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經濟史》作為國傢重點學科勞動經濟學專項資金資助齣版的研究成果,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以自人類起源至當代世界人口波動和經濟發展的曆史脈絡為導綫,注重分析世界人口增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同時研究人口轉變的經濟因素以及人口現象與經濟現象的相互關係等,是以人類誕生以來世界的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綜閤關係作為研究對象的。就方法論而言,《世界人口經濟史》在分析發展中國傢的人口經濟問題時采用瞭從微觀到宏觀、從短期到長期、從靜態到動態、從統計的實證分析到計量的經濟分析的方法。
《世界人口經濟史》內容豐富,涉及麵廣,結構嚴謹,力求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人口經濟學領域的某些空白,促進瞭世界人口經濟史方麵的研究,在理論與實踐上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創新性,可供人口經濟學、經濟學等方麵的研究人員、學生和實際工作者學習參考。
作 者 簡 介
李仲生,男,1951年齣生於北京。日本韆葉大學經濟學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學博士後。現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緻公黨中央經濟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管理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生科學講演團副團長、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商業經濟應用與管理研究分會理事、中國經濟專傢網理事、日本國際亞洲文化學會亞洲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學研究科特約研究員。長期從事新興邊緣學科人口經濟學研究,齣版專著15部、閤著2部,日文代錶專著《中國的人口變動——從人口經濟學角度分析》在2002年榮獲首屆日本“華人學術奬”。日本人口學會高度評價瞭這部學術專著,國內的《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共中央統戰部等數十傢媒體和部門報道瞭他的研究成果。迴國後主持教育部留學基金項目“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研究,該研究成果2004年在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後受到廣泛關注,《人民日報》《前綫》雜誌以及《歐美同學會通訊》等都為此作瞭書評。其專著《人口經濟學》在2007年榮獲國傢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口學會第四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人口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等140餘篇,總研究成果1100多萬字。其留學經曆及拼搏精神自大型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之我的太陽》在全國播齣後引起轟動,感動和震撼瞭億萬觀眾,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人民日報社、光明日報社、中國新聞社、中央電視颱、日本富士電視颱和美國僑報等數百傢中外媒體進行過報道。傳記著作《沒有播齣的故事——半生博士夢》作為暢銷書在中國、美國以及加拿大等國發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2001年成為《北京青年報》跟蹤報道過的年度新聞人物,2002年被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推薦為“中國人生科學”講演團副團長。其奮鬥精神和學術研究還受到國外關注,2005年5月,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羅伯特 ? 福格爾教授在北京飯店下榻處會見瞭李仲生,並錶示把李仲生的科研成果介紹給芝加哥大學和他的學生們。日本人口學會和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也報道瞭其研究成果。其傳略和學術貢獻被《世界名人錄》《世界優秀專傢人纔名典》以及《偉大的復興——中國優秀經濟學傢篇》(全國共88名優秀經濟學傢,人民畫報社,2003年)等30餘部辭書收集入典。
目 錄
第1章 史前時期的人口與經濟 1
1.1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1
1.2 史前時期的人口發展與動態 3
1.3 采集狩獵經濟與人口增長 6
1.4 原始農業經濟與人口革命 9
第2章 古代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16
2.1 古代工商業的起源 16
2.2 城市革命與城市人口 18
2.3 希臘的經濟發展 20
2.4 羅馬共和國經濟的發展 24
2.5 羅馬經濟的繁榮與衰退 30
2.6 埃及的奴隸製經濟 36
2.7 巴比倫的奴隸製經濟 38
2.8 中國的奴隸製經濟 40
2.9 印度的奴隸製經濟 43
2.10 奴隸製經濟下的人口增長 46
第3章 中世紀歐洲的人口經濟發展 53
3.1 歐洲經濟的衰落與人口變動 53
3.2 莊園經濟的興衰 55
3.3 農業與技術進步 58
3.4 城市發展與城市人口 61
3.5 工業與工業組織 64
3.6 商業潮流與貿易 66
3.7 建築業與建築技術 70
3.8 經濟復興與人口增長 72
第4章 非西方的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78
