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

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和平,何熊文,劉崇華,強暉萍 著
圖書標籤:
  • 空間數據
  • 地理信息係統
  • 齣版工程
  • 國傢項目
  • 技術創新
  • 數據管理
  • 係統工程
  • 信息技術
  • 測繪科學
  • 遙感技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5682561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73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1.展現瞭我國空間科學技術的眾多原創性科研成果。
2.反映“互聯網+”與航天技術的融閤發展。
3.體現我國空間探索和空間應用的科技創新能力。
4.叢書由葉培建院士領銜,孫傢棟、閔桂榮、王希季三位院士聯袂推薦。
5.力圖為研究和設計的人員提供新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梳理瞭空間數據係統的發展曆史和背景,給齣瞭空間數據係統的標準體係和空間數據係統的相關技術基礎,係統闡述瞭空間數據係統分層模型中各層的組成、原理和相互關係,自上而下對模型中的應用層業務、空間網絡、空間鏈路、同步和信道編碼、射頻與調製等標準和技術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並結閤工程實際應用加以說明。此外,還對鄰近空間鏈路、器載數據處理與接口和空間數據安全等輔助性的標準協議進行瞭分析和應用闡述。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宇航相關專業學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宇航工程、航天器總體設計、空間數據係統設計及有關專業的科技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趙和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全國軍用測控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數據係統谘詢委員會首席代錶。主要從事航天器總體、測控通信、綜閤電子係統、空間信息安全等方麵的研究工作。入選“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人選。作為主要完成者獲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奬1項,國防科學技術二等奬1項、三等奬4項。

何熊文,研究員,空間數據係統谘詢委員會航天器接口業務領域副主席,現任職於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主要從事航天器綜閤電子係統、空間網絡、星載接口、星載嵌入式軟件等方嚮的研究工作。作為主要完成者獲授權專利9項,發錶核心期刊論文10餘篇。

劉崇華,研究員,現任職於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北鬥三號”衛星副總設計師。主要從事航天器總體、測控通信、綜閤電子係統等方嚮的研究工作。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二等奬1項,三等奬5項。

強暉萍,高級工程師,現任職於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主要從事航天器測控通信等方嚮的研究工作。參與瞭我國“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和火星探測等深空探測器的測控通信係統設計和研製工作。

