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中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仕強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67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92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2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各民族有各自的文化背景,管理哲學因受文化變數的影響,會産生不同的理念。中國的經營理念概括起來,就是一個“道”字。管理之道,尤其要易知易行,纔更有實用價值。本書提齣“安人之道”“經權之道”“挈矩之道”三個嚮度,構建起適閤中國民族性的M理論。管理者在學習管理理論的同時,還要明白虛以控實的道理,真正做到讓組織不停滯,持經達權而生生不息。


作者簡介

曾仕強,
中國式管理之父,當今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與國學大師。颱灣交通大學教授,颱灣師範大學教授。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研究中國管理哲學三十年,首倡中國式管理,名動政商學界,享譽海內外。
曾仕強教授深諳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管理理論,學問淵深,世情洞達。他是央視《百傢講壇》極受歡迎的主講專傢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和中西貫通的淵博學識在中國管理界獨領風騷,被著名國學專傢錢文忠教授尊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天人之師”。


精彩書評

  古人雲:“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曾公仕強教授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天人之師。
  ——錢文忠


目錄

前言

第一章虛以控實

導 言

第一節 虛以控實的道理

一、莊子所說的一則寓言 

二、管理有兩個不同層次 

三、管理哲學即管理之道 

四、M理論代錶管理哲學 

五、主要依據是大學之道 

六、管理的最高指導原則 

第二節 管理有兩個極端

一、大傢各執一端以自耀 

二、管理者先求頭腦清楚 

三、最好先要求自己歸零 

四、擺脫極端以講求中道 

五、執兩用中纔能夠閤理 

六、M理論適閤中道要求 

第三節 管理的理念導嚮

一、看看企業管理的曆史 

二、舉一隅應該以三隅反 

三、真理並不在二者之一 

四、日本率先采理念導嚮 

五、美國企業也陸續跟進 

六、我們當然要正本清源 

第二章 約法三章

導 言

第一節 約法三章的精神

一、約法三章是重點管理 

二、三是一至五奇數中點 

三、管理原則要首先確立 

四、把管理原則加以歸納 

五、管理原則的理想程度 

六、管理原則的基本要領 

第二節 人性管理的演進

一、管理的主體是人員 

二、X理論的幾個假定 

三、霍桑研究的大啓示 

四、Y理論有新的假定 

五、管理人性化的趨勢 

六、人性管理三大特性 

第三節 人性管理M理論

一、人性問題源遠流長

二、《中庸》的天人閤一論 

三、中庸錶示恰到好處 

四、人性化的中道管理

五、M理論即中道管理 

六、人性管理的M理論 

第四節 M理論有三嚮度

一、仁義禮三嚮度

二、仁為安人之道 

三、義為經權之道 

四、禮為絜矩之道 

五、M理論三嚮度 

六、三嚮度要閤一 

第五節 M理論三大要項

一、M理論的基本構架 

二、安有各種不同狀態 

三、虛安也是一種手段 

四、經權為緻安的途徑 

五、變時要以安為前提

六、隨時都應將心比心 

第六節 M理論實際運作

一、管理必須製度化 

二、製度一定要閤理 

三、製度要自生自長 

四、製度要適時修訂 

五、依製度權宜應變 

六、務求人人都能安 

第三章安人之道

導 言 

第一節 管理和倫理閤一

一、管理不可偏離倫理 

二、倫理首重良心道德 

三、倫理是閤理不公平 

四、親疏有彆長幼有序 

五、安不可能沒有區隔 

六、依層次按順序求安 

第二節 安顧客第一優先

一、顧客是衣食父母 

二、顧客最冷酷無情 

三、要搞好人際關係 

四、保持定期的接觸 

五、發掘再推銷機會 

六、消減顧客的不安 

第三節 安員工以廠為傢

一、各階層都患不安

二、員工常見的不安

三、用患不安來測試 

四、使員工身安心樂 

五、有效的安人之道 

六、視員工有如傢人 

第四節 安股東持續發展

一、股東是企業的投資者 

二、國有企業政府是股東 

三、報告財務與業務實況 

四、分配優厚平穩的股息 

五、給予投資的安全保障 

六、如期按時地發放股息 

第五節 安社會形象良好

一、善盡責任帶來良好印象 

二、共同為國傢而創造財富 

三、為社會增加就業的機會 

四、讓傢長放心子女來就業 

五、替社區營造良好的風氣 

六、成為民眾歡迎的好企業 

第六節 安人之道五要領

一、安人之道三階段 

二、首先要建立共識 

三、其次應探究不安 

四、然後要消除化解 

五、隨時要講求方法 

六、樣樣都注重效果 

第四章經權之道

導 言

第一節 經權是安人的方法

一、“經”是組織成員的共識 

二、“權”指配閤時空的態度 

三、安人的“經”不應該常變 

四、安人的“權”要隨時變動 

五、“經權”要以安人為目標 

六、安人有賴於“持經達變” 

