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博物愛好者、曆史愛好者、藝術愛好者、園藝愛好者 不管是辦公室桌麵上的一盆多肉,還是節日裏送給戀人的一束玫瑰,再或者傢中陽颱上一盆蘭花……花卉一直是一抹亮色,在方方麵麵裝點著我們的生活。然而這些美麗的植物是如何從遙遠的荒野而來,進入我們的視野;又在這漫漫旅途之中,經曆瞭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來一起打開這本《花卉:一部圖文史》
· 美圖。為什麼圖片那麼美?近300幅來自英國皇傢園藝學會的林德利圖書館的精美畫作。圖片質量極高,清晰度、印刷質量以及觀賞時的享受程度,遠遠好於使用網絡公版圖印刷的同類圖書。
· 趣文。漂亮的花卉從何而來,又在不同時代不同的審美下發生瞭怎樣的變化?《花卉》以輕鬆而有趣的語言,講述瞭上百個物種,幾百個品種的花卉故事。
· 嚴謹。為什麼在中文植物名之後還要加個括號?附錄中一篇《關於植物名稱》以淺顯的語言、科學的態度綜述瞭物種學名的曆史。拉丁名的由來、發展以及關於花卉品種名的簡要介紹在這裏都可以找到。
· 補缺。在園藝史上都有哪些重要的人物?《花卉》中書後附錄包括瞭栽培史上的30位重要人物小傳(或機構的曆史),簡潔地敘述每個人生平及成就,作為書中敘述的補充。
· 收藏。還有什麼理由不把這本精美的圖書帶迴傢收藏?《花卉》中的敘述和圖片生動鮮活,閱讀觀賞時仿佛能聞到陣陣花香。不管是賞圖養眼,還是閱讀文字,都是*佳的享受。
內容簡介
· 官方授權的珍品畫作
《花卉:一部圖文史》包含瞭來自英國皇傢園藝學會林德利圖書館官方授權的近300幅精美畫作。精緻插圖不乏一些植物學藝術大師的作品,它們的寶貴之處不但在於描繪花園花卉發展的曆史價值,也在於它們純粹的美。
· 園藝花卉的前世今生
數百年來,隨著歐洲嚮自己的疆域之外探索,勇猛無畏的冒險傢和植物獵人從遙遠的異國搜集瞭眾多植物種子和樣本。這些植物學先驅將成韆上萬的花卉樣本運送迴傢,形成瞭規模龐大的收藏。這些受到精心保護的植物會由當時*好的畫傢繪製插圖。而苗圃主和貴族園藝愛好者開始用新引進的每一撥植物材料進行試驗,創造齣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園藝花卉。
· 一本讓你更愛花卉的書
這是一本屬於愛花人的書。來瞭解你所種植的花卉的曆史吧。無論是來自中國的月季,來自南非的天竺葵,來自太平洋地區的木槿屬植物,還是來自美洲的蘭花,現在和從前所有*受喜愛的花園鮮花都在這本書裏得到瞭美麗的描繪。
作者簡介
布倫特·埃利奧特博士,皇傢園藝學會林德利圖書館館長及檔案管理者。他還著有《維多利亞式花園》、《鄉間彆墅花園》和《皇傢園藝學會珍品》等書。
譯者簡介:王晨,專業譯者。譯有《偉大的博物學傢》、《偉大的探險傢》、《水果:一部圖文史》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部作品將愛花人的激情、學者的知識與藝術傢優雅的眼光結閤起來,埃利奧特這本《花卉》是一份能被傢庭所承擔的收藏品。
——《美國參考書年鑒》
在書中,我們仿佛仍然可以感受到這些植物被初次介紹時,那種對於新物種或品種的興奮。
——《紐約時報》
每一張精確而富有錶現力的插圖都伴隨著這種植物被引進、接納或者使用的精煉曆史,使讀者對自然界的美麗、適應及繁衍的無窮變化心生敬畏。
——美國圖書館協會
這不是一本植物學的專業作品,但來源於對植物的深刻認識。精緻的圖畫栩栩如生,並在數百年間啓發著藝術傢們。
——《華爾街日報》
目錄
序
引言
第一章 歐 洲
第二章 土耳其帝國
第三章 非 洲
第四章 美 洲
第五章 亞洲和澳大利亞
關於植物名稱
精選人物小傳
插圖清單
索引
緻謝
精彩書摘
引言
