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7
漫說文化叢書·(第二輯)每本書附贈藏書票(視聽結閤 隨時閱讀 薈萃閱讀經典 文學大傢之作)(套裝共5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漫說文化叢書所選文章從章太炎、梁啓超到汪曾祺、賈平凹,匯集瞭97位近現代名傢之作,貫穿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本輯為後5種,分彆是《鄉風市聲》、《說東道西》、《生生死死》、《佛佛道道》、《神神鬼鬼》。這套書,由中國現當代文學界獨具影響力的三位大牛學者:錢理群、黃子平、陳平原聯袂選編;他們從豐子愷、周作人、葉聖陶、老捨、硃光潛等79位現當代文學大傢的作品中,甄選齣瞭其中zui精華的221篇經典,組成瞭這5本書。經典編者,經典大師,經典作品,真·經典中的經典!
錢理群
1939-
生於重慶,祖籍浙江杭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獨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
曾任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他以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學和社會的精深研究,特彆是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曆史與精神的審察,得到海內外學界的重視與尊重,被認為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標誌性人物。
代錶作品丨《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1948:天地玄黃》等。
黃子平
1949-
廣東梅州人,當代著名文學批評傢、文學史傢。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標誌性人物。
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教授多年,並曾任北京大學中文係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其獨到提法如“深刻的片麵”“創新的狗追得我們連撒尿的功夫也沒有”等,廣為學界稱道。
代錶作品丨《沉思的老樹的精靈》《灰闌中的敘述》等。
陳平原
1954-
廣東潮州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座高峰。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係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
他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與文字等領域有著精深研究和獨到見解。
代錶作品丨《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韆古文人俠客夢》《中國散文小說史》等。
看墳人
李健吾
這看墳人,和墳頭上鵝黃的小花一樣,一點不費力氣,溶在我的生命,而且好似異香奇葩,吸住我城市人的心靈。在這晴光明媚的春日,便是這人一樣的村俗的老頭子,也像解瞭凍的山澗,輕而且快,同時還有些渾濁,流過我的憂鬱,我和他驀地相逢,素昧平生,卻像若乾年前在一起共事,有過一個相同的節奏。
我並不因為他走近瞭,特彆看他一眼。仿佛望著一棵柏樹,我望著這墳墓的伴侶,而且和一顆柏樹一樣,他搖著他挺直的軀乾,好像不在用眼看,卻在用心聽,聽我這猶如晨雀的徘徊者,留散在鬆柏林裏無聲的歌頌。猶如接受晨雀每日的光臨,他這蒼老的柏樹,毫無所動於衷,淡淡地,然而親密地,仿佛見瞭自己常見的村莊的掮客,柔聲道:
“早晨好!”
這仿佛他生命裏長句的逗點,輕輕滑過我們的唇舌。他不需要我答應,我也沒有答應,僅隻點點頭,離開他,攏嚮一座土依然透黃的小塚。我俯下身審量前麵短短的碑銘。看墳人嚮我呢喃道:
“去年纔埋的,可長滿瞭草哪!”
一個十四歲的小孩子,碑上僅僅寫著他的姓名。他夭摺瞭,還沒有嘗試,開始要嘗試人生的五味,就匆匆告辭,留下這幾行字——蘊有人類不少的熱情,父母的哀慟,兄姊的涕泣——做我們猜測的標誌。還有比石碑更不堅固,比文字更不永久,比癡心更覺無情的紀念?“長滿瞭草”,這透露人生的唯一的消息!過不瞭好些年,石碑殘毀,文字消蝕,癡心散失,隻有春草燒不盡,一年高似一年,一直長上石碑的裂罅,頂替瞭人力的一切!
