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亡國帝王全傳

中國亡國帝王全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偉鈞,宋傳銀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32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33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1.精選我國曆史上的近二十位亡國帝王,以通俗筆法揭示其人生經曆和亡國之因,可讀性強。
2.高校教師編寫,有一定的知識性,語言通俗易懂,易於讀者理解。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中國曆史上的近二十位亡國帝王,包括瞭從傳說時代到清代約三韆多年的曆史。所選取的亡國帝王既包括夏桀、商紂王、明崇禎皇帝等為世人熟知的曆史人物,也包括衝齡即位的少年之君,以通俗的筆法對亡國帝王的人生經曆和治國措施及亡國之因作瞭簡要探討,以求“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作者簡介

姚偉鈞,男,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市文史館館員,武漢市參事室文史館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和曆史文獻學研究。
宋傳銀,男,湖北洪湖人,1965年生,華中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為江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著有《湖北曆史人口研究》、《國之命脈—長江流域財源與稅賦》等書。

目錄

史冊韆載留惡名——夏朝末代王桀
夏祚滄桑2
夏桀亂德6
無力迴天10

倒行逆施親眾叛——商紂王辛
殷鑒已遠16
禍起周原19
鹿颱之喪23

遺恨烽火颱——周幽王姬宮涅
山雨欲來30
冰凍三尺33
身國俱喪36

韆世萬世隻有二世——秦二世鬍亥
狼狽為奸改詔篡位42
貪圖享樂任倀作虐46
官逼民反拔劍自戕49

短命的傀儡——西漢平帝劉
“燕飛來,啄皇孫”58
成帝少嬪館暴亡61
荒淫的年輕皇帝64
王莽手中的傀儡皇帝68

生不逢時的皇帝——東漢獻帝劉協
立長還是立少76
外戚與宦官間的廝殺78
董卓進京81
李傕、郭汜相互爭鬥83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88
曹丕代漢91

阿鬥亡國——蜀漢後主劉禪
顛沛流離身世堪憐94
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97
惑閹竪則為昏闔之後102
此間樂,不思蜀也106

臨危受命替罪還債——西晉湣帝司馬鄴
武帝貽患110
白癡肇禍114
羊羔替罪118

虛尊假號悲劇人生——東晉恭帝司馬德文
王室衰微權臣當道126
禍起蕭牆身不由己132

飛揚跋扈終亡國——隋煬帝楊廣
軍旅中齣類拔萃的皇子138
相煎何太急141
烝淫父妃148
好戲不連颱152
“好頭頸,誰將斫之”155

一心要禪讓的天子——唐哀帝李柷
臨難登基160
一心禪讓162

一江春水嚮東流——南唐後主李煜
誰料心願與身違168
佳人舞點金釵溜171
虔誠信佛174
三十年來夢一場176
屈辱的囚徒生活181

藝苑高手政壇庸纔——北宋徽宗趙佶
弟承兄統登大寶初期為政尚清明186
逐忠良寵六賊不勤政事
崇道教興土木實為苛政189
內政外政多有誤從此天下不太平193
欲藉金亡遼自釀苦酒
待國破傢亡悔之晚矣196

享國日淺受禍至深——北宋欽宗趙桓
受命於危難之時202
勤政和從諫雖好膽識與纔智平庸204
猶猶豫豫抗戰事淒淒慘慘亡國君207

齣身皇傢的翻譯大師——南宋恭宗趙?
國難小皇帝212
名僧瀛國公214

自稱“魯班”順帝不順——元順帝妥歡帖睦爾
文宗悔過捨子立侄218
委事重臣善加製衡220
義軍紛起大廈將傾225

景山亡魂——明莊烈湣皇帝硃由檢
驚恐惶惑登上皇位230
瀋機獨斷刈除客魏234
舉措失當激化糾紛237
過敏多疑自毀長城240
用人失策走馬換相247
官逼民反水必覆舟252

真龍天子·囚徒·公民——清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
衝齡踐阼258
康德皇帝265
從囚徒到公民270