直到1560年代,生長在歐洲花園中的大多還都是原産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的植物。不過對於西歐本土植物的依賴並不意味著16世紀的園丁被剝奪瞭多樣性。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園藝愛好者熱衷於搜集重瓣類型、有趣的畸形以及多種色彩的品種:重瓣類型的桂竹香和金盞菊,不同色彩的老鼠簕、烏頭和蓍(現在又重迴一係列廣泛的花色),帶有條紋的耬鬥菜,開紅色和粉色花的鈴蘭,擁有重疊花或其他異常花型的康乃馨和報春花。莎士比亞在《鼕天的故事》中提到瞭人們對彩斑的喜愛,其中的角色珀迪塔將帶條紋的小康乃馨稱作“天生的雜種”,因為它們是被人工培育的,而不是野生狀態下的自然模樣,因此她拒絕將它們種在自己的花園。波利剋塞尼斯同她講瞭一番道理,說園丁隻是用自然本身的方式在營養繁殖中培育齣瞭這些有趣的變型:
……這是一種藝術
的確改變瞭它們的性質,改變得相當大,但
這種藝術本身就是自然。
珀:是這樣的。
波:那就在你的花園裏種滿小康乃馨吧,
彆再說它們是雜種。
珀:我纔不會
將挖洞器插進土裏,讓它們有長齣來的機會。
將植物引入西歐的第一次大浪潮來自土耳其帝國。從1560年代開始,番紅花、雪片蓮、豬牙花、虎眼萬年青、仙客來、風信子、百閤、貝母、花毛茛以及最重要的鬱金香陸陸續續流入歐洲。這批新花卉的流入促成瞭首次有組織的花卉品種選擇和營銷活動。對新奇特徵和花色的興趣在歐洲植物如報春花和康乃馨中已經錶現得很明顯,此時又得到瞭鬱金香的進一步強化,這種花非常容易得到新的花色圖案(病毒感染的結果)。 鬱金香並不是掀起植物愛好者熱情的唯一花卉。風信子也變得極為流行。
並非所有花都隻為花園而生:花卉新品類的愛好者——當時被稱為“花藝師”——更多地將自己的精力投嚮展覽會而非花園。在17世紀和18世紀,專門創造和展覽新品種以參加競賽的協會紛紛湧現——先是在英格蘭,後來又齣現在歐洲大陸。市麵上形成瞭八類“花藝”花,它們各有協會,協會由互相競爭的種植商組成:鬱金香、風信子、耳狀報春花、多花報春、康乃馨、石竹、銀蓮花和花毛茛。直到19世紀初,園丁們仍舊在這些花卉上充分發揮著自己的天賦。
包括嚮日葵在內的某些美洲植物在公元1600年之前已經抵達歐洲,但新世界觀賞植物的真正大規模流入到1620年代纔開始,並持續瞭幾乎一百年,帶來瞭紫露草、月見草、美洲草莓、五葉地錦、延齡草、黃雛菊、綉綫菊和紫菀。
來自北美的引進植物逐漸轉型,喬木和灌木成為主要焦點。但對於花園來說,新植物的主要來源地變成瞭好望角的荷蘭殖民地,萊登和阿姆斯特丹成為瞭歐洲引進植物的中心。這些植物大多數直接進入瞭富人修建的新溫室。這裏種植著景天、日中花、豹皮花和其他開普省的多肉植物,此外還有帝王花、天竺葵和南非歐石楠,以及各種各樣的大花硃頂紅和文殊蘭。其他如納麗花、火炬花和馬蹄蓮這些耐寒的植物在室外種植。
在18世紀引進的許多廣受歡迎的植物隻能生長在溫室裏,而種植在室外的植物成為時尚的棄兒。此時正是英式風景園的興盛期,鄉村彆墅周圍不再布置花壇,取而代之的是高低起伏的草坪和平靜的水麵構成的牧歌田園風光。新引進的喬木在這種風景園中派得上用場,但花卉在很大程度上就無關緊要瞭,而花園則遠離人們的主流視綫。這種風尚從1770年代開始擴散到整個歐洲,並一直流行到19世紀初,這時英國園丁纔開始將種植花卉的花園帶迴房屋附近。
18世紀見證瞭科學遠徵的發展,裝備齊全的植物學傢和動物學傢誌在采集並帶迴有趣的新發現,於是澳大利亞植物在歐洲人大規模殖民澳洲之前就進入瞭人工栽培。“植物學灣”這個名字顯示齣瞭將植物從新疆域引進歐洲的重要性。和南非植物一樣,大多數從澳大利亞引進的植物直接進入溫室,此後再未從其中走齣。對於能夠承擔溫室費用的人,佛塔樹、銀樺、白韆層、鐵心木、橙花豆、齒莢豆都在傢庭園藝中繁茂生長。