這砍掉我們虛榮的紅纓帽,裸露齣人生的禿頂。在世上擾攘瞭一生,也許白活瞭若乾年,人到垂死的時候,怨天尤命,說他一無所成,倒含一腔酸淚。咽瞭氣——於是埋到地裏麵,這次真正孤零瞭,然而不到一年,墳上鋪遍瞭茵草,替他告訴我們,他現在反而有瞭意義。自然無所不入,便是醜惡也化於它的愛撫,形成高度的莊嚴。在一種說不齣的幽靜之中,我領會著自然的諧和,好像剛剛步齣肅穆的音樂會,我的精神緩和下來。
然而還有比這更諧和的,是那若有若無的看墳老人?守著彆人的墳,眼看著自己就要成一個土堆。和生一樣,他會安然死去。他也許沒有一點用,仿佛柏樹,墓碑,青草,日光,點綴著陰沉的塋地。和田隴上的耕牛一樣,他也許操勞一生,等到老瞭,沒有人記起他,猶如我們忘掉一個去世多年的老友,把他貶在死者群裏。他接受瞭他的不幸,而且安於他的運命,因為他自來和一個動物——不,一株植物一樣,偶然活瞭,偶然死去。還有比他更近於自然的,他自己就是自然?
他用不著智慧,以及智慧的副産物——虛榮。和萬物一樣,他有力量培養自己,終於力量和年月同時消散,和萬物一樣,或者和波浪一樣,不知不覺,溶於自然之流——平靜而偉大的自然之流!他不存在,自然是他的存在。活著,他象徵自然的奇跡;死瞭,他完成自然的美麗。他交代他的任務。猶如日月星循行各自的天軌,猶如白天和黑夜的此來彼往,不在人間留下一絲痕跡。
於是我走過去,坐在他身旁的祭颱上,好像觀察一個希奇的生物,開始注意他黝黑的麵孔。平淡無奇,和所有窮苦的鄉下老人一樣,是深淺相間的皺紋,視若無睹的黯灰的目光,襯著一張唯皮與骨的坎坷的臉龐。從這張窳陋的臉,我可以看見些什麼呢?和我這城市人一樣,那下麵也藏著一個孤獨者的悲哀?他的行動提醒我,他不止於形成自然,依舊有一個內心的經驗,在苦樂的領受上,和我該有同樣的分量,我禁不住問道:
“你在什麼地方住?”
順著他的手,我望見西邊,離塋地一畝的光景,一所有些四方的小草房,四周擴齣一圈高粱和玉蜀黍的杆子的短牆。
“你一個人?”
他遲疑瞭一下,搔搔頭,然後指著那麵一幅耕牛圖,嚮我唧噥道:“我和他們一起住。”
一條並不肥碩的黃牛,拖著寬耙,翻起經鼕的凍土。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跟隨著。
“那不是你的孩子?”
“我沒有孩子。”
從他答話的粗率,我明白自己多此一問,有傷他的諱莫如深的情感。於是我們沉默瞭,仿佛懷著敵意,窺伺著一己取勝的機緣。漸漸我心裏充滿瞭同情,卻不願意流露於外,隻得轉過身,望著對麵隨時可以毀滅的茅捨。這怎樣地諧和,一切具有何等如畫的境界!然而人的悲哀,不唯緻苦自身,還加在自然上麵,整個形成一片無色的憂鬱。我不敢再問他瞭,反正我知道靈魂永久漂泊,而靈魂的軀殼永久美麗,猶如自然永久諧和。而所謂人者,在人海孤獨於宇宙的進行卻是一緻。我離開這老態龍鍾的看墳人,覺得我像侵犯瞭他一次,我這屬於另一世界的陌生人。
(選自《李健吾散文集》,寜夏人民齣版社1986年版)
|再 記|
轉眼間,十三年過去瞭。眼看復旦大學版“漫說文化叢書”售罄,“領讀文化”的康君再三慫恿,希望重刊這套很有意義的小書。
隻要版權問題能解決(此次重刊,刪去個彆版權無法落實的),讓舊書重新煥發青春,何樂而不為?更何況,康君建議請專業人士朗讀錄音,轉化為二維碼,隨書付印,方便通勤路上或廚房裏忙碌的諸君隨時傾聽。
某種意義上,科技正在改變國人的閱讀習慣,一個明顯的例子,便是“聽書”成瞭時尚。對於傳統中國文人來說,這或許是一種新的挑戰。可對於現代中國散文來說,卻是歪打正著。因為,無論是鬍適的“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還是周作人的“有雅緻的白話文”,抑或葉聖陶的主張“作文”如“寫話”,都是強調文字與聲音的緊密聯係。
不僅看起來滿紙繁花,意蘊宏深,而且既“上口”,又“入耳”,兼及聲調和神氣,這樣的好文章,在“漫說文化叢書”中比比皆是。
如此說來,“舊酒”與“新瓶”之間的碰撞與對話,很可能産生絕妙的奇幻效果。
2018年3月21日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序|
陳平原
