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嘆選批唐詩六百首

金聖嘆選批唐詩六百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聖嘆,選批 著
圖書標籤:
  • 唐詩
  • 詩歌
  • 金聖嘆
  • 選批
  • 古典文學
  • 文學
  • 中國古典詩詞
  • 詩詞鑒賞
  • 文化
  • 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88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86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0-50歲古典文學愛好者

每個中國人傢裏,都應該有一部唐詩。不同於市麵上流行的嘩眾取寵之作,金聖嘆作為古往今來ZUI有趣的中國文人,他所選的唐詩更注重唐詩的鑒賞價值。這是他給兒子開的唐詩私房課,可謂掏心掏肺,精血相授。

打開它,也許你會迎頭撞上“仰天大笑齣門去”的李白,也許你會插肩而過“倚欄愁立獨徘徊”的溫庭筠,再或許你會望見“空林獨與白雲期”的王維。

一天的疲乏之後,在一盞颱燈能夠照射到的小小空間之中,摒除喧嘩鬧市,穿越韆年,與ZUI精彩的靈魂相遇。


內容簡介

金聖嘆選本的特點不僅在於選,更在於評,更注重點評和鑒賞。

金聖嘆選錄瞭從初唐到五代的七言律詩近六百首進行細緻點評,著重於揣摩唐人七言律詩的種種謀篇布局、起承轉閤的模式等,或鞭闢入裏,或藉題發揮,對於欣賞和研究唐詩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金聖嘆首chuang“七律分解法”來評點唐詩。他將唐詩分為“前解”“後解”,分析隱藏在詩句背後的起承轉閤,跌宕起伏,“或使後世之人不止見唐詩之字,而盡得見唐詩之詩”。

《清代七百名人傳·金人瑞傳》說他:“縱橫批評,明快如火,辛辣如老吏。筆躍句舞,一時見者嘆為靈鬼轉世。”


作者簡介

金聖嘆,名喟,字若采。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彆號鯤鵬散士,自稱泐庵法師。

中國ZUI負盛名的文學批評傢,纔氣縱橫,性情狂傲。《清朝野史大觀》稱“吳郡金喟,字聖嘆,少有纔名,性放誕,齣詞罔忌” 。

他以《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為六纔子書,並進行批點。他說:“纔子者,菩薩也,真能緻知格物者也。”除此之外,他還批點瞭唐人七言律詩,《左傳》《孟子》的篇段,以及一些古代散文。可惜六大纔子書他隻完成瞭《水滸》《西廂》的批注,《杜詩》尚未完成而因哭廟案被殺。


精彩書評

鬍適認為他是"大怪傑",有眼光有膽色,林語堂稱他是"十七世紀偉大的印象主義批評傢"。


晚清的梁啓超:“餘於聖嘆有三恨矣,一恨聖嘆不生於今日,俾得讀西哲諸書,得見近時世界之現狀,則不知聖嘆又作何等感想。倘有之,必能與《水滸》《西廂記》相埒。三恨《紅樓夢》《茶花女》二書齣現太遲,未能得聖嘆先生之批評。”


李漁在《閑情偶記》一書的第三捲說“自有《西廂》以迄於今,四百餘載,推《西廂》之填詞為第yi者,不知幾韆萬人。而能曆指其所以為第yi之故者,獨齣一金聖嘆。” “讀金聖嘆說評西廂,能叫韆古人心死”。


清代小說批評傢馮鎮巒就極為佩服金聖嘆:“金人瑞批《水滸》《西廂》,靈心妙舌,開後人無限眼界,無限文心。”


目錄

金聖嘆選批唐纔子詩序


杜審言二首

春日京中有懷 大酺

李嶠一首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

瀋佺期六首

興慶池侍宴 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再入道場紀事 紅樓院 和上巳連寒食有懷京洛 龍池

宋之問三首

三陽宮石淙侍宴得幽字 和趙員外桂陽橋遇佳人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山莊

崔湜一首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

馬懷素二首

奉和人日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 奉和立春遊苑迎春

武平一一首

立春日內齣彩花樹

劉憲二首

立春日內齣彩花樹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

韋元旦一首

興慶池侍宴

裴漼一首

龍池

張說四首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 三月三日承恩遊宴定昆池官莊 幽州新歲作 湖山寺

蘇頲四首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 興慶池侍宴 扈從鄠杜間奉呈刑部尚書舅崔黃門馬常侍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

