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5
中藥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藥學(供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是中藥學教材編審小組根據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材編審會議精神和教學大綱要求進行編寫和審稿定稿的。
《中藥學(供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供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醫、中藥、針灸專業使用。全書分總論、各論兩個部分。此外,並列有附篇,介紹曆代主要本草學著作。書末附藥名中文筆畫索引和引用方劑索引,以備檢索。
總論介紹中藥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中藥學的發展概況,中藥采、製的理論與技術,以及藥物性能、配伍、應用知識等基本概念。
各論介紹全國多數地區常用中藥493種,按藥物功用的共性,結閤治法進行分類,共分20章,章以下適當分節。此外對不同來源或同一來源而藥用部位不同,但療效相似而且臨床常用的一些藥物,作為附藥,概述其性能功效和用法,分列於相關藥物之後。
藥物的性能、功效和應用,是各論的重點內容。根據中醫學辨證用藥的理法,以中醫理論闡述各個藥的基本功效及其適應範圍,並引證必要的方劑,體現實際應用的法度。
各個中藥的標名以沿用已久、考證無誤的本草用名為正名。少數未見本草著錄的,則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標名或國內多數地區習用的名稱。並標齣拉丁學名,避免名實混淆。有些來源不一或商品品種混亂、需要澄清的,則另列附注欄目,予以扼要敘述。
為有利於繼承、發揚我國藥學遺産,培養直接閱讀本草原文的能力,每藥之後均有文獻摘要一欄,選摘重要的本草和醫傢論述,按時代順序,分段排列。
《中藥學(供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按各章順序)由以下同誌分彆執筆:淩一揆(總論、解錶藥、清熱藥);黃雅鎔(瀉下藥、祛風濕藥、芳香化濕藥、利水滲濕藥、溫裏藥及附篇曆代主要本草著作介紹);徐輝光(理氣藥、消食藥、驅蟲藥、止血藥、活血藥);林乾良(止咳化痰平喘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開竅藥);顔正華(補益藥、收澀藥、湧吐藥、外用及其他藥)。《中藥學(供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編寫及審稿中有關資料工作及索引編製,均由本學科編審小組秘書成都中醫學院陳先難同誌負責並協助清稿。
總論
1.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
2.中藥的産地與采集
2.1 産地
2.2 采集
3.中藥的炮製
3.1 炮製的目的
3.2 炮製的方法
4.中藥的性能
4.1 四氣和五味
4.2 升降浮沉
4.3 歸經
4.4 有毒與無毒
5.中藥的應用
5.1 配伍
5.2 用藥禁忌
5.3 劑量
5.4 用法
各論
1.解錶藥
1.1 辛溫解錶藥
麻黃
桂枝
紫蘇(附:蘇梗)
生薑(附:生薑皮)
香薷
荊芥
防風
羌活
白芷
槁本
蒼耳子(附:蒼耳草、蒼耳蟲)
辛夷
蔥白
鬍荽
檉柳
1.2 辛涼解錶藥
薄荷
牛蒡子
蟬蛻
淡豆豉(附:大豆黃捲)
桑葉
菊花(附:野菊花)
蔓荊子
葛根(附:葛花)
。柴鬍
升麻
浮萍
木賊
2.清熱藥
2.1 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蘆根
天花粉
竹葉
梔子
夏枯草
淡竹葉
寒水石
鴨蹠草
榖精草
密濛花
青葙子
2.2 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膽草
苦參
2.3 清熱涼血藥
犀角(附:水牛角)
生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2.4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附:忍鼕藤)
連翹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大青葉(附:闆藍根)
青黛
穿心蓮
牛黃
蚤休
拳參
半邊蓮
垂盆草
土茯苓
魚腥草
射乾
山豆根(附:北豆根)
馬勃
馬齒莧
白頭翁
秦皮
鴉膽子
紅藤
敗醬草(附:墓頭迴)
白花蛇舌草
熊膽
白蘞
白鮮皮
漏蘆
山慈姑
四季青
金養麥
地錦草
白毛夏枯草
綠豆(附:綠豆衣)
2.5 清虛熱藥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銀柴鬍
鬍黃連
3.瀉下藥
3.1 攻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3.2 潤下藥
火麻仁
鬱李仁
3.3 峻下逐水藥
甘遂
大戟
芫花
巴豆
牽牛子
商陸
韆金子
4.祛風濕藥
獨活
威靈仙
防己
秦艽
豨薟草
臭梧桐
木瓜
絡石藤
徐長卿
桑枝
桑寄生
五加皮
虎骨
白花蛇(附:烏梢蛇、蛇蛻)
海桐皮
蠶沙
尋骨風
海風藤
韆年健
鬆節
……
附篇
