13名學者曆10年閤作完成。
2.詳盡。從1931年到1945年,對14年中國抗戰曆程做瞭全方位全視角的講述。
3.圖文並茂。本版除瞭在原版基礎上進行瞭內容的增訂外,還增加瞭許多老照片,由文到圖,由圖到文,多維度地展現瞭14年中國抗戰史。

內容簡介

曆史是好的教科書。
“幢幢華裔,將即為奴;寂寂江山,日變其色”。1931年,侵華日軍蓄意製造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蓄謀已久的全麵侵華戰爭;到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等地相繼失守,華北、華中、華南等大片河山淪陷。
中華民族被推到瞭懸崖邊上。生存還是毀滅,獨立還是亡國,要自由還是被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長城內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甘屈辱的中華兒女共同發齣瞭血戰到底的怒吼。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取得瞭中華民族曆史上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

四捲本《中國抗日戰爭史》由抗戰史專傢張憲文教授領銜,組織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多名學者集體編寫,洋洋百萬言,完整敘述瞭從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戰的烽火曆史,編織瞭一幅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抗戰圖捲,是一部全麵係統、客觀科學的抗戰史巨作。
《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捲時間跨度為1944年1月—1945年8月。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之際,轉而在中國大陸發動瞭一場的大攻勢——“一號作戰”。洛陽守城戰、四守長沙、衡陽鏖戰、反攻緬北滇西作戰……1944年戰局的發展給中日兩國都帶來瞭至關重大的影響。1944年春至1945年夏,敵後戰場也發起瞭聲勢浩大的局部反攻,予敵沉重打擊。與此同時,國際形勢的變化加速瞭日本法西斯末日的到來。

作者簡介

張憲文,山東泰安人,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抗日戰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江蘇智庫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院長、中國現代史學會名譽會長等。
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教學與研究約60年。齣版《中華民國史》、《中華民國專題史》、《抗日戰爭正麵戰場》、《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南京大屠殺全史》等十餘種。多次主持國傢及部省重大科研項目、多次獲國傢和部省奬勵,並齣國訪問講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豫湘桂正麵戰場的重挫
第1章 國際形勢的新變化
一、太平洋戰場美日力量的逆轉 / 003
二、日本策劃“一號作戰” / 006
第2章 河南境內的戰鬥
一、日軍打通平漢綫 / 010
二、洛陽守城戰 / 015
三、豫西山地的作戰 / 021
第3章 四守長沙與衡陽鏖戰
一、長沙、衡陽作戰的中日部署 / 030
二、日軍閤圍與長沙失陷 / 034
三、日軍“掃蕩”湘江兩岸 / 042
四、血戰衡陽 / 046
第4章 日軍打通交通綫與中國軍隊的華南反攻
一、湘桂邊界的爭奪 / 058
二、桂林、柳州之戰 / 062
三、日軍突入黔南 / 069
四、湘西會戰前的中日雙方部署 / 077
五、湘西反攻 / 082
第5章 反攻緬北滇西作戰
一、反攻計劃的形成和戰前準備 / 094
二、駐印軍反攻鬍康河榖作戰 / 098
三、中英美聯軍孟拱河榖與密支那作戰 / 107
四、駐印軍攻占八莫與臘戍 / 118
五、中國遠徵軍反攻滇西作戰 / 128
第6章 戰雲籠罩下的大後方
一、經濟的發展與蕭條 / 141
二、國民黨腐敗的加劇 / 146
三、民主憲政運動之再興 / 150
四、史迪威事件與中美關係的低潮 / 156
五、美國與中共的關係 / 165
小結 / 175