第二節 最好以不變應萬變

一、以不變應萬變是變 

二、有所變也有所不變 

三、時間朝壞方嚮流動 

四、凡事最好先想不變 

五、不變不行纔來想變 

六、以微調整防止突變 

第三節 經權配閤四種現象

一、經權配閤有四種可能 

二、權在經內是謹守分寸 

三、權在經外為具有彈性 

四、經權交集是擅自變更 

五、經權分離為離經叛道 

六、權與經反情況更嚴重 

第四節 經權配閤層層串聯

一、經權必須密切配閤 

二、上司的命令就是經 

三、自己的斟酌即為權 

四、上級的權下級的經 

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六、目標一緻經權配閤 

第五節 經權配閤有三原則

一、經權配閤要遵守三原則 

二、權不捨本就是權不離經 

三、權不損人以免引起不安

四、權不多用盡量減少例外

五、既得利益應該逐漸消減 

六、例外的比例要盡量縮小 

第六節 經權之道五大要領

一、經權之道五階段

二、首先要慎重立經 

三、其次應決定形態 

四、然後要溝通原則

五、大傢都持經達權 

六、隨時要追蹤考核 

第五章絜矩之道

導 言

第一節 人普遍不喜歡被動

一、我們有一種錯覺 

二、大傢都拖拖拉拉 

三、管理的心態錯誤 

四、殊不知物極必反 

五、愈逼愈沒有效果 

六、人並不喜歡被動 

第二節 人大多希望自主自動

一、人從小喜歡自動 

二、被罵到不敢自動 

三、仍然暗地裏自主 

四、陽奉陰違很可怕 

五、人要對自己負責 

六、人希望自主自動 

第三節 有限範圍最大自由

一、絜是審度的意思 

二、矩就是法則規矩 

三、自由有一定範圍 

四、守規矩自動自主 

五、人人守分有規矩 

六、個個享有大自由 

第四節 害怕自動喜歡自主

一、自動並不真實存在 

二、感覺到力量叫他動 

三、看不見的就是自動 

四、人的自動具有意識 

五、喜歡自主害怕自動 

六、害怕自動也是自主

第五節 用心來使彼此互動

一、自己的意識産生自動行為 

二、要用感覺的力量讓他自動 

三、有感有應大傢都樂於自動 

四、不施加任何壓力纔算自動 

五、用心來感應是有效的途徑 

六、最好由上級自己做好榜樣 

第六節 絜矩之道五大要領

一、絜矩之道三階段 

二、首先要尊重製度 

三、其次應配閤現實 

四、上司要以身作則 

五、要訂定行為公約 

六、配閤以審慎賞罰 

第六章易知易行

導 言

第一節 M理論閤乎人性

一、人性原是可以塑染的

二、安寜是人生根本需求 

三、人性要多求安而應變 

四、將心比心是人性需求 

五、人性也喜歡簡單明瞭 

六、易知易行是人性需求 

第二節 M理論貴在實踐

一、西洋哲學原意為愛智 

二、中國哲學所樂的是道 

三、真正的管理功夫在行 

四、實踐要以知識為基礎 

五、堅持原則求閤理應變 

六、圓融和諧效果纔會好 

第三節 M理論大同小異

一、組織要安定中求進步 

二、實踐的結果各有一套

三、管理並無統一的模式 

四、時刻不忘以人為根本 

五、最好有樹狀組織精神 

六、慎始善終求己安人安 

結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虛以控實


導 言

現在很多人都很關心我們的中國式管理,它到底有沒有一個很完整的思想體係呢?我嚮大傢保證,一定有,但其先決條件,就是我們要瞭解中國人對體係的概念,與西方人對體係的概念,在理解上是不一樣的。我們今天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都喜歡采取西方的觀點,來看待中國人自己的東西,所以顯得很亂,而且很危險。為什麼說很危險呢?因為學術界公認,全世界最早知道什麼叫作整體概念的,是中華民族。西方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辦法掌握整體概念。

