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開:探尋思想的根源

腦洞大開:探尋思想的根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安德魯·科布 著,李淑玲 譯
圖書標籤:
  • 思維
  • 創意
  • 哲學
  • 心理學
  • 認知
  • 靈感
  • 創新
  • 思考
  • 大腦
  • 知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16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2782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從果蠅到愛因斯坦,揭秘神經膠質細胞和智力之間的驚人聯係;
  ◎從創造力到想象力再到夢境,頗具說服力地推測它們從何而來以及它們如何真實地發揮作用;
  ◎從神經膠質細胞到難以理解的神經膠質瘤,發現關於腦腫瘤等腦部退行性疾病的誘人新綫索;
  ◎從隻關注神經元到研究神經膠質細胞的能力,探索神經膠質細胞如何增進大腦的彈性、生長和健康。
  如果你知道關於大腦的任何事情,那你肯定已經聽說過神經元。長久以來,人們將這種細胞置於幾乎所有大腦思想、感覺和行動的核心,但是神經元隻占瞭你大腦細胞的10%。
  那麼你大腦另外的90%在做些什麼呢?
  直到最近,科學傢們纔找到瞭一條綫索。現在,他們正在研究那些被忽略瞭許久的神經膠質細胞的真實功能——而且這個研究故事是如此地令人驚奇不已,它將告訴你神經膠質細胞是什麼、它們如何發揮其功能,以及它們是如何能夠解釋從智力和創造力到想象力和夢境這些事情的緣由。

內容簡介

  直到最近,神經科學傢還認為神經膠質細胞隻會將你的大腦連接在一起。但在過去的幾年裏,他們發現神經膠質細胞非常重要:

  ◎它們獨特的波形通信會如何決定人類的信息處理?
  ◎它們的顯著作用會如何影響你的每一個想法和夢?
  ◎它們和腦腫瘤中間的緊密聯係會如何改變治療過程?

  事實上,神經膠質細胞可能不僅是智力、創造力、想象力和夢的駐紮地,還是治療精神疾病和腦損傷的關鍵,這些遠遠超齣瞭科學傢們曾經的想象:

  ◎瞭解腦科學的驚人進展,是掌握智力、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關鍵之處。
  ◎發現維持你的大腦不斷生長、適應和康復的神奇細胞,是揭秘生命奧秘的重要綫索。
  ◎研究神經膠質細胞的生長機製和生理功能,是治愈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盧·格裏剋氏癥等緻命疾病的先進探索。

作者簡介

  安德魯·科布(Andrew Koob),
  2005年畢業於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獲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作為博士後研究員,在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小兒神經外科工作。隨後,在德國慕尼黑大學(University of Munich,Germany)取得博士研究員職位,從事帕金森病神經遺傳學的研究。

目錄

1 城市和高速路?001
如果神經元是有著連接作用的高速路,那麼神經膠質細胞就是儲存信息的城市。
2 塵埃落定?007
神經膠質細胞真的被徹底忽略和遺忘瞭嗎?
3 我為生物電而歌?019
生物體自發帶電還是隻能導電?
4 遇見星形膠質細胞?037
那些有很多突起長得像星星一樣的細胞有什麼作用呢?
5 在鈣波上漂流?053
猶如衝浪般自由的鈣波活動可以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嗎?
6 嗨神經元,是我,神經膠質細胞?071
神經膠質細胞是怎樣和神經元一起工作的呢?
7 建立關係?085
神經元體係的通信過程是怎麼建立的?
8 時間機器?099
神經膠質細胞怎麼幫助我們留住獨一無二的記憶?
9 唱首新歌?115
生長是永恒的,細胞是不停更替的。
10 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的大量星形膠質細胞?127
是星形膠質細胞創造瞭愛因斯坦偉大的思想嗎?
11 我夢到神經膠質細胞瞭?143
美妙而神奇的夢啊,是神經膠質細胞帶來的嗎?
12 神經退行性疾病?155
研究星形膠質細胞勢在必行。003
13 不要傷害我?171
星形膠質細胞能夠幫助受傷的大腦嗎?
14 活躍再生的神經膠質瘤?185
星形膠質細胞的瘋狂生長會帶來什麼?
15 再訪城市和高速路?197
將更多的目光放在我們的城市建設上吧 !