《中藥學(供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
3.瀉下藥
凡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促使排便的藥物稱瀉下藥。
瀉下藥能通利大便,排除積滯、水飲及其他有害物質,有的還能使實熱下泄。適用於大便秘結、腸道積滯、實熱內結及水腫停飲等裏實證。根據其作用與適應證的不同,可分為攻下藥、潤下藥和峻下逐水藥三類。其中攻下藥和峻下逐水藥瀉下作用峻猛,尤以後者為甚。潤下藥能潤滑腸道,作用緩和。
使用瀉下藥應注意:裏實兼有錶邪者,當先解錶而後攻裏,必要時攻下藥與解錶藥同用,錶裏雙解,以免錶邪陷裏;裏實而正虛者,應與補益藥同用,攻補兼施,使攻下而不傷正;瀉下作用峻者,易傷正氣,久病體弱,婦女胎前産後,及月經期應慎用或忌用。
此類藥易傷胃氣,奏效即止,慎勿過劑。
3.1 攻下藥
本類藥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性味大多苦寒,既能通便,又能瀉火,主要適用於實熱積滯,燥屎堅結,大便秘結者。常配行氣、清熱藥以加強瀉下清熱作用。部分藥通過配伍溫裏藥,也可用於寒積便秘。
攻下藥的清熱瀉火作用,還可用於外感熱病所緻的高熱神昏、譫語發狂;或火熱上炎所緻的頭痛、目赤、咽痛、牙齦腫痛、吐血、衄血等癥。不論有無便秘,均可取其苦寒泄降之力以清除實熱,導熱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目前,中西醫結閤治療多種急腹癥,根據“六腑以通為用”、“通則不痛”的原理,以攻下藥為主,適當配伍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取得瞭較好的效果。
大黃
《本經》
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黃R.tangulicum Maxim.ex Reg.或藥用大黃R.officinale Baill.的根和根莖。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藥材稱北大黃,主産於青海、甘肅等地。藥用大黃藥材稱南大黃,主産於四川。鞦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采挖,除去須根,颳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生用、酒炒、炒炭或製熟用。
彆名將軍川軍錦紋
性昧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
功效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
應用
1.用於腸道積滯,大便秘結。大黃苦寒沉降,有較好的瀉下作用,為治療積滯便秘的要藥。因其苦寒泄熱,故熱結便秘尤為適宜。溫熱病熱結便秘、高熱不退、神昏譫語者,可用本品通腑泄熱,常與芒硝、厚樸、枳實等配伍,以加強攻下作用,即大承氣湯;若裏實熱結而氣血虛者,可與黨參、當歸等益氣養血藥配伍,如黃龍湯;熱結陰傷者,可與生地、玄參、麥鼕等養陰生津藥配伍,如增液承氣湯;脾陽不足,冷積便秘者,可與黨參、附子、乾薑等益氣溫陽藥配伍,如溫脾湯。
此外,熱痢初起,腸道濕熱積滯不化,亦可用大黃通便,去濕熱積滯。
2.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及火邪上炎所緻的目赤、咽痛、牙齦腫痛等癥。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臨床上可與黃連、黃芩等瀉火藥同用,如瀉心湯。大黃與枯礬研末塗口腔,可治口瘡。
3.用於熱毒瘡瘍及燒傷。取其清熱解毒,並藉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如雙解貴金丸,治背疽初起、便秘脈實者,以大黃配白芷內服;大黃牡丹皮湯治腸癰,以大黃配芒硝、丹皮、桃仁等同用。本品亦可外用,如外敷癰腫的如意金黃散中即有大黃。治療燒傷,可單用大黃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4.用於瘀血證,如婦女瘀血經閉,産後惡露不下,癥瘕積聚及跌打損傷等。大黃能活血祛瘀,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無論新瘀、宿瘀,均可應用。單用或與其他活血祛瘀藥同用。如下瘀血湯治産婦腹痛,腹中瘀血著臍者,以本品配桃仁、廑蟲;《醫林集要》無極丸治瘀滯經閉,單用一味大黃,分成四份,分彆以童便、醇酒、紅花、當歸等製過研末蜜丸服。又《和劑局方》治跌打損傷,瘀血在內,脹滿,以大黃與當歸研末,酒調服。
此外,本品亦適用於黃疸、淋病等濕熱證。因大黃苦寒泄降,能清泄濕熱。治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即茵陳蒿湯;治淋病,常配木通、車前於、梔子等,如八正散。
用量用法3-12g。外用適量。生大黃瀉下力較強,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後下,或用開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酒製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宜於瘀血證及不宜峻下者。大黃炭則多用於齣血證。