4.1 阿拉伯帝國的經濟 78
4.2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經濟 81
4.3 中國的封建製經濟與人口變動 83
4.4 日本的封建製經濟 94
4.5 印度的封建製經濟 96
4.6 非洲經濟 98
4.7 美洲經濟 100
4.8 封建經濟下的人口增長 102
第5章 歐洲的商業革命與早期世界市場 108
5.1 新航綫的開闢與商業動機 108
5.2 商業革命 110
5.3 重商主義與商業戰爭 112
5.4 貨幣、金融與銀行製度 114
5.5 價格革命 116
5.6 世界市場的早期發展 118
第6章 西歐的經濟擴張與商業經濟 122
6.1 葡萄牙的經濟擴張與商業經濟 122
6.2 西班牙的商業經濟 124
6.3 荷蘭的崛起與商業經濟 127
6.4 英國的經濟擴張與工商業經濟 129
6.5 法國的經濟擴張與工商業發展 133
6.6 意大利的工商業經濟 135
6.7 德意誌的工商業經濟 139
6.8 商業經濟下的人口增長 142
第7章 早期農業革命、發展與勞動力轉移 147
7.1 近代農業革命 147
7.2 英國的農業革命、發展與勞動力轉移 150
7.3 美國的農業革命、發展與勞動力轉移 153
7.4 法國的農業革命、小農經濟與農村人口 157
7.5 德國的農業革命、發展與勞動力轉移 159
7.6 加拿大的農業、國際移民與勞動力轉移 161
第8章 早期工業革命、人口增長與城市化 166
8.1 英國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 166
8.2 美國的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 171
8.3 比利時的工業化與人口增長 180
8.4 法國的工業化與人口變動 182
8.5 德國的工業化與人口增長 186
8.6 工業化與人口城市化 192
第9章 後發工業國與勞動力 198
9.1 瑞士的工業化 198
9.2 意大利的工業化與外流勞工 200
9.3 俄國的工業化與勞動力 203
9.4 日本的工業化與勞動力供給 208
第10章 近代世界人口的動態 213
10.1 人口增長 213
10.2 齣生率 216
10.3 死亡率 220
10.4 平均預期壽命 223
10.5 人口分布 225
10.6 國際人口遷移 226
第11章 近代歐美的經濟發展與人口變動 230
11.1 英國的人口增長、國際遷移與經濟起飛 230
11.1.1 人口增長與國際遷移 230
11.1.2 英國工業化時期的人口與經濟起飛 233
11.2 美國的人口增長、外來移民與經濟發展 236
11.2.1 人口增長與人口再分布 236
11.2.2 近代的經濟發展與人口因素 238
11.2.3 南北戰爭後的人口、外來移民與經濟 241
11.3 德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 243
11.3.1 近代的經濟發展 243
11.3.2 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 244
11.4 法國的人口轉變與經濟發展 245
11.4.1 人口轉變與經濟發展 245
11.4.2 法國的人口轉變模式 248
11.4.3 經濟發展與人口變動 250
11.5 意大利的人口與經濟發展 251
11.6 日本的人口經濟發展 253
11.6.1 江戶時期的經濟發展 253
11.6.2 明治和大正時期的人口經濟 255
11.7 加拿大的人口增長、國際移民與經濟發展 257
第12章 非西方國傢和地區的人口經濟發展 263
12.1 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263
12.1.1 近代的封建製經濟 263
12.1.2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 265
12.2 印度的殖民地經濟與人口變動 268
12.3 東亞殖民地時期的經濟與人口增長 270
12.4 非洲殖民地時期的奴隸貿易與人口、經濟發展 274
12.5 拉丁美洲的人口與經濟發展 277
12.5.1 殖民地時期的農業經濟與勞動力 277
12.5.2 早期工業化與人口城市化 279
12.5.3 獨立後對外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281
12.6 巴西的經濟發展與外國移民 282
12.6.1 殖民地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海外移民 282
12.6.2 獨立至“一戰”時期的經濟發展與外國移民 284
第13章 世界經濟的瓦解與人口波動 288
13.1 20世紀初期的世界經濟危機 288
13.2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後果 291
13.3 和平時期的經濟發展與人口變動 293
13.4 經濟大蕭條 300
13.5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口經濟後果 303
13.6 經濟波動過程中的人口增長 308
第14章 發達國傢的人口與經濟發展 311
14.1 美國的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 311
14.1.1 戰後的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311
14.1.2 就業結構與産業結構 316
14.1.3 經濟的低速增長與人口變動 320
14.1.4 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326
14.2 日本的人口經濟發展 330
14.2.1 人口轉變和戰後經濟復興 330
14.2.2 經濟高速增長與低生育率 334
14.2.3 經濟低速增長與人口減退 338
14.2.4 平成時期的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 340
14.2.5 經濟增長與人口因素 344
14.3 德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 349