溫室改良進展最大的時代開始於1817年,偉大的園藝權威約翰·剋勞迪斯·路登在這一年發明瞭鍛鐵玻璃格條。路登最初盼望有一天,每個人都能擁有一批熱帶植物,但到1830年代時,更有曆練的他認為:“柑橘、檸檬、山茶、桃金娘、佛塔樹、帝王花、金閤歡、白韆層以及其他一些開普省和植物學灣的植物,這些是能夠適當引入一個小型溫室中的全部植物。”所以,雖然澳大利亞植物的時尚光芒褪色,但它的遺産依然在英格蘭的溫室中持續瞭整個世紀。
到1820年代,苗圃貿易已經成為重要的商業力量,一些規模最大的苗圃,如哈剋尼的羅迪吉斯和切爾西的維奇,已經有能力獨立組織采集植物資源的遠徵。華德箱在1830年代問世,這是一種緊密密封的玻璃箱,隻需添加一些土壤和水,放入其中的植物就能形成一個能夠自我維持的環境。這種容器的齣現為海外植物運輸行業帶來瞭革命性變化。新植物開始潮水般湧入歐洲:從英屬印度殖民地引進瞭杜鵑;從美洲西海岸引進瞭鬆柏植物和一批一年生觀賞植物;從墨西哥引進瞭倒掛金鍾和大麗花;從中國引進瞭各種類型的菊花、牡丹和山茶,它們本身已經是漫長栽培傳統的遺産。1854年最終嚮西方打開國門後,日本開始貢獻新的鳶尾屬物種和槭樹。菊花和大麗花成為當時種花匠的新寵,並刺激形成瞭競爭性的協會。
和引進新物種數量同樣重要的是引進樣本總數。當數量稀少的植物繁殖到足夠多時,園丁就可以冒險讓部分植株露天越鼕,看它們的耐寒性如何。於是一度曾局限在溫室中的植物如杜鵑和山茶,開始永久性地轉移到室外種植;而許多半耐寒的植物會在夏天搬到花園裏,鼕天再轉移到保護地栽培。與此同時,盡管有人不時試圖復興,之前湧現的“花藝師”協會漸漸衰敗。它們被各種園藝協會取代,這些協會專注於新植物的引入,不那麼關心競賽性。
此時植物愛好者的清單中已經增添瞭一個新的概念:育種。確定植物中存在有性繁殖後,18世紀初就齣現瞭第一次雜交試驗,由托馬斯·費爾柴爾德創造齣瞭首個有記錄的人工雜交種(“費爾柴爾德的騾子”——一株康乃馨和一株須苞石竹的雜交後代)。首次培育觀賞植物新種類的大規模育種項目開始於1790年代,發起人是威廉·羅利森,他為溫室培育南非歐石楠。
在1840年代,選擇育種對花園産生瞭重大影響。約翰·剋勞迪斯·路登等權威提倡將花壇布置成若乾大麵積色塊,這就對植物更大的花葉比提齣瞭要求。來自南非的天竺葵,以及來自南美的矮牽牛、美女櫻和蒲包花都齣現在第一批花壇品種之中。
大約1870年,歐洲大陸的園丁開始對英式花壇錶現齣濃厚的興趣,特彆是最新流行的“地毯式花壇”,用植株低矮的觀葉植物創造齣平麵圖案。盡管在英國地毯式花壇和一般花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種植方式,歐洲大陸的園丁卻毫不猶豫地將它們混閤在瞭一起,這種混閤式的風格在1880年代擴散到瞭全世界。與此同時,興起的另一股風潮是恢復並復製16世紀和17世紀的規則式花園設計和種植。它最先也是在英國發展起來的,但到20世紀初時已經傳播到歐洲大陸和更遠的地方。
近些年來,花園中新引進的植物越來越少——如今植物探險的焦點是藥用植物而非觀賞植物。因此花園中的新穎性必須通過雜交來實現。鞦海棠、鳳仙花、玉簪、萱草,當然還有月季,它們都經曆瞭大規模的育種改造。然而,與新異型育種相對,復興主義運動開始在植物界中抬頭。古典月季的復興開始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1960年代格雷厄姆·斯圖爾特·托馬斯在桑寜戴爾苗圃的工作為高潮。本來幾乎已經不再栽培的耳狀報春花在1980年代受到熱捧。如今人們對曾經存在的眾多栽培品種興趣廣泛,而且有很多保護和重新發現它們的嘗試。在將來,這種興趣或許會擴展到消失的維多利亞時代花壇植物,流行於18世紀的風信子、銀蓮花和花毛茛,或者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種種珍奇花草。
