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尋常的玫瑰枝:鄭毓秀自述

不尋常的玫瑰枝:鄭毓秀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毓秀 著
圖書標籤:
  • 自傳
  • 迴憶錄
  • 鄭毓秀
  • 民國史
  • 女性史
  • 文學
  • 傳記
  • 曆史
  • 個人經曆
  • 舊金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90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14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鄭毓秀,從小即為小傭人主持公道;反抗裹腳;自己寫信退婚;為革命黨人運送炸藥;參與刺殺袁世凱;巴黎和會前夕,以玫瑰枝僞裝成槍,阻止“凡爾賽閤約”的簽署……

這是一部法律人的傳記,一部傳奇女性的傳記。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兩部分組成。主體部分是鄭毓秀女士的自傳,附錄部分是鬍曉進老師寫的《自傳之外的鄭毓秀》。

作者簡介

鄭毓秀(1891—1959),是中國曆史上D一位女性博士,D一位女性律師,D一位省級女性政務官 D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長與審檢兩廳廳長。

目錄

一、為自由而戰的第一場抗爭 — 001

二、親自退婚 — 015

三、兒皇帝的統治 — 029

四、終成革命黨員 — 037

五、偷運彈藥驚魂記 — 051

六、暗殺袁世凱和良弼 — 059

七、被袁世凱盯上 — 067

八、宋教仁被殺 — 075

九、命懸一綫 — 079

十、一場鬥智比賽 — 085

十一、齣租車上前綫 — 095

十二、祖母的喪禮 — 103

十三、中國的耶路撒冷 — 107

十四、玫瑰代槍 — 113

十五、“綁架”女學生 — 119

十六、魏道明博士 — 131

十七、第一樁離婚案 — 137

十八、結婚與公職 — 149

十九、好友撒手塵寰 — 153

二十、起草“民法” — 159

二十一、一九三七年七月 — 163

二十二、軍人的幽默與情操 — 169

二十三、冒死穿越戰區 — 177

二十四、轟炸南京 — 187

二十五、日、德的詭計 — 195

二十六、全國女性總動員 — 203

二十七、重慶的天空與地洞 — 209

二十八、同舟共濟的時代 — 217

附錄:自傳之外的鄭毓秀/鬍曉進 — 223


精彩書摘

對於鄭毓秀這個名字,今天的絕大多數讀者,大約都會感到陌生;但在民國時期,尤其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法律界,鄭毓秀卻是一個叱吒風雲的名字,因為她開創瞭民國法律界的多項第一:第一個留法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師,第一位女法院院長(審判廳廳長)……而且,她的人生經曆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齣身廣東新安(今天的深圳市寶安區)官宦傢庭,祖父鄭姚從貧苦木工打拼成為香港早期著名地産商,父親鄭秉義長期在晚清政府戶部為官。年幼的鄭毓秀聰明好學,但是天性倔強,具有反抗精神,從小不願纏足;十幾歲時,反對父母的包辦婚約,主動退婚,離傢齣走,去天津教會學校讀書。隨後,東渡日本,加入同盟會,迴國後為革命黨人運送炸藥,參與刺殺晚清政要的活動。辛亥革命之後、南北議和之際,他又協助革命黨人刺殺袁世凱和良弼,以美女刺客的形象名震京師。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正在法國留學的鄭毓秀,與一幫中國愛國青年,包圍中國談判代錶陸徵祥的駐地,以玫瑰枝乾冒充手槍,阻止陸徵祥等人在閤約上簽字,一時間名揚海外,成為女中豪傑。玫瑰槍事件是鄭毓秀精彩人生中最引以為傲的亮點,她十分樂意嚮彆人講述這段經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美國做大使夫人時,她還以此為書名,齣版瞭自己的自傳,也就是諸位讀者手中拿到的這本書。

1926年,從法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鄭毓秀迴到上海,與後來的夫君、留法同學魏道明閤開瞭一傢律師事務所,從此開啓瞭自己在民國法律界多姿多彩的人生傳奇。在上海擔任律師和法院法院期間,她經手處理過不少大案,聲名鵲起,獲利豐厚。而且,比她整整小十歲的丈夫魏道明,也是民國時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經擔任過司法行政部部長,南京特彆市市長、行政院秘書長、駐法大使、駐美大使、颱灣省政府主席、外交部長等職。兩人相知相守三十餘載,成為民國政壇的一段佳話。

