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帝王帕維奇繼《哈紮爾辭典》、《君士坦丁堡最後之戀》之後又一部神作。
★ 帕維奇是諾貝爾奬提名人,在國際文學界地位崇高。去世以後國際文學界稱世間再無大師。
★ 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帕維奇是能躋身前十位(卡夫卡、馬爾剋斯、博爾赫斯、埃科、科塔薩爾)一流大師行列的偉大作傢。
★ 《雙身記》封麵采用瞭黑色法蘭絨布麵,裝幀設計著重錶現巴爾乾地區的那種神話、神秘、魔幻的氛圍。
★ 這本小說是明確的塞爾維亞題材背景,帶有明顯的東歐風格,一下子就讓人想到東歐那些詩化電影,還有東歐畫傢的藏書票。其獨特的情色味道也像是直接繼承自東歐民間故事。
一個人究竟有幾個身體?或許我們呢都聽說過,許多人也相信,人不隻有一個身體。人可以分身,可以復活,可以轉世。除瞭血肉之軀外,人還有一個精神的身體,《聖經》中稱之為“靈性的身體”。帕維奇在小說的開端告訴我們,他已經離開人世瞭。逝世以後的他(他的第二個身體)給我們講述瞭一個雙重身體的故事,這就是《雙身記:一部虔誠的小說》,披露他本人以及其他有趣人物分身的秘密,觸發我們對血肉和精神雙重本質的探索。小說中的三段戀情各自以一位確有其人的塞爾維亞文學傢為主角。其中一位紮哈裏亞·奧弗林,在十八世紀中期的威尼斯從事文學創作。另一位,加伯列·斯蒂芳諾維奇·凡茨洛維奇,他活動在十八世紀的前半期,在奧地利統治下的匈牙利境內顛沛流離,從事創作。書中隻齣現瞭一位當代塞爾維亞作傢,便是生活在二十與二十一世紀之交的作者本人。縱觀這三位作傢的創作史實,說《雙身記》是一部以塞爾維亞文學為題材的小說也不算牽強。要提請讀者留心的是,作者在小說中的妻子是根據帕維奇夫人的原形而創造的人物。
米洛拉德·帕維奇(1929-2009),塞爾維亞著名作傢,詩人,曆史學傢,文藝學傢,哲學博士,貝爾格萊德大學教授,塞爾維亞科學和藝術院院士,全歐文化學會和全歐科學與藝術傢協會成員。
★ 曾被歐美和巴西學者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而成為諾貝爾文學奬的無冕之王
★ 他著名的小說《哈紮爾辭典》被公認為一部奇書,並開創瞭辭典小說的先河,1984年一齣版即獲南斯拉夫*佳小說奬。這部小說的內容紛繁復雜,古代與現代、幻想與實現、夢與非夢盤根錯節地纏繞在一起,撲朔迷離地描述瞭哈紮爾這個民族在中世紀突然從世界上消失之謎。俄羅斯評論傢薩維列沃依認為《哈紮爾辭典》令帕維奇躋身於博爾赫斯、科塔薩爾和埃科這些當代文學大師之列,哪怕再苛刻、再挑剔的讀者也不會懷疑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師,在文學編年史上寫下瞭極為罕見的美麗一頁。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部小說。該書現已被譯成35種文字在世界各地齣版發行。
★ 帕維奇以我們做夢的方式思考。
——《紐約書評》羅伯特·康弗
★ 帕維奇不經意間就創造齣一種全新的文本,它們拓寬瞭當代小說和人類想象力的邊界。這類文本在精巧的構思中體現齣的勃勃雄心。此書令這位文學先鋒的作品譜係又增加瞭一位身份特殊的新成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非綫性的文句,令這部作品染上瞭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
——《當代小說評論》
★ 帕維奇具有二十世紀的山魯佐德(《一韆零一夜》女主人公)的美譽。
——《齣版人周刊》
★ 我的第一部小說《哈紮爾辭典》和我的最後一部小說《雙身記》是我頂喜愛的兩部作品。在我二十世紀的創作中,我頂愛《哈紮爾辭典》;在我二十一世紀的創作中,我頂愛《雙身記》。
——米洛拉德·帕維奇
★ 輝煌燦爛的想象力、精確到遊標卡尺丈量過的敘事、詩一般玲瓏剔透的語言,造就瞭這部近乎於完美的小說。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敬文東
★ 這本小說是明顯的塞爾維亞題材背景,帶有明顯的東歐風格,一下子就讓人想到東歐那些詩化電影,還有東歐畫傢的藏書票。其獨特的情色味道也像是直接繼承自東歐民間故事。
——葆光書店
目錄:
第一部 1
第一章 來自以弗所的三股智慧之泉 3
第二章 活石頭的戒指 13
第三章 魔訣 19
第二部 29
第一章 奇跡運河邊的屋子 31
第二章 奶頭橋 39
第三章 病兒收容院 52
第四章 魔鬼的顫音 69
第五章 來自龐貝的天平秤 78
第六章 綠色的網眼手套 85
第七章 音綫 93
第八章 僕役喜劇 97
第九章 四個零的裙子 111
第三部 127
第一章 毛利咖啡加橘油精 129
第二章 陶土大軍 140
第三章 圖書館 150
第四章 死後的旅程,或者說,他到瞭哪裏? 156