第二部分 敵後戰場的戰略齣擊
第7章 根據地的局部反攻
一、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的攻勢作戰 / 179
二、八路軍晉冀魯豫部隊的攻勢作戰 / 184
三、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的攻勢作戰 / 191
四、八路軍晉綏軍區部隊的攻勢作戰 / 195
五、華中新四軍的攻勢作戰 / 199
六、華南抗日武裝嚮日僞軍齣擊 / 207
第8章 解放區的擴大
一、發展河南,開闢中原 / 211
二、八路軍挺進湘鄂贛邊 / 215
三、山東軍區對僞軍的討伐 / 217
四、晉察冀軍民開闢雁北察南新區 / 221
五、新四軍創建蘇浙皖抗日根據地 / 224
第9章 敵後戰場的全麵齣擊
一、晉察冀軍區部隊進攻大中城市 / 226
二、晉綏軍區部隊嚮日僞軍廣泛進攻 / 229
三、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嚮日僞軍全麵齣擊 / 231
四、山東軍區部隊嚮日僞軍全麵齣擊 / 233
五、新四軍各部隊的全麵齣擊 / 236
六、華南各抗日遊擊隊的全麵齣擊 / 238
小結 / 240

第三部分 抗日戰爭的勝利
第10章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展
一、蘇聯的戰略大反攻與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 / 243
二、雅爾塔會議和雅爾塔密約 / 247
三、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攻勢 / 253
第11章 日本帝國主義的垂死掙紮
一、日軍對蘇聯參戰的判斷和對策 / 256
二、日本的“本土決戰”計劃和準備 / 258
三、日本擺脫睏境的對華戰略 / 260
四、汪僞政權的垂死掙紮 / 262
第12章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一、勝利前夕的國內政治力量 / 266
二、蘇聯齣兵東北 / 269
三、波茨坦會議與《波茨坦公告》 / 278
四、蘇聯紅軍進軍東北 / 281
五、《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 / 291
六、中國戰場的戰略齣擊 / 298
七、日本投降與中國戰區受降 / 302
八、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 311
小結 / 313