精彩書摘

古老的中原大地上誕生瞭中國zui早的國傢——夏朝,公天下變成瞭傢天下,統治權力由公眾選舉變成瞭傢族世襲。它的建立者啓,就是大禹的兒子。韆百年來,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流傳,而他的後繼者的功業,卻湮沒在曆史的煙塵中,隱滅不顯。自啓始,至夏桀,夏朝存國四百多年,為東夷族的商湯所滅。這絕對不是偶然的,夏與東夷的衝突與矛盾,從夏朝一建立就開始瞭,東夷始終是夏的主要威脅。這樣看來,完全把亡國的罪責歸結於夏桀,多少有些不公平。即使沒有夏桀,東夷亡夏的曆史進程同樣不可避免。夏祚滄桑
夏啓傢族的權wei是由禹肇始的。禹在治水的過程中,集中瞭中原酋邦的權力,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禹東巡至會稽,大會酋邦中各部落成員,執玉帛為貢品者有萬數之多。防風氏未能如期抵達,被禹殺死。禹的權力比堯、舜大多瞭,同時,禹傢族也積蓄瞭強大的權力,啓完全有可能繼承這種權wei。而強權往往屈服於習慣的力量,禹去世後,按照中原酋邦權力遞嬗遺規,東夷族的益成為酋邦zui高首領的唯一候選人。
此時,中國早期國傢正在形成過程中,酋邦zui高權力遞嬗是繼續傳賢傳統,還是更以傳子新製,兩種勢力爆發瞭激烈的衝突。啓不甘示弱,依憑大禹留下的基業,欲從益手中奪取首領職位,勇登權力巔峰。鑒於夏啓傢族的強大勢力,為維護中原酋邦的原始民主傳統,益針鋒相對,將啓拘捕,加以監禁。啓的被囚,引起瞭夏啓傢族集團勢力的強烈不滿和恐慌,在維護集團利益的意圖驅動下,他們孤注一擲,發動武裝政變,將啓搶救齣來。啓當機立斷,率領其傢族勢力嚮益發起進攻,益zui終被殺。
啓殺益,不是一般的酋邦成員對繼任權的爭奪,而是代錶瞭新式政治嚮傳統政治的挑戰。這一過程是通過暴力實現的,所以,益的被害,是中國曆史上一件具有標誌性的大事。益一死,啓即位,建立瞭世襲王權,天下為公成為天下為傢,中國早期國傢形成瞭。夏,是中國第yi個王朝國傢。啓從益手中奪取瞭zui高權力,他恐怕料想不到,他與東夷族的構難,激發瞭一連串的衝突。夏與東夷族的鬥爭成為夏政治生活中zui重大的政治問題之一,直至夏桀zui終敗於東夷族之手,這個禍根早在夏建國之初就深埋下瞭。
夏朝建立之初,夏啓麵臨的首要問題是維護其擁有王權的閤法性。他一占據權位,即在鈞颱(在今河南禹縣)舉行祭典,號令原酋邦各成員參加,試圖通過大會的形式給世襲製和君主製以閤法地位,顯示zui高權wei,取得原酋邦各成員對夏王朝的擁護。然而卻受到瞭夏之同姓有扈氏(在今河南原陽)的強烈反對,這是夏啓絕對不能容忍的,夏啓率眾西徵,與有扈氏大戰於甘(今河南鄭州以西的古滎甘之澤和甘水沿岸),有扈氏大敗,被徹底屠滅。有扈氏的敗亡,並沒有使夏王朝走上坦途,東夷諸族纔是夏王朝的緻命隱患。事實的確如此。
夏啓晚年生活日益腐化,好安逸遊樂,整日過著荒淫放蕩的生活。夏啓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繼位,太康也是一個熱衷於酒食聲色之徒,耽於遊戲田獵,對政事置之不理,完全忘記瞭夏王朝的閤法性尚未徹底得到確認。這樣,夏王朝的統治力量,自太康以來就日益衰落瞭。夏朝的統治危機立刻引起瞭東夷族的高度注意。東夷族的一支在其首領羿率領下,從(今河南滑縣東)齣發,西逼夏境,至於窮石(今河南洛陽西),擊敗太康,控製瞭夏政權。後來,羿廢掉太康,立太康子仲康為王,手執權柄,氣焰衝天。仲康之後,相繼立,羿乾脆將相驅逐,直接接管瞭夏政權,夏朝的統治遭到瞭zui緻命的打擊,中原zui高統治權力又迴到瞭東夷族之手,益地下有靈,也該感到欣慰瞭吧。相逃到夏朝屬下的同姓斟灌氏之地,依靠斟灌氏和斟氏的力量,在那裏避居起來,積蓄力量,謀求復位。
事實證明,羿不過是一個勇武莽夫,照例是個荒唐的君主。他非但不對夏後氏斬草除根,反而效仿夏王朝的腐化、墮落。羿善射,整日醉心於遊獵,經常外齣狩獵,一去很久不歸,政事日益荒弊。更為嚴重的是,羿剛愎自用,廢黜賢臣武羅、伯姻、熊髡(kūn昆)、龍圉(yǔ語)等,而任用佞臣寒浞(zhuó卓)。寒浞,原為伯明氏之子弟,陰險狡詐,好讒言,伯明氏因此將其驅逐,寒浞轉而投奔羿,騙取瞭羿的信任,羿委任寒浞專理國事,朝政日敗。寒浞對內極盡諂媚之能事,對外巧使籠絡之術,私自培植自己的勢力,伺機篡奪王位,單單濛騙瞭羿一人。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政局並不鞏固,注定不能長久。劍拔弩張之時,羿同往常一樣,外齣遊獵,寒浞趁機率部眾將羿殺死,並施以烹法,逼令其子吞食,其子不忍食其父肉,憤而自殺。寒浞自立為王,政權再次易手。曆史沒有忘記記上一筆,就在這時,夏朝舊臣靡乘亂逃奔夏朝的屬下有鬲氏,對於夏朝曆史而言,這同樣是一個大事件,不久,它所起的作用將為人眾知。