目錄

第 1 章 緒論 001
1. 1 空間數據係統的産生背景和主要功能 002
1. 1. 1 空間數據係統的産生背景 002
1. 1. 2 空間數據係統的主要功能 004
1. 2 空間數據係統技術的發展和演變 006
1. 2. 1 空間數據係統的發展過程 006
1. 2. 2 以功能劃分的獨立設備 008
1. 2. 3 統一載波測控係統和計算機應用 011
1. 2. 4 多種數據混閤傳輸和動態調度機製 014
1. 3 未來空間數據係統的發展趨勢 016
參考文獻 020
第 2 章 空間數據係統的標準體係 021
2. 1 空間數據係統標準的發展曆程 022
2. 1. 1 靶場間儀器組標準 022
2. 1. 2 歐洲空間局標準 023
2. 1. 3 CCSDS 標準 024
2. 2 CCSDS 標準的建立和演變 026
2. 2. 1 計算機網絡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標準化 026
2. 2. 2 空間技術發展的需求 027
2. 2. 3 CCSDS 的建立和早期工作 028
2. 2. 4 CCSDS 標準的重規劃和新發展 030
2. 3 空間通信協議體係 037
2. 3. 1 空間通信協議功能和組成 037
2. 3. 2 應用層 038
2. 3. 3 傳輸層 039
2. 3. 4 網絡層 039
2. 3. 5 數據鏈路層 041
2. 3. 6 物理層 041
2. 3. 7 空間通信協議的組閤應用方式 041
2. 4 航天器內部通信協議體係 043
2. 4. 1 器內通信協議功能和組成 043
2. 4. 2 應用支持層 044
2. 4. 3 傳遞層 045
2. 4. 4 亞網層 046
2. 5 航天器運行管理和信息存檔標準 047
2. 5. 1 地麵係統組成及主要功能 047
2. 5. 2 任務操作 048
2. 5. 3 空間信息管理 050
2. 6 交互支持標準 052
2. 6. 1 交互支持的概念 052
2. 6. 2 空間鏈路擴展業務 054
2. 7 CCSDS 標準在空間數據係統中的應用 056
2. 7. 1 使用空間包的端到端數據傳輸 056
2. 7. 2 使用IP 通過CCSDS 空間鏈路協議的端到端路由 057
2. 7. 3 使用CFDP 協議的端到端數據傳輸 059
2. 7. 4 空間通信協議與航天器內部通信協議的連接 060
參考文獻 062
第3 章 空間數據係統相關技術基礎 064
3. 1 通信網絡分層模型 065
3. 2 協議、服務和業務 070
3. 3 服務類型和服務質量 073
3. 4 交換技術 076
3. 4. 1 電路交換 076
3. 4. 2 報文交換 077
3. 4. 3 包交換 077
3. 4. 4 幀中繼 078
3. 4. 5 信元交換 078
3. 4. 6 高層交換技術 079
3. 5 網絡尋址和路由 080
3. 5. 1 網絡地址 080
3. 5. 2 端到端數據傳輸過程 082
3. 5. 3 網絡路由 084
3. 6 多路復用 086
3. 6. 1 經典的多路復用方法 086
3. 6. 2 動態多路復用方法 087
3. 6. 3 虛擬信道 088
3. 7 差錯控製 090
3. 7. 1 停—等協議 091
3. 7. 2 迴退N 協議 091
3. 7. 3 選擇重傳協議 092
參考文獻 093
第4 章 應用層業務 094
4. 1 空間數據係統應用層的特點 095
4. 2 應用層總體架構 101
4. 2. 1 應用管理層業務 102
4. 2. 2 應用支持層業務 103
4. 2. 3 應用層數據結構 103
4. 3 遙控管理業務 107
4. 3. 1 業務信息流 107
4. 3. 2 業務支持關係 109
4. 3. 3 PUS 服務應用 109
4. 3. 4 SOIS 服務接口 113
4. 4 遙測管理業務 114
4. 4. 1 業務信息流 114
4. 4. 2 業務支持關係 115
4. 4. 3 PUS 服務應用 116
4. 4. 4 SOIS 服務接口 119
4. 5 航天器管理業務 120
4. 5. 1 業務信息流 120
4. 5. 2 業務支持關係 121
4. 5. 3 PUS 服務應用 121
4. 5. 4 SOIS 服務接口 123
4. 6 內務管理業務 124
4. 6. 1 業務信息流 124
4. 6. 2 業務支持關係 125
4. 6. 3 PUS 服務應用 125
4. 6. 4 SOIS 服務接口 127
4. 7 任務專用業務和業務功能擴展 128
4. 7. 1 數據和信息獲取 128
4. 7. 2 數據處理 130
4. 7. 3 輸齣執行 130
4. 8 載荷數據處理業務 131
4. 8. 1 數據壓縮 131
4. 8. 2 數據存儲和訪問 135
4. 8. 3 數據傳輸 136
參考文獻 140
第5 章 空間網絡 141
5. 1 空間網絡實現機製 142
5. 1. 1 太陽係互聯網絡 142
5. 1. 2 SSI 下的空間網絡體係結構 144
