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獻叢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諸子百傢爭鳴,近有民國大師百花齊放,西學東漸東西交融,盡享思想學術文化盛宴。
《中國教育史》
★中國學者比較早撰寫的中國教育史著作
★詳細描述瞭各個朝代、各個曆史時期教育製度的沿革、重要的文教政策、學校辦學體製的演變
全書從教育萌芽論述始,到清末中國教育,對各個朝代、各個曆史時期教育製度的沿革、重要的文教政策、學校辦學體製的演變,以及重要教育傢的教育思想等都進行瞭詳盡的描述或評述。
黃紹箕(1854—1908),
浙江瑞安人。光緒六年進士。授編修,官侍講,愛纔好士,曾為康有為延譽。“戊戌政變”失敗後,聞訊冒險告康有為,使康免於難,遂為榮祿所惡,辭官歸裏,不久又被起用為湖北提學使,卒於官。紹箕博學能文,精於金石書畫之學。著有《廣藝舟雙楫評論》《中國教育史》《鮮庵遺集》等。
柳詒徵(1880-1956),
江蘇省鎮江丹徒人。字翼謀,亦字希兆,號知非,晚年號劬堂。17歲考中秀纔,後就讀三江師範學堂。著名學者,曆史學傢、古典文學傢、圖書館學傢、書法傢。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代儒學宗師。1914年2月,應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曆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後執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東北大學、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學(現在的南京大學)。並曾任南京圖書館館長、考試院委員、江蘇省參議員。
這本書在資料的引用和考據方麵,做得堪稱典範。我注意到許多地方都標注瞭詳實的原始文獻齣處,這對於任何希望進行更深層次研究的讀者來說,都是莫大的福音。清晰的注釋係統不僅沒有打斷閱讀的流暢性,反而像是一條條可靠的索引綫,指引著我對某些關鍵概念進行追本溯源。我曾嘗試去核對其中引用的一些奏摺片段和私人信函內容,發現其準確性極高,這無疑為全書增添瞭無可辯駁的權威性。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使得這本書在眾多同類著作中脫穎而齣,它不僅僅是普及曆史,更是構建瞭一座堅實的學術基石,讓讀者可以放心地依賴於此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评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史學著作。對於任何從事教育工作或對社會變遷感興趣的人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參照係。通過追溯曆史的脈絡,我們可以更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教育體製中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結構和觀念,其根源究竟在哪裏。這種“溯源”的過程,極大地幫助我廓清瞭許多模糊的認知,讓我對教育的本質有瞭更宏大、更具曆史縱深的理解。它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的全新視角和分析框架,其方法論上的啓發意義,甚至超過瞭具體史實的價值,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經典之作。
评分初讀此書的感受,是一種被知識洪流溫柔包裹的體驗。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年代羅列式記述,而是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鮮活的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博學的長者穿梭於曆史的長廊,他總能在關鍵節點上給齣精闢的分析,讓人豁然開朗。尤其是一些對於特定曆史人物教育理念的剖析,挖掘得非常深入,不僅僅停留在“做瞭什麼”的層麵,更探究瞭“為什麼會這麼想”的深層動因。這種層層遞進的論述結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與思考的深度。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每讀完一個章節,都像是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和拓展。
评分閱讀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特定曆史時期教育思想轉型的描述。那種在傳統與現代、內省與西化之間拉扯的劇烈張力,被文字精準地捕捉並呈現齣來。它並非簡單地贊揚或批判,而是以一種近乎悲憫的視角,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時代巨輪下的彷徨與抉擇。我仿佛能聽到百年前那些教育先驅們在深夜裏為國傢未來而發齣的沉重嘆息。這種情感的共鳴是閱讀體驗中最高級的享受之一,它超越瞭純粹的知識獲取,觸及到瞭曆史的靈魂深處。它讓我深刻反思,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教育體係,究竟是付齣瞭怎樣的代價纔得以建立起來的。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淡雅的色調和古樸的字體,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紙張的質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去翻閱其中的內容。我最欣賞的是它對細節的處理,比如扉頁上的那枚印章,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點綴,卻為整本書增添瞭幾分曆史的滄桑和莊重感。從排版上看,字體大小適中,行距安排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種對實體書本身美學的追求,在當今這個電子書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敬意。每當我把它擺在書架上,它都以一種低調而優雅的姿態,彰顯著其內涵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