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禹域鴻爪(東瀛文人 印象中國係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新譯新增的遊記閤集,來自日本京都學派創始人內藤湖南的寫實記錄
本書收錄內藤湖南寫作的七種中國遊記,其中《緒言》《禹域鴻爪》《鴻爪記餘》三部分曾收入《燕山楚水》一書翻譯引進,此次是新譯;《己亥鴻爪紀略》《禹域鴻爪後記》《遊清雜信》《遊清記彆記·京津訪問記》《中國觀察記》等則之前未收入中譯本的遊記集中;此外,書末還附錄瞭著名日本漢學傢桑原武夫的《湖南先生所嫌厭的》,從側麵反映內藤湖南的個人愛好和文化取嚮。這些文字為瞭解清末民初中國的社會生活、中日交往情況、日本對華策略等,提供瞭更多可供研究和探討的材料。
與嚴復、文廷式、張元濟、清肅親王等名流要人的往來對話,珍貴的曆史材料
除觀覽景物、登臨懷古外,書中難得留下內藤湖南與嚴復、張元濟、文廷式等知識分子的筆談記錄,以及與清肅親王等重要人物的迴見和交談概況。這些記錄和筆記,較多關注清末民初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軍事及政治現實,反映齣社會各界名流要人對中國現狀的憂慮和對未來局勢的判斷。這些意見從今日看雖未必盡皆公允,但可以代錶或反映當時各種思潮交匯的情況,是珍貴的曆史材料。
日本偉大的漢學傢內藤湖南教授。
——著名學者 楊聯陞
(內藤湖南)先生為彼邦漢學耆宿,治中國史卓然有所建樹,新進學子多齣其門下。……其方麵之廣,精力之強,遑論日本,即我國近代學者中亦不數覯焉。
——著名學者 周一良
內藤湖南是近代日本中國學的重要學者之一,同時又是中國近代重大曆史事件的觀察傢和評論傢。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錢穆孫女 錢婉約
內藤湖南是日本中國史研究領域京都學派創始人之一。《禹域鴻爪》是他於1899年到1918年之間,多次到中國訪問、遊覽後,寫作的七種考察記錄的閤集。這些文字以旅行傢的嚴謹態度,詳細記錄瞭作者在中國各省各市的所見所聞,既包括名山大川的地理地貌、走勢分布,也包括名勝古跡的保存狀況、建築樣態,既謄錄或迴憶瞭內藤湖南和嚴復、張元濟、文廷式、清肅親王等知識界名流和朝廷要人的筆談對話,也描寫瞭一般百姓、兵卒小販的生活與姿態。作為深受漢學影響的一代知識分子之一,作者對中國懷有很深的文化認同和理解。這本遊記並不停留於走馬觀花的記錄和浮皮潦草的議論,而是在文化批評和社會觀察上具有非一般的深度和參考價值。
日本東洋史學京都學派開山人。自幼受漢學熏陶,曾投身報界,後任教於京都大學,任東洋史學講座教授。內藤湖南從1899年開始多次造訪中國,懷著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嚮往和對中國社會的關心,與羅振玉、王國維、嚴復、鄭孝胥、張元濟等往復交流,並留下珍貴的筆談記錄、日記、書信等,收入《禹域鴻爪》一書。
(李振聲)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文學翻譯傢。譯有:夏目漱石《夢十夜》、夏目漱石《虞美人草》、橫光利一《感想與風景》、鈴木正夫《蘇門答臘的鬱達夫》、內藤湖南《禹域鴻爪》等。
總序(施小煒)
捲首
緒言
學徒暑中旅行
贈詩及送彆詩
禹域鴻爪記
其一啓程芝罘渤海史論
其二天津憑吊與嚴、王二子晤談
其三北京沿革城牆賞月
其四長城明十三陵
其五京郊寺觀文廟觀象颱
其六陳、蔣二子威海衛上海文、宋二子
其七杭州西湖靈隱
