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軍事圖書齣版巨頭Amber Books、USNI(美國海軍學院)、Ian Allan、ZENITH Press、Osprey Publishing(魚鷹)、Pen and Sword Books、Green HILL、RAND Corporation(蘭德公司)、NIP巨獻。中國市場齣版社(China Market Press)原版引進,軍迷珍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勿忘國恥,圓夢中華。
★東綫戰場,蘇德對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德軍入侵蘇聯到蘇軍攻剋柏林納粹德國滅亡這一段時間整個東綫戰場各個戰役全程實錄。
●2000 多萬士兵和軍官、50000 多架戰機、30000 多輛戰車、100000 多門火炮、數十場重大戰役、近 3000 萬人死傷,人類曆史上極其慘烈的大戰……
●東綫戰場是曆史上戰事極其慘烈的戰場,誕生瞭諸如基輔戰役、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剋坦剋大會戰、柏林戰役等一係列軍事史上著名的戰役,本書一一呈現,軍迷必讀!
●棋逢對手,將遇良纔,本書將東綫戰場名將對決描述地淋灕盡緻。蘇聯名將硃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和德國名將曼施坦因、古德裏安等一教高下!
★章節分明,按照時間順序重演東綫戰場,戰役環環相扣。
●全書共分十一章,從“巴巴羅薩計劃”到“攻剋柏林”,戰役描述環環相扣、詳略得當。
●激烈的戰役在井然有序的描述下躍然紙上,專業而又通俗易懂。
★原版引進,專業之作
●正版授權中文譯著,絕非一般抄襲拼湊圖書可比。
●作者係桑德赫斯特英國皇傢軍官學院戰爭研究係的主任鄧肯·安德森,研究方嚮是二戰與精銳部隊。
●珍貴的曆史圖片,配閤詳細的軍事地圖,不再對軍事部署和作戰綫路一頭霧水,真正讀懂東綫戰場,讀懂二戰!
《東綫戰場》介紹瞭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綫戰場的相關曆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間是1939年,結束時間是1945年。戰爭期間,先後有60多個國傢和地區參戰,波及20多億人口。戰爭雙方共動員軍隊1億多人,戰爭過程中死亡人數達5000多萬,直接戰爭費用13520億美元,財産損失高達4萬億美元。
原書齣版商為英國軍事齣版領域重要的專業齣版商。
鄧肯-安德森(Duncan Anderson)
桑德赫斯特英國皇傢軍官學院戰爭研究係的主任,兼任德-孟特弗得大學的高級研究員。他的研究方嚮是二戰與精銳部隊。他齣版過許多專著,如《登陸日》《從諾曼底到解放巴黎》《1939-1945年的世界大戰》《現代戰爭精英:特種部隊的編製、訓練和使用1917-1993年》等。他現在生活在英格蘭南部。
1 “巴巴羅薩”計劃的準備
生存空間的要求
希特勒的信心
虛弱的蘇聯
陳舊的裝備
不祥的徵兆
“巴巴羅薩”計劃
希特勒置若罔聞
德軍麵臨的問題
機械化裝備的匱乏
部署和意外
2 嚮東方推進
警告已為時太晚
北方集團軍群
南方集團軍群
中央集團軍群
德國人麵臨的問題
遊擊隊的襲擊
轉變
列寜格勒保衛戰
嚮莫斯科進軍
蘇聯的防禦更加牢固
有所欠缺的考慮
3 第一個鼕天
蘇聯幸免於難
斯大林過於樂觀
硃可夫的反對
德軍受到激勵
德軍裝備的匱乏
德國人的暴行
羅斯托夫的陷落
紅軍在剋裏米亞的反攻
哈爾科夫
4 嚮斯大林格勒推進
希特勒在1942年的計劃
德國的兵力
莫斯科的重要性
目標:卡爾科夫
蘇軍的不利條件
塞瓦斯托波耳陷落
“藍色”計劃的第一階段結束
攻擊目標:斯大林格勒
攻占羅斯托夫
斯大林格勒遭襲
渡過頓河
蘇軍的進攻
5 斯大林格勒戰役
戰前的斯大林格勒
首次進攻
馬馬耶夫崗
目標:伏爾加河
崔可夫的自主權
熟知地形的重要性
迅速鞏固
德軍的進展
恢復攻勢
第62集團軍再次撤退
保盧斯下令休整
德國空軍的瘋狂進攻
拖拉機廠被圍
激烈的戰鬥在持續
崔可夫的轉移
德軍的進一步準備
蘇軍的心理優勢
6 南方決戰
紅軍的改組
勝利與失敗
“火星”行動失敗
“小土星”行動
斯大林格勒:大結局
嚮第聶伯河進軍
曼施泰因的反擊
災難性的損失
7 庫爾斯剋之戰及其後果
策劃新的攻勢
等待新的裝甲補充
強大的“斐迪南”式戰車
未達到齣其不意的目的
堅固的防禦陣地
“堡壘”行動開始
7月5日:北方戰場
莫德爾的部隊
7月5日:南方的鉗形攻勢
7月6—12日:北方的鉗形攻勢
7月6—12日:南方戰場
抵禦蘇軍
樸羅霍羅夫卡:坦剋大戰
德軍攻勢被阻
“堡壘”行動的結局
“堡壘”行動的潰敗
蘇軍的齣擊
嚮哈根防綫撤退
嚮第聶伯河挺進
奪迴基輔
8 鼕季風暴
斯大林的警告
政治方麵的考慮
瓦杜丁的聖誕禮物
蘇軍的戰果
心理戰
失蹤的德軍傷員
撤退變成潰敗
令人震驚的一幕
蘇軍的進一步行動
危機中的剋裏沃羅格
9 斯大林的夏季攻勢
德國的戰略
“白俄羅斯陽颱”
反遊擊行動
“盾與劍”策略
蘇聯的僞裝
大規模的炮轟
來自沼澤的攻擊
收復明斯剋
一鼓作氣
莫斯科大遊行
疲憊的蘇軍
嚮南方進軍
羅馬尼亞危機
酷熱
新的盟軍
戰爭尚未結束
10 從維斯圖拉河到奧得河
布達佩斯攻勢
被削弱的維斯圖拉防綫
蘇聯的準備
德軍放棄華沙
蘇軍的突破
撇開維也納
11 柏林的陷落
連貫的防禦計劃
不安的斯大林
比索姆河更慘
科涅夫的勝利
渡過施普雷河
攻入柏林的第一支蘇軍部隊
希特勒尋找救援
蘇軍井然有序的進攻
納粹主義的高昂代價
嚮東方推進
1941年6月22日淩晨,德軍嚮毫無警覺的蘇聯部隊發動瞭猛烈進攻,規模之大曆史罕見,紅軍很快就陷入瞭睏境。
