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始,我國中醫藥高等院校相繼建立,當時尚無規範統一的教材可供使用,於是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組織瞭一批造詣精湛、頗孚眾望的中醫藥學專傢,將多年來的讀書、備課筆記及資料加以整理修改,並聽取多方麵意見後著成教學參考資料,由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等多傢齣版社相繼齣版。這批教參的齣版創國內中醫藥院校之先河,亦是此後各類、各版教材的重要參考,含金量頗高。由於時代相隔較長,現在這批經典教參蹤跡難覓,很多讀者求索無門。
基於此,我社組織南京中醫藥大學相關學科力量和專傢學者,重刊此係列教參,並以“中醫教·學經典備課筆記”為叢書名齣版。本套叢書的主要特點:一是內容精粹,經典實用,原汁原味地再現瞭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高等中醫教學工作實際,同時也反映瞭老一代中醫藥大傢的學術觀點、教學經驗,對當今中醫後學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二是文字簡潔精練,條理清晰,書中采用瞭大量圖錶的形式把重點進行扼要歸納,便於讀者理解和記憶。同時,閱讀本書,我們還可以從中領略到中醫老校以及老一代中醫大傢在教學工作中集思廣益、學風嚴謹、治學樸實、精雕細琢的可貴品質,以及為傳承中醫、編著歲月精品的崇高精神!
本次重刊的原則,我們除瞭以簡體字版本呈現,並對原著中少數字詞錯誤或體例不當之處給予一一修正,使質量更臻優良之外,基本上保持教參的原貌,不增加或發揮新的知識內容,以彰顯原有特色。書中所記載的中藥犀角,根據國發(1993)39號、衛藥發(1993)59號文,屬於禁用之列,書中所述相關內容僅作文獻參考,在臨證處方時請用相應的代用品。
我們殷切希望各位讀者在閱讀本叢書之後,對不足之處給予批評指正,也請給予我們鼓勵和支持,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加倍努力地將更多、更好的醫著整理齣來,奉獻給廣大讀者!
20世紀50年代始,我國中醫院校相繼成立,當時尚無規範的教材可使用,於是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組織瞭一批造詣精湛、頗孚眾望的中醫藥學專傢,將多年來的讀書、備課筆記加以整理修改,並聽取多方麵意見,著成教參由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等多傢齣版社相繼齣版。此批教參是國內首部教參,亦是各類教材的參考底本,含金量頗高。目前,這類經典著作甚至在各大學圖書館都難覓蹤跡,讀者求索無門。若這批著作因此消失於世,實為可惜。
此套叢書的主要特點:一是匯集瞭諸多中醫藥大傢的學術觀點,旁徵博引,以使讀者達到熟讀一書而能通曉一門學科的程度。二是20世紀50年代學風嚴謹,治學樸實,此批著作皆經過反復推敲、集思廣益、精雕細琢而成,經得起歲月的檢驗,可信度高。三是文字簡潔精練,書中用瞭大量綫條圖、圖錶等形式把重點進行扼要歸納,便於讀者理解和記憶。
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始建於1954年,是中國早期建校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老五所”中醫院校之一。20世紀50年代始,我國中醫藥高等院校相繼建立,當時尚無規範統一的教材可供使用,於是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組織瞭一批造詣精湛、頗孚眾望的中醫藥學專傢(如陳亦人、孟澍江、瀋鳳閣、孟景春等),將多年來的讀書、備課筆記及資料加以整理修改,並聽取多方麵意見後著成教學參考資料,有《傷寒論教學參考資料》《溫病學教學參考資料》《內經教學參考資料》《金匱教學參考資料》。目前,這批教參在各大學圖書館都難覓蹤跡,讀者求索無門。經整理後,這批教參擬叢書名“中醫教·學經典備課筆記”重新齣版以饗讀者,分彆為《傷寒論》《溫病學》《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四部。
陳亦人,國內著名《傷寒論》研究專傢,時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享譽南北,有“南陳北劉”之稱。
孟澍江,著名中醫學傢、中醫溫病學專傢,是現代溫病學的學科創始人。
孟景春,著名中醫學傢、中醫內科學專傢,是內經學教育的“開疆者”。
總綱1
一、陽證和陰證初起正局1
二、寒熱真假辨3
太陽篇4
概說4
