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佳”、“翻譯極好”、“暢快淋灕”、“這些展現大自然宏偉又精妙讓人不由自主興奮起來”……這些評價是該書第一版在大陸齣版後在豆瓣網上收獲的網友點評,時隔多年,終於得以再次齣版。
1.文學性與科學性並存,再現瞭生命的豐富、宏大與無限可能。這本《演化的故事:40億年生命之旅》全景式描摹40億年地球生命的變遷的演化史,既是生物界演化的曆史,亦講述瞭“演化”作為一種理論不變細微之處不斷被科學傢商討、變化的過程。通過卡爾?齊默的文字,那些在史上齣現的物種講述著自己的愛恨情仇,澳大利亞的紅背雄蜘蛛繁衍後代的代價就是被雌蜘蛛吃掉、印度洋的塞舌爾鶯采取一夫一妻製,殺嬰的獅子,慷慨的孔雀,細菌為瞭對抗抗生素不斷地進化……天空、海洋、陸地,不管身在何處,讓自己的後代更好的活下來,成為生物們共同的信念。
2.充滿人文關懷的叩問——人類在演化處在什麼地位,人類演化的未來又在何方。在地球40億年的漫長歲月裏,身體結構一如近代人類齣現瞭15萬年,而人類文明的進程不過是近一萬年甚至是幾韆年間的事情。埃迪卡拉動物群、歐巴賓海蠍、阿米巴原蟲、羅德侯鯨、麝足獸、闆足鱟、剋氏蛤、巴剋曼鶯、玫瑰狼蝸……他們都曾在地球上齣現過,甚至非常活躍,但現在有的早已消亡,有的演變為其他動物。每一個生命都是大自然的過客,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因為擁有瞭獨特的纔智(intellect),逐漸顯現齣某種不同,而麵對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也許我們更需懷著赤誠之心,嚮生命俯首。
在自然界中,生命演變充滿瞭各種情節:
慘烈的競爭,陰謀詭計,
愛與廝殺,互惠閤作,
許許多多的驚奇、死亡與新生……
作為演化進程中的一部分,
人類是否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神聖乾預”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嗎?
醫療水平的提高迫使人類的演化過程陷入停頓?
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之間的關係又將往何處去……
陰謀|愛情|博弈|滅絕|新生
跨越40億年的物種演化全記錄
作為資深科普作傢,卡爾?齊默的文筆極具文學性和科學性。從早期原始生命的産生到物種大爆炸又大滅絕的原因,從雄性和雌性之間的相愛相殺到共同演化,再到寄主和寄生物之間永無止境的演化比賽,當然更包括瞭十分詳細的、關於我們人類自身的進化曆程。
同時,本書也是演化論本身的故事,“演化”這個觀念如何在達爾文和少數幾個科學傢的腦中形成,又如何遭到宗教勢力的殘酷打擊以及科學界的普遍質疑,這其中又有哪些坎坷和追求科學真相的精神。
在闡述演化生物學的作用時,作者通過大量案例生動展現瞭其在醫藥和農業等方麵對人類日常生活産生的巨大影響——其中涉及抗生素濫用的後果方麵,在當今更顯其意義;而演化論極深刻的作用還在於它徹底改變瞭人類對自身的認識,重構瞭人類的信仰體係,作者對此的論述簡潔清晰,令人有豁然開朗之感。
卡爾?齊默(Carl Zimmer),美國著名科普作傢,耶魯大學講師。
曾任Discover資深編輯,《紐約時報》《美國國傢地理》《科學》等媒體專欄撰稿人,著名博客“The Loom”的作者。卡爾?齊默目前已經齣版瞭12本科普作品,作品被收入“美國*佳科學寫作”和“美國*佳科學與自然寫作”係列。曾獲得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新聞奬和美國國傢科學院新聞通訊奬,也是古根海姆紀念基金會和艾爾弗雷德·斯隆基金會會奬獲得者。
譯者:唐嘉慧:颱灣政治大學西語係畢業,紐約州立大學戲劇研究所肄業,資深翻譯。喜好自然、動物。
從簡單卻吊詭的“紅心皇後”假說,到充滿科幻色彩的數字化生命,浪漫有趣又驚心動魄。看完有種想迴學校去攻讀演化生物學的衝動。
——姬十三(果殼網CEO,科學鬆鼠會創始人)
40億年生命的演化是一篇宏偉的故事,充滿瞭各種情節:慘烈的競爭,陰謀詭計,互惠閤作,許許多多的驚奇、死亡與新生。卡爾?齊默把這個偉大的故事講得生動有趣,充滿熱情和風格。
——馬特?雷德利(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著名科普作傢)
從達爾文醞釀齣演化論的小曆史講到科學共同體發展演化論的大曆史再講到自然演化的大曆史,以人類演化的小曆史收筆,儼然一部蕩氣迴腸的史詩作品!
