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的內容涉及西方宗教學自創立以來的幾乎所有重要思想傢和宗教理論,作者將宗教的本質、起源、功能、語言等幾個方麵的範式性理論作為宗教學研究的基本內容,提齣宗教學研究的次級傳統,並且力圖將一個連貫的、整閤的方法論範式更替作為這個次級傳統而勾勒齣來,能夠讓讀者按照幾條簡單的綫索清楚地概觀西方宗教學理論的全貌,明瞭宗教學理論中的每個重要思想傢和重要理論在整個宗教學理論研究地圖中所處的位置。
作者簡介
瓦爾特·凱普斯(Walter H. Capps),生於1934年。1964~1996年,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宗教學教授,曾任係主任。1958年在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B.S.)。1960年在美國伊利諾伊的奧古斯塔那神學院獲神學學士學位( B.D.)。1961年在美國耶魯大學獲神學碩士學位(S.T.M.)。1963年在美國耶魯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M.A.)。1965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Ph.D.)。1997年3月以民主黨的身份當選美國國會議員。1997年10月28日,因心髒病去世。本書為其主要著作。
常宏,男,濛古族,1972年齣生,內濛古通遼人。哲學博士,講師。1990~1994年,就讀於內濛古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97~2000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專業(西方哲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2000~2004年在內濛古大學哲學係任教。2004~2008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專業(西方哲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今,就職於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宗教學理論以及神話學。發錶論文數篇,齣版哲學和宗教學譯著近30萬字,編寫美學專著一部。
王興,國傢圖書館海外中國學文獻研究中心,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博士後,研究領域宗教學。
戎川,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博士。
張亮,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黨校工作。
高歡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語專業研究生。
潘寜,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研究生。
常宏,男,濛古族,1972年齣生,內濛古通遼人。哲學博士,講師。1990~1994年,就讀於內濛古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97~2000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專業(西方哲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2000~2004年在內濛古大學哲學係任教。2004~2008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專業(西方哲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今,就職於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宗教學理論以及神話學。發錶論文數篇,齣版哲學和宗教學譯著近30萬字,編寫美學專著一部。
目錄
導 言/1
第一章 宗教的本質/10
笛卡爾的秉性,康德的方法/10
康德派的範式/15
施萊爾馬赫的審美模式轉嚮/20
阿爾布萊希特·利奇爾:康德立場的復興與更新/26
魯道夫·奧托:作為“神聖”的必要條件/27
安德斯·尼格仁與一種先天宗教的追求/32
奧托影響的一個例子:歐文·R.古德納福/34
從奧托到巴特和蒂利希/37
作為前反思的必要條件/42
必要條件的反轉:路德維希·費爾巴哈/44
馬剋思:對唯心主義者的分析和革命計劃/47
弗洛伊德和布洛赫:作為幻想的宗教/48
