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版社:中國哲學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
開本:16開
價格:180元
太乙,陰陽,修真,真元,大道,大韆,元明,密持,先天,氣化,內景。
《太乙顯真密籍》進一步闡述瞭太乙金丹的修持理論,開示瞭太乙元明功係列中高層次的修持方法。同時披露瞭大煉形原圖與蟾遊顯化之功,開啓瞭九脈嫡傳密持法門真尊內景慧照,為玄丹的成就指明瞭方嚮,是真元法脈之捷途。
序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總訣譜文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總訣譜文注釋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煉形三勢原圖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九弟玄功
太乙演真元明顯化蟾遊大法
太乙呈真真尊內景慧照
太乙呈真真尊內景慧照譜文
太乙呈真真尊內景慧照精修九第口訣
玄丹
玄丹索指篇
玄丹指迷
真元
真元捷途
真元大道索引篇
大道真乎,玄機密也
浩渺大韆,真元一注,發天地之幽微,暢玄機之道妙,延源真流……斯窮無蒂。雖然筆研成章,簡裝為函,至刊本之初,語曰:當之有序。凡書且需托名人作序,如此也是世情。概雲序文筆齣名人,舉目遙覽海內,名人焉,吾焉;吾焉,名人焉。一時真無所措,不知著誰人作序。尚在躊躇之間,泛波無限,一陣清風吹來,不自持地昏沉——
筆者好似來到福地洞天,連吸幾口新鮮的世外之氣,頓覺頭腦清晰,仿佛進入瞭另一個世界……
奇花異草,湖石映玉竹;日高月朗,丹鳳吸紫煙。
奇花異草,奇花撚香泉,陣陣香風飄鸞麝;異草吐英華,層層靄霧噴虹霓。觀不盡的山巒翠色,壽石漏影映碧落,數不清的丹頂白羽,仙岩射光照三界……
舉目間,眼前轉來二人,走在前者,頭戴一頂重陽冠,肩壓雲羽藏紫電,腰間玄壺真瑪瑙,足下一雙履雲色,古貌清奇。長者身後隱秀女,淺淡裝,硃砂額,步移悄然星光閃,身飄倩姿似鳳鸞,手捧玉硯新研製,硯中有痕映大韆……隻聽老人語道:“鴻鴻浩天,弘願已償,茫茫世界,物我相忘……”吟哦之際,老神仙忽抬頭,目光見我,筆者正在驚疑之際,一團迷霧飄來,身覺浮動,不自主地隨老者坐在一塊巨石旁,石上有展捲待書之章。彷徨之刻,耳旁聽到:“待老夫將你作序”,時秀女掩口而笑,筆者不自覺地拿起筆來……
序曰:天地寥廓,大韆浩瀚,自天地演為三纔,陰陽感而萬類聚。光陰渺、法輪轉,日月經天,四時計而五行全。時天地彌弘,眾靈仰源。古有先師聖者,幾度真賢,留法典而充世間。納真元為一氣,注入人天,大道演真,窮其理而審其源。故物遺真,脈流三韆,使智光朗然。願萬類萬物盡然。復有法本浩列,遍存春山,撒玄壺之瑞氣,潤澤大韆。今古無常,歲月無常,反復無常,三昧即覺,賴一束天光照徹,龍雷震撼,道源而示之。
先老玄而吐紫氣,留言五韆。一氣三清,分化真元。曆寒暑而周鏇,演為歲月。又聞風砂飛雨,數劫人天,人事興而萬事備,蕩為風塵滾波,持作乾元。
時務天機者,或劍道俠賢,或悟真修仙,或洞天絕壁,或納文演編,此事故驚絕,誰人已暢。先天玄機之持,非是人為所度。今又重開真境,始覺大道感人天。如此浩渺之境,書作真如之章,實大韆之經緯,萬緣之機暢。留有本編,脈演三絕,大道非常,焉可無序。時光天度,歲月人嘗,真如道妙,至柔至剛,故園月光朗,幾趁返歸航。
眼前一震,背後推瞭一掌,睜開眼時,手中的筆依然在應律而章,留下夢中搖筆諸多文字,是授此仙序之由來。伏生又記,為統元樓藏真叢典之作為,留跡山川,以示大韆者也矣……。
詩曰:
有跡鴻濛感大韆,真如道妙至今傳。
法傳至本留鴻跡,丹成此真隱高玄。
迷來神境顯大道,悟徹靈機齣真元。
當年伏生授經處,一團瑞色映人天。
謂我東瀛幾度返,問君西遊何時還。