在德軍即將發動“巴巴羅薩”攻勢之前,斯大林仍試圖與希特勒達成和解以獲取更多的時間。1941年6月21日晚,大本營預感到一些事情將要發生。他們得到的報告顯示,前綫的德軍異常活躍,隨時準備進攻。此時,斯大林所做的隻能是警告他的部隊提防敵人的進攻。即使在德國人發動進攻後,斯大林仍然心存幻想,希望麵臨的危機可以通過政治方式得到解決。那天晚上,他在下達給邊防指揮官的命令中寫道:1941年6月22—23日,德國將有可能偷襲列寜格勒前綫、西部前綫、基輔前綫和敖德薩軍區前綫。我們部隊的任務就是不要嚮任何可能導緻事態惡化的挑釁讓步,同時部隊應當進入最高戰備狀態以對付德國及其僕從國的突然襲擊。
警告已為時太晚
許多指揮官本來可以從這一命令中獲益,但他們收到這一命令時已經太晚瞭,不可能做好充分的準備。有些指揮官收到這一命令後陷入瞭一片迷惘,不知當遇到敵軍時他們到底應當怎麼辦。於是,當德國發動被希特勒稱之為“全世界都會屏住呼吸”的進攻時,雖然情報為斯大林提供瞭一些可用的時間,但蘇聯軍隊由於缺乏準備,麵對集結起來對付他們的德國裝甲部隊隻能坐以待斃。
然而德國人在進攻前的數周和數月裏並非都是事事遂願。由於在巴爾乾的持續戰鬥、春季的大雨造成的糟糕的路麵狀況,以及軍事準備比預期有所延長,迫使希特勒把實施“巴巴羅薩”行動的時間推遲瞭五周。該計劃在6月中旬將最後實施,但希特勒的許多指揮官對這一日期産生瞭較大疑慮,因為這進一步縮短瞭他們已經非常有限的時間,即在鼕天到來之前必須完成作戰任務。他們的考慮很有道理,而希特勒卻仍雄心不減,因為350萬部隊、數韆輛坦剋和車輛已經部署在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長達2000多韆米的戰綫上,這些部隊早已做好戰鬥準備處於待命狀態。希特勒堅信“巴巴羅薩”行動將是迅速而不可阻擋的。
1941年6月22日淩晨3時15分,德軍嚮蘇聯發起瞭進攻。炮彈像暴雨一般傾瀉在蘇軍陣地上,攻擊部隊強渡河流,竭力製伏蘇軍的任何反擊。戰鬥機、轟炸機和俯衝式轟炸機對蘇軍指揮部、通信中心、步兵和裝甲部隊集結地實施猛烈轟炸。為獲得製空權,蘇聯機場也遭到轟炸。很快,德國空軍就摧毀瞭蘇軍1200架飛機——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沒來得及起飛。德國空軍獲得瞭絕對的空中優勢:蘇軍的任何反抗都會馬上招緻德國的空中打擊而很快被粉碎。同時,裝甲師迅速推進,對付驚慌失措的蘇軍。而被斯大林部署的成綫性防禦的部隊秩序紊亂,不能隨機應變主動齣擊。一切都不足為奇,第一天的進攻看起來證實瞭希特勒的觀點:“我們隻需踢開屋子的大門,整個已經腐朽瞭的屋子構架將會轟然倒塌。”
德國的進攻引起瞭前綫和剋裏姆林宮的恐慌,從而引發瞭大本營和政治集團之間的激烈爭論——麵對德國的突襲,蘇聯應該怎麼辦?人們對形勢的估計十分悲觀,甚至有人提齣要割讓波羅的海國傢、白俄羅斯和烏剋蘭來尋求和平。同時,外交部部長莫洛托夫通過無綫電廣播嚮蘇聯人民宣布瞭德國入侵的消息。雖然形勢嚴峻,他仍然做齣瞭樂觀的結論:“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敵人必將被擊敗,我們必將勝利。”德國的入侵令蘇聯舉國震驚。
北方集團軍群
從東普魯士齣發,嚮列寜格勒和波羅的海國傢進攻的北方集團軍群迅速瓦解瞭庫茲涅佐夫上將指揮的西北方麵軍。蘇聯第8軍和第11軍發現根本無法阻擋德國由埃裏希·赫普納上將指揮的第4裝甲集團軍的攻勢。最初3天中,由漢斯·賴因哈特指揮的第41裝甲集團軍已經橫掃瞭立陶宛。6月26日,埃裏希·馮·曼施泰因將軍的第56裝甲集團軍在蘇軍還沒來得及破壞掉道路和鐵路橋之前就已經越過瞭德維納河。德國的裝甲部隊在最初5天中以平均每天80韆米的令人吃驚的速度嚮前推進。德軍攻占裏加後停頓下來,集結部隊,等待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爾上將的第18軍和布施將軍的第16軍的到來。由於裝甲部隊行軍速度太快,步兵部隊很難跟上他們的步伐,這是由於地理條件造成的結果。盡管如此,蘇聯的戰綫已經被瓦解,北方集團軍群距列寜格勒隻有一半的路程,而時間僅僅過去瞭幾天。
到7月初,馮·李勃率領的北方集團軍群已經做好瞭再次齣發的準備。7月8日,李勃的先頭部隊開始攻取普式柯夫和奧波代卡。同時,第18軍嚮塔林(位於芬蘭灣),第16軍嚮伊耳門湖進軍。一周後,裝甲部隊在蘇軍始料未及的情況下攻剋瞭他們臨時建立的防禦陣地,隨後跨過瞭盧加河。德國部隊的速度和氣勢——近年來他們取勝的基本因素——在這一階段仍然保持得相當好。蘇軍組織紊亂,連通往列寜格勒的各個路口都沒有設防,因此德軍嚮列寜格勒的進攻有很大的成功把握,但是速度是一個基本條件。在這種情況下,陸軍最高統帥部(OKH)命令裝甲部隊暫停下來,重新編隊和整修道路,這很齣乎戰場指揮官的意料。畢竟,第4裝甲集團軍正在等待竭力前進的第16和18軍。自“巴巴羅薩”計劃實施以來,首次暴露齣這樣一個問題:德軍取得的勝利越大,潛在的後勤供應睏難就越大。這一時期,德軍於7月17日奪取瞭戈多夫,27日拿下瞭塔爾士,接著攻占瞭芬蘭灣上的昆達。8月8日裝甲部隊恢復瞭前進,很快到達瞭距離列寜格勒僅34韆米的地區,勝利已經在望。
在這一階段,為瞭嚮列寜格勒發動進攻,北方集團軍群試圖與芬蘭部隊取得聯係,希特勒竭力做工作促使芬蘭與德國結盟,但芬蘭人仍決心保持中立。由於懷疑芬蘭已經和希特勒締結瞭秘密條約,考慮到由此而對列寜格勒造成的威脅,斯大林下令進攻芬蘭,這不僅沒有嚇倒芬蘭,反而起瞭反作用。這個舉動激起瞭芬蘭人的憤怒,因而芬蘭對蘇聯宣戰。7月10日芬蘭人的進攻沉重打擊瞭蘇聯部隊,迫使紅軍撤迴到列寜格勒,讓斯大林感到難以置信。到8月中旬,芬蘭部隊沿拉多加湖前進瞭約96韆米,這一位置已經可以使他們與李勃的北方集團軍群取得聯係。
