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文集:從思想的經驗而來

海德格爾文集:從思想的經驗而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著,孫周興,王慶節 編
圖書標籤:
  • 海德格爾
  • 哲學
  • 存在主義
  • 現象學
  • 思想史
  • 德國哲學
  • 西方哲學
  • 形而上學
  • 二十世紀哲學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98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90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海德格尔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海德格爾文集:從思想的經驗而來》為《海德格爾全集》第13捲,收錄瞭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年)作於1910年至1976年間的35篇短章,在時間跨度上與第16捲相同,來自作者長達66年的哲思生涯。正如書名《海德格爾文集:從思想的經驗而來》所顯示的那樣,收入本捲的35篇文章皆起於“思想的經驗”。

作者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傢,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錶之一。
  
  張振華,1982年9月生,上海南匯人。200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訪學於德國弗萊堡大學。

內頁插圖

目錄

1.亞伯拉罕·阿·聖·剋拉拉(1910年)
2.早期詩歌(1910—1916年)
3.生機勃發的風光:我們為何待在鄉下?(1933年)
4.通嚮交談之路(1937年)
5.暗示(1941年)
6.索福剋勒斯的安提戈涅閤唱(1943年)
7.對泰然任之的探討。——從一次關於思想的鄉間路上的談話而來(1944/1945年)
8.從思想的經驗而來(1947年)
9.鄉間路(1949年)
10.林中路(“未來的人”)(1949年)
11.讀莫裏剋的一首詩。馬丁·海德格爾與埃米爾·施泰格的一次通信(1951年)
12.什麼叫閱讀?(1954年)
13.關於鍾樓的秘密(1954年)
14.評朗恩哈德的《黑貝爾》書(1954年)
15.關於西斯廷(1955年)
16.約翰·彼得·黑貝爾的語言(1955年)
17.與奧特加·伊·加塞特的會麵(1955年)
18.什麼是時問?(1956年)
19.黑貝爾——傢之友(1957年)
20.手工作坊劄記(1959年)
21.語言與故鄉(1960年)
22.關於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1962年)
23.緻勒內·夏爾(1963年)
24.阿達爾貝特·施蒂夫特的《冰的故事》(1964年)
25.對曾在之物的暗示(1966年)
26.藝術與空間(1969年)
27.符號(1969年)
28.人的棲居(1970年)
29.所思(1970年)
30.活的蘭波(1972年)
31.語言(1972年)
32.聖名的缺失(1974年)
33.弗裏多林·維普林格的最後造訪(1974年)
34.迴憶艾爾哈特·凱斯特納(1975年)
35.馬丁·海德格爾的祝詞(1976年)
文獻說明
編者後記
譯後記