5. 1. 3 空間包傳輸方式的擴展 145
5. 2 容延遲網絡 147
5. 2. 1 束協議(BP) 148
5. 2. 2 利剋萊德傳輸協議(LTP) 152
5. 3 IP 通過CCSDS 鏈路 159
5. 3. 1 IP 通過CCSDS 空間鏈路的一般過程 159
5. 3. 2 服務定義 160
5. 3. 3 業務實現 162
5. 4 封裝業務 164
5. 4. 1 服務定義 165
5. 4. 2 業務實現 166
5. 5 空間包的端到端傳輸 169
5. 5. 1 空間包協議 169
5. 5. 2 流量控製 174
5. 5. 3 動態路由 178
參考文獻 180
第6 章 主空間鏈路 181
6. 1 概述 182
6. 2 遙控空間數據鏈路協議 184
6. 2. 1 協議原理及提供的服務 184
6. 2. 2 協議數據格式 192
6. 2. 3 協議應用及設計方法 197
6. 3 高級在軌係統空間數據鏈路協議 202
6. 3. 1 協議原理及提供的服務 202
6. 3. 2 協議數據格式 207
6. 3. 3 協議應用及設計方法 211
6. 4 遙測空間數據鏈路協議 215
6. 4. 1 協議原理及提供的服務 215
6. 4. 2 協議數據格式 216
6. 4. 3 協議應用及設計方法 218
6. 5 統一空間數據鏈路協議 219
6. 5. 1 協議原理及提供的服務 219
6. 5. 2 協議數據格式 222
參考文獻 226
第7 章 同步和信道編碼 227
7. 1 概述 228
7. 2 差錯控製方式 230
7. 3 編碼原理 233
7. 3. 1 編碼的基本原理 233
7. 3. 2 編碼分類 236
7. 3. 3 綫性分組碼 236
7. 3. 4 循環碼 239
7. 3. 5 交織碼 243
7. 3. 6 級聯碼 244
7. 4 常用編碼 246
7. 4. 1 循環冗餘校驗碼(CRC 碼) 246
7. 4. 2 BCH 碼 249
7. 4. 3 R S 碼 252
7. 4. 4 捲積碼 255
7. 4. 5 Turbo 碼 259
7. 4. 6 低密度校驗碼LDPC 261
7. 5 遙測同步和信道編碼 264
7. 5. 1 概述 264
7. 5. 2 幀校驗 266
7. 5. 3 同步 266
7. 5. 4 僞隨機化 268
7. 5. 5 捲積編碼 269
7. 5. 6 R S 編碼 271
7. 5. 7 級聯碼 275
7. 5. 8 Turbo 碼 276
7. 5. 9 傳送幀的LDPC 編碼 280
7. 5. 10 同步化傳送幀的LDPC 編碼 283
7. 6 遙控同步和信道編碼 287
7. 6. 1 概述 287
7. 6. 2 同步 288
7. 6. 3 僞隨機化 289
7. 6. 4 BCH 編碼 290
7. 6. 5 LDPC 編碼 291
7. 6. 6 通信鏈路傳輸單元(CLTU) 293
7. 7 鄰近空間鏈路編碼和同步 296
7. 7. 1 概述 296
7. 7. 2 PLTU 和輔助序列 298
7. 7. 3 捲積編碼 301
7. 7. 4 LDPC 編碼 301
7. 8 信道編碼比較 303
參考文獻 305
第8 章 射頻與調製 306
8. 1 概述 307
8. 2 頻率資源及利用 308
8. 2. 1 無綫電頻率劃分 308
8. 2. 2 頻率選擇與利用 311
8. 3 標準統一載波測控體製 314
8. 3. 1 基本原理 314
8. 3. 2 PCM PSK PM 調製與解調 316
8. 3. 3 射頻鏈路設計與計算 318
8. 4 擴頻統一載波測控體製 322
8. 4. 1 基本原理 322
8. 4. 2 直接序列擴頻 323
8. 4. 3 擴頻跳頻 324
8. 4. 4 擴頻體製的優勢 325
8. 5 高速數據傳輸 326
8. 5. 1 四相相移鍵控 326
8. 5. 2 最小頻移鍵控 330
8. 5. 3 網格編碼調製 333
8. 6 射頻測量技術 337
8. 6. 1 測距 337
8. 6. 2 測速 341
8. 6. 3 測角 342
8. 7 新技術發展及應用 345
8. 7. 1 測距數傳一體化 345
8. 7. 2 正交振幅調製技術 346
8. 7. 3 激光通信技術 349
參考文獻 351
第9 章 鄰近空間鏈路 352
9. 1 鄰近空間鏈路協議的用途和特點 353
9. 2 鄰近空間鏈路協議模型 356
9. 3 鄰近空間鏈路協議工作過程 358
9. 3. 1 鏈路和會話建立過程 358
9. 3. 2 通信改變過程 359
9. 3. 3 重同步過程 360
9. 3. 4 鏈路和會話終止過程 360
9. 4 鄰近空間鏈路的數據鏈路層 362
9. 4. 1 提供的服務 362
9. 4. 2 分層結構 365
9. 4. 3 通信過程 370
9. 4. 4 數據格式 373
9. 5 鄰近空間鏈路的物理層 380
9. 5. 1 概述 380
9. 5. 2 射頻設備 382
9. 5. 3 通信信道屬性 382
9. 5. 4 性能要求 384
參考文獻 386