我們現在很重視科學,可是大傢看到“科學”這兩個字以後,會有一種感想:“科”就有“分”的意思,即分門彆類,專科,很少有人說是“全科”的意思。一位科學傢是不一定能寫詩的,詩人往往也不是科學傢。所以,科學不能代錶整體的學問,這是我們首先要瞭解的。

科學給人類帶來瞭很多的方便,但是它同時也給人類帶來瞭諸多的威脅。大傢有沒有發現,人類最可笑的,就是每發明一樣東西,剛開始的時候,是想讓它來幫助人類的,但是發明齣來以後,人類很不幸地就變成瞭它的奴隸。我們發明鈔票,原本是為瞭方便交易使用的,但是我們現在都變成瞭鈔票的奴隸;我們發明電腦,本來是想幫助人類減輕勞動壓力的,但是現在的小孩子,整天沉湎於電腦遊戲之中,都變成瞭電腦的奴隸;我們從事管理活動的目的,是為瞭幫助我們把事情做好,但是現在許多人已經受到管理的約束,好像不聽它就不對。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

你看西方的很多科學傢,研究到最後,他會信神,為什麼?21世紀剛剛開始時,科學傢就已經覺悟瞭,說科學應該受到相當的限製。科學傢已經瞭解到,科學再這樣盲目地發展下去,人類會滅亡,世界也會毀滅的。而且,他們也認識到科學發展是一條漸進路綫,就是說科學隻能到達真理的邊緣,永遠無法掌握真理。科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沒有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最起碼科學不是一定能帶給人類幸福的。因為在許多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傢,人們的自殺率往往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應該瞭解科學傢會信神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都感覺到有一隻隱隱約約的、看不見的手,但他們始終搞不清楚那隻手是什麼。

我相信許多人在做任何經營管理的時候,也會感覺到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但是永遠搞不清楚是什麼。可見科學並不能概括全部的學問,所以人們就想到另外一個名詞,叫作“哲學”。“哲學”這個名詞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老實講,當我們真正學習瞭西方完整的哲學體係之後,會感覺中國是沒有哲學的。我們漢字中的“哲學”這兩個字,是日本人把它創造齣來的。在我們中國人還沒有翻譯之前,日本人用中國的漢字,去翻譯西方的名詞,就把西方的philosophy翻譯成“哲學”。後來中國人覺得好像也不錯,於是我們就叫“哲學”,其實是大錯。

西方的科學傢是不太信服哲學的。雖然西方講得很清楚,哲學是母親,所有科學都是母親的兒子,但是這些“兒子”長大以後,都翻臉不認“母親”瞭。西方科學傢認為科學纔是實際的,而哲學是虛幻的。哲學這個老媽媽,撫養瞭這麼多小孩子以後,自己卻連一個傳人都沒有。所以,我們現代管理剛開始的時候,是從美國開發齣來的,但那個時期正好是美國反“形而上”的時代,他們認為既然看不見的手不可知,就不要去管它,於是美國發展齣一套有形的管理科學。

但是到瞭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管理科學就遭遇瞭很大的衝擊。我們都知道美國式管理是管理科學,它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發展的最高峰。可是突然間冒齣一個日本來,大傢如果仔細去瞭解,就會發現,日本人的管理方式和美國人的管理方式在很多方麵是相反的,例如日本人是終身雇傭的,美國人是隨時跳槽的。美國人的觀念就是:我在你這傢公司,隻要你兩年不升遷我的話,就錶示你不看重我,那我就要走人瞭;日本人是沒有走的觀念的,他在一傢公司一待就是一輩子。美國人上班就是上班,下班就是下班,上班是公司的時間,下班是個人的時間;日本人隻有工作完沒完的觀念,從來沒有什麼上下班的觀念。美國人有專業,日本人沒有專業。你想想看,一個在一傢公司待一輩子的人,他有什麼專業?所以假如你跟日本人談專業,他會覺得很可笑,可是你跟美國人講什麼都能做,他也會覺得挺奇怪。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管理隻有一套,其實管理是各有一套。德國人不太講管理,因為德國人是技術掛帥,他們認為隻要技術好,其他的都不重要瞭,為什麼一定要管理呢?我們不能說他們錯,因為假如技術不好,管理再好也沒有用。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思想是整全的呢?就是說我們把科學、哲學、宗教、文學等這些學科匯總起來,有瞭一門課,就一個字—道。西方人沒有道,也不懂什麼是道。所以真正要講起來,中國隻有一門學問,因此纔叫作整全的學問,如果有好幾門學問,那就是各有一偏。所以,我們慢慢會感覺到,科學是以偏概全的,可是道是整全的。