前言/序言

  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人們發現神經膠質細胞(glial cell)占瞭大腦的 90%,神經元(neuron)則占 10%。根據這一新發現,理應得齣如下結論: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係統中發揮主要作用。但事實並非如此,人們還是認為:我們隻使用瞭我們大腦的 10%。
  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們得到的信息都告訴我們,大腦中的主要細胞為神經元。類似的信息還有,神經元裏保存著大腦中的所有信息。即便是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中,神經元重要性的核心地位仍然是神經科學研究的基礎。但是相對於科學真相,神經元學說已經演變得更像一個宗教,對那些有證據支持的最確定無疑的事實,如“我們隻使用瞭我們大腦的 10%”依然置若罔聞。
  然而,並不存在持續的論證或探索,來幫助我們瞭解我們的思想到底來源於哪裏,我們的想象力住在哪裏,我們的夢想從哪裏點燃,以及創造力是如何發芽的。曾經有人用諸如“隨機神經元放電”或“可相互連接性”等觀點來解釋這些未解之謎。但事實是,在大腦中,神經元是最不可能成為思想來源的細胞。
  直到最近,人們還曾認為,神經膠質細胞相對於活躍神經元而言,隻是結構部件而已,就像空隙一樣,除瞭將大腦的各個部件——我們思想發動機的螺母、螺釘和框架黏閤在一起之外,彆無他用。
  在該領域,神經元的重要性正被迫麵臨挑戰。隻有通過對神經膠質細胞進行研究,纔可能真正實現腦損傷的恢復、腦部退行性疾病的歸因、精神疾病的治療,纔可能真正瞭解人類智能。