第 10 章 器載數據處理與接口 387
10. 1 航天器接口業務參考架構 388
10. 2 應用支持層業務的實現 392
10. 2. 1 命令與數據獲取業務 392
10. 2. 2 消息傳輸業務 408
10. 2. 3 時間訪問業務 416
10. 3 傳遞層業務的實現 419
10. 4 亞網層業務的實現 423
10. 4. 1 包業務 423
10. 4. 2 存儲器訪問業務 425
10. 4. 3 同步業務 429
10. 4. 4 設備發現業務 429
10. 4. 5 測試業務 430
10. 5 匯聚層的實現 432
10. 6 物理設備及其驅動程序 436
10. 6. 1 設備驅動程序統一接口 438
10. 6. 2 操作係統I/ O 框架接口 439
10. 6. 3 驅動程序實現體 440
參考文獻 441
第 11 章 空間數據安全 442
11. 1 空間數據係統麵臨的安全威脅 443
11. 1. 1 對空間數據係統的乾擾 444
11. 1. 2 對空間數據係統的入侵 444
11. 2 空間數據係統的安全需求 446
11. 2. 1 空間鏈路抗乾擾需求 446
11. 2. 2 空間數據安全需求 448
11. 3 數據安全機製 450
11. 3. 1 機密性 450
11. 3. 2 認證 452
11. 3. 3 數據完整性 453
11. 3. 4 訪問控製 453
11. 4 數據安全實施 454
11. 4. 1 數據安全機製在係統中的位置選擇 454
11. 4. 2 整體加密和傳輸安全 454
11. 4. 3 數據鏈路層安全 455
11. 4. 4 網絡層和空間包安全 460
11. 4. 5 應用層安全 461
11. 5 基本的數據安全算法 462
11. 5. 1 序列密碼算法 462
11. 5. 2 分組密碼算法 464
11. 5. 3 公開密鑰密碼算法 467
11. 5. 4 認證和完整性算法 468
11. 6 一種適閤空間任務使用的復閤加密算法 469
11. 7 密鑰管理 473
11. 7. 1 密鑰管理的重要性 473
11. 7. 2 密鑰的産生、傳送和使用 474
11. 7. 3 密鑰協商協議 475
11. 8 高速數據流加密的實現 480
11. 8. 1 航天器高碼速率數據加密的需求 480
11. 8. 2 加密方案的選擇 481
11. 8. 3 鍾控序列發生器的加速機製 482
參考文獻 486
第 12 章 空間數據係統標準的綜閤應用 487
12. 1 概述 488
12. 2 PUS 業務與SOIS 業務的綜閤應用 489
12. 2. 1 PUS 在軌監視業務 489
12. 2. 2 PUS 在軌作業定時計劃業務 491
12. 2. 3 PUS 設備命令分發業務 492
12. 3 航天器內部通信標準和空間通信標準的綜閤應用 496
12. 3. 1 場景設定 496
12. 3. 2 信息流及操作過程 497
12. 4 SOIS 業務與硬件設備的配閤使用 503
12. 4. 1 智能節點訪問方法 504
12. 4. 2 簡單智能節點訪問方法 507
12. 4. 3 非智能節點訪問方法 510
12. 5 典型遙感衛星任務中的標準配置 516
參考文獻 519
索引 521
《空間數據係統》:洞悉地錶之下,駕馭未來格局 在信息洪流席捲而來的時代,我們身處一個日益互聯互通的世界,而連接這一切的關鍵,正是對我們所居住星球的深刻理解。從地殼深處的地質構造,到大氣層中瞬息萬變的雲係,再到浩瀚海洋中暗流湧動,直至城市擴張的脈絡,乃至於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點滴影響——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對“空間數據”的精準采集、科學存儲、高效處理與智能應用。 《空間數據係統》一書,正是為瞭勾勒齣這個宏大而精密的世界繪製藍圖。它並非僅僅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引領讀者走進一個由數據構建的、立體化的地球。本書旨在揭示,究竟是什麼樣的係統,能夠匯聚、管理和分析遍布全球的地理信息,並將其轉化為洞察力,賦能我們做齣更明智的決策,應對日益復雜的挑戰。 從何而來:數據的源頭活水 本書將首先深入探討空間數據的采集來源。這不僅僅是衛星遙感的波段信號,更是無人機在空中繪製的精細影像,地麵傳感器捕捉到的環境參數,以及社會經濟活動産生的海量標注信息。我們將剖析不同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理解其數據的特性與局限,並認識到多源異構數據的融閤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從傳統的測量技術到新興的眾包地理信息,本書將全麵審視空間數據的“生産綫”,為理解後續係統打下堅實基礎。 如何存儲:數據的堅實基石 海量、多樣的空間數據,需要一個強大而靈活的載體來承載。《空間數據係統》將詳細闡述當前主流的空間數據庫技術。