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盟與中東歐政治經濟轉型

入盟與中東歐政治經濟轉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紅 著
圖書標籤:
  • 入盟
  • 中東歐
  • 政治轉型
  • 經濟轉型
  • 歐盟擴張
  • 轉型經濟
  • 地緣政治
  • 比較政治
  • 國際關係
  • 後共産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58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2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转型国家经济政治丛书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页数:232
字数:2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入選遼寜大學”轉型國傢經濟政治叢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入盟對東歐國傢經濟政治轉型的影響”的最終結稿。較比中國及原蘇聯國傢,外部約束在中東歐國傢經濟政治轉型中發揮瞭特殊的作用,入盟或者說“迴歸歐洲”的目標,自始至終約束和決定瞭東歐國傢經濟政治轉型的進程與發展。本書係統、全麵梳理入盟進程對中東歐國傢經濟和政治體製轉型的影響。全書由緒論和七章組成,分彆為:緒論:入盟是理解中東歐國傢體製轉型的獨特視角;第一章:入盟是中東歐國傢經濟政治轉型的核心特徵,第二章:入盟對中東歐國傢政治轉型的約束與推動,第三章:入盟對中東歐國傢經濟轉型的影響:第四章:入盟對中東歐國傢經濟增長的影響:第五章:入盟對中東歐國傢産業結構的影響;第六章:結構基金及其對中東歐國傢經濟轉型的影響;第七章:後轉型時期中東歐國傢轉型深化與調整。

作者簡介

殷紅,遼寜大學世界經濟專業轉軌經濟方嚮博士畢業,研究領域為原計劃經濟國傢體製轉軌與發展的國際比較。著有:《中東歐轉型研究》(殷紅、王誌遠,經濟科學齣版社,2013年12月版)、《俄羅斯轉軌經濟政策中政府訴求約束研究》(殷紅,經濟科學齣版社2009年4月版),參與撰寫:《中東歐獨聯體國傢轉型比較研究》(程偉等,經濟科學齣版社,2012年3月版)、《後危機時代俄羅斯轉型戰略調整研究》(程偉等,經濟科學齣版社2016年8月版)等。發錶學術文章:“中東歐民主化市場化轉型特徵分析”(載於《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14年第1期)、“民主化先行式轉型之評析——蘇東劇變20年後的反思”(載於《遼寜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等。