一、太陽病脈證治法大綱5
(一)太陽病脈證提綱5
(二)中風傷寒脈證5
(三)溫病風溫脈證6
(四)汗下緩急辨8
二、傳經、不傳經、欲解時8
三、桂枝湯證11
(一)桂枝湯證正局11
(二)桂枝湯證變局15
四、桂枝湯禁例17
(一)脈緊無汗禁17
(二)酒客禁18
(三)服湯吐者禁18
五、桂枝湯類證變法19
(一)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19
(二)桂枝加葛根湯證19
(三)桂枝麻黃各半湯證20
(四)桂枝二麻黃一湯證21
(五)桂枝二越婢一湯證22
六、麻黃湯證23
(一)麻黃湯證正局23
(二)麻黃湯證變局25
七、麻黃湯禁例27
(一)尺中脈遲禁、誤下尺中脈微禁27
(二)胃傢寒禁28
(三)咽喉乾燥禁、淋傢禁、瘡傢禁、衄傢禁28
(四)亡血傢禁29
(五)汗傢禁29
八、麻黃湯類證變法30
(一)大青龍湯證30
(二)小青龍湯證32
(三)葛根湯證33
九、蓄水證34
十、蓄血證39
十一、汗吐下火迫變證44
(一)汗後錶虛裏實證治44
(二)過汗陰虛陽虛證治45
(三)汗後虛滿證治49
(四)汗後胃中虛冷緻吐50
(五)汗下後餘邪留肺作喘51
(六)誤治劫津熱傳陽明證治52
(七)誤吐下傷胃液胸陽53
(八)總論誤下變證56
(九)誤下遂利不止證治57
(十)誤下損胸中之陽59
(十一)下後復發汗錶裏俱虛60
(十二)誤汗下導緻水氣不行62
(十三)梔子豉湯證及變法禁例67
(十四)結胸證(附寒實結胸)69
(十五)髒結證76
(十六)痞證78
(十七)火逆證83
(十八)欲愈候辨證90
十二、壞病93
十三、裏虛證95
十四、太陽病類似證辨治97
(一)風濕證97
(二)十棗湯證99
(三)瓜蒂散證100
(四)針刺期門法101
陽明篇108
概說108
一、陽明病大綱108
二、陽明病欲解時112
三、陽明病清法113
(一)白虎湯證113
(二)白虎加人參湯證114
(三)梔子豉湯證115
(四)陽明病清法辨證116
四、陽明病下法118
(一)承氣證論述118
(二)調胃承氣湯證120
(三)小承氣湯證121
(四)大承氣湯證123
(五)下法辨證127
(六)潤導法131
(七)不可下脈證132
五、兼太陽少陽病證治133
(一)太陽病未罷證治133
(二)少陽病未罷證治135
六、陽明病虛寒證治137
七、陽明病辨證139
(一)中風中寒辨139
(二)汗齣自愈辨140
(三)身如蟲行皮中狀證因141
(四)頭痛咽痛辨141
(五)譫語鄭聲及譫語死候辨143
(六)潮熱盜汗辨144
(七)陽絕津亡脈候144
(八)衄血先兆145
八、發黃147
(一)發黃證因147
(二)寒濕發黃(陰黃)148
(三)欲作榖疸脈證148
(四)茵陳蒿湯證149
(五)梔子柏皮湯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150
九、蓄血證150
十、熱入血室152
少陽篇154
概說154
一、少陽病脈證治法大綱155
二、傳經,不傳經,欲解時157
三、小柴鬍湯證159
(一)小柴鬍湯證正局159
(二)小柴鬍湯證變局163
(三)小柴鬍湯辨證164
四、大柴鬍湯證166
五、柴鬍湯類證變法167
(一)柴鬍桂枝湯證167
(二)柴鬍桂枝乾薑湯證168
(三)柴鬍加芒硝湯證169
(四)半夏瀉心湯證170
(五)黃連湯證171
(六)柴鬍加龍骨牡蠣湯證171
六、熱入血室172
刺期門法、小柴鬍湯證和自愈證172
附閤病、並病176
概說176
(一)太陽陽明閤病177
(二)太陽少陽閤病178
(三)陽明少陽閤病179
(四)三陽閤病180
(五)太陽陽明並病181
(六)太陽少陽並病182
太陰篇185
概說185
一、太陰病大綱185
(一)太陰病證治提綱185
(二)太陰病欲愈脈證186
二、太陰病欲解時188
三、太陰病治法188
(一)溫裏法188
(二)解錶法189
(三)錶裏雙解法189
(四)先溫裏後攻錶法190
少陰篇192
概說192
一、少陰病脈證大綱193
二、少陰病欲解脈證194
三、少陰病欲解時195
四、少陰病寒化證治195
(一)附子湯證195
(二)真武湯證196
(三)四逆湯證197
(四)通脈四逆湯證198
(五)白通加豬膽汁湯證200
(六)吳茱萸湯證201
(七)桃花湯證201
(八)灸刺法202
五、少陰熱化證治203
(一)熱化便血證203
(二)黃連阿膠湯證203
(三)豬苓湯證204
(四)豬膚湯證205
(五)甘草湯及桔梗湯證206
(六)苦酒湯證206
(七)半夏散及湯證206
(八)四逆散證207
六、少陰病兼錶證治法208
麻黃細辛附子湯證、麻黃附子甘草湯證208
七、少陰病急下存陰證治209
八、少陰病禁汗禁下證210
九、少陰病誤治211
十、少陰病可治不可治脈證212
(一)陽迴可治證212
(二)陽不迴不治證212
厥陰篇217
概說217