這包括瞭對傳統關係型數據庫在處理空間數據時的不足的分析,進而引齣專門為地理信息設計的空間數據庫管理係統(SDBMS)。讀者將瞭解到矢量數據、柵格數據等不同空間數據的存儲模型,理解空間索引的原理如何加速查詢,以及地理信息係統中常用的數據結構和文件格式。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析數據結構的設計哲學,以及如何確保數據的完整性、一緻性和安全性。 如何處理:數據的深度挖掘 數據的價值在於其可被分析利用。《空間數據係統》將聚焦於空間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技術。這涵蓋瞭從基礎的空間查詢(例如,查找特定區域內的所有學校)到復雜的空間統計(例如,分析疾病傳播的地理模式),再到高級的空間建模(例如,預測城市擴張的趨勢)。本書將介紹地理信息係統(GIS)中的核心分析工具,如緩衝區分析、疊置分析、網絡分析、地形分析等。同時,也將探討遙感影像的解譯技術,如地物分類、變化檢測等,以及如何利用空間統計學的方法揭示數據背後的地理規律。 如何應用:數據的價值升華 最終,空間數據係統的價值體現在其應用層麵。本書將展示空間數據係統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並深入分析其在具體場景中的作用。《空間數據係統》將帶領讀者領略其在城市規劃與管理中的關鍵作用,如何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數據支撐;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貢獻,如何監測氣候變化、管理自然資源;在災害預警與應急響應中的生命守護,如何精準定位災情,優化救援路徑;在交通運輸與物流優化中的效率提升,如何規劃最優路綫,降低運營成本;以及在農業、軍事、公共衛生等諸多領域的創新應用。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空間數據係統如何從“數據”轉化為“洞察”,再升華至“行動”。 麵嚮未來:挑戰與展望 《空間數據係統》不僅迴顧過去,更著眼未來。本書將對當前空間數據係統麵臨的挑戰進行深入剖析,例如數據共享與開放的標準,海量時空大數據的處理瓶頸,人工智能在空間數據分析中的深度融閤,以及隱私保護與倫理問題。同時,也將展望空間數據技術的發展趨勢,如實時動態數據處理、雲原生空間計算、低代碼/無代碼的GIS應用開發等,為讀者描繪一個更加智能、高效、普惠的空間數據應用未來。 無論您是地理信息領域的專業人士,還是對地球科學、城市規劃、數據科學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習者,亦或是希望利用空間數據解決實際問題的行業從業者,《空間數據係統》都將為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前瞻性的認知框架。它將幫助您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地球,如何被數據所描繪、被係統所驅動,以及如何在這個數據驅動的時代,駕馭未來的發展格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熱愛科技、關注國傢發展的普通讀者,一直對“空間數據係統”這個概念感到好奇,但又覺得它離我的日常生活有些遙遠。直到我看到瞭《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這套書,我纔真正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天所享受到的精準導航、便捷的地圖服務,以及背後支撐著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災害預警的龐大係統,都與空間數據息息相關。這套書以一種非常宏大的視角,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它讓我瞭解到,中國在空間數據領域並非“跟跑”,而是已經在很多方麵實現瞭“並跑”甚至“領跑”。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國之重器”這一理念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先進,更是戰略上的考量,是如何利用空間數據來服務國傢發展,保障國傢安全。我注意到書中對數據共享、數據安全、以及構建國傢級空間信息平颱等方麵的論述,這讓我看到瞭國傢在解決數據應用中的痛點和難點所做的努力。即使我不是專業人士,也能從書中感受到一種嚴謹、有序、係統性的力量。它讓我明白,一個強大、高效的空間數據係統,是支撐一個國傢現代化進程不可或缺的基石。這套書讓我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成就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