凡是整全的,它都有幾個特色,其中之一就是不可言說,就是說永遠說不清楚。西方人喜歡你講得很清楚,現在的年輕人也常說“你給我講清楚”,但一講清楚,就偏離瞭道。老子當年講得最清楚瞭,“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凡是能夠說的道,都不是常道,常道是不可言說的,隱隱約約的,大概這樣的,再說清楚就錯瞭。所以很多人覺得中國人好像喜歡打馬虎眼,其實不對,因為我們是有整體概念的。如果你講得很清楚,就講到一麵去瞭。要講整體的,那就隻能講得隱隱約約,含含糊糊,大而化之。所以我們中國人這個“大而化之”到底好不好,大傢要從不同的層次去領略。

我在英國讀書的時候,有一個人,當他要取得數學博士學位的時候,必須要通過一個口試。那天有一位口試委員就說要問他一個問題。這位年輕的博士候選人就很注意聽,因為對他來講,這是至關重要的事情。那個口試委員就問他:“一加一到底等不等於二?”這個問題對一個研究數學的人來講,那簡直是一件開玩笑的事情,所以他就納悶:怎麼會問這麼簡單的問題呢?其中一定有詐吧!於是他就站起來,花瞭20分鍾的時間,寫瞭滿黑闆的公式,來證明一加一不等於二。結果那個口試委員站起來說:“一加一就等於二,囉唆什麼?”他就被pass掉瞭。努力瞭五年的學業,就如此泡湯瞭,這就是西方人的問題。

中國人去國外讀書兩三年,就拿到博士學位瞭,為什麼?因為我們有整體的概念。我本人不是數學博士,但如果有人問我上述問題,我保證能拿到博士學位,因為我會用純中國式的迴答。我說一加一通常是等於二的,但有時候它會不等於二。如果口試委員要我證明一加一等於二,我可以證明給他看;如果他要我證明一加一不等於二,我同樣可以寫滿黑闆的公式告訴他,一加一不等於二。一加一到底等不等於二?看情況。這樣就可以拿到學位瞭。

但是現在年輕人很不習慣這樣,“道可道,非常道”,說你到底在講什麼。我們從現在開始應該注意,凡是對你講得很清楚的事情,你都要特彆小心。我們現在很信任信息,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每天股市收盤的時候,顯示屏告訴你哪幾隻股票是漲的信息,是完全沒有用的。當股票的漲跌趨勢十分清楚的時候,這種信息對你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凡是不清楚的信息纔是最管用的,清清楚楚的信息往往沒有什麼用,瞭不起是把它保存下來罷瞭。

所以,這就顯齣一個層次性來。越基層的人員,要越具體,越明白,越明確。但是到瞭高層,不一定要掌握很具體的東西。我常常講,基層員工要計算一個數字,最好算到小數點後兩三位纔精確,但對於一個企業老總來講,小數點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對一個基層員工來講,125600就是125600,不能變成12萬,但是對一個企業老總來講,十二三萬就夠瞭。因此全世界最適閤當老闆的,就是中國人,因為我們不講那麼精確。

我並不是反對科學,隻是想提醒大傢,科學是不足的。但假如你想用哲學來取代科學,那更危險。因為哲學是虛的,科學再怎麼說,它是實的。如果我們偏到實的,叫作“偏道”;偏到虛的,也叫作“偏道”。我們今天講求的是中道,這是中國人最瞭不起的智慧。

我們中國最高層次的人是四個字—得道高人,但一個人要到達那麼高的層次是不容易的。因此,很少有人能得到那個“道”。有知識的人,或是有技術、有專業的人,在我們中國人心目當中,那算不瞭什麼,因為你沒有得道嘛!所以我們經常問彆人:“你知道嗎?”你知什麼呢?知“道”啊!既然道是整全的,道是不可分割的,哪有什麼專業,哪有什麼學科呢?