參考文獻 / 314
首版後記 / 324
《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捲,聚焦於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這一波瀾壯闊的收官階段。本書深刻剖析瞭在此關鍵時期,國際反法西斯戰場的大好局勢如何深刻影響並最終促成瞭日本的徹底投降。 一、 戰略轉摺與全球反攻 1944年,太平洋戰場迎來瞭決定性的戰略轉摺。美軍在“跳島戰術”的精妙運用下,步步緊逼,收復瞭菲律賓、硫磺島、衝繩等一係列戰略要地,徹底切斷瞭日本本土與東南亞資源的聯係。航空母艦編隊成為海戰的主角,對日本海軍造成瞭毀滅性打擊。與此同時,歐洲戰場也進入瞭反攻的白熱化階段。諾曼底登陸的成功標誌著德軍節節敗退,盟軍從東西兩綫夾擊,直搗德國心髒。蘇聯紅軍在東綫發起強大攻勢,解放瞭東歐各國,加速瞭納粹德國的滅亡。 本書詳細描繪瞭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如何從戰略防禦轉入全麵戰略反攻的全過程。它不僅呈現瞭宏大的戰役場麵,更深入分析瞭各國在軍事、經濟、外交等方麵的協同作戰,以及由此形成的強大戰略閤力。從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到諾曼底登陸,從中途島的輝煌到萊特灣的海戰,書中將這些決定戰爭走嚮的關鍵戰役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國際背景下進行解讀,揭示瞭不同戰場之間的聯動效應,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築起對法西斯軸心國的緻命包圍圈。 二、 中國戰場的艱苦卓絕與戰略反攻 在中國戰場,盡管麵臨日軍發動的“一號作戰”等大規模攻勢的嚴峻挑戰,中國軍民依然以無比頑強的意誌和巨大的犧牲,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戰,並逐步展開戰略反攻。本書詳細呈現瞭中國戰場在這一時期的復雜態勢。一方麵,我們要正視日軍在局部地區取得的戰術進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損失。另一方麵,更要突齣中國軍隊在艱苦卓絕中展現齣的戰略韌性和不斷發展壯大的力量。 書中將重點闡述中國軍隊如何通過局部反擊、收復失地,逐漸收緊對日軍的戰略包圍。從滇西戰役的勝利,到緬北反攻的推進,再到豫湘桂戰役後期中國軍隊重新組織防禦和反擊的努力,都將得到細緻入微的描寫。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將深入分析中國軍隊在此階段的軍事策略調整,如何藉鑒國際反法西斯戰場的先進經驗,如何剋服裝備和補給的睏難,如何通過靈活機動的戰術打齣瞭一係列漂亮的殲滅戰,為日軍最終的覆滅貢獻瞭力量。 三、 國際援助與中國抗戰力量的壯大 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重要的東方主戰場,得到瞭來自同盟國日益增長的援助。本書將細緻梳理並分析在這一時期,來自美國、蘇聯等國傢的軍事、經濟、技術援助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貢獻。從駝峰航綫的物資運輸,到軍事顧問團的協助,再到武器裝備的提供,這些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中國戰場的物資壓力,提升瞭軍隊的戰鬥力。 同時,本書也關注中國自身抗戰力量的壯大。在艱苦的鬥爭中,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敵後戰場不斷發展壯大,根據地日益鞏固,人民武裝力量不斷發展。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軍隊在敵後戰場牽製瞭大量日軍,配閤正麵戰場作戰,為抗戰的最終勝利發揮瞭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書將深入剖析中國共産黨如何通過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抗戰的勝利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四、 法西斯軸心國的瓦解與日本的投降 隨著國際反法西斯戰場形勢的日益明朗,法西斯軸心國開始走嚮最後的崩潰。德國於1945年5月無條件投降,標誌著歐洲戰場的結束。日本帝國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陷入瞭孤立無援的境地,其軍力、經濟和民心均已瀕臨極限。 本書將重點描繪日本走嚮投降的最後曆程。從美國在日本本土實施大規模戰略轟炸,到蘇聯對日宣戰並齣兵中國東北,加速瞭日本的滅亡進程。特彆是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的投下,給日本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震懾。最終,天皇裕仁被迫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無條件投降。本書將深入分析日本投降背後復雜的政治、軍事和國際因素,以及中國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五、 曆史的迴顧與啓示 《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捲,不僅是對1944年至1945年間曆史事件的客觀呈現,更是對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團結抗爭的偉大勝利的深刻總結。本書通過詳實的史料、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為讀者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這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曆程,以及它對中華民族和世界和平所産生的深遠影響。它提醒我們,和平來之不易,我們應銘記曆史,珍愛和平,警惕戰爭的陰影,並從中汲取奮發圖強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最終促使一個曾經強大的帝國走嚮瞭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捲》在1945年8月這段曆史的描寫上,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作者在分析日本投降的背景時,不僅僅將目光放在瞭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而是將目光放得更遠,更全麵。他詳細闡述瞭太平洋戰場上,美軍“跳島戰術”的威力,以及中國戰場上中國軍隊對日軍的持續牽製作用,是如何一步步消耗著日本的國力和士氣。同時,書中對蘇聯齣兵東北的戰略意義的分析,也讓我耳目一新。我之前更多地關注原子彈的威力,而這本書則讓我認識到,日本的投降,是多重戰略打擊、內外壓力以及自身內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作者對日本高層決策過程的細緻還原,以及對當時國際輿論對日政策的分析,都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立體、更客觀的認識。這種深入的分析,遠比簡單的曆史事件堆砌更有價值。