评分

這套《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給我的感受,可以用“係統性”和“前瞻性”來概括。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國傢科技戰略的研究者,我一直認為,任何一項重大科技成就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套完整、先進、可持續發展的體係。《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正是這樣一套體係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各種先進的技術名詞,更重要的是,它闡述瞭中國在構建這一體係過程中所遵循的原則、所麵臨的挑戰、以及所規劃的未來。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數據治理、數據標準、以及數據安全保障體係的論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海量空間數據,同時確保其安全可靠,是各國都麵臨的重大課題。這套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中國視角的解決方案,它既藉鑒瞭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又結閤瞭中國自身的國情和發展需求。書中對未來技術趨勢的預測,例如人工智能在空間數據分析中的應用、麵嚮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的空間數據服務模式等,也展現瞭中國在這一領域不懈追求創新的決心。總而言之,這套書不僅僅是一份技術報告,更是一份戰略規劃,它為我們勾勒齣瞭中國在空間數據領域發展的宏偉藍圖,也讓我們看到瞭中國在建設科技強國道路上的堅定步伐。

评分

這套《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給我帶來的最深刻印象,是它所展現齣的“大國工匠”精神和“係統工程”的魅力。我一直認為,能夠稱得上“國之重器”的,必然是經過瞭長期、艱苦、細緻的研發,並且能夠服務於國傢戰略需求的重大工程。這本書,正是這種精神的載體。它不僅僅是技術知識的堆砌,更是中國在空間數據領域,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現,從理論研究到實際應用,全方位、係統性的探索和實踐的總結。我特彆關注書中對空間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麵嚮國傢重大需求的專題應用等方麵的闡述。這些內容,無不體現瞭中國在自主研發、技術攻關、人纔培養等方麵的努力。它讓我看到,中國並非僅僅是在某個單一領域取得突破,而是在整個空間數據技術體係上,進行著全麵的、協同的建設。這套書,對於我這樣希望瞭解中國科技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是一本極其寶貴的資料。它讓我看到瞭國傢在科技領域的戰略眼光和執行力,也讓我對中國未來的科技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评分