至今三韆留蹤跡,曾經大韆踱前緣。
燈火案頭書真本,道妙緣中悟舊傳。
一聲裙帶玉佩響,筆研畫就明月環。
月圓西涉舊境顔,照徹大韆印真傳。
不是當年授法鏡,何能此刻感舊緣。
朗朗金華呈月象,浩浩真如垂鳳鸞。
夢中未忘依稀語,書罷此函即往還。
我來大韆隱塵境,事因筆墨費周鏇。
人事難分天地界,神魂忽離內外關。
隻有爐火不可測,唯此玄機微言。
一派天光推飛體,化為玉氣立床前。
月朗玄穹憶故園,故人約我來大韆。
山人來時天飛雪,明月照徹法鏡圓。
高聲朗吟雷霆賦,懸筆長揮櫻花壇。
先生當年曾飛劍,齣入人天任往還。
壬申霜降前二日
夫修真之持廣涉韆古,始知有玄機而齣示之者。先人曾以此銘之為道,留下韆載餘波。自從老子演化示陰陽,形齣天地後有人生萬類。是斯也大道從此示之天下,或雲以易演天下故。乃見三玄齣之。(三玄即老、莊、易,三說後人喻之三玄)人生於茲,大道復齣,是故道演今說,初示真元,使後人以全道妙矣。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是此道之良工。當年先祖開宗追敘本源以明道徑,上溯真天無極之太虛,太素生形而剖萬物,復而聖人齣之,哲證天闕,道法自然,始有初悟之真參。當年三豐祖創武當丹脈,融於真宗密輪之修,諸法精良,詳諳次第,以示丹道之全途,實此源流齣之之示。
自帝演易於斯,萬物諸類莫不齣於陰陽,有器有俱,乃乾坤為之,天地生化萬類。修真亦是指此矣。憂生死何以論大道,有大道脫俗離,生死自然越解,乃真修之則也。陰陽為用,閤為先天,一氣韆古,人生造物,大道不離陰陽耳。元始之悟,剖徹陰陽,人生立命,依賴天地,故人為陰陽參半之身,乾天屬陽,坤地純陰,人有壬督。宇宙中陰陽循環,日月周天,人身子午周行,太乙循經,曆盡子午也。修真者以一氣純真,生於造化,啓於玄機,道妙自然生齣矣。覆論《太乙修真元明密持》之說,發先天之始,以後天之功而奏先天之效,啓於陰陽,閤於數術。演化周天。上策天元一氣之三清,中曉陰陽生化以仙,下置萬類四極為用。三纔各俱有性,天地人連中統一,曆經三化而一,大道通玄也。天地萬物生於陰陽,可見陰陽乃眾妙之本源。故玩"易"之賢者,首推乾坤,而用坎離、否、泰,再以鹹、恒、損、益、即濟、未濟、六卦。詳審十二卦,權定"易"之樞紐,明造化之機變,修真復有道矣。正宗演大道,傍門重小術。"道,是正道,邪,是旁門。正道,是人道修仙道。旁門,是百靈求人道。正道有法,旁門有術,不可混淆。"(《武當修真密籍》)夫修真之人,以天地自然之氣而為用,施化已身,以凡入聖來持宗風。邪者顯形為象,俗人易曉領會。正道以期內轉而行,往往不為人知。"百靈之術多種多樣,求道之法則隻有自然一個而已矣。百靈術講顯形,容易為俗人所領會,仙道求內得,往往招俗人之唾棄。正如老子所說:下士聞道大笑,不笑則不謂之道。即此意也。"(《武當修真密籍》)是斯宗學之風久矣。
古之修真之則,先施之動靜,修於身心,以期修牆補屋之效。真氣內發,運徹周身,宣閤氣血,循經百脈,抻筋拔骨,此之初行也。然後聚集真元,上衝至顛,應九真之處,下沉坎宮融通之元陽之性。開慧證真,以權達真如,性命同執。此可復示之修真。"元明密持法門是用補法來補充體內因耗散而缺少的部分。"(《真元窺密捲一》)是以補法來平秘陰陽,通徹人仙之用。 "課子課孫先課已,成仙是且。"(陳老蓮·聯語)修真之舉,曾以命功為司化先效。內以一氣衝振,外以采氣充形,補元築基。繼而聚氣為真,養造化之功用,還歸本原。養氣柔體,育真閤元。以自我化閤,演為先天原象,此為階段之修持。或可以說是修牆補屋之過程,亦是全形之持。古人之聚氣呈形,顯在後天即是此舉。至此可為祛病強身之行。此中密持之時間應與感受相對比,可以說通過此階段的行持能益延性命。學者可根據自身之狀態,和行持體難來決定此行持期限。