《星際漫遊者:失落文明的碎片》 導言:穿越無垠的星海,追尋文明的微光 本書並非對思想起源的哲學思辨,也無意探討認知科學的前沿課題。相反,它是一部浩瀚的太空史詩,一次對宇宙深處那些已被時間洪流吞噬的先進文明的考古探尋。我們不再關注人類自身心智的演化,而是將目光投嚮遙遠星係中那些沉默的遺跡,試圖拼湊齣它們輝煌與衰亡的真相。 《星際漫遊者:失落文明的碎片》以第一人稱敘事展開,主角是退休的星際考古學傢埃利亞斯·凡恩。他拒絕瞭舒適的退休生活,毅然駕駛著一艘經過深度改裝的勘探艦“徘徊者號”,投入到宇宙中被官方星圖標記為“禁區”的區域。這些區域充斥著難以解釋的能量波動、不穩定的時空裂隙,以及——最關鍵的——那些不屬於已知任何已知物種的宏偉工程殘骸。 第一部分:奧秘的信號與“靜默之環” 故事始於對編號為X-734星雲的深入調查。該星雲被命名為“靜默之環”,因為它內部漂浮著數以萬計的、完美幾何結構的、由未知超導材料構成的環狀構造體。這些環體相互之間保持著精確的相對位置,形成瞭一個直徑跨越數個天文單位的巨型裝置,但它已經徹底失去瞭能量,陷入死寂。 埃利亞斯和他的臨時船員——精通古代語言學的生物學傢莉拉,以及沉默寡言但技術精湛的工程專傢卡洛斯——首次踏上其中一個最大的環體。在考察過程中,他們發現的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文物”,而是能量殘留和信息矩陣。這些矩陣並非以任何已知的二進製或量子糾纏形式存在,而是需要通過一種被稱為“共振映射”的復雜過程纔能勉強解讀的結構。 通過初步的共振分析,他們捕獲到一些模糊的片段:關於一個名為“織界者”(The Loom Weavers)的文明的景象。這個文明似乎完全依賴於對空間本身的編織和重塑,他們的城市不是建立在行星之上,而是懸浮在引力井的交匯點。但所有的記錄都戛然而止,沒有任何戰爭、瘟疫或自然災害的痕跡,隻有突如其來的、徹底的“斷鏈”。 第二部分:提坦之墓與“時間摺疊點” “徘徊者號”追蹤著一個微弱的、周期性爆發的引力波,將其引嚮瞭銀河係邊緣一個極端緻密的中子星係統——提坦星係群。這裏存在著一個令所有星際航行機構望而卻步的現象:一個局部的、相對穩定的時間摺疊點。 在對這個摺疊點進行外部掃描時,埃利亞斯發現瞭一個位於引力奇點邊緣的巨大幾何體。它被設計成能夠承受中子星的極端壓力,其外殼似乎是由凝固的暗物質構成。這被命名為“提坦之墓”。 進入“提坦之墓”的過程充滿瞭技術挑戰,卡洛斯必須實時計算並穿梭於不斷變化的引力場中。進入內部後,船員們發現瞭一個保存完好的、似乎是“織界者”的中央檔案館。這裏的記錄不再是模糊的殘片,而是結構完整的曆史敘事——盡管依然晦澀難懂。 檔案館揭示瞭“織界者”文明如何達到技術頂峰:他們掌握瞭將信息存儲於宇宙基本常數之中的方法。然而,正是這種極緻的穩定性和對“永恒”的追求,成為瞭他們滅亡的原因。他們過度依賴預先計算好的、絕對最優的路徑,以至於當一個微小、不可預測的宇宙事件發生時——一個他們模型中概率為零的量子漲落——整個文明的邏輯鏈條瞬間崩潰,無法進行任何適應性的調整。他們不是被摧毀瞭,而是被自己的完美算法所“凍結”瞭。 第三部分:流亡者的低語與存在的邊界 在解讀完“提坦之墓”的核心信息後,船員們發現瞭一個隱藏的信標,它指嚮瞭一個位於星係團間虛空中的小質量星係。這個星係貧瘠、寒冷,似乎沒有任何值得探索的價值。 然而,當他們到達目的地時,卻發現瞭一個微弱的生命信號。這不是一個宏大的文明遺址,而是一個孤獨的、由高度進化的有機體組成的群體——“低語者”。他們是“織界者”文明中,極少數選擇放棄瞭對空間和時間進行絕對控製,轉而投嚮純粹生物學適應性的流亡者。 “低語者”的身體結構極其簡單,它們通過復雜的神經化學反應進行交流,他們的“知識”不再儲存在宏偉的結構中,而是代代相傳,融入血脈。他們的領袖,一個自稱為“編織者之影”的存在,嚮埃利亞斯揭示瞭“織界者”滅亡的最終真相:當一個文明試圖將自身的存在固化為永恒的、完美的結構時,他們就喪失瞭與宇宙本質——變化與隨機性——共存的能力。 “低語者”警告埃利亞斯,真正的生存之道,在於接受不確定性,在於成為宇宙不斷流動的過程本身,而非試圖成為一個固定的、永恒的“點”。他們沒有技術奇跡,但他們擁有生命最基本的韌性。 結語:徘徊者號的下一個航嚮 埃利亞斯和他的船員帶著這些沉重的、關乎存在的教訓離開瞭“低語者”。他們沒有帶迴任何能被星際聯盟解析的黃金或能量源,帶迴的隻有對宏大敘事的警惕,以及對微小、適應性生命形式的尊重。 《星際漫遊者:失落文明的碎片》最終聚焦於主角的個人抉擇:是帶著這些足以顛覆現有物理學理解的知識返迴文明中心,還是繼續在無垠的黑暗中,尋找那些不被記錄、不被承認的、正在“流動”中的生命形態? 本書以“徘徊者號”調轉船頭,駛嚮一個從未被標注的、被認為空無一物的宇宙扇區而結束。那裏的星光微弱,但埃利亞斯相信,真正的答案,往往隱藏在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等待著那些願意“徘徊”的探險傢。這是一部關於考古、關於失落的帝國、關於宇宙尺度下生命意義的嚴肅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也像是在與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交流。作者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語調,引導我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並揭示瞭它們背後隱藏的強大力量。我被書中關於“因果關係”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結果”,其“原因”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書中對“非綫性思維”的闡述也極具價值,它打破瞭我以往對事物發展循序漸進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更多可能性。更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作者鼓勵讀者去擁抱“不確定性”,並將其視為創新的源泉。這本書並沒有給我灌輸任何特定的思想,而是教會我如何去辨彆、分析、建構和重構自己的思想。它讓我明白瞭,所謂的“腦洞”,其實是對已知世界的一次次大膽質疑和對未知領域的積極探索。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敏銳、更加靈活,也更加充滿力量。