其八蘇州虎丘寒山寺靈岩山滄浪亭
其九溯江而上
其十武漢之遊黃鶴樓大彆山伯牙颱
其十一赤壁金陵之遊鎮江
其十二最後之筆談時務金石歸途驚聞
鴻爪記餘
中國人與狗
鹽丘
空中鳴鑾
孔廟看守人
貢院
體麵之意義
一大溷圊
罨秀
外國人
南口之盥浴及便器
店鋪之裝飾
傢屋之結構
南北之字體
美女産地之沿革
滬上之演戲
風景概觀
金陵之詩材
畫之南北宗派
“不是塔”
招牌之典故
書法與金石
中國人之篤學
高塔
己亥鴻爪紀略
禹域鴻爪後記
遊清雜信
發自營口(十月二十六日)
發自燕京(十一月七日夜)
發自北京
發自上海
再發自上海(一月三日發)
遊清記彆記·京津訪問記
中國觀察記
附錄 湖南先生所嫌厭的(桑原武夫)
譯後記
北京沿革 城牆賞月
天津至北京的鐵道,即所謂盧津鐵路,又名津京鐵路,在盧溝橋連接盧漢鐵路。其間,由名為豐颱的車站分叉齣一股,抵達北京南郊的馬傢堡車站。馬傢堡與北京的外城永定門之間,相距僅我國的半日裏之遙,故而站名就叫永定門。天津至永定門,急行列車三小時即可抵達,相距將近八十英裏。寬軌,復綫。客車的構造與塘沽天津間的一模一樣。車窗外望見的風景,與天津附近一帶相較,綠樹轉多,滿目蒼莽,鐵路從南海子(位於北京南端的一處開闊園囿)繞行而過的那一段,原野的景色變得越發壯觀,不時有駱駝群,或躺臥或直立,齣現在眼前,一見這朔北風物,不由得精神為之一振。從馬傢堡坐上大八車似的中國馬車,馳走在濛濛沙塵之間。馬傢堡與永定門之間雖開通有電氣鐵道,但對攜帶行李者來說,在永定門換車卻至為不便。進入永定門,右邊為天壇,左邊為綿延數町的先農壇紅牆,兩相間隔數百步,恍若一條縴細的絲綫。穿行在其正中間的大道,自去年以來,修繕成瞭開闊暢通的砌石路麵,直達內城正南的正陽門,其規模之宏大,實無愧於一個龐大帝國的都城。由此進入內城,從棋盤街右拐,便到瞭有公使館大街之稱的東交民巷的林氏傢,我即客寓於此。城牆構造的宏大壯偉,雖已曾耳熟能詳,但親眼目睹之下,更是惟有為之驚嘆而已。正陽門等,竟有離地九丈餘雲,城門在穿鑿城牆而過的甬道外,更呈一偃月之形狀。外門則通往正前方的一條道及左右的兩條道,正前方的那條道通常是關閉的,因而左右的兩條便成瞭通道。城中泥土呈灰色,就像輕灰似的,腳一踩上去,便飛揚起來,天色便變得晦暝不已。步行數分鍾,衣服便都變成瞭灰白。如果坐上馬車驢車,情形就更嚴重瞭,沒蹄的塵沙高揚在驢馬車的行跡之上,人影馬影便都淹埋在瞭塵沙之中。不過,眼下正是清鞦季節,天空寥廓,無風,涼爽,正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時節。當其蓬蓬春風從遼闊無垠的平野上吹颳而來,天色朦朧,日光為之赤紅如血,當此之時,隨你如何密閉於室內,也終難防得住塵沙粉揚侵入。由於風土乾燥,冷起來冷得厲害,熱也熱得厲害,可人的體感卻並不怎麼強烈,因而很難說這地方便是有損於健康的。隻是心悸這塵沙,便自行減少瞭齣門的機會,因而僑居在這裏的邦人,大抵都會為此而嚮人一訴其苦衷。
正如在天津時嚴又陵對我所說的那樣,戊戌政變以來,士大夫皆鉗口結舌,無有敢齣其聲息者,因而我在北京,終未能找到一個可以一起說說話的人。據僑居北京的幾位邦人講,政變之前,翰林院人人都喜歡跟邦人交遊,可如今則完全斷絕瞭來往,會麵之事更是一概迴避。朝廷的排外情緒仍有時時發作的勢頭,眼下局勢頗不明朗,報紙傳聞,多為揣摩之談,殆難置信。即便經由一道道麻煩的手續,去跟李鴻章等人見上一麵,實際上也涉及不瞭與清國將來命運攸關的事,故而也便先自斷棄瞭在這裏與中國士人麵晤的念頭,決定暫且作一次長城之遊覽。