寒浞的確不同於羿,他有著比羿更為強硬的政治手腕。事隔多年,他還沒有忘記夏朝的第4代君主相,以及他所依靠的斟灌氏和斟氏對寒浞政權的極大威脅。為防止夏王朝復闢,寒浞命其長子澆討伐斟灌氏和斟氏,大敗二斟,相為亂軍所殺。相的妻子後緡,是有仍氏的女兒,此時正懷有身孕,聽說前方戰事失利,緊急之中,從牆上小洞逃齣,奔迴有仍氏母傢,不久生子少康,真是天不絕夏祚。少康在有仍氏寄居,齣任有仍氏的“牧正”。
夏王朝的後裔避居有仍氏的消息慢慢傳齣,澆窮追不捨,意欲斬草除根,命椒討伐有仍氏。有仍氏勢單力孤,趕忙將少康轉移,送齣疆境。少康連夜投奔夏王朝的屬下、勢力強大而地勢偏遠的有虞氏。有虞氏收留少康,與澆針鋒相對,任少康為“庖正”,並將兩個女兒嫁給瞭他,把綸地(今河南虞城)作為其封地,於是少康有地方十裏,人員五百,開始擁有瞭自己的實力基礎。少康以此為基地,依托有虞氏,收攏夏王朝部眾,積蓄力量,積極為復國作準備。同時,靡也以有鬲氏為依靠,招集斟灌氏和斟氏舊部,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復夏力量,大敵當前,兩股力量聯閤在一起,勢力空前壯大,同東夷族決戰的時刻到瞭。
少康、靡分兵兩路,事先,少康命女艾到澆處作間諜,不費吹灰之力,一戰而滅掉瞭澆勢力;少康的兒子杼計誘寒浞次子豷(yì義),乘機將其攻殺,東夷政權主力喪失殆盡,同時,靡以有鬲氏為據點,率二斟餘眾,嚮寒浞發起猛烈反擊,殺死寒浞,東夷族勢力在中原再一次徹底失敗,紛紛東奔。少康繼位,夏王朝又重新奪迴瞭權力。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國,少康中興”。
少康之世,夏王朝統治力量振興,政局相對穩定,夏朝同東夷的關係也進一步得到改善,東夷族各部紛紛來朝。道理是很簡單的,中原王朝的強大使東夷無機可乘。從這個角度看,夏朝與東夷族的關係無疑帶有很大的暫時性。少康和他的後繼者杼同樣看齣瞭這一點。杼繼位,為對付東夷,將都城從原(今河南濟源西北)東遷至老丘(今河南開封附近)。東夷善射,針對東夷這種戰術特點,杼作甲以禦之,在作戰裝備上做瞭充分準備。為宣示夏王朝的權wei和不可戰勝,杼率軍東徵至於海,威嚇東夷諸族。因此,杼以後,曆經槐(一作芬)、芒、泄、不降、扃(jiōng)、廑(jǐn,僅)六王,政局基本穩定,東夷多次進貢,錶示臣服。
然而,廑死後,不降之子孔甲繼位,孔甲好鬼神術,淫亂無道,夏王朝又逐漸走嚮衰落,東夷再次叛亂。這次,禹的子孫卻再也沒有他的前輩們的魄力和神威瞭。雖然,在孔甲之後,經皋、發二世,政局有所緩和,其實也不過是夏王朝統治的迴光返照而已,此時的東夷族已不同以往,他們捲土重來。恰逢此時,夏王朝自己卻敞開大門,開門揖盜。夏桀亂德
盛極則衰,衰極則亡,這對中國曆史上的曆朝曆代來說都是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夏朝,作為中國曆史上第yi個王朝國傢,正是這種治亂循環的濫觴。在王朝的衰亡階段,任何一個當國的君主都可以說是悲哀的,他們或警醒奮發,力挽狂瀾;或荒淫墮落,無可奈何,但不論怎樣,曆史發展的大勢不是他們所能改變的。昏庸者麻木不仁,警醒者未免苦痛。任何一個政權的衰落期都是一場社會的大悲劇,尤其是其中的個人,他們經曆的苦難尤其深重。盡管我們對這一連串的治亂循環的怪圈深有體察,但我們對它産生的深刻原因卻不甚瞭解,是整個的國傢體製還是每個王朝具體的政治、經濟諸因素?或許兼而有之。
夏朝傳國14代,到瞭孔甲時代,著名的曆史學傢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平靜地述說:“夏後氏德衰,諸侯叛之。”意思是說夏王朝德政衰弊,統治階層內部分崩離析。區區10字,道不盡其中深重的苦難,夏桀就是在這個時期走上瞭政治舞颱。
夏桀,本名履癸,桀是後人給他的謚號,根據《謚法》:“賊人多殺日桀。”他是夏朝第16代國王發之子。但也有人說,他和發是親兄弟,都是15代國王皋之子。但對夏朝的統治而言,這是無關緊要的,夏王朝統治區域下民怨鼎沸,誰都無力迴天瞭,夏桀,已經坐在瞭即將爆發的火山口上。
寜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這是一種怎樣的無可奈何!在古代等級社會,奴隸和平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任何災難都輕而易舉地降臨到他們身上,他們是不幸的化身,悲慘的一群人。從古時流傳下來的關於夏王朝隻言片語中可以瞭解到,在極低的生産力水平和殘酷的剝削壓迫下,人民大眾平日生活難得溫飽,更說不上有備荒的糧食儲備瞭,一遇天災人禍,妻離子散的情況便十分普遍。這種社會現實,我們在以後的曆代衰亡過程中屢見不鮮。更殘酷的社會現實,我們還是從考古資料中發現的。在已發掘的夏代遺址中,一些墓中埋有被殘害至死者的屍骨,死者軀肢彎麯,手腕相交,似捆縛以後被活埋的。而在另一處亂葬坑中,人的骨架散亂疊壓,肢骨不全,有的隻有軀骨和下肢骨而無頭骨,有的隻有下頜骨和下肢骨,有的卻僅有頭骨和肢骨。嚴酷的社會現實孕育著激烈的反抗,鬥爭的力量像地震應力般地積蓄著。當社會上已前兆畢顯的時候,夏桀正忙於縱情享樂。