第四部 163
第一章 現在還不是時候! 165
第二章 大主教駕到 169
第三章 吉佩拉的笑靨 175
第四章 上帝和聖母在聖安得烈的聖像畫師路加教堂中
182
第五章 海上的戰艦 189
第六章 聖西門日的宴席 194
1. 為神的羔羊預備的羊圈 199
2. 為神的羔羊預備的食物 202
3. 身體 204
4. 第二個身體 208
5. 最後的一道是甜食 211
第七章 災禍和苦難 216
第八章 遺書兩封 223
1.給魯吉奇卡神甫的信 223
2.給西裏爾教士的信 228
第五部 233
第一章 第二個身體的食物和聖米歇爾山 235
第二章 撒旦喝蘋果汁 245
第三章 給不願動腦子的人念的一章 256
第四章 麗莎·斯威夫特的夢 268
第五章 巴貝村附近的碉堡 271
第六章 頸上的吻 287
後記 290
譯後記 292
獻給雅絲米娜·米哈伊洛維奇
本書的作者是虛構的,其他人物大多確有其人。書中多次提到的聖母馬利亞之泉位於聖母馬利亞故居不遠的地方,在以弗所城中,現土耳其境內。故事中的戒指也確實存在。我們在友人傢中見過。戒指會根據戴戒指人的身體狀況變換顔色。小說中提到的兩位作傢也是實實在在的曆史人物——加伏列爾·斯蒂芳諾維奇·凡茨洛維奇(約1680—約1749)和紮哈裏亞·奧弗林(1726—1784)。一位住在聖安德烈,在匈牙利境內;另一位在威尼斯生活過一段時間。本書中提及並引用瞭他們的著作,這些著作流傳至今仍可讀到。在1772年,威尼斯印刷業主和齣版人蒂奧道西齣版瞭奧弗林撰寫的巨作《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傳記》,今天讀來仍是一部激動人心的小說。這部著作當時是世界上裝幀最精緻的一部書籍。亞曆山大·普希金的圖書收藏中包括此書,他仔細閱讀過這部書。十八世紀的威尼斯也確實有過一座有名的孤兒院,收養身患不治之癥的病兒。總而言之,書中的許多人物當時都確有其人,例如音樂傢紮貝塔,又如十八世紀威尼斯的宗教裁判官剋裏斯朵夫洛·剋裏斯朵夫利,但是他們的命運已失落在時間的陰影中。這裏講述的是為他們重新構思的命運。
目錄
第一章來自以弗所的三股智慧之泉
一輛漂亮的黃色公交車,日本政府的贈品,在貝爾格萊德的街道上來迴行駛。車上有一隻手機發齣信號,是莫紮特的音樂。一位中年婦女趕緊開始在提包和口袋中摸索。她戴著一頂羊羔皮帽,拳麯的羊毛與她烏黑的頭發配閤得天衣無縫。手機不知在哪裏,又在喊人接電話。再次傳來莫紮特的音樂,音樂來自站在婦人身邊一個男孩的口袋裏。
——是我的手機在你的口袋裏響——麗莎·斯威夫特說(說話的便是她),帶一點外國口音。
——看你說的!——男孩氣鼓鼓地迴她一句,恰好從他口袋裏又傳齣莫紮特的音樂。
——要是你的手機,先生,你為什麼不接電話呢?——麗莎嘲諷地問,用同樣的奇怪口音。
男孩子猶豫片刻,好像在等候著什麼。公交車正在減速,快要到特拉茲耶廣場②瞭,等車子一停,男孩就從口袋裏掏齣女式諾基亞手機迴話:
——喂!誰啊?
他隨即下車,把手機遞給麗莎說:
——找你,你丈夫打來的!
麗莎尖叫一聲,說的像是外國話。在車子啓動前的最後一刻,她躥齣車門接過手機,慌慌張張地對著手機大聲喊叫:“喂!”那一頭無人答話。以弗所位於愛琴海東岸,是土耳其境內一個重要的古希臘遺址。貝爾格萊德市中心的廣場。
來電話的當然不可能是我,她的丈夫,因為四十天前我已經在羅斯福街五十號貝爾格萊德公墓米洛拉德·帕維奇於2009年11月30日逝世,12月3日安葬在這個公墓裏。下葬入土。
***
服喪幾周後,伊麗莎白·斯威夫特,我的妻子,應該說我的寡婦,舉辦瞭一場紀念儀式。隨後她去柯斯馬依山柯斯馬依山位於貝爾格萊德市東南約四十公裏。腳的巴貝村。那兒有我老傢的一棟房子,我在那兒的産業得由她辦理一些法律手續。她正在房子前麵的門廊上用早餐,門廊窗框中的小塊玻璃五光十色。我們倆共同生活的種種迴憶在她腦中閃現。首先再現的是我們相識和結婚時不同尋常的情景。
所有這一切是這樣發生的。
首先,我得說明我已經到瞭那把年紀,大傢知道,那把年紀的老人年年會有不好過的日子。我那些不好過的日子在生日前後。那幾天,我又變成一個娃娃,腦子裏想事情跟逮蒼蠅一樣。在那些不好過的日子裏,一天我打開電子郵件,看到有封來信,像是女人自薦求歡的那種信。對此我已經習以為常。信上署名的是一個名叫伊麗莎白·斯威夫特的人,我從來沒聽說過這個人。她還加上瞭她的電郵地址。斯威夫特小姐寫道: 嗨!
我想我們很久以前通過信。如果你沒有與我通過信,我嚮你道歉。要是確實是你,我那時沒法迴信,因為我電腦上的Mozilla軟件管郵件的部分齣瞭問題,好長時間通不瞭,朋友中沒人會修,幫不上忙,所以我已經沒有你的地址瞭。
我希望你,跟我通過信的人,還有意思,盡管從那時起已經過瞭很久。
我真的不知該從何說起。
或許你現在能給我介紹一點你的情況。我丟失我們以前那些信已經有一段時間瞭。你現在是什麼模樣,多大年紀,有什麼業餘愛好,是否還在尋找?
要是你真是我寫信要找的人,而且有意進一步瞭解我,我有一份簡曆在網上,http://ermo.org.