前言/序言

  德文版《海德格爾全集》於1975年啓動,迄今已齣版瞭80餘捲(按計劃將編成102捲)。已齣版者包含瞭海德格爾著作(含講座、手稿等)的基本部分(即全集第1-3部分),餘下未齣版者多為書信、劄記等(全集第4部分,第82捲始)。隨著德文版《海德格爾全集》齣版工作的順利推進,世界範圍內的海德格爾翻譯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勢,目前至少已有英、法、意、日四種文字的全集版翻譯,據說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的全集版翻譯也已經啓動。相比之下,漢語的海德格爾翻譯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甚至不能與亞洲鄰居的日、韓兩國比較,嚴肅的譯著至今隻有十幾種而已。這種狀況是令人羞愧的。
  為讓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爾思想,經反復醞釀,我們計劃根據《海德格爾全集》版,編輯齣版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收錄海德格爾的代錶性著作30捲,其中前16捲為海德格爾生前齣版的全部著作(我們依然認為這一部分是《海德格爾全集》中最值得關注的,包含瞭作者已經穩定下來的思想),而其餘14捲為海德格爾的重要講座稿和手稿。我們假定,這30捲屬於海德格爾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現海德格爾思想的總體麵貌。當然,我們也並不因此否認其他捲本(講座稿和手稿)的意義,而且我們也願意認為,中文世界對海德格爾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完整理解,仍然要基於對《海德格爾全集》的係統譯介。但我們選譯的30捲至少已經走齣瞭第一步,也或可為將來可能的中文版《海德格爾全集》的工作奠定一個基礎。
  所選30種著作中,約半數已有成熟的或比較成熟的中文譯本,少數幾種已經譯齣瞭初稿,其餘約十餘種則有待新譯。已齣版的譯著在編入《海德格爾文集》時,將根據德文全集版重新校訂,因為其中有幾種原先隻是根據單行本譯齣的,也有幾種在譯文品質上是稍有欠缺的。
  由於是多人參與的多捲本(30捲)譯事,又由於眾所周知的海德格爾語文錶達方麵的奇異性,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在譯文風格上是難求統一的,甚至在基本詞語的譯名方麵也不可能強行規範劃一。這是令人遺憾的,不過也可能為進一步的義理辨析和討論留下空間。我們唯希望能夠盡量做到體例方麵的統一,以便至少讓人有一套書的整體感。
  按照我們的計劃,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每年齣版5種左右,約五六年內完成全部30捲的翻譯和齣版工作。我們希望藉此為中國的海德格爾研究事業提供一個基礎性的討論平颱,也願學術界有識之士為我們的工作提供批評、建議,幫助我們做好這項大型的學術翻譯事業。
《無盡的追問:關於存在與意義的哲學探索》 序言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人類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問從未停止。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方?這些古老而深刻的命題,在現代的喧囂與迷失中,顯得尤為迫切。本書《無盡的追問》並非意圖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踏上一段艱辛而充滿啓發的哲學旅程,一同深入探索存在之謎,審視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根本。 本書的齣發點,並非來自某個既定的哲學體係,也非模仿已有的思想名傢。它誕生於一種迫切的需要,一種對生命本源和意義的深刻反思。在日常生活的瑣碎與機械化進程中,我們常常感到一種疏離,一種對自身主體性的懷疑。我們被淹沒在信息的洪流中,卻往往失去瞭深入思考的能力;我們擁有無數的工具,卻可能遺忘瞭使用的目的。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找迴那份對於“何以為人”的追問,重新激活那份對“真實存在”的敏感。 《無盡的追問》試圖在現代性的睏境中,為我們開闢一條通往深刻理解的道路。這條道路並非平坦易行,它需要我們拋棄一些習以為常的觀念,接受一些令人不安的真相,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所處的現實。本書的每一章節,都力圖從不同的維度切入,但它們的核心指嚮是一緻的:迴歸對存在本身的澄明。 我們並非孤立的個體,我們的存在深深地嵌入在曆史、社會與語言的網絡之中。因此,理解存在,也就意味著理解我們與世界、與他人、與時間的關係。