南方集團軍群
蘇聯的防禦部隊對南方集團軍群的抵抗變得越來越頑強。由基爾波諾斯基上將負責的西南戰綫囊括瞭蘇聯的一些精銳部隊,因為斯大林認為在這一區域德國人將發動最強大的攻勢以徵服烏剋蘭,奪取它的農業、工業和礦産資源。蘇聯傾嚮於在靠近前綫的地區實施綫性防禦,而在南方一些陣地,他們也進行瞭一些縱深防禦,這些防禦主要是為瞭延緩德軍的前進速度,同時大量消滅德軍。當然,這正是對付德國閃擊戰的正確防禦方法。例如在6月23日,埃瓦爾德·馮·剋萊斯特上將的第一裝甲集團軍遭遇瞭裝備有KV-1和T-34型坦剋的蘇聯部隊,並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傷亡巨大、消耗嚴重。結果,為鞏固這一通往普裏皮亞特沼澤地區所用的時間大大超過瞭預期時間。這一區域的德軍所麵臨的睏境導緻瞭德軍計劃的一些變動。第一裝甲集團軍不再嚮預定的基輔進軍,而是嚮該城西南161韆米處進攻,以期在蘇軍防綫上撕開一個缺口。這種隨機變動獲得瞭成功,使在烏曼的包圍圈在8月初建立起來,並且馮·朔貝特將軍的第11軍在南部進攻,馮·施蒂爾普納格爾上將的第17軍在西部進攻。這樣一個口袋形的攻勢殲滅瞭蘇聯的第6軍和第12軍以及第18軍的一部分,俘虜瞭大約10萬名戰俘。德軍的勝利戲劇性地提高瞭南方集團軍群的地位,但他們還需要渡過第聶伯河,而且希特勒仍然擔心基輔周圍的紅軍部隊會影響將來馮·龍德施泰特對基輔的進攻。
中央集團軍群
中央集團軍群嚮莫斯科進軍,首先麵對的是由巴甫洛夫上將指揮的蘇聯西方麵軍。在馮·包剋所率部隊前綫的右翼,由海因茨·古德裏安指揮的第2裝甲集團軍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剋渡過瞭布格河;同時赫爾曼·霍特將軍的第3裝甲集團軍和由施特勞斯上將指揮的第9軍也渡過瞭涅曼河。6月28日,兩個裝甲集團軍從不同的方嚮嚮明斯剋東部進發。同時,德軍第4軍和第9軍則對比亞韋斯托剋形成瞭包圍,在明斯剋和比亞韋斯托剋一共俘虜瞭65萬名蘇聯士兵。
在這一階段,蘇聯的西部戰綫已經被瓦解,但是數以萬計的蘇聯部隊正試圖從東部撤離。為瞭防止蘇軍逃走,鞏固勝利成果,德軍需要付齣巨大的努力,還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由於任務過於艱巨,霍特不得不派遣第12裝甲師去協助第9軍來完成這項工作。盡管如此,7月1日,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渡過第聶伯河和德維納河,分彆到達斯摩棱斯剋的南部和北部,以便與隨後趕到的部隊對斯摩棱斯剋形成包圍並殲滅守軍。當斯摩棱斯剋拿下以後,哈爾德希望希特勒能意識到莫斯科是中央集團軍群的下一個目標,因為在莫斯科這一決定性戰役中可以消滅餘下的蘇聯部隊。
霍特和古德裏安的部隊於7月16日完成瞭對斯摩棱斯剋的包圍,雖然有5個蘇聯師成功突圍,但8月1日蘇軍的抵抗被粉碎以後,德軍又俘虜瞭30萬名蘇聯士兵,繳獲瞭3000輛坦剋和3000門大炮,距離莫斯科隻有402韆米。但希特勒拒絕讓部隊嚮這座城市冒進,相反,卻命令他們按原計劃停下來進行整編和補給。7月19日希特勒發布瞭第33號元首指令,命令霍特和古德裏安的裝甲部隊分彆嚮北部和南部推進,支援李勃和龍德施泰特部隊的前進,同時阻擊和殲滅嚮蘇聯縱深後撤的蘇軍。在7月30日的第34號元首指令中,他公開反對對莫斯科的任何進攻。
德國人麵臨的問題
到7月中旬,德國人已經包圍瞭斯摩棱斯剋,深入烏剋蘭腹地,並且正在嚮列寜格勒逼近。雖然損失瞭3500輛坦剋、6000架飛機和200多萬士兵,但紅軍並沒有屈服,而德軍的勝利卻掩蓋瞭許多日趨嚴重的問題。德國人已深入蘇聯腹地——到7月中旬,德軍占領的區域已是法國的兩倍——但他們的前進開始變得睏難,因為突襲所帶來的種種優勢已經喪失。他們的主動齣擊大都被瓦解,德國人發現要維持三種不同速度的行軍已經變得越來越睏難。在這一階段,燃料消耗遠遠大於預計,齣故障和毀壞的車輛也遠遠超過先期估算,並且證實有40萬的人員傷亡。在夏日的酷暑下,步兵部隊為趕上裝甲部隊而疲於奔命,德軍的交通綫也幾乎伸展到瞭極限。補給、傷員、步兵和裝甲部隊都要使用有限的道路空間。盡管新的鐵路綫正在加緊鋪設,新的道路也在以極大的代價修建,但後勤供給問題仍然有待解決。正如在烏曼包圍戰之後龍德施泰特所目睹的那樣:“中央集團軍群的暫停和其裝甲師為南方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的前進提供的保障都充分說明,要保持三大集團軍群同時前進是極其睏難的。”給德國人帶來如此多睏難的正是希特勒的戰爭意圖。對希特勒和納粹來說,入侵蘇聯不僅可以奪取不計其數的戰略目標,還可以徵服每一塊土地,使之為德國服務,而且純正的納粹血統纔是最重要的。正如海因裏希·希姆萊所說:我對發生在俄國人和捷剋人身上的一切絲毫不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是這些國傢是富強還是貧窮,因為他們要做我們文化的奴隸;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可以引起我的興趣。是否有1萬名蘇聯婦女在挖反坦剋戰壕的時候因勞纍過度而倒下並不重要,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也僅僅是因為她們影響瞭德軍的進攻速度。
蘇聯人被認為是不老實的,必須接受審查。為此團級軍官被要求必須嚮黨衛隊軍官交齣猶太人及其同黨,並且德軍可以對蘇聯平民實施任何暴力——包括搶劫、強奸和殺人——而不用擔心受到懲罰。雖然許多指揮官並不贊成納粹及其政策,拒絕執行和傳達這些指令,但對蘇聯男人、婦女和兒童的屠殺卻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德國侵略軍也從來不管這些人是軍人與否。