我現在確實不知道還有彆的什麼可說,希望你的地址沒錯。有意思的話,告訴我。但願你看到我的照片不會逃之夭夭。
再見。
你忠實的讀者
伊麗莎白·伊摩拉·斯威夫特讀完信,我就把這事忘瞭,無非是以作傢留給女讀者的那副笑臉一笑瞭之。可是麗莎·伊摩拉·斯威夫特沒有忘記。沒過多久,她就現身在我的人生之中。
你要是一位作傢,也許你就知道,有些女讀者會醉心於你在故事中描述的脈脈深情,有些男讀者會被你引入小說的境界,流連忘返長達月餘,而他們的花費不過幾百第納爾塞爾維亞的貨幣單位。,這些讀者會送你一份小小的禮品。論錶麵價值,他們的禮品全是小意思,但是它們有巨大的虛擬價值。多年來,我積纍瞭各種各樣的禮品: 一座守護傢宅的俄羅斯彩色石像、希臘念珠、玻璃彎刀、瓶裝的格魯吉亞科涅剋酒、一幅可摺疊的神像畫、一位法國讀者的煙鬥(我不用那個煙鬥,因為彆人的煙鬥是抽不得的)、一盒優質哈瓦那雪茄等等。雪茄,我倒是美美地享受瞭一番,雖然我知道南美洲女人是在她們豐腴的大腿上把煙葉揉搓成雪茄的。
收信之後,我就忘瞭。過瞭六個月,斯威夫特小姐再次與我聯係,問能不能見個麵,她有一件禮物要給我。她人在貝爾格萊德。我們在彼得大帝街上一傢名為“怎麼樣?”的咖啡館會麵。麗莎·伊摩拉·斯威夫特實際比我預料的年輕,一副有條不紊的樣子。她在事業上很有成就,傢庭背景也同樣齣色。她的眼睛用黑綫勾描,看上去好像鑲嵌著潔白的石英、水晶和鬆香,與古埃及第四王朝古埃及第四王朝大約在公元前2613至前2494年之間,是古埃及文明的輝煌期。那些著名雕像的化妝十分相像。論她的專業,這不可能是巧閤。她的真實名字可真是拗口不好說: 阿瑪瓦·阿佐格·艾烏洛伊亞·伊哈斯威夫特。伊摩拉是她的彆名,伊麗莎白則是她的名字。她母親世齣阿拉貢西班牙的東北部。貴族伊哈世傢。從母親那兒,麗莎繼承瞭捧起書本就打瞌睡的習慣。她的祖父來自英格蘭。在英格蘭的時候,他有一天靈機一動買下瞭劇院中皇傢包廂邊上的包廂。有種人上劇場要讓人看到自己坐在皇傢包廂邊上,他就把那個包廂齣租給那種人,賺瞭大錢。從她的男性祖先身上,麗莎得知她的生活、行動和人際關係可以像園林一樣由她自己安排,恰如一座果園,可以按照她的設計栽培、灌溉以至嫁接……
我當時聽她說這些,知道她是一位考古學傢,我還以為她是對我的曆史研究感興趣。實際不是那麼迴事。她在桌子上放下一堆我寫的小說要我簽名。這纔是她來的原因。
她有時去土耳其挖掘古城遺跡。從那兒,她給我帶來瞭一件禮物。我以為那個小瓶裏裝的是小亞細亞的什麼香油,打開瓶子嗅一下卻聞不齣香味。我的那位讀者哈哈大笑。
——那是水——她說——是給你喝的。
瓶子裏真的是水。我喝下瓶子裏的水,然後聽她講那瓶水的故事。那個故事確實值得一聽。
——以弗所是小亞細亞的一座古城,在愛琴海岸邊——伊麗莎白告訴我——它是一個有名的海港。許多世紀以來,商隊的貨物在那兒轉到船上運過浩瀚的大海。大傢知道那座古城長期以來還是朝拜幾位“眾神之母”的聖地。那兒最早有一座供奉吉佩拉吉佩拉是弗裏吉亞文明中的主要女神。的神殿。她是弗裏吉亞弗裏吉亞是公元前1200至前700年間小亞細亞的一個文明區域,位於現土耳其中部。眾神和大自然的母親。神殿被毀之後,留下的石頭被用來修建希臘女神阿耳特彌斯阿耳特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女兒。供奉阿耳特彌斯的以弗所神殿毀於401年。的神廟。阿耳特彌斯是永遠貞潔的女神、大自然和兒童的保護者。就是在這座以弗所城裏,聖母結束她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命。《約翰福音》(19章25至27節)說: “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和他母親的姐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位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傢裏去瞭。”那就是事情的經過。基督遇難復活之後,他的母親聖母馬利亞和他的門徒約翰,即見證這番經曆的聖徒,一起到瞭以弗所,在那兒住下。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命在那兒告終。後來在阿耳特彌斯神廟的地基上,利用先前那座神廟的石材修建瞭一座教堂,以後蓋瞭一座大教堂。它的遺跡留存至今。穆斯林在同一地點蓋瞭一座清真寺。這是一座世上罕見的沒有光塔的清真寺。這座清真寺同樣隻保留“女性”特徵,因為光塔顯示陽剛之力衝天勃發,而拱頂則象徵奉獻給星辰和月亮的乳房。就這樣,“眾神之母”的石材從上一位女神傳給下一位,延續韆百萬年之久。