按,今日之北京,乃遼、金、元以降之古都。遼太宗會同元年,擢升幽州為南京析津府,改築都城,位於今日北京城之西南,周長三十六裏,有八道城門: 東麵曰安東、迎春;南麵曰開陽、丹鳳;西麵曰顯西、清普;北麵曰通天、拱宸。宋朝宣和年間(徽宗時),改名為燕山府,府城周長二十七裏,樓颱高四十尺者,九百一十座,環以三重城濠,開有八道城門。金貞元四年,廢主完顔亮駕幸此地,稱燕京,改為中都,析津府改為大興府,下令增擴都城,周長七十五裏,設城門十三處: 東曰施仁、宣曜、陽春;南曰景風、豐宜、端禮;西曰麗澤、顯華、彰義;北曰會城、通元、崇智、光泰。元世祖至元四年,改築都城於舊城東北,方六十裏,設十一道城門: 正南曰麗正,偏東南曰順承,偏西南曰文明;偏東北曰安貞,偏西北曰健德;正東曰崇仁,偏東南曰齊化,偏東北曰光熙;正西曰和義,偏西南曰肅清,偏西北曰平則。九年,取名為大都城。至正九年,十一門皆築甕城,架吊橋,以為守禦之用。明洪武初年,改為北平府,於都城之北收縮五裏,廢棄東北及西北的光熙、肅清二門,其餘九門一仍其舊。不久,改安貞為安定、健德為德勝、崇仁為東直、和義為西直。永樂七年,為北京城。十九年宮殿營建完畢,隨即拓展城牆至周圍四十裏。正統二年,修築城樓,四年工成,乃改麗正為正陽、文明為崇文、順承為宣武、齊化為朝陽、平則為阜成。清朝鼎建,九門之名一仍其舊。城內定為八旗居址,其形狀大緻呈方形,以石頭壘築城基,砌磚,中間充填以泥土,城高三丈五尺,雉堞高五尺八寸,牆腳厚六丈二尺,頂端為五丈,周長四十裏,相當於我六日裏餘。城門之上為譙樓,城牆四角則築有角樓,均覆蓋以綠色琉璃瓦。
明嘉靖三十二年增建外城,又稱羅城,按照原定的擘劃,本該環圍內城,建成一座方圓七十餘裏的大城,但由於工費浩大,隻是建成瞭攬住南端並轉而襟帶東西角樓的這一部分。設七座城門: 南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東曰廣渠門、東便門;西曰廣寜門、西便門。嘉靖四十一年,七門加築甕城,至四十三年六月建成。甕城高二丈,雉堞高四尺,牆基厚二丈,頂寬一丈四尺,周長二十八裏,即為我四日裏二十五町餘。
皇城位於內城中,呈方形,周長十八裏(一側之長度,則為我國之十一町五十間也)。城牆高一丈八尺,牆壁塗成紅色,上覆金黃色琉璃瓦。西南為大清門,稍北為長安左門及長安右門,東有東安門,西有西安門,正北方為地安門,舊時稱北安門,順治九年改稱地安門。大清門內為天安門,天安門內又有重門,稱端門。端門內,左為左闕門,右為右闕門。大清門則為三闕,飛簷重脊;天安門五闕,上覆重樓;以金水河相環繞,河上架設五座石橋。
紫禁城則又位於皇城之正,呈方形,周長六裏(南北長約我國之六町三十三間餘;東西長則約為我國之八町二十四間餘),牆高三丈,雉堞高四尺五寸。牆皆塗成紅色,覆以紅瓦。南麵稱為午門,左右兩邊則是左掖門與右掖門;東麵為東華門,西麵為西華門,北麵為神武門。
據《遼史·地理誌》,皇城位於遼南京析津府西南隅。大內之門當時稱宣教門;外邊三道門,分彆稱作南端、左掖與右掖;西麵為顯西門,設而不開;北麵為子北門。後改宣教門為元和門,改左掖門為萬春門,右掖門為韆鞦門。金代,宮城周長為九裏三十步;天津橋迤北稱宣陽門,穿門而過,有文、武二樓,文樓摺而嚮東,為來寜館,武樓摺而嚮西,則為會同館;正北為韆步廊,東西相對,廊的正中間各有一道偏門,朝東即為太廟,朝西為尚書省。至通天門,後改名應天樓,高八丈,有硃門五道,東西相去一裏餘,又各設一門,左為左掖,右為右掖。城正東稱宣華,正西稱玉華,北麵稱拱宸。元代宮城,周長九裏三十步,設有六門: 正南為崇天;崇天之左為星拱,右為雲從;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厚載門。四座角樓,則據於宮城之四隅。明代初年,於元皇城舊址建燕王府,即今日之西苑。永樂十五年,皇城嚮東改建,相距舊宮一裏許。其時東華門外,民居逼迫,喧囂之聲,達於禁禦,故而宣德七年,乃加以恢廓,將東華門挪移到河東,讓居民搬遷至灰廠西麵的空隙之地。概言之,遼、金以來,皇城屢經改徙,至元、明二代,製度乃備。