——知名科學科普博主 咱說
如介紹語中所說,本書既是進化的故事,同時也是進化論本身的故事。書寫的相當好,即便是在佳作疊齣的進化相關科普著作中,也是極其璀璨的一顆明珠。插一句,進化領域有不少好的科普書,當然也有不少宣揚神創論的書。這也算是兩種相互攻訐的思想共同進化的例證吧。
——豆瓣網友 丁丁蟲
卡爾?齊默的文筆極其清晰與生動……內容既優美又深邃。本書是在這個領域當中*好的書之一。
——Scientific American
再版序 無盡的領域
推薦序 衝一個達爾文式的“冷水澡” 斯蒂芬?傑?古爾德
前 言 危險卻瞭不起的主意 理查德?赫頓
第一部分 遲來的勝利:達爾文與達爾文學說的崛起
第一章 達爾文與小獵犬號
第二章 好像承認殺瞭人:《物種起源》之緣起
第三章 深度時間探測:為生命史定年代
第四章 目擊改變:基因、自然選擇,以及進化現場
第二部分 創造與毀滅
第五章 生命樹溯源:從生命之黎明到微生物時代
第六章 意外的工具箱:動物進化的機遇及限製
第七章 滅絕:生命的結束與再開始
第三部分 演化之舞
第八章 共同演化:編織生命網
第九章 達爾文大夫:演化醫藥時代的疾病
第十章 激情的邏輯:性的演化第四部分 人性在演化中的地位與演化在人性中的地位
第十一章 饒舌的類人猿:人類演化的社會根源
第十二章 現代生活,公元前5萬年:吾輩之黎明
第十三章 上帝在演化中的地位
緻謝
延伸閱讀
名詞對照
圖錶來源
圖片來源
女性的選擇
19世紀的博物學者,包括達爾文,當時已很熟悉雄性之間的這種競爭現象。它十分符閤他的演化論:雄性為雌性競爭,勝利者交配的次數最多。如果頭殼長硬點,可以增加勝算,那麼下一代的雄性頭殼一定都很硬;若頭上長齣兩個硬塊可以增加打鬥的威力,這兩個硬塊很可能就會演化成角。
但雌性都在一旁乾啥呢?達爾文納悶。她們是否隻是被動地等著被勝利者占有?或許有些維多利亞時代的紳士會很贊成雌性被動的想法,達爾文卻意識到這中間有個很大的問題:碰到不搞雄性大對決這一套的動物,你怎麼解釋?
以雄孔雀和它艷麗的尾巴為例,“每當我凝視雄孔雀的尾羽,總感到一陣惡心!”達爾文曾經這樣說過。布滿虹彩眼睛圖案的雀屏對孔雀這種動物來說,絕非必要—沒有長尾巴的雌孔雀活得好好的。雄孔雀也不能用尾巴去攻擊另一隻雄性。它其實是個纍贅;若碰上狐狸,雄孔雀尾大不掉,會跑不快。即使它的缺點這麼多,雄孔雀每年還是會長齣一批新的尾羽,來取代去年年底脫落的舊羽。
英國泰恩河畔紐卡斯爾大學生物學傢皮特裏(Marion Petrie)說:“雄孔雀令達爾文非常苦惱,因為它們似乎違反他的自然選擇論。他常思索這個問題,經過許多年之後,纔提齣對雄孔雀長尾巴的解釋。他創造瞭一個特彆的名詞來描述形成雀屏的過程,即‘性選擇’(sexual selection)。”
雄孔雀在交配期間會成群聚集,以叫聲吸引雌性。一看到雌性,雄孔雀立刻開屏,不停抖動尾巴。達爾文認為雌孔雀是根據尾巴來給雄孔雀打分數,某種尾巴特彆能夠吸引雌性,讓她願意和尾巴的主人交配。但達爾文並沒有說明雌性的評分標準是純美學,抑或雄性某種誘人的特質。無論如何,挑選雄孔雀的雌孔雀就像養鴿育種者,專門挑選齣自然選擇在野外會忽略掉的某種特質。扇尾鴿讓育鴿者賞心悅目;羽毛燦爛的雄孔雀則令雌孔雀賞心悅目。代代相傳下來,雌孔雀的特殊喜好便不斷提升尾羽美麗的雄性的繁殖成功率。達爾文認為,假以時日,雌性的選擇便能創造齣像雀屏這般毫無道理的東西。
達爾文所提齣的這股新的演化力量—性選擇—並未獲得許多人支持。華萊士認為有自然選擇就夠瞭。他認為雌鳥羽色黯淡,乃因它們經常待在巢中,需要保護色。眩目的色彩可能是鳥羽本來應有的顔色,不這麼需要保護色的雄鳥,自然不必承受使羽色變黯的自然選擇壓力。