然而麗莎的故事到此並沒有結束。一位德國修女,安娜·卡特麗娜·埃穆裏剋德國修女安娜·卡特麗娜·埃穆裏剋(1774—1824)見到聖母住房的幻象。她的故事經人整理後於1852年齣版。按她書中的綫索,一名法國教士在1881年斷定聖母馬利亞故居在以弗所的位置。,在十九世紀某一天夢見以弗所。她從來沒有親眼見過這座城,卻在夢中看到聖母馬利亞的屋子埋在地下的確切位置。就是在這棟房子裏,聖母度過她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年。那位修女齣版瞭一本書講述她的夢。根據她的書,遣使會教士在她指明的地點發掘齣她在夢中見到的屋子,大傢便相信那是聖母住過的屋子,是聖母嚮以弗所居民顯示她本人的屋子。她的屋子有個廚房,廚房後邊是一間臥室。屋子旁邊有一股具有神奇功能的泉水,大傢稱之為“聖母泉”。泉水分三個齣水眼,各有一個精心堆砌的石頭壁龕,三股泉水各有各的秘密。據說,其中的一股泉水賜予飲者健康,另一股賜予幸福,第三股賜予愛情。但是傳說中沒有說明哪個泉眼會帶來幸福,哪個會賜予健康,哪個奉送愛情。三股泉水都喝是不管用的,因為隻有第一口解渴的水纔有效應。
麗莎喝瞭中間的那股泉水,又在左邊的泉眼接瞭一小瓶水帶來給我作禮物。不過這還不是故事的結尾。往瓶裏灌水的時候,她注意到有張紙條塞在兩塊石頭中間。她想更多瞭解泉水的秘密,便把紙條抽齣來讀。紙條上有一個數字,像是一條密碼: Sorriso di Kebela: 1266她感到有些失望,把小瓶捲在紙條中走開瞭。
由於工作的需要,她要路過慕尼黑,在凱賓斯基四季酒店住幾個晚上。她決定好好享受一番。她的早餐是香檳和草莓。午餐在一傢飯店吃,店裏坐滿俄羅斯來的女士和夫婦們。飯店的告示上寫著: 早餐供應到下午四點。DAS FRUHSTUCK BIS ZUM 16 UHR WIER SERVEN!午飯後,她去美術館參觀最早的計算機和館藏的坐椅。在道爾梅厄百貨公司買瞭一種由幾種茶葉混閤配製的茶,名為“雪花華爾茲”。晚飯吃的是牡蠣。為瞭將來的婚事,她買瞭一對茶杯,杯子挺大,質地輕巧,薄得透光。迴酒店的時候,她覺得纍瞭,但是很開心。在凱賓斯基酒店頂層的遊泳池裏,遊瞭四五個來迴之後下樓迴房間。她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張酒店的卡片,預報明天的天氣,卡片背後開列著酒店可以提供的各種美夢: 多達六種枕頭可按客人的要求當晚送到房間。酒店備有普通的羊毛芯枕頭,二十一世紀的傑作抗過敏枕頭,還有馬鬃芯枕頭,鴨絨枕頭,各種款式新穎的圓筒枕以及野豬鬃芯的靠墊。在四季大酒店,客人可以挑選在哪種枕頭上享受“晚安”,可以選擇入睡後做什麼樣的美夢。你幾乎能預定你的美夢,法蘭西式的、俄羅斯式的、英吉利式的、阿拉伯式的或者希臘式的。我那位女友挑中一個野豬鬃芯的靠墊,因為她喜歡結結實實的枕頭。不知道是枕頭的緣故,還是因為以弗所一遊留下新鮮的印象,她夢見愛琴海裏注滿昨天的寒雨,然後她夢見自己在聖母泉邊喝水,在右邊的齣水口喝。醒來以後,她思量著要是在夢中嘗遍三股泉水,自己也許能分辨齣哪一股水會帶來幸福,哪一股會帶來愛情,哪一股會帶來健康。她想要再次夢見以弗所的聖母泉,所以第二天晚上要瞭另一個枕頭。這次,她要的是馬鬃芯的枕頭。但是不管用。那天晚上她沒有夢見以弗所的泉水。下一個晚上也沒有夢到,雖然她又換瞭個枕頭。她的朝拜因此在德國某地告終,結束在一隻沉甸甸的羊毛靠墊上。
上路前,麗莎決定走貝爾格萊德,把她的禮品交給我——那一小瓶以弗所的泉水。給我的時候,她提醒我留心,有神奇效應的聖母泉分流三股,除瞭為人造福以外,還給人一條告誡。
——偉大的大自然母親通過泉水嚮我們顯示她的一條秘密。水是永恒的、英明的——麗莎的故事講完瞭——它告訴我們的真理,我們不屑接受,恰如我們不屑接受其他的啓迪: 你的幸福未必總是伴隨著你的健康或者愛情。事情就是這樣開始的。說起她在互聯網上的冒昧來信,我們笑瞭好一陣子。不到半年,我們就結婚瞭,雖然我覺得她愛我的作品甚於我本人。
我們一起度過的第一個晚上,她給我唱她最喜愛的歌,“讓我們一起倒數直到一”……她吻著我的頸項,問我:
——你能解讀親吻嗎?吻好比情書,可以讀也可以不打開就扔掉。一個親吻,它的意思可以是你好!或著是晚安、永彆、早安!它錶示再見,帶來背叛、死亡或者疾病。它的意思是歡迎、彆忘瞭我,或者一路順風!親吻預報歡樂或者厄運。通過一個親吻,我們兩個身體之中的一個由此達彼。
我迴答說,我已經解讀她寫在我頸上的信,雖然那是一封用英語寫的信。我領她上床。手裏舉著書,枕頭托著頭頸,很舒服。但是睡覺的時候,你得轉過枕頭,把柔軟的另一邊墊在頭頸下。我用這枕頭看書的機會不太多。我讀多少書命中已定,當然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我不知道我擁有的書中哪一本將是我最後讀的書,這是我一直好奇,想知道的。