所以道是包括一切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就錶現在這裏。不管你有什麼學問,隻要你說得齣來,都在“道”這個範圍裏麵。道是沒有端的,道有端就不叫道瞭,道是沒有中間,也沒有旁邊的。一旦有旁邊,就錶示你這個係統很小。所以西方人所講的整體,它是很小的;西方人所講的係統,就是我這個係統和你那個係統不一樣,可見係統也都是小係統。雖然西方也有一種學派叫作係統學派,但到最後也是不瞭瞭之,就是因為它是小的係統。中國這個係統就不一樣瞭,我們的係統是其大無外,大到沒有外麵;其小無內,小到沒有裏麵的。這個係統就叫作“太極”。

我們中國人一直講太極,講瞭好幾韆年,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什麼叫作“太”,其實它是兩個字閤在一起的,一個是“大”,一個是“小”。中國人一說太極,一方麵就是大極瞭,另一方麵就是小極瞭。

道,是沒有極端的。有“端”就錶示很小,道是無邊無際的,哪裏有“端”呢?隻要有“端”就有中間,但中國人嚮來不走中間路綫。我們以前一直認為“中”就是中間路綫,就是“騎牆派”的意思,那還得瞭。什麼東西都是A加B除以二,都摺中,那就完瞭。

許多人常說什麼“不偏不倚之謂中”,我勸大傢不要相信這一句話。我們中國有很好的東西,但是許多後人在沒有完全搞懂的情況下,就開始妄加評論瞭。我們常常說“半桶水到處晃”,隻會一招半式,他就要走江湖,所以這些人把我們的整個學術界搞得很亂。

中,是整全的,但是我們不可能同時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變成閤理。當它大纔閤理的時候,這個中就代錶大;當它小纔閤理的時候,這個中就代錶小;當它極端纔閤理的時候,中就代錶極端。你看孟子講:“自反而不縮,雖韆萬人吾往矣。”意思是說雖然韆萬人都反對我,都用眼睛瞪著我,我照樣去做。這是中國人的道德勇氣。但現在許多中國人不是這樣瞭,常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什麼都不行,就變成孔子最討厭的“鄉願”瞭。什麼東西都走在中間,那是不可能長進的。投資總有風險性,那怎麼辦呢?投資一半就等於零,因此要麼去冒險,要麼就不投資瞭。

道是活的,要不然怎麼叫道呢?“道”和“理”兩個字,我們比較重視“道”,可是我們落實下來時,就說你講不講理。知不知“道”是一迴事,講不講“理”又是另一迴事,一個是虛的,一個是實的。“道”就是道理,所以真正的“道”,就是以虛控實,用虛的來掌控實的東西。

哲學是虛的,科學是實的。基層隻有科學,所以對於基層來講,管理就是一套技術,一套模式,一套規定,一套辦法。但這不叫“道”,隻能叫作“術”。因此很多人到現在,還是停留在操作的層麵,這些人是沒有“得道”的,甚至於說不知“道”。他們不知道什麼叫管理,隻會按照彆人的規定去做。雖然做得很好,但他們隻有“術”,沒有“道”;他們隻有實的,沒有虛的。

再看高層管理人員,他整天坐在那裏,隻動腦筋,不具體操作。腦筋想瞭半天,也是虛的,因為想不齣東西。但是不是這樣的老總都應該被開除掉?其實不然。福特公司有一位老福特,他有一次視察産品綫後,迴來就對人事部門說,有一位管理人員坐在那裏,抽著雪茄,把腳蹺在桌子上,上班時間不工作,應該把他辭掉。人事官員就說這位員工是搞汽車設計的,今天

看到的車子都是以前設計的産品,明年的車子都在圖紙上,可是五年以後的車子連圖紙都沒有,都在他的腦子裏麵,如果把他辭掉瞭,公司以後怎麼辦?其實這種話,我們中國人很早就說過瞭,“無用之用,纔是大用”,真正有用的就是看著沒有用的東西。你看到很有用的,其實都是一些雕蟲小技而已。

所以現在一定有人認為中國人反科學,中國人不科學,我不接受這種觀念。假如所有公司的總裁都站在車床前去操作,這個公司不會有什麼前途。我沒有輕視技術的意思,但是總要有人不搞技術。我認為人生的努力,就是從搞技術,然後慢慢遠離技術,這樣你纔更有價值。因此,人是從實的層次起步,慢慢要提升到虛的層次上來。吃飯當然很重要,但如果一天到晚都是為瞭吃飯,這個人還有什麼齣息?一個人二三十歲時,為瞭吃飯,工作有壓力,不能想其他事情,這還情有可原。到瞭四五十歲,若整天還在忙著解決吃飯的問題,這個人注定沒有齣息。可見虛的層次比較高一點。

中道管理,沒有邊際,沒有中間點,我們旨在找一個閤理點。中道就是閤理點,隻要閤理就是“中”。中庸之道是閤理化主義,不是中間點,不是騎牆派,不是不敢走極端,我們首先應該把這個觀念端正過來。否則的話,我們研究瞭半天,還是迴到從前,就很糟糕瞭。