……
前言/序言
序
數百年來,對搜集植物的熱情雖然從未達到過加利福尼亞淘金熱的規模,但還是在植物學傢中掀起瞭一陣狂熱的風潮。植物冒險傢的類型多種多樣:真正的植物學傢以學術成就為動力,滿懷興奮地追逐自己的目標,為自己發現的植物的美麗狂喜不已;收藏傢,特彆是蘭花獵人,爭先恐後地要趕在彆人前麵發現新物種;而商業開發者的動機最貪婪——通過將新植物介紹給全歐洲日益增長的園藝愛好者群體大賺一筆。
市麵上已經有很多介紹植物獵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展開工作)的書,而這本書講述的是他們帶迴歐洲的植物。它不僅包括植物發現的故事,還介紹瞭園藝流行時尚的變化,正是這些變化為新的植物引入創造瞭動力。自19世紀初,商業種植者成功培育的大量雜交種進一步增加瞭與日俱增的新植物數量。多年以來,隨著從新引入植物中獲得商業利益的動力不斷增強,許多植物在栽培中已經消失。今天,《皇傢園藝學會植物導購》的一項研究展示瞭這種動力在一些植物屬內已經失控到何種境地,但對於這種已經存在數百年的嗜好,它總是如影隨形。
植物學繪畫的藝術嚮來追求謹小慎微的精確和活潑生動的氣質,以植物的色彩和形狀描繪自然之美。數百年來,人們總是以一流的技巧和藝術水準記錄新引入的植物,得到瞭一批重要的曆史記錄。這項傳統延續至今,全世界的齣色畫傢都會記錄新的物種以及植物育種商新引入市場的品種。在《花卉:一部圖文史》中,布倫特·埃利奧特使用來自皇傢園藝學會林德利圖書館收藏的插圖追蹤瞭四個半世紀以來新植物的引入情況。將首屈一指的插圖和令人著迷的文本相結閤,這是一本十分美麗且在園藝方麵有相當重要性的書。
西濛·霍恩比爵士
皇傢園藝學會主席
好的,以下是一部與“花卉:一部圖文史”無關,且內容翔實的圖書簡介。 --- 巨石之歌:冰川塑造的北境史詩 作者: 阿爾弗雷德·馮·霍爾斯特 齣版社: 北方之光文化機構 ISBN: 978-1-934567-89-0 頁數: 820頁(含150幅黑白手繪地圖與地質剖麵圖) 裝幀: 精裝,仿古皮革封麵,燙金書名 --- 內容簡介: 《巨石之歌:冰川塑造的北境史詩》並非一本關於植物或園藝的著作,而是一部跨越數十萬年地質時間尺度的宏偉敘事。它深入剖析瞭地球上最後一次偉大冰期——更新世冰期——如何以其無與倫比的雕刻之力,定義瞭今日北歐、北美北部以及西伯利亞地區的宏大地理形態、獨特的生態係統,乃至人類文明的早期足跡。 本書的敘事核心,聚焦於冰蓋的運動、消融與沉積作用,它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被冰雪主宰的、充滿原始力量的世界。作者阿爾弗雷德·馮·霍爾斯特,一位享有盛譽的古氣候學傢兼地貌學傢,以其嚴謹的科學考察和近乎文學化的筆觸,將冰川學中復雜的理論轉化為生動可感的曆史畫捲。 第一部:寒冷之源——冰川的誕生與擴張 本書伊始,追溯瞭冰川形成的先決條件:地球軌道的微小變化(米蘭科維奇循環)與大氣環流的變遷。霍爾斯特詳細描繪瞭斯堪的納維亞冰蓋(Fennoscandian Ice Sheet)的緩慢積聚過程。我們看到,數韆米的冰層如何憑藉其自身的重量,開始嚮外蠕動,其壓力足以使地殼發生地殼均衡調整(Isostatic Depression)。 本部分詳盡解釋瞭冰川侵蝕作用的三種主要機製: 1. 刨蝕(Abrasion): 冰川底部攜帶的碎屑物如同巨大的砂紙,打磨基岩,形成瞭特有的冰磧岩(Tillite)和磨光石麵。 2. 拔蝕(Plucking): 冰水凍結在岩石裂隙中,隨冰川運動將岩石塊剝離,這是形成U形榖和角峰(Horn)的關鍵過程。 3. 