蘇聯人民的戰鬥精神完全被德國人低估瞭。斯大林在德軍入侵兩周後平靜下來,這些天他早已習慣瞭用酒來放鬆神經。隨後,斯大林發錶瞭廣播講話,那藐視的口吻是危機發生以來少有的。他告訴蘇聯人民,紅軍損失慘重,整個國傢正處於危難關頭,經濟要完全走上戰爭軌道。他還號召各行各業的人組成遊擊隊,實行“焦土政策”,不留給德國人“一個發動機、一節火車皮、一磅麵包或一點黃油”。同時他提醒人民,蘇聯擁有反抗侵略者的光榮傳統,威廉大帝和拿破侖就是德國納粹的下場。
勞斯將軍在以後談及蘇聯人的防禦技巧時說:蘇聯人特彆擅長在住所內設防。短短的時間內,整個村莊就會變成一個堡壘。精心僞裝的射擊口,內部放置沙袋觀察孔修在屋頂而碉堡建在
地麵上,並且通過狹窄的戰壕與相鄰屋子或外麵的防禦工事連接……蘇聯人以僞裝起來的反坦剋炮或坦剋封鎖進村的道路……他們的經驗是,讓敵人接近,然後齣其不意地開火。
奪取村莊並鞏固戰果需要花費寶貴的時間和資源,但這些要素德國人並不具備。正如勞斯所說:被大炮和轟炸機炸毀的建築物都被用作防禦據點。這些廢墟既可以隱藏武器,又可以用來加固地下碉堡。除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之外,即使是最猛烈的轟炸也無法把蘇聯人從碉堡中趕走。撤退之前,蘇聯人經常把適於作為指揮所或其他重要軍事設施的建築統統付之一炬……
經過一周的艱苦戰鬥,德國人占領瞭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剋要塞,但要塞中的一些抵抗者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仍堅持戰鬥近一個月,這種視死如歸的舉動是司空見慣的(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7月16日在維切布斯剋被敵軍俘虜,斯大林隨即與其斷絕瞭父子關係)。蘇聯人的大無畏精神不僅延緩瞭敵軍的前進,對他們的士氣也産生瞭負麵影響,高強度的和野蠻的戰鬥消耗掉瞭侵略者的大部分精力。
到7月初,德軍傷亡人數已達10萬人。希特勒在給墨索裏尼的信中寫道:“(蘇聯人在戰鬥中)擁有某種愚蠢的狂熱……擁有如同睏獸般的原始獸性。”
遊擊隊的襲擊
希特勒的這個類比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蘇聯人打得確實很頑強,因為他們被逼入瞭彆無選擇的境地,不得不露齣其“利爪”;但他們並沒有被睏。相反,德國人卻在蘇聯腹地越陷越深,疲憊不堪。蘇聯人擁有許多優勢:他們熟悉地形,可以充分利用德國人有意避開的那些地區。由於經常受到來自於遍布各地的森林和普裏皮亞特沼澤中遊擊隊的襲擊,侵略者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通過打擊敵軍力量的薄弱點,遊擊隊竭力阻止著德軍的前進。他們最喜歡襲擊德軍的交通綫,從而使德國人的補給成為一個長期睏擾的問題,不斷變壞的天氣更是使德軍的補給雪上加霜。
1941年夏季,烏剋蘭的酷暑往往與暴雨相伴,這給德國部隊帶來瞭很大麻煩,也嚴重影響瞭後勤供應。由於大部分公路都是土質路麵,車輛和部隊行軍産生的灰塵對發動機和武器裝備都造成瞭影響。勞斯將軍在戰爭結束後迴憶道:
戰爭剛一開始,我們就飽嘗瞭塵土給車輛帶來的災難。經過廣闊的沙土地區時,揚起的灰塵使發動機齣現瞭嚴重故障。許多坦剋沒有灰塵過濾器,即便裝配瞭過濾器,也會很快報廢,塵沙被吸入發動機的現象非常普遍,許多坦剋因此拋錨。在尚能使用的坦剋中,沙塵的磨蝕作用降低瞭發動機的效率,增加瞭燃料的消耗。在這種糟糕的狀況下,鞦季的泥濘最終使這些坦剋徹底報廢。鞦雨令遍布灰塵的路麵變成瞭泥漿河,給竭力想穿過這些路段的德軍帶來瞭很多麻煩。天氣的影響和遊擊隊的襲擊大大降低瞭德軍的士氣,很大程度上也破壞瞭德軍的後勤供應。結果各種車輛的燃料用盡,火車無法在損毀的鐵路綫上行駛,基本供應無法通過阻塞的道路,這些問題使德軍的士氣受到打擊。
蘇聯人民的勇敢、惡劣的地形和天氣條件這些嚴重影響德軍進攻的因素加在一起,彌補瞭紅軍對於危機的錯誤反應。古德裏安在備忘錄中寫道,敵人被“國傢領導的政治要求”束縛住瞭手腳,由於“害怕承擔責任”而不敢做齣決斷,通信睏難又使這些問題進一步惡化。紅軍在防禦時部隊間並不協調,而“必要時可以采取必要措施”的命令又姍姍來遲。盡管如此,雖然備戰並不充分,但蘇聯汲取瞭教訓,以犧牲土地來爭取時間的方式,調遣部隊實施瞭準確有效的反擊。但是把僵化的指揮體係變為靈活的軍事決斷絕非易事,斯大林和他的高級指揮官們最初也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在遭到德國的進攻後,對指揮體係進行改革的要求愈發迫切。7月中旬,紅軍開始重組。7月15日,大本營的一項報告分析瞭三個星期的戰鬥後蘇聯的軍事形勢,指齣瞭紅軍通信設施落後、編製過分龐大等問題。總參謀長硃可夫大將宣布,要立即通過變革來解決這些問題。從此,紅軍的變革正式開始。
轉變
7月19日,希特勒一道關於“轉變”的命令留給瞭蘇聯寶貴的時間來實施改革並修築基本的防禦陣地。許多德軍指揮官都十分清楚,這道命令給蘇聯人帶來瞭轉機。而在進攻到達高潮後,這種延遲隻會削弱德軍的攻擊力。古德裏安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對持有同樣想法的其他指揮官來說,馮·剋魯格在入侵蘇聯前的話與他們在數月以前的想法是完全一緻的,也是十分正確的:莫斯科是蘇聯共産主義體係的頭腦和心髒,它既是首都,又是軍事重鎮,還是蘇聯鐵路網特彆是通嚮西伯利亞的鐵路綫的中心樞紐。蘇聯人肯定會布下重兵,阻止我們占領莫斯科。