這套《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給我帶來的震撼,更多是來自它在體係化建設方麵的深度和廣度。我一直認為,一個領域能否真正強大,不在於單點技術的突破,而在於是否建立起一套完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體係。這套書恰恰展現瞭中國在空間數據係統建設方麵所做的係統性頂層設計。它不僅僅是關於“怎麼做”,更是在“為什麼做”、“如何做得更好”、“如何麵嚮未來”等宏觀層麵進行瞭深入的思考和規劃。我注意到書中對於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構建,包括元數據標準、數據交換格式、數據存儲與管理、以及數據服務平颱的建設,都有非常細緻的論述。這對於打破信息孤島、促進數據共享,尤其是在國傢級層麵,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都知道,數據是21世紀的石油,而空間數據更是承載瞭地理位置這一最基本、最核心的信息維度,其價值不言而喻。如何有效地匯聚、管理、服務和利用這些海量、多源、異構的空間數據,是決定國傢競爭力的一大關鍵。這套書從理論到實踐,從技術到管理,全方位地勾勒瞭中國空間數據係統的發展脈絡和未來方嚮,這讓我對中國在數字經濟、智慧城市、自然資源監測、防災減災等關鍵領域的未來發展充滿瞭信心。它不僅是技術人員的參考書,更是政策製定者、戰略規劃者的重要讀物,能夠幫助他們更清晰地認識空間數據係統的戰略價值和發展路徑。

评分

拿到《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這套書,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麵就是中國在航天、測繪、導航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作為一套名為“國之重器”的齣版工程,它所承載的意義絕非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份國傢層麵的戰略部署和技術宣言。我一直在關注中國在空間數據領域自主可控方麵的進展,尤其是在全球地緣政治日益復雜的今天,構建自主、安全、可靠的空間數據係統對於保障國傢安全和發展至關重要。這套書的內容,深入淺齣地闡述瞭中國在這一領域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處理、北鬥導航係統與空間數據融閤應用、以及天地圖等國傢級地理信息服務平颱建設的部分。這些都是國傢核心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國傢治理體係現代化的關鍵基礎設施。書中對這些方麵的論述,既有宏觀的戰略指導,也有微觀的技術細節,非常全麵。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在空間數據領域所建立起的完整産業鏈和技術生態,從數據獲取、處理、分析到應用服務,都展現瞭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這套書不僅是一份知識寶庫,更是一麵反映國傢科技實力和戰略雄心的旗幟,讓我對中國在信息時代的發展充滿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對地理學和遙感領域懷有極大熱情的普通愛好者,一直渴望能有一套能夠係統性地介紹中國在這一領域發展成就和未來方嚮的讀物。《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這個願望。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GIS(地理信息係統)和RS(遙感)的書籍,但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偏重某一方麵,要麼缺乏國傢層麵的宏觀視角。而這套書,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其分量。它不僅僅是在介紹空間數據技術,更是在講述一個國傢在構建自身核心能力上的努力。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空間數據標準和規範的製定,以及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之間如何實現數據互聯互通的探索。因為我一直覺得,數據孤島是阻礙信息化的最大障礙之一,尤其是在涉及國傢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領域,統一、規範、高效的空間數據係統更是至關重要。書中對這些方麵的詳細闡述,讓我對中國在推進數據共享、構建國傢級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方麵的決心和努力有瞭更深的理解。雖然有些專業術語對我來說還有些晦澀,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們在努力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來解釋復雜的概念,並且提供瞭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技術背後的實際應用價值。這套書讓我對中國空間數據領域的發展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國傢在科技自主創新方麵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评分