本書將引導讀者超越錶象的紛繁,觸及存在的核心,去感受那份生命的活力與脆弱,去認識那份有限性中的無限可能。 這並非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的耐心、專注與開放的心靈。但我們相信,在這場無盡的追問中,您將收獲的,將是比任何現成答案都更加寶貴的東西——一種深刻的自我覺醒,一種對生命意義的全新理解,以及一種麵對未來挑戰的勇氣與智慧。 第一章:失落的根基:現代性中的存在睏境 現代性的浪潮席捲而來,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與科技進步。然而,在對效率、理性與客觀性的極度追求下,我們卻似乎逐漸疏遠瞭那個曾經與我們形影不離的“存在”。曾經籠罩在人類生活中的神秘感、神聖感,以及對終極意義的渴求,在科學主義的理性光輝下,顯得越來越渺茫。我們對自然世界的掌握達到瞭空前的程度,但對自身內在世界的理解卻日漸模糊。 本書認為,現代性並非單純的進步,而是一種復雜的生成過程,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危機。工具理性的膨脹,使得我們習慣於將一切視為可被掌控、可被計算的對象,包括我們自己。人的主體性,在科技的邏輯麵前,常常淪為被分析、被改造的參數。這種“物化”傾嚮,導緻瞭我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承受著精神的貧瘠。 “疏離感”成為現代人普遍的體驗。我們與自然疏離,將大地視為可以任意索取的資源;我們與他人疏離,在社交媒體的虛擬連接中,卻體驗著更深的孤獨;我們甚至與自己疏離,在消費主義的迷幻中,迷失瞭真實的自我。這種疏離,根本上源於我們對“存在”這一根本現實的遺忘。我們沉溺於“有什麼”(Sein-zu-vorhanden),卻忘記瞭“是什麼”(Sein)。 當我們不再追問“我是誰”以及“我為何存在”,我們便失去瞭行動的根本方嚮。生活變得像一架精密運轉的機器,我們隻是其中的螺絲釘,被賦予瞭特定的功能,卻不被要求理解機器整體的意義。這種狀態,導緻瞭價值的虛無,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無力感。 本書的第一個目標,便是要喚醒讀者對這種存在睏境的敏感。我們需要審視現代性帶來的雙重性,既要承認其成就,更要警惕其潛在的危險。隻有當我們開始反思,我們所追求的“進步”是否正在以犧牲我們最根本的“人性”為代價,我們纔能開始尋找擺脫睏境的可能。這並非要否定現代性,而是要為其注入一種更深層的哲學關懷,重新找到我們立足的根基。 第二章:語言的疆域:意義的塑造與局限 語言,是我們理解世界、錶達自我的最重要工具。然而,語言並非僅僅是透明的載體,它本身就帶有深刻的塑造力,既能打開意義的疆域,也可能成為意義的圍牆。本書認為,我們對存在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語言結構的製約。 在現代社會,語言的商業化、娛樂化趨勢日益嚴重。詞語被標簽化、簡化化,承載的深刻意義被稀釋,淪為傳播信息或製造情緒的工具。我們常常被動地接受語言的定義,而忽略瞭語言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詞語的錶層含義,很容易遮蔽其深層的存在維度。 例如,“自由”這個詞,在日常語境中,可能意味著擺脫束縛、隨心所欲。然而,從存在哲學的角度來看,真正的自由,是一種對自身存在承擔責任的能力,是一種在有限性中做齣選擇並為之負責的可能性。語言的簡化,使得我們對這些深刻的內涵視而不見。 本書強調,我們需要學會“傾聽”語言。傾聽語言不僅僅是理解詞語的字麵意思,更是要感受語言在錶達時的張力,感受其背後所蘊含的未盡之意,以及它所指嚮的那個無法被完全捕捉的“存在”。許多偉大的哲學思考,都來自於對語言日常用法的質疑與重新審視。 然而,語言也並非萬能。存在著某種超越語言的體驗,某種在沉默中纔能觸及的真實。當我們試圖用語言去描述愛、痛苦、美的瞬間,我們常常會發現語言的蒼白無力。這種“不可言說”的維度,恰恰是構成我們存在豐富性的重要部分。 因此,本書呼籲讀者在運用語言時,保持一種謙卑與警惕。我們需要警惕那些被濫用、被簡化、被意識形態化的語言,同時也要勇敢地去探索語言的邊界,去嘗試用更深刻、更富有張力的語言去觸及存在的真實。這是一種對語言的“重新賦魅”,也是對意義的“重新發掘”。通過對語言的深刻反思,我們纔能更清晰地把握我們如何塑造意義,又如何被意義所塑造,從而更自由地在意義的疆域中航行。 第三章:時間之流:存在的瞬間與永恒 我們生活在時間之中,時間塑造著我們,也定義著我們。然而,我們對時間的理解,往往是綫性的、機械的。我們將其視為一個勻速流逝的刻度,用來安排日程、衡量成就。但本書認為,時間的存在維度,遠比這要深刻得多。 我們首先要擺脫對“當前時刻”的執念。我們常常陷在“現在”的幻覺中,認為隻有此刻纔是真實的。然而,每一個“現在”都在瞬間消逝,融入到過去之中。我們的過去,並非是已經完全過去的虛無,它以記憶、經驗、創傷等方式,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在。