往後數十年,大部分的生物學傢仍舊對雌性在性這檔事上的影響力心存懷疑。直到最近20年,研究人員纔開始進行各項實驗,求證雌性是否真有特殊喜好。結果證實她們的好惡非常強烈—強烈到足以驅策雄孔雀尾巴的演化。皮特裏便證明瞭雌孔雀對於選擇雄孔雀慧眼獨具,他指齣:“很多雌孔雀在有好幾隻雄性追求者的情況下,會主動走到某隻雄性身邊,這隻雄孔雀也將虜獲族群中大多數的雌性。”他同時證明,雌孔雀的選擇標準,就是雄性的尾巴。愈花哨、眼狀圖案愈多的雀屏,愈能吸引雌孔雀。一般說來,每隻雄孔雀的雀屏上應有150個眼睛,隻要少瞭幾個,皮特裏估計,中選的機會便將大大降低。而眼睛少於130個的雄孔雀,幾乎很少交配。
彆的生物學傢也證實其他物種的雌性對於選擇配偶同樣好惡分明。母雞喜歡雞冠又大又紅的公雞;母劍魚喜歡尾巴長的公劍魚;母蟋蟀喜歡鳴聲最復雜的公蟋蟀。由於這些炫耀形式全是遺傳的,性選擇可能的確促成瞭它們的演化。又由於長尾巴、鮮艷的顔色及宏亮的鳴聲,都將使雄性付齣極高的代價,因此炫耀的程度有一定的極限。如果它們對雄性的生存影響太大,自然選擇便會限製其演化。
達爾文對有關性選擇的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雌性會特彆喜歡某種尾巴或雞冠—總是有點言詞閃爍。他隻說雌性覺得它們具吸引力。1930年,英國遺傳學傢弗希爾進一步說明這個觀點:如果母鳥覺得長尾巴有吸引力,短尾巴的公鳥就很難找配偶。選擇長尾巴配偶的母鳥,應該會生下長尾巴的兒子,因而她的雄性後代找到配偶的機會就較高。換句話說,母親們無非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得性感罷瞭。
但現在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傢相信,雌性挑選配偶絕不含糊,所有能夠吸引雌性的炫耀方式其實都透露齣雄性在基因上的潛力。
雌性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的機會遠比雄性少,因此演化經常令雌性在挑選配偶時特彆謹慎。對它的子女而言,最嚴重的威脅之一便是寄生物。即使某個雌性擁有優良基因,可以預防疾病,但如果它和擁有孱弱基因的雄性交配,則勢將大大削弱它傳給後代基因的力量。
雌性動物不可能將追求者的基因送到檢驗室裏去作分析,但是它可以通過對方的外錶及行為,發掘有關其健康狀況的綫索。一個被寄生物所纍的雄性,不可能大聲鳴唱或長齣鮮艷的羽毛。至於雄性會演化齣何種錶現給雌性看的方式,每個物種都不一樣。靈長類是唯一擁有靈敏色彩視覺的哺乳類,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靈長類是唯一在性炫耀時運用鮮紅及鮮藍色的哺乳類。然而無論炫耀方式為何,它必定代錶某種誠懇的獻禮。倘若假炫耀可以欺騙雌性,它的後代就不能從父親那邊繼承到優良基因,因此假炫耀的吸引力必定將隨演化消失。公雞的雞冠雖然不像雀屏那般纍贅,但它仍是一種誠懇的犧牲。雞冠和其他許多雄性炫耀一樣,需要雄性荷爾濛睾丸酮(testosterone)來刺激生長。但睾丸酮同時也會減低公雞的免疫力。若想長齣雞冠,公雞必須冒容易生病的險;因此惟有真正強壯的公雞,纔能這樣揮霍自己的免疫力。
另一種誠懇的廣告是:對稱。胚胎在發育期間會承受各種不同的壓力。比方說,它的母親在懷孕時可能找不到充足的食物,胚胎因此缺乏健康成長的必要能量。有些動物天生較能承受這些打擊,仍能健康地長大;但有些動物的胚胎卻因承受不瞭壓力,在發育期間陷入大混亂,結果長大後可能不具生育能力,或體弱多病。雌性在尋找配偶時,必須避開這種不穩定的雄性,纔能有好結果。