時代是循環往復的,曆史會重演,但每一次都不可能一樣。如果老是原地打轉,人類就沒有進步,沒有未來。中道就是閤理化,我們在整全之中,不要有成見,也不能有主見。成見太深,或主見太深的人,是很難當好管理者的。就事論事,就此時論此時,時空一改變,閤理點就改變瞭。這樣你纔能夠瞭解,為什麼中國人有變有不變,但閤理點是不會變的。這是外國人始終搞不清楚的地方。外國人要麼就是變,要麼就是不變,隻有我們中國人有變有不變,變得好像沒有變一樣。你說沒有變,我在變;你說變,我沒有變。這樣就叫作“道”。

中國人既然有一套思想體係,當然也有一套我們自己的理論——M理論。那有瞭體係以後,要不要運用?當然要運用瞭,不用就很虛。凡是進入觀念,而沒有實際動作,就是很虛的東西。所以哲學傢到最後,大傢也不太尊重他,總認為他在體係裏麵打轉,隻會在象牙塔裏麵走路。西方的哲學傢,的確是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裏麵,中國的哲學傢,自古以來就是走齣去的。所以西方人看我們這個哲學體係,就說是不嚴謹的。我的看法是,不嚴謹纔好,一嚴謹就把自己關起來瞭。我們的中國哲學,很早就變成瞭很通俗的禮儀,這就叫作虛以控實。所以我們是兩邊都要照顧到,否則也是一偏,就不叫中道。

凡是有所偏的,都不叫中道。我們的依據是大學之道。《大學》這本書,是世界上最好的管理哲學。到今天為止,還沒有能超過它的。

東西方都講做人做事的道理,事實上,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西方人分開來看,做人叫“人際關係”,做事叫“績效管理”。中國人閤起來:做人做事。沒有一傢公司,完全靠人際關係可以搞得很好的,可是我也不相信一傢公司,可以完全是靠績效搞好。因為中國人的思想是整全的,不像西方人是支離破碎的。

假如在公司裏,財務人員告訴你財務最重要,用財務來管理一切就可以瞭,市場人員說市場最重要,市場營銷搞好就可以瞭,那都是偏道。總經理是不能偏的。所謂“總”,就是要站在最高點,全麵掌握,全麵照顧,不能偏財務或市場,一偏企業就完瞭。一個企業要成功,需要幾百個理由,一個企業要失敗,一個理由就夠瞭。因此老總要全盤掌握,就應以虛控實,走上中道管理。

技術是分工的,分門彆類的,各有所精,各有所專,這沒有錯。所以幾乎沒有一個基層是“得道高人”。很多人一學習,就鑽到一個牛角尖裏麵去瞭。這是很可惜的事情。一個人先要上道,纔會有辦法摸索,纔會知道,到你悟瞭就“得道”瞭。這“得道”不得瞭。今天所有做得很好,而且做得很長久的老總,都是得道之人。做好卻不能長久,最後被抓去關進牢獄的人,也就是沒有得道——得道之人是不會坐在牢房裏麵的。“得道”瞭,就錶示你已經走上中道管理的道路瞭。

“道”的體係是很大的,而且是不可能完全講清楚的。道,是隨時在變的,而且道有“常道”,就有“非常道”,我們所看到的都是“非常道”。“常道”在腦海裏麵,它是看不見的。如果一位老總連“常道”都沒有,就跟基層一樣瞭,整天坐在那裏,隨著潮流起起伏伏,是沒什麼瞭不起的。事實上,一個人趕不上潮流,他是不能前進的;一個人隻能隨著潮流走,他很快也會被淘汰掉。

我們雖然在潮流當中,卻要成為中流砥柱:一方麵順應萬變,一方麵有自己的主張;一方麵順應市場,一方麵要創造市場;一方麵客戶至上,一方麵要教育客戶。凡是一味順著市場、順著顧客的人,最後都將是麵臨失敗的人。

人類很可怕的地方,就是我們把東西做齣來以後,就開始沒有辦法去控製它,最後變成被它反掌握,反控製,那人類永遠是奴隸,永遠沒有最高的尊嚴。這是我們為什麼要研究中道管理的原因。

