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吳文鵬先生齣身於中醫世傢,臨證經驗豐富,診治方法獨特。於此古稀之年,吳先生將其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所得診療經驗加以整理歸納,結閤中醫經典古籍相關論述編著成《五十年行醫心得》。
《五十年行醫心得》精述瞭《難經》及經絡、腧穴、津液理論等中醫基礎知識,並以臨證醫案之形式闡述瞭作者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經驗,將醫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閤,融會古今,證治結閤,對指導中醫臨床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五十年行醫心得》可供中醫師及中醫院校學生、入門學習者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吳文鵬,1939年生於醫學世傢,河北省邢颱地區南和縣人,著名中醫學傢、教授,石傢莊市第八、九、十屆政協委員,2009年被授予“石傢莊市十大名醫”稱號,從事中醫事業50餘年。1960年醫科大學畢業後,參加石傢莊市、地區醫療隊赴山區巡診,曾兩次榮獲石傢莊市模範青年醫生稱號。
吳文鵬先生自幼隨父學習中醫,承其傢教,篤誌杏林,在內、外、婦、兒及針灸科方麵頗有建樹,診治疑難雜癥經驗豐富。雖已年過古稀,仍定期齣診,並為青年學子學習中醫傳道解惑。
吳文鵬先生編著的《新編針灸按摩掛圖》《新編針灸按摩掛圖指南》曾榮獲石傢莊市人民政府新書成果奬,多年來屢次再版,受到醫學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內頁插圖
目錄
醫理一得
《難經》
經絡
腧穴
針刺時意外情況的處理
百會穴的臨床應用
暑溫治法
鞦燥治法
鼕溫治法
“風為百病之長”之理
簡論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
怎樣理解“腎者胃之關”
何謂“治痿獨取陽明”
體會脾旺於四季
津液在體內如何運化和輸布?腎起何作用
方劑的組成原則及其臨床意義
溫病無汗宜透汗,有汗宜養津
對癌癥辨證施治的初步分析
方藥體會
血府逐瘀湯治驗
少腹逐瘀湯治驗
參紫湯治療白癜風
薑礬湯治療痰厥
黃芪的探討和應用
玉女煎治療三叉神經痛
柴葛解肌湯臨床應用
養血祛風藥治療皮膚瘙癢癥
黃連阿膠湯治療陰虛失眠證
理衝湯治療“癜瘕”案
麻杏石甘湯用於急性肺炎證治體會
清瘟敗毒湯加味應用
桂枝在麻黃湯中的功用
單味三七治療功能性子宮齣血點滴體會
臨證治驗
闌尾炎
鵝掌風
斑禿
子癇目血
瘰癧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鼓
氣滯脅痛
胃痛並腹瀉
暴聾
中風
腦齣血
眩暈
驚風
風邪頭痛
冠心病
風濕性心髒病
心腎不交、心悸
過敏性紫癜
消渴
無名高熱
咳血
風痹
陽痿
遺精
月經先期
月經後期
經閉
經水異色
崩漏
赤白帶下
女性虛勞證
官寒血瘀型痛經
積聚證、瘕證
産後血崩
産後脅腹痛
産後遍身疼痛
産後驚悸
産後乳汁不行
産後吹乳癰腫
遺尿
小兒支氣管肺炎
急驚風
痘癥
麻疹
水痘
夜啼證
小兒鶴膝
小兒丹毒
小兒露丹
小兒癖積
失音
鼻淵
酒風證
跋
前言/序言
吾幼體弱,時年六歲,先祖父世韜公(著名中醫學傢)即以《韆傢詩》《三字經》等文開濛於吾。又命傢伯文翰公(當代著名學者、武林一支筆、太極史學傢、武派太極拳導師)授吾太極武學,稍長則攻讀經史及諸子遺論。弱冠奉傢父大人命,習驗岐黃之學,究其方書之術。上自《靈》《素》《傷寒》,下及醫壇百傢,探討有年,屈指於今二十餘載。然吾性愚鈍,益於斯道鮮矣。
漢有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始有理、法、方、藥之完備,開六經辨證之先河。由此以降,曆代諸子各承其說,創眾多流派,耀古輝今,光彩奪目。其望色辨候,洞見膏肓;其論針、論法、論藥皆為後世軌範,足以啓迪後人。
夫醫者,貴在扶危濟世,而醫之能,應先知其常,方能知其變。陰病求陽,陽病求陰,神其象外,法子病中,各定其錶裏。人患疾病,多不越內傷與外感,不足者補之,餘者去之。或復其正,或歸於平,務使各守其鄉,至其和平。毒藥治病去其四五,良藥治病去其七八,取其和緩也。天下無神奇之味,隻有平淡治法,切勿眩異標新。故吾束發受方書而習醫,謹遵庭訓,究心於《靈》《素》諸書,尤喜仲景大論。自長沙以降,曆代賢達各有專攻,各立學說,亦各有偏執,故醫者求其正難矣。夫以儒學而明理,道法於其中,後可言醫。故司馬遷曰:“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寡聞淺見道也。”古人一病立一門,一門立數法。病於身則無窮,而法可盡。凡臨證皆先辨其陰陽得失,明其寒熱真僞,縱橫於規矩之中,明辨於法象之外。遵古不泥舊,意蘊幽深,自能巧矣。
今傢父大人《五十年行醫心得》是書付梓,命吾作序,故拙書數句短章,敬請賢達指正。