發育上的不穩定會在動物身體的對稱性上留下明顯的痕跡。動物的身體構造,大部分都是左右對稱,有如鏡像。建造身體左側的復雜基因網絡,在建造右側時,必須精確重復每個動作。如果某個動物在發育時受到乾擾,它身體的精確對稱性就會受損,例如公鹿的兩隻角可能長得不一樣長,雄孔雀雀屏兩邊的眼睛圖案數目可能不一樣。對稱就像健康的徽章。
研究人員企圖證實雌性是否利用雄性的炫耀來評斷後者的基因,結果許多實驗結果都支持這個論點。母蟋蟀喜歡鳴唱時多加音符的公蟋蟀,而且蟋蟀歌麯的長度可以確實顯示雄性對寄生生物抵抗力的強弱。雌傢燕(barnswallow)喜歡尾羽長且對稱的雄燕,這是評斷雄性是否健康的可靠綫索。皮特裏也證實雀屏較大的雄孔雀,存活率比雀屏較小的雄性高,它們的後代便將繼承這種存活率。若想測試任何一種演化假說的真實性,最好的辦法便是找齣例外,以此來驗證常規。並非每一種動物都由雄性競爭,雌性評審。有幾種動物在某些時候會性彆角色互換,例如雌海龍(pipe fish,學名Syngnathus typhle)會把卵産在雄魚身上一個囊裏,所以懷孕的等於是雄魚。它必須攜帶卵數周,從自己血液中提供養分及氧給卵子。每條雌魚在每次交配季內都可産下足以供給兩隻雄魚的卵,雌魚因此必須為數目有限的雄魚激烈競爭。所以負責挑選配偶的是雄魚,而非雌魚;它們喜歡體積大、色彩艷麗的雌魚,不喜歡小而黯淡的雌性。
動物在選擇配偶時,不會作有意識的決定。雌孔雀不會去數雄孔雀尾巴上的眼睛圖案,然後自言自語:“隻有130個眼睛?不夠好。下一位!”當雌孔雀看見一片極華麗的雀屏,受到吸引,便和雀屏的主人交配,或許她所經曆的,隻是一連串復雜的生理反應。其實大部分的適應行為皆如此:雖然隻是本能,但是憑本能行事卻足以執行極復雜的生存策略。
兩性之間的化學戰
為性而鬥爭,是一場永遠在變的戰役,每一代都捲入其中。雖然我們很難在場目擊,但多虧彆齣心裁的實驗,科學傢得以一瞥。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生物學傢賴斯(WilliamRice)研究的就是雄果蠅如何利用化學戰,幫助自己的精子和彆的精子競爭。
雄果蠅的精液不僅可以麻痹其他雄蠅的精子,扼殺雌蠅的性欲,甚至還能令雌蠅提前産卵。令雌蠅在交配後馬上産卵,可以減少雌蠅可能跟其他雄蠅交配的時間。雄蠅用的化學物質對雌蠅有毒,雖然雌蠅不會立刻死掉,可是它交配的次數愈多,壽命便愈短。雄蠅並不在意伴侶夭摺,因為雄蠅不必照顧後代,所以它在演化上唯一的目標,便是使卵受精。雄果蠅使用的化學武器會在雌蠅身上造成和農民使用農藥同樣的效果—迫使雌蠅演化。農藥導緻抗性的産生,同樣的,雌蠅也演化齣許多中和精液毒性的方法。但雌蠅的防禦係統同時也驅使雄蠅的精液愈變愈毒。
1996年,賴斯記錄到這場緻命的雙人舞。他養瞭一大群果蠅,然後利用果蠅遺傳上的某些變異,操縱其繁殖,令所有後代都是雄蠅,而且隻遺傳父親的基因。他再讓這批由無性生殖産生的雄蠅與另一批雌蠅交配,産下新一代的雄蠅。每一批雌蠅對賴斯繁殖齣來的雄蠅所使用的化學戰都不熟悉,所以完全沒有機會演化齣防禦係統。同時,那些能夠製造毒性較強精液的雄蠅,便可更有效地操縱雌蠅,繁殖更多後代。經過41代後,賴斯製造瞭一群超級雄蠅,和祖先比起來,它們的交配次數以及使雌蠅受精的成功率都提高瞭。但雌蠅卻必須付齣昂貴的代價:雄蠅的精液毒性變強,使她們提早死亡。
賴斯接著迫使果蠅休戰,又發現更多性武器競賽的證據。1999年他做瞭一個實驗,替雄蠅與雌蠅配對,厲行一夫一妻製。於是雄蠅不再與其他雄蠅競爭,隻能和賴斯分配給它的伴侶交配。待蠅卵孵化,他又將新生果蠅配對。由於一夫一妻的雄蠅不需競爭,精液內的有毒化學物質便不再具有任何演化上的益處。雄蠅若放棄製造毒素,雌蠅演化齣解毒劑的動機立刻消失。經過47代後,賴斯發現進行一夫一妻製的雄蠅,對配偶的毒性顯著降低,而雌蠅對精液的抗性也減少瞭。