道麯區的那套摺磨人的大公寓給我又添瞭麻煩。我的書房中堆滿我的小說和文學研究作品,麗莎寫的考古學、人類學那些書搬進我的書房,結果是一片混亂。兩個人有時找不到自己要用的書。記得有這麼一次,在我生大病的前後,我需要一本小冊子,標題是: 《貝爾格萊德市的曆史和現況》
帕多瓦,1789年我肯定這本書在我的書房裏,可就是找不到。我隻好去一個公共圖書館找。我齣瞭門,馬上發現外麵有變化。
那是事關重大的一天,一連至少兩三個夜晚。貝爾格萊德不再是人住的城市,它成瞭一個重要的古跡現場。新發現瞭許多中世紀的教堂和古代的集市。不斷有希臘人來這兒為教堂和其他建築物製作馬賽剋裝飾意大利北部城市,十八世紀意大利學術中心之一。用彩色小石塊鑲嵌的裝飾圖像,源自古希臘。,有些馬賽剋結果質量不佳。去圖書館的途中,我看到一幅有黴點的馬賽剋,也許是掉色瞭。小石塊上的彩色已經褪瞭。城市裏到處是沒有鋪柏油的光土,天氣乾燥,街上沙塵遍布。建築物泛齣土黃色,無人看守,近似廢墟。我想看看一幢堂皇的七層高樓,那幢樓至少有一韆年曆史。登樓的唯一途徑是突齣牆緣的邊沿。我隻得循著牆沿上樓,隨時有墜落的危險。大樓的窗戶後麵有一個圖書館,窗上沒有玻璃。我兩次在牆沿上失去平衡,急忙伸手抓牢窗裏的青銅燈。銅燈朝著有六層樓之高的深淵移動,我人在六樓。樓裏擠滿讀者,大傢趕緊伸手,幸好及時拉住我,救瞭我的命。我問他們哪裏去找我要的書,他們指點我去大樓的側翼,一路得沿著突齣於外牆的邊沿走去。
正當此時,第一次齣瞭怪事,有人要給我書。我在一扇窗外走過,小心翼翼,搖搖欲墜。我的樣子引起一位讀者的注意。他馬上站起身來,從書包裏取齣一本書,嚮我走來。他默默無語,從窗戶裏把書遞給我。我朝他笑笑,有點不知所措。可是外牆的邊沿不是久留之地,我來不及多想,把書夾在腋下,繼續往前挪動。到瞭彆人指給我看的房間,我從窗外跨進房間,可是那兒沒有圖書管理員,我沒法打聽我要的書在哪裏。房間裏有人在看書,一共七位,我的到來顯然打擾瞭他們。他們都站起身,開始找東西。我猜他們是在找書,我猜對瞭。他們突然一個個朝我走來,每人手裏拿著一本書。當時他們一聲不響,彬彬有禮,看上去似乎遲疑不決,依次把他們從書架上各自挑齣的書交給我。我不知道怎麼辦,收下瞭所有的書,忘瞭自己來找的書。我開始走齣大樓迴到街上,雙臂抱著一大堆沉重的書。我走下一道寬敞的樓梯,樓梯上缺瞭不少颱階。一路上,讀者紛紛過來給我書。最後書實在太多,我隻得脫下雨衣鋪在地上,把書都放在雨衣上。我用兩隻袖子打個結,把雨衣當作包袱布。又過來兩個人,一個女的又給瞭我兩本書。我看到書上有圖書館的印章。
——我親愛的年輕女士,我可不能收下這些書。這是圖書館的書,你看上麵有印章——我說。年輕的姑娘沉靜地迴答,她知道書上蓋著章,她是圖書館的雇員,一位有資曆的專傢顧問。
——我給你書,因為這個圖書館已經決定在藏書中清除用西裏爾字母塞爾維亞的書麵文字可以使用兩種字母,西裏爾字母和拉丁字母。前者由拜占庭希臘修士西裏爾(又譯基裏爾,826?—869)和他的兄長梅福季(815?—885)創造。印刷的書。
不必再作進一步的解釋。我朝那個男青年轉過身。他手中倒是沒有書,顯然他站在那兒等著告訴我什麼事。
——遺憾的是要給你的那些書,我一本也沒帶來,因為我不知道你今天會來。麻煩你告訴我下次什麼時候來,我會把書帶來。我想我有三四本……
我終於打發掉那個男青年,繼續上路。我提著一大包沉甸甸的書,順著同一條樓梯下樓。我希望找到齣口比來時容易。走到樓下,我擱下沉重的包袱,坐下來看看他們給瞭我什麼書。我還沒機會看看是些什麼書。
到這會兒,我纔第一次意識到事情不妙。大傢在圖書館裏給我的書,全部都是我的書,我寫的作品。打那天起,天天都有我寫的書通過不同的方式退還給我。剋諾夫這裏開列的是齣版過帕維奇作品的歐洲主要齣版社。從紐約給我寄來一包英語版的書,裝在一個橙色的帆布包裏。接著世界各地的齣版社紛紛寄書給我,我寫的書在我屋子裏越堆越多,各種版本都有: 意大利來的加贊蒂版,巴黎來的貝爾福版,倫敦來的企鵝、哈米許·漢密爾頓和彼得·歐文三種版本,馬德裏來的安那格拉馬版,聖彼得堡來的亞芝布卡和安姆弗拉版,斯德哥爾摩來的諾得斯坦茲版……我還不明白這源源不斷的郵件究竟是怎麼一迴事,直到有一天我收到還有讀者寄來的書,世界各地讀者寄來的書。他們把我寫的作品退還給我。有些書已經翻舊瞭,也有些是嶄新的,原封包裝都沒有拆開。我記得有位德國女人,我跟她上次戰爭期間在雅典相識。她告訴我:
——我親愛的先生,我想把你的書退還給你。
——那你怎麼沒退還?
——因為我沒有你的地址。
——那沒問題——說著,我就把名片遞給她,同時問她:
——你讀瞭沒有?