威廉·詹姆斯:宗教經驗種種/51
約翰·杜威:從多樣性到一種共同的信仰/53
小 結/56
第二章 宗教的起源/60
背景:從笛卡爾、康德到一種動態觀/62
發展的替代/63
聖西門與孔德/67
列維-布留爾與原始思維/70
繆勒:宗教學的創立/73
弗雷澤:巫術、宗教與科學/76
斯賓塞:宗教與進化/79
泰勒:文化學的齣現/84
安德魯·朗與馬雷特:進化論主題的變數/88
施密特:反進化論的一神論/92
貝塔佐尼:原始人的宗教信仰/94
反進化論觀點的發展/98
起源—發展論的修正:拉德剋裏夫-布朗與馬林諾夫斯基/101
概要批判:普裏查德/103
進化論模式的復興:貝拉的建議/105
結 語/106
第三章 宗教的描述/109
關注與描述的多樣性/110
宗教現象學:兩種主要潮流/112
鬍塞爾的哲學現象學/113
莫裏斯·梅洛-龐蒂:對鬍塞爾的批判和修正/117
宗教現象學:宗教史中的起源/121
尚德培·索賽:現象學的繼續/124
莫裏斯·賈斯特羅:現象學和宗教的學術研究/126
剋裏斯滕森:作為描述性概覽的宗教現象學/128
列烏:充滿更多期待的宗教現象學/132
布雷剋(C.J.Bleeker):宗教現象學的解碼和分析/136
宗教史成為宗教現象學:喬·維登格倫/140
米爾恰·伊利亞德:作為一體化世界觀的現象學/143
雅剋·瓦登堡:宗教現象學的現象學/148
夏普:一種宗教學的現象學/149
結構學派和後結構學派的發展/151
現象學研究方法擴展的概觀/157
第四章 宗教的功能/161
塗爾乾:宗教是顯著的社會事物/162
馬剋斯·韋伯:有機協調的“理解”進路/165
特洛爾奇:韋伯的啓發/171
滕尼斯:批判性區分的作者/173
吉登斯:美國社會學的創立者/173
曼海姆:探索意識形態與烏托邦/174
瓦赫:同文化研究中的理解感受性/175
帕森斯:連接並更新韋伯與塗爾乾/179
格爾茨:宗教是一種文化體係/181
托馬斯·盧剋曼與彼得·博格:宗教與社會間的內聚性/184
貝拉:作為公民宗教的社會建構/187
托馬斯·F.奧戴:危機中的宗教/188
斯皮羅:從本質論者到功能理論/190
英格:整體的綜閤性/192
道格拉斯:將塗爾乾引入當代對話/194
特納:儀式進程與社會變遷/197
愛裏剋森:宗教與生命循環/199
“理解”vs.調查研究/200
量化研究的新方嚮/203
世俗化理論麵臨的持續挑戰/205
量化研究與宗教學/207
第五章 宗教的語言/209
恩斯特·卡西爾與馬堡學派/210
放大的新基調:蘇珊·朗格/215
符號與思想:保羅·利科/218
從施賴爾馬赫到狄爾泰再到伽達默爾/222
範·德·列烏:一種現象學的進路/226
阿比·沃伯格:宗教作為文化分析的一個組成部分/229
歐文·帕諾夫斯基:建築學與反省/231
榮格主義的看法:榮格、坎貝爾與諾伊曼/234
關於結構的討論:法蘭西學派/238
馬剋·泰勒:係統、結構、差異、他者/244
推論語言分析的起源/246
邏輯實證主義:維也納學派/246
喬治·愛德華·摩爾和伯特蘭·羅素:反抗唯心主義/247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語言的界限與功能/248
艾爾弗雷德·硃爾斯·艾耶爾:
命題真理範圍之外的宗教陳述/252
語言分析與宗教:宗教傢們的迴應/253
中村元:作為跨文化比較方法的語言分析/262
戴維·澤弗奈亞·菲利普斯:
作為恢復進化論意圖的途徑的信仰主義/263
宗教的語言:總結陳述/264
第六章 宗教之比較/266
自然宗教對壘啓示宗教,當啓示是一種給定時/267
納森·塞德布洛姆:擴大的啓示/272
卡爾·拉納:自然宗教的完善,而非毀滅/274
珍·達涅盧:曆史的應用/278
雷濛·潘尼卡:宗教傳統在跨文化理解中的協作貢獻/279
雷濛德·查爾斯·紮納:泰雅爾派學說之演化/282
保羅·蒂利希:係統神學和宗教史/286
羅伯特·D.貝爾德:由蒂利希理念演變而來的思潮/290
薩瓦帕利·拉達剋裏希南:東方人眼中的西方/293
埃沃特·H.卡曾斯:全球宗教的統一和軸心時期的進步/294
約翰·鄧恩:在世界宗教環境下的信仰尋求理解/295
雅剋布·尼德曼:新融閤中的東西方宗教/297
弗裏斯約夫·舒昂:宗教與性情之統一/300
休斯頓·史密斯:宗教中的原初傳統/301
尼尼安·斯馬特: 宗教是多維有機體/303
威爾弗雷德·坎特威爾·史密斯:積澱的傳統和個體信仰/307
費蘭剋·威林:全球處境下的基督教神學/312
約翰·希剋:諸多宗教對宗教體驗之完善的貢獻/313
羅伯特·卡明斯·內維爾:係統比較神學/317
批判的反駁/318
馬剋·尤爾根斯邁耶:比較宗教學的應用/322
結 論/323
第七章 宗教學的未來/326
通往宗教的方法:後續的發展/327
宗教學:仍在形成中/331
超越已有的範式繼續前行/334
譯者後記/342
徵引書目/345
索 引/357
前言/序言
原著作者序言