真元俱足,神形如一的修持是在強化身心的基礎上開始的。復而孕育齣內外如一的行功。繼而內華外顯,內外同形。即古人諭"煉氣生形"之說。內有其質,外呈其象。真氣的充盈,可以活運筋骨,使人益壽長生。"易"曰陰陽,是生太極。人身元陽振舉,久聚呈真,太乙氣化復初形骸。內外顯真,聚為球體。因人造物於先天,得自然之秘律,始有智慧靈光。形成結構,閤於人天同易象。夫天體在太空運行,有公轉與自轉,方呈軌跡,曆經寰宇。人身之真元之氣,亦然,亦有循經氣化,運行如遠見,日夜不止。以期人天之校。修真而後元陽氣化,剖齣真元,律示內外。行持如注,可以再造精神。故而真氣充盈,育化真元,一粒玄光結成珠,産生本骨。隨之萬物齣於太極之象,造化本原,內運氣化,外展玄功,動靜皆盡規律。是動靜有形之用耳。然人身中元氣充實,陰陽相會,自運元真,結聚呈玄,而示之玄珠一顆,産化球形,動靜如機。納循經之軌跡,開元明之妙境。動靜有律,行之有軌,由簡而繁,由淺而深。一而二,二而三,萬律妙有,萬法真音,諸律如常,司事如聞,道啓良工。此乃先天一粒無真,剖産風姿,故由茲而生諸藝。是說斯事由之而工,演化先天,復使眾法開顛。乃至後來諸宗諸脈之行。似李邕一體,開後來趙董支派。(臨川李氏題雲麾將軍碑文跋李北海書)凡此行蹤均係氣循過宮之律。亦為諸種形作如然,是開後來諸種支派的顯化階段。此即是傳統舊說"開樁"之為。是真元之氣在體內的循經氣化而為之輾動之形體。此過程即為太乙蟾遊階段。俗語又稱為遊樁。概而敘之,凡是此舉均由真元一氣而動,非他故可為之者,故以此論之,太乙蟾遊階段的氣衝太乙而産生之遊樁,惟真元一脈而已矣。真謂"百傢騰躍,終入寰中"。(《文心雕龍》)
易之為象,動靜返覆。"動靜陰陽,返覆遷變,雖萬象之紛紜,須一理而融貫。"(劉伯溫《黃金策》)由靜而動,由動而靜。人身氣化亦是如此,由元陽之初而律之,漸而功行太乙飛經走氣,循纏經之妙。動則經絡暢而百脈閤,筋經閤順,內景隧道,暢然,真氣往返如規如常,動靜無礙次第應之。氣化而臻,漸入妙境。自然轉入靜定。即古律"由動入靜,順理成章"。又武當開宗,以武演道,由動而靜,逐漸而復歸於靜,觀照本源,此靜之用也矣。
動靜之律,大道如常,漸而以坐法入課。進入養真元太和,育先天,開真智的密持修行。功果步步深入,於是內景開真境,以"八臂真尊"始而習之。閤於修真之數,"身不動,精自固"。"心不動,氣自圓"。漸入臻境,即古之舊說"太乙神天"的內景為妙境。如是,功行良久,久九呈真,進而密持則是"自現真如""自身成真"的高極階段。這個階段的行功則是古人喻之的"元真破虛空",或可說是"丹砂閤於顯密"的後層次。
時庚午鞦正真子做歌謁:
混元氣化滿大韆,陰陽化閤曆先天。
周經太乙循道妙,造化本源運真乾。
陰陽動靜乘太乙,坎離龍虎育真元。
誰人能識此玄秘,留有金華示真詮。
雨隆山人李真陽序於山隅客居
作者李兆生先生乃百年難遇之奇人,諸藝精絕,於傳統文化造詣極深。先生善書畫、精武學,文武兼備,功力常。對傳統文化中之蒼海鴻跡、古鑒典說、金石銘篆、刀碑闆刻、詩文楹語、品飾民俗、服食藥餌、易理數術、旗幡劍令、武械金鋒……等諸方麵,有驚天絕學。
先生少時機遇殊異。先後曾師承十數位高人,其中多為隱者,為其傳法授業。先生四歲即隨先範習字,其後習練諸藝與內外功夫,迄今數十年,技藝精良,修真有成。
先生武學精湛,能以丹力入書畫,其書作爐火純青,雙手吊腕,雙管齊下所書“龍虎”二字,堪稱一絕;其丹青之作,人物古樸,意境高渺。常觀其書畫,身心受益。反而言之,其書畫對練功愛好者,亦常有意想不到之妙。
先生於傳統古功法造詣尤深,現為武當太乙門鐵鬆派十三代。先生自幼從師,得諸師真傳,秉承正宗,精研諸傢功法,不僅止於武當,實為明代末期九脈閤真的嫡係傳人。其功法殊多,均係園融三教之上品、理法透徹、獨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先生深諳人天閤一之理,對人體奧秘之學,亦探索有年,有真知灼見。
先生記憶力群,身懷諸多失傳或瀕於失傳之學,深感使命之重。近年來爭暇持毫,以期將幾韆年傳統文化之精粹,留之世人,以告慰師輩,亦求無愧於古德先賢。
留四句偈語,作為結束語:
山人來時天飛雪,留下風煙萬頃深。
先生當年曾飛劍,欲寫春山遍人間。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