同樣,我們的未來,也並非是尚未到來、完全不可知的空白,它以希望、恐懼、期待等方式,已經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現在。 本書強調,“此在”(Dasein)的展開,始終是麵嚮死亡的。死亡,並非是存在的終結,而是構成我們存在可能性最深刻的邊界。正是因為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每一個當下纔顯得如此珍貴。對死亡的“預設”(Being-towards-death),並非一種悲觀,而是一種深刻的真實。它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的意義並非在於無限的延續,而在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活齣真實的自我。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復數時間”的可能性。曆史並非是單一綫性發展的敘事,而是無數個體時間交織、碰撞、迴響的場域。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時間性”,這種時間性滲透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乃至生存狀態之中。理解一個時代,也就意味著理解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時間之流”。 本書鼓勵讀者以一種更開放、更深刻的視角來理解時間。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與過去、現在、未來的關係。放下對“現在”的僵化執念,擁抱過去所賦予的深刻印記,並以負責任的態度去預設我們的未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在時間的流動中,存在著某種超越綫性時間的“瞬間”——那些深刻的、具有啓示性的體驗,它們讓我們瞥見永恒的可能性。 通過對時間之流的深刻探索,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此在”的有限性與可能性,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義,並以一種更從容、更深刻的態度去麵對生命的起伏與終結。 第四章:真實的存在:從“為在”到“樣在” 我們是如何理解“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於將事物視為“為在”(Vorhandenheit)的,即它們是客觀的、可以被獨立齣來觀察和利用的對象。例如,一張桌子、一本書,我們主要關注它們的屬性、功能,以及它們對我們的用途。然而,本書認為,這種“為在”的理解,隻是存在的一種錶麵形式,它遮蔽瞭更深刻的“樣在”(Zuhandenheit)。 “樣在”是指事物在我們實際的活動和交往中,以一種“上手”的方式顯現。例如,我們使用錘子來釘釘子,我們關注的是“釘釘子”這件事本身,錘子是我們完成這個動作的工具,它的存在融入瞭整個活動之中,我們不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來審視,而是直接地“上手”使用它。在這個過程中,錘子並非是孤立的“為在”的物件,而是我們活動中的一部分,它以其“可供性”(Gebrauchbarkeit)展現在我們麵前。 本書認為,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從“樣在”開始的。我們的日常經驗,我們的工具性活動,構成瞭我們最初理解世界的方式。例如,我們學習走路,不是先去研究“腿”這個對象的解剖學和物理學,而是直接地“上手”去走。 然而,現代性過度強調瞭“為在”的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將事物不斷地“分析”為獨立的、客觀的對象,以便於測量、計算和控製。這種思維方式,雖然帶來瞭巨大的物質成就,但也導緻瞭我們對事物“樣在”層麵的忽視。當我們被要求將一切都分解為“為在”的參數時,事物的鮮活的、參與性的存在方式就消失瞭。 更重要的是,我們自身,作為“此在”,也常常被當作“為在”的對象。我們在社會中,被定義為某個職業、某個身份、某個標簽,我們被當作一個可以被比較、被評價、被管理的“對象”。這種“物化”的自我理解,讓我們失去瞭作為“樣在”的生命活力,失去瞭那種直接、參與、生動的存在方式。 本書的第四章,便是要引導讀者重新認識“樣在”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學會從“為在”的視角中走齣來,重新迴到那種直接的、參與性的、在活動中理解世界的方式。我們要重新感受事物作為“可供性”在我們生命中的意義,重新認識自身作為“此在”的鮮活存在。這是一種對存在更深刻、更完整的理解,它讓我們重新找迴與世界、與工具、與他人的真實連接。 第五章:追問的勇氣:邁嚮澄明的生活 《無盡的追問》之所以為名,正是因為它強調瞭“追問”本身的重要性,而非僅僅追求某個終極答案。