賴斯的果蠅因此可以享受太平天下,但這種和平卻是被迫的。野生的果蠅是無法自行休戰的。任何一隻能夠驅逐其他對手精子的雄蠅,肯定比一妻製的雄蠅更能廣傳自己的基因;而任何一隻可以自我防衛的雌蠅,必定也會受到自然選擇的青睞。演化缺乏實驗室裏的生物學傢的遠見,所以果蠅的愛情注定是盲目的。
子宮內的拔河比賽
即使在交配完畢、卵子已受精之後,父母雙方仍可以運用演化策略,提高繁殖成功率。以人類等哺乳類來說,受精卵植入母親子宮內,開始長齣胎盤。胎盤將血管伸入母親體內,吸收血液及養分。成長中的胚胎需要大量能量,有榨乾母親資源的危險。母親若任由胚胎長得太快,自己就得濛受嚴重損傷,威脅到未來的生育能力,甚至自己的性命。因此演化理應眷顧能夠限製自己嬰兒成長速度的母親。
但這卻不是父親演化的目標。長得快又健康的嬰兒對父親來說,隻有好處。因為嬰兒的成長速度跟父親的健康,或以後再生育的能力,毫無關係。
哈佛生物學傢黑格(DavidHaig)認為父母雙方的利益衝突,體現在他們分彆給予嬰兒的基因中。遺傳自母親的基因,其功用和來自父親的基因不同。例如有一種叫做“類胰島素生長因子2”(IGF2)的基因,它製造的蛋白質會刺激胚胎從母體吸收更多養分。研究人員用懷孕的老鼠做實驗,發現來自母親的IGF2為隱性,來自父親的IGF2卻為顯性。同時,老鼠還攜帶另一種基因,所製造的蛋白質可以摧毀IGF2的蛋白質。而來自母親的IGF2摧毀基因為顯性,父親的則為隱性。
換句話說,父親的基因企圖加快老鼠胚胎的成長速率,而母親的基因則企圖減慢它。當科學傢在實驗中關閉父方或母方的基因時,你便可清楚看見這場鬥爭的結果。倘若被關閉的是來自父親的IGF2,新生老鼠的體積隻達正常的60%;若關閉的是來自母親的IGF2摧毀基因,新生老鼠則比一般重20%。倘若黑格的理論無誤,我們全是父母雙方利益衝突妥協下的産物!
母親的投資
父親的影響力畢竟有限。母親卻有不少法子,可以在完全不受配偶乾預的情況下,控製腹中胚胎的命運,例如根據父親的優劣程度,在蛋中作分量不同的“投資”,像母綠頭鴨便會替優勢公鴨下較大的蛋。
有些物種,母親可以藉預先決定孩子的性彆來提高繁殖率。最擅長控製後代性彆的動物,當屬印度洋的海鳥塞舌爾鶯(Seychelleswarbler)。這種鳥實行一夫一妻製,每隻鳥都有自己的區域,涇渭分明。在麵積僅70英畝的庫森群島(CousinIsland)上,土地有限,後來者不見得可以分到領土,所以有些年輕雌鶯會留在父母傢中,而不去找伴侶。她們會協助築巢、守護領土、孵蛋及哺喂幼雛。當食物充足時,她們是父母的好幫手;可是當傢園品質不佳、食物來源不足時,女兒就會變成負擔。1997年,當時在荷蘭格羅寜根大學作研究的科姆德爾(JanKomdeur),
比較瞭産在高品質區域及低品質區域內的鳥蛋,發現在高品質區域內,幼雛性彆的比例為1隻公鳥比5隻母鳥;低品質區域內的比例則為1隻母鳥比3隻公鳥。他進一步發現,這種性彆比例的決定因素並非每隻鶯體內的基因。決定性彆比例的,其實是母鳥自己。為瞭證實這點,他將幾對鶯從庫森群島遷到塞舌爾群島其他兩個沒有這種鳥的小島上。被他選中的,全是睏在低品質區域內、愛生兒子的鳥。一旦被安置在食物充足的新傢裏,這些鶯立刻開始多生女兒。
這個演化策略的邏輯非常明顯。如果食物少,最好多生公鳥,因為它們會盡早離巢,去尋找自己的伴侶及領土,讓父母可以利用有限的食物撫養新的幼鶯(兒子很可能因為找不到領土而死,但這個險值得冒)。若生活無虞,女兒便是好幫手,所以母鶯會想辦法改變下一代的性彆比例。至於這種鶯是如何決定性彆比例的,至今沒人知道。但這並不能抹殺科姆德爾的發現:它們的確可以自己作選擇!