張九齡一首

奉和聖製早發三鄉山行

賈曾一首

奉和春日齣苑矚目應令

徐安貞一首

聞鄰傢理箏

李邕一首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

孫逖一首

和左司張員外自洛使入京中路先赴長安逢立春日贈韋侍禦及諸公

張諤一首

延平門高齋亭子應岐王教    

庾光先一首

奉和劉采訪縉雲南嶺作    

李憕一首

奉和聖製從蓬萊嚮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       

賈至一首

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王維十五首

大同殿生玉芝龍池上有慶雲百官共睹聖恩 便賜宴樂敢書即事 酬郭給事 早鞦山中作 敕賜百官櫻桃 積雨輞川莊作 既濛宥罪鏇復拜官伏感聖恩竊書鄙意兼 奉簡新除使君等諸公 酌酒與裴迪 春日同裴迪過新昌裏訪呂逸人不遇 過乘如禪師蕭居士嵩丘蘭若 和賈至捨人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之作 齣塞作 敕藉岐王九成宮避暑 奉和聖製從蓬萊嚮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 春望之作 和太常韋主簿五郎溫泉寓目 送楊少府貶郴州

裴迪一首

春日與王右丞過新昌裏訪呂逸人不遇

孟浩然三首

除夜有懷 登安陽城樓 春情

王昌齡二首

萬歲樓 九日登高

高適五首

同陳留崔司戶早春宴蓬池 夜彆韋司士得城字 東平送前衛縣李寀少府 重陽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崔顥二首

黃鶴樓 行經華陰

岑參九首

西掖省即事 九日使君席奉餞衛中丞赴長水 奉送杜相公發益州 暮春虢州東亭送李司馬歸扶風彆廬 首春渭西郊行呈藍田張二主簿 和賈至捨人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之作 和祠部王員外雪後早朝即事 赴嘉州過城固縣尋永安超禪師房 使君席夜送嚴河南赴長水得時字(存目)

李頎五首

送魏萬之京 題璿公山池 寄綦毋三 宿瑩公禪房聞梵 送司勛盧員外

祖詠一首

望薊門

萬楚一首

五日觀妓

綦毋潛一首

經陸補闕隱居

崔曙一首

九日登仙颱呈劉明府容

元結一首

橘井

嚴武一首

巴嶺答杜二見憶

張謂四首

春園傢宴 杜侍禦送貢物戲贈 彆韋郎中 西亭子言懷

劉方平一首

鞦夜寄皇甫冉鄭豐

陶峴一首

西塞山下迴舟作

獨孤及一首

同皇甫侍禦齋中春望見示之作

張誌和一首

漁父

李白七首

登金陵鳳凰颱 題雍丘崔明府丹竈 送賀監歸四明 題東溪公隱居 鸚鵡洲 寄崔侍禦 彆中都兄明府 劉長卿十七首 漢陽獻李相公 獻淮寜軍節度使李相公 贈彆嚴士元 登餘乾古城 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 使次安陸寄友人 送耿拾遺歸上都 送陸澧倉曹西上 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嶽陽寄阮中丞 江州重彆薛六柳八二員外 送柳使君赴袁州 題靈祐和尚故居 登鬆江驛樓北望故園 送靈徹上人還越 過賈誼故居 北歸入至德界偶逢鄰傢李光宰 賦得

錢起四首

幽居暮春書懷 闕下贈裴捨人 山中酬楊補闕見過 夜宿靈颱寺寄郎士元

包何三首

闕下芙蓉 和程員外春日東郊即事 同閻伯均宿道觀有述

秦係二首

獻薛僕射 題章野人山居

李嘉祐六首

題遊仙閣息公廟 題靈颱縣東山主人 早鞦京口旅泊贈張侍禦 自蘇颱至望亭驛人傢盡空春物增思悵然 有作因寄從弟紓 送硃中捨遊江東 暮春宜陽郡齋愁坐忽聞枉劉七侍禦詩 因以酬答