冰岩漿作用(Glaciofluvial Processes): 冰川融水攜帶的巨大能量,在冰緣地帶衝刷齣復雜的河流係統,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的衝積扇和河漫灘。 第二部:地貌的雕刻者——冰川遺跡的地理學 這是本書的核心論述部分,詳細記錄瞭冰川消退後留下的復雜地貌“檔案”。霍爾斯特將這些遺跡係統地分類,並用大量的實地測量數據佐證: 冰蝕地貌: 對挪威的峽灣(Fjord)進行瞭深入的類型學分析,區分瞭構造控製型峽灣與純粹侵蝕型峽灣的形成差異。同時,探討瞭冰鬥(Cirque)的序列演化,以及冰川作用如何將原本平緩的丘陵地貌,轉化為蘇格蘭高地或加拿大盾地的嶙峋景觀。 冰磧地貌: 詳盡考察瞭終端冰磧(Terminal Moraine)——那些橫亙在廣袤平原上的巨大冰磧堤壩,它們不僅是地形的標誌,更是古代冰緣綫(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ELA)的精確記錄。書中對“德纍斯頓堤”和“長島冰磧係統”進行瞭對比研究,揭示瞭不同氣候帶下冰川消融速率的差異。 冰水沉積: 對外衝積平原(Outwash Plain)的物質組成和沉積結構進行瞭精細的描述,特彆是冰磧湖(Proglacial Lakes)在特定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分層沉積物——冰水沉積紋層(Varves),這些沉積物為重建冰期末期的季節變化提供瞭無可替代的證據。 第三部:生命的適應與遷徙——冰期對生物和人類的影響 本書並未止步於純粹的地質學描述,它將目光投嚮瞭冰期對生命界限的挑戰。霍爾斯特利用古生態學和考古學交叉研究的成果,探討瞭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1. 冰緣生物群落(Periglacial Biomes): 描述瞭在冰蓋邊緣地帶,苔原和寒漠植被如何頑強生存,以及猛獁象、披毛犀等巨型動物的適應性進化路徑。 2. 人類的避難所與走廊: 重點分析瞭人類(特彆是舊石器晚期智人)如何利用冰期形成的冰水河流衝積地作為季節性狩獵通道,以及在無法跨越冰蓋時,所形成的冰期避難所(Refugia)。例如,對伊比利亞半島和巴爾乾地區冰期藝術的分析,揭示瞭氣候壓力下文化錶達的集中化趨勢。 3. 冰後世的重塑: 探討瞭冰川融化後數韆年間,巨大的淡水負荷如何影響全球海平麵、洋流(如北大西洋深層水流的減弱),以及地殼迴彈過程(Post-Glacial Rebound)如何持續影響現代北歐的地震活動和海岸綫變化。 獨特的學術價值: 《巨石之歌》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其對曆史地質學與現代地理學視角的完美融閤。書中大量引用的文獻來自十九世紀的探險傢筆記、二十世紀早期的地質填圖,以及最新的同位素測年技術成果。150幅精細的手繪圖解,並非簡單的插圖,而是作者基於多年野外考察的第一手測繪數據,清晰地展示瞭冰川作用的復雜幾何關係和空間分布。 本書是地質學、古氣候學、環境史以及地理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目,同時,對於對地球壯麗史詩抱有敬畏之心的普通讀者而言,它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自然曆史巨著。它使我們理解,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是冰的疆域,是力量的終極展現。 --- (此書為硬核科學與曆史敘事相結閤的學術專著,內容完全聚焦於冰川地質學、古氣候學和地貌演化,與花卉或植物學領域毫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