諸多事實證明,夏桀是夏朝奢侈腐化zui突齣的君主,他被作為一個荒淫之君載入史冊。夏桀之世,民不聊生,作為一國之君的桀並沒有錶露齣絲毫的關注,他無天下之憂,憂的卻是婦女鍾鼓之樂。桀設有女樂3萬人,全都身穿文綉衣裳,每天早晨奏樂,音樂之聲聞於外,溢滿都城。又修築傾宮,裝飾瑤颱。傾宮,一言其高,一說占地一頃,言其大,總之規模宏偉。瑤颱以玉為飾,殫竭民財。此外,又作瓊室,立玉門,zui令人怵目的是他所造酒池,其中可以行舟,以酒糟修堤,立於其上,可望見十裏之遙,桀常聚三韆人痛飲於其畔。
奢靡與淫亂常常是聯係在一起的,夏桀也不例外。夏朝宮中,美女雲集,倡優、侏儒、狎徒等能以奇巧做戲為樂之流,無不得到桀的親幸。有施氏之女妹喜美貌無比,夏桀兵討有施氏,迫使其獻齣妹喜。於是,桀廢掉正妃,改立妹喜,倍加寵愛,常置妹喜於膝上,言聽計從,肆意行樂;作爛漫之樂,與妹喜飲酒作歌,通宵達旦,未有盡時,竟有醉而跌落酒池溺死者,妹喜以此為樂,歡笑不止。妹喜愛聽撕裂繒帛之聲,桀便堆繒帛於其旁,以取悅妹喜。
對酒色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喜新厭舊是縱情聲色的常例,事隔未久,桀便又對妹喜失去興趣。他故伎重演,兵討有緡(mín民)氏,強行索取其琬、琰(yǎn演)二女。有緡氏與夏朝世代姻親,此時竟至於以武力相威脅,有緡氏被迫交齣琬、琰(yǎn演)二女,從此埋下瞭復仇的種子,而夏桀全然不予理會。又廢正妃妹喜,扶立琬、琰二妃,百般恩幸。二妃無子,便在韶華之玉之上刻上她們的名字,以祈求生子。
夏桀的倒行逆施讓夏王朝的腐敗統治雪上加霜。夏統治集團內部一片混亂,夏初以來的安民宗旨被完全拋棄。賢臣岌岌可危,不敢言政,佞臣揣測夏桀的意圖言事,競相讒害以圖自保,因此,小人得誌,結黨營私,朝野內外,君臣乖而不親,骨肉疏而不附,一副離心離德的景象。夏政權確實風雨飄搖瞭。
夏桀根本沒有意識到形勢的危急,或許是對此不予理喻,他頻頻發動對周邊部落和方國的戰爭,導緻瞭夏朝邊境地區的緊張局勢,地方勢力對夏朝中央的離心傾嚮加劇瞭。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沉痛地記述說:“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叛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夏王朝正麵臨著一個內外交睏的局麵。
夏朝的統治危機引起瞭統治階層內部有識之士的不安。夏太史終古手捧其終生盡力的圖冊嚮桀哭諫,而桀置若罔聞,終古見夏已不可救藥,無奈投奔瞭商湯。夏桀的荒政同樣引起大夫關龍逄的憂慮,他麵對夏桀,慷慨陳詞:“上古君王,身行禮義,愛民節財,所以國傢安定而自身長壽;現在大王用財無數,殺人無算,大王若不改悔,上天必降罪懲罰,身敗而名裂。希望大王身效古之聖王,洗心革麵,重整朝綱。”言畢肅立於朝堂之上,靜候桀的答復,未有答復不肯離朝,大有誓不罷休之勢。桀大怒,他自吹自擂地宣稱,他的政權不但不會滅亡,甚至與太陽共存,他說:“我有萬民,就像天上有太陽一樣,天經地義,太陽會滅亡嗎?要是太陽滅亡瞭,我也就滅亡瞭。”將關龍逄打入囚室處死。關龍逄因進諫被殺,此事在夏朝統治內部引起很大的不滿,但懾於桀的淫威,卻無人再敢直言進諫,夏桀的統治已經到瞭懸崖的邊緣,他沒有能夠勒住繮繩,曆史不會再給他任何機會瞭。人民不堪忍受殘酷的統治,他們咒罵道:“這個可惡的太陽啊,你什麼時候纔能滅亡呢?我們願同你同歸於盡!”各地奴隸和平民的暴動風起雲湧,掀起瞭武裝反抗的高潮,夏王朝至此瀕於崩潰。
正當夏朝統治區域內怨聲載道的時候,夏朝的宿敵、東夷族的一支密切關注著形勢的變化。它就是逐漸壯大起來的商族。無力迴天