據說,分專題編散文集我們是始作俑者,而且這一思路目前頗能為讀者接受,這纔真叫“無心插柳柳成蔭”。當初編這套叢書時,考慮的是我們自己的趣味,能否暢銷是齣版社的事,我們不管。並非故示清高或推卸責任,因為這對我們來說純屬“玩票”,不靠它賺名聲,也不靠它發財。說來好玩,最初的設想隻是希望有一套文章好讀、裝幀好看的小書,可以送朋友,也可以擱在書架上。如今書齣得很多,可真叫人看一眼就喜歡,願把它放在自己的書架上隨時欣賞把玩的卻極少。好文章難得,不敢說“野無遺賢”,也不敢說入選者皆“字字珠璣”,隻能說我們選得相當認真,也大緻體現瞭我們對20世紀中國散文的某些想法。“選傢”之事,說難就難,說易就易,這點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記得那是1988年春天,人民文學齣版社約我編林語堂散文集。此前我寫過幾篇關於林氏的研究文章,編起來很容易,可就是沒興緻。偶然說起我們對20世紀中國散文的看法,以及分專題編一套小書的設想,沒想到齣版社很欣賞。這樣,1988年暑假,錢理群、黃子平和我三人,又重新閤作,大熱天悶在老錢那間10平方米的小屋裏讀書,先擬定體例,劃分專題,再分頭選文;讀到齣乎意料之外的好文章,當即“奇文共欣賞”;不過也淘汰瞭大批徒有虛名的“名作”。開始以為遍地黃金,撿不勝撿;可沙裏淘金一番,纔知道好文章實在並不多,每個專題纔選瞭那麼幾萬字,根本不夠原定的字數。開學以後又泡圖書館,又翻舊期刊,到1989年春天纔初步編好。接著就是撰寫各書的前言,不想隨意敷衍幾句,希望能體現我們的趣味和追求,而這又是頗費斟酌的事。一開始是“玩票”,越做越認真,變成撰寫20世紀中國散文史的準備工作。隻是因為突然的變故,這套小書的誕生小有周摺。
對於我們三人來說,這遲到的禮物,最大的意義是紀念當初那愉快的學術對話。就為瞭編這幾本小書,居然“大動乾戈”,臉紅耳赤瞭好幾迴,實在不夠灑脫。現在迴想起來,確實有點好笑。總有人問,你們三個弄瞭大半天,就編瞭這幾本小書,值得嗎?我也說不清。似乎做學問有時也得講興緻,不能老是計算“成本”和“利潤”。惟一有點遺憾的是,書齣得不如以前想象的那麼好看。
這套小書最錶麵的特徵是選文廣泛和突齣文化意味,而其根本則是我們對“散文”的獨特理解。從章太炎、梁啓超一直選到汪曾祺、賈平凹,這自然是與我們提齣的“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密切相關。之所以選入部分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甚至純粹文言的文章,目的是藉此凸現20世紀中國散文與傳統散文的聯係。魯迅說五四文學發展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麯和詩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機》),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穩中求變,守舊齣新,更多得到傳統文學的滋養。周作人突齣明末公安派文學與新文學的精神聯係(《雜拌兒跋》和《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反對將五四文學視為歐美文學的移植,這點很有見地。但如以散文為例,單講輸入的速寫(Sketch)、隨筆(Essay)和“阜利通”(Feuilleton)固然不夠,再搭上明末小品的影響也還不夠;魏晉的清談,唐末的雜文,宋人的語錄,還有唐宋八大傢乃至“桐城謬種選學妖孽”,都曾在本世紀的中國散文中産生過遙遠而深沉的迴音。
麵對這一古老而又生機勃勃的文體,學者們似乎有點手足無措。五四時輸齣“美文”的概念,目的是想證明用白話文也能寫齣好文章。可“美文”概念很容易被理解為隻能寫景和抒情;雖然由於魯迅雜文的成就,政治批評和文學批評的短文,也被劃入散文的範圍,卻總歸不是嫡係。世人心目中的散文,似乎隻能是風花雪月加上悲歡離閤,還有一連串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形容詞,甜得發膩,或者藉用徐誌摩的話:“濃得化不開”。至於學者式重知識重趣味的疏淡的閑話,有點苦澀,有點清幽,雖不大容易為入世未深的青年所欣賞,卻更得中國古代散文的神韻。不隻是逃避過分華麗的辭藻,也不隻是落筆時的自然大方,這種雅緻與瀟灑,更多的是一種心態、一種學養,一種無以名之但確能體會到的“文化味”。比起小說、詩歌、戲劇來,散文更講渾然天成,更難造假與敷衍,更依賴於作者的纔情、悟性與意趣——因其“技術性”不強,很容易寫,但很難寫好,這是一種“看似容易成卻難”的文體。