但希特勒卻不同意嚮莫斯科進軍,而是重申占領經濟目標對於德國的重要性。他認為,在列寜格勒和波羅的海國傢同瑞典進行貿易非常重要,烏剋蘭的資源對德國的生存同樣生死攸關。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希特勒卻沒有意識到,他很可能是在以犧牲對蘇聯的勝利為代價來獲取暫時的物質利益。最令人費解的是,希特勒自己也曾多次強調,如果攻下莫斯科,擊敗蘇聯,那麼列寜格勒和烏剋蘭無論如何都會是德國的。
列寜格勒保衛戰
盡管古德裏安與希特勒爭辯過多次,第2裝甲集團軍還是在8月21日轉嚮瞭南方。數周前,霍特已經率領他的第3裝甲集團軍北上,對進攻列寜格勒的北方集團軍群進行瞭支援。9月9日,列寜格勒進入瞭李勃將軍的炮兵部隊的射程之內,同時,德軍的裝甲部隊也突破瞭這座古都的最後一道防綫。紅軍對這一地區極其重視,城防工事非常堅固,防禦縱深長達9韆米。勞斯將軍後來寫道:(列寜格勒南部的)防禦體係事先經過瞭長期的準備,外圍有水泥和泥土築成的碉堡,不計其數的由許多戰壕相互連接、易於防守的軍事設施林立。外部防護圈內遍布著反坦剋水渠和沼澤。沒有這些天然屏障的地方則挖有寬闊的反坦剋壕……距此3000碼的地方是一個環繞整座城市的密集設防的陣地。
紅軍的防禦在這裏並沒有被德軍瓦解。他們的頑強抵抗和德國人在原料供給及人力不足上的問題使德軍在城中無法奪取立錐之地,即使在芬蘭灣的彼特格夫和烏維茨剋東麵的挪弗剋森也無法獲得一個基地。這次進攻書寫瞭大戰中最慘烈的一章,戰鬥一直持續到1943年1月18日。當時德國人幾乎就要取得勝利,卻最終因蘇軍的堅韌和自己後勤供給的睏難而遭到慘敗。
與此同時,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則接近瞭南方集團軍群對烏剋蘭首府基輔的包圍圈的封口。雖然撤退會帶來更大的軍事價值,但斯大林對守軍撤退的請求不加理會。他堅持認為德軍不會渡河,而且還告訴丘吉爾,他永遠都不會放棄莫斯科、列寜格勒和基輔。9月16日,第2裝甲集團軍在基輔東麵的洛剋茨莎與第1裝甲集團軍會師,最終切斷瞭蘇軍的退路。事後證明,紅軍如果提前撤退,對蘇聯將是十分有利的。德軍第17和第2軍進入基輔,開始對這一地區的蘇軍實行圍剿,最後大約有65萬名蘇軍士兵投降。9月6日,希特勒下達第35號元首指令,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包括霍特和古德裏安的部隊)準備實施“颱風行動”:全速嚮莫斯科進軍。指揮官們終於可以打一場他們已經爭取瞭許久的戰役,但是此時紅軍已變得更加強大。為瞭更好地完成作戰計劃,中央集團軍群需要對部隊進行整編,以增強戰鬥力。
中央集團軍群對莫斯科的進攻在9月30日開始,大約是奪取斯摩棱斯剋後的第9個星期。天氣狀況的惡劣和交通綫已經達到極限,使優勢並不在包剋這一邊。
雖然此時中央集團軍群擁有150萬有作戰能力的士兵,但它的裝甲部隊由於不斷損耗、長途奔波,得不到替換和補充而不堪重負,這些都是長期以來就在戰場上存在的棘手問題。
而與此同時,蘇軍大本營也預料到瞭德軍將要對莫斯科發動的進攻——這已是一個明顯的目標,因此部署瞭布良斯剋方麵軍、西方麵軍和預備方麵軍保衛莫斯科。但是在敵人開始進攻後,預備方麵軍的指揮官葉維緬科將軍對古德裏安所率部隊的行軍速度深感意外。驚慌失措之餘,他嚮大本營請求撤退,但是沒有得到同意。
“巴巴羅薩”計劃的準備
希特勒在波蘭、挪威、低地國傢、法國和巴爾乾地區的軍事行動相繼獲勝後,把目光投嚮瞭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是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它在東綫引發瞭蘇德之間持續近四年之久的戰爭。不僅空前激烈,其野蠻程度和破壞性在戰爭結束的60年之後依然讓世人震驚。在軍事研究方麵,東綫戰場的戰鬥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學者。雖然蘇聯準備不足,卻承受住瞭德軍在1941年的進攻,並且逐漸而徹底地擊敗瞭侵略者。這一曆程不僅在世界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學術界和當代軍事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德國人無力迴天,無法實現“巴巴羅薩”計劃的作戰目標,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大轉摺。無法迅速戰勝擁有豐富資源的蘇聯使德國人不得不麵對一場持久戰。事實證明阿道夫-希特勒企圖擊敗蘇聯的想法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夢想,但是希特勒在1941年實施這一計劃確實有一些不得已的因素。
“巴巴羅薩”計劃失敗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首先可以從希特勒對進攻計劃的諸多調整說起。為瞭實現其政治目的,希特勒從不恥於使用他在20世紀30年代苦心經營起來的戰爭機器,但當需要在蘇聯滿足其野心的時候,德國的武裝力量以及支撐他們的經濟基礎都顯得嚴重不
足。
生存空間的要求
希特勒夢想締造一個從大西洋海岸到烏拉爾山的自給自足的韆年帝國,這個帝國必須奪取東方的生存空間,因為東方有著對韆年帝國至關重要的農業和經濟基礎。
蘇聯與匈牙利和蘇颱德地區不同。對匈牙利和蘇颱德地區,德國軍隊隻需侵入占領就可達到目的。蘇聯也不像法國、波蘭和那些低地國傢,他們的武裝抵抗可以被德國迅速粉碎。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傢,具有持久作戰的潛力,對它的任何進攻都將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持久戰,這樣的現實要求德國軍方速戰速決。同時不能忽視的是,德國入侵蘇聯還需要“淨化”那些即將成為第三帝國領土的地區,所以在鏟除共産主義的同時,納粹在理論上要求清洗數百萬斯拉夫人和猶太人。這對德國龐大的軍事目標來說是一種冒險,將造成兵力和資源的分流。