無盡的領域
在生命的曆史中,五年隻是一瞬間。但是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五年卻占很大一部分。《演化的故事》在2001年首次齣版,那時的生命與今天已非常不同。我們今天的談話充滿瞭專名和通名—博客、“基地”組織—這些詞在五年前還未齣現。五年中科學也取得瞭巨大的進步。我們對自然世界有瞭更多認識,從乾細胞到其他恒星係裏的行星。我們也掌握瞭更多關於生命如何演化的知識,這要感謝2001年以來數以萬計新發錶的科學論文。
這些關於演化論最激動人心的最新研究成果,正是建立在我寫在本書中的那些成就的基礎之上:從早期的生命演化到物種大量滅絕,從雄性和雌性的共同演化到寄主和寄生物之間的軍備競賽。但是對我來說,這部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書的最後一部分:人類的演化。它之所以激動人心是因為它與我們休戚相關。
在2001年,人們已經清楚地知道,與人類最接近的生物是黑猩猩和倭黑猩猩(bonobo)。這種認識,是基於20世紀90年代對人類和其他動物DNA片斷的研究而齣現的。科學傢比對這些片斷,得齣瞭一個演化樹,並確定瞭哪個分支最接近我們自己。這些研究也使科學傢可以估算齣我們的祖先從什麼時候脫離其他猿類。在數百萬年中,突變以一種大緻有序的步伐積纍在物種的DNA上。因此,科學傢通過比較從一個共同祖先演化而齣現的不同物種,來閱讀“分子鍾”。在人類和黑猩猩的案例中,科學傢估計他們共同的祖先生活在500萬年到700萬年前。 但是如果這個分子鍾是正確的,那就意味著史前人類學傢有很多事情要做。在2001年,已知最古老的原始人類—這個物種在演化樹上屬於我們自己短短細細的那枝—是一種被稱作拉密達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的物種。在埃塞俄比亞發現的它的化石,已有440萬年之久。如果分子鍾是對的,那這個化石事實上可能也不算多古老,原始人類可能在那之前的250萬年前就齣現瞭。
當《演化的故事》首次齣版時,那250萬年是一個巨大的空白。但是就在這五年中,這個空白已經由三種不同的原始人類物種填補瞭。在2004年,發現拉密達地猿的那個研究小組在埃塞俄比亞同一地點發現瞭一種更古老的物種。他們把它命名為卡達巴地猿(Ardipithecus kadabba),這個物種生活在570萬年前。同時,在肯尼亞,另一個古人類學傢研究小組發現瞭670萬年前的化石,他們稱之為圖根原人(Orrorin tugenensis)。而在荒無人煙的撒哈拉大沙漠,第三個研究小組發掘齣瞭保存極好的第三個物種的頭骨,據估計這個物種大約生活在距今600萬到700萬年前。他們將這一物種命名為乍得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
這些發現提供瞭一個關於演化生物學傢如何創造和檢驗假說的案例。按照五年前得到的DNA證據,人們預計古人類學傢應該發現時間在大約500萬到700萬年之間的人類化石。人們甚至可能會預言那些化石會在非洲齣土。因為,所有超過200萬年的原始人類化石都來自非洲,就像離原始人類、黑猩猩、倭黑猩猩的化石最近的物種都是來自那裏的一樣。這兩個預言都被證明是正確的。
然而,科學發現並不僅僅是要證實舊的假說,它們也引發關於自身的新爭論。一些科學傢認為這些新的原始人類化石是早期物種巨大的多樣性的第一條綫索。這些科學傢認為,生命樹上的原始人類分支原本有一個濃密的基礎,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由於物種滅絕而被砍掉瞭。另一些研究者認為並非如此。他們認為原始人類的演化並不那麼繁茂,而且他們將地猿(Ardipithecus)、原人(Orrorin)、沙赫人(Sahelanthropus)歸於同一個屬。對於他們來說,原始人類的這一分支應該看起來接近於一條直綫。
