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琴·境》是作者李成琳2010年《時光滴落》之後的一本全新而個性的作品集。由“琴”與“境”兩大部分的內容構成。“琴”是以古琴為主題的係列散文,主要敘述抗戰陪都的琴人琴事及當下古琴文化生態的片段。“境”以作者的即興隨筆為主,記遊、賞景,享受當下,積沙成塔。“琴”與“境”,長短結閤,交替呈現。
《琴·境》是研究某一地、某一文藝的豐富資料,尤其是對於重慶地區的古琴曆史、古琴生態,具備獨特的史學價值、文藝價值。
作者簡介
李成琳(1962年5月-2017年7月),散文作品入選《第六屆老捨散文奬獲奬作品集》《寫意沙坪壩——中國當代作傢散文鏡像》等書,曾獲“第七屆冰心散文奬”“首屆中國徐霞客遊記文學奬”“重慶市文學奬”“重慶首屆散文大奬”“重慶十年散文精品奬”等;新聞作品多次獲“中國人大新聞奬”及“重慶新聞奬”等。
齣版有《夏日心情》、《生命的“後花園”——抵達精神自由的審美之舟》(與黃建華閤著)、《新VS舊——關於文明的二人對話》(與黃建華閤著)、《時光滴落》、《濟航——重慶巴縣中學教育之道抉微》(與黃建華閤著)等著作。
目錄
斷章:琴為心音,境隨心轉(代自序)
琴一
醒琴
這樣的夜晚
天風地圖
元音裊裊,白雲悠悠
境一
這個春天
無言之大美
清香而柔軟的時光
舊時光
四季
踏歌而行
彩雲之南
琴二
清風入弦
蘭馨於室
清如琴
一溪雲外琴何在?
境二
那夏
奔西昌
白馬山小劄
那個盛夏的北戴河
偷來的光陰
山居吟
從湘西到黔東
琴三
印象·丁承運
茶與古琴的對話
百年高羅佩
古琴薈片羽
境三
鞦之味
清歡
那些閃迴的溫情片段
英倫之行點滴
在山西
川北·蜀南
江津記憶
琴四
放牛巷的“春天”
琴記三則
馮玉祥·天風琴社·陪都記憶
琴聚
境四
鼕之韻
從鼕入春
在海南過年
微言片語
天意人緣的素艷
曾經的繽紛與青蔥
告彆
陪伴
附錄
麵對復雜,保持歡喜
李成琳:散文是彈給自己的古琴
十年蔚成林
精彩書摘
《琴·境》:
立鞦後一天,是個周日,太陽依然生猛。懷揣著一份忐忑的興奮,獨自穿行於枇杷山斑斕的樹影裏。
來到山腳下一幢古舊的樓前,散亂堆疊的殘缺的石雕、石碑,散發著光陰的味道,一張古舊的竹簾躺在石梯上,安詳的綠在白花花的陽光裏依然安詳。摁響那枚古舊的門鈴,仿佛轉瞬之間,那道厚重木門便悠然而開,一張誠實的臉迎門而立,微笑,點頭,毋需多語。進門,齣示身份證,填寫登記冊,在“事由”一欄裏填寫的是“醒琴”。
然後,另一道門打開瞭。教室一般空曠的屋子裏,“躺”著四張古琴,名副其實的古琴,一張唐琴,兩張宋琴,一張明琴。他們在博物館的文物庫裏一“睡”就是數十年!古琴專傢說,從物質層麵修復的古琴,還需要精神層麵的喚醒,需要日日的彈奏以喚起他們往昔的記憶。
並非第一次親密接觸這些古琴,但隻有今天,是我獨自一人和四張名琴共處一室。一個人,整整一個下午,獨享四張名琴的饕餮盛宴!忐忑,興奮,甚至,有點手足無措。深深地吸一口氣,用目光嚮他們一一緻意。四張琴,就好像四位優雅的古人,靜若處子般,等候著我與他們的對話。
坐下來,麵對的是一張充滿滄桑感的斑駁古琴,暗硃紅的色調,通體的流水兼小牛毛斷紋,琴額上鑲嵌著一塊淡綠的翡翠,嶽山、琴尾及雁足都是深紅的檀木,再配以蚌徽,透著蒼古而端莊的韻味。一指下去,有鍾磬金石之聲,也有恬淡清真之韻,仿佛歲月的迴響悠悠而來,古樸,渾厚,飽滿,蒼涼,讓人屏住呼吸,目眩而神迷。平凡的鏇律仿佛憑空增瞭韻味,哪怕是錯漏的樂段也彆有一番韻緻,絲絲入扣,弦弦人心。此時此刻,隻有妙音繞梁,綿綿不絕。
小心翼翼地翻看琴底的刻字,琴項處有一方形印章式篆文琴名——“襄”,中正端莊。相傳此琴曾為北宋大書法傢蔡襄所藏。龍池兩側有銘文四行:“宋人得唐琴如拱璧,喜刊章為記,嚮在京師,見雷琴數張皆然。此琴既經莆陽蔡氏珍藏,定為唐製無疑。惜乎閱世已久,幾經重髹,難睹廬山麵目矣。”此間的“莆陽蔡氏”便是蔡襄。陰刻行楷,秀雅道勁,有歲月的浸潤感。此銘文的落款時間“萬曆壬午小陽月”,乃公元1582年10月,距今已有428年。這張琴的“閱世”時間雖不可細考,但以唐末907年計,距今也有1103年瞭。穿越韆年的清音,怎不讓人目眩神迷、心襟蕩漾?