一、厥陰病證候大綱218
二、厥陰病欲解時219
三、厥陰病厥熱勝復辨219
四、厥陰病寒熱錯雜證治223
(一)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223
(二)麻黃升麻湯證224
五、厥陰病熱證治法225
(一)白虎湯證225
(二)白頭翁湯證226
(三)小柴鬍湯證226
(四)小承氣湯證227
(五)梔子豉湯證227
六、厥陰病寒證治法228
(一)冷結關元證228
(二)下虛戴陽證229
(三)噦逆腹滿證230
(四)除中證230
(五)蛔厥證治232
(六)當歸四逆湯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
生薑湯證233
(七)四逆湯證234
(八)吳茱萸湯證235
(九)瓜蒂散證235
(十)茯苓甘草湯證236
(十一)厥逆灸法237
七、厥陰病禁例238
(一)不可下例238
(二)不可攻錶例239
(三)嘔傢有癰膿不可治嘔例240
八、厥陰病辨證241
(一)厥陰病欲愈脈候241
(二)熱除愈不愈辨241
(三)渴欲飲水自愈證242
(四)下利愈不愈辨242
九、厥陰病死候244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250
概說250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257
我院整理付梓的“教學參考資料”,計有內經、金匱、傷寒論和溫病四種。這套資料,原是我院各有關教研組教師的備課筆記。後經我院第一期教研班和各期進修班的同學,在課堂學習和備課試教的過程中,吸取各方麵的意見,加以修改整理,油印成冊。1958年,這套資料,又經我院第二期教研班的同學作瞭一次修改整理,始由我院各有關教研組審閱定稿。
由於我院第一期教究班,曾將《內經備課資料》的一部分發錶於1958年6月號《中醫雜誌》,同年9月,本資料又展齣於北京“全國醫藥衛生革命展覽會”。因此,有很多兄弟院校,一再來函,建議齣版,以適應當前中醫教學事業發展的需要。因而不揣謭陋,將這套資料齣版供讀者參考。由於我們水平有限,教學經驗不足,這套資料在內容上存在的缺點和錯誤一定很多,誠懇地希望各有關方麵給予批評和指正。
這套資料是根據我院編寫齣版的各科教材編寫而成的,內容是按照我院課時計劃進行決定的。如其他兄弟院校取之作為教學參考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加以取捨。
南京中醫學院
1958年
坦白說,一開始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傷寒論”這個名字,總讓人聯想到一些深奧難懂的醫學理論,我擔心自己能否理解其中的內容。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後,這種擔憂便煙消雲散瞭。這本書的內容,雖然涉及的是一些醫學上的概念,但其背後所蘊含的邏輯和思維方式,卻展現齣瞭一種令人驚嘆的智慧。作者在論述時,並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語言,而是用一種相對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將復雜的道理層層剝開。我發現,它所強調的並非是簡單的記憶和背誦,而是對事物內在聯係的深刻洞察。它引導讀者去理解“為什麼”,去探究事物的本源,這種探究精神,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源並非錶麵所見,而是隱藏在更深層次的聯係之中。這種理解,對我認知世界的方式産生瞭很大的影響。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許多事物的看法都有瞭全新的維度。它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種源自古代的、極其精煉卻又洞察一切的智慧。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死闆的教材,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觀察、如何思考的哲學指南。作者的論述方式非常有特點,雖然文字簡練,但每句話都直指核心,沒有絲毫拖泥帶水。它不是那種告訴你“這樣做”的書,而是讓你明白“為什麼這樣做”的書。這種引導式的敘述,讓我感覺自己更像是參與瞭一個知識的探索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我尤其欣賞它那種對細微之處的觀察力,能夠從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發掘齣事物發展的規律。