希特勒在“巴巴羅薩”計劃中要實現的目標太多,而計劃的成功與否對於第三帝國的未來生死攸關。徵服蘇聯是一個極其冒險的行動,如果失敗,希特勒統治歐洲的夢想將化為泡影。
希特勒的信心
希特勒雖然十分清楚“巴巴羅薩”計劃將有許多潛在的睏難,但他對實現這一目標卻信心百倍。在剛剛取得一係列勝利之後,他深信德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部隊,其組織嚴密、士氣高漲,具備輕鬆粉碎任何進攻的作戰方法和武器裝備。
1940年4—5月,德軍在短短6周內就完成瞭對法國和低地國傢的徵服,希特勒大大增強瞭對陸軍和空軍的信心,對他們完成作戰任務的能力深信不疑。
這些勝利似乎肯定瞭德國人的作戰策略,即通常所指的閃擊戰。閃擊戰主要是通過裝甲師的快速運動包圍敵軍,再與隨後趕到的步兵共同將之殲滅。同時,空軍通過強大的空中掩護、支援、運輸來配閤裝甲部隊和步兵作戰。一個戰場上的勝利將有力地支援另一個戰場上的戰鬥,先取得軍事行動上的勝利,繼而是整個戰略上的勝利。德軍的目的就是快速並且果斷地殲滅敵軍,但殲滅戰所需時間的長短取決於不同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自然的地理特徵、防守敵軍的兵力及距離目標的遠近。毫無疑問,蘇聯紅軍要比1940年的德軍規模龐大,但希特勒並不十分看重這些,他所倚重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通過對對手的研究,他獲取瞭這
樣的信心。
虛弱的蘇聯
1941年的蘇聯軍隊僅僅是紅軍從前的影子和軀殼。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和中期,蘇聯紅軍是一支極具戰鬥力的部隊,並且擁有20世紀中一些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傢,但是它的強大也成為它的弱點。斯大林開始在部隊軍官中排除異己,這種做法嚴重影響瞭軍隊的戰鬥力。斯大林的肅反運動在1937—1938年達到高潮,並一直持續到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夕,結果使3000多名軍官被判入獄,他們或在獄中受盡摺磨或被處決。蘇聯5位元帥中的3位(包括紅軍總參謀長圖哈切夫斯基,他在1937年以叛國罪被處死)、幾乎所有部隊和軍團的指揮官和大多數的師級和旅級指揮官,以及半數的團級指揮官都遭受瞭迫害。
陳舊的裝備
這一時期,蘇聯在新型武器裝備的徵購方麵也受到瞭影響。雖然蘇聯有數以韆計的坦剋,但絕大部分都已十分陳舊,而現代化的KV-1型和T-34型坦剋隻有不足2000輛。截至1941年6月,紅軍雖然有21個機械化兵團(每一個兵團包括2個坦剋師和1個摩托化步兵師),但他們都沒有得到良好的訓練,並且缺乏諸如電颱、卡車、有效的空中保障等最基本而至關重要的武器裝備。部署在蘇聯歐洲領土上的9500架飛機大部分都已過時。在1939年11月到1940年3月與芬蘭進行的鼕季戰爭中,裝甲部隊的危機錶現得格外突齣。在這一戰爭中,紅軍有45000人喪生,158000人受傷。
斯大林的整肅降低瞭裝甲部隊的士氣,使之無法獲得戰場主動權,從而也就無法實施已經確立的復雜的作戰方針,同時也使蘇軍組織渙散,無法抵禦希特勒發動的進攻。希特勒自然很高興看到這些。作為工業化的一部分,蘇聯經濟正處於轉型中,它的虛弱令希特勒更是幸災樂禍。
農業由於實行集體農莊製,大批的勞動人口被遷移到西伯利亞、烏拉爾和哈薩剋斯坦,為當地的新興工業提供勞動力。正如在軍隊中那樣,蘇聯共産黨強有力的控製已經深入到蘇聯社會的方方麵麵,並非隻有希特勒纔能看到蘇聯麵對大規模進攻所錶現齣的防禦能力的嚴重不足,這樣的形勢也不可能躲過斯大林的眼睛。蘇聯在蘇芬戰爭後開始瞭包括釋放一些有纔乾的軍官的軍事改革,但損失已經無可挽迴,所以蘇聯迫切需要時間來對這種形勢進行補救。斯大林在1939年8月23日與德國簽訂瞭《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排除瞭10年之內蘇德兩國之間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迴顧過去,這個協定看起來似乎有些天真,但我們應該注意,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斯大林都不相信條約可以阻止德國的入侵,斯大林僅僅希望這個條約能提供一些寶貴的時間來振興蘇聯的軍事力量。
不祥的徵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攻入比利時和法國後陷入瞭僵持狀態,斯大林希望這一幕再次在西綫上演,因為西綫的持久戰對蘇聯非常有利,它可以削弱德國,使其變得不堪一擊。因此1940年初夏,希特勒在西綫的迅速勝利對斯大林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但他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中也得到瞭某些滿足。雙方在秘密條款中商定瓜分波蘭,1939年9月完成瞭對波蘭領土的瓜分。在斯大林看來,波蘭對蘇聯的戰略意義越來越重要,它在未來的蘇德戰爭中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巴巴羅薩”計劃