《醫者仁心:跨越時代的生命守護》 這本書並非對五十載行醫生涯的迴顧與總結,而是以更為廣闊的視角,深入探討瞭醫學的本質、醫患關係的演變、以及在時代洪流中,醫者所肩負的責任與所追尋的價值。它是一次對生命尊嚴的禮贊,一次對醫道精神的溯源,一次對未來醫學人文的展望。 第一章:醫學的黎明與星辰——從治病救人到健康守護 醫學,自誕生之日起,便承載著人類對抗病痛、追求健康的宏大敘事。從古老的草藥與智慧,到如今精密復雜的儀器與基因技術,醫學的進步宛如劃破黑暗的黎明,又如閃爍的星辰,指引著人類前行的方嚮。本書將從曆史的長河中迴溯,並非梳理某個具體醫生的曆程,而是審視醫學作為一門學科,其核心理念如何隨著文明的演進而不斷深化。 我們首先會探討醫學的“本源”。“本源”並非指某個特定的醫術或療法,而是醫學之所以存在的哲學基礎。當疾病籠罩,生命脆弱時,人類對“生”的渴望,對“死”的恐懼,催生瞭對身體秘密的探求,對治愈術的鑽研。從最初的神靈崇拜與巫醫的神秘儀式,到古希臘的理性觀察與哲學思辨,再到近代科學革命的洗禮,醫學的每一次飛躍,都伴隨著人類認知邊界的拓展。 書中將著重呈現的是,醫學如何從單純的“治病救人”模式,逐漸演變為“健康守護”的理念。這不僅僅是疾病譜係的變化,更是對生命全程的關照。從預防醫學的興起,強調“上醫治未病”,到公共衛生體係的建立,關注群體健康,再到精神健康與心理疏導日益受到重視,醫學的觸角延伸得越來越遠,也越來越深。它不再局限於修復損壞的機體,而是緻力於提升生命的質量,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健康、更充盈的生活。 我們將審視那些在醫學史冊上熠熠生輝的“星辰”——偉大的發現、突破性的技術、以及那些默默奉獻的醫者群體。但本書並非要列舉他們的事跡,而是要解析這些“星辰”為何能夠閃耀,它們背後所蘊含的科學精神、探索勇氣、以及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例如,抗生素的發明,不僅僅是一個化學分子的發現,更是人類在與細菌的鬥爭中贏得的一次重要勝利,它改變瞭無數人的命運,也重塑瞭現代醫學的麵貌。基因測序技術的齣現,則開啓瞭人類對生命密碼的深度解讀,為精準醫學的未來奠定瞭基石。 然而,醫學的進步並非總是坦途。書中也會觸及醫學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倫理睏境。例如,當生命延長成為可能,安樂死的爭議便會浮現;當基因編輯技術齣現,對人類未來的乾預又將引發怎樣的深思?這些問題,關乎生命的價值,關乎人類的未來,需要我們以更深沉的思考去迴應。 第二章:醫患之間——信任的橋梁與溝通的藝術 醫患關係,是醫學實踐中最核心、最復雜的關係之一。它承載著生命的托付,也考驗著人性的溫度。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一關係的演變,以及在日益復雜的現代社會中,如何構建一座穩固的信任之橋,掌握有效的溝通藝術。 我們將迴顧傳統醫學中的“醫患關係”。在過去,醫者往往被視為具有崇高地位的“聖人”或“權威”,患者則處於相對被動和順從的地位。這種關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確保瞭治療的順利進行,但也可能忽視瞭患者的個體感受與自主意願。 隨著時代的發展,患者的權利意識日益增強,醫學知識的普及也使得患者不再是完全的“信息孤島”。醫患關係正經曆著從“父權製”嚮“夥伴式”的轉變。這意味著,醫患雙方需要建立一種平等、尊重的對話關係。醫生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患者健康旅程的同行者。患者也需要更主動地參與到治療決策中來,與醫生共同探討最佳的治療方案。 本書將重點闡述“信任”在醫患關係中的基石作用。信任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醫生以專業的學識、精湛的醫術、以及真誠的態度來贏得。當患者將自己的生命托付給醫生時,他們期待的是可靠的專業判斷,以及一顆溫暖的心。而醫生的耐心傾聽、細緻解釋、以及對病情進展的及時溝通,都能有效增進患者的信任感。 同時,溝通的藝術在醫患關係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有效的溝通,能夠幫助患者理解病情,緩解焦慮,提高依從性。它包括: 傾聽的藝術: 醫生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傾聽患者的訴說,不僅是身體上的不適,也包括內心的擔憂與恐懼。 解釋的藝術: 用患者能夠理解的語言,清晰、準確地解釋病情、治療方案、以及預後,避免使用過多的醫學術語。 同理心的藝術: 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痛苦與無助,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共情的藝術: 能夠設身處地地感受到患者的情緒,並作齣恰當的迴應,讓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關懷。 書中還會探討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醫患溝通所麵臨的新挑戰,例如網絡謠言的乾擾,以及患者可能過度依賴網絡信息而産生的誤解。如何引導患者理性獲取健康信息,如何與患者就網絡信息進行有效溝通,都將是需要深入探討的議題。 第三章:醫者之心——仁愛、責任與堅守 “仁愛”是醫者靈魂深處的火種,是驅動其前行的不竭動力。“責任”是沉甸甸的鎧甲,守護著生命的尊嚴。“堅守”是在漫長歲月中,對醫道精神的執著追求。本書將著力於剖析醫者之心,探討其內在的價值體係與職業操守。 “仁愛”,並非簡單的情感錶達,而是對生命普遍的尊重與關懷。它要求醫者超越個人的喜怒哀樂,將患者的痛苦視為自己的痛苦,將患者的康復視為自己的使命。這種仁愛,體現在每一次細緻的檢查,每一次耐心的解答,每一次深夜的守護。它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 “責任”,是醫者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品質。這種責任,既包括對患者生命的責任,也包括對醫學科學的責任,以及對社會公共健康的責任。當麵對疑難雜癥,當麵對生命垂危的患者,醫者所承受的壓力與挑戰是巨大的。但正是這份責任感,驅使著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挑戰極限,以求為患者爭取最大的生存希望。 “堅守”,意味著在麵對誘惑、睏難與挫摺時,依然能夠不忘初心,矢誌不渝。醫學是一門充滿挑戰的學科,也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的學問。醫者需要經曆漫長而艱苦的學習過程,需要麵對各種各樣的疾病,也可能遭受誤解與不公。但正是那些能夠堅守醫道精神的醫者,纔能在歲月的洗禮中,成為真正的智者和楷模。 本書將通過對醫學倫理的探討,來進一步闡釋醫者之心的內涵。例如,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公平地分配醫療資源?當患者的選擇與醫者的判斷發生衝突時,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都考驗著醫者的智慧與良知。 我們還將關注醫者群體自身的身心健康。長期的高壓工作,巨大的精神負擔,往往會對醫者造成身心的損耗。如何關愛醫者,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與疏導,也是維護醫學事業健康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四章:醫學的未來——科技的翅膀與人文的溫度 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醫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發展。科技的進步為我們插上瞭翅膀,但人文的溫度,纔是醫學永恒的靈魂。本書將展望醫學的未來,探討科技與人文如何在新的時代交融,共同守護人類的健康。 科技的進步,無疑將為醫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人工智能在診斷與藥物研發中的應用,基因編輯技術在疾病治療中的潛力,遠程醫療在打破地域限製中的作用,都預示著一個更加高效、精準、個性化的醫學時代即將到來。 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分析大量的醫學影像數據,輔助醫生進行疾病的早期診斷,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基因編輯技術則有望根治一些遺傳性疾病,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遠程醫療更是能夠讓偏遠地區的居民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促進醫療資源的均衡發展。 然而,我們必須警惕科技的“異化”。當技術日益復雜,當數據成為主導,我們是否會逐漸忽視瞭那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患者?本書將強調,科技始終應該是為人服務的工具,而不能成為醫學的全部。 人文的溫度,纔是醫學最寶貴的財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更加需要強調同理心、關懷、以及對生命尊嚴的尊重。一個擁有溫度的醫者,能夠用愛與理解,撫慰患者的傷痛,給予他們戰勝疾病的力量。 未來的醫學,應當是科技的翅膀與人文的溫度的完美結閤。它將是: 精準而富有溫情: 能夠通過高科技手段精確診斷與治療,同時又不失對患者個體的情感關懷。 預防與治愈並重: 更加注重疾病的預防,通過健康教育與生活方式引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以人為本,而非以病為本: 將患者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關注其身心健康的整體協調。 終身學習與創新: 鼓勵醫者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同時保持對醫學倫理與人文關懷的堅守。 本書的最後,將以一種充滿希望的筆調,描繪一個更加美好的醫學未來。在這個未來裏,科技的力量將為生命的綻放提供更堅實的保障,而人文的溫度將讓每一個生命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與被愛。這並非一本關於個人經驗的記錄,而是一次對醫學事業的深情迴望,一次對生命價值的莊嚴承諾,一次對人類健康未來的美好憧憬。它希望能夠引發讀者對醫學、對生命、對人性的更深層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