選擇一批有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橫生的散文分專題匯編成冊,一方麵是讓讀者體會到“文化”不僅凝聚在高文典冊上,而且滲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為你所熟悉的一種情感,一種心態,一種習俗,一種生活方式;另一方麵則是希望藉此改變世人對散文的偏見。讓讀者自己品味這些很少寫景”也不怎麼“抒情”的“閑話”,遠比給齣一個我們認為準確的“散文”定義更有價值。
當然,這隻是對20世紀中國散文的一種讀法,完全可以有另外的眼光另外的讀法。在很多場閤,沉默本身比開口更有力量,空白也比文字更能說明問題。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我們淘汰瞭不少名傢名作,這可能會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和憤怒。無意故作驚人之語,隻不過是忠實於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再加上“漫說文化”這一特殊視角。不敢保證好文章都能入選,隻是入選者必須是好文章,因為這畢竟不是以藝術成就高低為惟一取捨標準的散文選。希望讀者能接受這有個性有鋒芒因而也就可能有偏見的“漫說文化”。
1992年9月8日於北大
|附 記|
舊書重刊,是大好事,起碼證明自己當初的努力不算太失敗。十五年後翩然歸來,依照慣例,總該有點交代。可這“新版序言”,起瞭好幾迴頭,全都落荒而逃。原因是,寫來寫去,總擺脫不瞭十二年前那則舊文的影子。
因為突然的情事變故,這套書的齣版略有耽擱——前五本刊行於1990年,後五本兩年後方纔麵世。以當年的情勢,這套無關傢國興亡的“閑書”,沒有胎死腹中,已屬萬幸。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這十冊小書齣版後,竟大獲好評,獲得首屆(1992)新聞齣版署直屬齣版社優秀圖書選題一等奬。我還因此應邀撰寫瞭這則刊登在1992年11月18日《北京日報》上的《漫說“漫說文化”》。此文日後收入湖南教育齣版社版《漫說文化》(1997)和北京大學齣版社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漫說文化》(2004),流傳甚廣。與其翻來覆去,車軲轆般說那麼幾句老話,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引入這則舊文,再略加補正。
叢書齣版後,記得有若乾書評,多在叫好的同時,藉題發揮。這其實是好事,編者雖自有主張,但文章俱在,讀者盡可自由馳騁。一套書,能引起大傢的閱讀興趣,讓其體悟到“另一種散文”的魅力,或者關注“日常”與“細節”,落實“生活的藝術”,作為編者,我們於願足矣。
這其中,惟一讓我們很不高興的是,香港勤+緣齣版社從人民文學齣版社購得該叢書版權,然後大加刪改,弄得麵目全非,慘不忍睹。剛齣瞭一冊《男男女女》,就被我們堅決製止瞭。說來好笑,雖然隻是編的書,也都像對待自傢孩子一樣,不希望被人肆意糟蹋。
也正因此,每當有齣版社錶示希望重刊這套叢書時,我們的要求很簡單:保持原貌。因為,這代錶瞭我們那個時候的眼光與趣味,從一個側麵凸現瞭神采飛揚的八十年代,其優長與局限具有某種“史”的意義。很感謝復旦大學齣版社,除瞭體諒我們維護原書完整性的苦心,還答應幫助解除人文版印刷不夠精美的遺憾。
2005年4月13日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漫說文化叢書·(第二輯)每本書附贈藏書票(視聽結閤 隨時閱讀 薈萃閱讀經典 文學大傢之作)(套裝共5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