德國人知道,入侵蘇聯將是對他們軍事實力的全麵考驗。希特勒認為對蘇聯作戰的最佳時機是1941年,盡管德國的經濟在那時還沒有全麵振興,但是給斯大林更多的時間隻會使蘇聯變得更為強大。希特勒要不惜一切代價竭力避免在蘇聯腹地的消耗戰。考慮到蘇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強大,他決定盡快發動進攻。這種速戰速決式的戰爭符閤德軍的作戰方法和德國的經濟狀況,也符閤希特勒的心態。
德國入侵蘇聯的計劃建立在戰爭開始後數周內迅速消滅蘇軍部隊的基礎上。實際上,希特勒在1940年12月8日的第21號指令中就提到:“駐紮在西部邊境的大部分蘇軍部隊將由德軍裝甲部隊以大膽的縱深穿插為特點的軍事行動予以消滅,隨後阻止那些仍具備戰鬥力的部隊
嚮縱深撤退,必須要不遺餘力地追剿敵軍。”
倘若如此,蘇聯紅軍170個師中的大部分將必須在最初的370韆米的範圍內被殲滅,並且時間必須限定在6周之內。德軍在進攻中要阻止蘇軍撤退,否則就會使自己陷入持久戰的泥潭之中。希特勒的方案造成瞭許多軍事上的問題,眾多將領都錶示反對。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中將、陸軍司令瓦爾特-馮-勃勞希契元帥以及即將參加這一行動的指揮官之一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都對入侵計劃抱有很大的懷疑。1941年5月,龍德施泰特將軍對他的同事吐露:
與蘇聯的這場戰爭是一個荒唐的想法,我看不到它會産生好的結果。如果由於政治的原因這場戰爭確實不可避免,那麼我們必須麵對這樣一個事實,即無法指望在僅僅一個夏天就取得勝利。隻要看一看作戰的距離就可以知道,我們不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擊敗敵人,徵服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整個西俄羅斯。我們應當準備一場長期的戰爭,通過按部就班的方式達到預定的目的。
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強大的北方集團軍群來攻占列寜格勒及其周圍地區,這將使我們與芬蘭連成一片,消滅波羅的海的蘇聯艦隊並且增強德國在斯堪的納維亞的影響。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應當沿敖德薩—伊爾門湖一綫前進。那麼,如果我們在今年還有充足時間的話,北方集團軍群就可以從列寜格勒嚮東南方嚮的莫斯科進攻,中央集團軍群可以同時嚮莫斯科進軍。所有進一步的作戰行動都應當被推遲至1942年,屆時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形勢製定新的計劃。
希特勒置若罔聞
然而,希特勒拒絕考慮這些經驗豐富的將領的反對意見,並且製定瞭自己的具體計劃。為發動進攻,德軍部隊被分為3個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嚮普裏皮亞特沼澤進發,由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指揮,他的主要任務是奪取基輔並且進入烏剋蘭至第聶伯河一帶。部隊包括第1裝甲集團軍、第6軍、第11軍和第17軍,還有一個匈牙利兵團、兩個意大利兵團和兩個羅馬尼亞軍團提供支援。而德國大部分的裝甲部隊都集中於部署在普裏皮亞特沼澤以北的北方集團軍群中,它由陸軍元帥威廉-裏維爾-馮-李勃指揮,包括第18軍、第16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陸軍元帥費多爾-馮-包剋所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由第9軍、第4軍和在北
部提供裝甲支援的第3裝甲集團軍以及在南部的第2裝甲集團軍組成。北方集團軍群要穿過波羅的海國傢與由中央集團軍群提供的裝甲部隊一起奪取列寜格勒,同時50萬芬蘭部隊也將越過邊界嚮蘇聯舊都的北部進軍。
希特勒在這一階段特彆熱衷於徵服波羅的海國傢和奪取列寜格勒,中央集團軍群將嚮斯摩棱斯剋進軍,以它的裝甲部隊包抄敵軍,並在兩個包圍圈中分彆殲滅敵軍。其中一個包圍圈在比亞韋斯托剋,另一個在明斯剋,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蘇軍將被殲滅於白俄羅斯。中央集團軍群奪取斯摩棱斯剋後的另一個目標是莫斯科,它是蘇聯的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同時也是大本營的所在地(蘇聯最高指揮部)。進軍莫斯科可以消滅殘餘的蘇聯部隊,占領敵人的權力中心,但莫斯科並沒有被希特勒認可為“巴巴羅薩”計劃中的一個具體目標。考慮到首批行動後的形勢變化,入侵的最終目標被故意定得比較模糊,這樣就可以避免陸軍和空軍在戰爭開始後仍采取一些已經不再適應形勢的行動。盡管希特勒的目的是通過一場戰役就讓蘇聯人屈服,但齣現的問題往往與計劃相衝突而且越積越多,即使可以隨機應變,也不能幫助他的指揮官們及時解決。而“巴巴羅薩”行動要想獲得成功,這些問題就必須得到解決。
德軍麵臨的問題
在“巴巴羅薩”計劃的準備過程中,即將實施進攻的軍官們對德國陸軍和空軍麵臨的睏難一清二楚,但希特勒卻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他心中充滿的是戰勝法國後與日俱增的信心。1940年對法國的徵服似乎證實瞭閃擊戰和包圍戰的效用,但它隻是在近距離同敵人作戰,德軍並沒能對之進行有效的測試,幫助希特勒客觀地評估齣德國戰爭機器的作戰能力。相反,從阿登到英吉利海峽的快速推進掩蓋瞭德軍作戰策略的諸多弱點。到1941年6月,這些問題仍然沒有得到糾正,它們將在入侵蘇聯時急速加劇。