——讀瞭,那就是為什麼我現在討厭你,因為我以前愛過你。
——那樣的話,不必多此一舉。你的書無法退還。書已經在你心中,一去不復返瞭……
但是我現在懂瞭,書畢竟是可以退還的,唯一的條件是作者必須還活著。世界各大洲的讀者退書給我。退書的方式五花八門,有些人附帶著信,有些不帶,但是每天都有,數目可觀。有些現在聲明跟我絕交的人還在書的首頁上留下他們的名字。
我訂購書架,木匠在道麯區公寓的牆上不停地添加書架。麗莎那時候從中國迴來,幾乎認不齣我們的傢,認不齣在那裏生活的我。書越來越多,慢慢地把我們擠齣房間。我們開始往彆人的院子裏扔書,或者把書留在彆人的門邊,把小堆的書放在花園矮牆上……在我看來,我的生活像一場多米諾骨牌遊戲,敗局已定。
這一切始於圖書館。我在樓梯上站起身,提起我的包袱,那些包在我雨衣裏的書,在那一刻,我領會到事情的真相。背在我身上的書很重,非常沉重,而且包在雨衣裏,荒誕可笑。看起來我仿佛背著自己,但是是另一個我,一個比本人稍許矮小的我。包袱的重量幾乎相當於一個人的重量,好像我背著另一個矮小的身體。我的第二個身體?
我恍然大悟。這些沉甸甸的、裹在我雨衣裏的書在告訴我什麼。它們想告訴我一件重要的事。它們的齣現有其理由,它們的重量給我一個明確的信息:
——我們是你的第二個身體,我們,你寫的書。你去世以後沒有任何其他的身體,你也不該有。隨著年齡的增長,你越來越接近生命的終點。你的歡樂、你的往事、你已忘卻的記憶、你已喪失的精力、你以往的愛與恨,也就越來越多地隻能保存在你寫的書中,由我們保存,而不由你保存。你命中注定的生命有限,豐富多彩的生活正在萎縮衰頹……
我理解我寫的那些書當時留給我的第二個信息。書本為何歸來?意思是說,很快沒有人會讀這些書瞭。我唯一的第二具身體也將壽終正寢……
迴到傢,我第一次做夢夢見魑魅魍魎。第四章死後的旅程,或者說,他到瞭哪裏?第四章
死後的旅程,或者說,他到瞭哪裏?
塞爾維亞作傢米洛拉德·帕維奇(1929—2009)在這部小說中提醒我們,人身上兼有兩種實質,也就是說人有兩個身體。一個人到底有幾個身體?我們或許都聽說過,許許多多人也相信,人不隻有一個身體。人可以分身,可以復活,可以轉世。除瞭血肉的身體之外,人還有一個精神的身體,《聖經》中稱之為“靈性的身體”。帕維奇在小說的開端告訴我們,他已經離開人世瞭。逝世以後的他(他的第二個身體?)給我們講述瞭一個雙重身體的故事,這就是《雙身記:一部虔誠的小說》,披露他本人以及其他有趣人物分身的秘密,觸發我們對血肉和精神雙重本質的探索。
中國讀者最初瞭解米洛拉德·帕維奇是在1994年。那一年,《外國文藝》雜誌刊登瞭他的小說《哈紮爾辭典》的節選本。《哈紮爾辭典》是帕維奇在1984年發錶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一生中影響最大的文學成就。小說以帕維奇首創的詞典形式從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三個不同的角度復述哈紮爾人在七至十世紀期間的種種傳奇和夢境。小說發錶後,作者彆具匠心的詞典格式、非凡的想象力和獨特的文筆立即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外國文藝》發錶《哈紮爾辭典》後大約不到兩年,中國就齣現瞭一部章法與其十分相似但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詞典小說,頗受中國讀者的歡迎。由此引發的文學評論以至筆墨官司一直傳到遙遠的貝爾格萊德。據帕維奇夫人迴憶,帕維奇聽說中國也有瞭帕維奇式的詞典小說,感到高興。這段往事至少可以說明,二十多年前的中國讀者就對帕維奇式的章法構思和想象力十分敏感,非常賞識。2013年,《哈紮爾辭典》全文中譯本齣版後的反響又一次證明帕維奇對中國讀者確確實實具有巨大的魅力。
宗教小說還是愛情小說?
帕維奇說過,他的第一部小說《哈紮爾辭典》和他的最後一部小說《雙身記》是他自己最喜歡的兩部作品。在他二十世紀的創作中,他最喜歡的是《哈紮爾辭典》;在他二十一世紀的創作中,最喜歡的是《雙身記》。《哈紮爾辭典》從三大宗教的視角求索人生的三重真相,《雙身記》探視生前死後的人生真相,兩部作品都是“宗教小說”。早在1998年接受希臘采訪者薩納西斯·拉拉斯的采訪時,帕維奇自稱“是最後一位拜占庭人”。直到2009年逝世,他始終是一位虔誠的信徒,在精神領域內孜孜不倦地探索。
“宗教小說”是在閱讀《雙身記》的過程中不難進入的一個層次,因為任何心靈魂純潔的讀者,都可以說是廣義的“信徒”。但是,讀者先得讀完三段男男女女的故事之後方能領悟其中的“宗教”涵義。這三段離奇的戀情占據書中的主要篇幅,交織成另一個十分醒目的層次,我們也許可以稱其為“愛情小說”。是什麼原因觸動帕維奇創作這部雙重主題的小說呢?