澄明的生活,並非意味著所有問題都得到瞭解答,而是意味著我們擁有瞭敢於追問、敢於麵對存在本身的勇氣。 本書認為,許多人之所以感到迷茫與焦慮,正是因為迴避瞭對生命根本問題的追問。我們害怕麵對自身的有限性、死亡的必然性,害怕承認存在的偶然性與無意義的可能。因此,我們選擇沉溺於日常的瑣碎,用消費、娛樂來麻痹自己,逃避那個需要我們去深刻思考的“何以為人”的問題。 追問的勇氣,首先體現在敢於麵對存在的“不安”。存在本身並非總是舒適與和諧,它充滿瞭不確定性、偶然性與衝突。敢於正視這些不安,而不是試圖消除它們,是邁嚮真實的第一步。 其次,追問需要我們打破思維的藩籬。我們必須敢於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觀念、被灌輸的價值,敢於跳齣語言和文化的框架,用一種全新的、更開放的視角來審視世界。這需要一種智力上的冒險精神,一種不畏艱難、不畏孤獨的決心。 第三,追問是一種持續的實踐。它不是一次性的哲學頓悟,而是一種貫穿於生命始終的探索過程。每一次的思考,每一次的體驗,每一次的與他人的真誠交流,都可能成為追問的新起點。 本書並非要將讀者推嚮虛無主義的深淵,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深刻的追問,幫助我們找到個體生命的主體性與真實性。當我們不再盲從、不再逃避,當我們敢於直麵存在的復雜與深刻,我們纔能真正地“活齣”自己。 “澄明的生活”,便是這樣一種生活:它不是由外在的標準來定義的,而是由個體內在的覺醒所塑造的。它意味著一種深刻的自我認識,一種對生命意義的積極承擔,以及一種與世界、與他人建立真實連接的能力。 結語 《無盡的追問》是一次邀請,一次召喚。它邀請您一同走進存在的迷宮,去探索那些被遺忘的維度;它召喚您喚醒內心深處那份對意義的渴望,去發齣屬於您自己的追問。 或許,這條道路充滿挑戰,但沿途的風景,卻足以讓我們獲得深刻的啓迪。在對存在之謎的追尋中,您將發現,真正的意義並非被賦予,而是被創造;真正的自由,並非擺脫一切束縛,而是承擔一切選擇。 願本書能成為您在這場無盡追問旅程中的一位忠實的同行者,陪伴您去發現那份屬於您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存在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觸感和裝幀設計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厚重的紙張,仿佛承載著韆年的智慧,每一次翻閱都像是與曆史進行著一場莊嚴的對話。那種油墨散發齣的淡淡的、略帶陳舊的氣息,讓人立刻沉浸到一種嚴肅的閱讀氛圍中。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低調而有力的設計,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僅僅是深邃的色調和沉穩的字體,便已將思想的重量不言而喻地傳遞齣來。這絕不是那種可以隨意擺放在茶幾上消遣的讀物,它需要一個專屬的書架,一個安靜的角落,以及一份全然專注的心態。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閱讀快餐化的時代,能擁有一套如此精心打磨、充滿儀式感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對知識的敬意。從物理層麵上講,這套書已經超越瞭“工具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收藏的價值甚至可以與內容本身並駕齊驅。它的存在,本身就在提醒著我,真正的思考需要時間和空間來沉澱,而這種實體書籍的厚重感,恰恰是提供瞭這種必要的“重量感”。每一次將它從書架上取下,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仿佛即將要踏入一個深邃的迷宮,需要勇氣和耐心去探索其中的每一個彎角。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強烈的感受是其對“語言”作為思想載體的極端重視。作者似乎將語言視為一塊尚未被完全開采的礦藏,而不是僅僅用作交流的工具。他的行文充滿瞭對詞語的“去蔽”過程,仿佛要剝開我們習以為常的詞匯外衣,直視其背後那團跳動著的、更原始的生命力。讀起來,你會發現許多句子結構異常復雜,動詞和名詞的位置常常顛倒或被拉伸,這絕非文筆的冗餘,而是為瞭服務於他所要錶達的那種非主體中心主義的視角。這種風格對習慣瞭清晰主謂賓結構的讀者無疑是個挑戰,甚至會讓人産生一種挫敗感,感覺自己被一種高不可攀的智力壁壘所隔絕。然而,一旦接受瞭這種“非傳統”的語法邏輯,你會發現它極其有效地避免瞭日常語言固有的僵化和偏見,為探究那些尚未被命名的“存在”留下瞭必要的彈性空間。這本書迫使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如何使用語言的,以及語言是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我的思維邊界。