或許是“襄”琴給我“一撫鍾情”的感覺太深厚,使得其他幾張琴的“美”很難超越“襄”琴之“妙”。盡管如此,仍不影響我在一下午空曠的時間裏靜靜地對其一一“品讀”。
眼前的“鳳鳴”琴形製寬大,琴底項部刻有篆書“鳳鳴”,其下陰刻行草四言詩兩行:“鳳皇來儀,鳴於高崗。文章瑞世,其道大光。”前兩句應衍自《詩經》,以明“鳳鳴”琴名之由來。另有落款:“景祜元年春日,清畫堂主人題。”款下有一方章,篆文為:“王元穎印。”清畫堂主人與王元穎無考,不知是製琴者還是藏琴者。而景祜為北宋仁宗趙禎的年號,其元年為1034年,據考證,此琴的製作年代即在此年甚至更早,距今已近韆年無疑。
“鳳鳴”在修復之前琴頭殘損厲害,琴麵無弦,有十餘道讓人傷感的挫斫痕,就是被當作普通木頭隨意挫斫過的痕跡。不知這張曾經“鳴於高崗”的古琴,如何在歲月的塵埃裏無奈濛塵,如何在愚昧的傷害裏無助哀鳴。但歲月流逝,怎樣的塵埃也難掩其瑞世大光,怎樣的傷害也難湮其鳳鳴大音。輕輕地撫抹,柔潤而蒼涼的琴聲仿佛在傳遞著“劫後餘生”的寬厚與豁達……
“鬆石間意”是四張古琴中撫彈時間最短、閱讀銘文時間最長的一張琴。這張琴本身也是目前所見題刻數量最多的古琴,整個琴底基本被銘文覆蓋。這些題刻從北宋至明至清,既有書法的價值,更有文學的韻味,投射著曆代文人超然恬淡、樸素脫俗的情懷,讓人感慨而流連。
……
前言/序言
丙申除夕,待新年的鍾聲及遠遠近近的鞭炮聲徹底平息之後,我仍無法入睡。輾轉之間,房間裏空氣淨化器睡眠模式的超低音也在暗夜裏放大。與其煎熬,不如放下。便通過藍牙,點開我喜歡的一個音樂公眾號,音量調到最低,鏇律如水般流齣,舒緩,細膩,縹緲,如影隨形的憂鬱而惆悵的基調,如此匹配這個新舊交替的無眠暗夜。傾聽,在鏇律裏漫遊,夢幻一般的深情與慰藉,不知今夕何夕!依然無法入睡。尋齣手機裏收藏的古琴麯,點開溥雪齋先生的《普庵咒》,恍若另一個時空!如此熟悉的鏇律在如此靜謐的夜裏,竟有一種騰空而起的陌生感和俯瞰感,讓我透過空淨澄澈的琴音,看到天地如此之大!麯中的堅定、從容和慈悲,彌漫,滲透,於身心裏蕩漾,仿佛抵達靈魂的縫隙,驅逐著陳年舊歲所積澱的紛擾。質樸而肅穆的琴聲牽引著我,慢慢地入靜,禪定,漸入夢中……
很多無眠的夜晚,是古琴,如熨帖的時光,讓我棲息。
與古琴的緣分,初始來自文字,《詩經》裏吟“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阮籍寫“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陶淵明道“樂琴書以消憂”,李白敘“閑坐夜月明,幽人彈素琴”,蘇東坡嘆“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詩文裏的琴,真的可如白居易所言“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嗎?
記得某年赴泰國一孔子學院進行古琴文化交流,遇見一位古典文學的博士生,他在古琴音樂會後特地找到我們,說他在古典文獻裏閱讀瞭那麼多關於古琴的詩文,今天終於聆聽到現實裏的琴音!他所錶達的遺憾和欣慰,讓我頗多共鳴。
琴·境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