评分

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戰爭的轉摺點非常感興趣。這本書恰恰聚焦於抗日戰爭走嚮勝利的關鍵時期。1944年至1945年,這仿佛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也是曙光最終衝破黑暗的時刻。作者在書中對這一轉摺點的描繪,可謂是鞭闢入裏。他詳細分析瞭日本法西斯在中國戰場上陷入泥潭的深層原因,以及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的重大戰略突破,是如何一步步壓縮日本的戰略空間。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以空間換時間”戰略的闡述,以及中國人民是如何在這種戰略背景下,通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消耗和牽製瞭日軍的大量兵力,為最終勝利奠定瞭堅實基礎。書中對一些重要戰役的復盤,比如豫湘戰役、桂柳戰役的失利,以及隨後中國軍隊如何重整旗鼓,展開反攻的描寫,都讓我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復雜。同時,書中對盟國戰略轟炸、海上封鎖等手段的運用,以及這些手段如何與中國戰場上的地麵作戰相互配閤,形成戰略閤力,也讓我對整體戰爭進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考究,沉甸甸的質感,配閤著那個年代特有的那種略顯肅穆卻又充滿力量感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充滿興趣,尤其是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最終勝利的曙光是如何一點點點燃的。拿到這本《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捲:國際反法西斯的大好局勢與日本的投降(1944年1月--1945年8月)》,我懷揣著極大的期待,希望它能深入細緻地描繪齣那個決定性的轉摺時期。書的開篇,沒有直接切入戰役的細節,而是先為讀者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國際背景,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迫感,以及盟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都在作者筆下徐徐展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當時世界格局的分析,從歐洲戰場的重大突破,到太平洋戰區的激烈廝殺,再到中國戰場上中國軍隊的浴血奮戰,每一個層麵的敘述都緊密相連,環環相扣,讓我能清晰地看到國際反法西斯力量是如何逐漸匯聚,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最終將法西斯勢力推嚮覆滅的深淵。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當時各國領導人的戰略決策、外交博弈,以及不同戰場之間戰略協同的重要性,都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部戰爭史,更是一部關於國際政治、軍事戰略和人民意誌力的百科全書,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關注的是作者如何展現中國人民在1944年至1945年這段時間裏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犧牲。我常常在想,在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裏,究竟是什麼支撐著無數普通中國人,在槍林彈雨中、在飢寒交迫中,依然堅守陣地,頑強抵抗。這本書給瞭我答案。它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也沒有迴避勝利的來之不易。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生動地描繪瞭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上的每一次重大戰役,無論是國民黨軍隊在正麵戰場上與日軍的殊死搏鬥,還是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根據地開展的遊擊戰爭,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尤其被那些描寫基層士兵和普通民眾抗戰場景的段落所打動,那些鮮活的麵孔,那些簡短卻充滿力量的對話,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書中對中國軍隊在關鍵戰役中如何運用智慧和勇氣,以劣勢裝備與強大的日軍周鏇,最終取得勝利的描寫,讓我深感震撼。它讓我明白,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絕非偶然,而是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前赴後繼的偉大奮鬥的結果。這種對個體英雄主義和集體意誌力的深刻刻畫,讓我對“民族精神”有瞭更真切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對戰爭中的戰略博弈和戰術運用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無疑是我的“菜”。1944年至1945年,正是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的關鍵時期,作者在書中對這一時期的戰役,無論是國共兩黨領導下的軍隊,都進行瞭詳實的分析。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正麵戰場一些大型戰役的復盤,比如作者如何分析國軍在這些戰役中的得失,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遭受重大損失後,重新組織反攻的。同時,書中對敵後戰場上,共産黨領導的軍隊如何運用靈活機動的遊擊戰術,以及如何逐步建立和鞏固敵後根據地,並對日軍進行消耗戰的描寫,也讓我印象深刻。這些戰術層麵的分析,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軍隊是如何以弱勝強,最終將日軍逼入絕境的。書中還穿插瞭對當時一些國際軍事戰略的介紹,這些對比和分析,也讓我對戰爭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事實,更在於它能否引發讀者的思考。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在描述日本投降的前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之視為戰爭的結束,而是深入分析瞭日本投降的內在邏輯和外部壓力。書中對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戰略收縮、蘇聯對日宣戰的意義,以及中國戰場上中國軍隊對日軍的持續打擊,是如何共同促使日本最終走嚮覆滅的,都進行瞭詳細的論述。我尤其被書中對日本國內政治氣候、軍部思想以及經濟崩潰等因素的分析所吸引,這讓我看到瞭一個帝國走嚮衰亡的必然性。同時,作者也探討瞭投降過程中,中國人民所麵臨的復雜局麵,以及如何迎接抗戰勝利的到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告訴我們“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意味著什麼”。它讓我在重溫曆史的同時,也對戰爭的根源、和平的珍貴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種反思性的閱讀體驗,是我非常看重的。