金朝都城之殘壁,至今猶殘存於右安門外西南二英裏許處。頹圮之土牆,高至二三丈,南北凡二英裏,東摺,亦二英裏許,大緻為其西南之一隅。從其周七十五裏推算起來,似遠遠大於現有都城的規模,也大於元代的都城,據此當可想見海陵王的好大喜功。元代之規製也要大於現有之規製,所謂KHANBALIK(意為可汗之都),即馬可·波羅所記述為KHAMBALIK者也。元都城之殘壁,位於今城牆西北隅稍北處,朝北延伸一英裏半許,摺而嚮東四英裏許,與今之北麵城牆相平行,再摺而嚮南延伸約一英裏半許,與今城牆之東北角相交接。其西南殘壁之中段,當時之門址猶存,環圍以半月狀之女牆,裏邊有一小寺觀,與現時門的形狀恰好相似。此便為都城沿革之大略。
此行本打算上長城去觀賞中鞦之月的,可一行事不湊巧,延遲瞭一天齣發,於赴長城的前夕,在北京城裏過的中鞦。是日走訪古城貞吉氏,上北京城牆觀月的事,便是在說話間匆匆商定的。築紫辨館的中村氏為此備下瞭酒和菜肴,一同前往者,有古城氏,《大阪每日新聞》的安大氏,築紫的中村、伊藤二氏,加上我與小貫。從崇文門內的颱階,給瞭守城人一點錢,登上城牆,月亮已升離於外城城牆,高懸在那兒,多塵土的北京空氣,惟有中鞦最為澄淨,白晝汙陋憋悶、沙土掩住輪轂的街市,也潔淨得有如冰瑩一般。崇文門譙樓的戍卒,將戈矛之類的兵器當作手杖玩耍,正玩得興緻勃勃,也顧不上盤問我們是誰,在這裏做什麼。城牆每隔開三百碼,便會齣現特彆寬厚的一段,即所謂扶牆。我們在崇文門東邊約第五個扶牆之隅,雉堞破損之處,鋪席設筵。城牆上雖鋪有磚瓦,但茂盛的雜草沒過瞭人頭,甚至還長著數丈來高的樹木。月光倒映在城牆外的護城河裏,隨處都是北京居傢的稀疏燈影,透過如煙的楊柳,閃爍其間。三三兩兩,徘徊在護城河邊,鼻中哼著小麯的中國人的身影,則隱約可見。眺望中的都城,但覺無限淒涼,以緻無法想象,這便是當今君臨於四億生靈之上的大清皇帝棲居的皇城,故而惟有潸然淚下。賞月之筵行至一半,海軍中佐瀧川也來相會,逾十時頃,乃盡興而散,打道迴府。
絕對正版書籍,內容真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印象中國係列五本到手,好喜歡呀!精裝小開本,是不是你的菜?買起來呀哈哈哈!
評分京東的商品還是可以的 物流也有保障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十個字的好書。
評分瞭解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換一個視角
評分京東正版熱賣暢銷好評最多
評分禹域鴻爪(東瀛文人 印象中國係列)禹域鴻爪(東瀛文人 印象中國係列)
評分譯者徐靜波在《譯後記》中說:“在文人中,他算是一個遊蕩兒,吃喝嫖賭都不會缺位,在這方麵,與井上紅梅有些相近,也因為如此,筆墨所涉,就相當廣泛。開始的幾年,他對中國相當癡迷,他也寫蘇州舊城的逼仄,古跡的頹敗,寫南京城區齣奇的黑暗,寫南京城門口人聲鼎沸的雜亂和壅堵,寫廣州珠江上船民生活的諸種實相,寫黃包車夫謀生的艱難。大正昭和時期齣版的日本文人的中國遊曆記,多達上百種,相比較而言,梢風這一時期對中國的描述不管是怎樣的五色雜陳,卻始終是帶著一種溫情。”如此廣泛的視野和觀察範圍,是《中國色彩》不同於一般遊記的特色。
評分不錯,期待閱讀…………~
禹域鴻爪(東瀛文人 印象中國係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