使用注意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慎用或忌用。
文獻摘要
《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緻新,通利水榖,調中化食,安和五髒。”
《本草綱目》:“下痢赤白,裏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疽,諸火瘡。”
《藥品化義》:“大黃氣味重濁,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斬關奪門之力,故號為將軍。專攻心腹脹滿.胸胃蓄熱,積聚痰實,便結瘀血,女人經閉。蓋熱淫內結,用此開導陽邪,宣通澀滯,奏功獨勝。如積熱結久,大便堅實,秘固,難以取下,又藉芒硝味鹹軟堅,兩者相須而用。凡內外傷感,鬱久皆變為燥,燥甚為熱,熱極為火,三者屬陽邪,銷鑠腸胃最烈而速,使濁陰不降,清陽不升,諸證蜂起。若用硝黃,如開門放賊,急須驅逐,宜以生用,則能速通腸胃,製熟以酒,性味俱減,僅能緩以潤腸。”
《本草正》:“大黃欲速者生用,泡湯便吞;欲緩者熟用,和藥煎服。氣虛同以人參,名黃龍湯;血虛同以當歸,名玉燭散。佐以甘草、桔梗,可緩其行;佐以芒硝、厚樸,益助其銳。用之多寡,酌人實虛,假實誤用,與鴆相類。”
……
由國傢組織編寫並審定的高等中醫院校教材從初版迄今已曆二十餘年。其間曾進行瞭幾次修改再版,對係統整理中醫藥理論、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中醫教學質量起到瞭很好的作用。但隨著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滿足並適應當前教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為瞭提高教材質量,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衛生部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開瞭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藥教材編審會議。首次成立瞭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組成32門學科教材編審小組。根據新修訂的中醫、中藥、針灸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修訂瞭各科教學大綱。各學科編審小組根據新的教學大綱要求,認真地進行瞭新教材的編寫。在各門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貫徹瞭一九八二年四月衛生部在衡陽召開的“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汲取瞭前幾版教材的長處,綜閤瞭各地中醫院校教學人員的意見;力求使這套新教材保持中醫理論的科學性、係統性和完整性;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正確處理繼承和發揚的關係;在教材內容的深、廣度方麵,都從本課程的性質、任務齣發,注意符閤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具有與本門學科發展相適應的科學水平;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瞭較全麵的闡述;同時又盡量減少瞭各學科間教材內容不必要的重復和某些脫節。通過全體編寫人員的努力和全國中醫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陸續編寫完畢。
本套教材計有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講義、傷寒論講義、金匱要略講義、溫病學、中醫各傢學說、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傷科學、針灸學、經絡學、腧穴學、刺灸學、針灸治療學、針灸醫籍選、各傢針灸學說、推拿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三十二門。其中除少數教材是初次編寫外,多數是在原教材,特彆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礎上充實、修改而編寫成的。所以這套新教材也包含著前幾版教材編寫者的勞動成果在內。
教材是培養社會主義專門人纔和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教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纔的培養。要提高教材的質量,必須不斷地予以錘煉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醫藥教學人員和廣大讀者在使用中進行檢驗並提齣寶貴意見,為進一步修訂作準備,使之成為科學性更強、教學效果更好的高等中醫藥教學用書,以期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和中醫事業發展的需要。
中藥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