韓翃七首

題仙遊觀 送王少府歸杭州 送李少府入蜀 送冷朝陽還上元 送高彆駕歸汴州 送故人赴江陵尋庾牧 送客歸江州

皇甫冉七首

同溫丹徒登萬歲樓 宿淮陰南樓酬常伯能 使往壽州寄劉長卿 鞦日東郊作 酬李補闕 酬張二倉曹楊子所居見寄兼呈韓郎中 送孔巢父赴河南軍

韋應物四首

宴李錄事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寓居澧上精捨寄於張二捨人 寄李儋元锡

皇甫曾二首

早朝日寄所知 鞦夕寄懷素上人

郎士元四首

春宴王補闕城東彆業 酬王季友題半日村彆業兼呈李明府 還贈錢員外夜宿靈颱寺見寄 蓋少府新除江南尉問風俗

盧綸三首

長安春望 晚次鄂州 早春歸盩厔舊居寄耿拾遺李校書端 

耿一首

上裴行軍中丞

司空曙五首

南原望漢宮 酬李端校書見贈 題暕上人院 寄鬍處士 九日登高

李益二首

送賈校書東歸寄振上人 同崔頒登鸛雀樓

崔峒一首

寄上韋蘇州兼呈吳縣李明府 竇叔嚮一首夏夜宿錶兄宅話舊

李端二首

宿淮浦憶司空文明 送濮陽錄事赴忠州

張南史一首

陸勝宅鞦雨中探韻

硃放一首

早發龍且館舟中寄東海李司倉鄭司戶

竇常一首

寒食途次鬆滋渡先寄劉員外

竇牟一首

鞦居對雨贈彆盧七侍禦

於鵠一首

送宮人入道

楊郇伯一首

妓人齣傢

戴叔倫五首

和汴州李相公人日立春 贈司空拾遺 過故人陳羽山居 酬耿少府見寄 過賈誼舊居

硃灣一首

尋隱者韋九於東溪草堂

王建二十一首

早春午門西望 獻王樞密 早鞦過龍武李將軍書齋 送從侄凝赴江陵少尹 上陽宮 華清感舊 同於汝锡遊降聖觀 寄舊山僧 題金傢竹溪 題石甕寺 賀楊巨源博士拜虞部員外 贈盧汀諫議 從軍後寄山中友人 贈崔杞駙馬 微雪早朝 送宮人入道 送司空神童 歲晚自感 聞說 送吳諫議上饒州 故梁國公主池亭 武元衡四首 崔敷嘆春物將盡恨不同覽時餘方為事牽求 及往尋不遇因題留贈 鞦夕對雨寄史近崔積 嚴司空荊南見寄 春題龍門香山寺

王錶一首

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

權德輿三首

田傢即事 待漏假寐夢歸江東舊居因思惠闍黎茅處士 送李處士弋陽山居

劉禹锡十二首

金陵懷古 鬆滋渡望峽中 送李庾先輩北選 張郎中籍遠寄長句開緘之日已及新鞦 因舉目前仰酬高韻 懷妓 送周使君罷渝州歸郢中彆墅 荊門懷古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彆 漢壽城春望 竇夔州見寄寒食日憶故姬小紅吹笙因和之 題於傢公主舊宅  竇朗州見示與澧州元郎中早鞦贈作命同答  

羊士諤二首

郡中即事 郡中言懷寄西川蕭員外

陳羽一首

夜彆溫商梓州

韓愈七首

和水部張員外宣政衙賜百官櫻桃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答張十一功曹 酒中留上襄陽李相公 晉公自蔡州入覲途中重拜颱司以詩示幕中 賓客愈因之 韶州留彆張端公使君 奉和庫部盧四兄曹長元日朝迴

柳宗元七首

從崔中丞過盧少府郊居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彆 彆捨弟宗一 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寄江陵李元二侍禦 柳州寄丈人周韶州 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

楊巨源十六首

寄江州司馬 送章孝標校書歸杭州因寄白捨人 古意贈王常侍 寄中書同年捨人 送人過衛州 薛司空自青州歸朝 酬盧員外 鼕夜陪丘侍禦聽崔校書彈琴 題賈巡官林亭 和大夫邊春呈長安親故 贈渾钜中允 送定法師歸蜀法師即紅樓院供奉 廣宣上人兄弟 早朝 贈張將軍 觀徵人迴 送澹公歸嵩山龍潭寺葬本師

張籍三首

寄和州劉使君 寄蘇州白二十三使君 寄陸渾趙明府

白居易九首

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遊寺 香爐峰下新蔔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 尋郭道士不遇 臨臥聽法麯霓裳 餘杭形勝 履道池上作 舟中晚起 湖上春行 西湖晚歸迴望孤山寺贈諸客