目錄

緒 論 入盟是理解中東歐國傢體製轉型的獨特視角/001
  第一節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義/001
  第二節 中東歐國傢體製轉型研究的總結與評價/004
  第三節 本書的視角、特色與結構安排/015
第一章 入盟是中東歐國傢政治經濟轉型的核心特徵/019
  第一節 入盟:“迴歸歐洲”的落腳點與現實考量/019
  第二節 入盟是中東歐國傢體製轉型的核心特徵/026
  第三節 入盟目標的成因/030
第二章 入盟對中東歐國傢政治轉型的約束及推動/039
  第一節 入盟為政治民主化轉型提供瞭參照樣本/039
  第二節 入盟對政治民主化的限定和標準/041
  第三節 入盟對民主化前行的推動/044
第三章 入盟對中東歐國傢經濟轉型的影響/048
  第一節 入盟為經濟轉型提供瞭可參照的目標模式/048
  第二節 入盟目標決定經濟轉型的方式與速度/057
  第三節 經濟轉型的進程及歐盟的影響/068
第四章 入盟對中東歐國傢經濟增長的影響/084
  第一節 中東歐國傢與歐盟的一體化程度及分類/085
  第二節 中東歐國傢與歐盟經濟一體化指數的設計/090
  第三節 經濟增長效應的實證分析/100
第五章 入盟對中東歐國傢産業結構的影響/105
  第一節 中東歐各國産業結構的初始條件/105
  第二節 入盟後中東歐各國産業結構的演變/122
  第三節 中東歐各國産業結構演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137
  第四節 中東歐各國産業結構演變影響因素的進一步解釋/145
第六章 結構基金及其對中東歐國傢經濟轉型的影響/149
  第一節 歐盟區域發展政策中的結構基金/149
  第二節 結構基金發展曆程/153
  第三節 中東歐國傢入盟與結構基金援助/161
  第四節 中東歐國傢結構基金的吸收能力/166
第七章 後轉型階段中東歐國傢發展新動嚮/188
  第一節 中東歐國傢進入後轉型階段/188
  第二節 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多重危機疊加/193
  第三節 中東歐國傢發展方嚮的調整與新動嚮/198
參考文獻/211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書是我承擔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入盟對東歐國傢經濟政治轉型的影響”的最終結稿。該書的寫作曆時六年,由我及三位碩士研究生共同完成。當然,本書的完成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眾多學者的前期研究,在此,謹嚮他們錶達我由衷的敬意和謝意,他們是硃曉中老師、孔寒冰老師、孔田平老師、高歌老師及其他所有從事中東歐問題研究的國內外學者。
我一直從事俄羅斯問題研究,機緣巧閤、工作需要,從2009年起獨立從事及參與中東歐國傢轉型問題的研究,2013年與王誌遠博士閤著瞭《中東歐轉型研究》,2012年參與瞭程偉老師主編的《中東歐獨聯體國傢轉型比較研究》一書的寫作,並發錶瞭與此相關的學術論文三篇。實事求是地講,我始終是中東歐問題研究的門外漢。這一方麵是因為我的學術興趣始終未偏離俄羅斯;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從事中東歐問題研究,於我而言,礙於語言的關係,每每感覺力不從心。基於此,本書的研究大量藉鑒瞭硃曉中等老師的前期研究成果,正所謂是站在瞭前人的肩膀上,纔得以完成本書的寫作,說來自己感覺有愧。此外,本書也是我首次采用與學生閤作的方式,由於指導她們的碩士論文部分選題與本書內容契閤,因此,在經濟轉型的實證部分,采用瞭三篇碩士論文的主體框架,但均進行瞭修改和完善。學生的加入彌補瞭我在實證研究方麵的短闆,為本書增添瞭經濟轉型的實證分析,從而將中東歐經濟轉型問題的研究推嚮深入,很大程度上彌補瞭以往研究中特彆是關於中東歐經濟轉型方麵實證分析的不足。
本書集中分析瞭加入歐盟對中東歐國傢始於20世紀90年代的轉型與發展的影響,盡管這個問題一直被學術界所強調,但鮮有專門及深入的研究,本書力求對此做齣補充。本書分為七章,具體內容及作者如下:緒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由殷紅完成;第四章由殷紅、梁蓓、高祥紅完成;第五章由殷紅、王增完成;第六章由殷紅、曹攀攀完成;第七章由殷紅完成。
本書的完成......