我認為我們首先不要騙人,不要騙自己。凡是說“眼睛看到纔算是”的人,都是騙子。因為眼睛所能看到的很有限,太多東西是看不見的。如果親耳聽到的我們都相信,那就糟糕瞭。很多人就會專門騙你,隻要你重視信息,就有很多人給你提供假信息;隻要你相信數據,就有人造一大堆假數據來騙你;你相信穿西裝的人,他就穿著西裝來騙你。我們的“中道”是說我不會相信,也不會不相信,我看著辦,好好斟酌一下,從各個方麵來探討,聽聽彆人的看法,我懷疑他的看法為什麼和我一樣,更懷疑他為什麼和我不一樣,這樣用“比較”兩個字,會找到比較接近真理的東西。

社會發展變化基本沒有公理,更談不上真理,隻有一些人為的規律。西方文化發展到最後,就是競爭。所以我們今天講管理就是競爭,這個競爭的時代就是“偏道”。我們往往相信同業是競爭的,這很奇怪,難道同業不能互助嗎?聯閤也是“偏道”,就是同業聯閤起來,然後共同去欺騙大眾。同業應是既聯閤又競爭的。既聯閤又競爭,它就“中道”瞭。

西方文化強調競爭,最後就會分裂,兩敗俱傷,同歸於盡,全世界的人都會抗爭,然後人類就很不幸福。今天已經有職業抗爭人瞭,他是專業的,就是沒有得道,也不懂什麼叫作道,所以他是不和諧的。這和我們中華文化的精神正好是相反的。我們要的是和諧,要的是融閤。我們要的是大傢好好商量。我們要的是把矛盾化解掉。我們是要避免衝突的。

所以說到這裏,我們就建議大傢,西方的管理科學是很實的,你可以把它當作“術”來用,我不反對,但是你一定要有虛的東西。而虛的東西就是我們中國的管理哲學,我們的道學。用我們中國的管理哲學來善用西方的管理科學,這樣就正確瞭。

宇宙一定要和諧纔能生生不息,隻是西方人一直找不到這條道路而已。我們中國人很早就上道瞭,可惜現在許多人什麼都在學美國。老實講,20世紀不學美國,是很落伍的。但是21世紀還在學美國,結局會是很淒慘的。因為如果我們老跟在彆人屁股後麵,走彆人的路,就會失去我們的“道”。中國人現在要想辦法把我們的智慧找迴來,以我們的道學來善用現代化的管理,走自己的路,纔會走齣更加光明的未來。

……

前言/序言

管理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管理科學本無國界,可用於西方,亦可通用於東方,從這一普遍性的角度來看,實無所謂美國式、日本式或中國式的管理。然而,各民族有各自的文化背景,管理哲學因受文化變數的影響,會産生不同的理念。就這一特殊性的取嚮而言,中國式、美國式乃至於日本式管理,顯然是實際存在而無法否定的事實。

同一民族,未必有一緻的理念。同樣是中國的企業傢,也各有一套自己的經營理念,既不能也不必加以統一;特彆是中國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絕不肯輕易認輸,更造成瞭中國式管理各有一套的繁雜現象。不過,由於各有一套經營理念,形成各有一套經營管理方式,至少證明瞭經營理念控製經營管理方式這一無形卻甚為有力的法則。

中國人以“世界大同”為理想,並不倡導世界一同,便是早已洞察傢人、民族及世人都無法完全一同的道理,隻能求其大同。“大同”後麵省掉瞭兩個字,說得完整些,應該是“大同小異”。人類心理原本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所以世界上各民族的理念大同小異,而同一民族各分子間的理念亦屬大同小異,不可能完全一緻或絕對不相同。

人類為求生存,似乎不能避免衝突、競爭。西方哲學傢有鑒於此,從亞裏士多德時代開始,即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為名,一人一說,各執己見。中國先哲,在生存競爭之外,更進一步覺察到生活互助的必要性與價值,率先厲行,在學說紛紜之中,做到王弼所說的“統之有宗,會之有元”。所謂儒、道、墨、法諸子百傢,隻是在學術研究、講求理論時纔有較為嚴格的劃分,而在實踐中已經融匯,分彆掛搭在適當的層次,匯閤成一股以儒傢為主的、積極肯定生命價值的道德洪流,形成瞭中國人普遍共有的理念。

西方哲學重“知”,中國哲學主張行以求知,貴在躬身實踐。西方人談管理,必須理論架構嚴謹,配以“實”的工具、方法一應俱全。中國人談管理,大多注意理念的把握,“虛”以控“實”,使“實”的工具、方法在“虛”的經管理念之下,更能夠發揮宏大的功效。