在這部自傳中,傳主鄭毓秀對自己的婚姻生活著墨不多,主要集中於自己早期的革命壯舉和後來的律師生涯。本文利用現有的鄭毓秀傳記材料,結閤民國時期的報刊報道評論,添加瞭鄭毓秀一生中三個關鍵而負麵的爭議性事件,供讀者參考。


前言/序言

談到民國的女人,第一時間讓人聯想到的可能是“林徽因”,就在策劃齣版本書時,也有不同意見提齣,鄭毓秀是誰?!為什麼要齣她的自傳?

鄭毓秀,她有諸多噱頭十足的身份: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師,第一位女審判廳廳長(法院院長),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民法典》的女性……

不僅開創瞭諸多第一,她的人生經曆簡直就是傳奇——從小即為小傭人主持公道;反抗裹腳;自己寫信退婚;為革命黨人運送炸藥;參與刺殺袁世凱;乃至巴黎和會期前夕,以玫瑰枝僞裝手槍,阻止中國代錶在閤約上簽字……

本書主體部分,即原著“My Revolutionary Years: The Autobiograghy of Madame Wei Tao-Ming”於1943年在紐約齣版,基本講述瞭以上內容。字裏行間足見鄭毓秀有膽有識,有勇氣,有魄力,有智慧,有追求,乃不同凡響的一位女子。

不過,此次齣版的動機與其說是瞻仰一位傳奇女性的命運,不如說希望從一個曾經叱吒風雲,頗有影響力,占有大量社會資源的人士身上,發現更多的人性思考、製度信息和時代背景。

於是,在本書主體之外,又特意邀請鬍曉進老師寫一篇導讀,意在對鄭毓秀充滿爭議的地方加以補充,從而形成更加完整的、全麵的介紹。鬍老師稱“沒給鄭毓秀講好話”,專講“不太光彩”的一麵,如“鄭毓秀的博士論文由王寵惠代筆”,反控林語堂和開明書局誹謗,與後任勾結舞弊遭彈劾,訴《鐵報》毀謗等公案。凡此種種,鬍老師皆提供瞭翔實的注釋。

因此,本書由兩部分組成。主體部分是鄭毓秀女士的自傳,附錄部分是鬍曉進老師寫的《自傳之外的鄭毓秀》。策劃者的初衷非“粉”,亦非“黑”。人的一生必有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的認知和評價,也難逃他人的評說,而當主角是赫赫有名之士時,能獲得的信息就更加是多元的,至於從本書能讀到什麼,一韆個人眼中有一韆個哈姆雷特,交由讀者自己體味。

此外,有一件與本書有關的好事,是編輯十年職業生涯中最美好的事情,也是一直堅持要做本書的動力之一。在本書付印之際,忍不住想跟每一位讀者分享,就是——您麵前這本書是一本紅娘之書。當決定要做鄭毓秀女士自傳的時候,我托在颱北的一位朋友幫忙購買此書繁體本,托另外一位朋友幫忙從颱北捎迴北京。然後,又奇妙又美好的事情是,這二位因交接此書的機會相識,然後相知,相愛。

在紙書總被唱衰的當下,讓我們看到一本有形的書籍,無論是閱讀,還是贈予,還是傳遞,真的有種不可替代的魔力,也讓我直感慨一本書的可能性永遠超過想象。在此書齣版之際,祝福這一對以書為緣的有情人,祝福他們,永遠幸福!同時,我們特意隨書製作瞭一枚有愛的書簽,讀者自用贈人兩相宜。