另一個對於新化石的疑問是,第一個原始人類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早期的原始人類直立起來可能跟黑猩猩一樣高,而且大腦尺寸也跟黑猩猩相同(是我們現在大腦的三分之一)。但是他們在一個重要方麵可能已經和黑猩猩以及其他現存的猿有所不同瞭:他們可以直立行走。原始人類的大腿骨被認為已經可以穩固地支撐自己上半身的重量瞭。對沙赫人的認識僅僅來自頭骨,但這也給我們提供瞭他們是兩足動物的綫索。這一綫索來自頭骨底部通常是脊髓通過的孔,也就是枕骨大孔(foramen magnum)。枕骨大孔的位置反映齣現存的各種猿類的行走方式。黑猩猩采用後背前傾的方式用關節支撐行走,所以它們的枕骨大孔位於頭骨的背部。人類用後背直接支撐自己的頭部來直立行走,因此人類枕骨大孔的位置在頭骨的底部。沙赫人的枕骨大孔的位置和人類的很接近,可以支持他們直立起來。換句話說,在原人動物化石顯示的時代,他們可能已經直立行走瞭。因此,行走方式的演化可能是把原始人類與其他猿類區分開來的首要變革因素。
當古人類學傢在非洲搜尋有關人類演化的化石綫索時,其他科學傢開始研究我們的DNA。他們的研究由於2001年人類基因組的公布而分外引人注目。相比從前隻能關注少數的DNA片斷之外,科學傢現在已能夠分析全部的30億個編碼。他們也能夠將人類的基因組和上百個其他物種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包括老鼠、雞、斑馬魚,以及黑猩猩。既然這些物種都是生命樹上的一枝,那麼科學傢就能夠通過比較不同的基因組來發現我們基因的曆史。
這一新的研究使我們更加明確黑猩猩是與我們最接近的物種。在相當長的片斷中,這兩個基因組幾乎是完全一緻的。大部分情況下,這些片斷承載著製造蛋白質編碼的基因。更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和黑猩猩還共有一些相同的破損基因。
關於破損基因最顯著的例子之一來自我們的鼻子。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數以百計的基因來製造鼻子神經末端的氣味接收器。這些基因因意外復製而演化。當單個基因成為兩個時,起先這兩個基因是為同一個氣味接收器編碼的。但是其中一個發生瞭突變,改變瞭接收器獲得氣味的能力。如果接收器因突變而能力變差,自然選擇便傾嚮於刪掉這個基因。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突變使接收器獲得瞭捕捉新氣味分子的能力,擴展瞭哺乳動物的嗅覺。經過上百萬年的時間,這一過程使負責為氣味接收器編碼的基因變成瞭一個龐大的傢族。
老鼠、狗和其他哺乳動物都非常依賴它們的嗅覺,幾乎所有與之相關的基因都正常工作。但是黑猩猩和人類的大部分氣味接收器基因都有缺陷。它們完全無法形成接收器。科學傢基本上同意這些突變基因積聚在我們的基因組中是因為古代猿在演化過程中越來越少用到它們的鼻子,而更多地依賴它們的眼睛,因此,黑猩猩和人類共享一個由共同祖先留下來的奇怪遺産:破損基因。
從化石到基因,過去的這五年,我們置身於雪花般紛多的新證據中,證明我們和猿有共同的祖先—證明我們是演化的産物,和地球上所有其他的有機物一樣。但是這一消息顯然沒有傳到猶他州參議員剋裏斯?巴塔斯(D.Chris Buttars)那裏。在2005年,巴塔斯在《今日美國》上發錶瞭他的意見:“演化論,聲稱人類是由其他物種演化而來的,這一理論的漏洞比用鈎針編織的浴缸還多。”
不顧科學傢在過去五年所描述的所有新化石—更彆說早些時候發現的數韆件原始人類化石—巴塔斯竟斷然聲稱“並沒有任何科學的化石證據把猿跟人聯係在一起”。他甚至都沒有提到藏在DNA中的人類演化的證據。顯然他的反駁根本不值得迴應。
2005年,當巴塔斯發起瞭一場要求改變猶他州生物教學課程的運動後,他引起瞭全國的關注。他希望老師不要把演化論作為今天物種多樣性的唯一可行的科學解釋。他希望學生同樣也能夠學到他所謂的“神的設計”。
巴塔斯還並不是很清楚“神的設計”的意思。根據《鹽湖論壇報》的報道,巴塔斯“相信上帝是造物主,但是他的創造物在自己的物種內部發生瞭演化”。
巴塔斯在報紙上說:“我們有不同的狗和貓,但是你從沒見過‘狗貓’。”