评分

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它提供瞭進行深度自我審視的“工具箱”。我不是哲學專業的學生,最初接觸這些文本時,我抱著一種“旁觀者”的心態。但很快我發現,這不是關於理解某位哲學傢理論體係的學術練習,而是關於如何重新定位“我”與“世界”關係的過程。書中對“在場”和“缺席”的反復探討,直接觸及到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瞬間——比如專注工作時的心流狀態,比如麵對自然景物時的那種瞬間的“失語”。這些以往被我歸結為“感覺”或“情緒”的東西,在書中的嚴密論證下,被提升到瞭存在的層麵。這本書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不會讓你立刻改變生活方式,但它會持續地在你的潛意識中構建一個新的參照係,讓你在未來的每一次決策和思考中,都會無意識地參照那個更深層的結構。它像一把雕刻刀,慢慢地打磨掉那些附著在心智上的錶層浮塵,使思想的內核得以顯露。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評判,這本書展現瞭一種近乎古典悲劇的嚴肅性。它不承諾任何輕鬆的慰藉或即時的解決方案。相反,它直麵人類睏境中最核心的那些宏大命題——死亡、遺忘、終極意義的缺席。閱讀過程中,一種深沉的、近乎於形而上的憂鬱感會不時地籠罩心頭。這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悲傷,而是一種基於深刻洞察後對世界本質的冷靜反思。作者似乎在不斷地追問:“我們究竟是如何‘掉入’這個世界,又將如何‘離開’?”這種追問貫穿始終,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調保持在一種高亢而又剋製的張力之中。它像是一部深刻的交響樂,雖然慢闆居多,但每一個音符都承載著不可迴避的重量,最終導嚮的不是狂喜,而是一種對“有限性”的坦然接受。對於那些在喧囂中尋找生命真諦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安靜的避難所,一個可以正視自身渺小與宏大並存的場域。

评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試圖捕捉到作者在探討“時間性”議題時所構建的那個精妙的邏輯網格。坦白地說,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體力與智力的雙重考驗。他似乎並不熱衷於用直觀、綫性的敘述來引導讀者,而是更傾嚮於通過不斷地、近乎摺磨人的概念辨析和詞源學的深挖,將我們帶迴到事物最原始的語境之中。這種寫作風格極具侵略性,它不接受任何預設的理解,迫使你不斷地解構自己腦海中早已根深蒂固的日常概念。比如,他對“在世間存在”的闡釋,初期讀起來會感到非常晦澀和繞口,仿佛作者在故意設置路障。但隨著我不斷迴溯和對照前文,特彆是對那些關鍵德語詞匯的細細揣摩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纔偶爾閃現。這是一種漸進式的、痛苦但最終富有迴報的閱讀體驗,它要求讀者必須放下“快速獲取答案”的習慣,轉而擁抱“在迷霧中行走”的常態。它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搭建一套全新的感知世界的腳手架,每讀完一章,我都感覺自己看待周圍事物的角度都發生瞭微妙的偏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