《東西流變:大國博弈下的區域整閤與獨立探索》 引言 曆史的長河中,區域間的互動與演變是塑造世界格局的關鍵力量。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到現代的全球化浪潮,地緣政治、經濟利益與文化交流交織,不斷重塑著國傢間的關係,驅動著社會的進步與變革。本書《東西流變:大國博弈下的區域整閤與獨立探索》正是聚焦於這樣一種宏觀視角,深入剖析瞭在全球大國角力的大背景下,不同區域如何進行自主的整閤嘗試,又如何在這股潮流中尋求並捍衛自身的獨立發展道路。它不僅僅是一部對地緣政治和經濟趨勢的觀察記錄,更是一次對曆史發展邏輯、國傢戰略選擇以及區域命運走嚮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曆史的深層邏輯與現代迴響 在探討區域整閤與獨立探索之前,理解曆史的脈絡至關重要。曆史上,大國之間的競爭與閤作,無論是帝國時代的勢力劃分,還是民族國傢興起後的聯盟與對抗,都深刻地影響瞭區域的力量平衡和發展路徑。本書將首先迴顧那些塑造瞭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版圖的關鍵曆史事件,例如經典的“地緣政治三角”理論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驗證和修正,以及曾經的帝國殘餘如何影響瞭後來的國傢構建與區域認同。 例如,我們會探討在冷戰時期,兩大陣營的對峙如何將世界分割成涇渭分明的區域,這種分割既帶來瞭地區內部的穩定(或壓製),也埋下瞭未來衝突的種子。戰後,尤其是蘇聯解體後,原有的區域秩序蕩然無存,新的力量中心開始崛起,舊的矛盾也隨之浮現。國際政治理論中的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等,將在此部分被引入,以解釋國傢行為的內在邏輯以及它們在區域互動中的錶現。不同學派的觀點將相互碰撞,幫助讀者理解為何在麵對外部壓力時,一些國傢選擇抱團取暖,而另一些則堅持獨立自主。 更進一步,本書將審視民族主義在區域整閤與獨立探索中的雙重作用。一方麵,共同的文化、語言或曆史認同可以成為區域閤作的強大驅動力;另一方麵,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也可能成為阻礙區域一體化,甚至導緻衝突的根源。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區域案例的梳理,我們將揭示民族主義的演變軌跡及其在當代國際關係中的復雜性。 第二部分:大國博弈下的區域整閤圖景 全球化並非一個單嚮的進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要大國戰略利益的影響和塑造。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在當代主要大國(如美國、中國、俄羅斯、歐盟等)的戰略競爭與互動中,不同的區域是如何探索和實踐區域整閤的。 我們將分析不同區域整閤模式的成因與特點。例如,以歐盟為代錶的深度經濟和政治一體化模式,其成功經驗與麵臨的挑戰。我們將探討歐盟為何能夠剋服國傢主權障礙,建立起如此緊密的閤作機製,以及在麵對內部經濟危機、外部安全威脅和成員國分歧時,其整閤的韌性與脆弱性。 與此同時,我們也考察那些區域整閤程度相對較低,但同樣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閤作組織,例如東南亞國傢聯盟(ASEAN)。ASEAN在維係區域和平穩定,促進經濟閤作方麵發揮瞭獨特作用,但其成員國之間差異顯著,一體化程度遠不及歐盟。我們將深入分析ASEAN的“東方主義”模式,即如何在尊重國傢主權和差異的前提下,實現區域內的協調與閤作。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那些試圖在大國夾縫中尋求區域發展與自主的努力。例如,一些中小型國傢如何通過多邊閤作,提升自身在國際舞颱上的話語權,並有效規避大國博弈帶來的負麵影響。我們將剖析這些區域性倡議的戰略考量,包括它們如何平衡與不同大國的關係,如何利用區域自身的資源和優勢,以及如何應對外部力量的乾預。 第三部分:獨立探索的路徑與挑戰 在區域整閤的浪潮中,並非所有國傢都選擇亦步亦趨,許多國傢也在積極探索自身的獨立發展路徑。本書的第三部分將重點分析這些獨立探索的案例,以及其中蘊含的戰略選擇和麵臨的挑戰。 “獨立探索”並非意味著孤立主義,而是在堅持國傢主權和國傢利益的前提下,根據自身國情製定獨特的發展戰略,並在國際關係中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我們將深入研究那些在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地緣政治環境下,成功實現獨立發展的國傢,分析它們所采取的關鍵政策,包括經濟發展模式、外交戰略、國防建設等方麵。 例如,一些國傢可能選擇“均勢外交”,巧妙地在大國之間周鏇,從中獲取戰略空間和發展機遇。另一些國傢可能通過構建獨特的區域夥伴關係,形成區域內的“小多邊”格局,以增強自身的議價能力。還有一些國傢,則可能側重於內部改革和經濟現代化,以強大的國內實力作為支撐,在國際事務中保持獨立姿態。 本書也將毫不迴避地分析獨立探索所麵臨的嚴峻挑戰。外部大國的壓力、地緣政治的製約、國內資源的限製、以及全球經濟波動等,都可能成為獨立探索之路上的絆腳石。我們將探討一些國傢在獨立探索過程中所付齣的代價,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堅韌的努力和審慎的決策,最終實現發展目標。 第四部分:區域融閤與國傢主權的再平衡 在當今世界,區域整閤的趨勢與國傢主權的維護之間,始終存在著張力。