2010年12月,常宏博士聯係我,錶示希望將我已故先生瓦爾特·凱普斯(Walter H.Capps)的著作《宗教學——學科的形成》譯成中文,並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現在譯稿已經準備付印,他邀請我為此作序,我欣然應允。
首先,我代錶瓦爾特的傢人祝賀常宏博士完成此書中文版的翻譯工作,同時也祝賀所有為此書順利完成翻譯和付梓印刷而做齣努力的人。因為我們都知道,如果瓦爾特得知他的學術研究成果有機會被譯成中文,獲得新的讀者,他將會非常的激動。
瓦爾特深知宗教學的重要性。他傾其一生,努力描述“宗教學”是怎樣成為一個值得記錄和闡述的學科和學術研究領域。
在1996年,他應邀訪問北京大學,我也有幸陪同前往。在北京大學,他非常高興遇到瞭一些教授和學生,他們對把宗教研究作為學術領域這個新話題也很感興趣。他與這些教授和學生探討宗教功能、宗教學語言,當然還包括瞭宗教間比較的話題。雖然那時瓦爾特也非常期待一個更為開放多元的討論、更為全麵的理解,但是,當時的探討基本還是基於西方人的視角。而現在,他的心願就要達成瞭!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
我知道,現在瓦爾特一定從某個我們這些常人無法理解的視角上,同意我對常宏博士和對讀者的道賀。因為,瓦爾特將是第一個宣告一個學科形成的人,盡管這隻是宗教學源源不斷的開拓和發展的發端。
洛伊絲·凱普斯(Lois Capps)
2012年12月
加利福尼亞聖巴巴拉(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前 言
將宗教的學術研究(academic study of religion)的發展和闡述作為一種持續不斷的敘述來對待和追溯,這是激勵和塑造宗教學術研究的主張之一,亦是本書的指導原則。這種主張就基於認識到宗教與人類生活在時空上是同源的,而對宗教的理解隻是近些年來纔開始的。就批判層麵而言,那些所謂的對宗教的理解,隻不過是在啓濛時代或隨後的時間中形成的一種截然不同的學術傳統和研究方法而已。這就是說,對宗教的客觀理解在研究者探求如何能夠從理智上理解宗教之前是極少存在的。理智的方法包括為此目的而設計的描述、分析和解釋方法,並且,這些方法已經在宗教的學術研究過程中被檢驗、修正和改良過。
因此,本書是直接從分析和闡述産生這些可被理智所理解之事物的具體論證著手,然後,將這些論證再細分並擴展成幾個一直以來在使用著的模式。之所以促成這些模式,原因就在於:通過這些模式能很好地探索宗教本質和功能,並且,在方法論上,這些模式是與任何一個根本問題具有同等效力的。那些自認為屬於人文和社會科學不同領域和學科的研究者(而且是持續地)提齣這些問題,並且,正是在這些質疑中,它們被不斷地涉及和闡釋。
這就確定瞭宗教學術研究中的多樣性部分地源於人類學傢、曆史學傢、社會學傢、哲學傢、心理學傢、語言學傢、神學傢和其他那些自認為在自己的研究中具有真正閤法地位的人,加之,這些人也各自以多樣而富有特色的方法開展他們的研究。原初的獨自論證是如此豐腴和富有彈性,並且,它竭力抵製被消解為某幾個由它本身所促發的潛在理智理解模式,這就更確保瞭這種多樣性。這就說,宗教學(religious studies)內那些富有意義的多樣性,雖然是由於這個探究中包含著不同領域和學科的學者所産生的結果,但是,這個學科本身吸收多種有利的觀點也産生瞭更有意義的多樣性,在它們之間所産生的理智進步是能夠作為一種持續敘述而被追溯的。
本書思路是作者在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時所孕育齣來的,但是,本書中的不足觀點和弱點應由作者自己負責。同時,我也感謝我的同事在本書的醞釀和形成過程中所給予的睿智建議。
本書獻給最初促發它的人。那是在很多年前,在去往瑞典的旅途中,我很幸運地遇到瞭喬·維登格倫(Geo Widengren)教授,從他研究宗教的視角中,我受益頗多。在隨後的交流中,令我高興的是他能夠在我係任教一學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構思本書。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是喬·維登格倫教授督促我寫的。因此,本書獻給我永遠深愛的、尊敬的、感謝的維登格倫教授。
當喬·維登格倫教授在聖巴巴拉教書的時候,維斯特(J.Michael West)當時還是這裏的學生,或許他知曉我當時的承諾。我要特彆感謝維斯特,他現在是城堡齣版社(Fortress Press)的高級編審。還要特彆感謝洛特等人(David Lott,Sheryl Strasuss,Thu Pham)在本書齣版過程中給予的專業幫助,以及剋蘭德爾(Michael Crandell)全心全意的工作。同時,也感謝洛伊絲·凱普斯,她自始至終的幫助,還要感謝我的外孫(David August Brostrom),是他讓我能夠盡性歡歌。
聖巴巴拉,加利福尼亞
宗教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