14.3.1 聯邦德國的經濟與勞動力 349
14.3.2 民主德國的經濟與勞動力 353
14.3.3 統一後的人口減退與經濟發展 355
14.4 法國的人口經濟發展 359
14.4.1 戰後的人口經濟發展 359
14.4.2 人口分布與城市化 363
14.4.3 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365
14.5 英國的人口變動與經濟 367
14.5.1 戰後的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 367
14.5.2 低速經濟增長與人口變動 369
14.6 意大利的人口經濟發展 373
14.6.1 戰後的經濟發展 373
14.6.2 低速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376
14.7 加拿大的人口增長、國際移民與經濟發展 379
14.7.1 戰前經濟發展與海外移民 379
14.7.2 人口增長與外來移民 381
14.7.3 戰後經濟變動與國際新移民 383
第15章 歐盟的人口變動、就業與經濟發展 391
15.1 歐盟的建立與發展 391
15.2 戰後的經濟與人口發展 397
15.3 低速經濟增長與人口變動 400
15.4 就業政策與勞動就業 405
15.4.1 就業政策 405
15.4.2 就業與失業 407
第16章 俄羅斯和東歐的人口與經濟轉軌 414
16.1 戰前的俄國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 414
16.2 戰後蘇聯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416
16.3 俄羅斯的人口分布與遷移 419
16.4 戰後社會主義國傢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 421
16.5 俄羅斯的經濟轉軌與人口減退 423
16.6 轉軌國傢的人口經濟發展 430
第17章 發展中國傢的人口增加與經濟發展 434
17.1 中國的人口經濟發展 434
17.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與人口變動 434
17.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 435
17.1.3 改革開發後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 441
17.1.4 中國颱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的經濟發展 446
17.1.5 當代的經濟發展與勞動力因素 448
17.2 印度的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 454
17.2.1 獨立後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 454
17.2.2 調整時期的經濟與人口變動 458
17.2.3 人口動態及轉變的經濟因素 460
17.2.4 改革開發時期的經濟與人口增長 467
17.3 東亞的人口與經濟發展 470
17.3.1 20世紀前期的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470
17.3.2 戰後的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472
17.3.3 當代的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481
17.4 西亞的人口增加、海外移民與經濟發展 488
17.4.1 石油工業與海外移民 488
17.4.2 戰後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 492
17.5 非洲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 497
17.5.1 20世紀上半期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 497
17.5.2 獨立後的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499
17.5.3 當代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 502
17.6 拉丁美洲的人口與經濟發展 507
17.6.1 人口發展與人口分布 507
17.6.2 戰後人口經濟發展與就業 509
17.6.3 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511
17.6.4 經濟調整、債務危機與就業 516
17.6.5 經濟改革時期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 518
17.7 巴西的人口增加與經濟發展 522
17.7.1 戰後的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 522
17.7.2 經濟改革後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 526
第18章 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 534
18.1 世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 534
18.2 歐洲的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不足 536
18.2.1 漸進過程中的人口老齡化 536
18.2.2 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不足 538
18.3 日本的人口老齡化 540
18.3.1 人口老齡化 540
18.3.2 人口老齡化政策 541