對於我來說,《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這套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能夠從一個“國傢級”的層麵去審視“空間數據係統”這一概念。我之前對空間數據的瞭解,大多停留在日常使用的地圖APP或者一些零散的GIS軟件應用層麵。而這套書,則將我帶入瞭一個更為宏大、更為係統性的認知框架。它不僅僅是技術本身的介紹,更是關於如何構建、管理、應用一個服務於國傢發展和安全的龐大信息基礎設施。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類型空間數據(如遙感影像、地理編碼、導航定位等)的有機整閤,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支撐例如國土空間規劃、自然資源監測、應急管理等國傢級決策。這套書讓我意識到,空間數據絕不僅僅是“數據”,它更是洞察地理規律、理解地緣信息、支撐國傢治理的關鍵要素。讀完,我感覺自己對“國傢科技實力”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中國在空間數據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它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國傢在科技前沿的努力和布局,也讓我對未來的數字化、智能化社會發展充滿瞭期待。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身處一綫的空間信息技術開發者而言,這套《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簡直是雪中送炭。我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技術難題,比如如何高效地處理海量的地理空間數據,如何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無縫集成,如何構建穩定可靠的空間數據服務接口,以及如何保障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的安全性。過去,我往往需要查閱大量的英文文獻、參加各種技術會議,纔能找到一些零散的解決方案。而這套書,則將這些關鍵技術和最佳實踐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總結,而且是立足於中國本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書中關於分布式空間數據處理技術、雲原生空間數據平颱構建、時空大數據分析方法,以及麵嚮物聯網、5G、AI等新興技術的空間數據服務模式,都給我的工作帶來瞭很多啓發。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國産化技術路綫的強調,以及對自主可控軟件和硬件在空間數據係統中應用前景的展望。這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當前麵臨的技術瓶頸,更能為我們未來的技術選型和研發方嚮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技術視野更加開闊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也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對接下來的項目開發充滿瞭信心。

评分

坦白說,我拿到《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這套書時,內心是懷揣著一絲好奇和探究的。作為一個對國傢重大科技項目略有瞭解的人,我深知“國之重器”絕非浪得虛名,它往往代錶著一個國傢最尖端的技術實力和最核心的戰略能力。這本書,顧名思義,就是圍繞著“空間數據係統”這一國傢關鍵基礎設施展開的。我最想瞭解的是,在中國這樣幅員遼闊、國情復雜的國傢,如何構建一套能夠支撐如此多領域(如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城市建設、交通運輸、國防安全等)的統一、高效、可靠的空間數據係統。書中關於元數據管理、數據質量控製、以及跨部門數據共享機製的論述,都讓我深感其重要性。因為我一直認為,任何先進的技術,如果沒有有效的組織和管理,都難以發揮其最大價值。這套書展現瞭中國在解決這些復雜問題上的智慧和決心,它不僅提供瞭技術層麵的解決方案,更在製度、標準、管理等方麵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讀完,我感覺自己對“國傢科技能力”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中國在空間數據領域自主創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由衷的欽佩。

评分

剛剛拿到這套《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空間數據係統》,真是沉甸甸的,不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識和技術的厚度。我拿到手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套書的內容絕非等閑之輩,它所承載的“國之重器”名頭,足以說明其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我一直對地理信息科學和遙感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當下大數據、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空間數據係統更是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翻開第一捲,撲麵而來的就是嚴謹的學術風格和深厚的理論基礎,這與我之前閱讀的一些碎片化、偏嚮應用的操作手冊截然不同。作者們顯然是在國傢層麵上,係統性地梳理和構建中國空間數據係統的理論框架、核心技術、關鍵應用以及發展戰略。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數據融閤、數據共享、數據安全以及數據質量保障的部分,這些都是當前空間數據應用中麵臨的普遍痛點和難點。書中對各種空間數據模型的深入探討,以及不同類型空間數據(如衛星遙感影像、航空攝影、LiDAR、GPS/GNSS數據、室內定位數據等)的處理與分析技術,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深入理解空間數據底層邏輯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場知識的盛宴。它不僅僅是技術手冊,更是一份指引方嚮的戰略藍圖,讓我看到瞭中國在空間數據領域自主創新、構建自主可控技術體係的決心和努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深入閱讀,去感受“國之重器”的真正含義,去理解這背後蘊含的巨大能量和戰略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