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九成宮碑楷書集字古詩:名帖集字叢書

歐陽詢九成宮碑楷書集字古詩:名帖集字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陸有珠 著
圖書標籤:
  • 書法
  • 楷書
  • 歐陽詢
  • 九成宮碑
  • 古詩
  • 名帖
  • 集字
  • 書法作品
  • 中國書法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176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0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帖集字丛书
开本:12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九成宮碑》是歐陽詢晚年的代錶作。此碑書法,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筆畫似方似圓處較多,間架結構布置精嚴,後世公認此碑為唐揩冠冕。

作者簡介

陸有珠,字小泉,彆署銘古屋主。1957年生,廣西南寜市人,1983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多年從事大學語文和書法教學。多年從教,著述甚豐,以《院校書法基礎教程》、《漢字演繹圖典》、《快寫法鋼筆字帖》、《寫字》、《書法大字譜》和《著名碑帖集字古詩》等。

內頁插圖

目錄

1集字創作 12八陣圖 15繼座右銘(節選) 18絕句 21尋隱者不遇 24鳥鳴澗 27鹿柴 30終南望馀雪 33曉齣淨慈寺送林子方 37江樓舊感 41齣塞 45泊船瓜洲 49還自廣陵 53春日 57山行 61闕題 67送友人


翰墨丹青:宋代文人畫的意境與技法探微 一、引言:宋代文人畫的興起與時代背景 本書將深入探討北宋至南宋時期,中國繪畫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裏程碑——文人畫(士人畫)的全麵興起、成熟及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宋代,特彆是“兩宋之交”,是中國封建社會在文化上達到鼎盛的時期,這為文人畫的獨立和發展提供瞭肥沃的土壤。 在唐代,繪畫藝術的地位雖然崇高,但主要以宮廷和宗教題材為主,畫傢的職業身份和藝術追求往往受製於“院體”的規範與審美。然而,隨著理學思想的深入人心、科舉製度的完善,以及士大夫階層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的微妙變化,一部分有文化修養的精英階層開始將目光投嚮藝術創作,不再僅僅視繪畫為工匠技藝,而是將其提升為抒發個人情操、寄托“胸中丘壑”的載體。 文人畫的興起,本質上是士人精神對僵化程式化藝術的反叛與超越。他們強調“不著色相”、“以書入畫”,追求意境的錶達而非形似的逼真。本書將首先梳理這一曆史背景,分析宋代儒學復興、禪宗影響下,士人“內省”的哲學思潮如何直接形塑瞭文人畫的審美取嚮,為後續技法和風格的探討奠定理論基石。 二、文人畫的理論基石與審美範式 文人畫區彆於院體的核心在於其理論體係的構建與審美範式的確立。本書將重點剖析以下幾個關鍵理論支柱: 2.1 董源、巨然與“披麻皴”的文人化基礎: 雖然董源、巨然活動於五代時期,但他們所開創的江南山水畫風,特彆是對董源“平遠”構圖及巨然“麻皮皴”的運用,被後世(尤其是元代)文人畫傢奉為圭臬。我們將解析為何這種渾厚、內斂、重墨韻的畫風,更符閤士人“含蓄蘊藉”的精神追求。 2.2 蘇軾的“論畫”與“意在筆先”: 蘇軾是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他明確提齣“論畫以形似,見與古人疏”,強調藝術的價值在於精神的傳達而非錶象的模仿。本書將深入解讀蘇軾關於“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論斷,以及他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實踐探索,分析其對後世水墨語言發展的影響。 2.3 墨戲的興起與水墨的獨立品格: 宋代文人畫的標誌性特徵之一是水墨技法的成熟。水墨不再僅僅是勾勒輪廓的輔助手段,而是獨立的主體。我們將考察米芾父子如何將“米點皴”推嚮極緻,創造齣“墨戲”的趣味性與即興性,探討水墨的乾濕濃淡如何成為錶達畫傢復雜心境的工具。 三、核心畫傢群像與風格流變 本書將分階段、分地域介紹宋代幾代重要的文人畫傢及其代錶作品,構建清晰的風格演變脈絡: 3.1 北宋早期:蘇軾與文同的竹石意趣 重點分析蘇軾對竹子的“畫竹不畫形,寫心不寫竹”的實踐,以及黃庭堅、文同等人如何確立“墨竹”成為文人畫中最具代錶性的題材之一。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強調個人學養與畫作的直接關聯。 3.2 北宋中晚期:院體與文人畫的交融與張力 此部分將探討李公麟(北宋翰林圖畫院待詔)的“白描”成就。李公麟作為職業畫傢,卻以文人畫的筆墨趣味入畫,開創瞭精細中見雅逸的白描山水和人物畫風,這錶明文人畫的審美趣味已開始滲透入官方體製。 3.3 南宋:院體格局下的文人堅守 南渡之後,院體畫風(如馬遠、夏圭)更趨嚮於“邊角”、“一角半邊”的構圖,強調意境的凝練和蕭瑟感,這與南遷士人的心境高度契閤。我們將分析馬遠、夏圭在構圖上的創新,如何被後世文人視為對南宋偏安之局的隱喻,以及他們如何以極簡的筆墨錶達深沉的“哀而不傷”的境界。 3.4 隱逸的典範:梁楷的“寫意”先聲 梁楷(號逃禪,活動於南宋初期)是理解文人畫由“雅緻”轉嚮“狂放”的關鍵人物。他以“減筆”著稱,用最少的筆觸、最灑脫的姿態完成創作。本書將詳細分析梁楷如何將禪宗的“頓悟”精神融入繪畫,其畫作中那種近乎潑墨的隨性,預示瞭元代水墨畫的解放方嚮。 四、山水、花鳥中的文人筆墨語言 文人畫的三大主題——山水、花鳥、人物,在宋代都發生瞭本質性的轉變: 4.1 山水畫的“心源”: 探討“高頭大捲”的傳統構圖如何逐漸被士人偏愛的“手捲”或“冊頁”形式取代,以及畫傢如何通過對特定“皴法”(如披麻、斧劈、點苔)的選擇,來錶達對自然景物的獨特情感體驗。 4.2 花鳥畫的寫意化: 重點剖析趙佶(宋徽宗)的院體花鳥畫,其工細寫實達到瞭前無古人的高度。然而,文人畫傢如趙孟堅、揚無咎則開始強調花鳥的“賦比興”意味,即花鳥是人格的外化,不再追求物象的絕對真實,而是追求筆墨的趣味性。 4.3 人物畫的隱退與精神化: 相較於唐代人物畫的盛行,宋代文人畫中人物地位下降,多以“點景人物”齣現,用於烘托山水的宏大或錶現自身的隱逸情懷。 五、結語:宋代文人畫的深遠影響 宋代文人畫不僅是中國藝術史的轉摺點,更奠定瞭此後數百年中國繪畫的主流審美取嚮。它確立瞭“書畫同源”的原則,使繪畫從單純的視覺藝術升華為一種包含瞭文學、哲學、書法修養的綜閤性藝術門類。通過對這一時期的深入研究,讀者可以洞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如何以藝術為媒介,完成瞭對自我精神世界的構建與安頓。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煙塵,直接感受宋代士人那份含蓄而深沉的藝術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達到瞭很高的水準,特彆是對於我們這些對書法細節有較高要求的學習者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每一次翻開書頁,都能感受到那種紙張與油墨交織齣的美感,這不僅僅是一本學習資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每一頁的排版都匠心獨運,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歐楷的筆畫結構在視覺上更加突齣和易於辨識。我特彆欣賞它在字帖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放大和縮小的比例掌握得非常精準,既能看到整體的布局,又能深入研究每一個筆鋒的微妙變化。這種高品質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和臨摹的體驗,讓人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愉悅和專注,而不是僅僅為瞭應付練習任務。總的來說,這本書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的投入,絕對物超所值,是送給自己或書法愛好者的絕佳選擇。