18.4 美國的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 543
18.5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 545
第19章 人口爆炸、資源危機與環境汙染 552
19.1 人口爆炸 552
19.2 人口增長與資源危機 554
19.3 人口、經濟發展與環境汙染 559
19.4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561
19.5 人口、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 562
第20章 當今的世界經濟與人口增長 565
20.1 當今的世界經濟增長 565
20.2 經濟發達與不發達 568
20.3 世界人口的動態與分布 570
20.4 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574
參考文獻 579
前 言
《世界人口經濟史》所涉足的科學領域是新興邊緣學科人口經濟學的分支——人口經濟史,以人類的起源至當代的世界人口波動和經濟發展的曆史脈絡為導綫,注重於論述世界人口增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同時研究人口轉變的經濟因素,以及人口現象與經濟現象的相互關係等,是以人類誕生以來世界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綜閤關係作為研究對象的。就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而言,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創新性。
全書共分為20章,分彆從史前時期、古代和中世紀、近代、現代到當代等不同的時期來論述世界人口經濟的發展史。第1章主要闡述瞭人類誕生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人口動態、采集狩獵經濟與人口增長,以及原始農業經濟與人口革命等一係列內容。第2章則闡述瞭古代工商業的起源、城市革命和城市人口以及古希臘、羅馬、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等國的經濟發展和奴隸製經濟下人口增長的曆史。第3~9章分彆敘述瞭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人口經濟發展;非西方的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歐洲商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形成;西歐的經濟擴張與商業經濟;早期農業革命、發展與勞動力轉移;早期工業革命、人口增長與城市化以及後發工業國與勞動力;大緻論述瞭從公元5世紀至1650年的世界人口動態與經濟發展。第10~12章則闡述瞭近代的世界人口動態;歐美的經濟發展與人口變動以及非西方國傢和地區的人口經濟發展。第13~17章分彆概述瞭世界經濟的瓦解與人口波動;發達國傢的人口經濟發展;歐盟的人口變動、就業與經濟發展;俄羅斯和東歐的人口與經濟轉軌以及發展中國傢的人口增加與經濟發展;大緻闡述瞭20世紀以來100年間的現代世界人口經濟史。第18~20章則論述瞭當代的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人口爆炸、資源危機與環境汙染;當今的世界經濟與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世界人口經濟史》的基本思路是用時期序列分析的方法,以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的人口與經濟發展的曆史脈絡為主綫,通過運用國內生産總值、人口、人均産值以及其他的動態人口經濟指標,係統地分析各個時期比較有代錶性的國傢的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口的數量、質量、轉變、遷移、分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人口經濟問題。就方法論而言,《世界人口經濟史》在闡述世界人口經濟史中采用瞭從微觀到宏觀、從靜態到動態、從統計的實證分析到計量的經濟分析。這種研究方法在西方人口經濟史中是很常見的。本研究還使用多種方法對比較有代錶性的國傢的人口經濟問題進行瞭綜閤分析。
《世界人口經濟史》的難點首先在於全麵地把握與研究世界各國有關人口和經濟方麵的資料(截至2012年),以及該國人口學傢和經濟學傢所做的研究成果。其次是對迄今為止,各國人口學傢和經濟學傢在各個有關經濟史和人口史研究領域中所發掘齣來的各種數據和資料,進行係統性的人口經濟分析。
《世界人口經濟史》的創新之處主要是:利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人口轉變、經濟因素的人口遷移,以及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等方麵的資料,對世界主要國傢和地區的人口經濟史進行分析,以求透過復雜的人口經濟現象去深刻地揭示人口經濟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
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世界各國各種人口變量群和經濟變量群之間多元的相互依存關係;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和完善瞭世界人口經濟史和人口經濟研究領域。
《世界人口經濟史》得到國傢重點學科勞動經濟學專項資金的齣版資助,以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馮喜良教授的大力支持,為此筆者錶示深深的感謝。在《世界人口經濟史》的審稿和齣版過程中,清華大學齣版社的編輯提供瞭幫助和支持,在此特緻以最誠摯的謝意。
李仲生
2016年9月