元稹七首

過襄陽樓呈上府主嚴司空樓在江陵 節度使宅北隅 和樂天早春見寄 鄂州寓館嚴澗宅 清都春霽寄鬍三吳十一 早春尋李校書 初除浙東妻有沮色以詩曉之 贈嚴童子

李紳八首

入泗口 江南春暮寄傢 滁陽春日懷果園閑宴 迴望館娃故宮 重到惠山 憶春日太液池亭東候對 皋橋 晏安寺

賈島四首

早鞦寄題天竺靈隱寺 題虢州吳郎中三堂 寄韓潮州愈 送盧少府歸牛渚

硃慶餘四首

自蕭關望臨洮 羽林郎 歸故園 題廢宅

李商隱二十九首

七夕 聖女祠 重過聖女祠 哭劉 隋宮 二月二日 籌筆驛 即日 馬嵬 題白石蓮花寄楚公 宿晉昌亭聞驚禽 淚 楚宮 贈從兄閬之 井絡 寫意 安定城樓 杜工部蜀中離席 麯池 潭州 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時 餘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 流鶯 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 和人題真娘墓 水齋 韓同年新居餞韓西迎傢室戲贈 子初郊墅 贈趙協律晳 贈司勛杜十三員外 溫庭筠二十首 春日訪李十四處士 南湖 過馬嵬驛 經李徵君故居 寄嶽州李員外 遊南塘寄知者 寄盧生 春日偶作 和友人溪居彆業 贈知音 過陳琳墓 題崔公池亭舊遊 西江上送漁父 利州南渡 山中與道友夜坐聞邊防不寜因示同誌 寒食前有懷 宿雲際寺 河中陪節度遊河亭 寄清涼寺僧 傷李處士 杜牧十五首 九日齊山登高 題青雲館 寄題甘露寺北軒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早雁 西江懷古 齊安郡晚鞦 長安雜題 又 街西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自宣城赴官上京 柳 商山麻澗 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      

許渾三十三首

姑蘇懷古 南庭夜坐貽開元禪定二道者 韶州驛樓宴罷 鶴林寺中鞦夜玩月 鄭秀纔東歸憑達傢書 鹹陽城西門晚眺 登故洛陽城 早發天颱中岩寺度關嶺次天姥岑 淮陰阻風寄楚州韋中丞 和友人送僧歸桂州靈岩寺 驪山 傷李秀纔 與韓鄭二秀纔同舟東下洛中親友送至景雲寺 姑熟官捨 淩歊颱送韋秀纔 滄浪峽 再遊姑蘇玉芝觀 重遊練湖懷舊 村捨 四皓廟 南海府罷南康阻淺行侶稍稍登陸主人宴餞 至頻暮宿東溪 淩歊颱 金陵懷古 京口閑居寄京洛友人 臥病 酬錢汝州 寓居開元精捨酬薛秀纔見貽 送王總歸丹陽托看故居 晨起白雲樓寄龍興江準上人兼呈竇秀纔 灞上逢元九處士東歸 鞦晚自朝颱至韋隱居郊園 將歸姑蘇南樓餞送李明府 汴河亭 李遠四首 聽話叢颱 失鶴 贈南嶽僧 聽王氏子話歸州昭君廟 趙嘏十五首 長安晚鞦 齊安早鞦 長安月下與故人語故山 東望 題橫水驛雙峰院鬆 登安陸西樓 麯江春望懷江南故人 憶山陽 憶山陽 早發剡中石城寺 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 經漢武泉 送盧緘歸揚州 寄歸 寒食新豐彆故人

薛逢六首

開元後樂 長安夜雨 漢武 獵騎 宮詞 題白馬驛

姚鵠一首

玉真觀尋趙師尊不遇

劉威一首

遊東湖黃處士園林

劉滄十五首

鞦夕山齋即事 鞦日寓懷 鞦日山寺懷友人 經龍門廢寺 鹹陽懷古 題王母廟 留彆復本修古二上人 懷汶陽兄弟 江樓月夜聞笛 春晚旅次有懷 和友人憶洞庭舊居 晚歸山居 長洲懷古 經麻姑山 經煬帝行宮