评分

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啓智之書”,它讓我看到瞭思考本身的多重維度。作者的筆觸充滿瞭智慧和溫度,在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引導我審視那些隱藏在我們日常決策背後的邏輯。我尤其喜歡關於“類比思維”的章節,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將新事物與已知事物進行比較,以及這種思維方式的局限性與創新性。書中對“假設檢驗”的闡述也極具啓發性,它讓我認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固守的觀念,其實並沒有經過嚴格的檢驗,而是基於模糊的經驗或道聽途說。作者巧妙地將復雜的心理學和哲學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語言,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領略其中的精妙。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反復強調的“好奇心”的重要性,它提醒我,無論年齡大小,都應該保持一顆對世界充滿疑問的心,去追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蘊含巨大價值的答案。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的思維邊界,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更有意識地去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去學習,以及如何更深刻地去感受生活。

评分

這是一次關於“破繭成蝶”般的思想蛻變。作者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解構瞭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原因,以及那些驅動我們思維運轉的底層邏輯。我被書中關於“認知偏見”的案例深深吸引,它們真實而貼切,讓我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是如何在不經意間被這些“思維陷阱”所睏擾。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於指齣問題,而是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藥”,讓我能夠更有意識地去規避這些誤區。書中關於“靈感迸發”的探討也讓我茅塞頓開,它並非遙不可及的神來之筆,而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和環境營造來培養的。我尤其喜歡作者提到的“跨界思考”,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不同領域的知識碰撞往往能産生齣意想不到的火花。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接受信息的學習者,轉變為一個主動探索和創造的思考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更深邃、更廣闊思維世界的大門。

评分

坦白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思想的根源”這類話題有些畏懼,總覺得會充斥著枯燥的學術理論。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極為輕鬆愉快的方式,將我們帶入瞭一場關於思維的探索之旅。它就像一個充滿驚喜的寶藏盒,每一次翻頁都可能發現新的閃光點。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逆嚮思維”的討論,它教會我如何從問題的反麵去尋找突破口,這在許多看似棘手的睏境中都提供瞭全新的視角。此外,書中對“直覺”的探討也十分到位,它並非神秘莫測,而是建立在我們過往經驗的深層積纍之上,而作者也提供瞭方法去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種“第六感”。最讓我欣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教導我“該怎麼想”,而是讓我學會瞭“如何去思考”。它鼓勵我獨立判斷,質疑既有觀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本書讓我感覺,原來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一個更具創造力和洞察力的人,隻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和保持開放的心態。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仿佛進入瞭一個奇妙的思想迷宮。它並非直接拋齣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導讀者去探索那些構成我們思考基礎的原始動力。作者並沒有陳述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形象的比喻,一點點地剝開思想的層層外衣。讀到關於創造力的部分,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偉大的發明傢和藝術傢是如何打破常規,將看似無關的點連接起來,從而孕育齣顛覆性的想法。書中對人類認知偏差的剖析也極其深刻,讓我不禁反思自己平時的判斷是否受到瞭固有思維模式的束縛。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為什麼”的解釋,而是進一步探討瞭如何去“如何”,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方法論,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實踐,去激發自己內在的創造潛能。總的來說,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讓我學會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如何更有效地解決問題,以及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保持思想的活力與前瞻性。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腦洞大開”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對思想本質的深刻洞察和不懈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