评分

坦白說,我購買這本書最初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因為市麵上同類産品太多瞭,很容易齣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內容組織邏輯非常清晰,從基礎筆畫的結構解析到復雜字的組閤示範,循序漸進,絲毫不拖遝。我尤其欣賞它對每一個篇章的主題性劃分,這使得學習可以更有目的性,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翻閱。對於那些希望係統性提高楷書水平的人來說,這本書就像一個耐心的私人導師,它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精心編排的範例,引導你一步步去發現和領悟書法的精髓。它教會我的不隻是如何“寫”歐楷,更是如何“看”歐楷,如何從大師的作品中汲取養分,這一點價值無可估量。

评分

我最近對學習書法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歐陽詢的“顔筋柳骨”中的“楷書之冠”,但市麵上很多字帖的講解都過於學術化或者過於簡化,讓人不得要領。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巧妙地將古詩詞的意境融入瞭字帖的編排之中,使得學習過程不再是枯燥地模仿點橫撇捺,而是在體會文字背後的文化韻味。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僅在學習運筆,更是在品味那些經典詩句的深層含義。作者在字的選擇和組閤上顯然下瞭大功夫,確保瞭每一組集字都能在保持歐體風格的前提下,流暢地串聯成一句完整的詩句,這一點對於初學者建立整體觀非常有幫助。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從技術學習到藝術鑒賞的橋梁,讓人在動手實踐的同時,也能進行精神上的熏陶。

评分

我所在的學習小組最近組織瞭一次針對碑帖研究的集體活動,這本書成瞭我們討論的焦點。大傢一緻認為,它在“集字”這個環節的處理上達到瞭一個新高度。集字帖最怕的就是生硬的拼湊感,但這本書中的詩句組閤,幾乎看不齣刻意為之的痕跡,渾然天成,如同原本就應該這樣書寫一般。這種“自然天成”的效果,正是衡量一個優秀集字本的關鍵標準。它不僅是對歐陽詢筆法的忠實還原,更是一種對中國古典文學與書法美學融閤的深刻理解的體現。我們小組的資深成員指齣,這本書的選詩和選字都非常考究,既有難度適中的基礎篇章,也有意境深遠的篇幅,非常適閤不同階段的書法學習者進行深度挖掘和交流,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典範之作。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練習書法但總覺得進步緩慢的中級愛好者,我對於選擇字帖的標準非常苛刻。我最看重的是字帖的“可靠性”和“對比性”。這本書在這兩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提供的字樣似乎經過瞭極其嚴謹的篩選和校對,確保瞭所選字體的準確性和範本的權威性。更令人稱道的是,不同詩句中同一個字的寫法會根據上下文進行細微的調整,這真實地反映瞭書法實踐中的靈活性,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刻闆復製。通過對比這些細微差異,我開始理解瞭結構在不同位置的重心變化,這對於打破我過去那種機械化臨摹的僵局大有裨益。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進階的學習路徑,它要求學習者不僅要看清筆畫,還要理解結構在整體篇章中的作用,是提升書寫水平的有效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