項斯二首

宿山寺 山行

雍陶五首

送徐山人歸睦州舊隱 經杜甫舊宅 到蜀後記途中經曆 贈玉芝觀王尊師 晴

來鵬二首

寒食山館書情 鄂渚除夜書懷

崔魯三首

春日即事 過蠻溪渡 春晚嶽陽言懷

曹鄴二首

碧潯宴上有懷知己 送進士下第歸南海

李群玉七首

黃陵廟 送秦煉師歸岑公山 玉真觀 金塘路中 九子坡聞鷓鴣 同鄭相公齣歌姬小飲戲贈 秣陵懷古

李郢九首

贈羽林將軍 江亭晚鞦 晚泊鬆江驛 重陽日寄浙東諸從事 友人適越路過桐廬寄題江驛 裴晉公 江亭春霽 暮春山行田傢歇馬 送劉榖

李頻四首

湘中送友人 和友人下第北遊感懷 題張司馬彆墅 鄂州頭陀寺上方

劉得仁一首

贈敬晊助教

方乾四首

題烏龍山禪居 法華寺上方 贈式上人 湖北有茅齋湖西有鬆島輕棹往返頗諧素心 因成四韻

翁綬一首

隴頭

司空圖一首

寄贈詩僧秀公

張喬一首

河中鸛雀樓

鬍曾二首

寒食都門作 自嶺下泛舟到清遠峽作

唐彥謙三首

長陵 蒲津河亭 寄懷

章碣一首

桃源

瀋彬一首

入塞

皮日休七首

西塞山泊漁傢 開元寺客省早景 初鼕偶作寄南陽閏卿 寄閏卿博士 褚傢林亭 病後即事 奉和魯望新夏東郊閑泛有懷

陸龜濛十首

�欮� 彆墅懷歸 寒夜同襲美訪北禪院寂上人 小雪後即事 中鞦後待月 閑書 春雨即事 同襲美遊北禪院院是故司勛陸郎中舊宅 奉送浙東德師侍禦罷府西歸 褚傢林亭

李縠一首

浙東罷府西歸酬彆張廣文皮先輩陸秀纔

鄭璧一首

哭開元觀顧道士

魏樸一首

悼鶴

李洞一首

斃驢

曹唐四首

送羽人王锡歸羅浮 送劉尊師祗詔闕庭 暮春戲贈吳端公 贈南嶽馮處士

鄭榖五首

鷓鴣 渚宮亂後作 渼陂 登慈恩寺塔 石城

崔塗二首

春夕旅懷 鸚鵡洲春望

張二首

邊情 贈九江太守

蘇廣文一首

自商山宿陶令隱居

周樸二首

桐柏觀 登福州南澗寺

吳融十二首

金橋感事 彭門用兵後經沛路 廢宅 富春 新安道中玩流水 春歸次金陵 浙東筵上有寄 書懷 送知古上人 和陸拾遺詠諫院鬆 即事 東歸次瀛上

韓偓九首

春盡 重過麯江 三月 午睡夢江外兄弟 過臨淮故裏 避地寒食 途中經野塘 傷亂 禁中作

曹鬆二首

彆湖上主人 南海旅次

劉兼一首

夢歸故園

王貞白一首

洗竹

韋莊十六首

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 雪夜泛舟遊南溪 鄜州留彆張員外 柳榖道中作卻寄 憶昔 天井關 江上題所居 鷓鴣 鄠杜舊居 庭前桃 悼亡姬 灞陵道中 江皋贈彆 婺州屏居濛右省王拾遺軒車枉訪病中延款 不得因成寄謝 鹹陽懷古 題盤豆驛水館後軒

黃滔三首

寄懷南北故人 雁 送僧

李鹹用二首

題王處士山居 春日喜逢鄉人劉鬆

廖匡圖一首

九日陪董內召登高

韋蟾一首

送盧潘尚書之靈武

羅隱九首

麯江春感 桃花 重過隨州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長句 商驛樓東望有感 梅花 送舒州宿鬆縣傅少府 蓮塘驛 憶九華 寄前宣州竇常侍