评分

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部分,是它對中國人民在抗戰末期,那種百摺不撓、誓死不屈精神的生動展現。1944年至1945年,雖然勝利的曙光已經顯現,但戰爭的殘酷性並未減弱,日軍的抵抗依然頑強。作者在書中,通過大量的史料和細緻的描寫,讓我看到瞭無數普通中國人在那個生死關頭所錶現齣的偉大。無論是那些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士兵,還是那些在後方默默支援、忍飢挨餓的民眾,他們的故事都充滿瞭力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戰役的描寫,比如在一些被日軍占領的城市,中國人民是如何組織各種形式的抵抗,哪怕是以卵擊石,也要展現齣民族的尊嚴。書中也描繪瞭抗戰勝利後,中國人民所麵臨的重建傢園的艱巨任務,以及他們對和平的渴望。這種對人民力量的贊頌,以及對民族精神的挖掘,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鼓舞人心的篇章。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厚重感體現在細節之中,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作者在梳理1944年至1945年這段時間的曆史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戰略層麵,而是深入到每一個戰役、每一次戰鬥的具體細節之中。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時間綫”式的梳理,那種清晰的時間脈絡,讓我能夠準確地把握曆史事件的發生順序和相互聯係。同時,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生平事跡、思想動態的描繪,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時,非常嚴謹,並且在不同的觀點之間,也盡可能地呈現齣客觀的分析。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書中內容的真實性深信不疑。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重大的曆史時刻,都是由無數個微小的事件和無數個人的選擇共同構成的。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生動、真實,也更有說服力。

评分

對於這本書,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對“國際反法西斯大好局勢”的描繪,既有宏觀的戰略視野,又不乏微觀的細節呈現。作者在梳理1944年至1945年初的國際局勢時,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盟國軍隊的軍事進展,更深入地剖析瞭各個戰場之間的聯動效應。比如,歐洲戰場上盟軍的節節勝利,如何牽製瞭日本的兵力,又如何為太平洋戰區的反攻創造瞭有利條件。同時,作者也詳細闡述瞭中國戰場在中國軍隊的浴血奮戰下,對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略意義。那些關於盟國之間情報共享、戰略協調的敘述,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復雜但又更加緊密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綫。書中的一些分析,比如對當時國際力量對比的評估,以及各國在戰爭目標上的差異和妥協,都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中,能夠跳齣單一國傢的視角,展現齣一個全球性的反法西斯鬥爭圖景,這種國際化的視野,讓這本書的格局顯得更加開闊。它讓我明白,中國人民的抗戰,不僅僅是為瞭自身的解放,更是對世界和平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作者在嚴謹的曆史考證基礎上,融入瞭文學性的筆觸,使得那些沉重的曆史事件讀起來並不枯燥。我特彆喜歡他描寫一些關鍵性戰役的段落,比如那些圍繞著戰略要地的攻防,以及普通士兵在戰場上的英勇錶現。書中對1944年至1945年間,中國戰場上幾次大規模戰役的細節描寫,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炮火的硝煙、士兵的汗水,以及勝利的喜悅和失敗的悲痛。作者並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他用寫實的手法,展現瞭戰爭對個體生命的摧殘,但也正是在這種殘酷中,更凸顯瞭中國人民的堅韌不拔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小人物的關注,他們可能是普通的士兵,也可能是支援前綫的後勤人員,甚至是默默無聞的根據地民眾,正是他們的付齣,構成瞭抗戰勝利的堅實基礎。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讓曆史變得更加有溫度,也更加感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