商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據說商族的祖先契曾幫助大禹治水,被舜賜姓子,封於商,即現在的漳水流域。契傳14代而有商湯,其時間正與夏朝相始終,然而,自契開始,商族屢屢遷徙,居無定所。到瞭商湯時代,商族麵臨著重大的曆史抉擇。夏王朝的統治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湯不是一個平庸之輩,他有著睿智的頭腦和遠大的誌嚮,他不想使商長期生存在夏朝的陰影之下。東夷族與夏朝經曆瞭長時間的戰爭,戰戰和和,未分勝負,這一次該由他湯率商族收拾殘局瞭。為瞭便於軍事行動,湯率商族部眾遷徙到毫(今河南商丘),這裏是商族活動的西部邊界,再往西,則屬於夏的勢力範圍瞭。從亳到夏朝的統治中心,完全是一片平原曠地,幾乎沒有什麼山河阻礙,特彆有利於組織軍隊嚮中心區域進軍,這就為商族滅夏戰爭創造瞭條件,對夏朝中央權力中心形成瞭進攻態勢。商湯遷居於毫,無疑是進行滅夏準備的第yi步。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針對桀暴虐淫亂的行為,湯反其道而行之。夏政苛暴,民心不附,屬國離散;而湯勵精圖治,修行積德。他認為,通過水纔能看見自己的形象,通過民纔可以知道政治的好壞。因此,在國內注重以寬治民,與民謀利,從而獲得瞭國內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在商族內部形成瞭百姓親附,政令暢行的局麵。內部的團結穩定,奠定瞭強有力的外交基礎,在對待周邊國傢和夏王朝屬國的問題上,湯也盡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圖取得各方國和部落的擁護和支持,把絕大多數力量團結到自己周圍。他同樣屬意於德政。在一次齣獵時,人們四麵布網,禱祝捕獲更多的獵物。湯見後,感嘆萬分,他說,這樣會滅盡禽獸,使之絕跡,應去其三麵,隻一麵布網。眾方國深受感動,認為湯之德及於禽獸,於是紛紛歸附,與商族結盟。當時,商湯不但能領導本族內部民眾,而其他部落方國的民眾也樂於效力,勢力逐漸發展,對夏朝構成嚴重的威脅。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矛盾交織,充滿坎坷。正當湯精心籌備、躊躇滿誌的時候,一個突發事件,幾乎使他功敗垂成。桀不顧民生疲敝、統治危機四伏,在有仍大會諸屬國,有緡氏不忘舊惡,對桀強娶琬、琰二女耿耿於懷,乘此時機,反戈一擊,舉行武裝反叛,但不幸因準備不夠充分,倉猝行事而告失敗。然而,有緡氏的武裝行動掀起瞭各方國和部落反對夏桀統治的序幕。夏桀對有緡氏采取行動,對更多的地方勢力而言,大有朝不保夕之感。事實證明,夏桀的行動,加速瞭夏朝屬國的分離進程,因此,桀對有緡氏的戰爭,對夏王朝的統治是個極大的打擊。從任何意義上講,這場戰爭都是夏代曆史上zui重大的事件之一。
夏桀即使再荒淫,此時必定也感受到瞭他所麵臨的四麵楚歌的不利局勢。他首先注意到瞭商族力量的發展和商同其他方國部落的聯結。他召湯到夏朝都城斟(今河南偃師),將其囚禁於夏颱(夏朝國傢監獄),這本是極明智的決斷,夏朝滅亡固然不可避免,但這一舉措,至少還可以再苟延時日。在現在人看來,曆史是那麼的難於捉摸,不久,桀竟齣乎意料地將湯釋放。桀齣於什麼樣的考慮和湯及商族采取瞭什麼樣的對策,我們也許將永遠不可能知曉,但有一點卻早已被確認,那就是,桀放虎歸山,加速瞭自己的滅亡。參照夏桀的終生行徑,我們倒也絲毫不覺得為其惋惜。
湯一逃齣斟,星夜趕迴毫都,絲毫不敢耽擱。桀行為乖張,舉措反復,再等待真的就是滅亡瞭。湯趕到亳都,立即召集眾多方國和部落誓師,正式組建起討伐夏朝王室的聯閤力量。湯當眾宣布:夏德大亂,我受命於天,徵討夏國,大傢應齊心協力,共赴天命。眾軍宣誓效忠,商夏戰爭正式開始。
這時,我們不能不提及商湯陣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商湯伐夏戰爭的主謀和商初重臣伊尹。伊尹,名阿衡,樂堯舜之道而夏朝失德,於是作為有莘氏的媵臣接近湯,毛遂自薦。但也有人說,他隱居不仕,湯先後五次派人迎聘,纔將其打動,效力於商。無論如何,伊尹作為湯的重要輔佐之臣,其地位無人能夠替代,他不僅是伐夏戰爭的主要策劃者,同時又是第yi綫的參與者。他主動請纓,潛入夏朝內部,從事間諜活動。為瞭不使桀生疑,湯巧使苦肉計,親自箭射伊尹,伊尹僞裝叛商投夏,夏桀昏庸,不知不覺之間已上瞭伊尹的圈套。伊尹一到斟鄂,立即同失寵的妹喜取得聯係,妹喜的個人私怨與伊尹的正義鬥爭使他們為瞭共同的利益走到瞭一起,二人結成瞭聯盟,同時,伊尹打通瞭同湯的聯絡,隨時與湯進行聯絡謀劃。為瞭積蓄充足的戰略物資,迎接即將到來的生死角鬥,針對桀萬分奢侈的需求,伊尹使湯組織大批的文綉繒帛,運送到夏國,換取瞭大量的粟,充實瞭商的糧食儲備。鑒於夏桀對各地方勢力已有動武跡象,湯欲先發製人,舉兵伐夏,當即受到伊尹的阻止,因為還沒證據確知桀已被完全孤立,如其還有權wei,一言號令天下,商湯必敗。zui好的辦法是先行試探,伊尹指使湯當年不繳納貢賦,桀大怒,脅迫瞭眾多方國和部落,欲討伐湯。時機果然未到,伊尹趕快促使湯嚮桀謝罪,並如數繳納貢品。形勢真是一日韆變,第二年,夏桀耀武揚威,大會眾方國於有仍,翦滅有緡氏,引起瞭許多方國和部落的不滿,伊尹再次指使湯故伎重演,桀再次試圖使用武力威脅湯,不料卻無兵可徵,民心轉嚮瞭商湯。
也許,商湯逃離夏都斟,跳齣夏桀的魔掌,伊尹在其中功勞非淺。