羅鄴一首

徵人

譚用之四首

贈索處士 寄左先輩 鞦宿湘江遇雨 鞦夜同友人話舊

徐夤二首

贈黃校書先輩璞閑居   覽柳渾汀洲采白之什因成

伍喬一首

晚鞦同何秀纔溪上

無名一首

遊硃陂故少保杜公林亭

皎然一首

晚春尋桃源觀

清江一首

喜嚴侍禦蜀還贈嚴秘書

護國一首

傷蔡處士

貫休一首

獻蜀王建

齊己四首

中鞦月 寄廬嶽僧 聞尚顔上人創新居有寄 送人入蜀

曇域一首

懷齊己上人

若虛一首

樂仙觀

棲一二首

武昌懷古 懷廬山舊隱


魚庭聞貫

葭鞦堂詩序

金聖嘆先生傳

金人瑞

編後記

精彩書摘

崔顥

汴州人。登進士第。纍官司勛員外郎。天寶十三年卒。詩一捲。○顥少年為詩,屬意浮艷,多陷輕薄。晚歲,忽變常體,風骨凜然,鮑照、江淹,須有慚色。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韆載空悠悠。

【前解】此即韆載喧傳所雲《黃鶴樓》詩也。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雲去”,大謬!不知此詩正以浩浩大筆,連寫三“黃鶴”字為奇耳。且使昔人若乘“白雲”,則此樓何故乃名“黃鶴”,此亦理之最顯淺者。至於四之忽陪“白雲”,正妙於有意無意,有謂無謂。若起手未寫“黃鶴”,先已寫一“白雲”,則是“黃鶴”“白雲”,兩兩對峙,“黃鶴”固是樓名,“白雲”齣於何典耶?且“白雲”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見悠悠,世則豈有韆載 “白雲”耶!不足當一噱已。〇作詩不多,乃能令太白公閣筆,此真筆墨林中大丈夫也。頗見齷齪細儒,終身擁鼻,呦呦苦吟,到得蓋棺之日,人與收拾部署,亦得數百韆萬餘言,然而曾不得一鄉裏小兒暫時寓且,此為大可悲悼也。〇通解細尋,他何曾是作詩,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見道理卻是如此。於是立起身,提筆濡墨,前嚮樓頭白粉壁上,姿意大書一行。既已書畢,亦便自看,並不解其好之與否,單隻覺得修已不須修,補已不須補,添已不可添,減已不可減,於是滿心滿意,即便留卻去休。固實不料後來有人看見,已更不能跳齣其籠罩也。且後人之不能跳齣,亦隻是修補添減,俱用不著,於是便復袖手而去,非謂其有字法、句法、章法,都被占盡,遂更不能爭奪也。〇太白公評此詩,亦隻說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夫以黃鶴樓前,江磯峻險,夏口高危,瞰臨沔漢,應接要衝,其為景狀,何止盡於崔詩所雲晴川芳草日暮煙波而已!然而太白公乃更不肯又道,竟遂俯首相讓而去。此非為景已道盡,更無可道,原來景正不可得盡,卻是已更道不得也。蓋太白公實為崔所題者,乃是律詩一篇,今日如欲更題,我務必要亦作律詩。然而公又自思律之為律,從來必是未題詩,先命意;已命意,忙審格;已審格,忙又爭發筆。至於景之為景,不過命意、審格、發筆以後,備員在旁,靜聽使用而已。今我如欲命意,則崔命意,既已卓矣;如欲審格,則崔審格,既已定矣;再如欲爭發筆,則崔發筆,既已空前空後,不顧他人矣。我縱滿眼好景,可撰數十百聯,徒自嘔盡心血,端嚮何處入手?所以不覺倒身著地,從實吐露曰:“有景道不得”。有景道不得者,猶言眼前可惜無數好景,已是一字更入不得律詩來也。嗟乎!太白公如此虛心服善,隻為自己深曉律詩甘苦。若後世群公,即那管何人題過,不怕不立地又題八句矣。〇一解,看他妙於隻得一句寫樓,其外三句皆是寫昔人。三句皆是寫昔人,然則一心所想,隻是想昔人;雙眼所望,隻是望昔人,其實曾更無閑心管到此樓,閑眼抹到此樓也。試想他滿胸是何等心期,通身是何等氣概!幾曾又有是非得失、榮辱興喪等事,可以汙其筆端?[一是寫昔人,三是想昔人,四是望昔人,並不曾將樓掛到眉睫上。]凡古人有一言一行,一句一字,足以獨步一時,占踞韆載者,須要信其莫不皆從讀書養氣中來,即如此一解詩,須要信其的的讀書,如一、二,便是他讀得莊子《天道》篇,輪扁告桓公;古人之不可傳者死矣,君之所讀,乃古人之糟粕已夫。他便隨手改削,用得恰好。三、四,便是他讀得《史記?荊軻列傳》易水一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便隨手倒轉,又用得恰好也。至於以人人共讀之書,而獨是他偏有本事對景便用,又連自傢亦竟不知,此則的的要信其是養氣之力,不誣也。[後人又有欲“捶碎黃鶴樓”者,若知此詩曾不略寫到樓,便是空勞捶碎,信乎?自來皆是以訛傳訛,不足供一笑也。]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後解】前解,自寫昔人。後解,自寫今人。並不曾寫到樓。〇此解,又妙於更不牽連上文,隻一意憑高望遠,彆吐自傢懷抱,任憑後來讀者,自作如何會通,真為大傢規摹也。〇五、六,隻是翻趺“鄉關何處是”五字,言此處曆曆是樹,此處淒淒是洲,獨有目斷鄉關,卻是不知何處。他隻於句上橫安得“日暮”二字,便令前解四句二十八字,字字一齊搖動入來,此為絕奇之筆也。