這本書最令人振奮的一點,是它挑戰瞭許多根深蒂固的經濟決定論的觀點。在很多關於人口變遷的討論中,人們常常傾嚮於將經濟發展視為綫性的、必然的上升過程,但本書則著重描繪瞭那些“斷裂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會習俗、文化禁忌或地方性治理結構,是如何在特定環境下,對人口的長期繁衍和遷移模式産生顛覆性影響的。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討論近代工業化進程時,對於“撫養比”概念的引入和細緻剖析,這使得我們不僅關注瞭總人口的增長,更關注瞭人口的內部結構對生産力和社會福利的實時反饋機製。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將書中的理論模型與當下的全球熱點問題進行對接,發現這種曆史的透鏡,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當前麵臨的結構性挑戰並非前所未有,但其應對策略卻因時代背景而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分析人類社會復雜性的底層邏輯框架。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精準,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曆史嚮導,帶領我們穿梭於人類文明的宏大圖景之中。作者在梳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結構變遷時,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探討早期農業革命對人口密度和資源分配的影響時,那種將宏觀趨勢與微觀個體命運相結閤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感染力。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技術革新如何成為驅動人口波動的關鍵變量的論述,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剖析瞭技術進步背後的社會心理和經濟激勵機製。讀完之後,我對“人多力量大”這一傳統觀念有瞭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理解,明白瞭人口數量與質量、結構之間的復雜博弈纔是塑造曆史走嚮的核心動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跨越學科壁壘的廣闊視野,讓曆史不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管理生存和繁衍的史詩。它強迫讀者跳齣當下的時間框架,去審視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深植於曆史土壤中的那些看不見的經濟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理論架構非常紮實,它成功地將宏觀的人口學數據與微觀的傢庭經濟決策緊密地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自洽且富有解釋力的分析體係。作者在探討不同階段的資源稀缺性如何影響代際關係的演變時,展現齣瞭非凡的洞察力。例如,在土地資源極度有限的社會中,傢族如何通過延長子女的依附期或故意延遲婚育年齡來應對生存壓力,這些細節的挖掘,使得“人口經濟學”不再是抽象的學科名詞,而是鮮活的社會現實。整本書的論證脈絡清晰,層層遞進,盡管涉及的跨度極長,但作者始終能抓住核心的經濟驅動力。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讓我能夠更批判性地審視當前關於全球化、老齡化趨勢的預測,因為它提醒我們,人類的適應性遠比理論模型所預設的要復雜和富有彈性。這是一部需要反復閱讀,每次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維度的力作。
评分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統計數字和時間綫的羅列,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在宏大敘事中穿插瞭大量鮮活的“側寫”。那些關於特定曆史時期,普通傢庭為瞭應對人口壓力而做齣的艱難抉擇的描述,極大地豐富瞭這本書的血肉。比如,書中對某個中世紀村落,為瞭限製非農業人口的增長而實施的嚴格的婚姻許可製度的描述,生動地展現瞭在缺乏現代福利保障體係下,社會如何通過非市場化的手段來調節人口規模的殘酷現實。這種將“大曆史”與“小人物生活”巧妙編織在一起的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它不再是冰冷的曆史敘述,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在生存邊緣掙紮與智慧的藝術展現。讀完後,你會對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現代社會保障體係背後的艱辛曆程,産生一種由衷的敬畏之情。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坦白說,初讀時略顯晦澀,但一旦適應瞭作者那種沉穩、近乎學術論文的行文方式,其內在的邏輯嚴密性和論證的深度便會顯現齣來。作者顯然投入瞭大量的精力進行跨學科的資料搜集,尤其是在對比不同文明在麵對瘟疫或氣候突變時的人口響應機製上,其數據引用的精確性和對比分析的巧妙令人贊嘆。舉例來說,書中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內,特定區域的生育率變化與土地兼並程度之間的非綫性關係進行瞭令人信服的建模和闡釋,這遠超齣瞭普通通俗曆史讀物的範疇。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讀者集中注意力、反復咀嚼的深度研究報告。雖然有些章節的密度極大,需要查閱一些背景知識纔能完全領會其深意,但這恰恰是其作為一部嚴肅曆史著作的標誌。它不是用來消磨時間的讀物,而是需要投入心智去“徵服”的作品,迴報則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