本書的第四部分將進一步探討這種張力,以及各國如何在區域融閤的背景下,重新定義和實踐國傢主權。 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要求國傢在一定程度上讓渡部分主權,以實現更廣泛的閤作和共同利益。然而,主權仍然是現代國傢體係的基石,各國在推動區域閤作的同時,也必然會考慮如何維護自身的國傢利益和政治獨立性。我們將分析不同區域在主權讓渡與保留方麵的不同模式,例如,歐盟的“分權”(subsidiarity)原則,即決策權盡可能地在地方層麵行使,以平衡中央與地方的權力。 此外,我們還將審視在技術進步和全球性挑戰日益突齣的背景下,主權的概念如何被重新解讀。網絡安全、氣候變化、流行病防控等問題,需要超越國傢邊界的閤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戰瞭傳統的主權觀念。本書將探討各國如何在維護國傢主權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區域閤作,實現國傢利益與全球福祉的平衡。 結論:動態演變與未來展望 《東西流變:大國博弈下的區域整閤與獨立探索》並非試圖提供一個靜態的答案,而是希望展現一個充滿動態演變的圖景。全球格局仍在不斷變化,大國的戰略意圖在調整,區域力量也在重塑。 本書將以對未來區域格局的展望作為結尾。我們將探討當前區域整閤和獨立探索的趨勢,在未來可能如何發展。是更加深入的一體化,還是區域性衝突的加劇?是大國主導的區域秩序,還是多極化力量的此消彼長?這些問題都將引發讀者的深思。 最終,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代國際關係和區域發展的宏觀框架。它鼓勵讀者跳齣單一的視角,以更廣闊的曆史視野和更審慎的分析方法,去觀察和理解這個日益復雜的世界,以及各國在其中所進行的,關於整閤與獨立的永恒探索。本書的研究成果,對於理解當前全球政治經濟的深刻變革,以及預判未來世界格局的走嚮,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看到《入盟與中東歐政治經濟轉型》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即湧現齣許多關於東歐巨變年代的畫麵。那是一個充滿希望與陣痛的時代,許多國傢在告彆舊製度後,踏上瞭融入西方世界的新徵程。我設想這本書會提供一個非常細緻入微的視角,去審視這一過程。它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入盟”的時間錶和談判過程,更會深入探究“入盟”對於中東歐國傢在政治體製上的深刻影響,比如民主製度的鞏固,公民參與度的提升,以及法治建設的進展。同時,經濟轉型方麵,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分析這些國傢如何從計劃經濟的桎梏中解放齣來,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市場機製,如何吸引外資,發展新興産業,以及如何與歐盟內部形成互補而非競爭的關係。這本書或許會通過對比分析,展現不同國傢在轉型過程中所采取的不同路徑和策略,以及這些策略所帶來的不同結果。它應該會是一部關於曆史選擇、製度設計以及國傢發展戰略的深度解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入盟”對於中東歐地區深遠而持久的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入盟與中東歐政治經濟轉型》著實吸引瞭我。作為一個對歐洲曆史和地緣政治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尤其關注那些曾經被鐵幕籠罩的國傢,它們在解體後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又如何融入更廣闊的歐洲大傢庭,這其中必然蘊含著復雜而深刻的變革。我期望這本書能夠詳細梳理中東歐國傢在“入盟”這一曆史進程中的種種努力與挑戰,不僅僅是政治層麵的民主化改革,更包括經濟上的市場化轉型,例如如何從計劃經濟的遺留問題中走齣,建立起更具活力的現代經濟體係,吸引外資,發展新興産業。書中或許會深入剖析不同國傢在轉型道路上的差異性,例如波蘭的“休剋療法”與匈牙利的漸進式改革,又或者巴爾乾地區在身份認同與國傢構建上的獨特睏境。我特彆好奇書中對於“入盟”究竟扮演瞭何種角色,它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還是也帶來瞭新的製約?其內部的協調機製,對成員國的經濟政策、社會發展又有何具體影響?我設想書中會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數據,甚至包含一些親曆者的訪談,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些國傢在轉型時期的陣痛與希望,以及最終融入歐洲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评分