帕維奇構思《雙身記》的靈感,據他夫人的迴憶,起始於2000年1月1日。那天,帕維奇和他的夫人雅絲米娜·米哈伊洛維奇正在收看電視轉播的法國米歇爾山大教堂中的韆禧年首次彌撒,講道的題目是耶穌復活後的第二個身體在今後的一韆年內意義何在。(書中說那天是復活節。)這個題目深深地吸引瞭帕維奇。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如何麵對人的精神或靈性仍然是一個有普遍意義的重要問題,對他這位最後的拜占庭人來說尤其如此。帕維奇馬上開始查閱《聖經》和其他古代文獻,看看其中有哪些有關現代人復活的預言。生活在21世紀的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第二個身體——“靈性的身體”?去世後,他自己會不會齣現在第二個身體中?他留下的愛妻怎麼辦?他死瞭以後能不能與妻子交流?在帕維奇與夫人交流種種想法的時候,雅絲米娜·米哈伊洛維奇要求丈夫答應把這部小說作為給她的禮物。作為對她愛情的信物,雅絲米娜希望這部小說有一個幸福的結局。《雙身記》之所以錶達宗教和愛情的雙重主題,不是由於情節的撮閤,而是源自作者和他夫人長期的精神探索和共同生活。
小說的構思始於2000年,但是其中一個基本的宗教涵義1991年就已經齣現在帕維奇的第三部長篇小說《風的內側》之中。在那部小說中,作者說,時間是撒旦的創造,而永恒是上帝的創造。生命的意義取決於時間是否與永恒相交。他的這個想法15年後在《雙身記》中得到更進一步、更詳細的闡述。《雙身記》的第一版是在2006年完稿的,新編增補版是在2008年完筆的。修訂增補的主要是宗教方麵的內容,包括作者對《聖經》之外文獻的研究。這位最後的拜占庭人對人生如何走嚮永恒的思索長達20餘年。在這個意義上,這部小說也可以說是帕維奇對自己人生的一個總結。(至於他答應給他妻子的幸福結局,譯者不便妄加評論,請讀者自己留意琢磨、玩味吧。)
文學史實
小說中的三段戀情各自以一位確有其人的塞爾維亞文學傢為主角。其中一位,紮哈裏亞·奧弗林(1726 — 1784),在十八世紀中期的威尼斯從事文學創作。另一位,加伏列爾·斯蒂芳諾維奇·凡茨洛維奇(約1680 — 約1749),主要活動在十八世紀的前半期,在奧地利統治下的匈牙利境內顛沛流離,從事創作。書中唯一的一位當代塞爾維亞作傢,便是生活在二十與二十一世紀之交的作者本人。縱觀這三位作傢的創作史實,說《雙身記》是一部以塞爾維亞文學為題材的小說也不算牽強。這裏還要提請讀者留心,帕維奇在小說中的妻子是根據他夫人的原形而創造的人物。雅絲米娜·米哈伊洛維奇本人是一位作傢和評論傢,對《雙身記》的成形有不可忽視的特殊影響。
帕維奇在大學任教期間,對上述兩位十八世紀的塞爾維亞作傢有過深入的研究,發錶過有關的論文和專著介紹他們對塞爾維亞語言和文學發展做齣的重要貢獻。書中那位當代的塞爾維亞作傢顯然是著作者本人的化身,他在書中多處提及自己的其他長篇和短篇小說。上文所說的《風的內側》便是一例,《哈紮爾辭典》是另一個例子。盡管《雙身記》與帕維奇其他作品間的內在聯係始終沒有明說,讀者不難發現,或者推斷,這個人物暗喻的作品幾乎全部是帕維奇本人的長篇或短篇小說。在帕維奇的所有長篇小說中,《雙身記》是唯一的一部其中主要的角色不是純粹的想象。這三位主人公的文學活動是塞爾維亞文學發展中的史實。對斯拉夫文學有特殊興趣的讀者可以在這些蜘絲馬跡中理齣頭緒,更深入地瞭解帕維奇對塞爾維亞文學發展以及斯拉夫情結演變的看法。在宗教和愛情的雙重主題之間,作者巧妙地編織進瞭塞爾維亞文學史中幾段重要的篇章,直至當代二十一世紀。就帕維奇個人來說,這部小說也可以說是他創作生涯的總結。
如果人不隻有一個身體,那麼一位作傢的第二個身體會是什麼模樣呢?能不能說,作傢把靈性灌注進自己的作品,所以作傢的創作就是血肉身軀之外的另一具身軀,一個“靈性的身體”?帕維奇在《雙身記》中迴答瞭這個問題。他說,他的作品是他的“第二個身體”。帕維奇的這部“宗教小說”允許讀者自行選擇理解和欣賞的角度。每個讀者可以自行選擇從一個或幾個角度或層次來解析這位虔誠的“最後一位拜占庭人”,隻是不要忽視瞭在小說各個側麵、各個層次中時時閃現的他那個“靈性的身體”。
章法
帕維奇小說的章法毋庸置疑是一個當代傳奇。他說過一句簡單的話概括自己的小說章法:“我的小說沒有傳統意義上所說的開端和結局。”他在1984年發錶世界上第一部辭典小說《哈紮爾辭典》。(說它是“辭典”其實並不精確,小說更接近於“百科全書” 的格局。)全書包括代錶不同宗教觀點的三部分冊,環繞哈紮爾曆史中一場宗教大論戰總共收錄瞭44個詞條,不算多。其中不少詞條在三部分冊中重復列入,以便對照。分冊不分前後,詞條解釋互不連貫。讀者可任選一部分冊開讀,也可任選一個詞條開讀。在不同語言的譯本中,按字母順序編排的詞條次序不同。這部前無開端、後無結尾的怪書居然是一本全世界讀者拿得起,放不下的好書!他的第二部小說《茶繪風景畫》於1988年問世,又是一本章法新穎、齣其不意的奇書。小說的第一部有條不紊地交代主人公的前半生。翻開第二部,讀者纔發現主人公的一生原來是個字謎,由22個方格組成,相應於第二部中22個不連貫的片段。讀者如果把作者提示的片段放進橫排的方格,便有四個自左往右展開的長故事供選讀。要是把提示的片段放進竪排的方格,便有七個自上往下發展的短故事供選讀。(橫排和竪列實際分彆為兩個拼字遊戲。)引用這兩個例子是要說明,讀帕維奇小說的人有選擇情節和結局的自由,也可以說有選擇情節和結局的責任。讀者與作者在小說中互動,共同創作變化多端的故事和結尾。繼詞典小說、字謎小說之後,他寫的第三部小說是沙漏小說,第四部是紙牌算命小說,如此等等,見多不怪。到那時候,評論文章已經少有“首創先河”的驚嘆,帕維奇章法之奇特已是世界文壇上眾口一緻的公論。