陌上花開:一段關於堅韌、智慧與女性力量的史詩 書名: 陌上花開 作者: [此處留空,或使用一個與內容相關的筆名] 字數: 約1500字 --- 引言:時光的褶皺與被遺忘的角落 《陌上花開》並非一部聚焦於宏大曆史敘事的鴻篇巨製,它更像是一部私人珍藏的古董相冊,每一頁都記錄著光影變幻中,一個特定時代背景下,個體的生命軌跡與不屈的靈魂掙紮。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二十世紀初至中葉的社會圖景,聚焦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努力尋找自我定位、構建精神傢園的普通人——特彆是那些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碰撞中,尋求平衡與齣路的女性群體。 本書的敘事綫索圍繞著三條主要的人物群像展開,他們的人生軌跡交織,共同勾勒齣那個躁動不安、充滿希望與迷茫的年代的側麵。它不探討特定的政治風雲,而是深入挖掘在這些風雲變幻之下,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感糾葛、以及對知識、自由與尊嚴的樸素渴望。 --- 第一部:苔痕上的青磚——傳統藩籬下的初醒 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一個相對封閉的江南小鎮,時間定格在清末民初。這裏是舊秩序的最後堡壘,宗法觀念如同堅固的城牆,將女性的視野限製在“內闈”之內。 人物群像: 1. 靜嫻: 一位齣身於沒落士紳傢庭的女子,她自幼接受瞭嚴格的古典教育,詩詞歌賦皆有涉獵,但婚後卻發現自己被睏於瑣碎的傢務與無休止的社交應酬中。靜嫻的精神世界是豐饒的,但她的現實處境卻如同一隻被精心豢養卻無法飛翔的鳥。 核心衝突: 她與一位受過新式教育、具有進步思想的錶兄産生瞭精神上的共鳴。這段關係充滿瞭剋製與隱忍,它並非簡單的情愛糾葛,而是一種對“思想伴侶”的追尋。小說細緻描繪瞭他們通過書信、詩句交換對“美”與“真理”的理解,以及在禮教的壓力下,如何小心翼翼地維護這份純粹的精神聯係。 細節描繪: 書中詳細描述瞭舊式閨房的陳設、繁復的茶道禮儀、以及在特定節日中,女性群體私下聚會時流露齣的真實情感與對外界的好奇。例如,對“刺綉”這一傳統技藝的描寫,並非贊美其工藝,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無聲的、女性對自我內心世界的錶達和抵抗。 2. “小園聽雨”的意象: 這一部分充斥著隱喻。小園是她們可以短暫逃離內室的地方,而雨水則象徵著外界世界的衝擊與洗禮。書中著墨於靜嫻如何偷偷閱讀被視為“淫書”的白話小說,以及她對母親輩輩相傳的“婦德”教誨所産生的內在質疑。 本部分側重: 傳統社會對個體潛能的壓抑,以及知識女性在覺醒初期所經曆的巨大精神內耗。 --- 第二部:風起雲湧的渡口——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隨著時代車輪的轉動,戰亂與新思潮的湧入,使得一些有誌嚮的年輕女性開始走齣傢庭,前往城市或更遠的地方求學、工作。本書的第二部分,視角轉嚮瞭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幾個新興的文化中心。 人物群像: 1. 若薇: 一位來自鄉村的優秀學生,依靠奬學金進入瞭當時條件艱苦的師範院校。若薇代錶瞭那一批真正將“解放”視為行動而非口號的女性。她必須同時應對學業的壓力、經濟的拮據,以及來自保守傢庭對於她拋頭露麵的不解甚至譴責。 職業探索: 若薇選擇成為一名教師。書中著力描寫瞭她在鄉村學校的教學場景。她教授的不再隻是“三從四德”,而是嘗試引入科學知識和批判性思維。這種教學的艱難性在於,她不僅要對抗學生傢長的傳統觀念,還要麵對同僚中守舊派的排擠。 友誼的構建: 若薇與幾位背景迥異的女性建立瞭深厚的革命友誼——一位是來自富裕傢庭、熱衷於社會改良的“名媛”;另一位則是早年喪父、為生計奔波的“女工”。她們的友誼建立在共同的目標之上,而非相似的齣身。書中對於她們在簡陋的宿捨裏,秉燭夜談,討論社會不公的場景描寫得尤為動人。 2. “新女性”的睏境: 本部分深刻探討瞭“新女性”在追求獨立過程中所麵臨的內在矛盾。當她們獲得瞭工作權和教育權,卻發現情感依歸何處?她們是否必須以犧牲傳統傢庭價值為代價,纔能換取個體的自由?小說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若薇在麵對婚姻選擇時的猶豫和掙紮,展現瞭這種復雜性。 本部分側重: 知識女性在社會變革中的實踐與睏境,以及理想主義在殘酷現實麵前的磨損與堅守。 --- 第三部:爐火的微光——戰火年代的堅守與傳承 戰爭的陰影籠罩瞭大地,城市淪陷,生活的重心被迫轉移至更安全、更隱蔽的後方。第三部分的故事圍繞著“流亡”和“保存文化火種”的主題展開。 人物群像: 1. 年長的保護者: 這部分聚焦於那些不再年輕,但肩負起保護傢族、保護知識與技藝重任的女性。例如,靜嫻(第一部的角色,此時已是中年)如何利用她舊式的社交手腕和對人性的洞察,在動蕩中保障瞭傢人的安全和財産的完整。她不再是那個壓抑自我的閨閣女子,而是成為瞭傢庭的實際掌舵者。 文化的搶救: 她們不再是僅僅閱讀古籍,而是身體力行地保護它們。書中描繪瞭一次驚心動魄的場景:為瞭躲避搜查,幾位女性成員如何巧妙地將珍貴的宋版古籍藏匿於日常的醃菜缸和柴火堆中。這裏的“智慧”不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生存的經驗和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2. 希望的幼苗: 這一部分也關注瞭在戰亂中成長的下一代,即若薇(第二部角色)的孩子們。他們沒有經曆過和平年代的安逸,他們的童年充滿瞭物資的匱乏和對父親(或母親)行蹤的擔憂。但正是在這種環境中,他們學會瞭韌性與協作。 韌性的教育: 母親們(包括若薇)不再用說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是通過身教——如何用最少的資源做齣最豐盛的食物,如何在最黑暗的時刻保持內心的光明。這裏的“玫瑰枝”象徵著,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生命和美好的事物依然會努力嚮上生長。 本部分側重: 亂世中的女性角色如何超越性彆刻闆印象,承擔起傢庭與文化的雙重責任,展現齣深沉而堅韌的生命力。 --- 結語:陌上花開,無需言錶 《陌上花開》是一部關於“看不見的勞動”和“被忽略的智慧”的贊歌。它不渲染宏大的革命場景,也不著墨於個人的功成名就。它細膩地捕捉瞭那些在曆史的巨大陰影下,女性如何通過日常的堅持、隱忍的愛、以及對知識和美的守護,完成瞭對自身精神世界的構建與對下一代的深刻影響。 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真實感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它讓讀者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潛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如同寂靜的田野上,默默綻放的野花,它們不求矚目,隻求在屬於自己的時節,完成生命的循環與綻放。這是一部關於韌性、傳承與內在富足的,溫柔而堅定的史詩。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尋常的玫瑰枝:鄭毓秀自述》這本書,給予瞭我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鄭毓秀先生的文字,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反而有著一種如流水般的自然流暢,但在這看似平淡的敘述之下,卻蘊藏著巨大的情感力量和深刻的思想。她將自己置身於曆史的大背景下,講述瞭一個普通人如何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做齣自己的選擇,承擔自己的責任,並最終活齣自己的價值。書中所描繪的革命鬥爭的艱辛與危險,以及她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讓人感受到那個年代的動蕩與不安,同時也彰顯瞭她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精神。更讓我感動的是,她對於生活細節的描繪,那些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點點滴滴,都充滿瞭真摯的情感,讓讀者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她的喜怒哀樂。她並沒有刻意去強調自己的犧牲與付齣,而是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迴顧,去反思,這種豁達與智慧,令人受益匪淺。讀這本書,仿佛就是與一位長者在促膝長談,聽她娓娓道來自己的人生故事,從中汲取生活的智慧與前進的力量。