這種能力,對於理解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都起到瞭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讓我明白,很多復雜的問題,其實都可以通過深入的觀察和嚴謹的分析來找到答案。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和語言風格,真的是一種彆樣的體驗。一開始我確實有點擔心,畢竟涉及到古代的醫學理論,語言上可能存在隔閡。但讓我驚喜的是,雖然書中使用瞭一些現代人可能不太熟悉的詞匯,但整體的邏輯綫條卻異常清晰。作者並沒有堆砌復雜的術語,而是用一種相對直白的方式,層層遞進地展開論述。我尤其喜歡它那種對細節的關注,每一個論斷的背後,似乎都有著嚴謹的推演過程,而不是憑空而來的結論。這種嚴謹性,讓我覺得這本書是有血有肉的,是真正經過實踐檢驗的智慧結晶。它並沒有強迫你去接受某些觀點,而是通過清晰的邏輯和細緻的分析,讓你自己去理解和認同。這種“說服”的方式,比那種直接灌輸要高明得多。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解開一個古老的謎題,每解開一環,都充滿瞭成就感。而且,它所探討的很多道理,似乎也適用於更廣泛的領域,不單單局限於書本本身的內容。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真是太齣乎我的意料瞭!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畢竟“傷寒論”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子古老和專業,總感覺是那種需要反復研讀、纔能勉強窺得門徑的書。但實際翻開,纔發現它像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窗戶,裏麵的敘述和觀點,雖然用詞有些年代感,卻意外地清晰,甚至帶著一種樸素而直接的邏輯。我特彆欣賞它那種對事物本質的探索,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描述,而是深入肌理的分析,讓你不得不跟著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它並不像現代醫學那樣,告訴你“這是什麼病,該怎麼治”,而是引導你去理解“為什麼會這樣”,這種“為什麼”的追問,讓我對很多現象有瞭全新的認識。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對話,他用最精煉的語言,闡述最根本的道理。雖然我不是專業的學習者,但過程中感受到的那種嚴謹和洞察力,足以讓我摺服。它教會瞭我一種看待問題的方式,一種抽絲剝繭、追根溯源的思維模式,這對我理解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大有裨益。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思考。我一直覺得,那些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一定蘊含著某種普適性的真理。而這本書,無疑就是這樣的存在。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冗餘的敘述,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經過精心打磨的寶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急不躁的敘事節奏,讓你能夠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其中的深意。它教會瞭我一種“慢思考”的藝術,讓我明白,很多事情的本質,需要時間去沉澱,去領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種靜下心來思考的能力,變得尤為珍貴。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滌蕩著我浮躁的心靈,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審視周圍的世界。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探索,去發現,這種自我發現的過程,比任何直接的告知都更加深刻和持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