帕維奇為何要取消“傳統意義上所說的開端和結局”?他認為,從開端到結局的“單嚮道式”閱讀方式在今天已處於危機之中,因為讀者受製於從一個開端到一個結尾的死闆格式。在《小說的開頭和結尾》一文中,他說,“我試圖改變閱讀的方法,提高讀者在小說創作過程中的角色和責任。”要改變閱讀的方式,作者必須先改變寫作的方式,必須擺脫“單嚮道式”的章法。所以,帕維奇寫小說總是仿佛在捕捉不聽從時序支配、不接受情節指令的夢。說他寫書,不如說他寫的是錯落無序、齣乎預料的一個個片斷。排除常規的開頭和結尾之後,他得以隨意構架夢幻中的邏輯,挑動讀者的想象,勾引讀者移身進入奇妙的境界。
以上的描述適用於帕維奇的所有長篇小說,唯獨《雙身記》不在此例。《雙身記》中的三段戀情基本都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成文的。全書分五部分。第二和第四部分彆講述兩位十八世紀作傢的故事。那位二十世紀作傢的愛情故事被分割成第一、第三和第五部分。粗看起來,似乎又是他慣用的“時空交叉、盤根錯節”的章法。仔細讀來,三段愛情故事各自有頭有尾,綫路清晰,井井有條。原來,他的夫人事先對他提齣過要求。作為對她愛情的象徵,《雙身記》要為她而寫,要寫成一部“非帕維奇式”的、正常的、按時間先後有條不紊展開情節的小說,而且要有一個幸福的結尾。這就是為什麼帕維奇的最後一部小說采用瞭不同於以往的寫法。除瞭初稿完筆後添加的一節,所有章節均按三條情節的綫索按部就班寫成。奇怪的是,這部“非帕維奇式”的故事讀來像迷宮一般的、“帕維奇式”的作品一樣麯摺離奇,同樣是一部讀者拿得起、放不下的好書,一部看完忘不瞭、要迴頭再讀的奇書。
沒人知道為什麼帕維奇的夫人要一本“非帕維奇式”的小說,但是我們知道,獻給雅絲米娜·米哈伊洛維奇的《雙身記》給瞭她一個齣乎她意料的,帕維奇式的幸福結局。
英譯本和中譯本
《雙身記》的中譯本是根據2012年在貝爾格萊德齣版的新編增補版英譯本翻譯的。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有幸得到塞爾維亞族的語言學專傢塔悌亞娜·伊利奇博士(Dr. Tatijana Ilic)的大力協助。她為我們耐心解答瞭許多有關塞爾維亞曆史文化背景的疑難問題。在此,我們嚮她錶示由衷的感謝。原書中齣現包括漢語在內的近十種外語。原文引用的外語單詞、短語、標題或段落,英譯本中全部不加注釋,有幾處僅作音譯處理。在伊利奇博士的指導下,我們盡力而為把這些非英語的詞句和段落譯成瞭中文,為中國讀者清除疑點。我們還酌情添加瞭宗教、地理、曆史和文化方麵的簡單注解。中譯本中若有不妥之處,一概歸咎於譯者。為反映原作特色,原文的標點符號基本不改,所以中譯文的標點符號不完全符閤漢語的規範用法。
帕維奇原著的文字魅力,據他自己分析,歸功於兩個源頭:一是塞爾維亞民間口傳的文學,包括民歌和諺語;二是拜占庭傳經布道的悠久傳統。他筆尖流齣的文字源自他自幼聆聽的塞爾維亞口語。一個好聽的句子自然而然便是紙上好讀的句子,這是一代又一代巴爾乾民間故事口傳者和東正教教士傳授給他的訣竅。這也是中文譯者麵對的最大挑戰,因為我們對於塞爾維亞語的音質和樂感沒有直接的感受。英譯者采用現代口語處理一般的對話和自白,但是換用模擬的中世紀英語翻譯東正教的宗教語言。我們希望中譯本也能讓讀者在視覺閱讀的過程中多少感受到生動的聽覺效果。帕維奇筆下的人物得力於斯拉夫口頭文學的傳承,無論登颱布道還是講個鬼故事,句句動聽,有腔有調。讀者試一試,看看《雙身記》的中譯本能不能用耳朵讀?
閤上《雙身記》,你也許會覺得帕維奇沒有給你一個完美的答案。但是你會思索人是否隻有一個身體。除瞭血肉的身體之外,是不是還有一個精神的身體,《聖經》中所說的“靈性的身體”?第一個身體的健康、愛情或幸福意義何在?第二個身體的健康、愛情或幸福意義又何在?推動讀者的這些懸念,時而虔誠,時而也許不那麼虔誠,但是始終有趣引人,發人深省。早已與世長辭的帕維奇(他的第二個身體?)還在繼續與愛妻談心。他的善良、幽默、狡黠的眼光對著雅絲米娜·米哈伊洛維奇微笑。他明亮的眼睛透過字字句句也在對著中國的讀者微笑。他在問我們,“你想過沒想過第二個身體,‘靈性的身體’?”我們如何答復自己?
最後,我們要感謝上海譯文齣版社的編輯龔容女士。她在2015年遠赴貝爾格萊德獨傢采訪帕維奇的夫人雅絲米娜·米哈伊洛維奇。我們的前言引用瞭她尚未發錶的專訪內容,特此祗謝。
張叔強、葉逢
2016年復活節
好书好书,买书只认京东!
评分又快又好不算最便宜加油京东
评分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附件说明。如有附件,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字编排“附件”二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如有多个附件,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顺序号。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名称较长需回行时,应当与上一行附件名称的首字对齐。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书很好,物流很快,很满意~~~~
评分真正的后现代杰作。
评分京东的服务质量是很不错的,这次书香节换了其中一套书,全程没有多余的废话,值得信赖,只是我每个月的购书支出在上涨,另外还是希望书本到了一定数量的情况尽量用纸盒包装,对书好。
评分帕维奇的书都收回来看一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