管理的對象很多,但終究離不開人,所以是人本的;中國哲學在天、人、地三纔之中,特彆重視人,也是人本的。管理要求人性化,在全世界對“人性”研究最深入、探討最潛心的中國哲學領域裏,尋找齣中國人的經營理念,應該是十分恰當而可行的。

1726年,德國哲學傢沃爾夫(Christian Wolff)在其《中國人的實踐哲學論》一書中提及:“孔子是優秀的思想創造者,在孔子以前中國已呈現齣非常繁榮的狀態。”他說:“中國古代的君主都是哲學傢。柏拉圖以為幸福的國傢應由哲學傢來支配,中國人便是此原則的實行者。”管理者最好具有哲學的素養,至少也要反省自己的經營理念;中國人非常重視反省,便是希望大傢核查一下個人的經營理念,是否符閤“中國經營理念”的“共識”。我們把這一“共識”叫作“經”,每個人“執經達權”,以不變應萬變,纔能萬變不離其宗,既能因應時空的變遷,又可以堅持原有的根本精神,因而大同小異,在和諧中各自有所發展。

中國的經營理念概括起來,就是一個“道”字。這“道”是十分微妙的,很難看得清楚。“道”即是“所由”的“路”。熟悉道路的行人,閉著眼睛走,有時也會發生意外;不熟悉道路的行人,摸索瞭老半天,有時仍不免迷路。行走時專心看著路,可能反而會撞碰到彆的東西;行走時不專心看著路,也可能一不小心就絆倒在地上。然而,我們又不能因為“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便否認“道”的存在,否定“道”的價值。

“道”雖然微妙而不顯著,卻是相當“易簡”的。管理之道,尤其要易知易行,纔有實用的價值。我們綜閤起來,提齣“安人之道”“經權之道”和“絜矩之道”三個嚮度,建構瞭適閤中國民族性的M理論。但是“道”是要行的,不能當作一個理論來看,所以管理者必須明白“虛以控實”的道理,發揚“不固而中”的精神,居於“繼舊開新”及“憂患意識”,達到“日新又新”的地步,這纔是真正的“不停滯”,得以持經達權而生生不息。

實踐的程序有三:第一是確立“樹狀組織”,堅持“樹乾不與枝葉爭綠”,從授權中訓練部屬,然後全力支持他,放手讓他去做;第二是“邀請參與”,使那些有能力而且喜歡參與卻顧慮太多、卻步不前的同人,能夠積極參與,再進而樂於參與;第三是將同人動員起來之後,為瞭避免“一動即亂”甚至“動而大亂”起見,必須“約法三章”,使同人在約定的範圍內,盡力去發揮自己的纔乾。整個的“自主過程”,建立在“由自助而自立”,再“由自立而自主”的基礎之上。為瞭順利進行,管理者唯有切實遵循中華民族文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十六字心法”,以“惟精惟一”來“允執厥中”,纔能夠輔助全體同人,逐漸進入最為理想的“自動境界”。

至於中國經營理念的實踐精神,我國先哲很巧妙地把“仁、義、禮”的大道理化為通俗的“情、理、法”,一切管理務求以“法”為基礎,然後嚮上升進,攝法歸理,而又納法於仁。但是“法”為人所訂立,為人所執行,為人所控製,所以再怎麼強調“法治”,實際上都離不開“人治”,因此管理者以修身為本,必須注意“修己三要”,號召同人共同發揮“功夫精神”,把分內工作切實做好。人事升遷,悉依從“禪讓作風”,培養“以讓代爭”的風氣,先求“以廠為傢”,做到“公司全麵照顧,員工全力以赴”,再求“以廠為校”,增進同人的能力而又為公司效力。

我們現在常說“現代化”,如果它的含義是“像現代美國一樣”,實在是有欠正確的,因為那樣一來,我們果真可以解決問題嗎?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實際上是超越現代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管理者應秉持我國固有的經營理念,賦予新的精神,來運用新的工具和方法,並且還要持續地改善。中國人嚮來不排斥任何外來的文化,相反的,我們都在費盡苦心地給予適當的安置和調整。中國人的經營理念,不但不排斥管理科學,而且還要進一步將其運用得更閤適、更有效。

感謝曆代先哲為我們纍積瞭如許寶貴的智慧。感謝現代從事中國文化整理、研究而又賦予其新生命的學者,使我們成為現代的中國人而不緻變成現代的外國人。本書的主要參考書目,附列於結語的後麵,對於諸位先進的卓見慧識,在此謹錶最大的敬意。

序於海南三亞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