前言/序言

貫華堂選批唐纔子詩序

順治十七年,春二月八之日,兒子雍強欲予粗說唐詩七言律體。予不能辭。既受其請矣,至夏四月望之日,前後通計所說過詩可得滿六百首。則又強欲予粗為之序,予又不能辭也,因復序之。

序曰:夫詩之為德也大矣!苞乎天地之初,貫乎終古之後,綿綿曖曖,不知紀極,虛空無性,自然動搖,動搖有端,音斯作焉。夫林以風戛而籟若笙竽,泉以石礙而淙如鍾鼓,春暘照空而花英亂發,鞦涼蕩階而蟲股切聲。無情猶尚弗能自已,豈以人而無詩也哉?離乎文字之先,緣於怊悵之際,性與情為挹注,往與今為送迎。送者既渺不可追,迎者又欻焉善逝,於是而情之所注無盡,性之受挹為不窮矣。

其為狀也,既結體以會妙,又散音以流妍,初吐心以爍幽,轉附物而起耀。其堅也洞乎金石,其輕也比於絲篁,其遠也追乎鬼神,其近也應於風雨。斯皆元化之所未嘗陶鈞,江山之所不及相助者也。蓋是眉睫動而蚤成於內,喉咯轉而畢寫於外。彼豈又欲藉揮灑於筆林,求潤澤於墨江者哉?蒼帝未生,有繩無字,黃鍾先鼓,展氣應律,律之所應,謳吟遍野。於是卯角孺子,荷蓑笠而長謠;舊袖女兒,置懿筐而太息。太息之聲,即是孔聖之所莫刪;長謠之語,乃為蔔氏之所伏讀。固不待解繩而撰字,貫字以為文,夫而後托肺腑於音辭,樹芳馨於文翰者也。

三百之目,傳乎泗水,始關終撻,各分章句。章句之興,所由來矣。章者,段也。赤白曰章,謂比色相宣,則成段也。斐然成章,亦言成段則可觀攬也。為章於天,言其成段,非散非迭也。句者,勾也,字相勾連,不得斷也。又言連字之盡,則可勾而絕之也。夫花本依於萼跗,而花有 鏵之韆重。暈特托於雲河,而暈有熊熊之萬狀。由來妙舞迴風,必有綴兆之位。清歌流塵,不失抗墜之節。此固凡物之恒緻,而非學士之雕撰矣。

先師崛興,眾稱大匠,雖由獨秀,實妙兼通。兼通者,先師之纔;獨秀者,先師之道。纔非道,固無醞釀;道非纔,亦難翱翔。此譬如大海必潛大龍,而亦不讓魚蝦;大山必稱大材,而亦旁羅莎蘚者也。況其周流天涯,曾與萬變徘徊,迨於退老故鄉,復遭四時侵逼,因而隨物宛轉。既各得其本情,加之縱心往還,遂轉瑩其玄照。由是而手提劈嶽之筆,筆濡溢海之墨,墨臨雲淨之簡,簡作參天之書。而亦曾不齣於靜女夭夭之桃花,徵人依依之楊柳,黃鳥嚶嚶之小響,草蟲趯趯之細材者,此固其所也。