讀到《入盟與中東歐政治經濟轉型》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瞭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我一直對後冷戰時代的歐洲格局變化深感興趣,而中東歐國傢無疑是這場變化中最具代錶性的參與者。我設想本書將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審視這些國傢在加入歐盟這一重大曆史事件前後,其政治體製和經濟結構所經曆的深刻演變。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政權更迭或市場開放,而是一個係統性的重塑過程。書中可能著重探討瞭民主製度的建立與鞏固,包括議會民主、司法獨立、公民社會的發展等,同時也會深入分析市場經濟的引入,比如私有化進程、金融體係改革、貿易壁壘的消除以及與歐盟內部統一市場的對接。我期待書中能夠揭示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不同國傢所麵臨的獨特挑戰,例如民族主義的抬頭、社會不平等的加劇、腐敗問題以及如何平衡國內發展與歐盟規則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瞭解“入盟”對於這些國傢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是機遇的放大,還是挑戰的升級?它如何重塑瞭這些國傢的國傢認同和國際地位?這本書應該會是一次關於曆史、政治和經濟交織的深刻解讀。

评分

《入盟與中東歐政治經濟轉型》這個題目,瞬間就點燃瞭我對曆史進程中個體選擇與集體命運相互作用的思考。我一直認為,政治和經濟的轉型並非孤立的事件,它們與一個國傢的文化、曆史積澱以及國際環境緊密相連。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中東歐國傢在“入盟”這一曆史節點上,所麵臨的復雜決策過程。書中是否會細緻描繪這些國傢在改革開放初期,是如何在西方民主模式和市場經濟的吸引下,權衡利弊,製定其發展戰略的?我希望能夠看到對不同國傢,例如捷剋、斯洛伐剋、波蘭、匈牙利等,其政治精英在推動改革時的策略、麵臨的阻力,以及如何剋服這些阻力。同時,經濟轉型方麵,書中是否會討論到,在引入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國有資産的處置、如何建立新的金融監管體係、如何應對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以及如何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並最終融入全球價值鏈。而“入盟”作為一種外部的驅動力,它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瞭這些內部的轉型過程?書中的論述,我猜測會非常有層次感,既有宏觀的戰略分析,也會有微觀的案例聚焦,展現齣曆史轉型中的豐富細節與內在邏輯。

评分

《入盟與中東歐政治經濟轉型》這個題目,讓我聯想到瞭一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我一直對前蘇聯陣營解體後的東歐國傢充滿好奇,它們如何從零開始,在政治上構建民主,在經濟上擁抱市場,最終走嚮與西歐的融閤,這其中必然充滿瞭麯摺與復雜。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入盟”這一曆史性事件,是如何成為中東歐國傢政治經濟轉型的重要催化劑和塑造者的。書中可能會詳細闡述,這些國傢在加入歐盟的過程中,為瞭達到政治民主化、市場經濟和法律製度的一緻性,所進行的艱辛努力,比如如何改革法律體係,如何保障人權,如何建立獨立的司法機構。經濟層麵,我更感興趣的是,它們如何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嚮市場經濟,如何進行大規模的私有化,如何吸引外資,如何融入歐洲的統一大市場,以及在轉型過程中,如何應對貧富差距的拉大、失業率的上升等社會問題。這本書應當會是一部關於國傢現代化進程的史詩,描繪瞭在曆史的洪流中,這些國傢如何書寫自己的命運,以及“入盟”這扇大門,為它們帶來瞭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