希特勒入侵蘇聯的要求給德國的軍事決策者和指揮官帶來瞭三大挑戰:時間、地理和距離。當他們考慮作戰行動時間錶的時候,時間並不掌握在他們手中。就像1812年拿破侖所發現的那樣,俄羅斯從10月到次年5月的氣候不適宜於軍事行動,而德軍需要的則是速戰速決。從地理上來說,西俄羅斯的地形以普裏皮亞特沼澤為主,這意味著南方集團軍群在前進中將不可能得到已深入北方的部隊的支援,除非他們遠遠地跨過基輔。
由於時間和俄羅斯西部地理條件的限製,德軍的長途跋涉在所難免。例如,莫斯科距華沙約1609韆米,如果列寜格勒和羅斯托夫都需要部隊,這將形成一條長達1931韆米的戰綫。這樣的距離將給德軍的後勤指揮官帶來極大的睏難——當德軍嚮俄羅斯縱深推進的時候,後勤供給將嚮何地運送及從何時運送?他們不僅要計算齣補給儲備基地與前綫的距離,而且要考慮這些補給以什麼方式來運輸。
但他們得齣的結論卻絲毫未能動搖雄心勃勃的希特勒做齣的決定。蘇聯後方薄弱的基礎設施意味著,德國人要想取得他們以前在閃擊戰中的速度和衝擊力是不可能的,因為蘇聯的後方幾乎沒有石子路,塵土很可能給裝甲車的發動機帶來問題,特彆是在夏季;鞦季的爛泥將是行軍中潛在的又一大障礙;最糟糕的是,鼕天的嚴寒很可能使整個作戰行動陷入停頓。在這種情況下鐵路網將成為德軍的運輸動脈,但是蘇聯的鐵路與德國的鐵路規格不同,所以德國人不得不鋪設自己的軌道。這是一個極為艱巨的任務,對於戰爭的勝利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機械化裝備的匱乏
一些後勤專傢指齣,單單機械化裝備的缺乏就足以導緻德軍在戰場上的失利。德軍不僅沒有足夠的車輛把供給從鐵路綫的終點運送到需要補給的地方,而且橡膠、石油和備用物資存在著長期的短缺,這些物資對於製造部隊急需的2000種不同類型的車輛必不可少,而中央集團軍群估計他們嚮前推進的同時需要100萬輛額外的車輛。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原因是隻有10%的部隊(主要是裝甲師)達到瞭摩托化的運輸程度,而他們極有可能在蘇聯廣袤的土地上與其身後的步兵師失去聯係。這個問題已經在入侵法國的戰鬥中齣現過,但相對來說在西歐作戰距離較近,對敵人實施的包抄並不多,從而減少瞭潛在的可能遇到的睏難。但是在蘇聯,前綫與作戰目標之間距離遙遠,加上還要對敵軍實施包圍,這將導緻德軍齣現兩種推進速度,從而使供應問題更加嚴重。
這些問題並非是德軍作戰計劃的製訂定者善於解決的,而問題的嚴重性還導緻瞭一個嚴肅的問題,即德軍是否真的有能力僅僅通過一場戰役就擊敗蘇聯?盡管如此,希特勒仍決心在1941年入侵蘇聯。麵對稱雄整個歐洲的誘惑,他信心百倍地要求立即開始行動。
部署和意外
曾經有人宣稱,蘇聯在1941年春曾計劃對德國發動先發製人的進攻,但尚無證據證明。不過的確有一些方案提交給瞭大本營,要求趁德軍部署混亂、組織渙散的時候發動進攻,但是大本營始終沒有做齣決定,從而使斯大林很快錯失良機。考慮一下當時紅軍的狀況,這顯然不足為奇,因為蘇軍當時沒有能力發動一場戰爭。相反,1941年年初,蘇聯沿新邊界所做的前沿部署並沒有考慮他們應當從德國的作戰策略中可以吸取的經驗和教訓。北方戰綫主要是防禦嚮波羅的海國傢發動的進攻以及芬蘭對列寜格勒的進攻;而西北、西方和西南方麵軍的部署是為瞭防禦德國的三大陸軍集團軍;南方麵軍則是為瞭應付敵軍嚮敖德薩的進攻。這些部署並沒有引起德國人的注意,更不用說讓德國人感到斯大林將會發動進攻瞭,特彆是斯大林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他無意與柏林對抗。
德國人開始進攻部署的時候,要想成功地隱藏他們的位置或隱瞞他們的意圖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希特勒卻仍努力製造一種假象,使部隊的部署看起來隻是為瞭迫使斯大林迴到談判桌上來。斯大林十分清楚德國的進攻姿態對蘇聯是一種公然的威脅,但他認為德軍在1942年春季以前發動進攻是不太可能的。1941年發動進攻對於德國的部隊和經濟來說太過倉促,而且若想在這一年中取得勝利已經太晚瞭,因為從10月開始氣候條件將會急劇惡化。蘇聯和英國的情報部門得齣瞭相反的結論,但是斯大林以不確切為由沒有理會這些警告,未把它們傳達給軍隊指揮官,使他們可以更充分地準備這一即將到來的襲擊。斯大林對於這場迫在眉睫的戰爭並沒有作太多的準備。通過整肅,他已經嚴重破壞瞭裝甲部隊的戰鬥力,而現在又對部隊的部署進行乾預,並且拒絕傳達德軍即將入侵的情報,所有這些都損害瞭國傢的安全利益。
即將遭到進攻的前夕,蘇聯紅軍還在忙於占領它在幾個月前剛剛得到的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傢的新領土。他們發現自己並沒有處於完全防守的境地,而且根本沒有即將受到攻擊的預兆。因為整肅,士兵士氣低落,兵員嚴重不足,同時缺乏足夠的裝備。1941年6月,蘇聯的6個機械化部隊中隻有一個是整編的,而且3/4的摩托化師沒有坦剋,4/5的坦剋部隊的裝備是陳舊落伍的。紅軍處於混亂之中,雖然它擁有絕對數量的人員和裝備,但其質量低劣,無法進行戰鬥。與紅軍的500萬名士兵和23000輛作戰車輛相對的是350萬名德軍和3300輛坦剋。雖然知道人數並不占優勢,但希特勒毫不畏懼,因為早在1940年,蘇軍就在除瞭飛機以外的各個方麵都超過瞭德國。希特勒深知高昂的士氣、豐富的經驗、良好的裝備和卓越的領導都有助於完成這一大膽的軍事冒險,餘下的問題就是這些優勢能否摧毀蘇聯巨大的作戰潛力瞭。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