是故,其篇有幾章,章有幾句,而止換一字,其餘全同者,初吟則恐鬱陶,更端始當條暢也。其篇有幾章,而章無定句,句無定字,又全不同者,求伸固隻一理,難伸遂仗多言,先欲置理以橫斷,既仍轉言而得達也。又有幾章全同,而一章獨異者,或情文相纏,而遽吐飈焰,或彌縫久之,而終露廉鍔也。又有章句全異,而末句必同者,眾音繁會,而適期悅耳,膏薌齊化,而意在甘口,口之所甘,耳之所悅,乃在於斯,則不自覺忽忽乎其屢稱之也。凡此者,雖非齣上聖元始之手,實已經上聖珪璋之心。正如離離夜燈,既托昭昭白日,則固鍠鍠洪鍾,非復錚錚細響。況此又直九閤十五諸侯,會星弁以對 一人,匪特三顧七十二子。持丹漆以流通萬世,則其命為學術之奧區,尊曰王人之鴻教,騰躍於《離騷》、《樂府》之上,彪炳於《大易》、《尚書》之間,堂堂乎獨自成經,其誰謂不宜哉?自是而降,屈宋變響,沿流相傳,漢魏不絕。漢自河梁而外,實有枚叔、傅仲,魏當建安之初,並稱王、徐、應、劉,其佘又有嵇、阮,清峻而遙深,左、陸,析文以雕采。

吾嘗閑訪乎翰墨之林,固亦竊駭於龍鸞之多也。然而王跡歇矣,風人不存,即有榮華,何關製作。惜乎停雲妙筆,尚嗟其狂狷不及受裁也已,豈況玉樹新聲,乃欲與風雅居然接轡者也。天不喪文,聿挺大唐,斨斧乍息,人文隨變,聖情則入乎風雲,天鑒則比乎日月,帝心則周乎神變,王度則閤乎規矩。於是乘去聖之未遠,依名山之多纔,酌六經之至中,製一代之妙格。選言則或五或七,開體則起承轉收。選言或五或七者,少於五,則憂其促,多於七,則悲其曼也。開體起承轉收者,先欲其如威鳳之樹耀,繼欲其如祥麟之無跡也。當其時也,上自殿廷,下行郡縣,內連宮闥,外涉關河,以至山阿蕙悵之中,破院芋爐之側,滄江蓬舟之上,怨女錦機之前,固無不波遭風而盡靡,山齣雲而成雨矣。

夫詩之為言詘也,謂言之所之也;詩之為物誌也,謂心之所之也。心之所之必於無邪,此孔子之法也。心之所之必於無邪,而言之所之不必其皆無邪,此則鄭衛不能全刪,為孔子之戚也。今也,一敬遵於孔子之法,又乘之以一日之權,而使心之所之必於無邪,言之所之亦必於無邪。然則唐之律詩,其真為三百之所未嘗有也。夫聖者,天之所命以斟酌群言也;王者,天之所命以總一眾動也。聖人之事,王者必不能代;王者之事,聖人必不敢屍。然而孔子之時,世無王者,則孔子固於斟酌群言之暇,亦既總一眾動矣。如哀周東遷,而奮作《春鞦》,是也。大唐之時,世無孔子,則大唐固於總一眾動之便,亦遂斟酌群言矣,如懲隋浮艷,而特造律體,是也。

故夫唐律詩,非獨一時之佳構也,是固韆聖之絕唱也,吐言盡意之金科也,觀文成化之玉牒也。其必欲至於八句也,甚欲其綱領之昭暢也;其不得過於八句也,預坊其蕪穢之填廁也。其四句之前開也,情之自然成文,一二如獻歲發春,而三四如孟夏滔滔也。其四句之後閤也,文之終依於情,五六如涼鞦轉杓,而七八如玄鼕肅肅也。故後之人如欲豫悅以舒氣,此可以當歌矣;如欲愴怏以疏悲,此可以當書矣;如欲婉麯以陳諫,此可以當諷矣;如欲揄揚以緻美,此可以當頌矣;如欲辨雕以寫物,此可以當賦矣;如欲摺中以談道,此可以當經矣。何也?三百猶先為詩而後就刪,唐律乃先就刪而後為詩者也。

《大易》學人金人瑞法名聖嘆述撰

學人顧祖頌孫聞校過



用户评价

评分

就是唐才子书嘛,换了个名。

评分

……………………………………………………………………………………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评分

还没开封 这几天书有点多 看不过来

评分

金圣叹选本的特点不仅在于选,更在于评,更注重点评和鉴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