前言/序言

從夏代到清代,中國曆史上王朝興替,長者數百年,短者數年。在馬背上奪得天下的開國帝王們,不論是在曆史的大舞颱上馳騁時,還是在即將走下曆史大舞颱的時候,誰不希望自己創下的基業永久流傳,直至韆世萬世?然而,這隻是這些叱吒風雲人物的美好願望。想萬世不絕者多者二十餘世,少者二世而已。在曆史上眾多的帝王中,既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有夏桀、商紂、周幽王、秦二世鬍亥、隋煬帝楊廣、北宋徽欽二宗、明思宗硃由檢等人。相對於他們的先輩來說,他們是一群失敗者。先輩辛辛苦苦、嘔心瀝血打下的江山斷送在他們手上,他們成瞭無顔見列祖列宗的亡國之君。他們的先輩在奪得天下之時是何等的自豪,何等的風光,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切都成瞭過眼煙雲。曆史留給人們太多的遺憾。
一般說來,一個新王朝,往往是創立者在馬背上打下的天下。開國帝王們深知江山來之不易,往往勵精圖治,任用賢良,疏遠奸佞,采取一係列有利於統治的政策,國傢逐步走嚮繁榮,天下安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王朝因之達到瞭它的統治高峰,如著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都齣現在一個朝代的前期。到瞭中後期,各種社會矛盾逐漸激化,吏治腐敗,貪汙成風,強盛的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如果這時齣現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矯治前朝弊政,采取措施,緩和各種矛盾,王朝就會齣現“中興”局麵,統治達到又一個高峰,如唐代玄宗時的“開元盛世”等。麵對日益衰落的王朝,繼立的帝王誰不希望自己是個中興之主,扶大廈於將傾。然而,有些人做到瞭,延緩瞭王朝的壽命;有些人沒有做到,成瞭亡國之君。
“亡國之君”是這一群體的共同標簽,他們之中卻還存在著個體差異。
一部分人的確是昏庸無能之輩,治理王朝無方,導緻王朝迅速走嚮滅亡。尤其巧閤的是,這些亡國之君即位時,王朝勢力並非衰落,而到瞭他們手上,王朝很快就滅亡瞭。如秦二世鬍亥,他在趙高的扶植下即位,當上皇帝後被趙高玩弄於股掌間。他擔心自己的帝位不穩,大殺宗室,弄得全國上下人心惶惶。陳勝、吳廣起義的警報頻傳,他卻隻知淫樂,還聽從李斯之言,實行嚴刑苛法。又聽從趙高的建議,不理朝政,隻深居宮中享樂,朝中大小事情聽憑趙高處置,zui後落得可悲的下場,被趙高派人殺死,作為與起義軍講和的條件。又如蜀漢後主劉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整天沉溺酒色,不思進取,在魏國強大的攻勢麵前,隻有束手就擒。押入洛陽之後,他被封為安樂公,食邑一萬戶,他竟然也心安理得,樂不思蜀。這種愚劣的人連司馬昭也對他完全放心,這倒使劉禪能夠渾渾噩噩地度過餘生,zui終以65歲的年齡病死於洛陽。蜀漢政權在這種人手裏,能不快速滅亡嗎?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在他的一首詠史詩中寫道:“也知劉禪本庸纔”。其他的如北齊後主高緯、後蜀恭帝孟昶都屬於這一類型,他們成為這些短命王朝的亡國之君,對王朝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另一類君主沉溺於自己的“業餘愛好”,在業餘愛好上他們是高手,在安邦治國上卻是庸纔。南唐後主李煜、北宋徽宗趙佶、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是其中的代錶。命運似乎給他們開瞭一個玩笑,本不想當天下zui高統治者的人,卻偏偏讓他們去當。李煜是書畫名傢,詞壇高手,他寫下瞭許多著名的詞章,有的甚至成為韆古絕唱。命運似乎跟他開瞭一個玩笑,讓他當瞭皇帝。他寫詩填詞是行傢裏手,當皇帝卻不是那麼迴事。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依舊歌舞升平,吟詩作賦,當他的“風流皇帝”。但北宋太祖的臥榻之旁容不得他人鼾睡,李煜苟且終究不能長久偷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宋軍攻破金陵城的時候,李煜正在填寫一首《臨江仙》詞。趙佶是一位書畫高手,他獨創的“瘦金體”飄逸瀟灑,剛柔相濟,花鳥畫栩栩如生,呼之欲齣,但這些畢竟不能用來治理國傢。他的心思完全用在瞭這些閑情逸緻上,國傢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嚮崩潰的邊緣瞭,繼立的宋欽宗成瞭他的替罪羊。妥歡貼睦爾工於建築和機械製造,被稱為“魯班天子”。明軍攻入大都時,將元順帝自製的宮漏作為戰利品送給硃元璋。硃元璋說:“使移此心以治天下,豈至亡滅?”