就算不管狗貓到底是什麼,我們也不難得知巴塔斯的腦子裏在想些什麼。在《演化的故事》中,我描述瞭在20世紀80年代神創論是如何在法院遭到慘重失敗的。法官認識到“創世科學”(creation science)事實上是一種宗教,因而它沒能在課堂中占領一席之地。一些創世論者打算把很多他們的舊理論重新包裝,不再明確提到宗教,而是賦予它們一個新的名字:智慧設計論(Intelligent design)。1989年,智慧設計論的鼓吹者們齣版瞭《關於熊貓和人》(Of Pandasand People),他們打算將這本書作為九年級學生的教材。像西雅圖發現研究院(Discovery Institute of Seattle)這樣的機構,開始宣稱智慧設計論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演化論的替代理論。 1999年,堪薩斯州管理委員會的保守派成員嚴肅認真地對待瞭這一想法,並決定起草修改州教育標準。這種修改可能引起對於演化論的懷疑和不確定。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其實就是把演化論從標準中整個剝除瞭—連同對地球年齡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討論一起。他們的提案引起瞭全球的關注,並有可能導緻瞭創世論者聯盟成員在2000年的幾次落敗。
然而,故事並沒有在這裏結束。在下一輪的選舉中,管理委員會曾經往迴擺動,但接著又再次被推嚮前。2005年10月,堪薩斯州教育委員會最終通過瞭他們新的教育標準。這一修改其實已經延伸到瞭演化論之外,而變成重新定義科學本身。原先,堪薩斯州的標準是“科學是人類為在周圍世界中觀察到的事物尋求自然之解釋的一種行為”—這一定義被幾乎所有的主流科學傢組織所認可。但是新標準不再將科學限製在自然界。教育委員會將科學重新定義為“一種運用觀察、檢驗假說、測量、實驗、邏輯論證和理論建設的手段,為獲得對自然現象更充分的解釋,而進行不斷地調查的係統化方法”。關於世界的超自然解釋在科學中獲得瞭一席之地—至少是在堪薩斯州。
在過去的五年中,其他州也嘗試過停止或至少減少在公立學校中關於演化論的教學內容。而2004年10月,賓夕法尼亞州多佛爾市的一個鄉村學校則更進一步,開始推行智慧設計論。當地的教育員會給他們的新科學課程加上瞭這樣的說明:“學生將意識到在達爾文理論和其他演化理論之間的分歧/問題,這些其他理論包括智慧設計論,但並不僅限於此。”
教育委員會還要求老師在多佛爾市所有的生物課堂上大聲宣讀一種聲明,即:演化論隻是一種理論,而不是事實。這混淆瞭事實和理論兩者的本質。
“智慧設計論是一種不同於達爾文觀點的關於生命起源的解釋。”聲明中繼續說道,“如果學生試圖瞭解智慧設計論到底包括什麼,《關於熊貓和人》一書為他們提供瞭瞭解這種觀點的途徑。所有的理論都一樣,學生應該被鼓勵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
多佛爾的科學教師對這樣的決定感到驚訝,他們拒絕宣讀聲明。管理者不得不進行乾涉。當學生問起在智慧設計論背後是怎樣的一個設計者時,管理者告訴他們這得迴去問他們的父母。 兩個月後,多佛爾地區學校的11名傢長提起訴訟,認為這樣的聲明違反瞭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因為它象徵瞭不被允許的宗教之建立。而教育員會反駁說,他們並沒有這種意思。學校首席顧問理查德·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說:“多佛爾市教育委員會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讓學生能夠看到科學界正在進行的如火如荼的論戰。”
……
卡爾?齊默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书还没看,应该不错的吧
评分包装完整,发货速度快,活动价格合适。
评分六一八活动买的,今年不太给力,活动加券基本上三五折以上,有点偏贵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bucuo
评分质量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很好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好书漫漫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