评分

讀完《不尋常的玫瑰枝:鄭毓秀自述》,腦海中留下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事件,而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鄭毓秀先生的敘述方式,如同她的人生軌跡一樣,充滿瞭韌性與智慧。她沒有刻意去塑造一個完美的英雄形象,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自己的人生片段,然而正是這種不加修飾的真實,纔顯得尤為動人。從她對革命初期的憧憬與投入,到麵對復雜局勢的判斷與抉擇,再到晚年對過往的迴顧與反思,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有力量。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對於“不尋常”的解讀,這不僅僅是指她人生經曆的跌宕起伏,更是指她內心深處那份對自由、對獨立的執著追求,以及麵對挑戰時所展現齣的超凡勇氣。她並沒有把自己的故事寫成一部傳奇,而是將其融入到那個時代的宏大敘事中,讓我們得以窺見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中,一位女性是如何憑藉自身的智慧與毅力,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強大,不是外在的光環,而是內心的堅定與永不放棄的精神。

评分

《不尋常的玫瑰枝:鄭毓秀自述》這本書,讀起來與其說是看一本書,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鄭毓秀先生的語言風格非常特彆,有一種直抒胸臆的坦率,同時也帶著一種洞察世事的沉靜。她不迴避自己曾經的睏境與掙紮,反而將這些真實的一麵展現齣來,這使得她的形象更加立體,也更加令人信服。書中對她早年革命經曆的描述,充滿瞭青春的熱血與理想的光輝,讓人感受到那個年代年輕人投身救國救民事業的澎湃激情。而當她談及後續的人生道路,尤其是那些身處逆境的時刻,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不卑不亢,以及在睏境中依然保持的獨立思考能力,更是讓人敬佩。她對於人性的洞察,對於時代變遷的理解,都通過她樸實無華的語言緩緩道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個人情感的溫度。我尤其喜歡她對於一些細節的描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卻往往能勾勒齣整個時代的輪廓,以及那個時代人們所經曆的種種復雜情感。這本書讓人明白,即使是身處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也能憑藉自己的力量,書寫齣不平凡的人生篇章,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鼓舞。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讀後久久不能平靜的書。《不尋常的玫瑰枝:鄭毓秀自述》所呈現的,遠不止於個人迴憶錄的範疇。鄭毓秀先生以一種非常坦誠的姿態,將自己的人生軌跡娓娓道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對時代洪流的深刻體悟,以及在那股浪潮中,個人所能迸發齣的驚人力量。她所經曆的,是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賦予她的獨特印記,從青年時代的理想主義萌芽,到革命徵途中的披荊斬棘,再到人生旅途中的起伏跌宕,無一不充滿瞭戲劇性,卻又異常真實。書中的敘述,沒有強行灌輸式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場景、一段段真摯的感悟,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份堅韌與智慧。我尤其欣賞她對於人生選擇與命運的理解,她並沒有將一切歸結於運氣或環境,而是強調瞭個體在曆史進程中的能動性,以及如何在時代巨變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和清醒的頭腦。這本書所傳達齣的,是一種超越個人得失的宏大視野,一種在逆境中依然能夠綻放生命之美的強大韌性,這對於任何一個時代的讀者而言,都具有非凡的啓示意義。

评分

剛翻開《不尋常的玫瑰枝:鄭毓秀自述》,就有一種被曆史洪流裹挾的真實感撲麵而來。這不是那種故作深刻、賣弄文采的傳記,而是透過鄭毓秀先生的眼睛,直觀地感受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她筆下的文字,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樸實的力量,仿佛你能聽到她當年那鏗鏘有力的聲音,看到她眼中不屈的光芒。書裏描繪的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更是那個時代無數女性如何在曆史的縫隙中掙紮、奮鬥、閃耀的縮影。從少女時期的懵懂與憧憬,到投身革命的堅定與勇敢,再到曆經磨難後的從容與智慧,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觸動人心。讀她的自述,你會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在那個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年代,她是如何打破束縛,活齣如此精彩的人生。書中的細節描寫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那些關於革命鬥爭的場景,即便沒有親身經曆,也能感受到現場的緊張與肅穆;又比如對傢庭、對戰友的描寫,字裏行間流露齣深沉的情感,讓人動容。這不僅僅是一本自述,更是一份珍貴的曆史見證,一份關於勇氣、智慧與堅韌的生動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