皇帝是zui高的統治者,但曆史上的一些亡國之君,有的大權旁落,隻能充當傀儡。他們隻因是天生的龍種而被扶上瞭皇帝的寶座,大多年幼即位,權力被權臣操縱,他們隻是名義上的皇帝,對國傢大事的處置沒有發言權。西漢平帝劉衎、東漢獻帝劉協、魏元帝曹奐、東晉恭帝司馬德文等人均是這樣的名義上的皇帝。西漢末年,王莽專權,年僅6歲就即位的劉衎毫無權力,幾年過後,王莽連這個傀儡也不想要瞭,乾脆自己來當皇帝。東漢末年,軍閥混戰,9歲即位的漢獻帝劉協成瞭軍閥們爭來奪去的戰利品、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他先被董卓控製,接著被李傕、郭汜等人劫持,zui後又落到瞭曹操手中,直至將皇位拱手讓給曹操的兒子曹丕。獻帝雖然做瞭三十餘年的皇帝,但有幾天做的是真皇帝?在他統治期間,東漢王朝又豈是名副其實的東漢王朝?曹奐15歲登位,大權完全掌握在司馬昭之手。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繼承其權力。與王莽一樣,zui後司馬炎也不想要這個傀儡瞭,他要自己當皇帝。265年,司馬炎接受瞭曹奐的禪讓。曹奐將這個徒有其錶的皇位拱手讓給司馬炎。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能夠做皇帝,隻是當時的實權人物劉裕相信“昌明之後有二帝(昌明即孝武帝司馬昌明)”的讖語,不然,他自己早就登上皇帝寶座瞭,哪會有司馬德文的份?司馬德文在位不到兩年,zui後被迫將皇位“禪讓”給劉裕。
一個朝代的末期,積澱的各種社會矛盾總爆發,正如一個已病入膏肓的病人,縱使華佗再世,也難以妙手迴春。社稷大廈將傾之際,獨木難支。在這種大勢已去、無力迴天的情形下,有的君主作瞭積極的努力,雖然zui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但他們畢竟不同於那些昏庸無能者。金哀宗完顔守緒即位時,國內殘破不堪,國外則有蓬勃興起的濛古正虎視眈眈,南宋這時雖已衰落,但也是一支不可忽略的對抗力量。完顔守緒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力爭作中興之主,他重新調整瞭對宋和西夏的政策,任用賢能,虛心納諫,然而這一切都無力挽救金朝的滅亡,zui終以死殉國。明代崇禎帝硃由檢繼位時,父兄留給他的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他殷殷求治,史書中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他也十分儉樸,習字時如果紙張較大,範本的字較小,一定將紙的一邊對齊範本,寫完後再將剩下的地方寫滿,以免浪費。某日聽講官講習時,所穿內衣袖子已破損,他不時將袖子塞進去。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有詩稱:“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捐軀酬赤子,披發見高皇。”zui後崇禎帝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以身殉國,吊死於煤山。
在大勢已去的形勢下,有些君主實際上成瞭亡國的替罪羊。他們登上皇帝寶座的時候,王朝實際上已經分崩離析,亡國的命運已經無法挽迴瞭。在這種時候上颱,注定瞭他們的命運要以悲劇告終。強大的唐王朝在玄宗以後開始由盛轉衰,中經代宗、憲宗、宣宗的中興,稍有起色,但已無法挽迴頹勢。繼宣宗而立的懿宗荒淫無道,怠於政事,加之吏治腐敗,賄賂公行,導緻農民起義爆發,唐朝統治處於崩潰邊緣。繼立的僖宗係懿宗的第五子,比起其父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他統治時期,爆發瞭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唐王朝又一次受到沉重打擊,藩鎮割據愈演愈烈,朝廷已無力控製。繼位的昭宗雖想打擊宦官勢力,削弱藩鎮,無奈沒有這個能力。後來,昭宗被硃全忠殺死。硃全忠奉昭宗第九子即位,這就是唐昭宣帝(或稱哀帝)李柷。此時唐王朝已經名存實亡,朝政由硃全忠控製,短短的兩年以後,迫不及待想當皇帝的硃全忠逼迫昭宣帝禪位給他。試想,在這種形勢下,13歲的哀帝又能有什麼作為呢?北宋欽宗趙桓的“替罪羊”特色更為明顯。在北宋統治風雨飄搖之際,徽宗禪位給欽宗趙桓,把一副爛攤子甩給瞭他。此時的北宋猶如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漏水的小舟,誰又能挽救他覆亡的命運?南宋小朝廷多災多難,zui高統治者在元軍強大的攻勢麵前顯得無能為力。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恭帝被俘往元大都,至此,南宋已基本滅亡。大臣陳宜中、陸秀夫等人先後擁立趙昰、趙昺即位,他們分彆是宋端宗和末帝,總共延續瞭數年。末帝趙昺即位不到一年,在元軍的追趕下,zui終戰敗,陸秀夫負其投海而死。8歲的末帝對此時南宋的局麵又能怎樣呢?南宋雖然亡國在他手上,責任卻不應該推到他的身上。
在亡國之君中,還有一類荒淫之主,他們生活上奢侈腐朽,對百姓殘酷暴虐,zui終天怒人怨,斷送瞭自己的江山。夏桀、商紂自不必說;吳末帝孫皓、隋煬帝楊廣幾乎都成瞭“暴君”的代名詞。還有那北齊後主高緯、後蜀後主孟昶、陳後主陳叔寶、遼末帝耶律延禧等人。就他們的個人資質而言,並非庸劣低下,相反,有的還有很高的天資,如紂王天資聰穎,思維敏捷,有良辯之纔;但他卻自以為智謀過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為滿足自己的欲望,大建離宮彆館,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並作炮烙之刑,暴虐百姓。楊廣在當皇帝之前,能徵善戰,率軍滅陳,為結束分裂、實現全國統一作齣瞭貢獻,即位之初,也實行瞭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措施。此後的楊廣仿佛判若兩人。他沉溺聲色,奢侈無度,濫用民力,窮兵黷武,隋朝的二世而亡,與他的這種作為有很大的關係。高緯沉溺於圍獵,甚至在大敵當前之時,“更請君主獵一圍”。後蜀後主孟昶的尿壺竟然用七寶裝成,稱為“七寶溺器”,宋太祖趙匡胤看到它也吃瞭一驚,並連連感嘆。陳後主陳叔寶在位期間,正是隋文帝削平四海之時。在大兵壓境之時,叔寶依舊花天酒地,做詩聽麯。一麯《玉樹後庭花》終成亡國之音。遼末帝耶律延禧昏庸荒淫,不理朝政,宗室貴族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人民起義此伏彼起,zui終成瞭金人的俘虜。一個王朝的滅亡有多種原因,但王朝在這些人的手上滅亡,也決不是偶然的。
麵對曆史上的亡國之君,人們不禁要問:導緻亡國的原因是什麼?曆史上的王朝盛極而衰,衰極而亡,這是曆史發展的通例。再偉大的盛世也有結束的時候,再強大的王朝也有終結之時。這就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性定律。但曆史的通例隻解釋瞭一半,並且很不完美;如果都是這樣,曆史會變得很無趣。為什麼有的王朝二世而亡,有的十世而亡?為什麼亡國的單單是他,而不是彆人?有人給瞭這樣的解釋:“數雖天定,業乃人為”。的確,事在人為,王朝的亡還是不亡,什麼時候亡,以什麼樣的形式亡,決不是天定的,更多的與帝王的個人素質有關。勵精圖治,為政以德,或許能成為中興之主;貪圖享樂,荒淫無道,隻能是亡國之君。然而,在傳統的人治社會,缺乏有效的法律約束,單靠君主的自我道德自律自然不現實。相反,人的本性、人性的弱點往往是zui現實的,稍不留意便會暴露無遺。吳末主孫皓,剛即位時勤政愛民,不久便本性暴露,成為窮奢極欲的酒徒色鬼。隋煬帝楊廣早年不好聲色,禮賢下士,繼位後仿佛變瞭一個人,成為末代昏君的典型。後蜀後主孟昶,登位之初,尚能采取一些符閤實際的治國安民之策,一旦親政之後,本性暴露,與陳後主、惰煬帝毫無二緻。北宋徽宗趙佶繼位初期也想做一名中興天子,可惜為時不久,便任用奸佞,不勤政事,專事搜颳民脂民膏,終至民怨沸騰。
在一個王朝走嚮衰落的時候,一次意義不大的黨爭、一次不經意的對外戰爭、一次不起眼的外族入侵、一次不期而遇的自然災害,都有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zui後一根稻草。這個時候,zui考驗zui高統治者的能力。由於世襲的皇位繼承製度,又有多少無知的頑童被扶上皇帝寶座?又有多少纔資平庸者隻因是龍種而君臨天下?昏庸者統治天下,在平常時期尚且能夠勉力維持,一旦到瞭非常時期,不亡何待?
曆史的煙雲已經消散,但曆史不能被我們忘記。曆史是zui好的教科書,它的一部分意義在於未來,這就是習總書記所說的“不忘曆史纔能開闢未來”。曆代封建王朝的覆亡,無論從哪一方麵講都是一場災難,百姓生靈塗炭,亡國者本人有的曆經艱辛與恥辱,有的甚至成為亡國的犧牲品。亡國是痛苦的,留給後人的教訓是深刻的。
作為國傢的zui高統治者,皇帝個人的素質顯得非常重要。《尚書·洪範》中提到瞭君主要注意自己的“五事”——貌(容貌)、言(言論)、視(觀察)、聽(聽聞)、思(思考)。其中言論要恭敬,言論要正當,觀察要明白,聽聞要廣遠,思考要通達。另有“三德”——正直、剛剋、柔剋。北宋王安石在《洪範傳》中說:“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
用人是一個王朝興衰的關鍵因素之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的這一至理名言,不僅道齣瞭兩漢興衰的奧秘,而且具有普適的意義。“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王朝的末期,是一個非常時期,任用什麼樣的人尤其顯得重要。
一個王朝滅亡因素多種多樣,但勤儉興國、奢侈亡國似乎是一個定論。墨子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李商隱《詠史》詩說:“曆覽前賢國與傢,成由勤儉破由奢。”唐代褚遂良曾嚮唐太宗進諫稱:“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如何抑奢從儉,成為統治者應吸取的教訓之一。
王朝的興衰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吏治好壞。一個王朝的末期,往往是政治zui為黑暗的時候,為官者貪汙腐化,吏治敗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zui終人民群眾會揭竿而起,推翻腐朽的王朝。
曆史,有時是驚人的相似,有時似乎是在重演。在不同王朝的晚期,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同樣的景象。亡國之君們不斷地重蹈前朝覆轍,要他們做到“以史為鏡”,真是太難瞭。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應該比他們看的清楚,看的明白。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